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4afcde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8.png)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哲学和孔子的中庸学说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点。
本文将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一、相似之处1. 中道理念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主张中道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和美德往往存在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状态,而不是极端的偏向。
孔子也认为,“中庸之道,最长久”。
2. 人类目的的探索两种理论都涉及到人类生命的目的和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幸福,在思想、行动和情感方面都要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孔子则认为,人类的目的是成为“君子”,达到高尚的品德、智慧和行为。
3. 道德义务的重要性在两种理论中,道德义务是非常重要的。
亚里士多德概述了一个“美德(virtue)”的理念,它是道德价值和规范的基础。
孔子也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来指导其行为,以达到和谐与和平。
二、不同之处1. 具体内容和细节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注重具体的行动和思想,而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念。
亚里士多德更关注具体的事情,如如何区分勇气和怯懦,以及如何区分慷慨和浪费。
同时,孔子的中庸思想更注重宏观层面的细节,如从一系列伦理概念中推导出君子的特质。
2. 自然法和人法的不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哲学理解自然法和人法的区别,认为自然法是一种普遍的正确道路,而人法是一种基于宪法和习惯的规则体系。
但孔子似乎没有区分自然法和人法之间的区别,而更多地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
3. 知识和智慧的不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哲学中重视知识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而孔子中庸思想则更注重智慧,即通过体验和内省获得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强调知识和科学上的严谨性,而孔子更强调人的意识和情感方面的体验。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fa09e1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d.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思想。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都是他们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两者在德性理论和哲学思想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孔子中庸德性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
我们来看孔子中庸德性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的异同之处。
孔子的中庸德性强调的是人性的完善和谦逊,他认为人们应该处于一种中庸的状态,遵循“诚实”、“宽容”、“孝顺”、“仁爱”等道德准则,以达到道德完善的境界。
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是强调理性和平衡的状态,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理性的行为,并且避免过度或不足的行为,以达到道德完善的状态。
可以看出,孔子的中庸德性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情感的和谐,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更注重理性的控制和平衡。
我们可以从实践方法和道德规范的不同来比较孔子中庸德性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
孔子的中庸德性注重的是个体的修养和内在的修正,他认为人们要达到道德完善,需要从内心开始,修正自己的品行和性格,这是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正来实现的。
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注重的是理性的引导和道德的实践,他认为人们要达到道德完善,需要遵循理性的引导,通过实践和行为来实现。
孔子的中庸德性重视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他认为人们要达到道德完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行为,以维护社会和谐。
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重视的是人类理性和理性活动,他认为人们要达到道德完善,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理性水平,以达到道德完善。
我们可以从社会影响和现实意义来比较孔子中庸德性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
孔子的中庸德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被后人广泛传颂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孔子强调的是仁爱和孝顺,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对西方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在欧洲文化中被广泛传播,并影响了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4b7aa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6.png)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孔子(Confucius)都是公认的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友爱观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述。
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但他们对友爱的理解和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下面的比较中,我将分析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异同。
首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友爱观在他的伦理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为三种类型:基于利益的友谊、基于美德的友谊和基于完美友谊。
他认为,基于利益的友谊是最低级的友谊类型,主要是因为双方互相满足各自的需求。
而基于美德的友谊是更高级的友谊类型,它是建立在对彼此美德和品质的认可上。
最高级的友谊类型是基于完美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双方真正关心和关爱对方的基础之上。
孔子的友爱观与亚里士多德有些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孔子也认为友谊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他在《论语》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追求德行和道德规范的人。
对孔子而言,友谊的核心是真诚和互助,他强调个体的道德品质对友谊的重要性。
孔子还认为,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道德和仁爱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利益或美德。
在友爱观的渊源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注重个体的道德品质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他认为真正的友谊需要双方互相欣赏和认同对方的美德。
孔子的友爱观更强调社会性和集体价值观的传承,他认为真正的友谊需要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上。
这些共同点和差异点反映了他们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友谊的理解和意义。
其次,在友爱观的实践方面,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他们都认为友谊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和关系,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认为真正的友谊需要时间和努力来建立和维系,而且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实践友爱的原则和价值。
他们都认为友爱是一种相互关心、支持和理解的情感,通过友谊,人们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共同成长。
然而,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在友爱观的实践中也有些不同之处。
亚里士多德强调友谊需要建立在双方真诚和信任的基础之上,而孔子则更注重公共领域的友谊,即对社会和公共事务的共同关心和义务。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5a2c34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2.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史上两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们都提出了有关德性和道德性的理论,对于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们的理论中,都提出了中庸德性和中道德性的概念,但是在具体的内涵和表现上存在一些异同点。
本文将分别对孔子中庸德性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进行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我们来看一下孔子中庸德性。
孔子认为,中庸即是在道德行为上避免极端的做法,保持中庸的状态。
他主张,中庸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非盲目的妥协。
孔子强调,中庸的具体表现应该是以“仁”为核心,包括仁爱、忠诚、恭敬、正直等。
孔子认为,人应当做到在世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中庸的道德表现。
孔子的中庸德性注重于于以仁德为核心的理性选择和行为,追求和谐平衡的社会秩序和个人心灵平衡。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间存在一些共同和不同之处。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试图在道德和德性中寻求一种恰如其分的平衡状态。
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都主张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上避免两个极端之间的做法。
他们都认为,只有在中庸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实现个人的德性和幸福,追求和谐平衡的社会秩序。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表现形式和内在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孔子的中庸德性主要注重于以仁爱为核心的理性选择和行为,追求和谐平衡的社会秩序和个人心灵平衡。
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强调适度的美德和行为,追求合适的修身养性和追求幸福的生活。
在具体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表现上,孔子更注重于内在美德和仁爱的性质,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于外在行为和个人幸福的追求。
孔子中庸德性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虽然在概念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内涵和表现上存在一些差异。
孔子倡导的中庸德性更强调于内在美德和仁爱的性质,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中道德性则更注重于外在行为和内心的修养。
他们各自提出的中庸道德理论,都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道德选择,追求合适的平衡状态和幸福生活。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异同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dc70d61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a.png)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异同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两位几乎同时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他们都注意到了培养公民道德的重要性,他们对德育内容和德育功能有着基本一致的界定。
但同时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政治体制的不同,他们在德育对象的选择以及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这些看法上存在这一些差异。
(1)二者的相同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于道德的标准和道德的内容规定是相同的,他们都奉行中庸之道,认为人的内心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就是有德行的状态。
孔子将“仁”“义”“礼”“智”“信”等作为人道德的内容,并且认为虽然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但其道德的培养和形成却是后天养成的。
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的美德是在后天生活中所培养形成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他认为美德是一种适度的、恰好的行为与情感,这一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十分注重道德对于政治以及社会的重要价值。
他们都认为人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德行修养的方式来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德行高尚的人还承担着帮助和影响他人提高其道德修养和实施道德行为的责任。
同时,他们都认为社会整体的道德好坏会影响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好的个人修养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人生追求,还是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二者的差异在对待教育对象上,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虽然处于封建等级社会,但他对于道德教育方面确实倡导人人平等,忽略受教育者的出身和阶级的。
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公平则排除了奴隶、女人、孩子甚至几乎所有的体力劳动者,这样的平等相对更加狭隘。
在关于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始终认为道德是政治的基础,良好的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都有赖于统治者极其臣民的优良道德修养,国家政治的清明也是基于道德的提高的,同时政治的相对权威性也能够推动臣民的道德修养和进步。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政治是先于道德的,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而非天生的有德性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人道德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政治,通过优良的道德修养从而作用于政治的发展,但孔子则将最高目标定义为实现天道。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c84f22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d.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所提倡的德性和道德一直在哲学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是两种不同的伦理理论,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两者进行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我们来看一下孔子的中庸德性。
《中庸》是孔子的一部思想著作,他在其中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即“中”的意思是平衡、调和,而“庸”的意思是恒常、不偏。
孔子认为,人应该在各种境遇下都能保持恒常不变的德性,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任何一方面的东西,而是要保持平衡和温和。
他主张要做到“中心和谐”,既不要刻意追求过分的利益,也不要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要保持中庸的态度。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更多地强调了平衡和适度的重要性。
在他的伦理学中,他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即人应该追求中庸之道,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要在两个极端之间保持适度的中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是一种优秀的品德,它包含了适度和均衡的理念,能够使人的行为和心理达到最佳的状态。
他指出,人应该避免过分地追求欢乐和享乐,也不应该太过苦行和克制,而是要寻求适度的平衡。
从上述两种理论可以看出,孔子的中庸德性更加注重恒常和不偏,即人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中庸的德性,不偏不倚。
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更加强调适度和均衡,即人应该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求中道,保持适度和平衡的状态。
在这一点上,两者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和中道是一种优秀的品德和境界,能够使人在道德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
在他们看来,只有保持中庸和适度的品德,才能使人的行为和心理达到最佳的状态,使人保持良好的品性和道德境界。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f69f5f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2.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孔子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在其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追求尽善尽美的生活和道德准则。
不过,在具体表现和理论建立上却有些异同。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一、生活方式不同孔子中庸强调的是“中正中庸”,即不偏不倚的处事原则,在生活中尽量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则更注重于理性和思考,透过对生活的分析和反思,寻求最高的人类目标。
他认为,“中庸”并不是最高的生活方式,而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
二、立场不同孔子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立场是政治价值导向。
孔子主张统治者应当有道德的高尚品质和良好的领导素质,能够有效控制政治局势,使得社会和谐稳定。
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则更倾向于民主思想,他认为人人都应该具备高尚品质和自我约束力,从而建立一个充满信任和互相合作的社会。
三、信仰背景不同孔子中庸的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天”与“人”之间的道德理论基础上,突出了人与他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建立在古希腊人的伦理观念之上,借鉴了一些宗教信仰背景。
他相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人们应该在其引导下,秉持高尚的品质来接近完美的人格。
四、理论路线不同孔子中庸是一种实践性的思想,其突出的是对实践中道德关系的应对方法。
他不太关注对现象的透析和问题的深入探讨,而更多地注重实践中的矛盾调和。
相较于之,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的理论路线更严谨、系统,其核心是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梳理道德价值,明确人在道德上的追求方向。
总结,孔子中庸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在追求尽善尽美的生活和道德准则上是一致的。
但在生活方式、立场、信仰背景和理论建立上则有所不同。
在我们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哪一种道德准则都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正面的价值,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追求更高的人格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d2e0bb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f.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孔子《中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的经典之一,而亚里士多德为西方哲学家中的重要代表,其著作《伦理学》中阐述了其道德思想。
本文将从德性、中庸与中道德性等方面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思想。
首先,德性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道德思想的基石。
孔子认为,德性是人的本质,只有做到德性才能达到“至善”之境,而通过实践来培养和完善自己的德性,通过实践来使自己的德性更加稳固。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德性是人的本性和道德行为的来源,人的德性是通过实践和习惯养成的,并且德性是伴随着行为实践而不断塑造和完善的。
因此,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思想都认为,通过实践和习惯的不断养成和培养,人可以完善自己的德性。
其次,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于中庸和中道德性的理解也有异同。
孔子的“中庸”强调合理而不过度或过犹不及,是一种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状态,是人生道德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人应该在经验中、在学习中、在思考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约束,才能达到中庸之道,从而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潜能。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也强调中庸,但重点在于平衡行为,即在两个极端之间,行为应该合理而不犯错误。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成中道德性的过程中必须逐渐找到一个适当的黄金中间点,来平衡两种互相矛盾的观念和力量,从而达到最为恰当的情境。
最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普遍认为,人的道德行为都要遵循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但又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德行是要根据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经验分析来确定,德行不是固定的道德规范,要因人而异。
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他认为,所有人的道德标准是相同的,因为这些标准超越了个人的意愿和价值观。
此外,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人的行为不仅需要德性,还需要根据客观价值标准来进行道德选择。
这也表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于道德价值标准的理解不完全相同。
总之,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卓越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道德思想影响了世界哲学和文化发展。
著名历史人物孔子与西方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比较
![著名历史人物孔子与西方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916677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9.png)
著名历史人物孔子与西方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在东西方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思想对于各自所在的地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共同和不同之处,以及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思想,强调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尽力追求道德标准,注重个人修养,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道德是人类最高目标的一部分,在他的伦理学中,他强调了道德行为和幸福之间的紧密关联。
然而,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道德观念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差异。
孔子的伦理思想以个人品德为核心,他认为一个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道德观念更多地与人类的本性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通过合理发展本性,才能达到幸福和完整的生活。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教育的观点也存在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孔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具备君子风范的人,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念,即通过教学的同时自己也可以不断学习和修养。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智力和德行为核心,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对真理和道德价值的追求。
此外,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理解和作用也存在一些差异。
孔子对政治持有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他认为政治应该服务于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德行和才能,以正直的行为引导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则将政治视为人类最高形式的活动,认为政治是指导人的行为的领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幸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思想影响方面,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49dd30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1.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孔子《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都是伦理学的经典之作,在德性的概念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比较与分析两者之间德性的异同之处,从而达到增进对两种哲学思想的理解。
首先,从德性的定义上来看,孔子的《中庸》将德性理解为人类应当具备的内在品质。
孔子认为,德性包括人的智慧、勇气、节制及审慎等,这些品质共同组成了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最高道德境界。
而相反的,亚里士多德则将德性理解为人类应当具备的习惯性品质,这些品质是因为长期养成,对于人类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一个人行为表现的根基,人们的习惯性品质越良好,则其行为表现就越趋于合理和“美德”。
其次,两者的德性理解的侧重点也存在一定区别。
孔子认为,内在品质的提升需要人们在性情中“中”,即做到能够知道自己变化的地方,避免过度追求某种情感的失衡而导致道德沦陷。
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加着重于行为的规范化和道德选择的合理化。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日常行为中的自我约束,让自己具备良好的表现习惯,从而对自己的行为选择做到科学认知,增加道德行为的可控性和准确性。
因此,在两者的思想中都体现了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最后,在两者的实践性方面中,孔子的《中庸》更强调的是德性的实践。
在孔子看来,人类应该将道德典范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标准,并不断地去实践、修炼。
反观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他更侧重于知识的日常操练和行动的精细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良好的德性必须通过长时间、规律化的实践才能得到充分证实,而行为的技能化规范则可以增加道德选择的准确性,并具有较高的生活实用性。
简而言之,孔子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虽然都是伦理学的经典之作,但两者之间的德性概念和实践方式存在着一些不同。
在德性的定义、侧重点和实践性方面,孔子更加注重人的内在品质和修炼,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人的行为规范和知识操练,将德性理解为一种稳定、可预测的行为表现方式。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2e3d4e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5.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代哲学家,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思想。
他们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德性和道德方面也有一些异同。
本文将通过对孔子《中庸》和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比较,探讨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间的异同。
我们来看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的相似之处。
在孔子的《中庸》中,他强调了“中庸”这一概念,认为人应该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处理事物。
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认为德行在于中庸,既不偏向过分,也不偏向不足。
可以看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道德观念上都非常重视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来处理事物,不应该过分或不足。
我们来看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的不同之处。
在德性的理解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品德,是一种对他人的爱和尊重。
而亚里士多德则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了“德性”(virtue)的概念,认为德性是一种习得的品德,是通过实践和训练获得的。
可以看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德性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异,孔子更强调内在的仁性,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的德性。
在道德实践上,孔子强调“修己以安人”,认为个人修养和身心健康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是人类的最高目标,认为实践是德性的关键。
可以看出,孔子更强调个人修养和自身的道德实践,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通过实践来实现德性和幸福。
孔子中庸德性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中庸之道、德性的习得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但在德性的理解、道德实践和道德目标上也有一些差异,孔子更强调内在的仁性、个人修养和天人合一的道德目标,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通过实践追求幸福。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同时也丰富了人类对德性和道德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601a61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9.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孔子的《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西方倫理學經典之一。
尽管思想背景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但两篇经典都在道德方面给出了我们很好的指导。
本文将比较两篇经典中的道德理论异同点。
一、相似点1. 修身齐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优秀的德行不仅要表现在自身,还要表现在家庭和社会中。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君子先修其人而后教其人”。
孔子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寻求人生真理是排挤通往家庭美满、社会和谐的首要步骤,独君子须先行修身齐家再治国平天下。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指出,伦理道德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人的品德修养和家庭的美满。
人的德修需要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他说:“我们需要一个相当美好的生活,因为美好的生活会使错综复杂的性格得以纯净。
”2. 德行为中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核心标准是德行。
孔子提出“君子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即知止、定、静、安和虑。
孔子的道德要素主要指出了定、怿、宁、恭、问、修。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是一种向性湄的品质。
他提出,德行的核心是良好的品性,只有做有品性的人才能有微妙的审美识别力和道德判断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的修炼就是收集为道德品质,在委曲求全的漫长过程中,他认为力量、勇敢、公正、清醒、大度和谨慎等品质都是德行判断的标准。
二、不同点1. 道德权威孔子的道德权威是天,他认为人的德行和行为必须围绕天的命令而进行。
孔子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必须要同天命以及人伦关系相结合,这些关系是构成伦理道德系统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道德的基础不是天命,而是理性本性。
人的自然趋向是做好,这种天赋的趋向是与道德行为不可分割的,人应该在自己的本性中寻找道德的价值,理智并正确地将其付诸实践。
他提出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本性,本真的自我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和行动的标准,理性本质上是自由的,知道做什么是好的。
2. 道德形式孔子提出德行是静态的形式,也就是说,德行培养的过程仅仅只是明确心灵的方向,从而保持一种稳定的道德行为状态。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378d30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0.png)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的哲学思想。
在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中,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和孔子的中庸学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比较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和孔子的中庸学说,探讨它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异同。
我们来介绍一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幸福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取得的,而不是偏向某一极端。
他认为,中道是一种平衡状态,是一种基于理性的选择和行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该追求中庸,避免过度的放纵和过度的克制,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而孔子的中庸学说,也强调了平衡和中庸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当追求的是“适度”,既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过度追求精神修养,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中庸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和人生的幸福。
在思想上,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主张中庸,都认为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都反对极端。
在具体理论和实践中,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中庸学说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在对中庸的理解上,亚里士多德更加注重理性和理智的作用,他认为中庸是一种基于理性的选择和行为,是一种符合人性本能的状态。
而孔子则更加注重心性和修养,他认为中庸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谦逊的状态,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都负责任的态度。
在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上,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也有所不同。
亚里士多德强调个体的追求和幸福,他认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个体的幸福和满足。
而孔子则更加注重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和孔子的中庸学说都强调了平衡和中庸的重要性,都反对极端,但在具体理论和实践中有所不同。
亚里士多德更加注重理性和个体的追求,而孔子更注重心性和社会的关系。
两种学说都对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提出了深刻的思考,都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对人类生活的关怀和教诲。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借鉴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中道说和中庸学说,追求平衡、理性和修养,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d3d9cf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9.png)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比较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与孔子中庸学说的对比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是古代哲学家,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的思想传统。
中道说和中庸学说都是两位思想家最为重要的理论,它们都强调了一种平衡的思维方式,旨在实现人的内在和谐。
虽然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背景和文化不同,但他们对于中道与中庸的理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强调的是适度和均衡。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适度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避免极端和偏激。
而孔子的中庸学说同样主张适度和均衡,在行为和心态上都应该遵循中庸之道。
两位思想家都认为,通过追求中庸,人可以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幸福。
2. 正文2.1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的理论原则1. 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避免两个极端的折衷之道。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适度和均衡,避免过分的极端。
比如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应该只追求物质财富或者只追求精神成长,而应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 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是理性动物,理性和感性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好的人生。
理性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感性则使人们能够体验生活的乐趣。
3. 适度的自律: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需要适度的自律,才能实现内在的完善和幸福。
过度放纵或者过度约束都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适度的自律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4. 实践与习惯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强调,道德品质和幸福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实践和习惯形成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培养好的习惯,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亚里士多德中道说的理论原则强调均衡、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适度的自律以及实践与习惯的重要性。
这些原则对于指导人们实现幸福和完善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2.2 孔子中庸学说的理论原则1.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庸”。
中是指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平衡和谐;庸是指不偏不倚,不偏袒一方,不偏袒自己。
中庸之道是追求和谐、平衡、适度的处世之道,主张保持中立、均衡的心态和行为。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dc91c0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5.png)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在其主张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有别,但总体上这两种友爱观都是以崇尚友谊更新及发展为主题。
首先,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对友谊的理解有所不同。
亚里士多德对
友谊的理解极为重要,他认为友谊包含着人性的完善,只有通过友谊
我们才能发展出崇尚美好和真理的观念和行为准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的价值在于其助人实现了品德的完美,因此,友谊比爱情更重要;此外,他还认为友谊是一种通过行动来实现的平等原则,友谊不仅是
一种行为表现,而是一种连接诚实和心灵的精神境界。
然而,孔子对友谊持有更加传统的观点。
他认为友谊是一种相互
依赖的关系,即“以义为本,以忠信为本”。
友谊是建立在互惠互利
的基础之上,由相互协助而成就。
孔子曾说过:“友谊需要彼此的恭
敬与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你的友谊久长。
”也就是说,友谊需
要你及对方互相尊重、信任和支持,这样友谊才能长久不衰。
虽然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对友谊均有其独特的观点,但它们在关系
观念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认为友谊能够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并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的纽带。
他们认为,友谊的最重要的作用就
是让人们在道义准则的引导下坚守信任,从而拥有良好的行为表现。
此外,他们认为友谊是一种两个人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也需要相互
的尊重与支持。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友谊观各有特色,但在追求友谊价
值及助其更新发展上都表现出浓厚的友爱情怀与准则。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3cfd3d7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6.png)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是西方和东方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两者的思
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时代相差千年,但两者的友爱观相当相似,可以说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首先,两者都认为友谊是个体成功的关键因素。
亚里士多德在
《伦理学》中提出了“同事之爱”的概念,认为友谊是个体精神活力
的根基,也是个体成就愿景的催化剂,可以为个体带来实际的好处。
孔子也认为友谊是一种美德,他在《论语》中说:“朋友之间相交,
不能贪图富贵,不能把友谊建立在利益基础上,而要建立在美德和真
诚基础上。
”
其次,两者认为友谊要求个体必须保持道德纯洁,以保持真挚的
友谊。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个体品行特质的反映,当个体行为正
直时,才拥有真正的友谊。
因此,他强调必须以道德动机在友谊中发展。
孔子也认为友谊是一种美德,只有保持道德纯洁和正义的人,才
能拥有真正的友谊,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最后,两者都认为友谊需要持续的投资和精心的维护。
亚里士多
德认为,友谊的最大价值在于如何应对挑战。
友谊可以作为一种避难所,帮助个体应对挑战,可以帮助个体负责时照顾友人。
孔子也认为,友谊必须被维护和珍惜,友情可以帮助个体实现人生的目标。
因此,
孔子也强调,“维护友谊,不辜负友谊”。
总之,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也给出了友谊
的正确概念:友谊是个体精神活力的根基,需要不断的投资和精心的
维护,以实现个体的价值。
在这种友爱观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建立健
康而真诚的友谊,从而改善个体的品质和生活质量。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ecc12c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2.png)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与中国思想家孔子的“中庸德性”都是伦理道德领域的重要概念。
它们都强调了不同的伦理要素,但它们的异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下是对两种概念的比较。
相似之处:1. 强调中庸与平衡。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追求中庸来获得幸福和成功。
中庸意味着在行为中遵循适当的平衡,避免过度和不足。
2. 强调人类本质。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相信人类拥有道德判断力和伦理知识,并且这些能力是基于我们生来即具备的本质而形成的。
3. 强调个人选择。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不认为道德规则可以完全覆盖所有情况,而是认为人们应该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考虑和选择。
不同之处:1. 大截然不同的起源。
孔子的中庸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与希腊哲学传统有关。
2. 侧重的伦理要素不同。
孔子中庸德性更强调慈善、仁爱、忠诚和必要的道德要求。
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则强调人类的理性和理性的发挥,进行评价和选择,同时强调适度、节制和美德。
3.目标不同。
孔子的中庸特别强调的是历时性的稳定,强调在人的修身方面达到完美而不是追求人类进步和所称之为“幸福”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认为幸福是最高目标,而我们应该协调我们的行为和目的,以实现这一目标。
4. 自我价值看待程度不同。
孔子的中庸认为,个体人的行为,都属于一个整体的个体价值,而非单个个体的行为价值,他追求的是整体价值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强调个人的价值,代表了古代西方传统价值观。
总之,孔子的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虽然在道德阐述的起源、伦理要素、目标和自我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的核心理念在追求个人和社会平衡、中和和幸福上具有显著的相似之处。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1131c0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e.png)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是古希腊和中国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社会
思想分别形成了他们两个文明传统的根本内容。
其中,亚里士多德和
孔子在友谊方面有着显著不同。
首先,从概念上讲,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对友谊的看法相差甚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一种和谐的两个人之间的互补性关系的和谐,即“由愉悦而互相促进”,友谊需要来自朋友的信任、耐心、礼物、
护理、尊重和忠诚。
相反,孔子更加重视“以礼让”的意义,他认为,友谊可以通过遵守礼仪和传统的原则来实现,而不是凭借真正的友谊
来实现。
此外,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也有着不同的友谊发起方式和紧密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朋友般的方式结交,互相参与,以
促进友谊的深入发展;而孔子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以礼让”为前提,保持礼仪、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并以忠言相互建议,以达到礼
仪规范的要求。
最后,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追求和衡量友谊也有明显的区别。
亚
里士多德的友谊是“自然状态”的爱,意味着一种普遍的友谊,以自
我保障和共享生活目标;而孔子的友谊是“仁政”,强调遵守礼仪,
关注政治,以和谐和公平为准则,以共同促进民众的幸福为目标。
总之,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友谊观有着明显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对友谊的概念、发起方式和衡量方式上。
孔子更倾向于“以礼让”,
以建立一种有礼仪的社会秩序;而亚里士多德则倾向于“自然状态的爱”,以促进一种和谐的友谊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之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人性角度出发,主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其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中庸之道”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
孔子主,“人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
孔子的追求“中庸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道德化,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则是道德哲学的政治化。
孔子的“中庸”“三观的个合一”“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都具有现代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包括对于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参考价值。
一、从人性角度出发,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一分析孔子)“从个人发展到群体”的逻辑思路。
孔子认为,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是将心深处的“仁爱”外化为“推己及人”“忠恕”的之道,“仁爱”而将导向成“仁政”则是君王的立国之本。
孔子的思想集中表现于《论语》之中,《论语》在一书中,“仁”字出现了109次,“仁”说明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所谓的“仁”包括忠、悌、勇、宽、,恕、智、恭、信、惠等等,敏、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和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孔子对“仁”的权威解释就是“爱人”仁者,,“爱人”,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求亲爱一切人,做到与一切人友善。
“仁爱”既是孔子伦理思想核,也是孔子伦理道德规体系的基本原则。
其具体做法就是“推己及人”从肯定方面来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一个,“忠”(论语雍也》;字从否·定方面来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一个,“恕”(论字)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语颜渊》。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
“仁爱”扩展到“爱物”即爱自然,爱宇此基础上,孔子还将宙,实现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相处。
由“爱人”“仁政”再到“爱物”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全部涵,,这一涵蕴含了到丰富的和谐因子,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和谐社会的孜孜追求精神。
“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
但孔子认为“仁”的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爱自己的亲“爱”爱自己的父亲,;扩人,对自己亲人爱到极点,也只能叫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作“仁”。
所以“亲亲”必须扩大到“仁民”要对老百姓行,“仁政”。
孔子构想的理想社会,是要建立一个世界,“天实现下”所谓。
“天下”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中,是这样记载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独、矜、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为。
”(二分析亚里士多德)“从个人发展到群体”的逻辑思路。
“善”“善政”和都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非常重要的畴,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与政治学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天生是善良的,而同时“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从本性上讲,,人应该趋向于过一种城邦(国家)的生活。
在他看来,城邦的起源是自然的或说是人性的结果。
城邦的目的是“促进善德”即促进,“优良的生活”。
城邦是人性的“高级组合”是至善的团体,,城邦所追求的善业是最高最广的善业。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因此,(《)孔子的“仁爱”反映的是“己”“他人”与的关系,其基本要求就是以人际交往为中介,把自我的反省转化为对他人的认同,以创造人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是立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人之本。
孔子在《论语》中还将“仁爱”“仁政”认为只有以导向,“仁爱”之心行“仁义”之政,国家才能久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这是立国之本,也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政治理想。
在对个人来说,城邦的善是最高而最广的。
亚里士多德的善政,首先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善政与“‘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正义相联系。
政治学上的善就是依归究,开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药方”以化解,当时希腊城邦政治的危机。
从《政治学》一书的结构看,明显卷三、卷七、卷八为第一部分,重在探讨包括两个部分:卷二、理想的国家,卷四、卷五、卷六为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现实国家的研究(卷一为序论。
)从这个角度看,相对于柏拉图的《理和孔子笔下的“社会”亚里士多德则更显得是一,想国》个现实主义者。
正义是城邦的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
人类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就会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也就不可能有优良的生活。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它的目标或目的是公民们的福利。
由此很容易推断,政府应该为美好的生活立法,所有公民的福祉。
都应该得到国家行为的保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世上一切学问和技术,其终极目的“各有一善;政治学术本来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其终极目的正是为大家所最重视的善德,也就是人间的至善”。
整治团体的存在并不由于社会生活,而是为了美善的行为。
“而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入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
二、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中庸之道”(一孔子的)“中庸”观的目的是“三个合一”。
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中庸”·乎!”论语雍也》。
大致意思是指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遵循适度平衡的原则。
“中庸”可以说是孔子所持有的一种执着而不偏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折中调和积极而不激进、的思想,这种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可以说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平衡状态,由此而形成了著名的“中庸之道”。
如果对孔子“中庸之道”的平衡智慧做一点展开,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把它做如下三方面的开掘:)(1“天人合一”的中庸平衡智慧。
即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理想状态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敬天”畏天”在“、的基础上追求天、人两极的和谐统一,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念与做法。
)(2“人我合一”的中庸平衡智慧。
即在自己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理想状态是达到“人我合一”的和谐境界,集中体现于其“仁道”仁政”“、思想。
)(3“欲理合一”的中庸平衡智即在人自身各种欲望与理智调控关系问题上要达成心慧。
和谐状态。
孔子在承认欲望之合理性的同时几乎毫不例外地主对欲望必须进行理性的引导,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二亚里士多德)“中庸”观的目的是“两个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指的是自制温和,,调和适中,中道平衡,不走极端,以中间境界为最佳状态。
因为这种境界且也是大多数人所能最能够顺从理性,是适宜于大多数人、做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用他自己的话语表达,中庸之道”“可以包括如下容: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谨是无耻与羞屈之间的中庸,文雅是滑稽与呆板之间的中庸,高尚是卑屈与顽强之间的中庸,娇柔是坚韧与病态之间的中庸。
如果说要过上善德”善行的生活,就必须完成从伦理学到政治学的学科建构和知识创建的话,那么,从中庸政治思想到政体观上的中庸政体思想,就是当然之举。
而且,顺着亚里士多德的话语逻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个结论是,就城邦的组建或者政体的创设而言,应该以中产阶级作为基础。
一个城邦作为一个社会“(团体而存在,)总应该尽可能由相等而同样的人们所组成(由是既属同邦,更加互相友好)这里中产阶级就比任何其他阶级;(部分)较适合于这种组成了。
据我们看来,就一个城邦各种成分的自然配合说,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正义为希腊四善德(希腊四德:克制、勇敢、正义和智慧)之一,就政治而论,义德尤重于其他三德。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系本来就是一个道德体系,凡所论证,于是否“合法”之外,必须先推求其是否“合乎正义”。
(三孔子与亚氏)“个人—群体”逻辑思路的异同比较。
从前面的文字容可以看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都认为群体来源于个体。
同时,他们的目标都是要建立至善至美的群体,其逻辑思路基本相同。
但是,仔细分辨,也不难发现如下区别:)(1具体表述不同。
在表达“个人的良好德性”孔子用的是时,“仁爱”亚,“至善”在表达;“理想的群体”概念时,孔子里士多德用的是用的是“社会”重心落在,“民”亚里士多德用的是;“城邦”即后来的,“国家”重心落在,“君”)。
孔子的(2“理想社会”带有很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更注重人的诚信度与道德性,为以后的儒家政治法律观奠定了基础;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则更加带有现实主义成分,更注重人的理性,为其后的古典自然法学流派的政治法律观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加证明这个观点,我们不妨再多比较分析一下。
要理解孔子笔下的“社会”大概有四个要点:),(1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
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是为大众的,不是为个人的。
)(2和谐社会应该能把有道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让他们为社会服务,使得这个社会能够很讲信用,人们都能和睦相处。
)(3各种人都能够有其适当位置为社会贡献力量,比如说孤寡老人或者是有残疾的人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供养,让他们能够很好地生活,这样就可以保证社会每个分子都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
)(4和谐社会是诚信的社会,是没有欺诈的,也没有偷盗的,是一个夜不闭户的孔子笔下的“社会”如同柏拉图的,《理美好社会。
可见,想国》主要是道德观的影响仍然居于支配地位”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更多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社会先有家庭(人的结合)然后,发展为村坊(家庭的结合,)最后到城邦(村坊的结合。
家庭)和村坊应该被看作城邦演化发展中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一方面受到其老师柏拉图的深刻影响,寻求建设理想的国家;另一方面,通过对希腊158个城邦国家的调查研第二个结论是,就建构优良政体的阶级基础而言,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大多数城邦而“言,最好是把政体保持在中间形式,唯有中间形式的政体可以免除党派之争;凡邦中产阶级强大的,公民之间就少党派而无讧”在他看来,。
富有阶层是狂暴、暴戾的,而赤贫阶层则是下贱、狡诈的,只有中产阶层最不会逃避治国工同时,中产阶层也没有必要作,也最不会对它有过分的野心。
害怕其他两个阶层联合起来,因为他们永远是彼此不信任的。
最后,他认为,只有中产阶层才是富人和穷人的“仲裁。
如果中产阶级足够强大,就可以抗衡极富者和极弱者,者”这样就不容易形成绝对的平民政体或者单纯的寡头政体,而掌权的中产阶级行于中道这两种政体都是导致僭政的根源。
或者是近乎中道,也就不易发生这种蜕变。
不仅如此,这种形式的政体还可以避免党争、讧和纠纷。
因此有理由相信,只有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城邦,才是最优良、最稳定的城邦。
(三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异同。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两者有何联系与共同点,又有何区别呢?我们发现,两者明显的相同点是强调“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