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传播第二章
现代无线通信原理:第二章无线电波传播原理1(2018)
传播损耗与接收功率关系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电平的动态范围很大,常 用dBW或dBm为单位表示接收电平。
➢Pr(dBm)=10lgPr(mW); Pr(dBW)=10lgPr(W)
➢0 dBW=30 dBm
dB表示了了諔 关系
例:2W 换算dBW、dBm为多少?
10lg2W=3dBW=33dBm
◼ 不同路由的中继段,当地面的地形不同时,对电波传 播的影响也不同。主要影响有反射、绕射和地面散射。 f 反射:主要考虑地面反射 f 地面散射:表现为乱反射,对主波束的影响小,不 需考虑。 f 绕射:在传播途径中遇到大障碍物时,电波会绕过 障碍物向前传播,这种现象叫做电波的绕射,将在 下节讨论。
地面反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 无线信道模型形式 f物理模型 考虑到传播环境的严格物理特性。应用电磁传播理论 分析电波传播特性来建立预测模型。物理模型可提供 传播特性的最可靠估计,但必须仔细计算。 f统计模型 采用实验的方法,测量各种无线环境下的传播特性, 然后基于各类环境测得的统计量应用电磁传播理论分 析电波在移动环境中的传播特性来建立预测模型。易 于描述和使用,但不提供相同的精度。
f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f 地面反射对电波的影响 f对流层对电波的影响
◼ 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电波传播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 电波与自由空间的概念
f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微波射频为300MHz~300GHz , 是全部电磁波频谱的一个有限频段。
f根据微波传播的特点,可视其为平面波。平面波 沿传播方向是没有电场和磁场纵向分量的,故称
d12
+
F2 1
+
d
2 2
+
F2 1
2
第二章 无线通信中的调制技术与
调频信号的产生
直接法: 载波的频率直接随着输入的调制信号的 变化而改变; 间接法 先用平衡调制器产生一个窄带调频信号, 然后通过倍频的方式把载波频率提高到 需要的水平。
F动通信中,调频是更为普 遍应用的角度调制,这是因为FM不管信 号的幅度如何,抗干扰能力都很强; 而在调幅中,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抗 干扰能力要弱得多。
0
1
0
ASK调幅 FSK调频
PSK调相
编码技术
为什么要采用编码技术 减小信源信息的冗余(信源编码:无损 编码/有损编码) 增强信息传输中的抗干扰性(信道编码: 纠错码) 保证信息传输中的保密性(加密编码)
语音编码与语音识别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技术
在数字通信中,通信质量比模拟通信时有了很 大提高; 但在移动通信中,由于信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必须采用其它方法来提高传输质量,所以要采 用编码技术;
调制 vs. 解调
调制是通过改变高频载波的幅度、相位 或者频率,使其随着发送者(信源)基 带信号幅度的变化而变化来实现的; 而解调则是将基带信号从载波中提取出 来以便预定的接收者(信宿)处理和理 解的过程。
调制在无线通信的作用
频谱搬移:将调制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传 播的已调信号; 调制方式往往决定一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5. 外层空间传播
电磁波由地面发出(或返回),经低空 大气层和电离层而到达外层空间的传播, 如卫星传播,宇宙探测等均属于这种远 距离传播 电磁波穿过电离层外面的空间的传播, 基本上当作自由空间中的传播。
各个波段的传播特点
1. 长波传播的特点 长波的波长很长(传播比较稳定) 地面的凹凸与其他参数的变化对长波 传播的影响可以忽略; 长波穿入电离层的深度很浅,受电离 层变化的影响很小,电离层对长波的吸 收也不大。 能以表面波或天波的形式传播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的电波传播 2.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2.2 阴 影 效 应2.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
• 2.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 2.2 阴 影 效 应 • 2.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 2.4 多径衰落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 • 2.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与中值路径损耗
预测
2.1 VHF、UHF频段 的电波传播特性
2.1.1 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方式 2.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2.1.3 绕射损耗 2.1.4 反射波
d0 3.57( hR (m) hT (m)) (km)
即视距取决于收、发天线的高度。天线架设越高,
视线距离越远。考虑空气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迹的
影响,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等效地球半径
R=8500 km,可得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实际极限距
离 重点2
d0 4.12( hR (m) hT (m)) (km)
通过电场实测可以得到慢衰落的统计规 律。统计分析表明,接收信号的局部均值rlm 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P(rlm )
1
e
rlm rlm
2 2
2π
式中, rlm 为整个测试区的平均值,即
rlm的期望值,取决于发射机功率、发射和接
收天线高度以及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σ为标
准偏差,取决于测试区的地形地物、工作频率
慢衰落速率主要决定于传播环境,即移 动台周围地形,包括山丘起伏,建筑物的分 布与高度,街道走向,基站天线的位置与高 度,移动台行进速度等,而与频率无关。
慢衰落的深度,即接收信号电平变化的 幅度取决于信号频率与障碍物状况。频率较 高的信号比频率较低的信号容易穿透建筑物, 而频率较低的信号比频率较高的信号更具有 较强的绕射能力。
作业
W2-1,简述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方式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③通信容量有限;④通信系统复杂;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答:①互调干扰;②邻道干扰;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
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
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
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
无线电遥控技术电子课件(2章)
3、天线的输入阻抗
天线的馈电端,即天线和馈线的连接端的馈人的信号电压与信号电流的 比值,称为天线的输入阻抗ZA(= UA / IA)
4、辐射电阻
天线将馈线送来的高频电能大部分转换成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到空间
,有少部分消耗在自身存在的电阻上、漏泄出去或被周围环境吸收 。发射天线向外辐射的功率可看作是被一个等效的电阻消耗了。通
一、无线电波的基础知识
1、无线电波及其特性 (1)电磁波谱
(2)无线电波(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①电磁波的传播:电场和磁场相互转换、交替变化,向外传播而形
成。
②电场、磁场与传播方向的关系
2、电磁波与电磁振荡 (1)电磁波的产生
①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②电磁波的产生:由开放的振荡回路产生。
r
3、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①λ= Vε · = Vε /f T Vε= c/
名称 紫外线 可见光 红外线 亚毫米波 毫米波(EHF) 波长(频率) 1nm~0.4μm 0.4~0.8μm 0.8μm~0.1mm 0.1~1mm(3THz~300GHz) 1mm~1cm (300~30GHz) 1~10cm(30~3GHz) 10cm~1m(3GHz~300MHz) 1~10m(300~30MHz) 10~100m(30~3MHz) 100m~1km(3MHz~300kHz) 1~10km(300~30kHz) 10km以上(30Hz以下)
• ④加顶直立天线:使用加顶天线与集中加感天线可提高直立
天线的有效高度,达到λ/4或λ/2的效果。
顶端加装辐射叶的直立天线:目的是增大天线电容,使顶端 电流不再为零。
2、导线型天线
导线型天线是振子天线的一种形式,制作简便.选材容易 ,成本低廉,其导线可用单股软导线,也可用多股金属导线。 (1)软导线天线:这种天线可按环境情况灵活架设,隐蔽性 好,很适于测向机或军用机使用。 (2)T形导线型天线:振子型天线, 振子长度可为λ/4或λ/2,导线直径 “a=2~5mm,为单股或多股金属导线。 特性阻抗为:
移动通信(第二章)
空间选择性衰落用相干距离描述。相干距离定义为两根天 线上的信道响应保持强相关时的最大空间距离。相干距离越短, 角度扩展越大,反之,相干距离越长,角度扩展越小。 典型的角度扩展值为:室内环境 360,城市环境为 20 ,平坦 的农村为 1。
传播损耗模型
❖ Okumura模型(奥村模型) ❖ Okumura-Hata模型 ❖ Hata模型扩展 ❖ COST-231模型 ❖ COST-231-Walfish-Ikegami模型
四种主要的效应
❖ 远近效应 由于接收用户的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站之 间的距离也在随机变化,若各移动用户发射 信号的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 弱将不同,离基站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 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将进一步加重 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以强压弱的 现象,即为远近效应。
四种主要的效应
✓若频率管理或系统设计不当,就会造成同
频干扰;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频率利用
✓农村:K 4 .7 8 lg f2 1 8 .3 3 lg f 4 0 .9 4
传播损耗模型
❖ Hata模型扩展(适合于个人通信系统)
适用条件: 频率:1500MHz-2000MHz 距离:1km-20km 基站天线高度:30m-200m 移动台天线高度:1m-10m
传播损耗公式 :
L 5 0 ( u r b a n ) 4 6 . 3 3 3 . 9 l g ( f c ) 1 3 . 8 2 l g ( h b ) ( h m ) ( 4 4 . 9 6 . 5 5 l g ( h b ) ) l g ( d ) C M
信号损耗
❖ 多径传播引起的损耗(快衰落): 在数十波长的范围内,接收信号场强的瞬时 值呈现快速变化的特征,这是由多径传播引 起的,称作快衰落,又称作小尺度衰落。其 电平分布一般服从瑞利(Rayleigh)分布或 莱斯(Rice)分布。
天线与电波传播_完整版
s
in
c
r5
os
0
§1.2 电基本振子
近区场的性质:由于电场和磁场相差90度,故坡印 廷矢量的平均值等于零,这说明无电磁场能量辐射, 称为感应场。
远区场:当 kr 1 时称为远场区,电磁场主要由 kr 的低次幂项决定,故可略去 kr 的高次幂项,得
Er E
E
j
H
k I0l
4
rerjkHr sin0
磁的基本单元是磁偶极矩,它可以看作是正负磁 荷的组合。然而,正负磁荷却不能分开,自由磁荷 不能单独存在。所以,在电磁理论中我们不能引入 磁荷密度和磁流密度等概念。
§1.3 磁基本振子
1931年,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1933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了磁单极 子存在的问题。1975年,加利福尼亚和休斯顿大学的 一个小组宣称,他们从高空气球的实验中发现了磁 单极子,曾哄动了当时的物理学界。但后来发现, 如果正确考虑实验中的系统误差,从他们的实验结 果中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1982年3月,美国斯坦福 大学的卡布莱拉又宣称,他利用一个在9K温度下的 铌超导线圈捕捉到一个磁单极子。不过至今许多类 似的实验始终未能发现同样的事例。
A
j
洛伦兹条件:
A j
1
A
j
2 A k 2 A J
E jA jA j
1
A
因此,知道
A
H
1
A
A
E jA jA j
1
A
§1.1 辅助函数法
2 A k 2 A J
A
4
v
Jx,
y,
z
e jkR R
dv
-体电流
A
北邮《移动通信系统与原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概述1、个人通信的主要特点是:每个用户有一个属于个人的唯一通信号码,取代了以设备为基础的传统通信的号码。
2、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宽带无线移动技术是:WCDMA、CDMA2000、TD-SCDMA、WiMAX。
3、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有:(1)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3)通信容量有限;(4)通信系统复杂;(5)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4、移动通信产生自身产生的干扰: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多址干扰。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1、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衰落特性。
2、移动信道的衰落一般表现为:(1)随信号传播距离变化而导致的传播损耗和弥散;(2)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以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一般称为阴影衰落;(3)无线电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得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所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即所谓多径衰落。
3、大尺度衰落主要是由阴影衰落引起的,小尺度衰落主要是由多径衰落引起的。
4、一般认为,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一项传播的3种最基本的机制为反射、绕射和散射。
5、移动无线信道的主要特征是多径传播。
6、多径衰落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信号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一般来说,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考虑多径效应引起的接收信号的幅度变化;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考虑多径效应引起的脉冲信号的时延扩展。
7、描述多径信道的主要参数:(1)时间色散参数和相关带宽;(2)频率色散参数和相关时间;(3)角度色散参数和相关距离。
P288、相关带宽是信道本身的特性参数,与信号无关。
9、相关带宽:频率间隔靠得很近的两个衰落信号存在不同的时延,这可使两个信号变得相关,使得这一情况经常发生的频率间隔就是相关带宽。
10、相关时间:一段间隔,在此间隔内,两个到达信号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换句话说在相关时间内信道特性没有明显的变化。
第二章短波和超短波通信系统23PPT课件
20214Leabharlann 4.衰落(1)干涉衰落
若从线路发送端发射恒定幅度的高频信号,由于多径传播, 到达接收端的射线不是一条,而是多条。
这些射线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端的时间不同,传播 的距离不同,遭受的衰减不同,所以到达接收端后的幅度也各 不相同。
再者由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高度均是随机变化的,电波
射线轨迹也随之变化,这使得同一信号由多径传播到达接收端
2021
27
6.静区
在进行短波通信时,天线发射的电波,除有天波传播 外,还有地波传播。一般来说,地波最远可达30公里,而 天波从电离层第一次反射落地(第一跳)的最短距离约为 100公里。可见30~100公里之间的这一区域,地波和 天波都覆盖不到,形成了短波通信的寂静区,简称静区, 也称为盲区。盲区内的通信大多是比较困难的。车载台均 存在通信盲区问题。
4.衰落 短波在电离层传播过程中, 由于多径传播等原因,使接收端 的信号出现叠加(干涉),接收 信号的强度出现忽大忽小的随机 起伏,称为衰落。多径干涉是引 起衰落的主要原因,此外电离层 特性的变化等因素也会引起衰落。
2021
3
4.衰落
衰落有快衰落和慢衰落之分,连续出现持 续时间仅几分之一秒的信号起伏称为快衰落; 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衰落(1小时或者更长)称 为慢衰落。根据衰落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 3种衰落。干涉衰落、吸收衰落、极化衰落。
2021
38
(1)大气噪声
2)每一地区受天电干扰的程度视该地区是否 接近雷电中心而异。在热带和靠近热带的区域, 因雷电较多,天电干扰更严重。
10lgPT90%10lg6.68.2dB PTmed
2021
15
(1)干涉衰落
同理,若要求可通率达到 99.3%,功率余量就应增加到 20dB,即要求功率增加100倍, PT=10000W。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短波线路,由于快衰落的存 在,可通率受到一定的限制。
GMDSS
GMDSS第一章、GMDSS的基本概念GMDSS(Global Marit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的缩写,及全球海上遇险及安全系统,它是一个服从于《1979 年国际海上搜救公约》的全球性通信网,是国际海事组织(IMO)为建立有效的搜救程序,并进一步完善海上通信手段而构建的一整套综合通信系统,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
IMO: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一、GMDSS的功能和作用GMDSS系统的基本作用是船舶遇险时能迅速有效地报警,岸上的搜救机构和遇险船附近的其他船舶能够立即获得遇险船的报警信息,并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协调救助,从而加大搜救的成功率;系统还提供紧急、安全通信和播发海上安全信息,以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同时系统还满足传播常规业务通信的要求。
具体来说,GMDSS系统有以下7 方面功能。
1.遇险报警(基本功能)立即有效向岸基救助协调中心(RCC)和附近其他船舶发送遇险信息,包括遇险船识别、船位、时间、遇险性质及其它。
船对岸、船对船、岸对船三个方向RCC: Rescue Co-ordination Centre2.搜救协调通信接收到遇险报警后,RCC与遇险船、参与救助的船舶、飞机和其它有关搜救机构间的协调搜救通信3.现场通信遇险船、搜救船、飞机之间通信,多用MF/VHF频率4.寻位指救助船、飞机发现并找到遇险船舶、救生艇或幸存者。
EPIRB/SART. EPIRB:Emergency position indicating radiobeacons SART:Search And Rescue RadarTransponder5.海上安全信息(MSI)的播发和接收为保证航行安全,系统发布航行警告、气象警告和预报及其它海上紧急安全信息,通过NAVTEX,Inmarsat 的EGC系统,MF(HF)NBDP方式播发,船台接收并打印。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②
③ ,所以多普勒扩展为
2.6若 , ,移动台沿电波传播方向行驶,求接收信号得平均衰落率。
解:
2.7已知移动台速度 , ,求对于信号包络均方值电平 得电平通过率。
解: ,
2.8设基站天线高度为 ,发射频率为 ,移动台天线高度为 ,通信距离为 ,利用Okumura-Hata模型分别求出城市、郊区与乡村得路径损耗。(忽略地形校正因子得影响)
微观分集:用于合并两个或多个短时限瑞利信号,这些信号都就是同一接收基站长经独立得衰落路径接收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天线发射得信号。
移动通信中常用得微观分集:时间分集、频率分集、空间分集、角度分集、极化分集。
4.3工作频段为 模拟移动电话系统TACS得信令采用数字信号方式。其前向控制信道得信息字A与B交替采用重复发送5次,如图所示。每字(40bit)长度5ms。为使字A(或B)获得独立得衰落,移动台得速度最低就是多少?
所谓相位连续就是指不仅在一个元码持续时间连续而且在从元码 转换得时刻 两个元码相位也相等满足关系式 即要求当前元码得初相位 由前一元码得初相位 来决定。
3.8GMSK系统空中接口传输速率为270、83333kbit/s,求发送信号得两个频率差。若载波频率就是 ,这两个频率又等于多少?
解:(1) ,
(2) ;
2.1说明多径衰落对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得主要影响。
答:①信息信号分散,信噪比低,传输语音与数据质量不佳;
②可能引入尖锐得噪声,照成传输数据大量出错;
③不同路径传来得信号互相相关,难以直接叠加。增加接收电路单元得复杂度,从而提高系统得建设与运营成本。
2.2若某发射机发射功率为100W,请将其换算成d Bm与dBW。如果发射机得天线增益为单位增益,载波频率为900MHz,求出在自由空间中距离天线100m处得接收功率为多少dBm?
第二章无线电通信的基础知识
第三章 MF/HF单边带通信设备第一节电波与天线的基本知识GMDSS系统中,无论是地面系统还是空间系统,都属于无线电通信系统,任何无线电通信系统都包括发射端、接收端、传输信道三全环节,其中无线电波的传播对通信质量有重大的影响,作为通信人员首先应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
一、无线电波的基本概念1、无线电波的产生与传播无线电波实质上就是一种电磁波:频率10Hz~1023Hz2、波长、速度、频率的关系λf=c3、无线电波的波段划分二、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及其特点1、地波传播沿地表面绕射传播的波:传播距离与频率有关,波长越长,距离越远与地表导电性有关稳定性好,基本不受气候条件影响2、空间传播在地表面上空至少一个波长以上的空间传播3、电离层传播(天线)通过电离层传播:不稳定,有衰落现象;存在盲区(寂静区)三、常用船舶天线1、天线基本理论(1)天线的方向性(2)天线的效率(3)天线的辐射电阻(4)天线的电流分布2、船舶常用天线介绍(1)T型(2)倒L型(3)直立桅杆式天线(4)鞭状天线第三章MF/HF单边带通信设备一、MF/HF单边带通信设备概述GMDSS系统是原有遇险系统的自然发展,是在原有的MF/HF/VHF通信系统进行改造而形成的,在GMDSS系统中,MF/HF不仅要完成无线电话业务,而且还要完成遇险报警,搜救协调通信,搜救现场通信及日常通信,为了保证GMDSS地面通信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
对MF/HF设备提出新的要求:1、设备应形成组合式结构2、设备应有一个合理的操作程序,最重要的是:自动报警;自动值守;自动通信;技术上收发信机能遥控;有频率扫描及频率预置功能,能自动调谐。
3、开机1分钟就能工作,频率转换时间不超过15S4、可靠性高,能连续工作24小时5、发射类型增加了J2B或F1B发射种类:由三个符号组成的第一个符号:主载波调制的种类例:J:单边带抑制载波;第二个符号:调制载波的信号性质“1”:无调制副载波长包含数字信息的单信道“2”、有调调制副载波长包含数字信息的单信道“3”、包含有模拟信息的单信道第三个符号:表示所发射的信息种类B:自动接收电报E:电话C:传真二、通信的一般概念信息源——发射设备——信道——接收设备——接收终端三、单边带信号的特点1、调幅波ωc ωc+ Ωωc- Ω讨论:信息包含在两个边带中包含信息部分和不含信息部分的比例B=2Ω调幅波的包络与调制信号的波形完全一样结论:为了减小功率浪费,只用单边带,就能满足通信的整个过程。
电波传播基本知识
有耗表面反射波特性
对于有耗地表面,其介电常数为复数。表征地表面的有耗表面。 有耗表面对电波的影响主要有两点:1. 反射波幅度减小,2. 反射波产生去极化效应。 反射波的极化相对入射极化的变化,一般称为“去极化效应”。 对于有耗媒质,其去极化效应不仅与目标形状有关,而且与有耗媒质参数有关
Rs
Wfn
发射点 S
d
接收点
对第n个菲涅尔区,从发射机到椭圆体上任一点, 再到接收机的距离比直线距离大n个半波长
菲涅尔区距离:
菲涅尔距离与其意义
菲涅尔区的意义
1. 电波传播模型的拐点由第一菲涅尔区决定。 2. 电波传播余隙设计与第一菲涅尔区息息相关,
如山区电波设计、超视距传播的设计、微波传播等。 3. 隧道内电波的模式转换与第一菲涅尔区息息相关。 4. 电波传播中天线与反射体的距离要求与第一菲涅尔区息息相关。 5. 微小区与室内电波传播与第一菲涅尔区相关
电波反射的退极化作用
电波反射的退极化作用除了有耗地面的反射以外,不规则的反射目标也是造成电波 去极化的原因之一。
移动信道中的各种物体目标对电波的反射过程,是目标表面上每一部分对电波的散 射的综合。其中还包含某些表面结构的二次甚至更多次反射。目标上的每一部分, 相对电波发射天线的取向和形态是各异的。所以复杂形状的目标具有极强的、多样 的退极化作用。
无线电波反射与极化的关系
无线电波反射特性说明
问题1:水平极化能否发生全透射? 不可能(除非反射面两侧的介质具有不同磁常数)。
问题2:有全透射是否存在全反射? 全反射是存在的。其是光纤与介质波导存在的物理基础。但其只存在于从光密 媒质到光疏媒质中。移动通信中只有当入射角等于90度存在。
第二章 移动通信无线电波传播
Lbs 32.45 20lg d (km) 20lg f ( MHz)dB
其中,d为距离(km),f为工作频率(MHz)。
(3.1)
2.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图2-3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2.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视线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称为视线距离 d0。 已知地球半径为R=6370km,设发射天 线和接收天线高度分别为hT和hR(单位 m),理论上可得视距传播的极 hT (m))km
2.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当考虑空气的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 迹的影响后,等效为地球半径 R=8500km,可得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 极限距离:
d0 4.12( hR (m) hT (m))km
2.1.3 反射波
图2-4 反射波和直射波
2 G r 天线垂直于通量的有效面积等于 A r 4 2
t t r r 2
4d
所以天线接收功率为 P S * A P G G 。通过上式可 (4d ) 以看出天线接收功率与波长有关,与发送端到接收 端距离有关。
2.1.1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Pt L 我们把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L定义为: Pr
图2-1 典型的移动信道电波传播路径
传播模型的建立:
通常人们在分析研究无线信道时,常常将无 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 型: 1 大尺度传播模型:描述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 (T-R)在长距离(几百米或几千米)上的 信号强度的变化模型。 2 小尺度传播模型: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 或短时间(秒级)内的信号强度的快速波动 的传播模型。
2.1.5 散射
散射:当波穿行的介质中存在小于波长的 物体并且单位体积内阻挡体的个数非常巨 大时,发生散射。 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他不 规则物体。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树叶、 街道标志和灯柱等会引发散射。
天线与电波传播第2章习题详解
第二章
2.1、两个半波振子等幅反相激励,以题图 2.1 方式排列时,试写出其 E 面和 H 面方向函数, 并画出相应的方向图( d 2 ) 。
z
z
1 1
d
2
y
d
y
2
x
题图 2.1 解: 二天线所在的坐标位置为: d x '1 0, y '1 0, z '1 2 4 电流为: I m 2 I m1
角的变化范围 0 0 90 0
a)
h 0.25 , d 0.5 , kd
2
cos( sin ) 2 f 阵列 () cos(0.5 sin ) cos
其方向图如下:
0.5
cos( sin ) 2 cos
b)
cos(0.5 sin )
cos( cos ) kd sin 2 阵列总的方向性函数: f 阵列 () F ( ) f a () sin sin 2 2 a) h 0.25 , d 0.5 , kd 0.5
x
x '1 0, y '1 0, z '1
d 2 4
f a ( , ) I n e jk ( x 'n sin cos y 'n sin sin z 'n cos )
n 0
N 1
............. I m1e
jk cos 4
U1 I Z11 M 2 Z12 61.63 j 76.07 IM1 IM1
振子 1 的总辐射阻抗: Z r1
电信传输原理及应用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1
注:Z从终端起 从终端起
U ( z ) = U 2 chγ z + I 2 Z C shγ z
将A1, A2代入整理后可得 :
I ( z ) = U 2 shγ z + I 2 chγ z ZC
18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传输线方程的解 3
2. 已知传输线始端电压 1和电流 1,沿线电压电流表达式 已知传输线始端电压U 和电流I 这时将坐标原点z=0选在始端较为适宜。 这时将坐标原点 选在始端较为适宜。将始 选在始端较为适宜 端条件U 代入式, 端条件 (0)=U1, I (0)=I1代入式,同样可得沿线 的电压电流表达式为
其中横电磁波只存在于多导体系统中, 其中横电磁波只存在于多导体系统中,而横磁 波和横电波一般存在于单导体系统中, 波和横电波一般存在于单导体系统中,它们是 色散波。 色散波。
3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传输线的分类
TEM或准 或准TEM传输线: 传输线: 或准 传输线
4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13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均匀传输线的分布参数
14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均匀传输线方程及其稳态解
把均匀传输线分割成许多小的微元段dz (dz<<λ), 这样每个微元段可看作集中参数电路,用一个Γ 型网络来等效。于是整个传输线可等效成无穷多 个Γ 型网络的级联
15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11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分布参数电路
•某一双线传输线分布电感为 某一双线传输线分布电感为L=1nH/mm,分布电容 某一双线传输线分布电感为 , 为C=0.01pF/mm。 。 •在低频率f •在低频率f =50Hz 时, 传输线上每毫米引入的串联 在低频率 电抗和并联电纳分别为:X 电抗和并联电纳分别为 L=3.14×10e-7 /mm, × , Bc=3.14×10e-12 S/mm。可见,低频时分布参数很 × 。可见, 可忽略。 小,可忽略。 •当高频率为 =5×109Hz 时,XL=31.4 /mm, 当高频率为f × 当高频率为 , Bc=3.14×10e-4 S/mm。显然,此时分布参数不可忽 × 。显然, 略,必须加以考虑。 必须加以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地面波传播 概念: 沿地球表面传播出现情况:Z天线低架于地面上Z最大辐射方向沿地球表面Z频率:中、长波以下的频率特点:Z信号稳定,不受气象条件、昼夜及季节变化的影响Z受地面损耗大,发射功率大频率:中波、长波和超长波用途:地波导航、远程通信、广播地球表面电特性由于地面的性质、地貌、地物等情况都会影响电波传播,因此有必要了解地球表面与电磁现象有关的电特性。
地面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情况与两个方面有关Z地面的不平坦性当地面起伏不平程度相对地波长很小时可看成光滑地面对于长波和中波(100m-10Km),除高山外均可看光滑地面Z地质的情况电磁特性:ε,σ,μ=μ0常用相对复介电常数来表示媒质的电特性地质导电性还是介电性的判断•良导体•电介质•半电介质:两者相差不大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甚长波•海水:中长波表为良导体、到微波才呈现介电特性•湿土和干土:长波以下呈良导体性,在短波以上呈介电性•岩石:都呈介电性地面波的传播特性地表具有半导电性质,电波被吸收绕射方式传播Z只有当波长超过障碍物或与障碍物相当时,才具有绕射作用。
所以只有中波、长波及以下频段端能够绕射到地表较远的地方。
不宜采用水平极化波Z水平极化衰减远大于垂直极化波前倾斜现象Z由于地面损耗造成电场向传播方向倾斜的一种现象地面波场分量边界条件:列翁托维奇近似:当满足列翁托维奇近似时,在2区的场满足:利用边界条件有:在空气中有:中、长波都满足其中:如果已知E 1x ,则其它分量都可求得422arctan (60)r ψελσ=+波前倾角:11101120060exp arctan 21exp 260601arctan arctan 021jk x z x r rr j E Ae e k j k C C j γγλσεπγφλσλσφεε−=−⎡⎤⎛⎞=⎢⎥⎜⎟+⎝⎠⎣⎦⎡⎤⎛⎞=+⎜⎟⎢⎥⎝⎠⎣⎦⎡⎤=−<⎢⎥+⎣⎦沿x 方向快衰减沿z 方向慢衰减,电导率越大衰减越小地面波传播特性总结Z宜采用垂直极化波,天线多采用直立天线形式Z波前倾斜现象,在地面上会出现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 垂直分量远大于水平分量,地下水平分量远大于垂直分量当地面接收时,最好采用直立接收天线Z选用湿地附近接收如直立天线架设不便时,也可采用水平铺地接收Z此时选用εσ较小的干地为宜。
也可采用埋地天线接收,Z浅埋、干地为宜Z电场为椭圆极化波电场幅度和相位都不相等Z这是由于紧贴地面大气一侧的电场横向分量E1x远大于纵向,且相位不等,合成场为一狭长椭圆极化波。
分量E1zZ地面波在传播过程中有衰减,地层电导率赿大,频率赿低,地面对电波的吸收赿小。
因此地面波传播方式特别适用于长波、超长波波段,沿海面传播比陆面要远Z传播较稳定。
大地的电特性、地貌地物等不随时改变,不受气候条件影响Z有绕射损耗障碍物越高,波长越短,绕射损耗越大。
地波传播场的计算:Z没有匹配场源关系Z考虑的是局部的平面均匀模型Z实际模型(发射天线处于有一定曲率的地球表面) 均匀光滑地面的地波传播分段均匀路径的地波传播不均匀光滑地面的地波传播均匀光滑地面的地波传播 均匀光滑地面Z波长比地面粗糙度大得多Z一个波长内地面电参数变化不大场的求解Z严格计算非常复杂Z经验公式Z实验统计方法经验公式:范得波尔公式173() (mV/m)()r P kw D E A r km =()()()2220220020.320.616060r r A r ρρρελσπρλελσ+=++−+=+2200100606r r ππρλσλσ≈=060r λσε 当20(m) (km)r λ布雷默(Bremmer )计算曲线:•假设地面是光滑的,地质是均匀的•发射天线使用短于λ/4的直立天线(其方向系数D ≈3),辐射功率P r =1kW;•计算的是E 1x 的有效值实验统计方法湿地干地Pr≠1kW D≠3例:某发射台的工作频率为1MHz,使用短直立天线。
电波沿着海面(电导率4S/m,介电常80)传播时,在海面上100Km处产生的垂直分量场为8mV/m。
试求:(1)该发射台的辐射功率(2)在r=100km处海面下10m深处、电场的水平分量的大小。
分段均匀路径的地波传播前面讨论了地面波在一种均匀地面上的传播情形。
实际上,常常碰到地面波在几种不同性质的地面上传播的问题。
Z例如船与岸上基站的通信,电波传播途径就经历陆地-海洋的突变。
因此,有必要考虑这种情况下电波传播的特点及场强计算的方法。
下面介绍其近似计算方法。
一种近似计算方法:思路:尽量利用前面均匀光滑地面的传播公式Z用等效的均匀模型替换Z1媒质→2媒质,P→P‘,如在B点能得到同样的场,则在C点也能得到同样的场。
计算B 点的场强111173()()/()r B P kW D E A r mV m r km =211173()()/()r B P kW D E A r mV m r km ′=原模型:等效模型:112111173173()()r r B P D P D E A r A r r r ′==21121()()r r A r P P A r ⎡⎤′=⎢⎥⎣⎦让两者相等:2121211212122111212212112121173()()()()173()()()/()()()()()()()()()r C r P kW D E A r r r r kW P kW D A r A r r mV m r r kW A r E r E r r E r r E r E r E r ′=++=+++=+=21121()()r r A r P P A r ⎡⎤′=⎢⎥⎣⎦三段均匀路径N 段均匀路径31232121121312()()()()()ACE r r r E r r E E r E r E r r +++=+3123122121121312121()(...)()()....()()(...)n n AC n n E r r r E r r r E r r E E r E r E r r E r r r −++++++=++++E AC ≠E CA因为没有考虑AB 与BC 之间的互耦 所以用以上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不满足互易原理2121121()()()ACE r r E E r E r +=1122212()()()CA E r r E E r E r +=密林顿(Millington )提出取两者的几何平均作为近似解AC CA E E E E E +−==上述方法可以推广到多种不同电参数组成的混合路径的传播。
3123212112131211212121()()()....()()()()()....()()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E r r r E r r E E r E r E r r E r r E r r r E E r E r E r r +−−−−−−−−−+++=++++=+用上述方法计算场强虽然采用了一些近似,但结果符合工程要求,且方法简便,所以应用很广。
工程应用意义:Z指导无线电系统的设计如已知发射系统和传播距离,可求出场、传播媒质的衰减因子如已知接收位置的场,则可对发射功率、天线增益、接收灵敏度等指标提出合理的要求Z对电波在不同性质地面上的传播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对于合理选择收发两点的地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下图所示的条件下,地面波从A 点出发,经混合路径到达B 点,可算出衰减因子A 海水干土海水 BA 干土海水干土B 2addaa (a )(b )00.20.40.8 1.00.6A0.50.10.050.010.0050.001海洋-干土-海干土-海洋-干土2a /d干土所占的比例越大,损耗越大 “海洋-干土-海洋”的路径损耗小于“干土-海洋-干土”的路径损耗。
Z 各段起的作用不相同,Z 邻近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地区,对地面波的吸收起决定性的作用,Z 而路径中段的地质情况对整个路径衰减的影响不如两端大。
“起飞-着陆”效应发收地面波传播的“起飞-着陆”效应均匀光滑地面的地波传播分段均匀光滑地面的地波传播任意非均匀光滑地面的地波传播Z通常采用积分方程法Z参考文献:预侧复杂环境下电波传播特性的算法研究(国防科大博士论文)非光滑地面的地波传播非光滑地面的地波传播 在此只分析两种常见的障碍物形式θRTθRT hhθRT非光滑地面传播(地面影响+障碍物影响)Z非均匀地面可采用前面计算方法Z障碍物影响只要在传播主区就会对电波传播产生影响绕射现象Z产生绕射衰减θRTθRT hhθRT绕射衰减Z 刃形障碍物绕射衰减2112112() 6.920lg[(0.1)10.1]2A J v v v h v F d d F d d λ==+−++−==+θR T θR T h h绕射参数绕射衰减Z 圆形障碍物绕射衰减()()()A J v T Q ρχ=++2() 6.920lg[(0.1)10.1]J v v v =+−++−2()()222sin 2a b R R d d v d θθθλ++=地波传播的典型应用 低频地波导航系统Z美国罗兰C,脉冲-相位双曲线导航系统 组成:Z1主、2副台台链测量:Z测量主、副台发射的两个脉冲信号的时间差Z两个脉冲信号中载频的相位差原理:Z时间差Z路程差Z双曲线Z两条双曲线定位Z相位曲线精测修正Z f=100kHz频率高了衰减大,作用距离近频率低了发射困难、天波影响距离近、难于天地波分离。
Z信号体制:脉冲粗测,相位精测Z作用舰船、低空飞行目标的导航可实现2000Km导航(能提取稳定的地波信号)高频(HF)地波超视距雷达高频(HF)地波超视距雷达Z一种新兴的海洋监测技术Z作用距离可达300kmZ具有精度高、超视距、大范围、全天候以及低成本等优点(相对于天波超视距雷达、微波视距雷达)Z频率:3~30MHzZ采用垂直极化天线辐射电波美国雷声公司制作德国汉堡大学研制的地波雷达系统中国武汉大学研制高频地波雷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