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均匀速度 习题 (含答案)
人教八年级物理2024版《速度的测量》知识点检测及课后习题含答案
![人教八年级物理2024版《速度的测量》知识点检测及课后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11f38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e.png)
《速度的测量》知识点检测及课后习题第一部分●知识点检测及答案1.如图所示是速度的测量的实验装置,斜面的右端用木块垫起来。
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释放,滑到底端金属片的位置。
(1)为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和 。
实验的原理是 。
【答案】 刻度尺 停表 v=s t(2)在实验前应熟悉停表的使用,如果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这样测量的时间会变小,导致测量的速度会 。
【答案】 大 解析:如果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会使小车运动时间偏小,但是距离不变,根据v=s t 可得速度变大。
(3)若小车开始运动后很快到达终点,导致计时太短,误差较大,为克服此弊端,我们可以将木块 移,降低斜面坡度,以减小误差。
【答案】右 解析:为方便计时,应使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小一些,时间长一些,因此右移木块,降低斜面坡度。
(4)实验中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每次测量应让小车从斜面 由静止释放。
【答案】同一位置(或顶端)解析:实验中许多次测量,为了保证每次实验小车运动时通过的路程和从斜面顶端出发时的速度相同,必须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小车(5)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 。
【答案】便于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便于测量时间。
(6)实验完成后,我们得到了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速度变化规律,下列四幅图片中最能反应此规律的是 。
(填序号A 或B 或C 或D )【答案】C 解析: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7)第三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方向容易偏离,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答案】将斜面更换为导轨或者将斜面更换为斜槽。
2. 在速度的测量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释放,借助测量工具就可以间接测量出小车在AB 、AC 、BC 段的速度。
(1)上图中AB 段的长度为 cm ,如果测得的时间为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是 cm/s 。
【答案】40.00cm 25.0 解析:小车运动的距离s AB =80.00cm-40.00cm=40.00cm ,t AB =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AB AB s t =s6.100.40cm =25.0cm/s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13987e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f.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由A处静止下滑,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斜面应保持较大坡度,以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B.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所测量出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2.把带有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
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车的速度逐渐增大B.小车的速度逐渐减小C.小车的运动时间是8t D.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3.小红同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将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到达位置B和位置C,记录下小车在米尺上对应的位置及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小车经过AB段的路程s AB为40.0cmB.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约为0.27m/sC.根据图示测量数据,可测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D.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在BC段的平均速度4.如图是小亮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拍摄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0cmC.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D.小华在测量AF之间距离时,连续测量三次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5.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e7814c647d27284b7351d6.png)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2.(8分)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图a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如图b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的像,则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点上(P是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上.(3)通过实验,小明发现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清晰像越(填“大”或“小”).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凸透镜(填“靠近”或“远离”),此时在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是的(填“倒立”或“正立”).(4)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此时小明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在光屏和凸透镜间放上自己所配戴的近视眼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将光屏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为像(填“实”或“虚”).3.如图是小东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东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若蜡烛M向玻璃板近,应将蜡烛N向_____(选填“远离”或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才能使N重新和M的像重合。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
为了得到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接下来小东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
测量平均速度 习题(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 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7401c5102de2bd9605886f.png)
答案: ; 。
12.两名同学在周长为 的圆形冰面上一起进行溜冰活动,活动规则如下:两人必须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圆形跑道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由于两人出发速度不同,速度大的同学超出一圈追上速度小的学生时向前推一把,于是双方正好“互换速度”;原先速度小的同学由于速度变大,从而会超出后面的同学一圈,此时也向前推一把,双方再次“互换速度”……,当双方都完成了活动规定要滑的圈数,最后到达终点的同学所用的时间将记为该组的成绩.假设这两名同学的出发速度分别为 米/秒和 米/秒,并且规定每人都要完成 米,则该组同学的成绩为多少秒?
D、由图象可看出:经过5s,甲车的路程是3.0m,乙车的路程是1.0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3.0m-1.0m=2.0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0m+1.0m=4.0m,故D错误。
故选C。
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
D.经过4s,甲乙相距8m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图象知,甲和乙的s−t图线都是正比例图线,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由图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所以乙的速度大于甲,故B正确;CD、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4s时间甲车路程为s甲=4m,乙车路程为s乙=12m,甲车在乙车的后方s=s甲−s乙=12m−4m=8m处,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C错误,D正确。故选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eca38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3.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某物体在前一半运动时间内的速度是20 m/s,后一半运动时间内的速度是30 m/s,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10 m/s B.24 m/sC.25 m/s D.30 m/s2.一辆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第1s内通过10m,第2s内通过10m,第3s内通过10m,则这辆小车()A.在第1s内速度保持10米/秒B.在第2s内路程和时间成正比C.在这3s内路程和速度成正比D.在这3s内可能做变速直线运动3.心电图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
我们根据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
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如图所示。
若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坐标纸的走纸速度为20mm/s B.乙的心率为75次/minC.甲的心率比乙的心率快D.甲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为0.8s4.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4.5m.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30 km/h B.60 km/h C.90 km/h D.120 km/h5.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B.0~4s时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C.0~3s时甲比乙的平均速度大D.0~2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6.无风的天气,小虹和同学一起用机械停表和刻度尺测量乒乓球下落的平均速度,他们让乒乓球从三楼由静止竖直落到地面。
对于实验有关的操作和分析,正确的是()A.该实验很简单,不必注意操作的安全B.选择量程为1米的刻度尺来测量路程C.使用停表前,要先观察停表是否调零D.所测速度表示乒乓球每一时刻的快慢7.长江三峡雄奇险秀,滔滔江水奔腾直下。
【物理】初中物理机械运动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物理】初中物理机械运动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91a9c187c24028905fc315.png)
【物理】初中物理机械运动专项训练100( 附答案 ) 含分析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1.运动会男子100m 决赛,同学们丈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m 、 80m 、 100m处的时间,此中前三名的时间见下表,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 在 20~ 80m 内,刘磊和周伟的均匀速度大小相等B.全程王小兵的均匀速度最大D. 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均匀速度都是最大的【答案】C【分析】【解答】A,依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选项 A 三名运动员全程不必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A 不切合题意;B、对照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的行程比较时间,时间越小,物体运动越快;相同的时间比较行程,行程越长,物体运动越快.故三名运动员经过的行程相同,时间越少,运动越快,即 v=s/t 得:表中可知:周伟用时最少,均匀速度最大, B 不切合题意;C,依据得:在20~ 80m 内,刘磊和周伟的均匀速度:v 刘 =s/t刘=60m/()s=60m/5.9s ≈ 10.17m/s,v 周 =s/t 周=60m/ () s=60m/5.9s ≈ 1017m/s. , C 切合题意;D,依据得:在20~80m内,刘磊和周伟的均匀速度相等; D 不切合题意 .故答案为: C【剖析】本题考察了机械运动中均匀速度的理解及计算。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行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行程中的均匀速度。
2.位于沿江大道旁的商业大厦建有室外参观电梯,乘客在随电梯上涨时,能透过玻璃赏识到漂亮的湘江风光,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 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C. 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 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答案】 C【分析】【解答】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地点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 A 不正确.B、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地点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 B 不正确.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地点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 C 正确.D 不正确.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地点不断变化,所以是向下运动的.故应选 C.【剖析】判断物体是运动仍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剖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地点能否发生变化,假如变化,就运动了,假如没变化,就静止.3.某兴趣小组在研究“物体着落速度与横截面的关系”时,取三个质量相同,半径分别为3r、 2r 和 r 的小球甲、乙、丙,让它们从不一样高度分别竖直落下,并以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砖墙的地区时,用照相机经过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小球的运动过程,如图是此中一段的表示图.在图示运动过程中,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三个小球均做匀速直线运动B. 三个球遇到的空气阻力相等C. 三个小球着落的速度之比是1: 2: 3D. 在阻力相同时,小球的着落速度与半径成反比【答案】C【分析】【解答】解:A、由照相机的照片可知: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甲球运动的距离是不变的,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说明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相同的道理,乙、丙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故 A 正确;B、依据三个球做匀速直线运动,重力等于阻力,质量相等,故重力、阻力相等,故 B 正确;C、照相机等时间内曝光一次,而甲曝光了9 次,乙曝光了 6 次,丙曝光了 3 次,所以时间之比为 9 :6: 3,三球在相同行程中,所用时间之比为9:6: 3,故速度之比为2: 3:6;,故丙的速度为乙的 2 倍,为甲的 3 倍;故 C 错误;D、甲、乙、丙三个小球的半径分别为3r、 2r 和 r,在阻力相同时,速度之比为2:3: 6,由此可知,在阻力相同时,小球的速度与半径成反比,故 D 正确;应选 C.【剖析】( 1)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获得一个像,由图可知,球甲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一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球乙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两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球丙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三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2)依据甲、乙、丙三个小球在相同的曝光时间内运动距离的关系,得出小球的速度之比;(3)因为三个小球都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遇到的空气阻力和自身的重力是相等的,空气阻力之比等于重力之比,等于质量之比;剖析空气阻力之比和小球速度之比的关系,得出结论.4.如下图为“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马上对接时的模拟图.成功对接后,“天宫一号”内的航天员看到“神舟十号”岿然不动,地球在迟缓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A. 太阳B. 地球C. “神舟十号”【答案】 DD. “天宫一号”【分析】【解答】解:成功对接后,“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的地点不变,“天宫一号”内的航天员看到“神舟十号”岿然不动,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天宫一号”;“神舟十号”与太阳、地球的地点不断发生变化,参照物不可以选择被研究的物体自己,故 D 正确.应选 D.【剖析】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假定该物体不动,这个物体是参照物;假如物体的地点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假如物体的地点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5.小利参加体育测试时对一些物理量做了估测,与实质符合的是()A. 一双运动鞋的质量是10g B同.桌同学跑完800 米所需时间是 20sC. 他跑步时的步幅约为1m D加.试时当地均匀气温约为60℃【答案】 C【分析】【解答】解:A、两个苹果的质量在300g左右,一双运动鞋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300g 左右.故 A 不切合实质;B、中学生 800m 跑的成绩在200s 左右.故 B 不切合实质;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步幅在50cm左右,跑步时的步幅大概是步行时的 2 倍,在100cm=1m 左右.故 C 切合实质;D、我们地域夏天酷热,最高气温超出35℃,但不会达到60℃,均匀气温更远低于60℃ .故 D 不切合实质.应选 C.【剖析】不一样物理量的估量,有的需要依靠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切合实质的是哪一个.6.如图,我国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歼10 战斗机加油.加油过程中,若战斗机的高度和速度不变.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运动的B. 加油机和战斗机的动能都不变C. 加油机和战斗机的重力势能都不变D.加油机的机械能减小,战斗机的机械能增添【答案】 D【分析】【解答】解:A、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和战斗机没有发生地点的改变,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静止的,所以 A 错误;B、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和战斗机的质量不断变化所以动能改变,速度不变,所以 B 错误;C、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和战斗机的质量不断变化,高度不变,所以重力势能改变,所以C 错误;D、加油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不变,加油机的质量减小,战斗机的质量增添,加油机的机械能减小,战斗机的机械能增添,所以所以 D 正确.应选 D.【剖析】解答本题的重点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地点能否发生了改变,假如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假如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动能大小的影响要素: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要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机械能 =动能 +势能.物体没有发生弹性形变,势能只考虑重力势能.7.如图是北京市中考体育考试中的篮球绕杆测试场景.对于该项考试的器械规格及其设置,以下数据最靠近实质状况的是()A. 篮球质量约为2kgB. 篮球直径约为40cmC. 共设置了 5 排标记杆D. 相邻的两排标记杆相距1m【答案】C【分析】【解答】解:A、体育课上使用的篮球的质量在600g=0.6kg 左右.故 A 不切合实质;B、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 ,篮球的直径与此差不多,在25cm 左右,不行能达到40cm.故 B 不切合实质;C、由图知,测试场所中共设置了 5 排标记杆.故 C 切合实质;D、篮球绕杆测试中杆距为3m.故 D 不切合实质.应选 C.【剖析】不一样物理量的估量,有的需要依靠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切合实质的是哪一个.8.以下数据最靠近实质的是()A. 中学生的体重约 50NB. 中学生体积约为0.5m3C. 中学生站立对地的压强为 1.5 ×4D.中学生百米竞赛的成绩约为8s10Pa【答案】 C【解析】【解答】 A 、中学生的质量在 50kg 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A 不切合题意;3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33左右。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含答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37ee376c175f0e7cd137e5.png)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含答案)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B 1.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表明在比赛全过程中:()A.琼斯用的时间最短 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 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 2.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地通信,人类发射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卫星,同步通信卫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步通信卫星:() A.在高空静止不动 B. 相对于地球静止 C.相对于月亮静止 D.相对于太阳静止 3.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9:5 B.3:2 C.2:3 D.5:9 4.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 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 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 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 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 5.判断下述几个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 A、太阳从东方升起 B、月亮躲进云里 C、客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 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向北运动 6.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用了4s,跑完100m用了12s,该同学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8. 3m/s; C、7. 15m/s; D、7.75m/s.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根据v=s/t可知,运动的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B、根据v=s/t 可知,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运动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D、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速度越大 8.袋鼠妈妈把小袋鼠放在育儿袋中后,在草地上跃进.相对于______,它们都在运动,相对于______,小袋鼠是静止的. 9.如图,司机小李看到路旁路牌标志,标志中的“40”表示,则小李由此处到图中路牌标志地点最快需要小时. 10.钢球沿20m 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25m距离才停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11.教室的长度为10m,开班会时坐在后排的小刚走到讲台上去做演讲,他走到讲台大约需要 s. 12.交通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速度不得超过120km/h.在京昌高速路上值勤的交通警察拦住了一辆正在超速行驶的汽车.交警对司机敬礼后说:“您的车速超过了120公里每小时的限制-------”,还没等交警说完,车内一位小朋友抢先说到:“我们只开了几分钟,既不到1小时,更不到120公里,我们没有违反规定啊”.如果你是那位交通警察,你该怎样向小朋友解释呢? 13.运动会进行100m决赛时,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到达距离起点20m、80m、100m时各自所用的时间.其中三名同学的时间如表格所示.到达20m处(s)到达80m处(s)到达100m处(s)王小兵 2.3 8.9 12.2 刘磊 2.4 8.3 11.8 周伟 2.5 8.4 11.4 算出这三位同学分别在0―20m、20―80m、80―100m区间内的平均速度,设计表格将计算结果填入其中(不要求有计算过程). 14.研究蚂蚁爬行的平均速度(1) 问题的提出.蚂蚁在爬行过程中时快时慢、爬爬停停,爬行路线也很复杂,看似毫无规则,但可通过测定平均速度来粗略描述它爬行的快慢.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施放食物引诱后,测出蚂蚁抵达食物的时间,由s=vt , 从而确定蚁巢在多远处.(2) 研究方案一.研究器材:透明塑料管、尺、停表.选择不同的几只蚂蚁测试,求出v.此外还可研究在有食物引诱与无食物引诱情况下平均速度的不同,分别作记载.(3) 研究方案二.在自由爬行状态下研究蚂蚁爬行的平均速度.建议组成小组,共同设计测量爬行轨迹的最佳方案,求出平均速度,且与方案一作比较. (4) 研究方案三.“热锅上的蚂蚁”, 在一端加热的金属杆上,研究蚂蚁逃生的平均速度. (5) 写出实验报告.(除了对结果作出报告之外,还应总结研究方法、感受,以及此项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包括其拓展应用) 15.野兔在草地上以18m/s的速度向前方50m处的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10m处以45m/s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问野兔能否安全逃进树洞?(要求至少两种方法)参考答案: 1、AC 2、B 3、D 4、A 5、A 6、B 7、CD 8、地面袋鼠妈妈 9、该路段汽车最高速度不能超过40km/h或该路段限速40km/h;0.2 10、4,2.5,3 11、8s, 12、限速120km/h是指汽车在任何时刻或任何位置的瞬时速度都不能超过120km/h,而与汽车实际行驶的时间多少或路程的长短无关. 13. 0-20m处平均速度(m/s) 20-80m处平均速度(m/s) 80-100m处平均速度(m/s)王小兵 8.7 9.1 6.1 刘磊 8.3 10.2 5.7 周伟 8 10.2 6.714.略 15.方法一、野兔逃进树洞需用时间:t1=s1/v1=50m/18m/s=2.8s 秃鹰追上野兔所用时间:t2=(s2+s1)/v2=(110m+50m)/45m/s=3.5s t2>t1,所以秃鹰不能追上野兔.方法二、秃鹰在2.8s内飞行的路程:s3=v2t1=45m/s×2.8s=126m<(110m+50m)=160m 所以秃鹰追不上野兔.方法三、秃鹰要追上野兔,最小的速度为:v3=(s1+s2)/t1=(110m+50m)/2.8s=57.1m/s v2<v3,所以秃鹰追不上野兔.。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fe1e625f0e7cd185253661.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1.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5m/s B.10m/s C.15m/s D.20m/s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
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3.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4.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A.3∶2 B.3∶1 C.3∶4 D.4∶35.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6.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 min行驶1000 m。
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 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_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______m/s。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2020年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精讲与练习:测量平均速度(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精讲与练习:测量平均速度(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a7cc3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7.png)
1.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s/t;(2)测量工具:刻度尺和秒表。
2.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1)一是斜面坡度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则运动时间太短,增大时间测量误差,过小则小车可能不会运动,或变速运动不明显。
(2)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中我们应多测量几次(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测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而不是测量斜面的长度(5)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2,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3之间的关系是v3>v1>v2. (6)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半程路程除以全程时间与上半程时间之差。
能够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下半程运动时间?不合理,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或者,因为小车全程运动中通过中点的速度不为0.或者,小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与上半程所用时间的差值才是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例题1】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选填“较大”或“较小”)(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然后利用v=s/t计算;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2)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s1=0.9m,s2=0.4m,则s1=0.9m-0.4m=0.5m,由图知,t3=1s,【例题2】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完整版)人教版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1d3e7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a.png)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30 分)1.察看身旁的物理现象——以下估测最靠近实质的是()A .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 .课桌的高度约为 1.5 m2. 晓燕在学校春天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7.5m/s ,则全程内的均匀速度是(16s)的成绩获取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A.6m/sB. 6.25m/sC. 6.75m/sD. 7.5m/s3.汽车速度是 36km/h ,运动员速度是 10m/s,自行车 1min 经过 0.6km 的行程,则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C.汽车速度最大D.三者速度同样大4.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有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耀,看山好似走来迎;认真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绘,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5.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选项是()A. 速度与行程成正比B.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 速度不变,行程与时间成正比D. 速度与行程成反比6.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 t 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 t 图像是()7. 某同学先后三次丈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 2.57cm、2.58 cm、2.58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A 、 2.58cm B、 2.57cm C、2.576cm D、 2.577crn8..一排队伍长A. 60s 50m,跑步速度是 2.5m/s,队伍所有经过一长100mB. 50s C.40s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D. 20s)9. 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假如甲乙速度之比为4: 3,经过的行程之比为5: 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A 、10:310. 如图 3 所示,图B、 3: 10C、 8: 15 D 、15: 8 4 中能正确反应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二.填空题(每空 2 分, 28 分)11.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行了 0.4km ,则它的速度是_____m/s。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及习题(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及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331d5d83d049649b6658fe.png)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要点诠释: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实验原理:s vt =实验过程: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表格:要点诠释: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速度1.(2015春•涪陵区校级月考)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答案】A【解析】AB选项、已知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由速度公式可知,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课后习题(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课后习题(附模拟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4cb1071eb91a37f1115c7c.png)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变加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 m所用的时间为0.5 s,则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3 m/sB.6 m/sC.6.3 m/sD.02.神舟十一号的运载火箭长约58 m,下图是从视频中截取火箭发射前和发射后第10 s的位置图像。
则火箭发射后10 s内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A.3 m/sB.9 m/sC.12 m/sD.15 m/s3.右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 s。
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m/s。
该水滴下落过程是(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4.一只小虫跌落在小敏的新铅笔上,小敏突发奇想,驱赶小虫从铅笔的左端爬到右端用时5 s,并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如图所示。
铅笔的长度是 cm;小虫爬行的平均速度约是 cm/s。
如果以小虫为参照物,铅笔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5.五一期间,小明跟爸爸一起驾车到大梅沙游玩。
途经一个隧道时,小明对长长的隧道产生了兴趣,心想:“我怎样才能知道隧道的长度呢?”当他返回时,在到达隧道之前终于想出了几种不用下车就可以得出隧道长度的方法。
请你简明扼要地写出小明得出隧道长度的两种合理方法:方法一: 。
方法二: 。
6.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 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 cm)、停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 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m/s。
(3)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7.(2018·广东广州中考)小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质量检测练习题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质量检测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20163860b1c59eef9c7b417.png)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质量检测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估测相符实际环境的是()A.人步行速度为1km/hB.一本八年级物理书长0.26mC.中考体育1000m测试的满分时间为8minD.老师讲课时声音的响度为120dB2.以下估算值最靠近实际的是()A. 人正常步行速度5m/sB. 正常人体温37摄氏度(口腔)C. 正常人脉搏跳动70次/sD. 正常人登上一层楼用时15min3.下列数据中,最靠近实际环境的是()A.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B.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gC. 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的温度约为40℃D. 家里日光灯正常发光的电流约为10A4.下列估测中,与实际过错较大的是( )A. 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B. 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20m/C. 500W家用电熨斗劳动电流约为2.3AD. 人体正常温度约为37℃5.甲、乙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1/3,则( )A.甲议决的路程是乙议决路程的1/3B.乙所用时间是甲所用时间的1/3C.议决相同的路程,乙所用的时间是甲所用时间的3倍D.在相同的时间内,乙议决的路程是甲议决路程的3倍6.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C. 议决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D. 议决5秒,甲、乙两车议决的路程均为10米7.下列估测的物理量中,基本相符实际环境的是()A. 课桌的高度为1.5mB. 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是40℃C. 正常人1s内心跳75次D. 成人正常的步行速度为1.1m/s8.如图所示为A,B两小车向右运动历程的频闪照片.它表示两个小球在相等的时间隔断所在的位置,则对A,B两小车的运动环境鉴别正确的是()A. 小车A做变速运动,小车B做匀速运动B. 小车A做匀速运动,小车B做变速运动C. 小车A,B都做匀速运动D. 小车A,B都做变速运动9.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纪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甲和丁B. 甲和丙C. 甲和乙D. 乙和丁10.如图所示是代表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盛的三个标志性物体及它们运动的有关数据,比较它们速度巨细可知()A. “和谐号”高速列车每小时行驶350km,速度最大B. 正在南海执行使命的军舰每分钟航行780m,速度最大C. 奔月的“嫦娥二号”每秒钟飞行11.2km,速度最大D. 它们的速度一样大11.如图所示,甲、乙两同砚从联合所在同时向相同偏向做直线运动,他们议决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①在0~10s内,乙同砚比甲同砚运动的快②两同砚在隔断出发点100m处相遇③在0s~20s内,乙同砚均匀速度大④在0~10s内,乙同砚的速度10m/s.A. 只有①④正确B. 只有②③正确C. 只有①③正确D. 只有③正确12.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速度是6m/s,然后以2m/s的速度逆流返回原地,则来回全程的均匀速度为()A. 4m/sB. 3m/sC. 5m/sD. 6m/s13.以下估测与实际环境相符的是()A.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C. 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D. 一只平庸鸡蛋的质量约为50g14.甲.乙两部总重相同的电梯在钢索的牵引下竖直向上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中9的(a)(b)所示.则()A.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 4秒内甲、乙议决的路程相等C. 甲、乙受到钢索的拉力相等D. 甲受到的合力小于乙受到的合力15.下面是小珂同砚对自己身体相关物理量的估测,合理的是( )A. 登上一层楼所做的功约为1500 JB. 身体的温度大抵是45℃C. 脉搏跳动约60次/hD. 身体的高度大抵是160dm二、填空题16.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恣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议决的各段路程及所对应的运动时间记载下来,据此可鉴别,小汽车在这整个历程中作________运动,运动速度的巨细是________m/s,该运动历程的特点是:(1)________,(2)________.17.火车的速度为72km/h,汽车的速度为21m/s,________的速度大。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含答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97500fbcd126fff7050b40.png)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含答案)篇一:运动的快慢与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测量平均速度_练习题及答案运动的快慢的研究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速度是40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A 行人B 卡车C 飞机D 人造卫星2、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3、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 2:9B 2:1C 9:2D 1:24、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A一定都不相等B 不一定都相等 C 一定都相等 D 三种情况都不正确5、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通过的距离比乙大,而乙所用的时间比甲短,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快慢是A 甲较快B 乙较快C 一样快D 无法比较6、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道(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D 以上说法都不对7、火车速度为72km/h,汽车速度为18m/s,则()A 火车速度大B 汽车速度大C 两者速度一样大D 无法确定8、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都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9、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运动了10km ,乙车运动了15km ,则运动快的是() 第8小题图 A.甲车 B.乙车 C.一样快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10、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由图可知()A. 甲车快B. 乙车快C. 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大D. 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小11、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甲物体运动的速度大于乙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两物体通过的路程是()A.甲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甲物体通过的路程短C.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一样长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12、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速率和压力的测量习题(含答案)
![速率和压力的测量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7d31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c.png)
速率和压力的测量习题(含答案)速率的测量题
1. 一个汽车行驶了200公里,所用的时间是3小时。
请计算该汽车的速率。
- 答案:该汽车的速率是66.67公里/小时。
2. 一个人以每分钟60次的速率心跳,请计算每小时的心跳次数。
- 答案:每小时的心跳次数是3600次。
3. 一辆自行车每小时可以行驶18公里。
请计算该自行车每分钟行驶多少米。
- 答案:该自行车每分钟行驶300米。
4. 一个物体以每秒10米的速度下落,请计算该物体每分钟下落多少米。
- 答案:该物体每分钟下落600米。
压力的测量题
1. 某个物体的重力是120牛顿,其面积为5平方米。
请计算该物体施加在地面上的压力。
- 答案:该物体施加在地面上的压力是24帕斯卡。
2. 一个气缸内有100毫升的气体,其压力为2兆帕。
请计算该气体对于气缸壁的压力。
- 答案:该气体对于气缸壁的压力是20兆帕斯卡。
3. 一根木条长10米,宽2厘米,厚1厘米。
如果有100千克的重物压在木条上,请计算该木条所受的压力。
- 答案:该木条所受的压力是500兆帕斯卡。
4. 一个气缸内有50立方厘米的气体,其压力为500巴。
请计算该气体体积对于压力的变化率。
- 答案:该气体压力对于体积的变化率是10巴/立方厘米。
以上习题的答案供参考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84774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04.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 t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12米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路程越大,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与运动时间长短无关D.物体运动的路程和速度成正比3.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他在5s末的速度为10.4m/s,10s末到终点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在这100米中的平均速度为()A.5.1m/s B.10.2m/s C.10m/s D.10.4m/s4.关于速度=sv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B.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C.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小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小5.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比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前两名被美国短跑名将盖伊和罗杰斯包揽.凭借这一成绩,苏炳添成为当今跑的最快的黄种飞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苏炳添全程的速度约为8m/sB.观众是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比较竞赛过程中的速度C.若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运动员的成绩会降低D.冲刺时,以前面的盖伊为参照物,苏炳添感觉自己是前进的6.小明为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电子设备记录了每隔相同时间小车在斜面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与CD段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2B.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与AC段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小D.为了测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能让小车从C点静止下滑7.考驾照时有个必考项目是科目三中的“直线行驶”,要求在一条公路上单向直线行驶,某次考试时有一位刘女士以10m/s的速度行驶全程的23,接着以20m/s的速度行驶完其余的13。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d96e5cb9d528ea80c7796e.png)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1. 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某次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对应的时刻,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0.40m/sB.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中,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等于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C.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这样可以延长小车下滑的时间,便于准确测量D.在某次实验中,小组同学们发现小车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大于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因此得出平均速度与斜面倾斜度有关2.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A.图中AB段的路程s AB=50.0cm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 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 AC=32.0cm/s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3. 关于打点计时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只能记录物体的运动时间B.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只能记录物体通过的路程C.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能记录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D.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能反映物体任意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4. 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10cm/sB.9cm/sC.8cm/sD.7cm/s5. 在学校运动会上,江涛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1331ddfd0a79563d1e7232.png)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分)1.小明做“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1)在研究气泡运动的快慢时,依据的物理原理是,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实验中,小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到达O点后开始计时,并在玻璃管上以O点为起点每隔 10cm处做一刻度标记,用秒表测出气泡从O点运动到每一个刻线标记处所用的时间(如图),算出各区间内相应的速度。
小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在玻璃管上每隔 5cm处做一刻度标记,其余操作与小明的相同。
你赞同同学的方案,理由是。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__________(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__m/s.(5)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__________ m/s.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均匀速度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是“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下滑全过程的数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小车下滑通过的距离是62cmB.秒表读数是35sC.让斜面粗糙一些可以让小车下滑得慢一些D.斜面越陡,小车下滑得越慢【答案】C【解析】【详解】A.小车下滑通过的距离是,故A错误;B.由秒表指针的位置可知,时间不到30s,故读数是5s ,故B错误;C.让斜面粗糙一些可以让小车下滑得慢一些,容易记录时间,故C正确;D.斜面越陡,小车下滑得越快,故D错误。
故选C。
2.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是9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A.9 m/s B.9.6 m/s C.10 m/s D.10.2 m/s【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意知,路程,运动时间;根据得,平均速度为;。
故选C。
【点睛】重点是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明白全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用路程除以时间进行计算,千万不可用两个速度求平均数,是不正确的。
3.一辆汽车以速度v1行驶了1/3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2=20km/h跑完了其余的2/3的路程,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27km/h,则v1的值为A.32km/h B.345km/hC.56km/h D.90km/h【答案】D【解析】【详解】设全程为s,则前1/3路程所用时间是:t1 =,后2/3路程所用时间是:t2=,因为v=s/t,则全程所用时间是:t=s/v,且t=t1 +t2,代入数值,则,解得:v1 =90km/h,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需要注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等于速度的平均。
4.一列火车长120m,匀速通过长360m的山洞,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共用1min,火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A.10m/s B.6m/sC.8m/s D.2m/s【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知道,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通过的距离是:s=120m+360m=480m,所用的时间是:t=1min=60s,火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v=s/t=480m/60s=8m/s,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需要注意的是:火车行进的路程应是火车长+山洞长。
5.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所指数字为“80”),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甲地驶向乙地,若两地之间的路程约为3.2×105m,则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h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D.该汽车只要40小时就可到达乙地【答案】B【解析】【详解】由汽车的速度表可知车的行驶速度为v=80km/h,故A、C不正确,B正确。
已知从从甲地驶向乙地的路程,所需时间:,故D错误,故选:B。
6.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米的两点,甲从P点向Q方向、乙从Q点同时沿直线同向而行,它们运的s﹣t 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3秒,甲、乙相距3米C.甲、乙相遇时离Q点6米D.甲到达Q点时,乙离P点20米【答案】D【解析】【详解】A、甲和乙的运动图象都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和乙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在1s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是3m,速度为:甲甲甲,乙在1s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是2m,速度为:乙乙乙,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A错误;B、经过3s,甲的运动路程甲甲,乙的运动路程乙乙,甲比乙多运动了3m;原来甲和乙相距12m,现在甲赶上了3m,甲和乙此时相距-.故B错误.C、设甲、乙从开始到相遇的时间为t,则,解得;乙从Q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乙乙,所以甲和乙相距Q点的距离为;故C错误;D、甲到达Q点,甲是从P点出发的,甲的运动路程为12m,运动的时间甲甲甲;乙和甲是同时出发的,乙的运动路程乙乙,乙是从Q点开始出发的,Q点距P点12m,乙又运动了8m,所以乙距离P点是;故D正确;故选D.【点睛】考查了s-t图像的解读,图像是直观的表示物理规律的有效方法,在考试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考点,注意多练习,熟练掌握从图像得到有用的信息。
7.如图所示,图a是小车甲运动的wt图象,图b是小车乙运动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乙都是由静止开始运动的B.甲、乙都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C.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不同D.甲车的速度越来越大,乙车的速度不变【答案】B【解析】【详解】A. 由图可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乙是从静止开始运动,甲不是,故A错误;B. 小车乙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乙=乙乙==2m/s;小车甲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速度不变,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正确;C. 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所以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相同,故C错误;D. 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8.汽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经10s到达坡顶,接着又以10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经6s到达坡底,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7.5m/s B.8m/s C.6.25m/s D.3.75m/s【答案】A【解析】【详解】汽车上下坡通过的总路程:s=2×60m=120m;上坡时所用时间:t1===10s;下坡所用时间为:t2===6s;全程所用总时间:t总=10s+6s=16s;汽车上下==7.5m/s.故选A.坡的全程平均速度为:v=总9.如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 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②t=0时刻,A 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③从第3s开始,v A>v B,5s末A、B相遇;④5s内,A、B 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确B.只有③④正确C.只有②③正确D.只有①③正确【答案】C【解析】【详解】①. 由图象可知,A从参考点O开始运动,而B从距离O点5m处沿正方向开始运动,A在B运动3s后开始运动,故①错误;②. 由图知,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 点5m处,故②正确;③. 在s−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等于速度,从t=3s起,A的斜率大、速度大,即有v A>v B,第5s时A. B到O点的距离相同(均为10m),即5s末A. B相遇,故③正确。
④. 由图知,5s内A通过的路程为10m,5s内B通过的路程为10m−5m=5m,因为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所以A的平均速度大,故④错误。
故选C.【点睛】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②t =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③从第3s开始,v A>v B,5s末A、B相遇;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二、实验题10.2018年,江西省将全面实现义乌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有一项督导工作就是检查实验报告。
以下是小璟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摘要)。
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_________(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_________(实验分析)(1)小车全程是做_________运动。
(选填“匀速”或“变速”)(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_____斜面的坡度。
(选填“增大”或“减小”)【答案】刻度尺停表变速减小【解析】【详解】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实验器材:测量距离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要用停表或秒表。
实验数据: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 AB===15cm/s;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 BC===20cm/s;(1)由上面实验数据知: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做变速运动;(2)斜面的倾角越小,即坡度越小时,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点睛】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和运动时间;(1)由表格数据求出小车在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可知,小车做变速运动;(2)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下滑速度越大,运动时间越短,时间不容易记录,所以选择坡度小的斜面.11.如图所示是某小球从静止出发沿直线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O点是小球出发点,依次的ABCDE点是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拍摄小球位置照片,其中E点图中未标出,那么:(1)分析闪光照片,容易得出小球从O点出发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相应数据,请完成下边表格中未填写的数据_____________。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该小球从静止出发后的路程与时间________(选填“成”或“不成”)正比;若照片上位置间距与空中的位置间距比例是1∶10,则小球从D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cm/s,相邻两段时间内的路程差为___________cm。
【答案】25.00不成90020【解析】【详解】(1)由刻度尺读数可知,0.4s到达16.00cm,由前面数据可知路程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所以0.5s应到达25.00cm;(2)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在小球经过A. B. C. D. E五点时,速度是逐渐变大的,只有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才成正比,所以该小球从静止出发后的路程与时间不成正比,分析数据可知,路程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小球从D点至E点的距离为25cm−16cm=9cm,按比例小球实际的通过的距离s=9cm×10=90cm,小球从D点至E点的速度:v===900cm/s; 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可知,s AB=4cm1cm=3cm,s BC=9cm4cm=5cm,s CD=16cm-9cm=7cm,s DE=25cm16cm=9cm,故相邻两段时间内的路程差为2cm, 按比例相邻两段时间内的路程差为2cm10=20cm. 【点睛】(1)直接通过观察图形,运用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并推导出缺少的三个数据;(2)由图可以看出,小球的速度是逐渐变大的,那么可通过运用比值定义法来表示出速度和时间的比例关系,然后根据速度的变形式间接的得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根据比例关系得出小球的实际路程,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小球从D点至E点的平均速度;由表中数据求出相邻两段时间内的路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