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 1949)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6年)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二、阶段性特征 民族的灾难与民族的复兴
四、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1978)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4、徘徊时期(1976——1978年) 二、阶段性特征 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巩固新生政权、恢复 和发展经济,成功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 折前进,极“左”思想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十年 “文革”。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袁世凯独裁统治时期(1912——1916年) 2、北洋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4年) 3、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北伐战争时期)(1924— —1 927年) 二、阶段性特征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新的革命 力量孕育发展。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老万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中华民族的沉轮与希望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从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中国现代史(1949-现在) 四、向社会主义过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 1949——1978)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天)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
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
孙守任和范文澜。
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
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
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
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
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
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着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着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作者: 张海鹏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3-17页
主题词: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代史;五四运动;近代中国;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社会性质
摘要: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张海鹏(一)最近,胡绳同志在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时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
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第二讲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一、近代史的含义 二、中国近代史的上限
三、中国近代史的下限 四、具体分期法
一、近代史的含义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和社会发展形 态。 modern一词作为历史上使用的一个时间尺度,英文 解释是of the present or recent times现世(代)的,近 世(代)的。 modern兼有近代与现代之意。在汉语 中,找不到一个与modern一词相当的词。 近代西方史学对人类文明最粗略的基本分期法是三 段式的: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由于“现代” 这段时间很长,西方历史著作中又把距离我们生活 时代最近时期的历史划成一个时段,称为“当代”。
8、1861年辛酉政变起点说 、 年辛酉政变起点说
主要理由:
①1860年辛酉政变后,慈禧掌握了清王朝的统治权。1862年1 月,清政府正式确定了“借师助剿”的反动方针,标志着清 政府开始以洋人为靠山,成为外国侵略都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在此后开始发生,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 官府工业,到70年代后又开始出现了民营工业。
主要理由: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 着世界近代史的开始,中国近代史的起 点应与世界近代史的起点相适应; ②明末清初,中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 地区的手工业生产中,出现了资本主义 性质的萌芽。
3、19世纪初期说 、 世纪初期说
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费正清 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封面上标明“1800-1911”, 以18世纪跨入19世纪的1800年为晚清即近代的界标, 认为中国近代史“不是始于外国商业的入侵和鸦片 战争,而是从北京着眼,即从19世纪初期清帝国在 中国和亚洲腹地的典章制度开始”。
③1861年这一年因为以下三个标志性事件而有理由作为中国近 代史开端的起始年份。这一年,太平天国上游重镇安庆失守; 这一年,曾国藩在安庆的废墟上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一 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中国近代史__中心论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中心论题一、鸦片战争中心论题1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一般认为中国的近代史以1840年为开始,1840之后中国社会的生活慢慢发生变化,出现了去等级化;西化;工业化、城市化特征,从生产方式、日常生活方式、衣着、礼仪等方面去举例说明。
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世界的认识和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自己是堂堂的“中央大国”,是高于万邦的“天朝大国”视外商为来自渺不足道的蛮夷小国,并傲慢地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因此对外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同时为实现英国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目标,于是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4、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处理及影响清政府时战时抚,由抵抗逐步走向妥协投降。
1841年1月20日义津单方面公布《穿鼻条约》诬称琦善同意割让香港,26日英军强占香港1841年1月27日订立了屈辱的《广州和约》规定:在6天里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交纳赎城费600万元,商馆损失费30万元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1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割占香港。
3勒索赔款: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
4协定关税。
5废除公行制度。
鸦片战争签下的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行政、司法、关税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5、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分析鸦片战争是一场由列强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改变了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文化上开始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大道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题就是爱国反侵略和民主科学。
二、太平天国运动中心论题1、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①19世纪40年代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加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矛盾日益尖锐②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频繁,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加剧③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仍未停止,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面临严重威胁④国家内部自然灾害严重⑤受西方宗教的影响2、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措施:①对过往客户以1%进行收税的“厘金”政策②以湘军模式的团体的崛起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3、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局的影响:①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
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及史学观念

一、中国近代史分期探讨
• (一)分期问题:
• • • • • • • • • 中国近现代史(1840至今) 中国近代史(1840-1919/1949) 清史(1644-1911) 晚清史(1840-1911)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中华民国史(1911-1949)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至今) 中国共产党党史(1921至今)
三、近代社会基本性质与特征
•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
• 列宁:“半殖民地”说(1915年《社会主义与战 争》,《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版。 ) • 恩格斯:“半封建”说(1848年《德国的革命与 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 ) • 蔡和森: “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早已处于半殖民地 地位”(1922年《统一、借债与国民党》,《蔡 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 • 吕振羽:“鸦片战后,中国社会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1934年《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河 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毛泽东:“半殖民地半封建” • 李时岳: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统一的整体( 1981 年《论洋务运动》;1988年《关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几点思考》)
• ※ 2.基本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具有各自独立的内涵 •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 • 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向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个趋向: 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 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 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 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个向上发展 的趋向。)
二、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
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
孙守任和范文澜。
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
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
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
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
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
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著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著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

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的历史应如何细分为若干阶段、若干时期的问题。
本文中对这个问题的建议是把中国近代史分成七个阶段:在太平天国起义发动前为第一个阶段,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为第二个阶段,此后直到中日战争为第三个阶段,中日战争后到义和团起义与八国联军之役为第四个阶段,第五个阶段是同盟会成立前的几年,由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是第六个阶段,最后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间就是第七个阶段。
为什么要进行分期?为什么要这样分期?以下将提出一些说明。
这些说明和这个建议本身是否恰当,都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
问题的提出我所看到的较早出版的一部近代历史教科书(李泰芬:《新著中国近百年史》,1924年)把辛亥革命以前的历史按照皇位的更迭而分成“道光时代”、“咸丰时代”、“同治时代”等,对于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也同样依照北洋军阀的当权者的更换来划分时期。
——当然,这样的分期是毫无意义的,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也有别的书用另外的办法来分期。
例如有一种旧的教科书(孟世杰:《中国最近世史》,1926年)把鸦片战争到戊戌维新前称为“积弱时期”,把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称为“变政时期”,而把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共和时期”。
这种分期方法也是不足取的。
这样地划分时期,并没有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本质的东西。
用资产阶级的观点和方法不能正确地说明近代历史,往往只是看到历史发展中某一片面,而忽略了许多带有重大意义的历史现象。
例如上述的那种把鸦片战争至戊戌维新前的时期称为“积弱时期”的看法,很分明地,是把发生于这一期间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成长等看做是不关重要的事情。
许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包括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说明历史的书在内)放弃了分期的办法。
它们逐一地叙述中国近代史中的若干突出的主要大事件,而在叙述每一大事时,附带述及与之有关的前后各方面的事情。
这种叙述方法大致上可说是类似于“纪事本末体”的方法。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一)最近,胡绳同志在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时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
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有头有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史’,不需要在说到1840-1949年的历史时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历史’。
”胡绳同志这个建议非常重要。
事实上早在50年代,如荣孟源、李新、刘大年等,就讲过这个意见。
但是由于那时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意见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在中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概念,至今仍有很不相同的认识。
一般来说,是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而把由此上溯到鸦片战争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
大学历史系一般以1919年为界限,分设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学生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知识,大约以此为依据。
十几年前,史学界成立了一个学术团体叫中国现代史学会,聚集在它周围的大多是以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起点的学者。
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在哪里?学者们的意见可能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能把1949年后的某一时期也算在内。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包括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以及通俗读物,大多数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下限;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绝大多数以1919年为上限,有的则起于辛亥革命(台湾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都以辛亥革命为上限)。
有一派学者有不同见解。
他们认为,应该把1840-1949年这个时期的历史都称作中国近代史。
明确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义,其理论依据在于,要阐明中国近代史所涵盖的那个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他们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那以前,中国是一个与外部世界来往不多的、独立发展的封建社会。
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以后,中国的国家地位和主权受到很大损害,而且随着此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种损害变得越来越巨大。
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历程及规律作文

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历程及规律作文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历程是指在乾隆时期到清朝灭亡以后的历史变迁,它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化,文化的转向以及技术的进步等等,它反映了中国在一千多年历史变迁中的不同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历史的历史演变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乾隆时期(1736-1820)。
乾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繁荣昌盛的阶段,乾隆皇帝启动了中国新一轮统一、开拓的历史典范,其间开展了大量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建设,积极发展各种科技,更新社会建设,广泛开拓外贸等,实现了统一强大的中国的历史目标。
第二阶段:清朝末期(1820-1911)。
清朝末期是中国历史上混乱、动荡的时期,由于各种原因,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受到影响,各种思想流派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政治体制也发生了动荡,最终导致清朝灭亡。
第三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社会政治动荡及新民主主义运动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落后到先进的大变革,全面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艺术发展飞速,并与世界各国加强了互动合作。
概括起来,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历程具有以下共同点:(一)以乾隆时期为基础,在清朝末期受到混乱、动荡的影响;(二)在民国时期,思想流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三)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项发展,中国经历了从落后到先进的大变革。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历程及其规律可以如下总结:乾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繁荣昌盛的阶段;清朝末期是中国历史上混乱、动荡的时期;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社会政治动荡及新民主主义运动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落后到先进的大变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中考社会模拟试卷:婺城中学期初

婺城中学九年级社会法治期初检测卷 2021.2.28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一战”的表述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1914年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向塞尔维亚宣战B.一战期间英国首先发明并使用新式武器坦克C.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中德英双方伤亡惨重D.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一方2.1901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五四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
“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 ) A.维新思想初见端倪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传统文化备受冲击D.军阀割据战火连年3.右图反映的主题是( )A.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C.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D.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4.《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中说,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在这以后,……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
下列属于可以扭转“沉沦”的努力的是( )①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②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③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6.1942年10月,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显示出它在工业和技术领域里的伟大成就……过去25年里,它惊人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据此判断,该演讲( )A.发表于莫斯科保卫战取得胜利之际B.说明十月革命对苏俄产生了巨大影响C.肯定了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D.认为美国已采取苏联经济发展模式7.右图是珍藏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一幅战时宣传画(图中文字:日本、国民党、共产党)。
中国近代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分期1、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2、旧民主义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从从鸦片战争至五四爱国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3、新民主义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从五四爱国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4、具体历史分期:(1)中华民国(1912年1月—1949年)历史分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南京临时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孙中山)1912年3月——1927年4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27年4月——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介石统治中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分期:1924年1月——1927年4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年4月——1936年12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46年6月——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5、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是中国近代史领域中最早展开学术性讨论的课题之一。
它从1954年提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一文后,就有许多同志陆续发表论文,提出了三、四、五、七、八期等不同的主张。
六十年代以来,讨论渐趋于沉寂;直至近年,始重见兴起。
不论是过去或现在,讨论主要集中在分期标准、上下限和划阶段等问题上。
(一)标准问题五十年代对分期标准的讨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l)“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志”,而“以三次革命运动高涨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准”。
近代中国历史阶段总结

近代中国历史阶段总结
分析: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即1840—1912),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即1912--1949),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度期(1901—1920),既是“沉沦”的谷低时期,又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
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1840—1919、1901—1920、1920—1949体现中国“沉沦”和“上升”的历史事件
2、为中国近代史分期,并定性。
①1840—1919属于中国历史的“沉沦”期,在两半社会的深渊中不断的“沉沦”。
②1901—1920属于过度期,既是“沉沦”的谷低时期,又是“上升”的开始。
③1920—1949属于“上升”期,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中共最终领导取得国家独立。
3、分析各阶段产生的原因、过程:
①“沉沦”:资本主义通过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两半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两半社会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两半社会完全确立,“沉沦”到谷低。
②“转折”:A、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资基础和阶级基础。
B、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社
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上升”: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近代历史是“沉沦”还是“上升”?

中国近代历史是“沉沦”还是“上升”?中国近代历史是“沉沦”还是“上升”?以往人们常说,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时候起,中国社会便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便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
这是半个世纪前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种解说。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
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对独立国家而言的,“半封建”是对半资本主义而言的。
半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
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
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
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认识这个历史问题呢?说近代中国历史在“沉沦”,有它合理的地方,因为它看到了帝国主义侵略、政府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仅止于此,却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近代中国以后有积极的、向上的发展。
说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有“上升”,也有它合理的地方,因为它看到了在“沉沦”、屈辱中的中国,仍然存在着“上升”的因素。
但说在“沉沦”的过程中始终“包含着向上的因素”,“沉沦”与“上升”同时并存,也不能解释整个中国近代史。
我们应该这样思考:以往从近代中国80年的历史看,主要只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沉沦”,这是那时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局限了人们的眼光。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近代中国110年的历史看,就豁然开朗了。
帝国主义侵略确实使中国社会发生“沉沦”,使独立的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损伤。
但是,“沉沦”也不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唯一标志,换句话说,近代中国社会也不是永远“沉沦”下去。
这就是说,即使是“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个“深渊”也应该有一个“底”。
这个深渊的“底”在哪里?底就在20世纪头20年,就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浅析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11浅析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葛 欣 张 潭【摘 要】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一直在我国学界存在,就其划分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简要的综合分析各家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说法,并且笔者也会提出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呈现,能够为我国中国近代史研究尽一丝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 分期问题 观点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的主流观点中国近代史在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地位,对其能够进行客观准确的认识,将对研究这段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要对这段历史有整体把握,就首先对其基本情况和起止时间有深入认识。
当前,无论是在教材还是普及性读物中,中国近代史是自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这一百一十年间,也就是自1840年到1949年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划分方式是从中国社会性质来对近代史进行划分的。
从历史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正式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
在激烈的世界涡流当中,中国开始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被资本主义国家所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间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两大矛盾。
而这种社会状态直到中国人民共和国才得以改变。
当然,近代和现代史的划分除了以社会形态进行区分外,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从时间上来看,当中国宣布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时,近代已经成为历史,中国正式步入现代史。
二、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其他观点及笔者看法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下面,笔者就简要叙述一下一些与主流观点持不同意见的观点。
部分学者不赞同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这一观点。
因为在历史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步入了近代。
这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将明清之际或是1644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更为合理,因为这一时期正好与世界近代的开端,也就是十七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契合。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件

第4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阶段
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社会在屈辱中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 政治 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担
解析:材料体现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集中展现了西 方文明,故选A项;租界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租界是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非常态通道,故C项错误;材料展现了西方经济近代化 的成果而非政治文明成果,故D项错误。 答案:A
3.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在过去十二个月中,
(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 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 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 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 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 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答案:B
4.(高考经典题)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
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
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近代史,分期,中国]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近代史,分期,中国]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bc97897336c1eb91b375d8a.png)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前一段的历史。
虽然多年来大家习惯上称这一段的历史为中国近代史,但是早已有人建议,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而把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超过三十年的时候,按社会性质来划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看来是更加适当的。
这是胡绳先生在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的序言开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公认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领域中一部地位非凡的著作。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中国近代史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出版再次掀起了一波关注中国近代史的下限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李侃列举出以1919年为中国近代史下限的不合理,其中最主要观点就是认为以1919年为近代史下限对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全过程存在不利,对揭示和认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存在阻碍。
同时陈旭麓也在随后的论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觉得近代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80年,应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110年,认为这110年是完整的历史,所以不能1919年为下限。
在现下的中国史学界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支持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关键。
但是实际上,这段历史还是被很多人分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段,因此这段历史的下限很多时候是模糊不清的。
还要特别指出来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是按照18401949年的时限来撰写中国近代史的。
不得不承认近代的中国是一段充满了屈辱的,洒满了血泪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一)最近,胡绳同志在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时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
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有头有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史’,不需要在说到1840-1949年的历史时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历史’。
”胡绳同志这个建议非常重要。
事实上早在50年代,如荣孟源、李新、刘大年等,就讲过这个意见。
但是由于那时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意见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在中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概念,至今仍有很不相同的认识。
一般来说,是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而把由此上溯到鸦片战争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
大学历史系一般以1919年为界限,分设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学生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知识,大约以此为依据。
十几年前,史学界成立了一个学术团体叫中国现代史学会,聚集在它周围的大多是以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起点的学者。
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在哪里?学者们的意见可能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能把1949年后的某一时期也算在内。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包括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以及通俗读物,大多数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下限;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绝大多数以1919年为上限,有的则起于辛亥革命(台湾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都以辛亥革命为上限)。
有一派学者有不同见解。
他们认为,应该把1840-1949年这个时期的历史都称作中国近代史。
明确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义,其理论依据在于,要阐明中国近代史所涵盖的那个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他们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那以前,中国是一个与外部世界来往不多的、独立发展的封建社会。
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以后,中国的国家地位和主权受到很大损害,而且随着此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种损害变得越来越巨大。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往往要打上帝国主义侵略的烙印。
看起来中国是独立的,但国家主权却受到帝国主义的严重侵害。
中国的这个社会性质,不仅在道光以后的晚清社会没有改变,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没有改变,就是在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国民政府以后,也没有改变。
只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才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才改变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往后更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这个国家是一个主权在民的、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虽受国际环境影响但不受外国干预的独立的国家。
这就是说,1949年10月1日前后的中国国家性质、社会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依据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的这种认识,这一派学者认为,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这一段历史都应该称做中国近代史。
因为在这110年里,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化。
本世纪50年代,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曾有过热烈的讨论。
当时的讨论集中在分期的标准上,但也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上下限问题。
当时主流的意见,把中国近代史定在1840-1919年的时限内。
但也有一些人主张,应依据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把1840-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都称为中国近代史。
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据《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所载,似乎是林敦奎在1956年6月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第六次科学讨论会讨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时提出的。
据报道,林敦奎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应延长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接着,荣孟源在1956年第8期《科学通报》发表《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文章,开宗明义说:“有人说,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应从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
我赞成这个意见。
”他分析道:“从鸦片战争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性质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一十年的历史应该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叫做中国近代史。
假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目前止作为中国现代史,那么所谓近代史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一半,而现代史却包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两个不同性质社会的历史。
这样就其科学性来说是不妥当的……1949年以前,我们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现代史,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近代史,那时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按两段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来区分历史是应该的。
但在今天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改变,中国革命性质已经改变了,再保守着旧日的样子划分历史阶段就不妥当了。
”再接着,李新在为《中国通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下)教学大纲(初稿)》所写的前言中写道:“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止,这个社会的性质是基本上没有改变的。
因此没有理由把它划分为近代史(1840-1919)和现代史(1919-1949),而应该把它写成一部完整的包括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的通史……为了方便起见,把它称为近代史也是可以的。
”显然,李新也是同意中国近代史实际应该包括1840-1949年的历史的。
此后,在《历史研究》编辑部组织的讨论中,李荣华、赵德馨也同意上述主张。
这次讨论中,也还有一些折中的意见。
如戴逸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讨论中指出1840-1949年的历史是否叫做近代史,值得商量。
因为说近代史、现代史实际上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的含义;什么时候算近代,什么时候算现代,似乎很难说。
他建议“把1840-1949年叫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史”。
这一意见,,在综合大学文史教学大纲讨论会上也得到了反映。
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意见虽然是可以考虑的,但目前解决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而且,近代史、现代史的名称沿用已久,“突然改变恐难合于习惯”。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当时的主张如何?前述荣孟源的意见可供参考。
荣孟源当时是近代史所办公会议的成员。
据他后来回忆,50年代初参加近代史所所长办公会议的同志都同意这一观点。
刘大年1959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以及1964年在向外国历史学者介绍新中国的历史科学时,也持这种观点。
刘大年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史前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十几年前的‘现代’,已经很快为今天的‘现代’所代替。
时至今日,我们再用‘近代’去概括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历史,用‘现代’概括五四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的历史,显然是非常不合理了。
”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一本很重要的著作。
作者在序言中开篇就说道:“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前一段的历史。
虽然多年来大家习惯上称这一段的历史为中国近代史,但是早已有人建议,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而把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超过三十年的时候,按社会性质来划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看来是更加适当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出版后,学者们再次关注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其中,李侃著文,列举出不以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下限的种种弊端,主要是不利于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全过程,不利于揭示和认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规律。
陈旭麓亦在稍后撰文论述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认为“近代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80年,应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110年”,应把110年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
“所谓完整的历史时期,就是说这个110年不同于秦汉以来任何一个历史朝代,而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社会形态,即在封建社会崩溃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上可见,对于1840-1949年间中国社会的性质,今天中国史学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因此,实际上绝大多数学者都是接受依社会性质相同,把1840-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这一看法的。
可是实际上,依照习惯,尤其是大学历史系方便组织教学的习惯,许多人仍照旧把这一段历史分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而所谓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往往是模糊不清的。
还要指出,除了个别小册子作了一点探索外,还没有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是按照1840-1949年的时限来撰写中国近代史的。
这种现象,今天是到了澄清的时候了。
(三)人们常说,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时候起,中国社会便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便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
这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种解说。
十来年前,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
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对独立国家而言的,半封建是对半资本主义而言的。
半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
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
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
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对这一新的解说,我一直萦怀于心。
我觉得这种解说有一定的新意,又觉得难以自圆其说,一时找不到更为恰当的说法。
它看到了半资本主义(按:半资本主义未必准确,实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对它作了充分的估计,是它的长处。
但如何估计半资本主义的因素,颇为困难。
中国社会的近代资本主义因素,在19世纪40年代即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就产生了,那完全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带进来,且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
如果说中国刚刚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乎同时就有半资本主义的“上升”因素,这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很难以说服人。
民族资本在帝国主义和买办企业的夹缝中产生出来,在19世纪90年代才有一定的增长,这当然可算作中国社会里的半资本主义因素。
如果以此为准,则“上升”要到19世纪末才出现。
这样,“沉沦”与“上升”同时并存,就解释不通了。
说近代中国“沉沦”,有合理之处,因为它看到了帝国主义侵略、政府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但仅止于此,却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近代中国以后有积极的、向上的发展。
说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有“上升”,也有它合理的地方,因为它看到了在沉沦、屈辱的中国,仍然存在着上升的因素。
但说在“沉沦”的过程中始终“包含着向上的因素”,“沉沦”与“上升”同时并存,也不能说服人。
怎样解释才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呢?思索良久,我提出如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