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血小板增多症医案、配方
【原创】补阳还五汤的真正加减运用
【原创】补阳还五汤的真正加减运用【原创】补阳还五汤的真正加减运用【方药组成】:黄芪100 g,赤芍10 g,当归10 g,川芎10 g,地龙3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50 g,蜈蚣3条(酒洗)。
每日1剂,每次200 mL,分早中晚温服,疗程3周。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气虚不运,血行郁滞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血行不利而为瘀,瘀阻脉络,筋脉受损,则半身不遂,口眼斜;瘀阻心脉,心窍不利,则语言蹇涩;气虚不能固摄,则口角流涎,或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气虚血瘀,脉络失养,则肢体麻木,或肢体疼痛;舌暗淡,苔白,脉虚弱或细涩,皆为气虚血瘀之征。
其治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脏腑经脉营卫之气,使气能帅血而行,为君药。
血脉不利,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血活血,使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共为臣药。
活血伤血,当归补血养血,与黄芪相用,以冀气从血中而生;脉络不通,地龙通经活络,畅通血脉,为佐药。
诸药相互为用,以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方药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补血药相用,使气能生血,血能化气;补血药与活血药相用,使血虚得补,血瘀得行,达到补血而不壅,行血而不伤的目的。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是主治气虚血瘀证的基础方,临床表现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或肢体麻木为辨治要点。
脑血管意外遗证、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证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证属气虚血瘀者。
2.补阳还五汤临症辩证加减方药2.1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2.2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2.3 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黄。
『常用方剂』理血剂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声名赫赫的补阳还五汤(中医方剂)
『常用方剂』理血剂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声名赫赫的补阳还五
汤(中医方剂)
“补阳还五汤”是中药队伍中赫赫有名的战将,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的克星,它诞生于160前,孕育于《医林改错之中》,王清任医生始用于中风,使偏瘫肢体恢复了运动、让失语的病人重新获得了说话的功能。
补阳还五汤为什么会有如此效力?
“补阳还五汤”是一个有七名成员“战斗集体”,领军者为黄芪,它率领归尾、地龙、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六员大将组成了一支目标一致的攻坚队伍。
主攻的目标就是那些经络痹阻、血液瘀滞的病证,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血栓栓塞性疾病。
方中的主师黄芪,有补阳益气功效。
人体血液运行离不开“气”。
“气”为血之“帅”、“气行血也行”。
就是说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重用黄芪补气,自是气壮血行了:归尾、地龙更有通经疏络之效、红花、桃仁专长治血化瘀之功,加之赤芍养血活血。
七位同心协力,必显疏动瘀症、驱血运行之功,特别对气虚血瘀的中风后遗症、最为适宜有效。
近年科学家们在此方基础上研制出的“消栓口服液”,已成为攻克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力。
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证明,无论是补阳还五汤还是消栓口服液均有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和降低血液粘滞性、降低血糖、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能使阻塞的血管再通、改善脑缺血缺氧,使受害的脑组织得以恢复。
刘映芬。
补阳还五汤药方及剂量是什么
补阳还五汤药方及剂量是什么补阳还五汤的配方是什么?补阳还五汤,中医方剂名。
那么补阳还五汤的配方是什么?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补阳还五汤药方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补阳还五汤药方的中药方【方剂名】补阳还五汤【出处】《医林改错》【配方】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瘀阻经脉用桃红。
【方解】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
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矢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
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
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功效与作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证。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用法】水煎服。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气虚血瘀的代表方,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苔白脉缓为辨证要点。
使用本方需长期服用,才有效果。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化裁】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脑梗死黄芪120g,当归尾15g,赤芍1Og,川芎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蜈蚣5g,全蝎5g,石菖蒲30g。
加减:兼有肢体软弱,气短乏力,属气虚血瘀型,重用黄芪,加人参;兼有手足拘急,口黏痰多,属痰瘀阻络型,加僵蚕、白附子、胆南星;兼有眩晕头痛,心烦易怒,手足拘挛或蠕动,属阴虚风动阳亢型,加玄参、天冬、川牛膝、天麻、钩藤。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脑梗死恢复期生黄芪30g、当归尾12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赤芍lOg、地龙6g,言语謇涩者加远志、石菖蒲,口眼歪斜者加全蝎、僵蚕,上肢偏瘫者加桂枝、桑枝,下肢无力甚者加独活、续断,肝肾阴虚者加龙胆草、栀子,肝阳上亢者加龙骨、牛膝,痰热腑实者加瓜蒌、枳实,痰湿内侵者加羌活、胆南星,风痰阻络者加半夏、川贝母。
脑梗死后遗症生黄芪60g、当归尾12g、川芎12g、赤芍15g、干地龙12g、桃仁12g、红花12g。
兼痰湿阻络加胆南星、僵蚕;肝肾阴虚者者加天麻、牛膝;气虚甚黄芪加量至90~120g,并酌加党参、太子参;血瘀重者加莪术、三棱、土鳖虫、生水蛭;伴语言不利加石菖蒲、远志;口角歪斜者加僵蚕、全蝎;大便秘结加火麻仁、肉苁蓉;肢体麻木加益母草、桂枝、宣木瓜、伸筋草、茯苓;上肢活动不利加桑枝、桂枝,下肢活动不利加续断、杜仲、桑寄生;血脂高者加生山楂、决明子。
脑梗死赤芍、川芎、丹参、地龙、桃仁、牛膝各10g,黄芪90g,当归尾15g,红花6g,水蛭、蜈蚣、全蝎各3g辨证加减:①气虚血瘀型偏瘫严重,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弦细重用黄芪120~300g。
②痰瘀阻络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失语,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加石菖蒲、天竺黄、僵蚕、胆南星、白附子。
③阴虚阳亢型,大便干燥数日不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有力,加大黄、芒硝、麦冬、玄参泻下、滋阴润燥药。
④上肢恢复功能较差加桑枝20g,咸灵仙20g。
⑤下肢功能恢复缓慢加杜仲10g,川断10g,寄生15g。
《医林改错》之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之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方出自清朝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瘫痿论》,此方为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名方,原文如下:补阳还五汤: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
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
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还已病三兩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
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一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
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
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补阳还五汤在现代中医的运用中,主要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脑卒中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不禁;2)、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后遗症;3)、小儿麻痹后遗症;4)、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瘫痪、截瘫、单瘫或单侧上肢、下肢痿软者保健服用。
在中医理论中引发血瘀的原因有多种,如热、寒、气滞、气虚等,但多数还是由气虚所致的血瘀,因气虚不能行血,致使人体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以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小便频数。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是主药,大补脾胃元气,促进气血通行,去瘀通络;当归养血活血,祛瘀而不伤血;川芎、赤芍、红花、桃仁增强当归活血化瘀之力;地龙通经活络。
诸味共用,可以使元气充足,血液畅行,袪瘀通络。
此方也可制成补阳还五膏便于服用:生黄芪1200克,当归尾30克,赤芍50克,地龙30克,川芎30克,桃仁30克,红花30克,炼蜜适量。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方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中药通报1987(2)∶51](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陕西中医》1986(10):466]使用注意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理血方之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方源】:《医林改错》【组成】: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地龙3克,川红花3克,桃仁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卒中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骞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方解】:本方所治乃躯体元气亏虚,血脉运行不畅,抑制脉络瘀阻,筋肉筋脉失荣之症。
人体的阳气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气亏十去其五,归并一侧,半身失去濡养,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脾开窍于口,涎为脾之液,元气亏虚,脾气约束无力,则口角流涎;气虚血瘀,舌本失养,则语言謇涩;气虚固摄失职,则小便频数,甚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均属气虚血瘀之症。
本方病机为正气亏虚,淤血内阻,即王清任所说:“因虚致瘀”。
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而起痿废,使气旺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为君药。
配以当归尾活血和血,化瘀不伤好血,为臣药。
地龙长于行散走窜,通经活络,配合生黄芪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川芎、赤芍、红花、桃仁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均为佐药。
诸药配伍,气旺则血行,瘀化则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本方是补气药与活血祛瘀药合用的方剂。
黄芪生用,重用四两,力专而性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合地龙、当归尾、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活血通络通络之药,但由于每味药物的量都较小,故本方用祛瘀药的目的不在于逐瘀,而在于与大剂量黄芪相配来行血通经络。
本方配伍特点:大剂补气药配以少量活血通络之品,黄芪用量方中全部活血化瘀的总量的五倍。
黄芪独重,久服渐增,愈后继服。
本方当久服才能有效。
王清任认为,愈后药不可止,每隔三五或七八日再服一剂,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方中生黄芪虽需肿用,先从小量(30克)开始,然后逐渐加量至120克,见微效时,日服两剂,服五六日后,改每日一剂。
【按语】:本方以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舌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病、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坐骨神经痛、脑震荡后遗症、神经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脏病、肾病综合症,肝硬化、糖尿病、肺气肿、头痛、失眠、多寐、无脉症、雷诺病、阳痿、前列腺肥大、乳房肿块、痛经、产后发热、不孕症、眼、口交流涎、加橘红、石菖蒲、半身不遂,日久不复,加穿山甲、地鳖虫、水蛭;痰浊盛,加竹沥、天竺黄、天南星;高血压头痛,加菊花、石决明、珍珠母;血脂偏高,加山楂、麦芽;心烦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肢体痿软,加虎骨、熟地;肌肉萎缩,加鹿角胶、阿胶。
加味补阳还五汤
加味补阳还五汤【加味补阳还五汤适用病证】健脾扶肝,祛瘀利水。
肝硬化腹水(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
腹胀如臌,两胁下触及肿块,纳少,便溏,小便短赤,舌紫暗、苔白腻,脉弦细。
【方名】加味补阳还五汤【处方】生黄芪(50g)、党参(30g)、红花、川芎、桃仁、赤芍(各6g)、槟榔、当归尾、莪术、炮穿山甲、地龙、车前子(包)(各10g)、益母草、茯苓皮、八月札、垂盆草、白花蛇舌草(各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0剂为1疗程。
【适用病证】健脾扶肝,祛瘀利水。
肝硬化腹水(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
腹胀如臌,两胁下触及肿块,纳少,便溏,小便短赤,舌紫暗、苔白腻,脉弦细。
【按】本方证乃由肝气郁结,脾运失常,湿邪内聚,瘀血阻络所致,治宜健脾扶肝,祛瘀利水。
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脾气旺盛,则运化有权,有助消除水湿之邪。
槟榔、八月札疏肝理气,散结导滞;红花、川芎、桃仁、赤芍、当归尾、莪术活血祛瘀,炮山甲、地龙通经活络;车前子、茯苓皮、益母草渗湿利水,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垂盆草清热利湿。
诸药合用,肝郁得舒,脾虚得补,瘀去湿除,使攻而不伤正,补而不留邪、诸症逐渐消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可增加红血球数,改善贫血作用,并有强心作用。
黄芪有利尿作用,且维持时间长,不产生耐受性,尿中钠含量增加,并有强壮、护肝作用。
红花煎剂可使心脏收缩和扩张增加。
益母草有明显的利尿和降血压作用。
川芎有镇静、催眠作用,桃仁有抑制血凝作用。
赤芍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莪术可延长血凝时间。
地龙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车前子有利尿作用,并可增加尿酸、氯化钠的排泄。
白花蛇舌草能刺激网状细胞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抗炎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镇痛、催眠作用。
垂盆草有降谷丙转氨酶作用。
湿邪偏重加苍术12g,生薏苡仁30g;无腹水者去车前子、茯苓皮,加阿胶20~30克(烊化冲服);肝阴亏损加天花粉30g,生地20g,枸杞子10g;鼻衄、呕血加羚羊角散(吞)1.2g,或羚羊角片3g。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补阳还五汤,源于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功用。
由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组成。
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开创补气活血之先河。
该方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2008~2010年期间,笔者临证中尝用此方,随症加减,活用本方,扩展应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房室传导阻滞、脑梗塞和闭经等多种病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唯疏于全面收录,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4则案例,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功效1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40岁,2008年9月1日初诊。
患者因睡觉吹电风扇,次晨醒后,发现左眼流泪、闭合不能,口角歪向左侧。
右侧鼻唇沟变浅,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先经抗炎、扩血管等治疗近1月,效果不显着,经加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月余,仍无明显进展,遂来我科治疗。
症见:面色萎黄、口眼歪斜、舌淡、苔薄润、脉细、按之无力、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症属气虚邪中,脉络痹阻,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用:生黄芪60g,桃仁、红花、赤芍各9g,葛根、当归尾各12g,白附子、地龙各10g,全蝎(研末吞服)3g,水煎湿服,连服5剂,右眼睑已能闭合,鼻唇歪斜基本恢复,续以原方去全蝎,再进7剂,面瘫基本恢复。
按: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目,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本案久治乏效,实为气虚邪侵,络脉痹阻所致,经投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以葛根、白附子、全蝎祛风通络,诸药配伍,共使正气回复,驱邪外出。
2 房室传导阻滞王某,女,58岁,2009年8月3日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情志失畅而心悸、气短,有时胸闷刺痛,头昏乏力,失眠纳差,脉沉迟,心率:40次/分,心电图示: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供血不足。
住人本院诊治,经用阿托品口服乏效,后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滴,配合能量合剂,营养心肌l周后,心率46次/分,停药后,心率减慢至42次/分,改为中药施治。
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治疗半⾝不遂,⼝眼歪斜,⼤便⼲燥,⼩便频数,遗尿不禁等。
⽅解:
该⽅特点为重⽤黄芪为君,⼤补元⽓,使⽓旺⾎⾏,周流全⾝,川芎、⾚芍、归尾为⾂,养⾎⾏⾎,桃仁、红花为佐,破解散瘀,地龙为使,通经利络。
黄芪量四两,⽽其他活⾎药⼤都⼀钱,仅归尾、⾚芍稍多,也不过⼆钱,合计为⼋钱,其黄芪⽤量是其它活⾎药总和的五倍。
本⽅以补⽓活⾎化瘀通络为主,⽤于中风半⾝不遂等。
治验颇多。
临证加减:---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兼⾔语不利加菖蒲、远志、桂枝、⽣蒲黄
兼⼝眼歪斜加菖蒲、僵蚕、⽩附⼦、全蝎
兼偏头痛加茺蔚⼦、钩藤
兼眩晕加菊花、蔓荆⼦、⽩芷、元胡
兼⼝禁加钩藤、僵蚕
兼失眠加知母、茯神、酸枣仁
兼⾎压⾼加珍珠母、⽯决明、磁⽯、⽜膝、黄芪⽤量宜少
若⾎脂⾼加⼭楂、⼤黄
兼⾎压偏低黄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加知母、花粉凉制之品以制之
若半⾝不遂已久,脉虚缓⽆⼒重⽤黄芪
若病⽇不久,邪⽓仍盛,正⽓未衰,脉弦有⼒者不⽤黄芪为宜
若瘫痪⽇久,曾⽤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蛭以破瘀通络
若以下肢瘫痪⽆⼒为主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膝、地黄、⼭萸⾁等
上肢瘫痪为主加桂枝
右瘫痪加⼈参、⽩术
左瘫痪加熟地、杭菊
腰膝⽆⼒加枸杞
肌⾁萎缩加⿅⾓胶、阿胶、鱼鳔
如原⽅剂中加上蜈蚣、全蝎、⽩附⼦则疗效更佳
⾎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郁⾦、龟板。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变称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用法:水煎服。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君药---生黄芪120: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6∶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可换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舒经活络佐药---赤芍5,川芎3,桃仁3,红花3∶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使药---地龙3∶通经活络不是很强,不如全虫,能降血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舒张平滑肌治哮喘。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粥:生黄芪15,党参15,鸡血藤15,核桃仁2个,桃仁10 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苏子降气汤【组成】君药---紫苏子9克、下痰止咳、润肠通便;苏叶散寒、苏梗宽胸理气;臣药---半夏9克降逆和胃润燥祛痰、前胡6克宣肺降气、厚朴6克降气平喘宽胸除满、陈皮3克下气祛痰、佐药---当归6克养血润燥温补下元、肉桂3克温补下元肾纳气、生姜两片宣肺使药---甘草6克、大枣1个、调和诸药【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补阳还五汤加减方
补阳还五汤加减方
补阳还五汤,中医方剂名,其功用为补气,活血,通络,临床用于治疗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艰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
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其方剂组成为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加桑枝,桂枝,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
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
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
口眼歪斜者,可合牵正散,
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
偏寒者,加熟附子,
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
补阳还五汤是经典的活血祛瘀代表方剂,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配伍制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这种方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制出中成药,但可以要求医生开中药颗粒剂代替,也可以应用成分相同或相似的中成药,如消栓肠溶胶囊、复方地龙胶囊等。
1、消栓肠溶胶囊: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于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症见眩晕、肢麻、瘫软、昏厥、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口舌歪斜、气短乏力等;
2、复方地龙胶囊:由地龙、川芎、黄芪、牛膝组成,具有化瘀通络、益气活血的功效,也可用于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
出现症状时,最好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因用药。
中风患者平时应适当锻炼,控制体重达标,适当吃五谷杂粮,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避免各种不良生活嗜好,并注意调节情志,积极治疗各种原发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
【《中医治法与方剂》补阳还五汤】
【《中医治法与方剂》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组成】生黄芪120g 归尾9g 赤芍9g 川芎9g 桃仁9g 红花9g 地龙9g【用法】水煎服。
【主治】中风之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二便失禁。
【证析】半身不遂,是本方主证;瘀阻脑络,是此证病机。
引起半身不遂的机理有五:①感受风寒或急怒伤肝,脑中脉络痉挛;②血凝成瘀,阻塞脑络;③脉络破裂,血溢于脑;④颅内肿瘤,经脉受压;⑤颅内痰滞,间隙梗塞。
前四种机理出现同一转归,形成瘀阻脑络,以致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成为半身不遂。
四种病理虽然均可出现同一证象,却有轻重之别。
脑血管痉挛最轻,预后良好;脑血栓稍重,预后较差;脑出血与颅内肿瘤最重,预后每多不良。
至于痰浊阻滞颅内,颅腔梗塞,而成半身不遂,则病情稍轻,可望复原。
此方是为瘀血阻络而设。
【病机】瘀阻脑络。
【治法】益气活血,舒经通络法。
【方义】瘀阻脑络成为半身不遂,应当采取下述治疗措施:①活血化瘀,消除已瘀之血;②柔肝缓急,缓解脉络之挛;③舒张脉络,使其血行流畅。
从血、脉两个方面综合治疗,庶几可以获效。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归尾五药擅长活血化瘀,专为瘀血阻络而设。
原著认为“半身不遂,亏损是其本源。
”所以重用黄芪益气,补其亏损。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之功不专补气,可以协助赤芍、桃仁之属舒张血络,使其血行无碍。
再配地龙缓解经脉挛急,共奏益气活血,舒经通络功效。
此方专从气虚血瘀立论,黄芪用量最重,自以补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审其脉虚无力,可以使用本方加减。
此病堪称重证,自非几剂所能见功,须连服数十剂始可见效。
张锡纯谓:“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不宜投此,当先投以他药,然后酌用此方。
【应用】使用本方,可以随证加减。
金文华谓:“一般以原方加蜈蚣、全蝎、白附子为主。
心下痞而气息不利者,加台乌药、青皮;纳少胸闷者,加炒枳壳、陈皮、白芷;心下痞而善太息者,加人参;口噤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头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脉虚弦数而心烦失眠者,加山栀、炒枣仁;脉弦数而口苦者,加黄芩;舌苔黄燥,口苦或舌苔厚腻者,选加生石膏、滑石;关节疼痛而脉促者,选加没药、乳香;肢体痿软较重者,可加虎骨、熟地;自汗多而气短,脉虚缓者,倍黄芪或加人参。
补阳还五汤加减医案
补阳还五汤加减医案2022-09-01 发表于陕西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归属于本病范畴,为内科急症。
究其病因病机,历代诸说纷纭,河间主火,丹溪主痰,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非风理论,清代王清任则专以气虚立说,立补阳还五汤。
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遵循《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旨,倡导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之论,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所致。
中风多发生于年事较高者。
气虚血瘀、本虚标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王清任认为,人过半百元气已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使之瘀血偏滞于体,乃罹患偏瘫,是以创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祛瘀,治疗中风偏瘫。
临证只要抓住气虚血瘀病机,则补阳还五汤屡试不爽。
气虚血瘀乃中风之本,气统血循经而行,环流不息,周而复始,营养全身,则身体功能强健。
若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致血液循环障碍,脉络瘀阻,肢体失其温煦濡养则发为中风偏枯王清任这一论及中风的气虚血瘀学说得到了医家的广泛认同和重视,基于此观点所设立的补阳还五汤更成为临床上治疗中风的重要方剂。
后世医家对有关补阳还五汤证及其病机、药效、药理等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气虚是导致中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气虚血瘀贯穿于中风病的始末,乃中风的最基本病机。
缺血性中风早用补阳还五汤: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时,氧自由基及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是引起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由于大量氧自由基过耗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致使缺血性中风患者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过剩的自由基与脑组织生物膜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产生大量丙二醛,使脑组织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受到损伤。
补阳还五汤可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而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
对于缺血性中风,补阳还五汤具有很好的对因对症的治疗作用,所以在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时应及早使用补阳还五汤。
傅毅:补阳还五汤
傅毅: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药物组成】黄芪12g,归尾6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主治病证】气虚血瘀之中风后遗症。
半舟不遂,口眼口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加减化裁】方中黄芪虽需重用,但宜先从小量30g开始,逐渐加量至120g。
初得半身不遂,少加防风;偏寒而见肢冷畏寒者,加熟附子;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痰多加制半夏、天竺黄、胆南星;舌窍阻滞,言语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
【原方证治】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现代运用】本方主要用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亦可用于下肢静脉曲张,多发性纤维瘤,脉管炎,慢性肾炎,冠心病等。
【助记方歌】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亲验病例】范某,男,45岁。
初诊:2006年3月4日,平素患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息肉,慢性结肠炎。
近半月来渐觉右半身麻木,酸楚不舒,患侧面颊拘急,发痒,膝关节酸痛,伴起立时眩晕,小便频数,大便稀溏,每日2~3次,头部CT未见异常,生化及彩超支持高脂血症,中度脂肪肝,胆囊息肉之诊断。
查: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言语清晰,行走如常,双手握力及膝反射均正常,血压80/55mmHg,脉搏78次/分,扪之肝大,质软,季肋下3厘米,肝区叩击痛(+),舌边嫩略红,苔中心黄而微腻,脉细弱。
辨证属气虚湿阻,脉络失和,以益气活血通络为治。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0g,川芎9g,红花10g,赤芍12g,地龙10g,山楂12g,柴胡7g,生白芍10g,葛根15g,丹参15g,女贞子15g,黄芩9g。
5剂,嘱其平时少吃肉类、鸡蛋,多运动,少坐车。
5日后复诊,眩晕略减,余症如前,查血压100/65 mm,舌淡嫩,边略暗,苔中根部白黄微腻,脉细弱。
原方去柴胡、黄芩,加僵蚕10g、桂枝8g、全蝎6g(冲服)。
补阳还五汤加味
补阳还五汤加味类风湿名医名方2016-6-3 11:19导读〔组成〕黄芪30g红花10g 桃仁10g赤芍10g地龙 20g桂枝10g附片6g蜈蚣5条忍冬藤30g熟军10g 川芎10g〔用法〕水煎分两次服,每日1剂。
视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患者个体差异,而酌加温阳、通络、清热等药物辅佐治疗。
待临 ...〔组成〕黄芪30g红花10g 桃仁10g赤芍10g地龙20g桂枝10g附片6g蜈蚣5条忍冬藤30g熟军10g 川芎10g〔用法〕水煎分两次服,每日1剂。
视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患者个体差异,而酌加温阳、通络、清热等药物辅佐治疗。
待临床症状消失,类风湿因子转阴后,嘱其停服汤剂,改为口服三七片3-6个月,以巩固疗效。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本组共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男2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1年,平均4年。
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RA)所订诊断标准;1.晨间僵硬感;2.至少一个关节有压痛或活动痛;3.至少一个关节有肿胀(软组织肿胀或积液);4.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两关节的无症状间期小于3个月);5.两侧同一关节对称性肿胀(远端指间关节不包括在内)6.皮下结节;7.典型类风湿病X线表现;8.类风湿因子测定阳性;9.滑液中粘蛋白凝固不全;10.滑膜具有特征性组织学改变。
11.结节的特征性组织学改变。
具有以上11种中7种表现者为典型类风湿病;5种者为肯定类风湿病;3种者为可疑类风湿病:其1-6项关节症状至少需持续6周。
临床疗效观察:疗效标准:以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血沉、类风湿因子、X线拍片均正常为治愈,反之为无效。
10例患者中治疗时间最长为半年,最短为30天,平均60 天。
10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血沉、类风湿因子、X 线拍片全部正常。
10例中除有1例不遵守医嘱1年后复发,其余9例随访至今未见多发力病例1吴XX,女,48岁,教师。
入院日期:88年7月15日。
【《名老中医方剂医案》补阳还五汤】
【《名老中医方剂医案》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归尾二钱(6g) 赤芍钱半(4.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证治机理】本证之中风,由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
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则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征。
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非独用活血化瘀或益气补虚之所宜。
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甘温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并引诸药之力直达络中,为佐使药。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佐以活血,气旺血行,补而不滞。
【运用】本方为益气活血法之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常用方。
以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本方久服方能显效,故取效后多需继服,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方中生黄芪用量独重,宜先用小量(30~60g),效果不显者逐渐增量;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可根据病情适当加量。
【方论选录】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
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
补阳还五汤加减应用,名老中医应用经验
补阳还五汤加减应用,名老中医应用经验2022-09-01 发表于陕西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赤节弯,归尾通经佐地龙;重用黄芪为主药,血中淤滞用桃红。
(一)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与功效补阳还五汤由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5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克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是主治素体气虚,不能行血,脉络淤阻,筋肉失养所致的中风后半身不遂证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气虚血滞,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喝斜,神疲息低,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为其辨治之要点。
要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但肝风内动,痰阻血淤,阴虚内热者,均忌用。
凡属气虚血淤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半身汗出等证,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克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
但祛淤药则宜轻。
②偏寒者,加熟附片,以温经散寒.③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④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⑤若语言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以开窍化痰。
⑥如见口眼歪斜者,加蜈蚣、全蝎、白附子。
⑦口角流涎,加橘红、石菖蒲。
⑧半身不遂,日久不复,加穿山甲、地鳖虫、水蛭。
⑨高血压头痛,加菊花、石决明、珍珠母。
四血脂偏高,加山楂、麦芽。
①心烦失眠,加焦山栀、枣仁、夜交藤。
①阳气虚甚,加人参、附子、干姜。
③肌肉萎缩,加鹿角胶、阿胶。
@肢体痿软,加虎骨、熟地黄.⑤大便秘结,加大黄、瓜蒌仁、火麻仁。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岳美中(名老中医)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病人其舒张压常较难降,不易控制。
此类患者以气虚的多,可与肾气虚及中气虚之不同。
用苦寒泻肝或二仙汤之类不起效用。
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重用大量黄芪并配陈皮)有一定的效果。
但有火热者不宜用。
老年人脑动脉硬化引起震颤麻痹综合征的并非少见。
中医治疗可以使症状减轻。
岳老认为,本病病机和中风前驱相似,为气虚血淤,肝风内动的表现,可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血小板增多症医案、配方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系骨髓增生性疾患。
其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度增生,血中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并可伴有质量异常。
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
中医归属“血瘀”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病案举例】
瞿氏治疗患者赵某某,女,70岁。
偶然检查时发现血小板增高,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经省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血小板下降。
出院后服用羟基脲控制,患者服用后不良反应大,改用中医治疗。
初诊于2000年11月。
自诉神疲乏力,睡眠不安,担忧血小板凝聚血管阻塞致四肢不用。
测血压18.67/10.67kpa,纳便如常,苔薄、脉濡。
血常规复检:血小板486×10L,白细胞1.1×10L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
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投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地龙、川牛膝各10g,红花5g,桃仁12g,茺蔚子15g,14剂。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二诊:服上方2周后,诸症好转,复查血小板计数为196×10,已有明显下降。
后再守上方,随四时变化,稍作加减:冬季天寒加桂枝;夏季口干加石斛。
连续服药达1年余,血小板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
按: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脉,加丹参、茺蔚子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川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以防梗死。
“血得塞则疑”,故冬季加桂枝温阳通络;夏季炎热伤津,加用石斛以滋阴润脉。
医者体会,用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血小板增多症,不仅能有效减少血小板而改善病情,同时也能维持白细胞数量,不致于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