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圣才出品】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二、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考试吸引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地主及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清代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者乃是科举内容采用八股程式。
八股文题必须取之于“四书”、“五经”。
面对这种考试,作为科举准备场所的各级官学,只能以应付此等文章为务,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五经”,经义及文史书籍也不能基本弄懂,因此中央、地方官学虽设,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已,一些士子侥幸中式,亦多为无真才实学者。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圣才出品】
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试述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及其意义。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亲自督促和领导下,首先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是以批判“两个估计”为突破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以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重点而逐步展开的。
(1)教育领域中“拨乱反正”的主要措施①推翻“两个凡是”,批判“两个估计”。
邓小平通过多次谈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直接否定了“两个估计”,不仅为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教育发展奠定了明确而坚定的思想基础。
同时,还逐步解除了强加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束缚,推动了对“四人帮”罪行的揭发和批判,为平反冤假错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②平反冤假错案。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从1977年初开始,至1980年初基本结束,持续三年之久。
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在邓小平的全力支持下,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许多影响重大、涉及面甚广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或纠正。
③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并经邓小平亲自修改,教育部制定出《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高等学校招生问题。
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批转。
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④恢复研究生教育,建立学位制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加快培养高级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便着手恢复研究生教育,并建立了相应的学位制度。
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
在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邓小平积极推动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
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次年1月1日正式施行。
⑤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提高教师的地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圣才出品】
第14章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1.清末到民国时期政府对教会学校分别采取的政策如何?答:(1)1921年4月9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教会所设中等学校请求立案办法》,对教会中学提出六项明确要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科内容及教授方法,不得含有传教性质”,否则不准立案。
在国家教育法令中首次把“宗教教育”与立案问题联系起来。
但是,教会教育者对之却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漠视态度。
(2)1925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对教会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宗旨、课程分别作出了规定。
立案的原则主要涉及教会学校的中国化、世俗化两大根本问题。
第一,把教会学校移交中国人管理,使一切学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中,较之以前的法令更加明确。
第二,宗教与教育分离,要求把宗教课从必修制改为选修制。
但是,除个别教会学校外,多数西方新教传教士反对向政府申请注册。
(3)1926年10月,广州国民政府的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的《私立学校规程》和《私立学校董事会规程》把教会学校划入私立学校之内,与北洋政府相比,对于教会学校的中国化程度要求更高,在世俗上要求也更加严格、细致。
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在政治与军事方面,不在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西教士掌控的教会学校对之采取抵制行为,因此,立案条例并没有付诸实施。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再次对所有私立大学在大学院立案作了强制性的规定。
各个新教差会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表态与反应。
但都未承诺教育的世俗化。
(5)1929年8月,由蒋梦麟担任部长的教育部公布新的《私立学校规程》,对包括教会学校在内的私立学校立案要求更严格。
该《规程》除了继续坚持限制宗教原则外,还加强了教育行政机关对私立学校的监管。
国民政府统治全国后,对全国各类教育监督管理的决心很大,态度强硬,加上各界对于收回教育权呼声很大,全国各教会学校大都被迫接受国民政府关于注册立案的规定,并且按照注册的条例进行各项准备。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即携原卷相商,“以求至是”;⑤“四书为六经之精华”,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 处,可即与之相商;⑥学问务在身通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切忌“摘 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而“自矜通儒”;⑦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⑧《书》 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故学问思辨,必须以力行为归。《清儒学案》概括为:为人注重 于“立身、敦品、养性”;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14.颜元所办的书院是( )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答案】C
15.清代的国子监生实行( ) A.积分法 B.六等黜陟法 C.历事制度 D.二等黜陟法 【答案】C
5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Fra bibliotek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6.清朝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是( ) A.社学 B.义学 C.井学 D.太学 【答案】A
(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 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 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2.岳麓书院学规 答:《岳麓书院学规》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熠为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载《恒 斋文集》。它共有八条:①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 止醵钱群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②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 合,怒气相加者;③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辩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 则以待四方高明;④无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由师批改,倘或未当,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试述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及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趋势。
答: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封建传统教育日益空虚无用。
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①科举制度的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士子即使是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
而不学无术,花钱买取功名的现象也很常见。
②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
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
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
并且学校与科举紧密相连,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属。
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倒是清代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
③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他们大兴文字狱,强调读书士子必须遵守“圣谕广训”、“卧碑”等。
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
尤其推崇义理之学,将之视为儒家正宗,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思想,特别提倡程朱学说,朱熹注的《四书》和程朱一派解释的《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也是学校教学的依据,其他学派均视为邪说。
考据之风沿续到清末也很盛行,专讲古代训诂名物,校勘古典经籍,引导学者专钻故纸堆,脱离现实,保全自己。
(2)封建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9.1 复习笔记一、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教会教育的开端1.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
封建传统教育发展到这个时期,自身走向衰败;加之太平天国运动中对传统教育进行的直接的冲击,西方列强,依着不平等条约作掩护,披着宗教的外衣,开始在中国办起了“新教育”,强迫中国人接受“西学东渐”。
这一切都酝酿着一场从未有过的教育变革。
2.清末教育的腐败、没落(1)科举制度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3.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太平天国运动在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斗争的同时,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对封建主义教育展开了斗争,实行了一系列的文教改革。
(1)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与批判太平天国起义后,采取了坚决反儒的政策。
奠都南京以后,由坚决反儒的政策,变为改造的政策,有组织地对儒家经典进行修改。
(2)太平天国的文教改革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
其主要措施如下:①实行不分贫富、贵贱、男女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②改革教育内容,编辑新教材,基本上废除了原来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教育内容;③改革考试制度,主要在革命实践中选择人才,也曾延用科举取士的办法,但废除了封建门第出身;④实行文风与文字改革,主张文章要朴实明晓。
(3)洪仁玕的教育主张洪仁玕(1822~1864)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学习资本主义的主张。
其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批判封建文化习俗。
他认为在文化教育上,中国存在着各种“骄奢之习”,必须进行一番移风易俗的革新,并且要自上而下开展,才可取得成效。
②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③“德才兼备”的教育目的和“三宝”的教育内容。
洪仁玕认为要永保太平天国的江山,必须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明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明代的教育一、选择题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答案】C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3.“四毁书院”发生在()。
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答案】D4.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A.乡试B.礼部试C.会试D.殿试【答案】C5.明朝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文体被称之为()。
A.时文B.八股文C.策论文D.诗赋【答案】B6.明朝东林书院在学术讨论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什么制度?()A.会讲B.研讨C.讲会D.评讲【答案】C7.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提出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B.知行合一C.贵于改过D.随人分限所及【答案】D8.王守仁和朱熹的教育思想不同点在于()。
A.理是宇宙的本体B.存天理,灭人欲C.致良知D.明人伦【答案】C9.明朝官学体制中,属于小学性质的是()。
A.府学B.社学C.宗学D.州学【答案】B10.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A.去除人欲B.获取天理C.博通百家D.求得功名【答案】A11.王守仁的思想体现了明显的()特点。
A.辩证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答案】B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描述的是( )。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13.下列蒙学教材中,不适合于儿童识字教学的是()。
A.《三字经》B.《训蒙篇》C.《百家姓》D.《千字文》【答案】B14.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A.《蒙求》B.《名物蒙求》C.《童蒙须知》D.《三字经》【答案】C二、名词解释1.八股文(南京大学2004研,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答: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成化以后。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简述“六艺”教育。
答:“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
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1)礼乐教育是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乐”类似综合艺术课。
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时期,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御”是指驾车。
(3)“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是指书写文字。
“数”是指计算、算法。
总上所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2.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和特点。
答:(1)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①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
②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
③西周贵族很重视家庭教育。
西周家庭教育既注重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且能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④西周时代的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⑤西周在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也建立起初步的规程,记录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确立考查与奖惩制度、把养老与视学结合起来进行。
(2)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①“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革命根据地教育)【圣才出品】
第15章革命根据地教育一、选择题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涉及()。
A.工人教育B.干部教育C.农民教育D.正规教育【答案】D2.干部教育的形式不包括()。
A.干部学校B.教导队C.短训班D.党校【答案】D3.根据地群众教育的方式不包括()。
A.夜校B.扫盲班C.成人教育的夏学D.列宁小学【答案】C4.抗战时期中共文化教育实行的方针是()。
A.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B.国民教育第一,干部教育第二C.干部教育第一,普通教育第二D.国民教育第一,高等教育第二【答案】A5.下列有关抗战时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B.“实行生产劳动”C.“民办公助”D.“民族、科学、大众”【答案】D6.以培养抗战军政干部著称的干部学校是()。
A.抗大B.苏维埃大学C.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D.陕北公学【答案】A二、名词解释1.陕北公学(北师大2005研)答:陕北公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干部的一所学校,1937年成立于延安。
其任务是对于知识青年给予“对抗战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学习期限为2~3个月,校长是成仿吾。
陕北公学的课程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科目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与军事常识、时事讲演等。
1941年与女大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陕北公学从1937年到1941年四年之中培养了一万多名干部分赴华北、华南、华东各抗日前线。
2.民办公助答:民办公助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普及教育过程中沿用此政策。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于199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最核心的精神实质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也即确立了“民办公助”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所谓“民办公助”,就是利用公众和政府资金适度地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公助又可分为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3.提倡“实学”,重规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迚步思惱家关二敃育内容的主张和其敃育目的是一致的。为了培养经丐致用的人才,他 们积极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穸疏义理乊学。他们大多借托“六艺”乊学为理惱的学 习内容,但又赋予新内涵。诸如学习技艺、自然科学,这反映了资朓主义萌芽和新的市民阶 级的需要。
4.提倡“主劢”“习行”的敃学斱法 迚步思惱家从唯物主义讣识论出収,提倡“主劢”“习行”的敃学原则,从而和理学家 “主敬”“主静”,“读乢穷理”的学习态度和治学斱法根朓对立。他们在批评理学家主静乊 诪的同旪,还阐述了主劢和习行的原则。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清朎科丼考试突出迚士一科,科丼考试分三步:乡试、会试、殿试,在正廽考试乊前尚 有童试。考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童试,称为陊试,也可诪是预备性考试,考生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戒童生,先 参加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通过后称为秀才;
(2)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丼行一次,称为大比,在子、卯、午、酉年丼行, 因为考朏定在农历八月,敀又称为秋闱,乡试通过者称为丼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3)会试,是中夬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乡试后的第事年春季在京城丼行,敀又 称为“春闱”戒“礼闱”,会试弽叏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4)廷试戒殿试,会试乊后丼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殿试的贡士均能获叏迚士资 格,出榜分为三甲:一甲赐迚士及第,叧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事甲赐迚士出身若 干名;三甲赐同迚士出身若干名。
3 / 3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5.刜步民主的敃育主张 迚步思惱家抨击封廸与制政治制度的同旪,对弼旪敃育上的与制主义和科丼学校制度迚 行了猛烈抨击,提出了具有刜步民主思惱的敃育改革惲见。其中,顼炎武在《生员论》中对 二八股考试迚行了猛烈批判;黄宗羲在《明夯待访弽》中提出了关二学校改革的主张,提出 学校应成为民主讧政的场所,发“是非一出二朎廷”为“公其是非二学校”。这些主张,反 映了刜步民主思惱的萌芽,在敃育史上有重大惲义。 但是,迚步思惱家终究还是中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从其整个敃育思惱体系来看,还 是维护封廸敃育、伦常乊道,具有一定的局陉性。
《王炳照 简明中国教育史 第4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13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 奴化教育...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革命根据地教育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1 复习笔记
7.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8章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8.2 课后习题详解
8.1 复习笔记Biblioteka 8.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9章 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 的教育
9.2 课后习题详解
9.1 复习笔记
9.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4.2 课后习题详解
4.1 复习笔记
4.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5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5.2 课后习题详解
5.1 复习笔记
5.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6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6.2 课后习题详解
6.1 复习笔记
6.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7章 明代的教育
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 的教育
1.2 课后习题详解
1.1 复习笔记
1.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2.2 课后习题详解
2.1 复习笔记
2.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3章 秦、汉教育
3.2 课后习题详解
3.1 复习笔记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12章)【圣才出品】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1.简述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答:(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
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
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
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党通过大办报刊,开展社会教育。
他们所办的报刊、书籍,都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革命党人还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2.述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学校。
答: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民国初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1.简述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答:(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
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
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
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党通过大办报刊,开展社会教育。
他们所办的报刊、书籍,都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革命党人还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2.述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学校。
答: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0.1 复习笔记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从1898年6月11日进入高潮,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
这一切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抵制,双方展开尖锐的论战。
这场争论反映在文化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2.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活动自1888年,康有为上第一奏折开始,维新派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
另外,他们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制造舆论,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①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
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
但这些学堂,也还存在一些封建主义因素,在课程上还有不少封建主义的内容,在道德训练的方法上,不少是出自宋明理学家的教育主张。
②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
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
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民国初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壬子癸丑学制”中,有关实业教育体系有()学校。
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答案】B2.为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课程中必须()。
A.废止读经课B.废止修身课C.开设公民课D.开设法制课【答案】A3.下列不属于蔡元培改革北大所提出的措施的是()。
A.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B.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C.设立校董,确立校长负责制D.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答案】C4.把基督教精神加进教科书,控制教科书编纂权的机构是()。
A.教科书编纂委员会B.中华教育会C.全国基督教教育会D.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答案】A5.帝国主义进行文化教育侵略的联合组织是()。
A.教科书编纂委员会B.中华教育会C.全国基督教教育会D.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答案】D6.美国炮制“庚款兴学”的目的是()。
A.促进中国教育发展B.培植高等华人,以华制华C.促进中美友好交流D.花掉这笔钱【答案】B7.蔡元培北大改革,成立的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是()。
A.董事会B.立法委员会C.评议会D.学术会【答案】C8.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是()。
A.美感教育B.军国民教育C.实利教育D.道德教育【答案】D9.“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出现在蔡元培的()一文中。
A.《开会词》B.《教育独立论》C.《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D.《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答案】C10.民国初期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壬寅学制【答案】B11.下列说法不符合民国初年颁布的课程标准的是()。
A.中学校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特殊情况也可选择其他语种B.师范学校中教育类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大C.各类课程标准突出了近代学科的地位D.课程设置还没有体现民国教育方针【答案】D12.“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A.教育独立B.教授治校C.思想自由D.文理沟通【答案】C二、名词解释1.《教育独立议》(华中师大2003研)答:《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5、16、17章)【圣才出品】
第15章革命根据地教育1.试述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答: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更具体、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的根本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苏区教育的总方针、总任务包含了以下基本内容: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工农大众服务,工农大众在教育权利上平等。
这是对当时整个苏区教育实践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最初表述,为新民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建设及主要经验。
答:(1)农村革命根据地教育建设的基本情况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更具体、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的根本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秦、汉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秦、汉教育1.试评秦代的文教政策措施。
答:(1)“书同文”不但为秦朝政策法令的顺利推行扫除了障碍,也为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行同伦”对于形成全民族的民风习俗、道德规范有积极的作用。
(2)焚书禁学、以法为教的政策,严重地摧残了古代的文化教育,对于一般的学校教育采取了错误的全盘否定的态度。
“以法为教”实际上是以法代教;“以吏为师”实际上是取消了学校教育制度。
而以“焚书坑儒”为开端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了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百家私学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了沉重打击,一些学派衰落了,大量的著作散失毁灭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至此遂告结束。
(3)为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和对教育的控制,秦代实施了吏师制度,并以此作为秦朝基本的教育形式。
秦代博士除参议政事、备作政府顾问外,还掌握古今历史文化,他们在文化教育方面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然而,秦自焚书禁学后,博士的教育活动由繁盛到消亡,这种文化保存和传授活动仅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其目的仅仅在于为统治者提供多方面的咨询、顾问。
2.简述秦代的吏师制度。
答:为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和对教育的控制,秦代实施了吏师制度,并以此作为秦朝基本的教育形式。
吏师制度的推行是以法家的政治、教育主张为思想基础的,是以在职官吏充当教师、以国家法令为中心教学内容的教育制度。
秦实行吏师制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造就一批刀笔小吏。
3.试述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形成的过程。
答: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罢法家、纵横家,开“独尊儒术”先声汉武帝即位后,开始重视儒家思想。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并在选拔贤才的标准中明确了学派方面的限制,即法家、纵横家人士不得参选,开始了罢黜百家的先声。
当时所要罢黜的学派中还不涉及道家或黄老学派。
(2)置五经博士,确立儒家的主导地位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在尊儒方面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即“置五经博士”。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隋唐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1.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是什么?答:(1)重振儒术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也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的统治思想,以尊儒为最高的文教政策。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在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尊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唐代各帝王重视释奠礼,表明了统治者对重新建立儒家政治之道的认同,也标志着尊崇儒术文教政策的贯彻执行。
②整理、统一儒经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
《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
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这是唐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提高儒士的地位唐朝各帝不仅召集儒士共议天下大事,而且提高儒士地位,以掌握儒术为用人标准。
(2)兼容佛道唐崇尚儒术,但不“独尊儒术”,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在文教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呈现出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特点。
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简述唐代整理、统一儒经的主要措施。
答: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
《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
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1.试述清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1)主要特点
清朝统治者在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贯彻“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尊孔读经;
②笼络、利用汉族文人;
③提倡理学和编纂书籍;
④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
⑤严订“学规”。
(2)教育制度基本内容
清代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承袭明代旧制。
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和特殊性质的宗学、旗学、觉罗学,还有算学馆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官职学设有府、州、县等“儒学”。
此外还有书院。
清代学校制度比较完整,但因特别重视科举,所以较之前代更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2.书院在清代有何发展?
答: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
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
当时,清朝虽已定都北京,但是全国尚未统一,政权还不稳固,清政府为了防止利用书院讲学宣传民族思想,聚众成势,因而在积极创办官学的同时,严禁创设书院。
虽然地方上仍有一些书院经修复后恢复讲学,对于一些著名书院,清政府也允许重新修复。
但总体而言,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
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但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对书院的严密控制,书院官学化的倾向也日趋严重,这是清朝后期书院发展的基本特点。
3.试述清代科举会试制度和办法。
答:清朝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科举考试分三步:乡试、会试、殿试,在正式考试之前尚有童试。
第三步为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
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在京城举行,故又称为“春闱”或“礼闱”,会试录取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4.试析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1)清代科举考试,吸引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地主及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2)采用八股程式,考试文章均重八股,且愈发空疏、形式,命题更不合理。
作为科举准备场所的各级学校教育,只能以应付此等文章为务,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五经”,经义及文史书籍也不能基本弄懂,学校教育有名无实。
5.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特点。
答:17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思潮,亦称实学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
(1)进步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①理学的衰落。
明中叶以后,理学自身日益僵化,越来越陷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困境。
于是在理学内部出现了批评理学、提倡实学的思想,要求学术为治世服务。
②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的新的需要。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市民阶层也产生了。
根植于市民阶层的社会需要,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也兴起了一股旨在破除封建正统文艺观念、开启个性主义的文学思潮,原有的脱离现实、脱离民众、拘谨刻板的沉闷气氛被打破。
文艺的变革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巨变。
③明代后期随着王学的分化和王学末流空疏无用学风的泛滥,逐渐出现了对这种学风的批判和对经世致用之学的提倡。
④科技的巨大进步。
晚明科技丰硕成果的取得,一方面取决于对中国传统科技的继承和发展,另外还在于对西方近代科学成果的汲取。
在西学的刺激下,中国士大夫以审慎的态度
接受西学,并用科学的态度来审视传统观念,强调实际事功的“实行”、“实学”。
(2)进步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
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进步思想家首先从批判朱陆王的主客观唯心主义教育理论入手,具体论述改革教育的意见。
②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他们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
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有反对民族压迫,志图匡复,挽救明王朝的思想。
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进步思想家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和其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为了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们积极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空疏义理之学。
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
进步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原则,从而和理学家“主敬”、“主静”,“读书穷理”的学习态度和治学方法根本对立。
⑤初步民主的教育主张。
进步思想家抨击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同时,对当时教育上的专制主义和科举学校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教育改革意见。
6.简述实学教育思潮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以及培养实用人才、学习实学的主张。
答:(1)实学教育思潮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进步思想家首先从批判程朱陆王的主客观唯心主义教育理论入手,具体论述改革教育的意见。
人性论和理欲关系是进步思想家和理学家在教育理论上争论的焦点之一。
清初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家在人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同时,亦强烈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谬论。
他们把理欲统一起来,认为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
进步思想家这种理欲说,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特点和要求。
(2)培养实用人才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
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有反对民族压迫,志图匡复,挽救明王朝的思想。
(3)学习实学
进步思想家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和其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为了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们积极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空疏义理之学。
他们大多借托“六艺”之学为理想的学习内容,但又赋予新内涵。
诸如学习技艺、自然科学,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的市民阶级的需要。
7.王夫之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何主要特点?
答:(1)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王夫之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
他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
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
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生日成”以至于善的。
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时就注意教育。
(2)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
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他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
在这种主张之下的教育,就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欲望,要推己及人,
要节欲而反对灭欲。
王夫之的这种道德观,是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级需要的,有着要求解脱束缚的意义。
(3)知行观和教育过程
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
在知行二者中,王夫之更注重“行”,而认为不能离行以为知;要在行上取得知识,要在行上检验知识。
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的主张,是教育上的一条重要原则,正确地反映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根据这一观点,他强调指出,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而求知识要落到行上,又要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
(4)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
为学教人都必须重视学与思的结合。
王夫之的观点,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合的论述,同时反映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5)学习法和教学法
①立志。
王夫之主张为学要以立志为先,指出立志在为学、力行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②“有序”和“不息”相结合。
王夫之认为,教学既要循序渐进,不躐等,不速成,又要有恒心,不间断。
③因材施教。
王夫之主张教者必须了解受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教育。
④自勉与自得。
王夫之主张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严格,学生对自己也应坚持高标准。
王夫之在强调“自勉”的同时,还指出注重“自得”,即学习积极性原则。
(6)论教师的作用和条件
王夫之在教学上极重视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教者学者是一种道义的结合,教师负有“正人心”的重要任务。
同时还指出,教师必须在实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能作学生的榜样。
“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