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一、孔子的求学事迹孔子本身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教师。
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他就自己找教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是他问礼于老子。
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
了解的时候就看得很透彻,所以他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
他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他找到师襄学习音乐。
师襄是古代的乐师,他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看不到,所以他会注意去听,所以他的音感就比较好,但是也未必如此。
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教师都主动给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
教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他弹。
他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教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
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教师只好让他继续练习了。
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
因为教师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教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
教师就避开他的座位,古代的教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教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教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是后生可畏。
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教师们都认为他可以提早毕业了,他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教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他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一看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是子路。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项橐,是孔子的老师。
孔子年轻时就对项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渴望能够向这位贤人学习。
于是,孔子决定前去向项橐拜师学艺。
当孔子来到项橐的家中,他向项橐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请求能够成为项橐的学生。
项橐看到孔子的诚意,便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孔子成为了项橐的学生,开始了他的学问之旅。
在项橐的教导下,孔子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项橐不仅在学问上给予孔子指导,还在为人处世、做人做事方面传授了许多道理。
孔子虚心地向项橐请教,认真地学习每一条教诲,努力地将这些教诲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在项橐的教导下,孔子逐渐成长为一位博学多才、有着深厚思想的人。
他不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更在为人处世、做人做事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项橐的教导对孔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不仅是孔子个人成长历程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的教导,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有一位良师的引领。
而孔子正是在良师项橐的教导下,成长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要。
良师的教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个好的学生也可以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
这种师生关系的传承,也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
因此,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不仅是孔子个人成长历程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的教导,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有一位良师的引领。
而孔子正是在良师项橐的教导下,成长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要。
良师的教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个好的学生也可以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
细读《论语》 品悟师道

细读《论语》品悟师道摘要《论语》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吸引着后世无数研究者的目光,每一个拜读者都希望从《论语》之树上撷取一片精华之叶,启迪自己的事业。
笔者希望通过细读《论语》,探求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诲,品悟其中的为师之道,为当下的师生工作指点迷津。
关键词论语师道仁爱人们研读《论语》,往往倾醉于其广博深邃的思想,其实在师生关系较为微妙的今天,孔子独特的为师之道也是值得细细品悟的。
孔门十哲之中,并非个个像颜回一样品学兼优,更有好勇暴躁的子路,恃才傲物的子贡,特立独行的宰予,畏缩不前的冉有。
细读《论语》不难发现,这些今人眼中的问题学生,在孔子锲而不舍的教导下,都能有所成就,不由让人赞叹夫子之道的魅力。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论语》,体悟师道。
一、孔子与子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纵观《论语》,孔子和子路好似一对欢喜冤家,孔子对子路批评居多,赞扬居少;而子路对孔子也经常出言不逊、挑剔责难。
两人你讲一句,我还一言,场面甚是好看。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子路说孔子迂腐,孔子讲子路粗野,生不像生,师不像师,但细细揣摩孔子对子路的言语,就会发现孔子是发自内心喜爱子路的,其关注点在于如何重塑子路。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好勇是子路性格上最大的缺陷,因而每每在子路兴高采烈、忘乎所以之时,孔子都严厉地指出其缺点,批评其错误。
为师者这样时刻用心良苦地敲打学生,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摒弃“暴虎冯河”的匹夫之勇,做一个“好谋而成”的有智之人。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孔子的尊师名言警句

孔子的尊师名言警句1.孔子说的“尊师重教”的名言有哪些1、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9、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10、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编辑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孔子关于老师的名言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出处:《论语学而》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孔子师道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师的思想占着特殊的位置"因为教师就要陶冶学生的品德,教导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才能,发展他们的专长,引导他们如何做人等等,所以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只有自己做好了,命令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去听从"但是如果不端正自己,怎么去端正别人呢?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孔子也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孔子眼里,教师应当是自觉修养,非常谦虚!好学的"他在论语#述而中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孔子还有一句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0»"意思是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学而不厌0体现着教师内心的开放!自强不息和不断进取:/诲人不倦。
体现着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敬业精神"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两种重要品质"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孔子与四个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时的气氛"孔子开场就说:/你们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认为我了不起,我与你们其实是一样的"接着,他把希望学生可以谈谈自己抱负的要求提出,但却不给人强迫之感,完全是闲谈的气氛"因此子路便抢着发言"孔子没有当面批评他说的好不好,只是微微一笑"然后一一询问其他弟子"最后到了曾哲,他竟然在鼓瑟,听到老师的问题才把瑟音停住,回答的却完全不是自己的才能抱负,而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孔子也没有不高兴,反而欣赏这种闲适的生活态度"从这件事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相处是十分随意的,体现了孔子教学民主与师生平等的思想"孟子不喜欢/好为人师"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¹: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孟子指的是那些自己懂不了多少却偏想摆教师架子的人"孟子是尊重教师的,是乐于当教师的"他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º无论谁,只要怀着学习的愿望来,孟子都不拒绝"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想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首先明白.然后才去教别人明白;如果自己还糊里糊涂,怎样使别人明白呢?主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¼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应重练习,老师不能包办代替"反映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起到引路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荀子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他更强调的是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¹他把教师与/天!/地!/君/祖相并列,宣称/天地者是生物之本,/先祖是族类之本,/君师是统治人民之本"这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师的地位抬得如此之高,体现了荀子的尊师重教的思想"荀子认为教师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孔子的师生平等的思想经过孟子到了荀子的时候,荀子更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主张/师云亦云,甚至还认为/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认为教师是一切的准则,学生必须无条件的绝对服从,否则便是离师叛道,要遭受君主和世人的唾弃"荀子非常强调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尊严,完全把学生置于从属的地位,这是战国后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思想在师生关系中的反映"他把封建社会所要求的尊君卑民和绝对服从精神贯注到师生关系中去了,但是这种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不敢对教师的思想和观点提出质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就蕴含了丰富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思想,对我们当代的师生关系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子思。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为师之道影响了几千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以德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他强调了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并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孔子的为师之道还包括“示范教学”。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
他相信学生会通过模仿和学习教育者的品质和行为来培养自己的素养。
"教学相长,德行天下。
"
以上是一些关于孔子的为师之道的简要介绍。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
这句话的含义很深,不仅仅是指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更是提醒人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并通过几个故事来阐释。
我们要深入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内涵。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遇到何种人,都能从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
而这种获取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更是主动的求教、学习。
在古代,这句话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也激励他们不断追求知识。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故事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第一,孔子拜谒老子。
据史料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讨教,在未得到老子的指点之前,他以恭敬的态度等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具有很高智慧的孔子也愿意向老子学习。
他不因自己的地位和知识而骄傲,而是谦虚地向老子请教。
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正内涵。
第二,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通过一些巧合的方式相识,虽然二人在生活阅历、学识方面存在差距,但他们从对方身上都获得了一些启发。
梁山伯懂得了祝英台对于待人接物的态度,而祝英台也从梁山伯身上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第三,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范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贤臣,而西施是越国有名的美女。
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然而从对方身上他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范蠡懂得了如何管理国家,而西施则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爱情和人生中的体现。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深度和广度。
这句话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更是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从中获取知识和启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方式,不断提高自己。
在写到这里时,不禁让人产生一些感慨。
谈谈孔子的为师之道

综合理论课程教育研究258 学法教法研究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
体育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宜的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
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纠正错误的动作,根据不同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
2.教给练法体育教学间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
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
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来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练习的效果。
运用互比练练习方法,来促成学生对体育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学生的认知规律,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将更为透砌。
要使学生认识动作的要领和规律,并进行练习训练,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信心倍增,学习的主动性更强。
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争取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不清楚,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这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
我在新授前滚翻教学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前滚与翻跟头一样吗?这时学生中立即出现了一阵喧哗声。
有的说动作一样,有的说动作不一样;有的说有相似的地方等,并且每位学生对自己所提出问题都有一个较明确的观点。
教师节丨重温孔子的6句话 尊师道 敬师德 念师恩

教师节是一个向教师致敬的节日,也是一个重温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尊师道的思想,重温孔子的六句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对师德的高度尊重和崇敬。
在孔子看来,无论是智慧还是品德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对象很广泛,而老师是首要的学习对象。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管处境如何,都要学会尊师重道。
2.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就必须不断地温故知新。
温故是指继续研读经典,不断领悟其中的智慧;知新是指不断关注时事,学习新知识,保持头脑灵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不能停止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师”。
3.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强调的是要以乐学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乐于学习的人,喜欢学习,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除了要有知识的储备和热爱学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4. 孔子曰:“不耻下问,才生学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敢于问问题。
作为老师,更是如此。
老师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颗虚心求学的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
5.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强调的是对道德与智慧的追求。
对于老师来说,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都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智慧。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要有一种不懈的奋斗意识,同时也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的勇气。
6. 孔子曰:“教书不传,父子之间,礼义不传。
”这句话强调了老师的责任与担当。
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者,是社会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热爱学生,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论语》开头三句话,就涵盖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一,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实践;第二,有了心得,可以和朋友交换意见、互相请益;第三,修养有成就之后,如果别人不了解我,也不要生气。
学而时习之的“时”,并不是时常,而是指适当的时候,也就是时机。
《孟子·万章下》推崇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说孔子该清高时就清高,该随和时就随和,该有责任感时就有责任感,这是需要大智慧的。
大智慧,正是我们通过学习之后希望能够蕴发出来的。
所以学习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印证练习,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孔子的学习,具体来看具有三个特色。
第一,学习五经六艺这些传统。
对于传统,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它毕竟已经存在了,也就没有人可离开传统。
只有理解了传统之后,才能使旧传统转化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因此,首先就要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学好。
第二,要设法将学习和思考相配合。
学习和思考要同时注意,光是学习而不思考,学不到半天就忘记了,也无法真正去实践。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人生的事情如果全部都靠自己经验,哪里来得及呢?唯有学习和思考配合,才有一种主观的觉悟。
也只有在了解了以后,才愿意去实践,所以通过学和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现代的生活处境重新结合。
第三,要经由反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鲁哀公曾问孔子,在他的弟子当中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只有颜渊,而且还特别加了一句话,说颜渊:“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好学是“知”,不迁怒和不贰过是“行”,两者一定要配合。
因材施教,用心良苦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的风范,是“学不厌,教不倦”。
能够学不厌,教不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老师。
活到老,学到老,完全实践在孔子身上。
而他的学习是很广泛的,例如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践行师德——向孔子学为师

关注guɑn zhu一提师德师表,我自然就想起了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万世师表”。
在21世纪的今天,在全社会倡导“以德立人”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孔子呢?一部分是因为今天的师德教育较多地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不为青年教师喜闻乐见。
其实好的师德教育,它是鲜活的,它是生动的,它是可感可触的,它是能直达人的心灵的。
而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永远散发着动人的光辉;他的教育实践脚踏大地,是扎根中国教育大地上的丰碑;他的教育艺术春风化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他的教育成果有目共睹,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为中华文明绵延留传立下汗马功劳。
这样的教育家在新时代更应弘扬光大,为新时代的师德教育注入深厚的内涵。
向孔子学为师,首先要学习孔子,研究孔子。
仔细研读《论语》及有关孔子的研究著作,我认为孔子的为师之道是:其一是学而不厌。
如果用一句话评价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最能体现孔子作为教育家的特征的。
拜读《论语》全篇,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孔子论学的篇目有很多,粗略统计可达66次,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等早已为我们所熟知。
可见,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是学习者,只有成为优秀的学者,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者。
就这一点来讲,孔子是清醒的,也是这般做的。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正是好学,让孔子学富五车;正是好学,让孔子博闻强识;正是好学,让孔子卓而独立;正是好学,让孔子成为一代大家。
其二是有教无类。
《论语》全篇有100多处讲到“仁”学,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仁者必有勇”,从“仁者不忧”到“刚、毅、木、讷近仁”,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程宝一师德为先《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论的第一条就是“师德为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传统,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所谓“师之所以存,道之所以存”。
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道德的强调上,更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师范作用。
(一)热爱教育事业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流传千古,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包容。
在他政治生涯经历大起大落,在陈国最破落的时候,他仍旧坚持在杏树下讲学传教。
尤其是他晚年回到鲁国之后,更是全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晚年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基本教材,说明孔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一以贯之,用“爱”的教育思想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
(二)热爱关心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
是教育知识的传递,是人格的塑造,是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爱学生,就是要亲切地关心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人格上的尊重平等,他对学生的教育秉持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思想,对弟子毫无保留。
孔子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厚此薄彼。
“陈亢问于伯鱼”(《论语·季氏》)一章中记载,陈亢问伯鱼:“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陈亢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他用常人之心态来揣度孔子,认为孔子对儿子总会偏心。
然而,孔子却是一视同仁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你是年老年幼、聪慧愚笨、贵族贱民,孔子都是“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平等对待,教之成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细心教导。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相传在孔子年轻时,他曾经拜访过项橐。
项橐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他的学识渊博,深受人们的敬重。
孔子虽然也有一定的学识,但是对于项橐的学问却感到十分钦佩。
于是,孔子决定拜访项橐,并向他学习。
当孔子见到项橐时,他恭敬地向项橐请教。
项橐很欣赏孔子的才华和学识,便决定收他为徒。
从此,孔子便跟随项橐学习,虚心向他请教各种问题,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
在项橐的教导下,孔子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项橐教导孔子要谦虚谨慎,要尊重长辈,要关心他人,要勇于承担责任。
孔子虚心接受,虚心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
在项橐的悉心教导下,孔子的学识和品德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成为了当时的杰出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项橐的教导和栽培。
项橐收孔子为徒,不仅是因为孔子的才华,更是因为孔子的谦虚和虚心。
正是因为这种谦虚和虚心,孔子才能够得到项橐的悉心教导,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激励着人们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完善自己。
总之,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更告诉我们要尊重师长,要勇于承担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激励着人们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完善自己。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总结
孔子的为师之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榜样。
他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启发学生。
2.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教育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才能和潜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差异化地进行教育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3. 注重人伦关系:孔子强调师生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他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亲近而和谐的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和互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育为爱: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爱的行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培养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他强调教育要以关怀和爱心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挚关怀。
5.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他提倡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导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的为师之道强调教师的品德修养、个体差异的关注、人伦关系的建立、教育为爱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
这些思想和理念至今仍然对教育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由《侍坐》感悟孔子的为师之道

龙源期刊网 由《侍坐》感悟孔子的为师之道作者:马国忠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66期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
一部《论语》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论语》对于稳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剧变,封建制度的消亡,与之相应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也随之崩溃,尤其是“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遂使我们这位在历史上有着极高地位的圣人,一夜之间从天落地。
而“文革”期间的“批林批孔”却又无辜受牵,孔老夫子再次被人践踏。
现在,当我们再次直面孔子,直面《论语》时,我们需要的远远不是一番感慨,而是深沉的思考和感悟。
《侍坐》这篇文章表面上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实际上写的是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孔子所表现出来的与学生交往的艺术性,有力地凸现出了他的为师之道,这一点正是今天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
孔子的为师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因势利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向来都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句话,既创设了谈话的情境,又起到了激将的作用,针对性很强。
二教态温文尔雅,平易近人。
谈话一开始就打消了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孔子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充满了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
三启发引导得法。
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区别较大,不想发表。
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借此引导曾皙谈自己的志向,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四态度明朗,评价得体。
孔子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皙的发言立即表示赞同“吾与点也”。
讨论结束,孔子评志,实际上是进行总结,以小见大,将四位弟子的发言上升到治国的高度,肯定了志向,指出了不足。
孔子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工作

孔子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工作从《论语》中发现孔子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在当代看来,他更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的典型。
孔子给人的印象就像是一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治班有方的班主任老师,并且从弟子对其的尊爱与评价中,我还可以看出孔子更是一名成功的、人敬人爱的、有智慧的班主任的典型。
下面就从《论语》中汲取孔子为师之道对当代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一.所传之道1.仁:仁者爱人如果说《论语》中有什么思想可以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而“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用最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从政治上来讲,“仁”就是能够勤政爱民,孔子希望为政者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达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和谐社会。
孔子和弟子之间那种亲密融洽充满爱意与互敬的情境为我们当今的班主任诠释了“仁者爱人”的治班根本。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爱学生”当然是其职责的根本。
被誉为“班主任中的军事家”的万玮:“在学生工作中,如果说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真理,那么爱学生应该是第一个吧。
”他还特别说明:“感化、温情、慈爱仍然而且永远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流方式” 。
特级名师于漪:“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
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2.礼:如何爱人中国自古追求“礼仪之邦”。
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周代严格有序的礼制被破坏,孔子试图通过“礼”的恢复来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秩序,孔子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也。
”礼即现在的“法”,或制度,规范。
礼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爱人。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是由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按照一定的工作计划和要求,齐心协力逐步建设形成的。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达目标的共同活动;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3.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组织纪律;4.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有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论孔子的为师之道

论孔子的为师之道作者:李战华来源:《中国教师》2010年第23期孔子是举世瞩目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已成为中国教师的典范。
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很多,但不能不提的是,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如朋友般默契、如父子般情笃、符合教育规律的师生关系:孔子深爱着弟子,也深得弟子的敬仰和爱戴。
孔子与弟子形成的师生关系,颇具研究价值。
一、真诚欣赏学生的优点,全面具体,明察秋毫对弟子的优点,孔子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而且经常表扬、激励。
1.孔子最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孔子学说,以“仁”为主,最推崇道德修养。
因而也就最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这方面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和闵子骞。
颜回,又称颜渊,出身贫寒,但勤勉好学,品德甚佳,屡受孔子赞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称赞了颜回在贫困的物质生活中仍不改操守的高尚品格;再如“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角度称赞了颜回勤奋好学、知过善改、克制自律等高贵品格,并深深哀叹其英年早逝。
闵子骞,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极力称赞他的孝行,“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
称赞闵子骞的孝已经被世人所公认。
对弟子优良的品行,孔子的表扬真诚、坦率。
2.孔子经常称赞弟子的才干孔子善于表扬弟子的品行,也经常称赞弟子的才干。
与孔子交往甚密的弟子子路、子贡等,都因为其才能突出而多次受孔子夸奖。
子路,字仲由,性格直率,勇敢果断,很有才干。
对此,孔子明察秋毫:“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论语•颜渊》)评价子路办事果断,讲求信誉;“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称赞子路有极佳的治国理政才能。
《论语》十二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

《论语》十二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is audio format.摘要:教师之道1.古代的学者是他们自己,而今天的学者是人。
——论语孔子说:“古代人读书是为了修身,现在人读书是为了炫耀。
”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上有金屋藏娇,有千斤小米,有颜如玉,而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
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一课。
2.颜元问任。
子曰:“克己为仁。
一天的自我否定会让世界屈服。
仁为己教师之道1.古代的学者是他们自己,而今天的学者是人。
——论语孔子说:“古代人读书是为了修身,现在人读书是为了炫耀。
”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上有金屋藏娇,有千斤小米,有颜如玉,而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
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一课。
2.颜元问任。
子曰:“克己为仁。
一天的自我否定会让世界屈服。
仁为己,而为他人?”颜渊曰:“其目的何在?”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问如何善良。
子曰:“能为礼之主者,谓之仁。
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确信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仁靠自己,靠别人吗?”颜渊问具体方法,子曰:“不当则不看,不当则不听,不当则不说,不当则不做。
”解读:心中有爱,外在遵守规范,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自我决定,不能依赖其他。
这是老师教学生打好基础的一课。
3.质量胜于文学,文学胜于历史。
温柔,然后是绅士。
——《论语》简单多于装饰,会显得粗鲁;如果装饰多于简约,那就虚浮了。
装饰与简约的恰当结合,才是君子的修养。
解读:培养学生,既要保持他们纯真的一面,又要教给他们人文礼仪,让两者相得益彰。
4.你不修德,不谈学问,改不了正义感,不好也改不了,这是我的担心。
——论语中的孔子说:“德行不好好培养,学问不好好教导,该做的事一听就不做,不能马上改正任何缺陷,这是我的悲哀。
”解读: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上进,但不要自满。
他们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完美,为学生树立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
他对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的论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
[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
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
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
[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
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三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
孔子要求教师以身教胜言教,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孔子认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言教固然重要,身教更是万万不可少的。
因为言教在说理,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旨在指导学生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养成某种行为定势。
孔子认为教师身教的示范作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更大,身教重于言教。
因此,他主张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品质行为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用这种无声的语言去渍染熏陶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自己不做。
孔子多次论述教师以身作则的意义,比如:“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孔子所提出的这种从业理论一直是所有优秀教师的从业信条,是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之一。
孔子是举世瞩目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已成为中国教师的典范。
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很多,但不能不提的是,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如朋友般默契、如父子般情笃、符合教育规律的师生关系:孔子深爱着弟子,也深得弟子的敬仰和爱戴。
孔子与弟子形成的师生关系,颇具研究价值。
一、真诚欣赏学生的优点,全面具体,明察秋毫
对弟子的优点,孔子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而且经常表扬、激励。
1.孔子最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
孔子学说,以“仁”为主,最推崇道德修养。
因而也就最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这方面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和闵子骞。
颜回,又称颜渊,出身贫寒,但勤勉好学,品德甚佳,屡受孔子赞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2.孔子经常称赞弟子的才干。
孔子善于表扬弟子的品行,也经常称赞弟子的才干。
与孔子交往甚密的弟子子路、子贡等,都因为其才能突出而多次受孔子夸奖。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其才干也颇受孔子器重:“子贡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在当时,祭祀乃国家大事,“瑚琏”属于祭器,当为神圣之物,讲究礼仪的孔子用其比喻子贡,可以说明孔子多么欣赏子贡的才华,并且在适当场合给予褒扬。
对弟子才干,孔子的表扬客观、准确。
3.孔子善于发现弟子细微的进步,及时肯定。
认为子贡善于思考,能举一反三;子夏也是孔子弟子,当他能和孔子探讨《诗》的内容并互相启发时,孔子称赞:“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认为子夏的学习方法能使师生之间互相启发,做到了“教学相长”。
可见,孔子表扬弟子们的优点,是不分巨细的,只要弟子们在勤勉用力,一心求学,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孔子都能及时发现,给予褒扬,决不吝啬赞美之辞。
二、灵活指出学生的缺点,既讲原则,又重策略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在批评弟子的缺点时,他也能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很有艺术性。
1.针对弟子的致命弱点,孔子不留情面。
孔子最重视弟子的道德修养,当弟子有道德方面的弱点与不足时,他批评起来不留情面。
2.对弟子一些非原则性的“小毛病”,孔子的批评则较为温和委婉。
孔子批评弟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再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孺悲曾向孔子学过礼,后来他做了错事,孔子便借他来访的机会,托病不见,又鼓瑟唱歌让他知道自己并没有病,因此劝告他应该改过自新。
任何人都会有缺点,孔子的弟子们也不例外。
对此,孔子没有视而不见,也没有包庇、袒护,而是从促其反醒、助其提高的目的出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给予批语评、指正,使弟子们学业日进,品行益高。
三、认真对待弟子的不同见解,既不打击,又不苟同
孔子教学过程中,弟子们常提出不同见解,有时会直截了当地质疑孔子的思想,对此,孔子循循善诱,与弟子共同探讨并最终说服弟子。
子路性格直率,故与孔子争论最多。
孔子主张为政须先“正名”,子路认为“正名”思想有些迂腐,不切时宜,故开诚布公地表明了不同看法,孔子对于子路的不同意见,也坦诚相见:“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层层递进,反驳子路,毫不保留个人的观点与意见。
四、理解弟子的不同处境,包容弟子的不同性格
孔子教学,“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论语•述而》)孔门弟子出身不同,性格各异,有身居“陋巷”的颜回、家无“立锥之地”的仲弓、吃野菜的子路,也有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敬叔、大富商子贡。
无论高低贵贱,他都视同己出,一视同仁。
这一切说明,无论弟子来自何处,处于什么境地,也无论弟子有什么样性格,孔子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包容,对每一个弟子,都寄予厚望。
五、爱是从教之根、为师之本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师,既讲原则,又求艺术,其为师之道铸就了中华师魂,追根溯源,在于他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爱护学生。
孔子和他的弟子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比山重,比海深。
颜回早逝,孔子伤心至极:“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在当今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甚至让人目不暇接,但师生冲突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成为教育者的难题。
重温孔子的为师之道,就找到了良好师生关系的根基:为师者首先要热爱教育,真心爱护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浮躁的心态,潜下心来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理解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各种各样不同的行为与举动,才能理解不同家庭背景、性格各异的学生。
也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表扬才不至于成为伪饰的浮夸,对学生的批评才不至于变成为虐待与污辱。
否则,调子再高,辞藻再华丽、理论再翻新,也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