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免疫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20世纪30年代,许多学者进行了有性杂交试验,证明小种内、小种
间、专化型间均可通过有性杂交产生新的致病类型。 有关植物免疫机制的学说。 《毒素与抗毒素学说》(Ward,1902) 《酸度学说》(Comes,1910) 《渗透压学说》(Dougal,1910) 《抗体、拟抗体学说》(Kpичеий, 1916)
植物免疫学
PLANT IMMUNOLOGY
WEN Caiyi
PLANT PROTECTION COLLEGE cywen080@hotmail.com
1
2
3
4
5
第一章
绪 论
一、什么是植物免疫学
植物免疫学是研究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及其遗传和变异规律,植 物抗病性的分类、机制、遗传和变异规律以及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之 间相互作用和应用方法的科学。
18
七、广谱抗病性(wide-spectrum resistance)和持久抗病性
(durable resistance) S H Ou(1972)在探索水稻抗稻瘟病的水平抗病性时提出的 概念,并认为广谱抗病性即为持久抗病性。现在研究表明,这只是 一种特例。 Johnson R(1975):某品种大面积生产考验其抗病性仍然
最新研究进展
10
四、我国植物免疫学的发展概况
从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俞大绂(1928):小麦品种对杆黑粉病的抗性。 沈其益(1934):小麦抗杆黑粉病的遗传。 涂 治(1934):小麦杆锈菌的生理小种。 尹莘芸(1947):小麦条锈菌的生理小种。 方中达(1944):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 凌 立(1945):小麦杆锈菌转主寄主的作用。 西北农林大学,李振歧 院士 沈阳农业大学,农业部北方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 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 中国农业大学,曾士迈 思考题 1、试述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和利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四、被动抗病性和主动抗病性
被动抗病性为 preformed character。 主动抗病性又称为 defence reaction
17
五、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和微效基因抗 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
主效基因抗病性:又称 oligogenic resistance,可以是单个基因,
也可以是几个独立的主效基因共存与一个基因型,还可以是两个或 两个以上主效基因之间的种种互作。
微效基因抗病性:又称 polygenic resistance,其单个基因不
能独立表现表型效应,必需有多个基因共同作用才能表现出抗病性 六、小种专化性抗病性(race-specific resistance)和非小种专 化性抗病性( non-race-specific resistance) 是一种流行学分类,基于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群体遗传学分 类。 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垂直抗病性 水平抗病性
9
4、完善与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广度方面:开始应用生态系统观点、群体遗传学观点和系统 工程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在不同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植物抗病 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提出了综合运用专化性抗性与一般抗性, 稳定病菌群体毒性变异,延长品种使用年限的新策略。 深度方面:开始应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先进 理论与技术及其有关的现代化手段和设备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水平上进一步揭示了病原物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关系的 机制,并且在诱导抗病性研究和运用各种生物技术选育抗病品种 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持久不变即为持久抗病性。 修订后人为:某品种在小种易变异地区多年大面积推广,当该 地区和年代已有数批品种丧失了抗病性后,该品种的抗病性始终保 持不变,则这一抗病性称为持久抗病性。
八、个体抗病性(individual resistance)和群体抗病性
(colony resistance )
个体抗病性是在病程中研究的问题,而群体抗病性除侵染过程外, 还要在流行过程中进行研究。
二、植物免疫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1)病原物致病性及其遗传和变异规律。 (2)植物抗病性类型、机制及其遗传变异规律。 (3)寄主抗病性与病原物致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4)植物抗病育种策略。 (5)保持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途径和方法 (6)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和原理。
6
2、研究方法
植物免疫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必须借助与之密切相关的学 科如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物化学、遗传学、植物病理 学、分子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的研究方法。
二、毒性( virulence)
是病原物在小种-品种水平上的致病力。
一种病原物小种对寄主植物的一定品种是否有毒力主要取决于 该小种的毒性基因(virulence gene)能否克服该品种的抗病基因 (resistance gene)。因此,毒性是指病原物小种对寄主植物品种 的专化性致病能力,即病原菌小种的毒性基因克服寄主植物品种抗 病基因的能力。
19
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 致病性
第一节 致病性的概念
一、致病性
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引起植物病害的能力。 致病性是一个种或一个属的病原物所固有的属性。如有的产生 叶斑,有的产生枯萎,有的产生畸形等。 一种寄生物能否成为某种植物的病原物(pathogene)首先必 须通过对该植物的适应,即克服植物的抗病性。如能克服,即发生 亲和反应(compatible reaction),寄主表现为感病;如不能克服, 即发生不亲和反应(incompatible reaction) 寄主植物表现为抗病。 因此,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在种的水平上对寄主植物的专化性致病能 力。 20
22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Morphology and biochemistry
下逐渐发展而成的,病原物的侵染会激发植物的某些反应,寄主的反
应又会激发病原物的反应,在进化过程中,双方不断变异、相互选择、 从而形成了抗病性(病害体系)。
三、植物抗病性的生理观
抗病性是在病原物侵染时才表现出来的性状,而且有一个过程,
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生理生化的相互作用,到细胞组织的变化,最后 到肉眼可见的组织形态的抗病性。因此,抗病性不是一个简单性状的表 达,而是寄主-病原物间十分细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最后观察到 的抗病性是现象,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生理生化过程为其内在机制。
植物抗病性的利用是植物病害防治的基本策略。
12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
一、对植物抗病性的一般认识
1、植物抗病性的普遍性。 2、抗病性是植物的常态,病害是异常状态。 3、植物抗病性是相对的。
二、植物抗病性的进化观
植物抗病性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是进化的产物。
腐生物 兼性腐生物 免疫性
单 源 进 化 假 设
8
3、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
Flor(1956),gene-for gene hypothesis,为在基因水平和 从寄主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方面研究植物的抗病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Pontecorvo(1953),发现病菌可通过准性生殖产生变异。 在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化规律和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方面 开展了许多研究。 开始了物理、化学和人工免疫研究。 在植物抗病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假设。 一批新的关于植物免疫的理论专著先后出版 《植物侵染性病害原理》(Gaumann,1951) 《植物病害原理》(Stakman & Harrar,1957) 《植物免疫生理学》(苏霍鲁柯夫,1959) 《植物免疫生理与生化》(鲁宾,1960) 《植物免疫学》(林传光,1961)
一般抗病性
兼性寄生物
一般抗病性
专性寄生物 品种专化性毒性小种
抗专性寄生的抗病性 抗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13
多元进化假设(Vanderplank,1978)
Biotrophy 和 Necrotrophy是两种并存的现象,在病程中, Necrotrophy 可以逐步取代Biotrophy。 抗病性与植物的其他性状有所不同,抗病性是在病原物积极参与
2、简述植物免疫学的产生和发展。
11
第二章
植物抗病性的 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 概论
源自文库
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导致爱尔兰饥荒 1870年,咖啡锈病流行导致斯里兰卡咖啡毁产 1942年,水稻胡麻斑病导致孟加拉饥荒 1950年,小麦条锈病流行致我国小麦减产120亿斤
1970年、1971年,美国玉米小斑病流行
14
四、植物抗病性的遗传观
抗病性是遗传决定的潜能,遇病原物侵染后才得以表现。抗 病性的表现实际上是寄主-病原物的结合体(aegricorpus)的 表型,是两者基因型结合后才能给出的,两者未结合时无表现型 可见(Leogering, 1974)。
环境条件
寄主-病原物基因组合
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基因型和病原物的致病基因型是相互选择的
三、植物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1、萌芽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
19世纪中期,植物病害“病原学说” 1863年,Liebig发现增施磷肥可提高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 而偏施氮肥可加重发病。 1880年,J Clark用马铃薯“早玫瑰”品种与“英国胜利”杂 交育成抗晚疫病品种。 1874年&1894年,Shrodter & Eriksson先后发现梨锈病菌 (Puccinia caricis)和禾谷类杆锈菌( Puccinia graminis)有寄 主专化现象。
三、侵袭力( aggressiveness)
如果不同小种在同一品种上的发病强度相同,而在孢子萌发速 度、侵入后定殖速度、产孢速度等方面不同,则需要用侵袭力表示。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方式
(自学)
21
第三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
一、概念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一定属、种或品种的寄生选择性。又称为生 理专化性(physiologic specialization)。
避病:又称抗接触,由于植株形态、发育特性等使寄主在时间上或 空间上逃避了与病原物的接触,从而不生病或少生病。 抗病: 寄主与病原物接触后,对病原物侵染的抗性。 耐病:又称抗损害,虽然正常发病但是寄主通过生理补偿而受害减轻、 减产较少。 抗再侵染:植株或器官遭受一次侵染而发病后,寄主的生理抗性提高, 以后再受侵染时发病较轻较少。又称 induced resistance, acquired immunity。
进化产物,因而有其对应性。
15
五、植物抗病性概念的适用范畴
植物抗病性概念具有弹性、模糊性,使用范围广泛,但是在不同
场合,其概念和实际所指的内容又常常有所不同。
第三节 植物抗病性的类别
一、寄主抗病性和非寄主抗病性
远缘杂交育种中所用的抗病亲本多半是该寄生物的寄主范围以外
的植物,许多抗病品种的抗病性基因都是来自非寄主植物的基因,因
变种(variety)和专化型(formae specialization):变种
之间在形态学上有一定差异,对不同属的寄主植物致病力不同; 专化型在形态学上无明显差异,但对不同种寄主植物的致病力不 同。 生理小种(physiologic race):种、变种或专化型内由生物 型或生物型群组成的群体,菌体在形态上无差异,对不同寄主植 物品种的致病力不同。 生物型(biotype):生理小种内由遗传一致的个体所组成的 群体。
此,人们很早就注意利用非寄主抗病性。
二、基因抗病性和生理抗病性
抗病育种利用的是遗传(基因)抗病性。
栽培免疫、化学免疫利用的是生理抗病性。
16
三、避病(disease escaping)、抗病、耐病(disease
tolerance)和抗再侵染(resistance to re-infection)
7
2、学科形成时期(20世纪初期)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为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理 论基础。N A Orton用栽培品种西瓜Eden与饲料西瓜Citon杂交,育出了 抗萎蔫病食用西瓜品种“胜利者”。 对病原菌生理小种分化现象的认识为专化性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对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变异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1904年Blackeslee 发现毛霉菌有异宗配合现象;G H Giegie (1927)发现杆锈菌也有异宗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