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内隐实验研究
IAT测验对大学生内隐利他态度的实验研究
最高 形 式 的利 他 行 为 ,相关 的研 究 也较 少 ,更 缺 人 ” 词 汇 。其 中 “ 他 ”词 汇包 括 : 爱 、奉 献 、 利 关 少 内 隐利他 态度 方 面 的研究 , 目前 只有蒋 达 、苏 帮助 、支持 、 保护 ; “ 非利他”词汇包括 :拒绝 、 永玲 等人对 于 内隐利他行 为 的实验研 究[ 6 1 两个 攻击 、藐 视 、辱 骂 、欺 骗 。属 性 词 中包 含 5个 用 。这 自我” 的词 汇 以及 5个用来 描述 “ 人 ” 他 研究首次使用内隐联想测试对 内隐利他行为进行 来描 述 “ 了研究 ,并比较了内隐利他态度的性别差异 。所 的词 汇 。 “ 自我 ”词 汇 为 : 自 己 、 自我 、我 们 、
可 以敏 感地 反 映 内隐态 度 的差 异 。另 一方 面对 于
22仪器与 材料 .
刺激材料采用汉化 了的美 国 Iqit专业心 nu i se 揭示可能存在的利他行为的无意识或 内隐性特征 具 有 明显 的优势嗍 。 理软件公司编制的 IT A 专用软件呈现。
亲社会行为历来被我国提倡 ,但是以往的研
内隐联想测验 ( T I )所用材料共 2 A O个词 ,
究 大 多集 中道 德 品德研 究 领域 ,心 理学 方 面 的研 分 为 目标词 和属 性词 两 类 。 目标 词包 括 “ 他 ” 利
非 自我 ”与 “ 他 究还 很少 。而 作 为亲 社会 行 为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和 和 “ 利他 ” 词汇 ;属 性词 包 括 “
内隐社会 认 知 ( pitoi ontn 是指 在社 内 隐 联 想 测 验 i lisc l gio) m c a c i
(mpitascao et 简 称 i li soii ts, c tn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姚娇娇慎慧霞徐凤郁娟摘要:本研究从湖州师范学院选取大学生57人,采用量表法对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进行分析,采用外显利他问卷和內隐联结测验(IAT)程序考察了大学生的外显和內隐利他行为。
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內隐利他行为倾向,并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控制源与外显利他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但与內隐利他行为关系不显著;内控者比外控者的外显利他行为更明显。
关键词:心理控制源外显利他內隐利他1.前言利他指自愿帮助他人而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1]。
利他主义行为是作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对立理论而出现的,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倾向于利他行为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忽略利他行为产生的机制,然而动机理论把利他归因为一种无私行为,这就涉及到利他行为的內隐倾向。
随着对利他行为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利他行为是人本质的一部分。
利他行为既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个体自我的发展[2]。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进行因果解释和推论[3]。
个体的归因不同是由于个体过去经验、思想方法乃至世界观的不同所致[4]。
目前,对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利他的现实意义,但在利他成份和影响变量的研究上尚显薄弱。
当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归因与利他主义行为的关系也相当紧密[5]。
归因与相应的行为之间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归因对他人情绪的推理若要导致利他主义行为,需要特定的社会认知技能,即对有关的情绪线索或过程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Bar-Tal认为自我归因是儿童利他主义行为发展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儿童利他主义行为发展随年龄变化的六个阶段[6]。
迄今,关于利他行为与归因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尚未有报道。
本研究希望在大学生中探讨是否存在內隐利他倾向,探索大学生归因方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隐性自恋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焦虑和羞怯的中介作用
第20卷第2期2021年3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angzhou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20No.2Mar.2021收稿日期:2019 09 09 修回日期:2020 10 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项目(BMA170035);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JJB19004;CXJJB20001).通信作者:乌云特娜(1972—),女,教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E mail:wuyuntena@163.com犱狅犻:10.19926/j.cnki.issn.1674 232X.2021.02.002隐性自恋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焦虑和羞怯的中介作用贾彦茹,金童林,李 鑫,杨 雪,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以38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隐性自恋问卷、羞怯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网络攻击行为量表进行测试,探讨隐性自恋、羞怯、焦虑及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隐性自恋、羞怯、焦虑及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相关;(2)羞怯与焦虑在隐性自恋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间接效应显著.由此得出结论:羞怯与焦虑在隐性自恋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关键词:大学生;隐性自恋;焦虑;羞怯;网络攻击行为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232X(2021)02 0120 05网络攻击行为指个体以互联网或手机网络为媒介,使用信息沟通技术发起的攻击行为,包括工具攻击和关系攻击两个发生方式,是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影响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1].因行为产生的媒介不同,网络攻击行为的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其发生的频率较传统攻击行为高.研究表明,50%以上的大学生被试曾遭受过网络攻击行为,约20%的人有过网络攻击行为[2].高频的网络攻击行为会引发被攻击者诸多的情绪和认知的失调,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甚至导致自杀行为[1].隐性自恋指个体内隐的自我欣赏和自我夸大,是自恋人格的隐性亚型,具体表现为高度敏感、脆弱、依赖他人[2]、潜在的自卑以及不安全感[3]等.隐性自恋者的社会交往常常受到自我怀疑、情感不满和社会焦虑的影响[4 5].按照自我威胁理论的观点,当有利的自我评价或者自我服务偏向受到质疑时,隐性自恋者会将质疑视为威胁线索,产生负性情绪和负面行为反应,进而表现出网络攻击行为[6].实证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的隐性自恋与特质攻击存在显著正相关,能够预测个体的攻击行为[7].然而,已有研究表明,隐性自恋只与反应性攻击有关,当社会事件发生时,隐性自恋个体更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愤怒和敌意,表现出强烈的回避动机,倾向于选择携带情绪的回避式防御[8].那么,对于隐性自恋个体来说,他们的网络攻击行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是直接还是间接,又是经过怎样的发生过程呢?羞怯是在个体社交情境中感知到的不舒服或抑制程度,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9],表现出自卑、敏感、对负性评价恐惧等特点.自恋的自我观表明,处于负面评价情境时,隐性自恋水平高的个体由于较高的自我危机感,会难以维持夸大防御机制[10],在这种情况下,缺乏信心与主动性的隐性自恋个体会抑制自己的反应,担心自己的行为或情绪流露会引起他人的负面评价.由此推测个体的隐性自恋水平越高,情绪的抑制程度越严重,即羞怯程度越高.此外,羞怯除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抑制状态外,还同时在情绪方面伴随着主观的焦虑,表现出低自尊、社交焦虑等,有学者认为这种焦虑的产生原因是人际关系评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11 12].焦虑体验是由于个体预料到模糊的、不确定的内外刺激对其自尊产生威胁,怀疑自己应对这种消极情绪的能力[13],并外化出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消极情绪[14].研究表明,大学生中可能焦虑的人数高达43.93%[15].处在焦虑状态下的个体,难以正确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聚焦于负面情绪信息,倾向于以负面的方式曲解模棱两可的情况[16].研究表明,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更倾向于预期负性结果[17].焦虑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个体对负性情绪的敏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个体消极的一面,提高个体攻击行为的发生频率[18].综上所述,本研究假设羞怯和焦虑在大学生隐性自恋和网络攻击行为间扮演链式中介角色,即隐性自恋个体不会直接导致网络攻击行为的产生,而是通过羞怯的抑制状态和个体主观的社会焦虑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1 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被试来自黑龙江省、山东省等4所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后,得到有效问卷388份,有效率为97%.在有效样本中,男生147人(37.9%),女生241人(62.1%);大一107人(27.6%),大二67人(17.3%),大三73人(18.8%),大四43人(11.1%),研究生及以上98人(25.3%);被试年龄在18~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93±1.82岁,其中4人年龄信息缺失.1.2 研究工具1.2.1 隐性自恋问卷采用孙璐编制的《隐性自恋量表》[3].该量表共18个条目.采用1(完全不符)~5(完全符合)5点计分,量表为单维度.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sα系数为0.84.1.2.2 网络攻击行为量表采用郑清等修订的《网络攻击行为量表》[1].该量表共15个条目,采用1(从不)~4(总是)4点计分,量表包含了工具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2个维度.在本研究中,量表整体的Cronbach sα系数为0.95,2个维度Cronbach sα系数分别为0.87和0.91.1.2.3 羞怯量表采用Cheek和Buss于1981年编制的羞怯量表[19].该量表共13个题目,采用1(极不相符或不真实)~5(极为相符或真实)5点计分,量表为单维度.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sα系数为0.87.1.2.4 焦虑问卷采用Zung于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20],该量表共20个条目,采用1(没有或很少有时间)~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4点计分,此量表为单维度.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sα系数为0.84.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进行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等;采用AMOS17.0进行各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以及中介效应分析等.2 结果2.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采用Harman单因素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1].对所有的测量项目进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有14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并且第一个公共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20.52%,这一比例小121 第2期 贾彦茹,等:隐性自恋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焦虑和羞怯的中介作用于40%的判断标准.因此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2.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和积差相关分析,如表1.结果表明,隐性自恋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狉=0.12,犘<0.05);羞怯与隐性自恋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狉=0.38,犘<0.01);羞怯与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狉=0.30,犘<0.01);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狉=0.60,犘<0.01).表1 隐性自恋、羞怯、焦虑及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矩阵(狀=388)犜犪犫.1 犆狅狉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犪犿狅狀犵犮狅狏犲狉狋狀犪狉犮犻狊狊犻狊犿,狊犺狔狀犲狊狊,犪狀狓犻犲狋狔犪狀犱狅狀犾犻狀犲犪犵犵狉犲狊狊犻狏犲(狀=388) 变量犕犛犇1234561.隐性自恋2.780.5512.工具攻击1.230.410.10 13.反应攻击1.240.450.13 0.8814.网络攻击均分1.230.420.12 0.97 0.9715.焦虑1.830.310.20 0.57 0.58 0.6016.羞怯2.890.480.380.11 0.140.300.301 注: 狆<0.05, 狆<0.01,以下同.2.3 焦虑和羞怯在隐性自恋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运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方法验证羞怯与焦虑在隐性自恋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影响的中介作用,构建模型如图1.结果表明,模型的各拟合指标良好,结果见表2.图1 羞怯、焦虑作为隐性自恋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模型图(标准化)犉犻犵.1 犛犺狔狀犲狊狊犪狀犱犪狀狓犻犲狋狔犪狊狆犪狉犪犾犾犲犾犿犲犱犻犪狋狅狉狊犫犲狋狑犲犲狀犮狅狏犲狉狋狀犪狉犮犻狊狊犻狊犿犪狀犱狅狀犾犻狀犲犪犵犵狉犲狊狊犻狅狀(犛狋犪狀犱犪狉犱犻狕犲犱)表2 羞怯、焦虑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标表犜犪犫.2 犜犺犲犳犻狋狋犻狀犵犻狀犱犲狓狋犪犫犾犲狅犳狋犺犲犿犲犱犻犪狋犻狅狀犿狅犱犲犾狅犳狊犺狔狀犲狊狊犪狀犱犪狀狓犻犲狋狔CMIN/DFGFITLINFIAGFIRMSEA1.940.990.990.990.970.05 运用Bootstrap技术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22],重复抽样2000次.结果发现,隐性自恋可以正向预测羞怯程度(β=0.38,狋=7.97,狆<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27,0.46],表明大学生的隐性自恋水平越高,羞怯程度越高;羞怯可以正向预测焦虑水平(β=0.30,狋=6.27,狆<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22,0.39],表明大学生的羞怯程度越高,他们体会到的焦虑就越多;焦虑水平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β=0.62,狋=13.64,狆<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54,0.68],表明焦虑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容易表现出网络攻击行为;隐性自恋通过羞怯与焦虑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中介效应大小为0.07,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4,0.10],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说明羞怯与焦虑的链式中介效应成立.由于隐性自恋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著(狋=0.07,狆>0.05),因此认为,在隐性自恋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中,羞怯与焦虑为完全中介作用.221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 3 讨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隐性自恋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即隐性自恋水平高的个体表现出较多的网络攻击行为,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验证了自我威胁理论的观点[7,9].当隐性自恋个体面临刺激情境时,一方面,关于消极刺激的阈限降低,个体倾向于将线索判定为消极属性,表现出超敏反应;另一方面,受刺激下的隐性自恋个体,其情感状态为隐藏的攻击性情绪,例如被刺激时的愤怒与敌意,将攻击情绪进行遮掩是隐性自恋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同时,研究结果表明隐性自恋个体不会直接导致网络攻击行为的发生.隐性自恋个体由于低自尊、自卑、评价敏感性等特点,选择直接攻击的可能性低于普通人,会更加偏向选择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敌意[23].因此,验证了我们下一步的假设———羞怯和焦虑的中介作用.羞怯和焦虑在隐性自恋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桥梁作用,即隐性自恋通过羞怯和焦虑间接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隐性自恋是一种人格特质,与负性情绪有正相关,隐性自恋个体的负性情绪敏感性会导致个体更易由生活事件中感受到威胁,进而累积羞怯状态的抑制程度,增加被威胁、被评价的愤怒与焦虑情绪[24].同时由于网络的隐匿性,累积的负性情绪倾向于通过相对安全的网络攻击方式进行发泄,最终导致网络攻击行为的增加[25].隐性自恋正向预测个体的羞怯作用,结果验证了自恋的自我观.隐性自恋个体对威胁线索注意偏向显著,倾向于以更消极的态度应对他人的负面评价,当刺激环境出现时,刺激的加大会正向促进隐性自恋特质中的抑制保护倾向(如敏感,害怕负面评价等),引发个体的回避欲望,从而表现出羞怯的抑制状态.同时,已有研究表明,羞怯由对人际关系评价的高期望所导致,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焦虑,即期望越高,惧怕负面评价的焦虑情绪就越强烈.处于羞怯状态的个体,由于他们的社交回避和缺少社会支持等原因,导致负性情绪不断累加而缺少发泄的途径,一方面,他们由于缺乏社交技巧以及评价敏感而感受到拒绝,主观的认为自己受到了他人的注视与负面评价;另一方面又难以将消极情绪表达出来,不断积压[26],表现出焦虑.根据普罗透斯效应来说,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个体倾向于将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开,使虚拟自我的行动与现实自我产生一定的边界感,进而改善个体对焦虑回避状态[27].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网络攻击行为由于其匿名性等特征,孤立个体进行自我表现,鼓励个体进行自我暴露[28].这种鼓励会使人们对自身负性情绪的控制较线下更加薄弱,对于个体的回避特性有益,会增加网络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率.4 结论(1)隐性自恋、羞怯、焦虑及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相关;(2)羞怯与焦虑在隐性自恋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参考文献:[1]郑清,叶宝娟,叶理丛,等.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攻击的影响: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与性别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4):714 716.[2]WINKP.Twofacesofnarcissism.[J].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1991,61(4):590 597.[3]孙璐.大学生隐性自恋及其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4]DICKINSONKA,PINCUSAL.Interpersonalanalysisofgrandioseandvulnerablenarcissism[J].JournalofPersonalityDisorders,2003,17(3):188 207.[5]MILLERI,CAMPBELLM.Particlefilteringformap aidedlocalizationinsparseGPSenvironments[C]//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oboticsandAutomation.Pasadena:IEEE,2008:1834 1841.[6]BAUMEISTERRF,SMARTL,BODENJM.Relationofthreatenedegotismtoviolenceandaggression:Thedarksideofhighself esteem[J].PsychologicalReview,1996,103(1):5 33.[7]宋健,蔡晴.大学生显性自恋,隐性自恋与特质攻击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746 748.[8]BAECKSH,HYUNMH.Hostility,angerexperienceandangerexpressioninovertandcovertnarcissists[J].TheKoreanJournalof321 第2期 贾彦茹,等:隐性自恋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焦虑和羞怯的中介作用ClinicalPsychology,2008,27:1001 1017.[9]HENDERSONL,ZIMARDOP.Shyness.In:SCHMIDTLA,SCHULKINJ.Extremefearandshyness:Originsandoutcome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10]江雅.隐性与显性自恋者在同伴拒绝下的攻击行为差异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11]安鑫,盛烨.父母教养方式、羞怯与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34 437.[12]COWDENCR.Worryanditsrelationshiptoshyness[J].North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2005,7(1):59 70.[13]黎伟.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4]BEKKERHL,LEGAREF,STACEYD,etal.Isanxietyasuitablemeasureofdecisionaideffectiveness:asystematicreview?[J].PatientEducationandCounseling,2003,50(3):255 262.[15]肖征.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115 117.[16]张瑜,郑希付,黄珊珊,等.不同线索下特质焦虑个体的返回抑制[J].心理学报,2013,45(4):446 452.[17]WRAYLD,STONEER.Theroleofself esteemandanxietyindecisionmakingforselfversusothersinrelationships[J].JournalofBehavioralDecisionMaking,2005,18(2):125 144.[18]古若雷,施媛媛,杨瞡,等.焦虑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4):547 553.[19]CHEEKJM,BUSSAH.Shynessandsociability[J].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81,41(2):330 339.[20]WILLIAMWK,ZUNGMD.Aratinginstrumentforanxietydisorders[J].Psychosomatics,1971,12(6):371 379.[21]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 950.[22]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 745.[23]LAPSLEYDK,AALSMAMC.Anempiricaltypologyofnarcissismandmentalhealthinlateadolescence[J].JournalofAdolescence,2006,29(1):53 71.[24]薛雯雯,韩磊,窦菲菲,等.羞怯对攻击和社交回避的影响: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6):1053 1055.[25]FOSTERJD,TRIMMRF.Onbeingeageranduninhibited:Narcissismandapproachavoidancemotivation[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8,34(7):1004 1017.[26]韩磊,窦菲菲,朱帅帅,等.羞怯与攻击的关系:受欺负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1):81 83,115.[27]卞玉龙,韩磊,周超,等.虚拟现实社交环境中的普罗透斯效应:情境、羞怯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5,47(3):363 374.[28]MORAHAN MARTINJ,SCHUMACHERP.Lonelinessandsocialusesoftheinternet[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3,19(6):659 671.犜犺犲犈犳犳犲犮狋狅犳犆狅狏犲狉狋犖犪狉犮犻狊狊犻狊犿狅狀犗狀犾犻狀犲犃犵犵狉犲狊狊犻狏犲犅犲犺犪狏犻狅狉狅犳犆狅犾犾犲犵犲犛狋狌犱犲狀狋狊:犜犺犲犕犲犱犻犪狋犻狀犵犚狅犾犲狅犳犃狀狓犻犲狋狔犪狀犱犛犺狔狀犲狊狊JIAYanru,JINTonglin,LIXin,YANGXue,Wuyuntena(SchoolofPhychology,InnerMengguNormalUniversity,Huhehaote010022,China)犃犫狊狋狉犪犮狋:388collegestudentsaresurveyedwithcovertnarcissismquestionnaire,shynessscale,self ratinganxietyscaleandonlineaggressivebehaviorscal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samongcovertnarcissism,shyness,anxietyandonlineaggressivebehaviors.Theresultsshowthatanxiety,shyness,covertnarcissismandonlineaggressivebehaviorare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eachother.Theindirecteffectsofshynessandanxietyoncovertnarcissismandcollegestudents onlineaggressionbehavioraresignificant.Itisconcludedthatshynessandanxietyplayachainintermediaryrolebetweencovertnarcissismandcollegestudents'onlineaggressivebehavior.犓犲狔狑狅狉犱狊:collegestudents;covertnarcissism;anxiety;shyness;onlineaggressivebehavior421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 。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实验研究
生就业职业作 为刻板印象 的一项重要 内容逐渐受到 贬义词 : 卑劣、 卑下 、 低贱 、 低下 、 俗气、 庸俗。 ( 二) 被 试 了关 注 , 职 业刻 板 印象是 指人们 对 不 同职业 的期 望 、 要 求和 一般 看 法 。 目前 , 虽 然大 学生 的数 量 每年 都在 某 师 范大 学 本科 生 4 5人 , 其 中男 性 2 0人 , 女
( 三) 实验设 计
大学生存在职业偏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 家 庭 教育 的影 响 。个 体早 期 对 职业 的 刻板
化观念 主要 是从 父母 那 里获 得 。一 方 面 , 在 与孩 子 的
父母 自身对职业的刻板 印象 2 ( 褒义 词 、 贬义 词 ) X 2 ( 高 社会 地位 、 低 社会 地位 ) 长期交往和生活过程中, 会潜 移默 化地 影 响孩子 对 于职业 的最 初认 识 ; 另一 方 两 因素重 复测 量设计 。
象、 内隐 自尊、 内隐攻击性等进行有效而敏感的测量 。 以往对 刻板 印象 的研究 多 侧重 于 学术 方 面 , 实验 情 景 与现 实生 活存 在一定 距离 。在 实 际生 活 中 , 刻板 印象 常常影 响着人 的观 念与行 为选 择 。近年 来 , 大学
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有 : 法官 、 工程师 、 公务员、 企业 家; 社会 地位 较 低 的职 业有 : 保姆 、 农 民、 推销员、 小 贩 。此 外 , 选 取描 述 职 业 地位 的 6个 褒 义 词 : 崇高、 高贵、 高 尚、 高雅、 上流、 尊贵 ; 描 述 职业 地 位 的 6个
第二 , 社会媒体对刻板印象起着复制和强化的作 L a b 编写 , 程序包括五部分 , 每一部分都根据指导语 用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 社 会媒 体 对 人 们 的影 响 无 处 不 的要求 进行 按键 反应 。 二、 实验 结果 在, 电视 、 报 纸 及 户外 广告 等 都 影 响着 人们 的生 活方 根据 G r e e n w a l d 提 出 的新方 式计 算 被试 I A T得 式 和 观念 。社 会 媒 体 不 断传 递 着 大 家认 同 的刻 板 观 对 社会 地 位 高 的职业 予 以赞 许 , 而 对 社会 地 位 低 分 方法 。I A T 3和 I A T 5部 分 的数 据用 于分 析 , 即相容 念 ,
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调查报告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开展相关的调查,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调查报告,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摘要:大学生网络交往是大学生一种重要交往方式,已经有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许多角度的研究。
本文就以往研究中对网络交主、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目的和特点、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作一简要的总结,以揭示其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交往;大学生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网络交往。
网络交往由于其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迅速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根据XX年4月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的青少年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约有%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
而大学生占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
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辨别分析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要具备收集信息、发布信息的网络能力。
适当的、合理的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但是由于不当的网络交往,许多大学生因此而引起了人际交往问题、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其自身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的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与教育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一、网络交往及其特点网络交往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其所提供的社会互动服务功能而产生的。
对其,不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界定。
一般认为网络交往就是人们基于网络通信技术条件下,通过数字化信息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物质的交流活动。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水平看,网络交往主要有E-mail、BBS、聊天室、虚拟社区、网络游戏等形式,可以满足人们信息沟通、情感满足、电子商务和休闲娱乐等需要。
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网络人际交往CMC(eommunicationmediated computCr)是通过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同传统的人际交往F2F(face to face)相比较,网络人际交往有着不同于现实人际交往的独特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
影响女大学生利他行为因素的实验研究
3研 究 方 法 .
31实验对 象 .
选取湖南师范大学江边 3 、江边 1 的女 舍 舍 生 ,先进行预实验 ,选出部分女生 ( 以寝室为单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来看 ,可 以归纳出利他行 位)作为被试 。被试为精神正常 ,身体正常的女 为有几个特点:① 目的是帮助他人 ;②不期 回报 ; 大学生 ,平 均年龄 在 1 岁 一 3岁之 间 。 9 2
。 Leabharlann 他行为实施 方便程度对被试利他行为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 ; ( 3 )相比较而言被试的利他行
为受事件重要程度的影响更大。 关 键词 :女 大学生 利他 行为 实验研 究
③ 自 ;④可能会损害 自己的利益。 愿
1文 献综 述 . 2 研 究 内容 和 意义 .
11利他 行为概 述 .
社会心理科学
第2卷 7
总第 13 3期
21 年第 4 02 期
总第 4 1 6页
・ 查研 究 ・ 调
影响女大学生利他行为 因素 的实验研究
赵 希
摘 要 :以女大学生为被试 ,利用 自然实 法, 究了女大学生在不同实施方便程度和事件不同重要 验 研 程度下的利他行为。结果发现: ( 1 )事件重要程度对利他行为的产生有重大影响; ()利 2
一
两水平 ,水平 B 为重要 ( 1 私人信件)B 为不重 异 显著 。说 明不 同方 便程 度 下 ,被 试利 他 行 为差 2 要 ( 广告信件) 。因变量为信件是否送还 , 并采用 异 显著 。 信件送还数为指标进行衡量。控制变量有信是否 能被注意到、寝室同学是否常住 、信的 目的地和 43不 同方 便 程 度 下 非 重 要 信 件 ( 告 信 ) . 广 种类是 否能 被被试准 确知觉 。 的送还数及 其差异 比较
内隐态度实验报告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或现象的评价、看法和倾向。
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传统的态度研究主要关注外显态度,即个体通过自我报告、行为表现等方式表现出的态度。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某一对象或现象的评价、看法和倾向。
为了揭示内隐态度的存在和影响,本研究采用内隐联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对内隐态度进行测量,并探讨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内隐态度的存在和影响;2. 探讨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3. 为内隐态度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材料:采用内隐联系测验(IAT)作为实验材料,包括以下内容:(1)种族类词:白人、黑人、亚洲人等;(2)情感类词:积极情感词、消极情感词;(3)属性类词:与种族类词和情感类词相对应的属性词。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实验组进行内隐联系测验(IAT),对照组进行无关任务;(3)实验结束后,对两组被试进行情绪和行为测试。
4. 数据收集与分析:(1)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采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上的差异。
1. 实验组在IAT测试中,对种族类词与情感类词的配对反应时显著快于属性类词与情感类词的配对反应时,说明实验组被试存在内隐态度;2. 实验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中,与外显态度一致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显著高于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情绪和行为表现;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内隐态度确实存在,且对个体情绪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可能存在不一致性,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内隐态度;3. 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可能与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有关。
网络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调查报告
高校可以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避免网络使用 的负面影响。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和便捷性。
消极影响
01
02
03
上瘾问题
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 戏、社交媒体等,导致生 活规律混乱,影响学习和 健康。
信息泛滥
网络信息过于丰富,导致 大学生难以筛选和判断信 息的真伪,可能受到虚假 信息的影响。
隐私泄露
网络社交工具可能存在隐 私泄露的风险,大学生应 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 安全。
04
网络使用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同时,网络社交也扩大了 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增强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网络使用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
过度使用网络可能导致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现实生活;此外,网络信息的泛滥 也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信息焦虑、网络成瘾等问题。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化对网络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网络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不同群体(如不同年级、专业、 性别等)在网络使用方面的差异。
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
针对网络使用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如制定合理的网络使用时间、提高 信息筛选能力等,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网络成瘾
过度使用网络可能导致网络成瘾,对大 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 响。
VS
信息泛滥
网络信息量大且复杂,可能使大学生感到 困惑和迷茫,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 力。
基于TAM3模型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4数 据 收 集 和分 析
本研 究选 中中 国东、中、西部 的 四所 高校进 行调研 ,
分 别 是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武 汉 大 学 、 西 北 大 学 和 兰 州 大 学 。 共 发 放 问卷 4 2 0份 , 回 收 问 卷 3 6 3 份 , 回收 率为 8 6 % ; 其
中,有 效 问卷为 3 4 3份 ,有效率为 9 4 . 4 % 。有效问卷中男生
占4 9 . 6 % ,女 生 占 5 0 . 4 % 。其 中,大一 学生 占 1 6 . 0 % , 大 二
体来 看 ,国 内外关 于影 响网络学 习因素 的研 究较为丰 富, 但 还没 有从技 术接 受模型 ( T A M 3 )的角度对 大学 生 网络 学
关键 词 T A M 3模 型; 网络学 习 ;
利条件代表组织 的人员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支持 。
3大学 生网络行为影 响因素模型构建
大 学 生 网络 学 习行 为影 响 因 素模 型 本课 题 首先 在 T A M 3 模 型 的基础 上 ,结合 大学生 网络 教学实 际建立大学 生
网络 学 习影 响 因 素模 型 ,如 图 1 所示 。 问 卷 设 计 测 量 项 目包 括 三 个 方 面 : 一 是 参 考 相 关 文
意愿 呈 显 著正 相关 , 易用性 感 知和 工作 绩 效与 有用 性 感知 呈 显 著 正相 关 ,大 学生 计算 机 自我 效能 感 、外 部支 持 、感 知娱 乐性 和客 观 使用 与 大学 生 网络 学习 易用 性 呈显 著 正相 关 。这给 制 定 相关 对策 提供 了一定 的启示 。
C r o n b a c h Ⅱ系数为 0 . 6 7 2 ,略低 于 0 . 7外 ,其 余各 个变量 的C r o n b a c h a系数均大于 0 . 7 ,表 明 问卷 的信度 良好 。各 变量 的 C R系数均大于 0 . 7 , 平均萃取方差 ( A V E ) 均大 于 0 . 5 , 表 明模 型具有 较好 的聚合效度 。再根据 相 关计 算结 果,各
媒体传播对大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
重的集中宣传一个人或一类事物 而对社会 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 究采用 I A T内隐联想测验 , 探 究媒体传播与大学生内隐亲 社会 行为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媒体 正面积极报道增强大学生 内隐亲社会行 为倾向, 反 面批判报 道降低其 内隐亲社会行 为倾向。
Ab s t r a c t :P r o s o c i a l b e h a v i o r r e f e r s t o v o l u n t e e r t o h e l p o t h e r s a n d d o n o t e x p e c t a n y t h i n g i n r e t u r n ;i t i s t h e mo r e c o mmo n k i n d o f s o c i a l b e h a v i o r o f i n d i v i d u a l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Me d i a c e n t r a l i z e d p u b h e i  ̄ o n p e r s o n a l o r a c i a s s o f t h i n g s wi l l i n l f u e n c e t h e ma s s .B y u s i n g I AT i mp l i c i t a s s o c i a t i o n t e s t .t h e p a p e r s t u d i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me d i a t r a n s mi s s i o n a n d s t u d e n t s p r o s o c i a l b e h a v i o r .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p o s i t i v e r e p o r t o f me d i a e n h a n c e s t u d e n t s p o s i t i v e i mp l i c i t p r o s o c i a l b e h a v i o r ,n e g a t i v e c r i t i c i s m r e p o r t l o w e r i t s i mp l i c i t p r o s o c i a l b e h a v i o r .
大学生网瘾调查报告4篇
大学生网瘾调查报告4篇【第1篇】大学生网瘾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随着1994年我国引入互联网,各大高校纷纷投入极大的财力和物力建设校园网络。
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影响范围广便是网络的的显著特点。
这也促使大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网络平台把自己锤炼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网络带给我们方便和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和冲击,其中一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无节制地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自制力和自控力差,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按时就餐,夜不归宿,通宵达旦,影响纪律;生物钟混乱,影响健康;社会交往简单,人际关系淡薄等问题现象的出现。
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扭曲了美好的心灵,荒废了学业。
为此,针对此大学生网瘾问题,我将作出此次有关大学生网瘾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式1.上网查找关于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相关资料;2.通过与身边的同学当面交流沟通,了解当今大学生对待网络的态度;3.网上聊天,与网友、同学讨论大学生网瘾现状;4.制作网上问卷调查,对部分大学生网瘾进行可靠数据收集;5.私下出访校内外网吧,大概了解网吧上网人群。
三、调查结果1.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在我国现有的网迷中,60%以上的是大学生,在此当中10%的大学生有网络综合症的倾向。
早在2023年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就对全国13所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在大学生中断学业的调查结果分析有80%的大学生是因为网络成瘾。
据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3/4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2.在调查问卷中,结果发现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基本上呆在宿舍上网,很少出校外网吧或者到校内网吧上网。
宿舍成了大学生网络蜗居的场所。
3.由于大学生自身都携带电脑来学校,因此校外的网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没那么大。
通过私下走访一些校外网吧,发现进出网吧的人群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或者社会上的人。
有些网吧甚至还出现未成年人自由出入的现象。
最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分析与引导策略-精品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分析与引导策略当前,网络作为一个传播优势明显的信息传播媒介已经广泛而深入地进人人们的生活,并有效吸引了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
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主体。
在一般的研究中,人们倾向于从负面的角度看待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但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考察发现,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也是极其普遍存在的。
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相比较,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特点。
一般来讲,网络利他行为主要是指支持、指导、分享、提醒等有利于他人的自愿行为,并且行为者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甚至这些行为还需要行为者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或是网络开销。
研究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关注网络利他行为与道德自我认同的关系,既丰富了心视角下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内容,又从思想的视角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引导提出了教育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因素“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是目前唯一一个可以搜索到的、专门用来测量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测量工具。
该量表共有26项题目,可分为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分析和网络提醒四个维度。
本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a系数为0.92,4个维度的a系数分别为0.85、0.78、0.75和0.80,本文使用这个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获得数据。
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做初步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普遍较低,平均值为2.17,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并不是经常会有网络利他行为的,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提供信息咨询。
这是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如有的同学主动在百度贴吧、人人网、微信平台、QQ群等网络传播媒介上,发布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交往等相关的信息。
第二,免费提供资源共享。
有的同学会主动将与学业有关的学习资料、娱乐信息、考试招聘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有需要的同学。
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
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蒋 达1 王歆睿1 傅 丽1 周仁来 1,2(1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6)摘 要 本实验采用外显的提名法和内隐联结测验(IAT ),考察了初中生利他行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
发现,个体的利他行为表现出自动化特征;内隐利他倾向和外显利他行为之间不存在相关;内隐利他倾向不存在性别差异。
结合相关理论,本研究认为,利他行为具有内隐性或无意识性。
关键词:利他行为内隐联结测验 同伴评价1 前言利他行为指自愿帮助他人而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1]。
例如,人们主动为没有经济条件读书的孩子匿名捐款,在危急关头救助伤患人员后悄悄离开等等。
Sober [2]将利他行为分为两种:进化的利他行为和本土的利他行为。
其中,进化的利他行为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将被助者看成是 我们 的一部分时候下意识做出的行为;本土的利他行为则指个体因他人动机激发,进而导致的助人行为。
Sober 认为,部分利他行为是缘于个体的下意识行为。
此外,从不同发生情境的角度,利他行为还可以分为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和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3]。
所谓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指在具体危险逼近的情况下,个体发生的助人行为。
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指在没有危险逼近的情况下的助人行为。
随着对利他行为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利他行为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
利他行为既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个体自我的发展。
而提倡和培养利他行为,首先要弄清利他行为产生的机制。
20世纪70年代霍夫曼(Hoffman M L)最早在婴儿情绪情感的研究中触及了利他行为机制的实证研究[4]。
他提出了移情、道德原则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三叠式推理[5]:移情直接引发了利他行为 动机作用;亲社会道德原则同利他行为有关,移情又可激活道德原则 信息作用,于是移情与道德原则共同作用,导致利他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亲密关系与内隐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I AT 是 G en e c wat
等人 通过 I AT( 内隐联 结 测验 ,mpi tAso it n I li sc i c ao T s) 一 种 变 式 来 测 量 对 自己 和 朋 友 的 内 隐 态 et 的
Vo . 1 No 3 11 , .
Se . , p 201 1
21 0 1年 9月
文 章 编 号 :6 1 7 3 2 1 ) 3 0 6 4 1 7 —3 5 ( 0 1 0 —0 5 —0
大 学 生 亲 密 关 与 内 隐 利 他 行 为 的 相 关 研 究 系
叶 晓 红
为L 。利他 行 为作为 一 种 复杂 的 社会 行 为 , 到 多 6 ] 受
标 准差) 为敏感 度 的指 标 , 作 d值 越 大 , 明 测量 工 表 具越 敏感 。Gre w l en ad曾把 I 和 F z AT ai o等人 曾运 用过 的用 于 测量 内 隐认 知 的评 价 性 语 义 启 动 方 法 相 比 , 现潜在 的效应 大小 一1 2 , 发 . 1 而后 者 的效应 大小 一0 6 , . 2 前者 要 敏感 得 多 。内 隐联 结 测验 是
( 念词 和属性 词) 间的 自动 化联 系紧 密程 度 , 概 之 从
内隐态度 都更 为积极 , 尽管 两 者都 对 朋 友 的外 显 态
度更 积极 L 。在 杨 国 枢 和 张 洪[ 等 人 的研 究 中 , 4 ] 1
也没 有发 现外 显 亲密 关 系 与 内 隐 亲 密关 系 之 间 的
助者 时 , 表现 出 的利 他行 为 是 不一 样 的 。随 着亲 所
理学 家共 同关 心 的话 题 。对 于亲 密 关 系 的研 究 , 可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03
睡眠质量的下降
由于网络使用时间的增加,大学生的 睡眠质量普遍下降,影响了他们的学 习和生活。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建立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 的社交空间,他们可以通过 社交平台、聊天软件等与来 自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联系。
人际关系的疏远
然而,过度依赖网络也会导 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 际关系疏远,他们往往更愿 意在网络上与人交流而不是
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
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 和文化,从而促进多元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
多元化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迷茫和困惑,对于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和文化缺 乏足够的辨别能力。
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
积极影响
网络上的正能量信息和榜样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取向,如关注社会公益、追求个人成长等。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可能导致大学 生面对面交往能力减弱,影响人 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建议和对策
合理规划使用时间
大学生应合理规划使用网络时间,避免过度使用导致 学业和生活受影响。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 习惯,避免过度依赖网络。
促进面对面交流
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促进大学生面对 面交流,提高社交能力。
消极影响
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制造和放大一些负面事件,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的价值观取向,如功利心、 虚荣心等。
06
研究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
01
网络成瘾
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可能导致学 业受影响,出现社交障碍,甚至 影响身心健康。
02
大学生网络隐私安全意识及行为的调查报告
2023-10-28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和样本信息•调查结果概述•详细调查结果分析•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和目的1研究背景23当前网络隐私泄露事件频发,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危害。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网络隐私安全意识及行为值得关注。
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在网络隐私安全方面的认知、态度和实践,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隐私保护意识和行为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调查大学生对网络隐私安全的认知程度和态度。
了解大学生在网络隐私安全方面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
分析大学生网络隐私泄露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网络隐私泄露提供对策建议。
010203研究问题大学生对网络隐私安全的认知是否准确?大学生在网络隐私安全方面的行为表现如何?影响大学生网络隐私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隐私保护意识和行为?02研究方法和样本信息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采用在线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广泛的网络隐私安全意识及行为的调查。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清洗、整理后,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挖掘,以揭示大学生网络隐私安全意识及行为的现状和问题。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大学生网络隐私安全意识及行为进行深入剖析,为提高其网络隐私安全意识提供参考。
样本信息调查对象全国范围内的在校大学生,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调查样本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000份,样本数量适中,具有一定的统计学价值。
调查时间2023年3月至5月期间进行,历时2个月,确保了调查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01030203调查结果概述03对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低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较低,缺乏主动了解和关注的意愿。
01缺乏网络隐私安全意识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隐私安全知识了解不足,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和风险意识。
02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侥幸心理,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表现形式以及培养方式。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网络利他意识,但在实际行为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
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特质、社会环境和网络平台的影响。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可以通过教育引导、社会支持和网络互助等途径进行培养。
在总结了研究的重点结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于加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培养和推动网络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概念、特点、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培养方式、总结、展望、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各种不同形式的利他行为,如志愿者活动、网络公益等。
这种网络利他行为既受到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背景是指对某一研究课题的背景和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背景包括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网络使用率、网络利他行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重视程度等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利他行为,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个人发展和提高社会责任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实现社会共建和共享的目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和特点,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因素,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及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可以为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提供理论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提供管理建议,推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培养和发展。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潜剖面分析
·心理卫生评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潜剖面分析杨宏 金童林 刘振会 李鑫 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通信作者:乌云特娜wuyuntena@163 com)【摘 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潜在类别及其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
方法:选取559名大学生(男208人,女351人,年龄17~28岁),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TIASU)进行测试,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特征进行潜剖面分析。
采用R3STEP法的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
结果:潜剖面分析结果支持3个潜类别的模型,分别定义为“高危型”(21 6%)、“中间型”(53 0%)和“低危型”(25 4%)。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较于低危型而言,网龄每大一岁属于中间型的发生比要高出5 8%;相较于低危型而言,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每多一小时属于中间型和高危型的发生比分别要高出21 3%和23 6%。
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存在3种不同潜类别;网龄、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有助于预测大学生所属的类别组。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成瘾;网龄;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潜剖面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20)006-0539-04 doi:10 3969/j issn 1000-6729 2020 6 0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6):539-542 )LatentprofilesofInternetaddictionincollegestudentsYANGHong牞JINTonglin牞LIUZhenhui牞LIXin牞WuyuntenaSchoolofPsychology牞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牞Hohhot010022牞ChinaCorrespondingauthor牶Wuyuntena牞wuyuntena@163 com【Abstract】Objective牶Toexplorethelatentclassesofcollegestudents'Internetaddiction牞anditsrelationshipwithdemographicvariables Methods牶Totally559collegestudents牗208males牞351females牞aged17-28years牘wereselectedwiththeDifferentTypeofInternetAddictionScaleforUndergraduates牗TIASU牘 Latentprofileanal ysiswasusedtoanalyzecharacteristicsofcollegestudents'Internetaddiction R3STEPofmultinomiallogisticre gressionanalysiswasusedto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ypesofInternetaddictionandthedemographicvariables Results牶Thelatentprofileanalysisshowedthatthreelatentclassesweresupported牞includinghigh risktype牗21 6%牘牞intermediatetype牗53 0%牘andlow risktype牗25 4%牘 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found牞com paredwith"low risktype"牞theincidenceofintermediatetypewas5 8%higherwhentheolderthenetagewas Comparedwith"low risktype"牞theincidenceofintermediatetypeandhigh risktypewas21 3%and23 6%higherseparatelywhenthelongertheaverageonlinetimeperdaywas Conclusion牶Theremaybethreelatentclas sesofInternetaddictionamongcollegestudents Netageandaverageonlinetimeperdayarehelpfultopredictthecategorygroupofcollegestudents【Keywords】 collegestudent牷Internetaddiction牷netage牷averageonlinetimeperday牷latentprofileanalysis牗ChinMentHealthJ牞2020牞34牗6牘牶539-542 牘 网络成瘾指个体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心理和社会功能损伤[1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内隐实验研究作者:张帆黄榕沁陈金萍傅伟凡陈巧莹郑燕雯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1期摘 ;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内隐效应、内隐与外显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郑显亮(2010)等编制《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150名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进行测量。
结果:(1)大学生在网络利他行为的IAT效应具有较高的显著性水平;(2)内隐网络利他效应在高低分组上差异显著;(3)大学生内隐网络利他倾向在文理科与性别上并无显著性差异;(4)大学生外显倾向与内隐倾向两者之间相关性较低,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利他;内隐联想测验1 引言利他行为是指个体本身自愿的、无利益动机的对他人有利的行为[1]。
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12月国内网民人数相比以往增至7.72亿,互联网覆盖率增至55.8%,其中18至25岁的群体占比最高为;25.4%,网络逐渐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不仅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对人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2]。
网络利他行为是网络空间中良性因素的集中反映,指的是处于网络世界中的一种自发的、不期望回报且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3]。
Wallace(2001)认为,正常情况下,个体在网络生活中的表现出利他行为的频率明显多于现实环境中的助人行为,即与现实相比较,人们更愿意在网络中帮助他人[4]。
郑显亮也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所表现出的利他行为和网络环境中所体现出的利他行为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由于利他行为所发生的环境不同,相较于现实利他行为,网络空间的异步性、隐匿性、跨时空等特征增加了利他行为的频率[5]。
此外,互联网的及时性、无地理位置限制性致使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涉及诸多因素。
那么,网络空间的利他行为是否具有潜意识性或内隐性?如果有,个体的内隐与外显网络利他行为间是否具有特定联系[6]?本文从内隐机制上探索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倾向及与外显网络利他行为是否存在差异。
内隐联想测验(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在1998提出的一种评估个体对两个概念自动化联系强度的间接测量方法[7]。
前人研究发现,较外显测验,IAT能为研究网络空间中的亲社会行为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采用IAT研究利他行为,可以有效避开外显测验带来的社会赞许性现象造成的内部效度降低,同时有利于揭示网络利他行为的内隐性或无意识性[8]。
2 对象与方法2.1被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利用学生选修课时在课堂上进行施测,在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选修课名单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33人,女生117人(理科88人,文科62人),平均年龄19.51±0.86岁,平均网龄5.45±3.095岁。
所有被试再接受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问卷测试之后,间隔一个星期在实验室参与IAT实验,待研究结束后可获取少量报酬。
2.2方法2.2.1外显测验:外显网络利他行为调查采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11],该量表由郑显亮等人(2010)编制而成,共26个项目,包括四个维度。
2.2.2内隐测验:目标词则是从范翠英老师编制的与网络上道德有关的词汇库和互联网上选取的四字词语,再对应外显测验所采用的量表中的26个条目,共选有30个词语;然后让心理学专业研究者挑选出其中10个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经过频次统计最终确定IAT正式实验材料。
其中“网络利他”词汇包括了网络分享、提醒网陷、网络支持、建群交流和网寄祝福等五个词语;另一目标性词汇包括了网络上攻击、网上造谣、盗取网银密码、网上泄密、和网上侵权等五个词语。
整个IAT实验的数据处理是采用Greenwald等人提出的D值法[8],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剔除反应时>10000ms的反应;(2)剔除被试10%以上反应时<300ms的全部反应;(3)计算各个block正确反应的平均值m,错误反应时改为M=m+600ms;(4)分别求得3、6 block和4、7block 的联合标准差Sp1和Sp2;(5)求6 block反应时减去3 block的反应时之差C1和7block的反应时减去4block 的反应时之差C2;(6)将两差值除以其对应的Sp1、Sp2得D1、D2;(7)内隐完美主义效应值用D表示,平均D1、D2的值即可得到总的D值。
3.结果与分析3.1内隐网络利他效应分析通过Greenwald等人提出的D值计算法得出每个被试的D值,而后计算出总体平均值为0.47,标准差为0.41,表2呈现出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M值和log值,通过进行Paired sample t-test,可以发现相容联结任务与不相容联结任务反应时呈显著性差异(t=2.839,p=0.005)。
同时对D值使用Single sample t-test,结果如表3所示,在IAT测验中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的内隐水平较高。
(t=14.230,df=147,p<0.05)。
表2 ;被试IAT反应时、对数值统计相容联结任务不相容联结任务反应时311.67±405.69216.74±233.60对数值1.70±1.791.63±1.57表3 ;D值的单样本t检验MdfSDtP0.470761470.40814.0230.0003.2文理科学生在内隐网络利他行为倾向差异分析采用Independent sample t-test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内隐效应D值上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内隐网络利他倾向在学科性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248,df=146,p=0.805>0.05)。
3.3内隐网络利他行为倾向性的性别分析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内隐倾向性上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t=0.189(df=146),p=0.850,未出现明显差异。
3.4内隐网络利他倾向高、低分组的差异分析对IAT实验中所有被试的内隐效应D值进行排序,从低到高,用从最低D值起的27%作为IAT效应的低分组;同理,从高到低,选择最高D值起的27%作为IAT效应的高分组,而后采用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对高、低分组的内隐效应进行差异性检验,如表4所示,高、低分组在内隐网络利他行为倾向上差异显著。
3.5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对大学生的外显网络利他倾向和内隐网络利他倾向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二者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在外显与内隐态度之间相关较低,即无法依靠外显网络利他倾向来推断其内隐网络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低。
4讨论IAT内隐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容联结任务与不相容联结任务中,被试的实验反应时具有显著性差异,且所有被试的得分总平均数为正值,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表明用IAT来测量大学生内隐网络利他行为倾向是可行的,并且实验中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内隐倾向存在显著性差异,也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利他行为上具有内隐性。
根据内隐实验原理,当个体头脑联结中自我概念与利他概念的关系与其内隐态度一致或者联系紧密时,在辨别实验任务中,被试倾向于依靠自动化加工,因而反应时间较短,反应速度较快。
个体对于与自我相关的网络利他范畴的词汇反应速度明显快于与自我有关的非网络利他范畴的词汇。
Alexander等人提出,在环境中如果存在与个体习惯性行为有关的线索,使得个体产生无意识行为,同时不受个体的意识控制[12]。
本研究认为,这一机制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会化过程,在网络环境中,个体在获得利他行为后的满足感促使其自发的实施更多网络利他行为。
一般认为,理科生在内隐网络利他行为倾向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女生的网络利他行为倾向要显著高于男生[6][13]。
但本研究通过对文理科学生的内隐倾向性分析,发现大学生内隐网络利他行为倾向在不同学科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与蒋达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4],且在男女性别上也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在本实验中被试男女比例不均衡所导致。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80627)参考文献:[1] 俞国良,编著.社会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65-466.[2] Stefanescu C, Chirita V, Chirita R, et al.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dolescents' engagement in risky internet behavior: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Romanian adolescents[C].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0:178-182.[3] 彭庆红,樊富珉.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49-51.[4] 徐庆春.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4.[5] 郑显亮. 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 V29(1):31-37.[6] 刘慧瀛,黄雪珂. 内隐网络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09):111-114.[7] 侯珂,邹泓,张秋凌.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J]. 心理科学进展,2004,(02):223-230.[8] Anthony G. Greenwald,Mahzarin R. Banaji,Brian A. Nosek.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n Improved Scoring Algorithm,2003,85(2):197–216.[9] 黄雪珂. 大学生内隐、外显网络利他行为特点及其与大五人格、道德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 郑州大学, 2015.[10] 赵欢欢,张和云,刘勤学等. 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05):478-486.[11] 郑显亮,祝春兰,顾海根.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05):606-608.[12] 戴春林,杨治良,吴明证.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01):96-98.[13] 苏永玲. 师范生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14] 蒋达,王歆睿,傅丽等.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01):79-82+78[15] Cameron C D, Browniannuzzi J L, Payne B K. Sequential priming measures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 meta-analysis of associations with behavior and explicit attitudes.[J]. Pers Soc Psychol Rev, 2012, 16(4):330-350.[16] 蒋怀滨,林良章,张斌,等. 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内隐试验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3, 22(10):92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