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不同历史时期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法规都对游戏的种类、价值、功能与作用等作出过种种界定。本研究对不同时期出台的幼儿教育法规中有关游戏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以分析幼儿园游戏及其与其他教育活动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者发现,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有过两次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第一次发生在清末民初到建国前期,第二次发生在建国初期至今。

不同历史时期的游戏和游戏观都是对以往游戏和游戏观的继承与发展。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游戏和游戏观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如,有研究者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探究游戏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社会的演变过程(贾莎莎、华爱华,2014);

有研究者探讨游戏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过程(林菊,2013);有研究者从游戏概念演变的角度分析游戏本质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丁海东,2001);有研究者从相关法规切入,讨论游戏观的演变(邱学青、何洁,2015);

有研究者探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认为它经历了由“主导”至“主要(基本)”活动、由“主次分明”至“平等协同”的发展变化(杜继纲,2011)。种种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游戏和游戏观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体现了历史与当下各种幼儿教育理念的相互作用。不同历史时期出台的幼儿教育法规都对游戏的种类、价值、功能与作用等作出过种种界定。本研究对不同时期出台的幼儿教育法规中有关游戏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以分析幼儿园游戏及其与其他教育活动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幼儿园游戏的历史演变过程

幼儿教育法规对游戏的界定与幼儿园游戏的历史形态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相关历史史料,我们将幼儿园游戏的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清末民初:游戏属蒙养院的保育之法

1903年,清政府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

学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蒙养院章程》)是癸卯学制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蒙养院的宗旨是“蒙养家教合一”“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目的是“发育其身体,渐起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蒙养院有四种保育之法: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其中,游戏的作用在于,“使幼儿心情愉快活泼,身体健适安全”。〔1〕

在这个时期,“重养不重教”,〔2〕从当时蒙养院开展的活动可略见一斑。例如,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幼儿园的武昌蒙养院,“明确了幼稚园教育的独特性:重养不重学。依幼儿身心特点设立了游戏室、游嬉场……”,〔3〕视游戏为“体育之始基”,游戏“种类不一,一般以士农工商的玩具引导,并由保姆带领,或在课堂上,或在课室外,以有趣的动作寓于自然的规则进行……”。〔4〕严修蒙养院则将游戏分为表演游戏与竞赛性游戏,“表演游戏如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池子里的蛤蟆,大猫的儿子等;竞赛游戏如拔河、听琴声抢圆圈,投篮等”。〔5〕

1915年颁布的《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

则》沿袭了《蒙养院章程》的规定,“保育之项目为游戏、唱歌、谈话、手艺”,游戏仍属于幼儿园的保育之法。

(二)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前期:“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南京鼓楼幼稚园自1923年秋开始了幼稚教育中国化的实验,1928年5月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决定,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成果为拟定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的依据。〔6〕在讨论《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之前,我们先要了解陈鹤琴的游戏思想及其在鼓楼幼稚园的教育试验活动。

1.“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思想的提出与实践

(1)“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思想的提出

陈鹤琴明确提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7〕在这一理念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游戏化”及“游戏性教育”两个观点。“所谓教学游戏化,就是以‘做’

为中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儿童主动、积极、参与性地学习;游戏化就是要使活动变得有快感,更能吸引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有趣的、快乐的活动中获得进步”,这就是“工作就是游戏”思想的具体体现。“游戏就是工作”的思想同时体现在“游戏性教育”中,“所谓游戏性教育,是通过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支配儿童的动作,来养成其习惯、发展其潜能,儿童是天性好游戏的,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发展、受到教育,是对游戏教育价值的肯定”。〔8〕陈鹤琴明确提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游戏,〔9〕并在鼓楼幼稚园践行这些理念。

(2)“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思想的实践

为更好地实施”教学游戏化”和“游戏性教育”,践行“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工作”这一理念,陈鹤琴一方面重视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将“幼稚园应当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儿童”作为鼓楼幼稚园教育信条之一;另一方面,发明了一些适合幼儿的玩教具来增加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例如,“骨牌借鉴了麻将牌的制作和游戏规则,摒除其赌博投机的糟粕,利用其竞争、游戏的特点引导儿童识字,儿童通过努力将刻有各种

字的骨牌拼成对子或句子以决胜负”。〔10〕当教育活动充满趣味,符合幼儿好游戏的天性时,幼儿会自觉地在活动中学到东西。这些实验结果为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思想在法规中的体现

1932年,民国政府正式公布了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①,规定课程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共七项,每项均列有目标、内容以及最低要求。其中,游戏种类包括:计数游戏、故事表演和唱歌表情的游戏、节奏的和舞蹈的游戏、感觉游戏、应用简单用具的游戏、模拟游戏以及我国各地的传统游戏,〔11〕开始将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的理念已体现在幼儿教育法规中。

(三)建国初期至“文革”前期:游戏被“课程模式化”

“新中国刚刚成立,大家没有经验,不知道何去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