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持续状态名词解释
惊厥
3.止惊药物用药后观察 (1)注意过敏反应:对药物发生过敏时,患者 及家属应向医师问清药名,并牢记以免再次过敏 反应。 (2)与用药剂量有关:如引起昏睡、嗜睡。大 量中毒的话,则可能使患者昏迷不醒,需要紧急 送医。 (3)部分药物可能使有些脏器受累,尤其是对 肝脏、肾脏或骨髓的造血功能的破坏,服用此类 药物的患者,必须定期作肝功能、肾功能或血常 规的检查,护士给药时应指导患者服药并注意观 察有无副作用的发生。
2.惊厥时间 (1)不同的医疗诊断,惊厥发作时间表现不同,如单纯型 高热惊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可持续数秒至10分钟, 复杂性高热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 (2)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 3.患儿年龄 (1)新生儿:新生儿多见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 化脓性脑膜炎、低钙血症、低血糖、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破 伤风和高胆红素脑病等。 (2)0~6个月:无热惊厥应考虑有无婴儿手足抽搐症或中 枢神经系统感染。 (3)6个月~3岁:婴幼儿多见高热惊厥、化脓性脑膜炎、 低钙血症、婴儿痉挛症等。 (4)大于3岁: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癫痫、颅内感染、 中毒性脑病、接触有毒物质中毒等。
6.伴随症状 不同的惊厥发作后,会有不同的症 状出现,如高热惊厥的患儿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 可高达39~40度。惊厥典型表现后,有部分患儿 出现大小便失禁,单纯型高热惊厥发作后可伴有 短暂嗜睡,醒后无意识及运动障碍。 7.患儿有无惊厥史及家族史 热性惊厥史小儿惊 厥最常见的原因,约1/3有阳性家族史。 8.患儿心理表现 年长儿在醒来时可产生失控感、 自卑、恐惧心理,因害怕再次发作而长时间处于 紧张状态。 9.患儿家长心理表现
(二)评估内容的解析 1.惊厥表现 (1)典型表现:惊厥发作时表现为突然意 识丧失,头向后仰,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 直或阵挛性收缩,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 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色青紫,部分患 儿有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时间为数秒至 数分或更长,发作停止后多入睡。惊厥典 型表现常见于癫痫大发作。
惊厥持续状态诊疗指南
惊厥持续状态诊疗指南【概述】惊厥持续状态指一次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者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的2次或2次以上连续发作达30分钟以上。
约85%发生在5岁以内。
表现各种各样,分类有所差异。
一般以临床和脑电图相结合对诊断较实用。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时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为主。
根据发作形式可分为①全身强直-阵挛持续状态或称大发作持续状态;②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③强直性癫痫持续状态;④肌阵挛持续状态;⑤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也称为持续性部分性癫痫。
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病因多种多样,死亡率较高、存活者后遗症较多,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常呈"轻微"抽动、呼吸暂停,肢体强直等奇异动作,发作形式多变,常由一个肢体游移到另一个肢体或由一组肌群移到另一组肌群。
某些重症新生儿在ICU抢救期间,可能会因使用呼吸机等原因应用肌松剂,此时惊厥的临床表现不明显,甚至缺乏,需经脑电图监测方能诊断。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以意识障碍和(或)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可为癫痫的首发症状。
常见以下两类:①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凝视、语言中止、自动症和各种精神症状。
常有面部阵挛或抽动,亦可进展为全身性惊厥发作。
可持续数小时、数日甚至数月,中间可有波动。
脑电图异常电活动常见于颞区、额区或枕区。
②失神癫痫持续状态:多见于10岁以内患儿。
发作时呈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朦胧状态或仅有思维和反应变慢,严重意识混浊时则缄默不语、少动、定向力丧失,感觉、思维、记忆、认知等均有障碍,可有各种自动症表现,发作后不能回忆。
持续数小时、数日、数月不等,可能被误诊为精神障碍类疾病。
可进展为全身惊厥性发作。
发作时脑电图呈持续性双侧同步对称的3HZ棘慢波(典型失神,长时间发作后波率可稍慢)或持续弥漫性高波幅1~4HZ不规则棘慢波、多棘慢波或慢波(不典型失神)。
【病史要点】1.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尤为重要。
应注意病儿是否有发热,发作前有无精神症状,意识改变程度。
惊厥持续状态的名词解释
惊厥持续状态的名词解释惊厥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疾病,指持续时间超过五分钟的连续、无控制的癫痫发作。
这种异常电活动会导致大脑受损,并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一、发作机制与症状分析惊厥持续状态通常由大脑神经元过度兴奋或异常放电引起。
正常情况下,脑电活动应该在一定的频率和节奏内工作,以保持神经系统的平衡。
然而,在惊厥持续状态中,这种平衡被打破,神经元的放电变得异常活跃,导致大脑功能紊乱。
患者在惊厥持续状态下常常出现意识丧失、肌肉痉挛和抽搐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在发作期间持续不断,也可能发作后再次出现。
此外,患者在进行其他生理活动时,如呼吸或心跳,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二、分类和发展过程根据发作的类型和程度,惊厥持续状态可以分为部分性和全面性两种。
部分性惊厥持续状态只涉及脑部的特定区域,而全面性惊厥持续状态则涉及整个大脑。
惊厥持续状态的发展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起始期、局部扩散期、全面性发作期和恢复期。
起始期是指发作刚开始时,症状可能很轻微,但很快会逐渐加剧。
在局部扩散期,异常电活动开始从一个区域蔓延到整个大脑,引起广泛的症状。
全面性发作期是发作的高峰期,患者经历最剧烈的抽搐和痉挛。
最后是恢复期,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
三、危险性和治疗方法惊厥持续状态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紊乱,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大脑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对于急性发作,及早就诊和提供紧急抢救措施至关重要。
治疗惊厥持续状态的方法主要包括镇静和控制抽搐、调节脑电活动和停止引发发作的触发因素。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给予抗癫痫药物、静脉注射镇静剂和麻醉药物。
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考虑使用刺激神经、脑部手术或其他介入性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自我管理尽管惊厥持续状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患者可以通过一些预防和自我管理措施来减少发作的风险。
首先,患者应定期就诊于癫痫专科医生,接受常规检查和治疗,确保癫痫病情得到及时控制。
儿科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1分)至生后7足天(1分),称为围生期或围产期。
2.原发综合征:是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病变组成(1分),为小儿原发性肺结核的一种典型表现(1分)。
3.脱水程度:患病后累积的体液丢失量(2分)。
4.早产儿: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2分)。
5.生理性黄疸:正常新生儿生后第2~3天皮肤、球结膜、口腔粘膜发生黄染(1分),同时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34μmol/L(2~3mg/dL),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1分)。
6.头围:头围是指经眉弓上方(1.5分)、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1.5分),其大小与脑和颅骨的生长有关(1分)。
7.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摄入和吸收利用食物(2分), 可使机体的代谢增加超过基础代谢率(2分),食物的这种作用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8.选择性蛋白尿: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时主要因肾小球滤过膜静电屏障破坏(1分),对血浆臼蛋白通透性增高(1分), 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1分), 但大分子蛋白不能漏出(1分)。
9.Koplik斑:Koplik 斑在麻疹出疹前24~48小时出现(1分),为直径约1.0mm 灰白色小点, 外有红色晕圈 , 开始散布在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量少,但在1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自唇部粘膜,粘膜斑在皮磨出现后即逐渐消失 , 可留有暗红色小点(2分), 具有早期诊断麻疹的意义(1分)。
10.血清总铁结合力:在正常情况下 , 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 1/3 与铁结合 , 此结合的铁称为血清铁(1分),其余2/3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为饱和状态 , 其所加的铁量即为饱和铁结合力(1分)。
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2分)。
11.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到成人期的整个过程。
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征(1分),生长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以用测量方法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1分)。
儿科名词解释
【儿科名词解释】1、功能性腹痛:是由于肠管蠕动异常或肠管壁痉挛引起的腹痛,如婴儿阵发性腹痛和功能性再发性腹痛(肠痉挛症)。
前者与饮食不当有关,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哭闹。
后者多见于儿童,有周期性发作,其发病原因与精神因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2、高渗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钠>150mmol/L时称为高渗脱水。
多见于腹泻伴有高热、饮水不足,或输入电解质液体过多。
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高,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流动,出现细胞内脱水,表现口渴明显、高热、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甚至惊厥。
3、等渗脱水:是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维持血钠浓度在130~150mmol/L。
临床上最常见,出现一般的脱水症状。
2、低渗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大于水的丢失,血钠<130mmol/L时称为低渗脱水。
多见于营养不良小儿伴较长时间腹泻者,或腹泻时口服大量清水、静脉滴人大量非电解质液体,以及因心、肾疾病长期限盐等情况。
细胞外液减少相对较重,临床上除脱水体征较重外,易出现外周循环衰竭,严重低钠者可致脑水肿,出现嗜睡、惊厥、昏迷等。
3、食欲不振亦称厌食:是指患儿缺乏进食欲望,常见于急慢性疾病。
突然食欲不振往往是疾病的先驱症状,长期食欲不振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症状。
此外,小儿情绪变化、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引起长期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以致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4、呼吸性酸中毒:由于呼吸系统器官疾病、呼吸中枢疾病、呼吸肌麻痹或心功能不全致肺水肿,造成通气换气障碍,导致体内C02潴留、碳酸增高、血pH降低,而C02CP增高,血钾也增高。
1、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全身惊厥、手足抽搐或喉痉挛等。
多见于4个月—3岁小儿。
2、(猩红热)巴氏线:猩红热患者出疹期在皮肤皱褶处,因皮疹密集或因摩擦出血而呈紫色线状,称巴氏线。
4、高热惊厥:是颅外感染伴有高热时在年幼儿常有可能引起的惊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尤为常见,其特点是:①年龄多在6个月至3岁之间;②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③发作呈全身性、次数少和时间短;④神志恢复快,预后好,无阳性神经体征。
儿科考试名词解释
儿科名词解释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的腹泻。
Roger病即小型室缺:缺损直径<5mm或缺损面积<0.5cm²/m²体表面积。
缺损小,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少,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可无症状。
复杂性热性惊厥:一次发作持续10分钟以上,24小时内反复发作多次,局灶性或全面性发作,惊厥持续状态较常见的热性惊厥。
适中温度:又名中性温度,是指在这一环境温度下机体耗氧、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而又能保持正常体温的最适环境温度。
惊厥持续状态:凡一次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或反复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超过30分钟者称惊厥持续状态,常导致惊厥性脑损伤。
生理性贫血:出生时婴儿随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原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降至3×10¹²/L,血红蛋白降至100g/L,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麻疹黏膜斑(K oplik癍):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常在出疹前1-2天出现。
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颊黏膜上,为直径0.5-1.0mm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及唇部黏膜,部分可融合。
于出诊后1-2天消失。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总胆红素值已经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照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l)或每小时>8.5umol/L(0.5mg/dl);③黄疸持续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褪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2mg/dl)。
凡符合以上特点之一者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PPD试验:即结核菌素试验,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4~8周后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
惊厥持续状态
㈢.抗惊厥治疗 本病常导致脑水肿或神经系统后遗症等不良 后果,所以,应选用作用强、显效时间快、容 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止惊药物。 1.苯甲二氮卓(安定) 具有抑制惊厥灶放电向 皮层下扩散,终止或减少惊厥的作用,是治疗 惊厥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安定经静脉注射后可 迅速分布于脑组织,作用快,一分钟脑内浓度 即可达高峰。一般静脉注射后3~5分钟内抽搐 停止。部分病人在缓慢注射的过程中即可终止 抽搐。安定一次剂量为0.3~0.5mg/kg,在心电 呼吸监护下可用到1mg/kg。静脉注射速度以每 分钟1mg较安全。每次剂量一般不超过10mg为 宜。若抽搐不理想,15分钟后可重复
发作情况不能回忆,有近事或远事记忆的损害。 常需2~3个月才能完全恢复。 脑电图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发作时两侧半 球脑电活动变慢,多数为一侧颞区或顶颞区、 枕颞区尖波、棘-慢波,也可以出现双侧颞区 弥散性θ波暴发;间隙期脑电图表现有颞区局 灶性棘波。睡眠诱发实验可提高阳性率。此类 型常见于颞叶癫痫病儿。 [实验室检查] 由于病因多样化,除检查脑电 图外,选择性进行以下检查。 1.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 钠、钾、钙、镁、血糖、肾功能、血培养。
时常有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 可以出现病理反射。意识障碍程度与发作次数。 或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发作越多或持续时间 越长,脑水肿越严重。同时脑缺氧和脑水肿又 可引起全身性发作,形成恶性循环。若不及时 控制抽搐,可导致窒息死亡。发作后脑电图常 表现为高波幅δ波和θ波。 2.肌阵挛性惊厥持续状态 全身性或躯干、 肢体、面部或其它某个局部肌群突然发生短暂 的、快速的、反复有力的收缩。主要表现有突 然点头、弯腰或后仰,有时突然跌倒。也可表 现为某个肢体突然抽动如伸臂、曲肘或踢腿等 动作。肌阵挛发作常见于婴儿痉挛症、中枢神
儿童惊厥及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急诊处理
儿童惊厥及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急诊处理姜玉武惊厥(convulsion)与惊厥性癫病(epilepsy)持续状态是临床经常遇到的一种急诊情况。
每个儿科医生都应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和掌握正确的规范化处理流程,从而能够更好的处理这种急重症。
为此,本文拟从惊厥及惊厥性癫癎持续状态的急诊处理诸方面结合文献和临床实践所见进行剖析,供儿科同仁参考。
一、惊厥及惊厥性癫病持续状态的相关概念惊厥是指一种症状,表现为躯体和(或)肢体的强直及(或)抽搐(即发作含有运动成分),既可以是癫癎的一种表现,也可以是非癫癎的一些其他急性病的症状表现,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代谢紊乱等。
癲病是一种疾病,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一种慢性脑功能障碍,使得脑神经元易于出现过度同步放电,引起非诱发的、不可预期的反复发作 (seizure),常伴有慢性脑功能障碍的其他表现,如各种精神行为问题、认知障碍等。
癫痴发作(epileptic seizure)是指由于脑内大量神经元异常的过度同步化放电所导致的临床发作,既可以是惊厥性的(convulsive ),也可以是非惊厥性的 (non-convulsive)[1-2]。
急性疾病可能通过导致急性脑功能障碍而引起癫癎发作(急性症状性的),但是并不一定都遗留慢性脑功能障碍,因而也就不一定导致癫癎这样一种慢性病。
由于我们临床上习惯于将惊厥性癫病发作称作惊厥,所以换句话说,并不是急性期出现频繁惊厥或者急性期伴有癲癎样放电的患儿将来一定都会出现继发性(症状性)癲病。
如果给一个急性期惊厥患儿过早诊断为继发性癫癎,不仅造成抗癫癎药不必要的长期使用,而且还会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心理和社会行为的长期影响。
因此,对于急性重症时期出现惊厥的患儿应该在小儿神经或癫痢专业医生处进行一定时间的随访评估,以确定是否发生继发性癫痢,即是否需要按照癫_进行长期的抗癫癎药治疗。
癫病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licus,SE)是指持续频繁的癲癎发作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癫癎状态,传统的定义包括一次癫癎发作持续30 min以上或连续发作、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3]。
小儿惊厥
小儿惊厥【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以婴幼儿多见,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坏。
【病因和发病机制】1.感染性疾病(1)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肿。
(2)颅外感染:如高热惊厥、其他部位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脑病、败血症、破伤风等。
2.非感染性疾病(1)颅内疾病:原发癫痫、脑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血肿)、先天脑发育异常、脑外伤等。
(2)颅外疾病: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各类中毒、各类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患及严重的心、肺、肾疾病。
惊厥是一种暂时性神经系统紊乱。
因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因此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皮层形成强烈兴奋灶并迅速泛化,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大量、异常、反复放电而引起惊厥。
【临床表现】(一)惊厥1.典型表型惊厥发作时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头向后仰,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色铁青,部分患儿有的大小便失禁。
惊厥持续时间为数秒至数分或更长,发作停止后多入睡。
惊厥典型表现常见于癫痫大发作。
2.局限性抽搐多见于新生儿或小婴儿。
惊厥发作不典型,多为微小发作,如呼吸暂停、两眼凝视、反复眨眼、咀嚼、一侧肢体抽动等,一般神志清楚。
如抽搐部位局限而固定,常有定位意义。
(二)惊厥持续状态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
惊厥持续状态为惊厥危重型,多见于癫痫大发作、破伤风、严重的颅内感染、代谢紊乱、脑瘤等。
由于时间过长,可引起缺氧性脑损害、脑水肿甚至死亡。
(三)高热惊厥多见于1~3岁的小儿,是又单纯发热诱发的惊厥,是小儿惊厥常见的原因。
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当体温骤升至38.5~40℃或更高时,突然发生惊厥。
【6种疾病惊厥的鉴别要点】1.高热惊厥的特点:多见于6个月至3岁小儿,惊厥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热期,腋下体温39~40℃,是全身性的。
惊厥持续状态诊疗指南
惊厥持续状态诊疗指南惊厥持续状态是指一次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者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的2次或2次以上连续发作达30分钟以上。
这种状态约85%发生在5岁以内,表现各种各样,分类有所差异。
一般以临床和脑电图相结合对诊断较实用。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是指发作时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为主。
根据发作形式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的病因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常呈现轻微的抽动、呼吸暂停、肢体强直等奇异动作,发作形式多变。
某些重症新生儿在ICU抢救期间,可能会因使用呼吸机等原因应用肌松剂,此时惊厥的临床表现不明显,甚至缺乏,需经脑电图监测方能诊断。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以意识障碍和(或)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可为癫痫的首发症状。
常见以下两类: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和失神癫痫持续状态。
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凝视、语言中止、自动症和各种精神症状。
常有面部阵挛或抽动,可持续数小时、数日甚至数月,中间可有波动。
失神癫痫持续状态多见于10岁以内患儿,发作时呈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朦胧状态或仅有思维和反应变慢,严重意识混浊时则缄默不语、少动、定向力丧失,感觉、思维、记忆、认知等均有障碍,可有各种自动症表现。
发作后不能回忆,持续数小时、数日、数月不等,可能被误诊为精神障碍类疾病。
可进展为全身惊厥性发作。
发作时脑电图呈持续性双侧同步对称的3HZ棘慢波(典型失神,长时间发作后波率可稍慢)或持续弥漫性高波幅1~4HZ不规则棘慢波、多棘慢波或慢波(不典型失神)。
在病史中,需要关注患者的年龄、发作形式、发作时长、意识状态、精神行为异常、自动症表现等。
同时,需要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药物使用、手术史等情况,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惊厥持续状态。
仔细了解病史和进行体检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注意病儿是否有发热、发作前是否有精神症状、意识改变的程度等。
首先要判断是否是由颅内病变引起的惊厥,如果不是,则应考虑电解质紊乱或其他生化改变引起。
儿科名词解释
儿科名词解释1.周生期:怀孕28周到出生以后的一周2.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足28天止,称新生儿期幼儿期:1~3周岁;学龄前期:3周岁~入小学期(6~7周岁);学龄期:6~7周岁~青春期(12~14周岁)3.婴儿期:从出生至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4.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称为青春期5.生长: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6.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7.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岁至未满42周的新生儿8.早产儿: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的新生儿9.过期产儿:指胎龄超过42周的新生儿10.高危产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11.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血中胆红素≥3.42mmol/L,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12.母乳性黄疸:指与母乳喂养的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13.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感染1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症: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磷代谢紊乱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15.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又称佝偻病性低钙惊厥,因维生素D缺乏而甲状腺又不能代偿,因此血中钙离子降低,而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如惊厥、手足肌肉抽搐式喉痉挛等,多见婴幼儿1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指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17.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所致的肺部炎症,为小儿最常见的肺炎,以婴幼儿多间18.急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气管同时受累19.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20.咽结膜热:是一种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的病毒性结膜炎,多见于4-9岁儿童和青少年,于夏、冬季节。
儿科名词解释
胎儿期: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称为胎儿期;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大于或等于1000克至出生后7足天;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高危儿high risk neonate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满37~41周出生,体重在2500~400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小于胎龄儿:是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者,凡已足月而体重在2500g以下者为足月小样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出生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以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称分补授法和代授法;头围: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饶头一周的长度,与脑和颅骨的发育密切相关;上臂围:指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比一周的长度;初乳:按WHO规定,产后最初4d内分泌的乳汁为初乳,质稠色黄,相对密度较高,含脂肪少,含蛋白质多,主要为免疫球蛋白.蛋白质-能量营养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指因缺乏能量和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指当维生素D缺乏、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代偿分泌亦不足时,则低血钙不能恢复,总血钙<时即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搐搦、喉痉挛,甚至全身性惊厥;高危儿: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Apgar评分:是一种简易的临床评价高出生婴儿窒息程度方法,内容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对刺激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每项0-2分,总共10分先锋头:又称产瘤,是由于分娩使头皮循环受压血管通透性改变及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皮下水肿,所以发生在头先露部位,出生时即可发现,肿块边界不清、不受骨缝限制、柔软、压之凹陷、无波动感,出生后2-3天即消失;原始反射:是指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的反射,如觅食反射,吮吸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秒钟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中性温度:指机体代谢氧和能量消耗最低并能保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新生儿红斑: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出现大小不同的多形性斑丘疹.1~2天自然消失;皮脂腺堆积在鼻尖,鼻翼,额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新生儿粟粒疹;遗尿症:正常小儿2-3岁起已能控制排尿,如5岁以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称为夜间遗尿症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发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在出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mg/dI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母乳性黄疸: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疸,2-3周达高峰,停母乳3天后胆红素下降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是指新生儿娩出时吞下母血,于生后不久发生呕血与便血马牙: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数周后可消失;核黄疸: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过高或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umol/L20mg/dl或早产儿的总胆红素浓度为L15mg/dl;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变硬同时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受损,也称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由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临床以突发高热,嗜睡,反复惊厥,迅速发生休克和昏迷未特征;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呼吸衰竭等症状,多见于早产儿,病理上以肺泡壁及细小支气管壁上下内有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症;胃液震荡试验:将胃液1ML+95%的酒精1ML,振荡15S,静置15分钟,如果沿管壁有一圈泡沫为阳性,阳性者则排除新生儿肺透明膜疾病;缺氧发作: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而限制胸廓扩展及膈肌运动,导致肺通气不良,引起低血氧症、红细胞增多、发绀严重时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Koplik斑:Koplik斑在疹发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散布在对着的下臼齿的颊粘膜上,量少,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斑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具有早期诊断意义;原发性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初次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原发性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原发综合症: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Todd 麻痹:惊厥后可发生一过性24小时内瘫痪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多发生于6-18个月婴幼儿,5岁前会自动消失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连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间期意识不恢复者三脚架征:即患儿坐起时两臂向后伸直以支撑身体;吻膝实验阳性:即患儿坐起时不能自如的弯颈使下颌抵膝;头低下症:即将手置于患儿肩下,抬起其躯干时,患儿头与躯干不平行;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又称舒-亨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等;主要见于学龄儿,男孩多于女孩;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21-三体综合征21 trisomy syndrome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常染色体畸变疾病,也是小儿染色体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艾森曼格综合征:当肺动脉高压显著,产生自右向左的分流时,临床出现持久性紫青即为艾森曼格综合征;先天心脏病:CHD:是指胚胎时期心脏和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是新生儿和儿童时期特别是4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差异性紫癜:心脏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产生右向左分流,患儿下半身紫青,左上肢轻度紫青,右上肢正常,称为差异性紫癜阿斯综合征:因心脏搏出量显著减少,患儿出现意识丧失,惊厥,甚至死亡肺门舞蹈: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时,肺动脉段凸出,肺野充血,肺门血管增粗,X线透视下可见肺动脉总干及分支心脏搏动而一明一暗,似肺门跳动,这种现象称为肺门舞蹈蹲踞现象:法洛四联症患儿多有蹲踞症状,每行走、游戏时,常常主动蹲下片刻;蹲踞时下肢屈曲,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减轻了心脏负荷,同时下肢动脉受压,体循环阻力增加,使右向左分流减少,从而缺氧症状暂时得到缓解;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和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生理性腹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甚至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一定很多,其中含少量水分,一般没有特殊腥臭味;生理性腹泻的婴儿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症状,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口服补盐液:是WHO推荐用于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它由氯化钠,碳酸氢纳,枸橼酸钾,葡萄糖,加水至1000ml配制而成,其电解质渗透压为220mmol/L2/3张;鹅口疮: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特征是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状物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婴儿期,当遇到多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婴儿期起病,具有肝细胞性黄疸、肝脏病理特征和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症候群,病因包括:宫内和围生期感染、先天遗传代谢病、肝内胆管发育异常等Goodpasture综合征: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临床特点是咯血,呼吸困难,血尿及蛋白尿,有时可出现水肿及高血压,迅速出现肾功能衰竭激素依赖:对激素敏感,用药缓解,减量或停药2周内复发,恢复用量或再次用药又缓解并重复2-3次者激素耐药:以强的松每日治疗8周判断,尿蛋白仍++激素敏感:以强的松每日治疗8周判断,尿蛋白完全转阴激素部分敏感:以强的松每日治疗8周判断,尿蛋白减少至+-++。
八年制第三版儿科学-第十二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儿童惊厥与惊厥持续状态
• 单次癫痫样发作持续超过30min或反复发 作超过30分钟,发作间期功能未恢复 ILAE, Epilepsia,1999
• 各种惊厥类型的长时间的发作,或者反 复发作并且发作间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无恢复
ILAE glossary, 2001
热性惊厥持续状态 (febrile status epilepticus FSE):
热性惊厥持续≥ 30 mins 或发作间期 意识不能转清。 • 惊厥:占急诊1%,院前急救3% • >10% FS 发生FSE
• 占所有SE的25%,>1岁:占2/3
FS疾病管理
• 急性期管理: • 惊厥的处理、惊厥的鉴别诊断
• 活动性癫痫(active epilepsy): • 癫痫患者在过去5年中无论是否在接受
抗癫痫药物治疗,至少有一次发作
• 癫痫综合征(epilepsy syndrome):
• 以一组联合出现的症状/体征为特征,包 括发作类型、发作间期脑电图、病因、 解剖结构、触发因素、发病年龄、严重 性、症状出现的时间顺序、发作的昼夜 分布以及预后
– 常用药物: • PB :3~5mg/kg/d • VPA:20~30mg/kg/d • CBZ,PHT,LTG无效
– 持续1~2年
疫苗与预防பைடு நூலகம்种
• FS患儿原则上: 无预防接种禁忌
• 最好于FS发作后2~3月后接种 • 长程FS患儿:
预防接种方案需在儿科医生/儿科神经 专业医生指导下
健康教育指导
E 强直阵挛性SE F 失神性SE G 肌阵挛性SE H 强制性SE I 微小发作性SE
SE发作分类
惊厥持续状态的名词解释
惊厥持续状态的名词解释惊厥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是一种严重的癫痫发作,是指一个人连续发生一系列癫痫发作,或者在两个或多个发作之间没有完全恢复意识。
惊厥持续状态是一种急性的癫痫状况,通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了正常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
惊厥持续状态可以根据持续时间分为两类:非持续性惊厥持续状态和持续性惊厥持续状态。
非持续性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每个发作之间恢复意识,而持续性惊厥持续状态是指发作之间没有完全恢复意识。
惊厥持续状态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1. 停药或不合规使用抗癫痫药物;2. 癫痫患者未能按时服用抗癫痫药物;3. 癫痫患者丢失或忘记服药;4. 癫痫持续发作时,无法中断或控制;5. 高热导致的发作。
惊厥持续状态是一种紧急情况,可能导致患者严重伤害或生命危险。
因此,紧急医疗护理和治疗非常关键。
治疗惊厥持续状态的目标包括停止癫痫发作、保护患者安全、纠正相关的代谢异常、寻找并治疗潜在的原因、治疗并预防并发症并恢复意识。
治疗惊厥持续状态的方法包括静脉给药、气管导管插管和人工通气、麻醉和低温治疗。
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苯巴比妥钠、丙泊酚、地西泮等。
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急性治疗方法往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断癫痫发作。
预防惊厥持续状态的关键措施包括:癫痫患者按时并合规使用抗癫痫药物、定期复查和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诱发因素、培训患者及其家人有关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并提供应急药物如苯巴比妥钠等。
总之,惊厥持续状态是一种严重且紧急的癫痫发作,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生命危险。
早期的紧急医疗护理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合适的药物治疗、纠正代谢异常和寻找并治疗潜在原因,大部分患者可以迅速中断癫痫发作并恢复意识。
预防惊厥持续状态的关键措施包括合规用药、定期复查和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诱发因素和提供急救药物。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高频考点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高频考点生理学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数日内,因为丢失水分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出生后10左右恢复出生时体重儿童计划免疫: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儿童体中,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来自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换乳期:随着婴儿生长发育的逐渐成熟,纯乳类喂养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要向固体食物转换,以保障婴儿的健康,此期为婴儿的食物过渡期。
夜惊:指睡眠中突然出现的一种短暂的惊惧和惊扰发作,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及自主神经的兴奋现象营养不良:指因缺乏能量和蛋白质而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不足所致V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小儿体内维生素不足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光照治疗: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
主要作用是将间接胆红素转变为直接胆红素,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
适中温度:能维持正常体核温度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温度环境,在此温度下,人体耗氧量最小,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最少新生儿窒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于出生后1分钟因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是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严重并发症。
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不良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的。
变现为出生后不久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多见于早产儿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由于血中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巩膜和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新生儿期由于寒冷和(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低体温、皮肤硬肿、发凉和多器官功能受损,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
儿科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1.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一周由于奶量摄取不足,水粉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达最低点。
2.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D佝偻):是一种儿童由于体内VD不足而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以骨性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营养缺乏病。
4.VD缺乏手足搐搦症:由于V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血清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及喉痉挛等。
5.小于胎龄:指体重在同胎龄婴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下。
6.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体重≥2500g并≤4000g的无畸形、疾病的活产儿。
7.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的最适环境温度。
8.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生时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一系列综合征。
9.胆红素脑病:血清胆红素升高,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以大脑基底核为中心的脑组织广泛黄染,导致脑细胞受损,出现惊厥,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及后遗症。
10.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儿童常见疾病之一。
11.新生儿溶血: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
12.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s,心率<100次/分,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13.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是麻疹早起特征性病变,常于出疹前1-2天出现,见于下颌于想对的颊膜上,出现0.5~1mm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于1~2天内增多,遍布整个颊黏膜甚至唇部颊膜,出疹后逐渐消失,留下暗红色小点。
14.结核菌素试验(PPD):小儿结核感染4~8周后即呈阳性,结核直径<5mm(-),5~9mm(+)阳性,10~19mm(++)中度阳性,≥20mm(+++)强阳性,除结节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处及双圈反应(++++)极强阳性,提示有活动性结核存在。
儿科学复习题答案
儿科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2.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1小时内的体重小于1500克的新生儿。
3.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4.出牙延迟:乳牙于生后6-10个月开始萌出,若13个月以后仍未出牙为出牙延迟。
5. 新生儿生理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和拥抱反射。
6、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出现呼吸衰竭外,其他系统亦严重受累,可有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紊乱,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危及生命。
7、迁延性腹泻: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病因复杂,感染、食物过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畸形等均可引起,多与营养不良及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有关,以人工喂养儿和营养不良婴幼儿多见。
8、头围:自眉弓上方最突出处经枕骨结节绕头1周的长度即为头围。
9、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 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10、惊厥持续状态: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
11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后2~3天,由于胎粪的排出、胎脂的吸收及丧失水分较多,加上初生孩子吸吮能力弱、吃奶少,可以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甚至比出生时的体重还低,临床上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12、髓外造血:当婴幼儿遇到各种感染、贫血、溶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以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
13、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症状,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14. 过期产儿:胎龄满42足周或以上(≥294天)出生的称为过期产儿。
15. 生理性贫血:婴儿出生1周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 3.0×10/12/L 、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厥持续状态名词解释
惊厥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是一种严重的癫痫发作类型,特指持续时间较长且未能立即停止的癫痫发作状态。
在正常情况下,癫痫发作是一种短暂的脑电异常活动,通常持续数秒到几分钟。
然而,在惊厥持续状态下,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延长,往往超过5分钟,长达30分钟或更长,或者病人连续发
生多次癫痫发作而未有恢复到神经系统正常状态。
惊厥持续状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抽搐状态和抽搐状态。
非抽搐状态指的是没有明显的肢体抽搐和痉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昏迷、思维清楚度下降、眼睑下垂、面色苍白等。
抽搐状态则是病人明显的肢体抽搐和痉挛,可能伴有尖叫、舌咬伤等症状。
无论是哪种类型,惊厥持续状态都是一种神经系统紊乱,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惊厥持续状态是一种危急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脑缺氧、心脏骤停、高热、酸中毒等。
造成惊厥持续状态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癫痫病发作、药物过量、神经系统感染、中风、脑肿瘤以及系统性代谢性疾病等。
治疗惊厥持续状态的首要目标是停止发作,并尽快纠正可能导致持续状态的潜在原因。
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苯妥英钠、地西泮、氟马西尼等抗癫痫药物。
此外,针对潜在病因的治疗也非常重要,如控制高热、处理药物过量等。
在急诊医学中,对惊厥持续状态的处理是一项紧急任务,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状况,同时实施适当的抗
癫痫药物和其他支持性治疗。
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进行镇静、机械通气等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尽管现代医学对惊厥持续状态的认识和处理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这一状况仍然具有一定的死亡风险和严重后遗症的可能。
因此,对于癫痫患者和高风险人群,如脑损伤患者或新生儿,应该加强防控措施,及早识别和处理惊厥持续状态,以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