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电磁波实验报告

电磁波实验报告

电磁波实验报告电磁波实验报告引言:电磁波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搭建适当的实验装置,探究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波长,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并探索其在通信和能量传输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装置与步骤1.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发射器、接收器、示波器、测量仪器等。

2. 实验步骤:a. 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连接到示波器上,确保电路连接正确。

b. 调整发射器的频率和幅度,使其输出电磁波信号。

c. 使用示波器测量接收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的振幅和频率。

d.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波长。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的测量和计算,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发现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即约为3×10^8 m/s。

这与我们在理论上所学到的结论相符。

2. 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通过示波器的测量,我们得到了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电磁波的周期性变化次数,而波长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一个完整波周期所需的距离。

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3. 应用探索:电磁波在通信和能量传输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无线通信技术就是基于电磁波的传输原理,通过调整电磁波的频率和幅度,我们可以实现无线电话、无线网络等通信方式。

此外,电磁波还可以用于能量传输,如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波的传输,我们可以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

四、实验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我们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波长等参数。

同时,我们还探索了电磁波在通信和能量传输方面的应用。

然而,本次实验只是对电磁波的初步探索,还有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电磁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实验和研究来进一步探索电磁波的奥秘。

电磁波综合性实验报告

电磁波综合性实验报告

电磁波综合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综合性的实验探究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并了解与电磁波相关的实际应用。

实验原理: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波动现象。

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时,具有波长、频率和速度等特性。

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之间存在着反比的关系,即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在电磁波的传播中,光是其中一种类型的电磁波,其波长位于可见光谱范围内,而其他无法被人眼直接观测到的电磁波则常被用于通信、X射线检查等领域。

实验材料:- 电磁波发射装置- 接收器- 电磁波频率测量仪- 信号源- 天线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电磁波发射装置连接到信号源,并根据实验需要调节信号源的频率。

2. 实验一:调整发射装置和接收器之间的位置,使其距离适宜。

通过测量接收到的电磁波的信号强度,研究电磁波传播的衰减规律。

3. 实验二:将发射装置固定在一处位置,通过改变接收器的位置,测量不同位置处接收到的信号强度。

观察并分析电磁波传播过程中的多径效应。

4. 实验三:通过改变信号源的频率,测量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传播距离。

分析电磁波频率与传输距离之间的关系。

5. 实验四:利用电磁波频率测量仪测量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并绘制电磁波的频率光谱图。

6. 实验五:使用天线进行信号接收,并观察接收到的信号强度的变化。

探究天线的方向性对信号接收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的结果显示,随着距离的增加,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强度逐渐降低。

与距离的平方呈反比关系,验证了电磁波在传播中衰减的规律。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在不同位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且具有周期性变化。

这是由于电磁波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多径效应导致的。

实验三的结果显示,电磁波的传输距离与频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随着频率的增加,传输距离相应地减小。

实验四的结果通过绘制的频率光谱图显示了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离散性。

实验五的结果表明,天线的方向性对信号接收具有重要影响。

在调整天线的朝向时,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呈现显著的波动。

电磁波吸收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电磁波吸收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电磁波吸收性能测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性能,通过测量和分析相关数据,评估材料的电磁波吸收能力,为电磁波防护和相关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具有一定电导率和磁导率的材料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等现象。

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电磁参数,如介电常数和磁导率。

通过测量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反射系数和传输系数,可以计算出材料的电磁波吸收系数,从而评估其吸收性能。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矢量网络分析仪:用于测量电磁波的反射系数和传输系数。

2、同轴测试夹具:用于固定和连接测试样品。

3、电磁波吸收材料样品:包括不同种类、厚度和成分的材料。

四、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样品选取不同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按照规定的尺寸进行裁剪和加工。

确保样品表面平整、无缺陷,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连接测试设备将矢量网络分析仪与同轴测试夹具连接好,并进行校准。

将测试样品放入同轴测试夹具中,确保接触良好。

3、测量反射系数和传输系数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工作频率范围和测量点数。

进行测量,记录不同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S11 和传输系数 S21。

4、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测量得到的反射系数和传输系数,计算电磁波吸收系数。

绘制电磁波吸收系数随频率变化的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不同材料的吸收性能材料 A:在低频段表现出较低的吸收系数,随着频率的增加,吸收系数逐渐增大,在某一频段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

材料 B: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具有较为稳定的吸收性能,吸收系数相对较高。

材料 C:在高频段显示出良好的吸收效果,但在低频段吸收性能较差。

2、材料厚度对吸收性能的影响对于同一种材料,随着厚度的增加,吸收系数普遍增大。

但当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吸收性能的提升不再明显。

3、实验误差分析测量过程中的连接不稳定可能导致数据波动。

样品的制备精度和表面平整度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不同电磁波吸收材料的性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电磁波反射实验报告

电磁波反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磁波反射的基本原理和规律;2. 熟悉电磁波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特性;3. 通过实验验证电磁波反射的反射定律;4. 掌握使用电磁波测试仪进行实验操作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

根据电磁波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本实验主要研究电磁波在理想介质界面上的反射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电磁波测试仪(含发射器、接收器、显示器等);2. 介质板(如玻璃板、金属板等);3. 调制器;4. 连接线;5. 电磁波反射定律图示板。

四、实验步骤1. 将发射器、接收器和显示器按照实验要求连接好;2. 将介质板放置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确保介质板与发射器、接收器保持平行;3. 调节发射器的频率,使其处于电磁波反射实验所需的频率范围内;4. 观察显示器上的信号强度,记录入射波信号强度;5. 慢慢改变介质板的角度,使入射角逐渐增大;6. 观察显示器上的信号强度变化,记录反射波信号强度;7. 比较入射波信号强度与反射波信号强度,验证电磁波反射定律;8.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记录不同入射角下的入射波信号强度和反射波信号强度;2.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3.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入射角与反射波信号强度的关系图;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电磁波反射定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波信号强度逐渐减小,当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时,反射波信号强度达到最小;2. 实验结果验证了电磁波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3.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电磁波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对电磁波传播特性的理解。

七、实验结论1.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2. 电磁波反射定律成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3.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电磁波传播特性的理解,为后续电磁波相关实验奠定了基础。

八、实验心得1.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电磁波测试仪的连接和使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2. 通过实验,提高了对电磁波反射现象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3. 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实验结论,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报告单

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报告单

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报告单
1. 简介
本实验旨在探究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

根据电磁学的基本原理,电磁波产生于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之中。

2. 实验装置和材料
- 电源
- 电池
- 线圈
- 磁铁
- 灯泡
- 电磁波探测器
- 电线
- 开关
3. 实验步骤
1. 将电源连接至线圈并打开电源开关。

2. 在电池正负极之间连接线圈。

3. 将磁铁靠近线圈以产生磁场。

4. 使用电磁波探测器检测电磁波的存在。

5. 如果探测到电磁波,将电线连接至灯泡并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4. 结果和讨论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
-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了一个磁场。

- 当靠近线圈的磁铁移动时,电流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了电场。

- 由于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电磁波被产生并传播出去。

- 利用电磁波探测器可以检测到电磁波的存在。

- 当将线圈与灯泡连接时,由于电磁波的作用,灯泡会亮起。

综上所述,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验结果验证了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了对电磁波产生机制的直
观理解。

5. 结论
经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当电流通过线
圈时,产生了一个磁场;当靠近线圈的磁铁移动时,电流发生变化,
进而产生了电场;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导致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结果符合电磁学的基本原理。

6. 参考文献。

2024年电磁波对人体细胞影响的实验报告

2024年电磁波对人体细胞影响的实验报告

2024年电磁波对人体细胞影响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2024年电磁波对人体细胞的影响。

通过暴露细胞培养基于不同强度的电磁波,我们评估了电磁波对细胞存活率、增殖能力和基因表达的潜在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电磁波较高强度的暴露可以对人体细胞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电磁波对人类健康的真正风险。

引言:随着科技进步,电磁波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尽管过去的研究报道了电磁波对细胞的影响,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对最新的电磁波频谱进行研究。

本实验针对2024年电磁波频谱进行了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对人体细胞的潜在影响。

材料与方法:1. 细胞培养:选择细胞系A作为实验对象,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中,并在恒温恒湿下孵育48小时。

2. 电磁波暴露:将细胞培养皿分为四组,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电磁波暴露(组A:无暴露,组B:低强度暴露,组C:中强度暴露,组D:高强度暴露)。

每组分别置于相应的电磁波辐射设备中,暴露时间为24小时。

3. 细胞活力测定:运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中细胞的存活情况,并测定各组细胞的相对活力。

4. 增殖能力检测:采用BrdU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

5. 基因表达分析:通过RT-PCR分析,研究不同暴露组的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1. 细胞存活率:与无暴露组相比,中强度暴露组和高强度暴露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低强度暴露组与无暴露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2. 增殖能力:中强度暴露组和高强度暴露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无暴露组和低强度暴露组。

3. 基因表达:中强度暴露组和高强度暴露组的细胞基因表达差异明显,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改变。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表明2024年电磁波对人体细胞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高强度电磁波的暴露对细胞的存活率和增殖能力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

然而,低强度电磁波对细胞影响较小或没有明显的影响。

电磁波反射实验报告

电磁波反射实验报告

电磁波反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电磁波反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电磁波的传播与反射规律,并掌握用示波器观测波形的方法。

实验器材及仪器:
1.发射器
2.接收器
3.示波器
4.导线
5.反射板
实验步骤:
1.将发射器与示波器分别接通电源。

2.将发射器通过导线连通接收器,打开发射器的开关,调整发射器的频率、波幅和调制方式,使其 output 输出正弦波。

3.用示波器观测接收器端的波形,记录下波形的振幅以及周期和频率。

4.将反射板放置在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中间位置,并调整角度,使其能够反射电磁波。

5.记录下反射波的振幅、波长,以及波形的相位等信息。

6.调整反射板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反射波的变化,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无反射板时,接收器端振幅为1.03 V,频率为1.25 kHz,波长为0.27 m。

放置反射板后,接收器端反射波振幅为0.89 V,相位与入射波相反。

反射板角度调整后,反射波振幅随着角度增大而减小。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电磁波传播与反射的规律。

当有反射板时,电磁波以垂直于反射面的法线为轴线,按照相反的角度反射回去,反射波的频率、波长与入射波相同,但相位相反。

实验数据显示,反射波的振幅随着反射板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也说明了反射波的振幅和角度有关。

总结:
本实验通过观察电磁波的传播与反射现象,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了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同时也锻炼了我们观察数据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电磁波系列实验报告多篇报告.doc

电磁波系列实验报告多篇报告.doc

电磁波系列实验报告多篇报告.doc实验一:电磁场的研究实验目的:研究电磁场的特性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实验原理:电磁场是由电荷和电流产生的一种物理场。

电磁场可以分为静电场和磁场两种类型。

静电场是由静止电荷产生的,而磁场则是由电流产生的。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室中准备好测量电磁场的仪器,包括电场强度计、磁力计等。

2. 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测量电场和磁场的强度,并记录下来。

3. 分析实验结果,观察电磁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实验结果:电磁场的强度与电荷和电流的大小有关。

电场强度与电荷的大小成正比,磁场强度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

在具体实验中,我们发现,电磁场的强度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说,强电磁场会对电子设备等物品产生影响,而强磁场则会对磁性材料产生影响。

实验原理: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形成的一种波动现象。

电磁波有很多种类型,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光波等。

2. 分别使用不同的仪器,对不同类型的电磁波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电磁波在通信领域有着各自的应用。

无线电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通信,比如说广播电台、移动通信等;微波可以用来进行烹饪、医疗等;光波则可以用来进行通信、激光切割等。

这些应用都是基于电磁波的某些特性而实现的,比如说传播距离、频率带宽等。

实验三:电磁场与磁性材料的相互作用实验原理:电磁场与磁性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磁感线来实现。

在磁性材料中,磁感线会呈现出一些特殊的形态,比如说磁极、磁通量等。

而电磁场则可以通过改变磁感线的形态来影响磁性材料的性质。

2. 将磁性材料置于电磁场中,并观察其对电磁场的响应。

3. 分析实验结果,观察电磁场与磁性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电磁场与磁性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说电磁铁、电机、发电机等。

这些设备都是基于电磁场与磁性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可以用来进行能量转换、物体运动等。

综上所述,电磁波系列实验有着广泛的应用,涉及到通信、能源等多个领域,是我们了解电磁场和磁性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科技领域的运用的重要途径。

电磁波的反射实验报告

电磁波的反射实验报告

电磁波的反射实验报告电磁波的反射实验报告引言:电磁波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它们可以在空气、水和固体等介质中传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电磁波的反射现象,比如光线在镜子上的反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研究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特性。

实验目的:1. 观察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现象。

2. 研究电磁波的反射规律。

实验材料和设备:1. 光源:使用一台白炽灯作为光源。

2. 反射平面:选择一块平整的镜面作为反射平面。

3. 介质:准备水和玻璃两种介质。

4. 光屏:使用一块白色的光屏用于观察反射光线。

实验步骤:1. 将白炽灯放置在适当的位置,确保其能够照射到反射平面上。

2. 将反射平面固定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使其与光源保持一定的角度。

3. 将光屏放置在反射平面的一侧,确保能够接收到反射光线。

4. 开启白炽灯,观察反射光线在光屏上的投影。

5. 将水倒入一个透明容器中,将容器放置在反射平面上,并确保容器内的水平面与反射平面保持垂直。

6. 重复步骤4,观察反射光线在水中的投影。

7. 将玻璃板放置在反射平面上,使其与光源和光屏保持一定的角度。

8. 重复步骤4,观察反射光线在玻璃板中的投影。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反射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差异。

在反射平面上,我们观察到光线以相同的角度反射。

在水中,我们可以看到光线发生了折射,并且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不同。

在玻璃板中,光线也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有所不同。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不同,导致反射现象的差异。

2. 在反射平面上,光线以相同的角度反射,符合反射定律。

3. 在水中和玻璃中,光线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不同,符合折射定律。

实验启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这对于我们理解光的传播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光学仪器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以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

电磁波综合实验报告

电磁波综合实验报告

电磁波综合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测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2.观察电磁波的偏振现象3.验证平面波的叠加原理实验器材:1.微波发生器2.微波接收器3.半波片4.四分之一波片5.直线极偏振器6.旋转极偏振器7.平面金属反射板8.小孔屏9.带刻度尺的直尺实验原理:1.传播速度和波长的测量根据公式 v = λf,可以通过测量微波发生器频率和波长计算出微波的传播速度。

我们将微波信号发射到一堵墙上,从墙面反射回来后通过直线偏振器,最后被微波接收器接收到。

在测量信号来回多次反射后的距离和对应的时间,并取平均值后,根据公式 v = 2d/t 计算出传播速度和波长。

2.偏振现象的观察我们选择两种不同的微波偏振器,直线极偏振器和旋转极偏振器,观察它们在不同的角度下对微波的偏振状态的改变。

同时,我们使用半波片和四分之一波片来观察它们对微波的偏振状态的改变。

3.平面波的叠加原理的验证我们在一个金属反射板上制作了两个小孔,并在两个小孔之间测量了微波信号的强度和相位差。

然后我们将两个小孔遮挡住一个后观察测量结果和理论计算。

实验步骤:1.测量微波传播速度和波长a.设置发生器频率为10GHz,并将微波信号通过直线偏振器。

b.将微波接收器放置在发射器前面,确保两者之间的距离为100cm。

c.测量出从发射到接收所需的时间,并对多次反射的数据求平均。

d.根据公式计算出微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

2.观察偏振现象a.将微波信号通过旋转极偏振器并记录下其角度。

b.将微波信号通过四分之一波片并记录下其角度。

c.将微波信号通过半波片并记录下其角度。

d.将微波信号通过直线极偏振器并记录下其角度。

3.验证平面波的叠加原理a.将微波信号通过带刻度尺的直尺。

b.在金属反射板上制作两个小孔,分别挨着直尺两端,并以同样的角度朝向直尺中心。

c.将微波信号通过两个小孔后,测量其强度和相位差。

d.遮挡一个孔并记录微波信号的强度和相位差。

e.根据以上数据进行理论计算。

电磁波极化实验报告

电磁波极化实验报告

电磁波极化实验报告电磁波极化实验报告引言:电磁波极化是电磁波振动方向的特性,对于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探究电磁波的极化现象,并分析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实验一:线偏振光的产生与检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线偏振光的产生与检测原理。

实验步骤:1. 将一束自然光通过一块偏振片,调整偏振片的方向,观察透过偏振片后的光强变化。

2. 用另一块偏振片作为分析器,将其与第一块偏振片的透射轴垂直,观察透过分析器后的光强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调整偏振片的方向,我们观察到透过偏振片后的光强发生了变化。

当两块偏振片的透射轴垂直时,透过分析器的光强最弱,几乎完全消失。

这说明通过偏振片后的光已经被线偏振。

实验二:电磁波的振动方向与介质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电磁波的振动方向与介质的关系。

实验步骤:1. 将一束自然光通过一块偏振片,调整偏振片的方向,观察透过偏振片后的光强变化。

2. 将透过偏振片的光照射到不同介质(如玻璃、水等)中,再次观察光强的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调整偏振片的方向,我们观察到透过偏振片后的光强发生了变化。

当光照射到不同介质中时,光强的变化情况也不同。

这说明电磁波的振动方向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实验三:电磁波的反射与折射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波在反射和折射过程中的极化现象。

实验步骤:1. 将一束线偏振光照射到一块玻璃板上,调整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的强度和方向。

2. 将线偏振光从空气中射入玻璃板,观察折射光的强度和方向。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反射光和折射光的振动方向与入射光的振动方向有关。

当入射角度变化时,反射光和折射光的振动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电磁波在反射和折射过程中会发生极化现象。

实验四:电磁波的旋光现象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波的旋光现象。

实验步骤:1. 将一束线偏振光通过一块旋光片,观察透过旋光片后的光强变化。

2. 改变旋光片的转动方向和角度,再次观察光强的变化。

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报告

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报告

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我们旨在深入了解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掌握其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规律和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从而提高对电磁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器材与原理:本实验使用的器材主要包括:1. 发射器:用于产生一定频率、幅度和相位的电磁波信号。

2. 接收器:用于接收传播过来的电磁波信号并测量其幅度和相位差。

3. 调制器:用于调整电磁波信号的频率、相位和幅度。

4. 板间距调节器:用于调整板间距的大小。

在本实验中,我们主要使用了传输线实验箱来模拟电磁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性,通过调整模型中的板间距,我们可以模拟不同媒质介电常数的变化,从而探究电磁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实验过程与结果:在实验中,我们首先调整了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并通过调制器调整了发射信号的频率和幅度。

随后,我们通过板间距调节器调整了模型中两板之间的距离,模拟了电磁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性。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电磁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规律。

我们发现,相同的信号在空气和绝缘材料中传播的速度是明显不同的,其中,在绝缘材料中的传播速度要明显慢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这与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较高有关。

此外,我们还测量了电磁波在不同板间距离下的信号幅度和相位差变化情况,发现信号的传播距离增加时,信号幅度会逐渐减小,相位差也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的规律与不同媒质的介电常数和板间距离有关。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和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并掌握了在不同媒质中进行电磁波传播实验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电磁波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速度和衰减规律,这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电磁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徐敏忠, 黄英杰, 张辉, 等. 电磁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性研究[J]. 科技信息, 2008(35):329-331.[2] 高丽平, 陈建忠, 吴之峰, 等. 电磁波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特性研究及应用[J]. 电子技术, 2018(10):303-304.。

电磁波传播实验报告

电磁波传播实验报告

电磁波传播实验报告
引言
•介绍电磁波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简述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通信领域的应用
•阐述进行电磁波传播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设备和原理
•详细列出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解释电磁波传播实验所依据的原理和理论基础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空间干净整洁,并避免外界干扰。

2.设置实验装置:将天线和发射器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上。

3.测量实验数据:使用合适的仪器和测量工具,记录电磁波在不同距离
下的强度和频率。

4.分析实验数据:根据测量结果,绘制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以了解电
磁波的传播特性。

5.总结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和分析
1.对实验数据进行图表分析,展示电磁波在不同距离下的强度变化趋势。

2.解释电磁波传播的特点,例如衰减和传播速度。

3.讨论实验中可能遇到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结论
•总结电磁波传播实验结果和分析
•强调电磁波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拓展实验。

参考资料
列出实验中所参考的书籍、期刊论文或网络资源,以支持实验结果和分析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致谢
感谢实验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的支持。

附录
•实验原始数据表格
•图表的绘制过程和计算方法的详细说明•实验设备和材料的详细规格。

电磁波实验报告

电磁波实验报告

电磁波实验报告
引言
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波动现象。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测量电磁波的频率、波长以及速度。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1.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学习如何使用仪器测量电磁波的频率、波长和速度;
3.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原理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耦合而形成的一种波动现象。

电磁波的频率(f)与波长(λ)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其中,c代表光速,其数值约为299792458 m/s。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频率计和光栅测量仪来测量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得到电磁波的速度。

实验步骤
1.将频率计接入电源,并调节至工作状态;
2.将频率计的探头置于电磁波辐射源附近,并读取频率计显示的频率数
值;
3.使用光栅测量仪来测量电磁波的波长;
4.根据测得的频率和波长,计算电磁波的速度。

实验数据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测得的数据如下:
•频率:10 MHz
•波长:30 cm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得到电磁波的速度如下:
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数据计算可得,测量得到的电磁波速度与光速(3 × 10^8 m/s)相近,验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电磁波的频率、波长和速度,并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实验数据对于深入理解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张庆忠.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科学出版社. 2011.。

实验报告电磁波的偏振现象观察与研究

实验报告电磁波的偏振现象观察与研究

实验报告电磁波的偏振现象观察与研究实验报告:电磁波的偏振现象观察与研究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深入观察和研究电磁波的偏振现象,理解偏振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探究偏振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和规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二、实验原理电磁波是一种横波,其电场和磁场的振动方向相互垂直,并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当电磁波的电场振动方向在一个特定的平面内时,就称其为偏振电磁波。

偏振可以分为线偏振、圆偏振和椭圆偏振等不同类型。

线偏振光的电场振动方向始终保持在一个固定的直线方向上。

圆偏振光的电场矢量端点的轨迹是一个圆,其旋转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或逆时针。

椭圆偏振光的电场矢量端点的轨迹是一个椭圆。

通过使用偏振片,可以选择性地让特定方向振动的偏振光通过,从而实现对偏振光的检测和分析。

三、实验仪器1、激光光源2、起偏器3、检偏器4、光功率计5、旋转台四、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装置将激光光源、起偏器、检偏器依次放置在旋转台上,并调整它们的位置,使激光能够依次通过起偏器和检偏器。

2、调节起偏器旋转起偏器,使通过起偏器的光成为线偏振光。

使用光功率计测量此时的光功率,记为 P₁。

3、旋转检偏器在保持起偏器位置不变的情况下,缓慢旋转检偏器,并使用光功率计测量不同角度下通过检偏器的光功率 P₂。

4、记录数据以检偏器旋转角度为横坐标,光功率 P₂为纵坐标,记录测量的数据。

5、重复实验改变激光光源的强度和波长,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当起偏器和检偏器的偏振方向平行时,通过检偏器的光功率最大;当两者的偏振方向垂直时,通过检偏器的光功率最小,几乎为零。

这表明线偏振光通过与其偏振方向平行的检偏器时,光强不发生变化;通过与其偏振方向垂直的检偏器时,光强被完全阻挡。

2、随着检偏器旋转角度的变化,光功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符合马吕斯定律:I = I₀cos²θ,其中 I 为通过检偏器后的光强,I₀为通过起偏器后的光强,θ 为起偏器和检偏器偏振方向之间的夹角。

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报告

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 掌握电磁波传播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导电媒质和不同介质界面上的传播特性。

二、实验原理电磁波是一种由振荡的电场和磁场组成的波动,能够在真空和介质中传播。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包括传播速度、波长、频率、衰减、反射、折射和干涉等。

本实验主要研究以下几种特性:1.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速度。

2. 电磁波在导电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

3. 电磁波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电磁波发射器:产生不同频率的电磁波。

2. 电磁波接收器:接收电磁波信号,并测量其强度。

3. 波导:用于传输和测量电磁波。

4. 信号发生器:产生标准频率信号,用于校准实验设备。

5. 数字示波器:显示和记录电磁波信号。

6. 计算机及数据采集软件。

四、实验步骤1. 自由空间传播实验(1)将电磁波发射器和接收器放置在自由空间中,保持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变。

(2)调整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电磁波。

(3)测量接收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并记录数据。

2. 导电媒质传播实验(1)将电磁波发射器和接收器放置在导电媒质中,保持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变。

(2)调整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电磁波。

(3)测量接收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并记录数据。

3. 介质界面反射和折射实验(1)将电磁波发射器放置在介质界面一侧,接收器放置在另一侧。

(2)调整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电磁波。

(3)测量接收器接收到的反射和折射信号强度,并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自由空间传播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速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 导电媒质传播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电磁波在导电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系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3. 介质界面反射和折射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电磁波的反射率和折射率,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电磁波传播实验报告

电磁波传播实验报告

电磁波传播实验报告电磁波传播实验报告引言:电磁波是一种能量传播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实验目的:1. 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和传播规律。

2. 探究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情况。

3. 理解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和干扰现象。

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信号发生器、天线、接收器、示波器等。

2. 实验步骤:a. 将信号发生器与天线连接,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幅度。

b. 将接收器与示波器连接,调整示波器的参数以观察电磁波信号。

c. 在不同介质中放置接收器,记录信号强度和衰减情况。

d. 在不同距离和障碍物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和干扰现象。

实验结果:1.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约为3×10^8米/秒。

2. 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速度较慢。

3. 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衰减情况也不同,有的介质对电磁波几乎没有衰减,有的介质会导致较大的信号损失。

4. 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受到障碍物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5. 在一定距离内,电磁波信号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

讨论:1.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2. 不同介质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情况有着显著影响,这是由介质的电磁性质决定的。

3. 障碍物对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产生了干扰,这在通信领域中需要考虑,以避免信号的衰减和失真。

4. 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和干扰现象对雷达、无线电通信等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和布置天线来优化信号传输效果。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和规律。

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情况差异显著,而障碍物对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产生了干扰。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电磁波的应用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电磁波的传播机制提供了基础。

电磁波综合实验报告

电磁波综合实验报告

电磁波综合实验报告电磁波综合实验报告引言电磁波是一种具有电场和磁场振荡的能量传播形式。

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无线通信到电视广播,从微波炉到雷达系统,都离不开电磁波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设计、过程和结果。

实验一: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测量我们首先进行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测量实验。

实验中,我们利用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通过测量电磁波从发射器到接收器的传播时间来计算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即约为3×10^8米/秒。

实验二:电磁波的干涉与衍射现象观察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了电磁波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通过将一束激光照射到狭缝上,我们观察到了干涉条纹的形成。

这表明电磁波具有波动性质,并且能够产生干涉现象。

另外,我们还观察到了电磁波通过狭缝后的衍射现象,这进一步验证了电磁波的波动性。

实验三:电磁波的极化特性研究在第三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电磁波的极化特性。

通过使用偏振片,我们可以改变电磁波的偏振方向。

实验结果表明,电磁波的偏振方向对其传播和传输性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某些通信系统中,正确选择电磁波的偏振方向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效率。

实验四:电磁波的吸收与反射特性测量在最后一个实验中,我们测量了不同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

通过将电磁波照射到不同材料上,并测量其吸收和反射的能量,我们可以了解材料对电磁波的响应。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和反射程度各不相同,这对于电磁波的应用和材料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具有波动性质,可以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电磁波的偏振方向对其传输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不同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各异,这对于电磁波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

例如,可以研究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及电磁波在医学、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电磁波产生原理实验报告

电磁波产生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掌握电磁波的产生方法,并验证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特性。

二、实验原理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遵循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当电场发生变化时,会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反之,当磁场发生变化时,也会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

这两个场相互作用、相互激发,交替产生,并以一定的速度在空间中传播,形成了电磁波。

三、实验器材1. 电磁波发射器:包括一个电磁铁和一个金属棒(天线);2. 电磁波接收器:包括一个灵敏的电流表;3. 电源:直流电源;4. 连接线:若干;5. 纸张、笔等实验记录工具。

四、实验步骤1. 将电磁铁和金属棒(天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简单的电磁波发射器;2. 将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到电磁铁的两个线圈上,确保电磁铁的线圈可以通电流;3. 打开电源,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记录下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4. 关闭电源,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记录下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5. 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不同电流强度下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6. 将金属棒(天线)固定在实验台上,调整接收器与发射器之间的距离,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记录下不同距离下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7.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在电源打开时产生较大的偏转角度,而在电源关闭时指针偏转角度较小。

这说明电磁波在电源开启时产生,并在空间中传播;2. 当电流强度增大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也相应增大。

这说明电磁波的强度与电流强度成正比;3. 在不同距离下,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存在差异。

这说明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受到距离的影响,距离越远,电磁波强度越弱。

六、实验结论1. 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遵循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即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激发,形成电磁波;2. 电磁波的强度与电流强度成正比,电流强度越大,电磁波强度越强;3. 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受到距离的影响,距离越远,电磁波强度越弱。

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报告

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报告

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报告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报告引言:电磁波是一种无线电波,它在空间中传播具有特定的特性。

为了深入了解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旨在研究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我们选择了空气、水和金属作为不同介质,并通过测量电磁波在这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来分析其传播特性的差异。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搭建实验装置,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和测量仪器。

2. 实验一:测量空气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将发射器与接收器分别放置在一定距离的两个位置,通过测量电磁波的传播时间来计算传播速度。

3. 实验二:测量水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

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放入水中,通过测量传播时间和接收信号的强度来计算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

4. 实验三:测量金属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

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放入金属容器中,通过测量传播时间和接收信号的强度来计算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

实验结果:1. 空气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光速,衰减程度较小。

2. 水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略小于光速,衰减程度较大。

3. 金属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极小,衰减程度极大。

结果分析和讨论:1. 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相近,说明空气对电磁波的传播影响较小。

2. 水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都有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水分子对电磁波的吸收和散射较强。

3. 金属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影响最大,这是因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电磁波在金属中会被吸收和反射。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特性的结论。

空气对电磁波的传播影响较小,水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有较大影响,金属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影响最大。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本次实验中,我们只研究了电磁波在空气、水和金属中的传播特性,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电磁波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如玻璃、塑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通信
学号:
实验类型:设计型
指导教师:***
实习日期:2013.12.7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标量场的梯度计算方法,理解梯度的物理意义;
2、掌握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特性;
3、熟悉电偶极子的电场特性以及电力线和等位线的关系;
4.熟悉单匝环形通电线圈形成的磁感应强度;
5、掌握时变电磁场电磁波的传播.
二.实验原理:
1,标量场:标量场u 沿指定方向的变化率就是标量场在该方向的方向导数就是标
量场的梯度,计算公式为
由此就可以计算出标量场的梯度。

2.静电场:电位表达式
这就是等位面方程.在Matlab 中可求解该方程并
用极坐标作图,即可得到电场的等位线图(也可画
出三维立体等位面图,如图4).电位求出后就可
得到球坐标系下电场E 的表达式
三.实验步骤:
1、标量场的梯度和等位线仿真
(1) 建立梯度的数学模型
(2) 利用matlab 软件进行仿真
(3) 观察并分析仿真图中梯度和等位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2、点电荷系的电位分布
(1)建立点电荷系电位的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 软件进行仿真
cos cos cos u u u u l x y z αβγ∂∂∂∂=++∂∂∂∂()(cos cos cos )x y z x y z u u u e e e e e e x y z αβγ∂∂∂=++⋅++∂∂∂()(cos cos cos )x y z x y z u u u u e e e e e e l x y z αβγ∂∂∂∂=++⋅++∂∂∂∂
(3)观察并分析仿真图中电位分布的特点
3、电偶极子的场
(1)建立电偶极子的电位和电场的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
(3)观察并分析仿真图中电位线和电力线的特点和关系四.实验内容:
实验一.静电场的分析与求解
1.求二维标量场u( r) = y2 - x 的梯度。

2.2个等量同号点电荷组成的点电荷系的电势分布图。

3. 电偶极子的场(等位线和梯度)。

实验二.磁感应强度求解
单匝环形通电线圈形成的磁感应强度;
实验三.时变电磁场电磁波的传播.
五.程序与结果:
实验一:
1.源程序
[x,y]=meshgrid(-2:.2:2,-2:.2:2);
z=y.^2-x;
[px,py]=gradient(z,.2,.2);
contour(z)
hold on
quiver(px,py)
hold off
title('等值线与梯度');
运行结果:
理论分析:由实验原理中梯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按照题目的要求就可以得到上图所示的图形。

根据图形分析可得到,场中每一点处的梯度垂直于过该点的等值面,且指向函数增大的方向,也就是说,梯度就是该等值面的法相矢量。

2.源程序:
clear
v='1./((x-3).^2+y.^2).^0.5+1./((x+3).^2+y.^2).^0.5';
xmax=10;
ymax=10;
ngrid=30;
xplot=linspace(-xmax,xmax,ngrid);
[x,y]=meshgrid(xplot);
vplot=eval(v);
[explot,eyplot]=gradient(-vplot);
clf;
subplot(1,2,1),meshc(vplot);
xlabel('x');
ylabel('y');
zlabel('电位');
title('电势分布图')
subplot(1,2,2),axis([-xmax xmax -ymax ymax]);
cs=contour(x,y,vplot);
clabel(cs);
hold on
quiver(x,y,explot,eyplot)
xlabel('x');
ylabel('y');
title('矢量场')
hold off;
运行结果:
分析:(1)如右图所示,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在无穷远处。

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任何两条电场线都不相交。

(2)电势较高的等势线分别包围着电荷,电势较低等势线包围着两个电荷。

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场线较密,等势线也较密。

(3)当两个电荷的电量相等时,电场线和等势线对中垂线是对称的。

(4)根据左图所示,点电荷场强的分量E
x
在电荷附近特别大。

在点电荷附近
的右侧,E
x 的方向沿x轴正向,在点电荷附近的左侧,E
x
的方向沿x轴负向,因
此在点电荷的右侧形成高峰,左侧形成深谷。

(5)根据左图所示,点电荷场强的分量E
y
在电荷附近也特别大。

在点电荷附
近的前方,E
y 的方向沿y轴正向,在点电荷附近的后方,E
y
的方向沿y轴负向,
因此在点电荷的前方形成高峰,后方形成深谷。

3.源程序:
clear;
clf;
q=2e-6;
k=9e9;
a=1.5;
b=-1.5;
x=-6:0.6:6;
y=x;
[X,Y]=meshgrid(x,y);%设置坐标网格
rp=sqrt((X-a).^2+(Y-b).^2);
rm=sqrt((X+a).^2+(Y+b).^2);
V=q*k*(1./rp-1./rm);%计算电位
[Ex,Ey]=gradient(-V);%计算场强
AE=sqrt(Ex.^2+Ey.^2);
Ex=Ex./AE;
Ey=Ey./AE;
cv=linspace(min(min(V)),max(max(V)),49); contourf(X,Y,V,cv,'k-')
title('电偶极子的场'),hold on
quiver(X,Y,Ex,Ey,0.7)
plot(a,b,'wo',a,b,'w+')
plot(-a,-b,'wo',-a,-b,'w-')
xlabel('x');
ylabel('y');
hold off;
运行结果:
分析:电偶极子的电场和电位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轴对称性,如上图所示。

由图形可以知道,电偶极子产生的场与它的电场梯度是相互垂直的。

场中每一点处的梯度垂直于过该点的等值面,且指向函数增大的方向,也就是说,梯度就是该等值面的法相矢量。

实验二:
源程序:
rh=2.5;i0=10;mu0=4*pi*1e-7;n=11
m=(n+1)/2
xmax=6;ymax=6;ngrid=40;
cx(1:ngrid,1:ngrid)=zeros;cy(1:ngrid,1:ngrid)=zeros;
c0=mu0/4*pi;
nh=20;
ngrid1=nh+1;
xmax1=0;
ymax1=2*pi;
xplot=linspace(-xmax,ymax,ngrid);
yplot=linspace(-xmax,ymax,ngrid);
theta0=linspace(0.2*pi,21);
theta1=theta0(1:nh);
y1=rh*cos(theta1);
z1=rh*sin(theta1);
theta2=theta0(2:nh+1);
y2=rh*cos(theta2);
z2=rh*sin(theta2);
dlx=0;dly=y2-y1;dlz=z2-z1;
xc=[-(n-1)/2:2:(n-1)/2];
yc=(y2+y1)/2;
zc=(z2+z1)/2;
for k=1:m
for i=1:ngrid
for j=1:ngrid
rx=xplot(j)-xc(k);
ry=yplot(i)-yc;
rz=0-zc;
r3=sqrt(rx.^2+ry.^2+rz.^2).^3; dlxr_x=dly.*rz-dlz.*ry;
dlxr_y=dlz.*rx-dlx.*rz;
bx(i,j)=sum(c0*i0*dlxr_x./r3); by(i,j)=sum(c0*i0*dlxr_y./r3);
end
end
cx(1:ngrid,1:ngrid)=cx(1:ngrid,1:ngrid)+bx(1:ngrid,1:ngrid); cy(1:ngrid,1:ngrid)=cy(1:ngrid,1:ngrid)+by(1:ngrid,1:ngrid); end
quiver(xplot,yplot,cx,cy);
hold on
plot(xc,rh, 'r*')
hold on
plot(xc,-rh,'r*')
运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