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问题解决策略
浅析数学中探索性问题的解题策略
例 如 :. 09的分 数 表 示 是 否 存 在 , 在 找 出结 果 , 存 在 说 存 不 明理由。
分 析 : 据 有 理 数 的 知 识 , 何 一 个 有 理 数 都 可 以用 根 任
i " 1
( n 互 质 的 整 数 ) 分 数 形 式 表 示 , 03 ,.‘ ,。 m,为 的 如 _ 1 09 O 但 = ’= 7 7
3 9 9
y 3 1上 x 于 整 数m时 点 的集 合 . AnB , = x+ 5 等 若 ≠ 即存 在 ab 、及 整 数 p a + = p+ 5 使 p b 3 1 成立 。 其 几 何 意 义 是 点 P a b 在 直 线 L ( ,) :
同 时 成立 。 分析 : 题 是 存 在 性 问 题 , 先 假 设 存 在a b ( ) ( ) 本 可 、使 1 、2 同 时成 立 。 为探 索 本 题 结 论 , 可从 其 几 何 意 义人 手 。 解: A为 直 线y a + A x 于 整 数n 点 的 集 合 , 抛 物 线 =xb ̄等 时 B为
750 ) 2 1 1 = : 3 Nhomakorabea+
6
: 一 —
1
1 0
1“ 3 0
+三 :1 1 3
( ) 有理 数 域 对 加 、 、 、 是 封 闭 的 , 算09 分 数 2用 减 乘 除 计 .的 表示也是 1 .
探 索 是人 类 认 识 客观 世 界 的 过 程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最 生 动 的 思 维 活 动 思 维方 法 可 以分 为两 大 类 : 类 有 关 探 索 发 现 的 方 一 法. 叫合 情 推 理 : 类 有 关 严 格 求解 证 明 的方 法 , 逻 辑 推 理 。 一 叫 探 索 性 问题 与 传 统 题 型 不 同 。 统 题 型 给 出 已 知 条件 , 传 要 求 解 出预 定 结 果 . 证 明 已经 给 定 的结 论 。 索 性 问题 可 能 条 或 探 件 不 够 完 备 . 论 也 不 唯 一 固 定 , 有 开 放 性 , 题 过 程 具 有 结 具 解 探 索性 。 这类 问题 很 难 用 我 们 经 常 用 的 观 察 与 比较 、 象 与 概 抽 括 、 析 与综 合 、 殊 化 与 一 般 化 、 觉 与 演 绎 、 想 与 推 理 、 分 特 直 猜 类 比与 联 想 等 基 本 思 维 方 法 来 解 决 。但 这 类 问题 对 培 养 中 学 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自觉 参 与科 学 发 现 、 学 创 造 性 思 维 数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南于 这 类 问 题 的知 识 覆 盖 面 大 , 合 性 强 , 综 对 方 法 的灵 活 性 要 求 较 高 . 意 新颖 , 答 者 必 须 具 有 扎 实 的 基 题 解 础 知 识 和 较 高 的 数学 能力 。 探 索性 问题 的解 答 来 看 , 成 的 从 现 套 路 少 , 观察 、 对 实验 、 想 、 比 、 想 、 象 、 括 、 现 问题 联 类 猜 抽 概 发 和分 析 问 题 的 能 力要 求 较 高 。 就 目前 中学 数 学 所 涉 及 的探 索 性 问题 的 解 决 .可 以 归 纳 一 些 一 般 的 思 维 方 法 和 一 些 常 见 的 解 题 策 略 。 高 中 数学 新课 标 范 围 内 的 常 见 的 探 索 性 问 题 可 以 粗 略 地 分 为 以下 五种 基 本 类 型 。 结 论 探 索 型 此类 问题 一 般 分 为 肯 定 型 、 定 型 和 讨 论 型 三 种 。 类 问 否 这 题 的基 本特 征 是 给 出条 件 而无 结 论 ,或 结论 的 正 确 与 否 需 要 确定 , 索结论 , 后证明结论。 探 而
高考几何探索性问题题型特征及其突破策略
( 转第 8 下 O页 )
中学教学参考
教 学经纬
个先后顺序 也是 不能 调换 的 。这样 经过不 断地 提 出问 题, 并不断地解决 问题 , 培养 了学生思维的严 密性 。
四 、 用 一 题 多解 、 题 多 变 的 教 学 方 式 。 养 学 生 采 一 培 思 维 的 发 散 性
设 Q1 z , 1 , ( 2 Y ) ( lY ) Q2z , 2 ,
f 是 一 1 + 1 一 ( ) ,
’
. .
【 2 ( 南) 例 1 海 已知 椭 圆 C的中心 为直 角 坐标 系 ( 的原点 , 焦点在 轴上 , 的一个 顶点 到两 个焦 点 它
的距离分别是 7 1 ( ) 和 . 1 求椭圆 C的方 程 ;2 若 P为椭 ()
当÷< 时, <1 轨迹为中心在原点、 长轴在 z轴上
的椭 圆满足 一4 z ≤. ≤4的部分 ; 当 ≥ 1 , 时 轨迹 为中心在原 点 、 长轴在 z轴上 的椭
圆.
于 F位 于 DC 的中点 时 ,一1 随着 F点 到 C 点 时, t , 因
C 上AB, B D .C B C 上 K,。 B上 平 面 A . DB, 有 C 即 B上 B D,
题 型 2 探 索 结 论
基本特征 : 有条件而无结论 或结论 的正确 与否需要 确定 . 此种 题型 常见 于含有参 数 的问题 , 者情 况多 种 或
的 问题 .
基 本特征 : 判断在某些确 定条件 下 的某一 数学对 象
( 数值 、 图形 、 函数等 ) 是否存在.
【 3 ( 国) 例 1 全 给定双 曲线 一 一1 过点 B 1 . (, 1 能否作直线 m, m 与所 给双 曲线交 于两 点 Q 、 , ) 使 Q 且点 B是线段 Q Q 的中点?这样 的直线 ; 如果存 在 , 2 G l 求出它的方程 ; 如果不存 在 , 说明理 由. 解析 : 设所 求直线 的方程 为 Y一是 5 1 + 1 并 (- ) , [ m
探索年级疑难题如何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问题
探索年级疑难题如何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平行线和垂直线问题往往是学生们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的一类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教育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并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问题。
一、实物模型与操作性学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我们可以使用实物模型和操作性学习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准备一些纸板或杆子,用来做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示范模型。
然后,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模型的特点和性质,引导他们发现平行线和垂直线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这些模型,尝试画出平行线和垂直线,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
二、实际问题和情境化学习解决年级疑难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化学习。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来解决。
例如,通过让学生考虑如何确定两条线是否平行或垂直来解决物体是否垂直放置的问题,或者通过让学生分析并解决两条线是否平行的公共设施建设问题等。
这样的情境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三、合作学习和讨论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通过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和策略,学生们可以相互启发和补充彼此的知识,共同解决难题。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和解决平行线和垂直线的问题。
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技术辅助和多媒体资源在现代教育中,技术辅助和多媒体资源可以成为解决疑难问题的有力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或者教育软件来展示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通过观看视频、参与互动练习或者使用教育游戏等方式,学生们可以以一种更加直观、生动和有趣的方式来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
性问题一般解答策略
探索性问题的一般解答策略【摘要】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会碰到探索性问题,以“试推测”探求,判断或“是否”、“能否”等词的出现,这类问题,常以三种形式出现:(1)由已知条件,寻求相应结论。
(2).给定结论,反推应具备的条件。
(3).存在性问题,本文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这类问题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探索存在性函数数列【中图分类号】 g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84-021 由给定条件寻求相应结论。
(1)..对于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从所给条件出发,经过分析、观察、利用特殊→一般→特殊→一般的辩论关系,进行探索、归纳、猜想出结论,然后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例1.设数列﹛an﹜的各项为正数a1=1,sn表示其前n项的和,且n∈n时,sn+1+sn与1的等比中项为an+1。
(1)..求s1,s2,s3,s4的值。
求①的结果推测sn的表达式,并证明。
解:①由条件可知:sn+1+sn=an+12∴sn+1+sn=(sn+1-sn)2,,∵s1=1,∴s2+1=(s2-1)2 ∴s2=3,同理s3=6,s4=10,s1=*1(1+1)=1,s2=*2(2+1)=3,s3=*3(3+1)=6,s4=*4(4+1)=10……推测sn=n(n+1)②.证明:ⅰ当n=1时,s1=*1(1+1)=1推理正确,ⅱ假设当n=k时,推理正确,即sk=k(k+1)当n=k+1时,sk+1+sk=(sk+1-sk)2得,sk+1+k(k+1)= [sk+1-k (k+1)]2sk+12-[k(k+1)+1]sk+1+k2(k+1)2—k(k+1)=0即[sk+1—k(k+1)—(k+1)]*[sk+1-k(k+1)+k]=0∵an>0 ,∴sk+1=k(k+1)+k+1=(k+1)(k+2),当即n=k+1时,推理正确,由(ⅰ),(ⅱ)可以断定sn=n(n+1)对于一切n∈n时,均正确。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性问题探讨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性问题探讨一、引言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变式教学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展变式教学,成为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展开探索性问题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二、变式教学的特点及意义变式教学是指以一道或几道基本题为基础,通过改变数值、图形、条件等来训练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数学运算技能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变式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建模中能够游刃有余。
变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式教学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变式教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1. 合理设置问题在进行变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合理设置问题,确定好基本题目的类型和难度,然后通过改变数值、图形、条件等,设计出多个相关题目,逐步深入、逐步展开,以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解题方法和提高数学运算技能。
2.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变式教学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种可能性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3. 注重实际应用变式教学要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问题的变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难点与问题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变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所以如果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数学缺乏兴趣的话,就会影响到变式教学的效果。
初中探索性问题教案
初中探索性问题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索性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PPT展示等。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引出探索性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交流,寻找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3.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对分享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
4. PPT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PPT,展示他们的探索过程和最终成果。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各个小组的探索成果进行总结,筛选出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6. 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索成果,制定一个提高学习效率的计划,并在课后进行实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展示等。
2.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
3. 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等。
4.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学生对探索性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深度、广度。
教学反思: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通过本教案,学生能够培养探索问题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索性问题——精选推荐
探索性问题【考点梳理】一、探索性问题如果把一个数学问题看作是由条件、解题依据、解题方法和结论这四个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那么我们把这四个要素中有两个是未知的数学问题称为探索性问题。
条件不完备和结论不确定是探索性问题的基本特征。
二、探索型问题的基本类型1.条件追溯型这类问题的外在形式是针对一个结论,条件未知需探究,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断。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通过检验或论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在执果索因的推理过程中,不考虑推理过程的可逆与否,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是一种常见错误,必须引起注意。
确定条件是否多余时要着眼于每个条件对所求(或所证)对象的确定性,判断条件正误时多从构造反例入手。
2.结论探索型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有条件而无结论或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确定。
探索结论而后论证结论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型式。
3.存在判断型判断存在型问题是指判断在某些确定条件下的某一数学对象(数值、图形、函数等)是否存在或某一结论是否成立的探索性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通常假设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或暂且认可其中一部分的结论,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由此导出矛盾,则否定假设;否则,给出肯定结论的证明。
4.方法探究型这里指的是需要非常规的解题方法或被指定要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难度较高的构造法即属此型。
在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常常需要研究简化形式但保持本质的特殊情形,运用类比、猜测、联想来探路,解题过程中创新成分比较高。
三、思想方法解决探索性问题,较少现成的套路和常规程序,需要较多的分析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
对观察、联想、类比、猜测、抽象、概括诸方面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高考题中一般对这类问题有如下方法:1.直接法2.观察—猜测—证明3.赋值法4.数形结合 5.联想类比6.从特殊到一般7.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8.等价转化四、怎样提高解探索问题的能力1.注重双基的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数学开放探索性问题的教学策略
学生经过探索 , 发现前 者反例可为等腰梯形 , 后者有一组对
边相等且有一组对角相等的 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 四边形.而有
一
组对 边平 行且 有 一组 对 角相 等 的 四边 形 一定 是 平行 四边 对于这两个问题 , 学生积极发表 自己的见解. 在教师的启导
形.
田
பைடு நூலகம்
下, 经过辩论 、 探讨 , 学生从模糊 到清晰 , 明显提高 了对 问题的深 度理解及认知水平.
对 应 的图 示 ;
( ) 个图形相对应 的等式为 :× 2第n n
n 一
・
● — [ [ I H — _[ [ 口 — 一IIl — } l
编者 注: 综上所述 , 归纳猜想类问题的解答 常常是从 问题 的 简单情形 或特殊情 况人手 , 找出一般规律 , 或作 出某种 猜想 , 从 而找 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或方法. 一
解 题 策 略
的考虑 问题的空间 , 它打破 了思维的单一模式 , 让学生思维有更 广阔的 自由发挥 的空间 , 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在解题 途径方 面也是多样的 , 这样 的试题十分有利于考生发挥水平的 , 也有利于考生创新 意识 的培养. 因此 , 师可 以把典 型的中考开 教
接求解—— 用整体 图形 的面积减去空 白部分的面积”但 面积是 ,
相等 的.根据两种方法得到的面积相等容易知道①②③④具有 的数学规律成立.观察数学表达式①②③④和相应 的图形容易
发现 : 五个等式与之对应的图示为: 第
5 三:一 × 5 三
6 6
( ) 出第五个等式 , 1写 并在右边给出五个正方形上画出与之
问题 二 : 两 组 对 边 和 两 组 对 角 中 , 组 对 边 平 行 , 一 组 在 一 另
浅谈初中数学探索性问题解题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探索性问题解题策略开放探索性题重在开发思维,促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还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空间,是近年来数学问题中的热点问题。
此类问题虽背景新颖,不拘泥于常规解法,但对于近几年中考出现的此类题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以下将介绍几类探索性题目及其常用的解题策略。
一、条件探索型题目中由问题给定的结论去寻找待补充或完善的条件,常用“当满足什么条件时,能得到相应结论”的语句,解题时需执果索因,其解法类似于分析法,在结论成立的条件下,逐步探索其成立条件。
它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开拓学生的逆向思维,并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般解题策略:执果索因,假设有了相应结论,再通过严密推理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例1:如图(1)在等边△ABC中,D、F分别为BC、AB上的点,且CD=BF,以AD为边作等边△ADE。
(1)求证:△ACD≌△CBF;(2)探究:当点D在线段BC上何处时,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且∠DEF=30°。
分析:(1)由边角边公里不難证明;(2)当点D为线段BC中点时,由∠DEF=30°,延长EF 交AD于点M,则点M为AD中点,在CDEF 中,EM∥DC,则F也为AB边中点,即BF=1/2·AB,而BF﹦CD,∴CD﹦1/2·BC,故当点D为BC边中点时满足题目条件。
二、存在探索型这种题型是探索性问题中较常见的一类,即问题在某种题设条件下,要判断具有某种性质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结论常以“若存在,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等形式出现。
一般解题策略:先假设结论成立,看是否导致矛盾,或达到与已知条件沟通,从而确定探索元素是否存在。
三、结论探索型此类题没有给出结论,要求解题者由问题给定的条件去探求相应的结论一般解题策略:根据条件,结合已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分析、归纳逐步得出结论。
例4:如图(5)正方形ABCD边长为2a,M是以BC为直径的半圆上一点,过点M与半圆相切的直线分别交AB、CD于E、F。
探索性问题的解题策略
<6c一 , 2 <号 +
() 2 要使得 面 } 成为等差数列, 则它的前
三项 必须成等差数 列 , 即有
A口 2 ⅡI Ⅱ3
这与 ② 矛盾 , 以假 设不成立 , 所 故存 在 b c 使 ,,
得 l ( )I ( )I ( )I 1 、l 2 、l 3 中至少有一个不 小于 l 厂 f f
分析 过 E、 F分别作 A, B。 ,的垂线 , D、 C 分
别 交 于 G 、 , G , H , 四 边 形 B D。 在 面 H 连 B。D。 则 F E
A。 C D。 的射 影 为 结 论 ② 图形 ,同理 在 面 B。 上 A。 14、 D。 ) 面 A C 的射 影 也 为结论 B。 . 面 3 C IC、 BD ② 图形 .而在 面 B C。 面 A D。 的射影 图形 B。 C、 D A。 为结论 ③ , 于是结论为 ② 、 图形 . ③
文介绍 解决这一难点 的几种常用策略 , 供读者参考 .
1 寻找必要 条件的策 略
通 常情 况下 , 需探 索命 题成 立 的 条件是 既充 所 分又必要 的 , 但要 直接得到这样 的条件一般 比较难 . () 2 问是 否存 在 非零 常 数 、 , 得 q使 成 为等差数列 ? 并说明理 由.
路, 寻求 出一般规律 , 而后证 明规律 的普适性 .
例 3 如 图 , 圆 椭
+ = l( 口> b>
J
数列的必要条 件 , 说 明 要想
维普资讯
《 中学数 学杂志》 高 中) 20 ( 0 2年第 4期
解 析 ( ) 过 观 祭 、 纳 、 想 、 明 易 求 碍 : 1 通 归 猜 让
6 = 2 , = 2 一 ”; n “ n
高考满分数学压轴题16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可编辑可打印)
一.方法综述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突出对考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及数学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考查的热点是以几何体为载体的垂直、平行的证明、平面图形的折叠、探索开放性问题等;同时考查转化化归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对于探索性问题(是否存在某点或某参数,使得某种线、面位置关系成立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1)条件追溯型;(2)存在探索型;(3)方法类比探索型。
现进行归纳整理,以便对此类问题有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和解决办法。
二.解题策略类型一 空间平行关系的探索【例1】(2020·眉山外国语学校高三期中(理))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M 是对角线1AC 上的动点(点M 与1A C 、不重合),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①存在点M ,使得平面1A DM ⊥平面1BC D ; ②存在点M ,使得平面DM 平面11B CD ; ③1A DM ∆的面积可能等于36;④若12,S S 分别是1A DM ∆在平面1111A B C D 与平面11BB C C 的正投影的面积,则存在点M ,使得12S S【答案】①②③④【解析】①如图所示,当M 是1AC 中点时,可知M 也是1A C 中点且11B C BC ⊥,111A B BC ⊥,1111A B B C B =,所以1BC ⊥平面11A B C ,所以11BC A M ⊥,同理可知1BD A M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且1BC BD B =,所以1A M ⊥平面1BC D ,又1A M ⊂平面1A DM ,所以平面1A DM ⊥平面1BC D ,故正确;②如图所示,取1AC 靠近A 的一个三等分点记为M ,记1111AC B D O =,1OC AC N =,因为11AC AC ,所以1112OC C N AC AN ==,所以N 为1AC 靠近1C 的一个三等分点, 则N 为1MC 中点,又O 为11A C 中点,所以1A M NO ,且11A DB C ,111A MA D A =,1NOB C C =,所以平面1A DM平面11B CD ,且DM ⊂平面1A DM ,所以DM 平面11B CD ,故正确;③如图所示,作11A M AC ⊥,在11AA C 中根据等面积得:12633A M ==, 根据对称性可知:16A M DM ==,又2AD =1A DM 是等腰三角形, 则122162322326A DMS⎛⎫⎛⎫=-= ⎪ ⎪ ⎪ ⎪⎝⎭⎝⎭,故正确;④如图所示,设1AM aAC =,1A DM ∆在平面1111D C B A 内的正投影为111A D M ∆,1A DM ∆在平面11BB C C 内的正投影为12B CM ∆,所以1111122222A D M aS S a ∆==⨯⨯=,122121222222B CM a S S a ∆-==⨯-⨯=,当12S S 时,解得:13a =,故正确.故答案为 ①②③④【点评】.探索开放性问题,采用了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加以证明,对于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对于探索结论是否存在,求解时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或者矛盾的结论。
高考探索性问题的解题策略
一
0 n 偶数 , ,为
综 上 可得
L 3 , 为戡 … 2 。。
将 I I ≤ 。 ( ≤n 的最小值记为 , 0 ) 则 = , = 1 0
点评
0,
一
这 是一 道 典 型 的猜想 、 纳 型探 索性 试 题 。 归
1
…
,
=
,
,…
J s△
:
I P l PN Ii I nZ_ PN 。 s M
若 S = A , 有 JAlP =IM IP , △ SM 则 P BI P NI即 I J
一
I PM I— I PB I 。
 ̄ C 或 ② 四边形 A C 为菱 形 , ③ 四边 形 A C A , BD 或 B D为
这 类题 的一般 解 法是 : 过 观察 、 析 、 通 分 综合 、 括 和 必 概
其中 =
要 的逻 辑 推理 , 题设 条件 中蕴 含 的特 征 规 律 猜 出 结 从 论 , 行 严格 的 证 明 , 解题 过 程 中尤 其要 注 意灵 活 再进 在
的规 律 , 发现 当 /为偶 数 时 , = ; n为 奇 数 时 , 1 , 0当
运用 从 特殊 到 一般 的归 纳 法 。 2执 果 索 因 , 溯 探求 . 反
=
一
,
故纳 { 为。 可出 , 偶奇然 归 0 ,数后 ,数 n, 一 为
对 于一 些探 求命 题 成 立 条 件 的 问题 , 解 题 过 程 在
中可 以把 所求 问题 的 题 设 和 结论 均 视 为 已 知条 件 , 分
化 简得 : + y = ( ±1 。 3 4 ≠ ) 即 P点 轨 迹 为 : + y = ( 3 4 ≠ ±1 。 )
探索性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其求解策略
( 160 25 0 )
李 秀兰
量” 的是第 —— 组 . 写 出所有 符合要求 的组 号 ) ( . ①s 与 S ; 0 与 S; I n ; g 口. l 2② 2 3③0 与 ④ 与
其 中 n为大于 1的整 数 , 为 { 的前 n 和. S n} 项 分析 本题从 题 中所 给 的定 义 “ 干个 能 惟一 若 确定 一个数 列 的量称为该 数列 的“ 本量 ” 解决. 基 ” 解 () S 1 由 和 s , 知 o 可 和 Ⅱ. 由 :q可
二、 结论探 索型
面 , 不仅 可 以训 练 自己 的思 维 , 且 可 以纵 观 全 而
局 , 整体 上对 知识 的全貌有一 个较 好 的理 解. 从
三、 条件重 组型
这类问题是指给出了一些相关命题 , 但需对这 些命题进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复合命题 , 或题设 的
这类 问题 的基 本 特征 是 : 有条 件 而 无结 论 或结 论 的正确 与否需要 确定 . 决这类 问题 的策略是 : 解 先 探索 结论 而后去论 证 结论 . 探索 过 程 中 常 可先从 在
特 殊情形 人手 , 通过 观察 、 析 、 纳 、 分 归 判断来 作一 番 猜 测 , 出结 论 , 得 再就一 般情形 去认 证结论 . 例 2 若干个 能惟一 确定 一个 数 列 的量称 为 该 数 列的 “ 基本 量 ” 设 { 是 公 比为 g的无 穷 等 比数 . 。} 列, 下列 { 的四组量 中, 定 能成 为该 数 列 “ 本 n} 一 基
+ f 2 z k∈Z) 2 )+ kr ( ,
・
数列 { 能够 确 定 , 数 列 f 的一 个 基本 量. n} 是 。f 故
应填 ① 、 ④
福建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命题改革研究》研究成果十 高中数学探索性问题解题策略浅
19
0 2
若该 电梯在底层
,
且每位乘客在这 三 层 的每一层 下 电梯
,
粤 3
:
用 ; 表示这 5 位乘客在第2 。 层下 电梯
的功 能 也在 很大 程度 上 影响应用 教学 的导向 随 着课程 改革的不断深入 必将 有更多 的选材新 颖
,
、
,
.
的人数 I (
I
求
立意深刻 的应 用试题 出现 引导师 生 关注 生活 中的 . ’ 数学 身边的数 学 学数学 用数学 进而 做数 学,
, ,
( 图 , ) 的东偏 南e
,
。。 s
。=
返)
10
,
方 向3 0 k 的海 面尸 m
。
.
题 与 2 0 0 8 年高考 山东卷颇似 : 甲 乙 两队参加奥运知识竞赛 每队 3 人 每人 回答一 个 问题 答对者为本 队赢得 一分 答错 得零
, ,
、 .
处 并 以2 k 耐 h 的速度 向西偏北 4 5 方向移 动 台 0 风侵袭 的范围为 圆形区域 当前半径为6 k 0 m 并以
.
誉贫
.
.
间没有影响 用 I ( l )用 A 这 一 事件
, ,
。
表示 甲队的总得分
。
“
、
( I 求随机变量 )
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 ’ 表示 甲 乙 两个 队总得分 之 和等于 3
B
用
表示 甲队总得分大于 乙队总得分
.
“
”
这 一 事件 求 尸( B A) < 课标 》指出
:
,
“
高 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
、
,
高考数学中探索性问题处理策略
3 规 律 探 究 型 问 题
规 律 探究 型 问题解 题 的 基本 方 法是 : 往往 需 要 在
解决 判 断存 在型 问题 的基 本 方法 是 : 先 认 可 其 首 中一 部分 的结 论 , 后 进 行 逻 辑 分 析 , 果 由 此 推 出 然 如 了矛 盾 , 则认 可 的结论 是 错误 的 , 反之 , 出肯 定 的 结 给 论 . 判 断存 在 型问题 中反 证法 常被用 到 . 在
Q ( ( 略; 解析 1 2 ))
( ) 当 A L 面 C B 时 , 虑 到 B 3 c_ 平 D 考 c— C B D= 6 。 同 时 联 想 到 j 棱 锥 CC B 是 正 三 D, C 0, - D
彝
与 等 比数 列 的性质 等都 是 类 比的典 型试题. 综上 , 创新题 型 是 高 考 命 题 的亮 点 , 考 查 考 生 是 数 学探 究能 力 和数学 学 习潜 能 的有 力 工 具 , 是检 验 也
能 力 的新 题 型 , 索 性 问题 一 般 可 以分 为 : 索 条 件 探 探
型 问题 、 索结 论 型 问题 、 件 重 组 型 问题 、 断 存 在 探 条 判 型 问题 、 规律探 究 型 问题 、 实验 操 作 型 问题 等 , 由于 篇
幅所 限 , 下面 只对 探索条 件 型 问题 、 断存 在 型 问题 、 判
两点 的平 面 同时应 过 B , 才可 达 到 要 求. 问 题转 化 故
为求 几何 体 AB - 的体积 . C DB E 为求 该 不规 则 几 何 体 的体 积 可 对 图形 进 行 如 下
处理 :
因 为 A — ,— D cB+ V — c 而 VD B — V BD E cB — E, D B , B A 诅 c b一
幼儿活动教案中的启发式问题与探索性学习策略分享
幼儿活动教案中的启发式问题与探索性学习策略分享幼儿园是孩子们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在为幼儿设计活动教案时,启发式问题和探索性学习策略的运用非常重要。
本文将通过探讨幼儿活动教案中的启发式问题和探索性学习策略的分享,来探讨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和途径。
第一章:启发式问题的重要性启发式问题是鼓励幼儿思考和探索的关键。
通过提出开放性和引导性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因此,在设计活动教案时,教师应该合理使用各种启发性问题,以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第二章:什么是启发式问题启发式问题是一种开放性的问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索。
与封闭性问题相反,启发式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并鼓励幼儿自行寻找答案。
这种问题能够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原则在设计活动教案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以制定适合他们的启发性问题。
合理的设计原则包括问题的简明扼要、问题的质量和问题的难易程度。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第四章:如何设计启发式问题在设计启发式问题时,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提出与幼儿经验相关的问题。
另外,问题的设置应该具有引导性和层次性,帮助幼儿逐步拓展他们的思考范围和深度。
例如,在讲解动物的特征时,可以设计问题:“为什么熊会冬眠?”,以激发幼儿对动物行为的思考。
第五章:探索性学习策略的意义探索性学习策略是一种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
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活动教案中,有效地运用探索性学习策略,可以促进幼儿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第六章:什么是探索性学习策略探索性学习策略是一种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要求幼儿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解决问题。
与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相比,探索性学习策略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和幼儿的主动参与。
通过探索性学习策略,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破解空间探索性问题的求解策略
正方 体 彻 C D—A B C D 中, P是侧棱 C 的 C 上
一
轴 、 , A 点垂 直平 面 P z轴 过 AD 的直线 为 轴 , 建
立 如 图 2所 示 的空 间直 角坐标 系. 由题 设得 A( , O
点 , P一 7. 线段 A 是否存 在一个 定点 C n在 C上
, E在 PD 上 , P : D 点 且 E E
2: . 1在棱 P C上 是否 存在 一点 F, B / 使 F /平
解 : A 为坐标 原点 , 以 直线 AD、 分别 为 Y AP
面A EC? 明你 的结 论 . 证
垂 直 甘 口・b— 1 + Y Y + zz 2 1 2 12= 0去 布列等 式, 然后解 出参 数值 获解 . 种方法 简捷 奏效. 这 例 1 (0 6 湖北卷 ) 20 年 如图 1 在棱 长为 1 , 的
。 ’ 一 )( )( ) ’B ' o( ) 譬, C 譬, '。 ’ D o
P( ' , 1 0 0 o E( 0,
Q, 使得 对任 意 的 , D Q在 平 面 AP 上 的 射影 D
垂直于 A 并证 明你 的 结论. P,
解: 建立 如 图 1 示 的空 间 直 角坐 标 系 D — 所
【・ 譬 o 卅号_ = .
取 一 , n一 ( , 3 6 . 得 一 ,)
设 点 F是 棱 P 上 的点 , C 则
一 =
上 的射影垂 直 于 A 等 价于 D Q上 A 即 P, P.
一 ....▲
1
D Q ・ p 一一 2+ ( 一 )一 O a A 1
第50讲 圆锥曲线热点问题 第2课时 定点、定值、探索性问题
解:(1)依题意,当点A与上顶点重合时,A(0,b),因为==(1,-b),所以B(4,-b),又点B在椭圆E上,所以+=1,解得a2=18,则b2=a2-32=9,所以椭圆E的标准方程为+=1.
课堂考点探究
(2)证明:当直线l不垂直于y轴时,设其方程为x=my+3,设A(x1,y1),B(x2,y2).由消去x并整理得,(m2+2)y2+6my-9=0,易知Δ>0,则y1+y2=-,y1y2=-.因为k1=,k2=,所以k1+k2=+===0.当直线l垂直于y轴时,k1=k2=0,所以k1+k2=0.综上,k1+k2为定值0.
练习3 已知椭圆+=1(a>b>0)的离心率e=,过点A(0,-b)和B(a,0)的直线与原点的距离为.(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已知定点E(-1,0),直线y=kx+2(k≠0)与椭圆交于C,D两点,则是否存在实数k,使以CD为直径的圆过点E?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课堂考点探究
课堂考点探究
方法二:当直线MN的斜率存在时,设其方程为y=kx+m,由得(3+4k2)x2+8kmx+4m2-12=0,由Δ>0,得m2<3+4k2.设M(x1,y1),N(x2,y2),则x1+x2=-,x1·x2=.由题意可知A1(-2,0),A2(2,0),则直线A1M:y=(x+2),令x=4,得y=.直线A2N:y=(x-2),令x=4,得y=,所以=.由+=1,得=-,即=-,所以(x1+2)·(x2+2)+4(kx1+m)·(kx2+m)=0,即(4k2+1)x1x2+(2+4km)(x1+x2)+4m2+4=0,化简得(m-2k)(m+k)=0,解得m=2k或m=-k.
数学探索性问题及解题策略
理 由.
பைடு நூலகம்
解 析 :1 方程 有两个 不 相等 的实 数根 ,. (). .判别 式 。 6一 f 一2 +1]一般(一1>O且 k o解 得 志 2 —r ( ) 是 ) ,  ̄ , >
行 证 明.
【 2 老师 在 黑 板 上 写 出 三个 算 式 5 一 3 一 例 】 。 8 , 7一 8 ,5 一 3一 8 7 王 华 接 着 又 写 ×2 9一 ×4 1 ×2 . 了两个具有 同样规律的算式 :1 一5 一8 2 1 1 。 ×1 , 5 一
1
一
1
÷ , 是 , k的取值范围是 惫 且 ≠o即 >一{ , 是 . 且 ≠0
() 设 存 在 实 数 k 使 得 方 程 的两 个 实 数 根 z , 2假 , t 的倒 数 和 为 0 .
z
l±! 垒
1 1 L
当 Ⅲ、 是 奇 数 或 偶 数 时 , ”同 m一 ”一 定 为 偶 数 , 所 以 4 m一 ) ( 一定 是 8的 倍 数. 当 m、 是 一 奇 数 一 偶 数 时 , m+ + 1一 定 为 偶 数 , 以 4m十" 1 一 定 是 8的倍 数 , 以 , 意 两 所 ( 十 ) 所 任 个奇数 的平方差是 8的倍数. 评析 : 可以发现 , 等式 的左边是 两个奇数 的平方 差, 而等 式 的 右 边是 8的 倍数 , 们 再 写几 个等 式 , 我 探 讨 是 否符 合 这 个 规 律 , “ 1 一9 一8 如 l ×5 1 7一 ;3 一 8 5 . 以这 个规 律 是 正确 的. 于规 律 的证 明 , ×1 ” 所 对 必 需分两种情 况讨论且需说 明清楚. 3条 件 型 探 索 性 问题 . 条件 型探索性数学问题是指给出给定的结 论, 要 求 探 求 此结 论 成 立 应 具 备 的充 分 条 件 的 问 题. 这 类 对 问 题 的解 题 策 略 是 : 结 论 出 发 , 果 索 因 , 分 利 用 从 执 充 结 论 和 有 限 的条 件 , 过 计 算 和 推 理 , 出使 结 论 成 通 找 立 的其 他有 关条 件 . 【 3 如 图 , P 是 圆 例 】 点 上 的 一 个 动 点 , AB一√ , 弦 3 P 是 ZAP 的 平 分 线 , C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性问题的解决策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何继刚数学问题由条件、解题依据、解题方法和结论这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中有两个是未知的数学问题称为探索性问题。
条件不完备和结论不确定是探索性问题的基本特征。
解决探索性问题,对观察、联想、类比、猜测、抽象、概括诸方面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高考题中一般对这类问题有如下思考方法:(1)直接法;(2)观察—猜测—证明;(3)赋值法;(4)数形结合;(5)联想类比;(6)从特殊到一般;(7)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8)等价转化。
(一)解决条件追溯型问题的主要策略条件追溯型问题是针对一个结论,条件未知尚需探究,或条件增删尚需确定,或条件正误尚需判断。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通过检验或论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例1 当[]1,0∈x 时,不等式()()0sin 11cos 22>-+--θθx x x x 恒成立吗?若恒成立,请给出证明。
若不恒成立,请简述理由,并求出该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
解法1 反例:当2πθ=时,该不等式不恒成立。
若该不等式恒成立,令x=0, x=1, 由已知条件可知0cos ,0sin >>θθ,设()()θθsin 11cos )(22x x x x x f -+--=θθθθsin )sin 21()sin cos 1(2++-++=x x()()θθθθθθθθθsin cos 14sin 21sin sin 2cos 22sin 21)sin cos 1(22+++-+⎪⎭⎫⎝⎛+++-++=x 由0cos ,0sin >>θθ 可知1sin 2cos 22sin 210,0sin cos 1<+++<>++θθθθθ结合原不等式对任意[]1,0∈x 恒成立可知()⎪⎪⎩⎪⎪⎨⎧>+++-=>>0)sin cos 1(4sin 21sin )(0cos 0sin 2min θθθθθθx f 可得212sin >θ 所以)(1252122Z k k k ∈+<<+ππθππ解法2 反例同上。
令x=0, x=1 由已知条件可知0cos ,0sin >>θθ,当()1,0∈x ,原不等式变为0cos 1sin 12>+⎪⎭⎫⎝⎛--⎪⎭⎫ ⎝⎛-θθx x x x令t xx=-1 +∈R t 即0cos sin 2>+-θθt t 令θθθθθθsin 41cos sin 21sin cos sin )(22-+⎪⎭⎫ ⎝⎛-=+-=t t t t f 所以0sin 41cos )(min >-=θθt f解得212sin >θ 所以)(1252122Z k k k ∈+<<+ππθππ 评注:本题先令x=0和x=1得到0cos ,0sin >>θθ,大大的缩小了θ的考察范围,为后面的解答提供的很大的方便。
这种从特殊入手,探究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应在解题实践中认真学习。
例2 已知数列{}n a 的首项a a a (1=为常数),()2242*21≥∈+-+=-n N n n n a a n n 。
(1){}n a 是否可能是等差数列?若可能,求出{}n a 的通项公式;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2)设)2,(,*21≥∈+==n N n n a b b b n n ,n S 是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试求使{}n S 是等比数列的实数a ,b 满足的条件。
解:(1)由已知条件a a =1,(),......4,3,224221=+-+=-n n n a a n n 所以 2228422-=+-+=a a a 542129223-=+-+=a a a 882234-=+=a a a 22212-=--=-a a a a a 3223-=-a a a 3434-=-a a a若{}n a 成等差数列,则2312a a a a -=-,得1=a ;由2334a a a a -=-,得0=a ,矛盾。
所以{}n a 是不可能是等差数列。
(2)因为 2n a b n n +=,211)1(++=++n a b n n 22)1(2)1(4)1(2++++-++=n n n a n()22222≥=+=n b n a n n22422+=+=a a b当1-≠a 时,0≠n b ,{}n b 从第2项起是以公比为2的的等比数列。
所以()()()()1222121222111-++=--++=--n n n a b a b S 。
2≥n时,()()()222122222212221111--+⋅+---=--+⋅+--+⋅+=---a b a a b a b a a b a S S n n n n n 若{}n S 是等比数列,则()21≥-n S S n n为常数。
如果1-≠a ,则022=--a b如果1-=a ,则()32,012≥==-n b b b n n ,得()20≥=n b nb b b b S n n =+++=∴ (21)若{}n S 是等比数列,则0≠b综上,{}n S 是等比数列,实数a ,b 满足的条件为⎩⎨⎧+=-≠221a b a 或⎩⎨⎧≠-=01b a 评注:本题是数列探究性问题,往往通过特殊的个体总结出一般的规律(1)要否定一个结论,只要通过前面几项即可,(2)的证明必须对每一项都要满足,所以要对第一项进行检验。
另一方面,)2(1≥-n S S n n为常数,也可以理解为 t a b a a b a n n =--+⨯+--+⨯+-222)1(222)1(1(t 与n 无关)对n ≥2恒成立,即方程0)22()1(2)2)(1(1=--⨯-+⨯-+-a b t t a n 对n ≥2恒成立,在条件a ≠1下,同样可得022=--a b (此时t 必等于2)这里运用了代数恒等思想。
(二)解决结论探索型问题的策略结论探索型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有条件而无结论或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确定。
探索结论之后论证结论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形式。
有时运用定义或定理直接导出结论,有时可通过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获得结论,再给出严格证明,有时通过类比,联想,猜测出结论,再加以证明。
例 3 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P a ,和Q 是该正方体表面上的两点,求线段PQ 长的最大值。
思路分析:由于点P 、Q 在正方体六个面上的相对位置有共面、相邻、相对等情况,应分别观察讨论,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共面→相邻→相对进行。
解:P 与Q 在正方体六个面上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三类:(i )在同一个面上;(ii )分别在相邻的两个面上;(iii )分别在相对的两个面上。
分别对三种情况进行讨论:(1)P 、Q 在同一个面上时,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由正方形边长为a 可知有a PQ 2||≤;(2)当P 、Q 分别在两个面上(如右图), 在面1AD 中,作11D A PS ⊥于S ,连SQ , 由面⊥AD 面11C A ,得⊥PS 面11C A ,故SQ PS ⊥, (图在数学高考题型与方法研究P227/)2222223)2(a a a SQ PS PQ =+≤+=∴,即a PQ 3||≤(此处a SQ 2≤,是使用(1)的结果)。
(3)若P 与Q 在相对的两个面内(如右图), 过P 作⊥PS 面C B 1于S ,连SQ ,显然PS 是两平行平面D A 1与C B 1间的距离,故a PS =;又⊥PS 面C B 1,而⊂SQ 面C B 1, (图在数学高考题型与方法研究P227/) SQ PS ⊥∴,根据(1),a SQ 2≤, 2222223)2(a a a QS PS PQ =+≤+=∴,即.32a PQ ≤ 而当P 与A 重合,Q 与1C 重合时,a AC PQ 31==,故PQ 的最大值为.3a评注:这是一个立体几何的“结论探索题”,首先应发挥你的空间想象力,考虑这两个点在正方体六个面上的相对位置有哪几种,然后分别在每种情况下求PQ 长的最大值。
实际上,我们在讨论立体几何问题时常常可以与平面几何中相关问题进行类比,从中寻找出解题思路,此题可以与平面几何中“求正方形的周边上两点P 、Q 的最大距离”类比。
(图在数学高考题型与方法研究P227/最下面)当P 、Q 在同一边时,PQ 最大值是a ;在相邻边上,最大值是a 2;在相对边上,最大值也是a 2. 故综合得PQ 的最大值为对角线长a 2.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找出分类讨论的方法,而且也可以猜测出正方体面上两点间最大距离也应是其对角线长.3a在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图形元素之间,这样的类比很多,如(正)四面体与(正)三角形,平行六面体与平行四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球与圆等等。
另外,此题中,证明a PQ 3≤后,还不能断言a 3就是最大值,必须找出等号成立的情形,方可下结论。
(三)解决存在判断型问题的策略存在型问题是指判断在某些确定条件下的某一数学对象(数值、图形、函数等)是否存在或某一结论是否成立的探索性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通常假设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或暂且认可其中一部分的结论,然后进行演绎推理,或导出矛盾,即可否定假设,或推出合理结论验证后即可肯定结论,对于“存在”,“不存在”已肯定的问题,或直接用条件证明或采用反证法说明。
例4 如图,已知正四棱柱1111D C B A ABCD -的底面边长为4,61=AA ,Q 为1CC 的中点,1,3,,,1111111==∈∈∈N D M A D C N B A M AA P(1)若二面角1A PM N --的余弦值为31, 试确定P 点的位置。
(2)在棱1AA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1QA面若存在,确定P 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设t P A =1,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 )0,2,4(--=,3,0(t -= 设平面PMN 的法向量为1n =(x y z 则有⎩⎨⎧=-=--03024tz y y x 解得⎪⎩⎪⎨⎧-==t x z t y 63令z=6 得)6,2,(1t t n -=而平面MP A 1的法向量)0,0,1(2=n31|364|||22=++-=t t t解得3±=t 又0>t 3=∴t即P 为1AA 的中点(2)若存在,则有MN Q A ⊥1 而()3,4,41-=A()()080324)4(41≠=⋅+-⋅+-⋅-=⋅∴MN Q A所以在棱1AA 上不存在点P ,使得⊥1QA面PMN 评注:本题是立体几何的位置确定的探索性问题,(1)一般是已知P 点的位置,求二面角,但在此已知二面角来确定P 的位置,可运用方程求解待定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