2 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85%~90% ,它的发病机制不同于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显著的异质性。目前认为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合并存在,其表现是不均一的,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有的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因此使得 2 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为异质性特征,如患者的发病年龄不同,胖瘦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对各种治疗的反应不同。
一、遗传因素
呈家族聚集性,2 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是很常见的。2 型糖尿病者,其父母亲发病率是85% ,三代直系亲属遗传率是46% ,同卵双生子患糖尿病的一致性为91% ,这说明 2 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90% 以上,故 1 型糖尿病与 2 型糖尿病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二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研究证明 2 型糖尿病与HLA 无关。
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环境因素可能促进糖代谢紊乱以至糖尿病的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是肥胖,饮食过量,体力活动减少。
1. 肥胖肥胖是2 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肥胖或超重的人比体重保持正常的人容易患糖尿病,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肥胖及超重者绝大多数得的是 2 型糖尿病,它占全部 2 型糖尿病的50%~60% 左右。据统计,肥胖者糖尿病的发生率较正常体重者高4~10 倍,严重肥胖者可高达20 倍以上。因为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有缺陷,表现为受体数量减少或者受体与胰岛素的亲和力下降,从而影响了胰岛素的调节血糖的作用,这样就使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肥胖患者在通过有效的手段减肥之后,使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肥胖患者在通过有效的手段减肥之后,胰岛素受体异常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纠正,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作用也可随之恢复正常,从而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减轻甚至完全控制。也有一些患者无不良生活习惯,但也肥胖,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这类病人进行减肥治疗常难收到满意的效果。
许多研究发现肥胖患者的体型与 2 型糖尿病更具有相关性,而且与肥胖有协同作用。当患者腰围/ 臀围的比值,男性>0.90 、女性>0.85 (即向心性肥胖)时,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若双亲中的 1 人或 2 人患糖尿病,则伴肥胖的个体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2. 摄食过多长期以来,饮食因素一直被认为与糖尿病发生有关。日常摄取高脂肪、高蛋白及低摄取的热量应该按照其标准体重及劳动强度来定。如果摄取过高的热量,活动量又比较少,则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故引起肥胖。
3. 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减少是2 型糖尿病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控制肥胖和年龄因素之后,缺乏或轻体力劳动者,糖尿病的发病率是中度和重度体力劳动者的 2 倍。
4. 其他因素婴儿期低体重。出生时及婴儿期体重反映了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同时也影响内分
泌腺的发育,而使胰岛细胞发育小,容易发生胰岛β细胞功能衰弱,到成人期特别是生活条件改善体重明显增加时,由于前脂肪细胞形成收限致使成人期脂肪细胞数目减少,从而降低胰岛素受体的数目,这种情况极易发生糖尿病。
总之,在成人期注意合理的营养摄入以及从事适当体力活动,避免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沾染吸烟的坏习惯,已吸烟者应下定决心戒烟。
三、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IR )是指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靶细胞组织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是胰岛素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状态。IR 是 2 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已被长期大量研究所证实。
2 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除小部分经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就能控制病情的 2 型糖尿病病人以外,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本节主要介绍口服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主要用于 2 型糖尿病的治疗,个别的 1 型糖尿病病人在使用胰岛素的同时,还需加用口服降糖药物。药物的选择原则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在此仍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原则。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根据它们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 5 大类,即磺脲类、双胍类、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及苯甲酸衍生物,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
一,磺脲类降糖药物
磺脲类降糖药物(SU )是临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
(一) 药物的作用机制
1 .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已证实磺脲类药物可与胰岛β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关闭钾依赖的三磷酸腺苷钾通道,钾离子内流减少,导致细胞膜的去极化,钙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启动微管系统,刺激胰岛分泌。SU 主要是刺激已合成胰岛素从β细胞释放出来而非合成。
2 .增强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增强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服用SU 后可使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增加,可使周围组织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也可改善胰岛素受体/ 或受体后缺损,上述作用总的结果是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从而增加了糖的利用,使血糖下降。
3 .减少肝糖输出SU 能促进肝脏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糖原异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使肝糖输出减少,血糖下降。
(二) 适应症
由于磺脲类降糖药物的降糖机制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故总的原则是适用于有一定β
细胞功能,且饮食治疗尚不能达到满意控制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1 .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非肥胖者。
2 .2 型糖尿病(非肥胖)用饮食治疗和锻炼不能使用病情获得良好控制者。
3 .对于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失败后,部分病人可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可不必停用SU 。
(三)禁忌症
1.1 型糖尿病患者禁用SU ,否则会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
2.2 型糖尿病合并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进行大手术和应激等情况,应暂停口服降糖药,改为胰岛素治疗。
3. 已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4. 妊娠、分娩及哺乳期。
5. 出现造血功能系统受抑制表现,如白细胞减少。
6.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四)副作用
磺脲类降糖药也有其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1. 低血糖这是磺脲类降糖药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副作用,理论上讲,任何一种磺脲类降糖药均可导致低血糖反应,作用时间长较作用时间短的制剂易造成低血糖。临床最常见的就是作用时间较长的制剂如优降糖,故应用SU 治疗时。遇有以下情况易发生低血糖:①剂量过大,进食过少;②体力活动过度;③肝、肾功能不全;④营养不良,体重明显下降;⑤老年病人;⑥与某些能促进低血糖反应的药物如阿斯匹林,磺胺类药物等;⑦饮酒。所以应用SU 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警惕,以免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2. 消化道反应有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等,但腹痛、腹泻很少见。减少药量或停药可使消化道反应消失。SU 影响到肝脏引起中毒性肝炎的情况少见。
3. 皮肤过敏反应如皮肤搔痒、皮疹、红斑、荨麻疹等,个别患者可发生剥落性皮炎,严重的有全身性过敏反应。一旦出现皮肤搔痒或皮疹应及时停药,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等治疗。
4. 血液系统反应较为少见,偶可发生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由于第一代SU 发生上述副作用的机会较第二代SU 高出一倍以上,且降糖作用也较第二代弱,故现临床已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