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17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吗?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解放战争。
4.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大战役及其意义。
2.结合教材内容,对《双十协定》、《五四指示》等重要历史文件进行解读。
1.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和困惑,通过典型案例、实证数据等手段,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3.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理性的观点。
4.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观看一部关于解放战争的纪录片或电影,如《大决战》、《解放》等,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观点鲜明,感悟深刻,字数在800字左右。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质量,按时提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
4.通过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质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细节、深入分析和辩证思考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共23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共23张ppt)

忽必烈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 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 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 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 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材料 东晋给予北方移民安置点一郡、县的建制,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 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 百”,形成了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同一地区出现了不同行政区划,造成 地名系统的大混乱。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晋成帝时下令土断,将白籍 用里伍形式重新编制,便之固定在土地上,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改籍当地州郡 县。许多侨州郡县也被省并。但直道隋朝重新划定政区,大举省并州县,改州为郡,以 郡统县,才根除掉侨置州县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4.冲击: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5.成熟: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发展:(1)宋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 (2)元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 动。“著色户计”。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目 01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录 02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03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 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社会救济与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概念解释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 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 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 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 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概况:
——战略决战:(1948.9—1949.1)
1、概况: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2、意义:
(1948.9 —— 1948.11)
关 门 打 狗
锦 州
沈阳
长 春
营口
(1948.11 —— 1949.1)
碾庄 陈官庄 双堆集 徐州
分各 割个 包击 围破
(1948.11——1949.1)
张家口 新保安
大同
1949、1、31
北平 塘沽 天津
先后 打取 两中 头间
石家庄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的 顺序?
三 大 战 役
淮海战役
练习 《固学案》
P139,T7。
探究思考: 材料一: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 推出来的。” 材料二:淮海战役中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 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 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 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 粮食4.34亿斤。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 思考:为什么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如此之高?由此得出什么启示?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
歼敌47万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歼灭、收编敌人52万
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 大 战 役 后
歼敌55.5万
1、报纸图片中“国民政府拒绝 和平”的说法因何而起? 2、中共由此决定如何?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 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 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论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十七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十七课

第17课解放战争【基础知识梳理】一、战争背景1.重庆谈判(1)原因: ①蒋介石采取“”的策略,电邀 __________赴重庆谈判。

②中共为争取。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

其主要内容是①,坚决避免内战。

②召开,保证人民权利。

(3)不足:对和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时间、地点:年初,。

(2)成果:通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二、战争经过1.战略防御(1) 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年月,国民党进攻 ___解放区。

(2)战况①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___ _____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歼敌七十多万。

②粉碎重点进攻: 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 ____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l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

3.战略决战⑴条件: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⑵概况①辽沈战役:年月打响。

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解放长春。

最后东北全境解放。

②淮海战役:以为中心开始,先后在碾庄、宿县歼灭、黄维兵团;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杜聿明敌军。

③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共同作战,傅作义率军投诚,和平解放。

⑶意义:国民党军队的基本上被消灭了。

三、战争胜利1.北平和平谈判⑴背景:①蒋介石在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②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⑵结果:达成《》最后修正案。

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 (1)时间:年月21日至23日。

(2)结果:解放军占领,统治中国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3.进军全国,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4. 胜利意义(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改变了世界,壮大了世界、和【知识拓展】1、为什么说内战是不可避免的?(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是其阶级本质,内战是不可能改变的政策。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重大事件。首先,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分析国共两党政治主张的分歧和军事力量对比。接着,讲述解放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分析这些战役的时空背景、战略意义和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这一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图片、视频、文献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对解放战争相关历史事件的梳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珍惜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2.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备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解放战争中,哪个战役对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你认为最重要?
3.解放战争胜利对新中国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观点和讨论成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将解放战争与之前所学的近现代史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与解放战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深入挖掘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分享心得和感悟,提高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解放战争的主要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题目为:“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围绕战争背景、战役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其次,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最后,我将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以一个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战争——解放战争。”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环节,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述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主要战役和战争意义。在讲述过程中,我会穿插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短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战争场景,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同时,我会运用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
a.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b.开展“讲述解放战争故事”的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整理、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家庭作业:
a.请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家族史,了解家族长辈在战争中的经历和贡献,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战争胜负关键因素的认识。
2.学生在合作学习、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分析。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总结解放军取胜的关键因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历史题目,检验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
2.教学方法: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3.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作答,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b.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5.课后反馈:
a.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b.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解放战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 著化,承担赋役。
命州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一年一度或三年一次的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 搜刮出来,称为“刮户”。 以是否承担政府课役为标准,把人户分为课户和不课户两大类别。课户:凡有田产,户内又承担课 役的人口的人户,称为课户。无田产或有田产但依法免课的人户,称不课户,或免课户。这是隋唐 时期最主要的两大户口的类别。
清朝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规定“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 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这种保甲制所形成的保与都构 成了基层的都保制。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任上行“十家牌法”,以十家总编为一牌, 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 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宁海育婴堂最早建立于清顺治年间,共 收养了数万名弃婴
叁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总结
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的特点
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 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
户籍的演变过程
明代黄册
02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 会稳定。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贰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
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的关系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第17课解放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程。这一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多变,战略策略层出不穷,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深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爆发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斗争、战略决战、和平谈判及其破裂、解放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史论结合,以丰富的史料支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教师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小组合作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4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49张PPT)

(九)明朝
祁门县江寿户帖
材料 洪武三年,太祖籍天下户口, 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 籍上户部,贴给之民。
—— 《明史•食货志》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 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 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 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 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 百姓一个户帖…”
举措 常平仓制度
材料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 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上》
(二)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汉朝 常平仓制度
政府
主体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 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天下第一仓”
材料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 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
材料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 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 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元至元年 间湖州路 户籍文书, 登载了322 叶900户的 人口事产 营生信
元湖州路户籍文书第二 册叶三“吴万三”户
的原作因用:则中退央居集其次权了制。度清的政不府断下令强彻化底;废统除治人者丁编的审改,革户;籍农管民理制的度反正抗式斗退争出;历史商舞品台经。 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中农国抑户商籍制思度想的的历影史响考。》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22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22张PPT)

(1921年)
(1935年)
(1949年)
14年 转 14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 如二七惨案、 大革命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利
折 点
由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 建立新中国
读图说史
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图一、图二中分别召开的是 哪次会议?请分别说出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
时间
军队人数 敌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1933年
分散兵力


50万
10万 博古

1934年
李德
进攻冒险
失 败
防御保守
问题: 1.请你根据材料预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 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依据:当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 上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
1932年
军队人数 敌我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领导人 毛泽东
第四次 1933年 5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战略战术 结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胜利 各个击破
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毛泽东制定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
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前四次反“围剿”红军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 为安。
3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4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易错点: 1.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遵义会议 2.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 长征的胜利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解放战争的具体史实、背景、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尚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战争类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关联分析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关键事件等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梳理。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2.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社会责任感。
3.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
4.搜集与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物或故事,进行整理和描述,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共同感受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政治、经济、军事策略,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按时完成,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4.引导学生从解放战争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为蓝本,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3)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评价方式: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争取民主与和平的斗争(一)国共重庆谈判(1945年8月):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二)重庆政协会议(1946年初):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后被蒋介石撕毁。

二、解放战争的过程(1946——1949年)(一)开始: 1946年6月,蒋介石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二)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人民解放军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秋):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四)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五)胜利阶段1.国共北平和谈(1949.4)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三、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 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中国社会主要 矛盾的变化来理解内战的爆发,掌握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 平民主而进行的斗争。 2.运用图示法理解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用数字归纳法总 结解放战争的历程,分析其胜利的原因,总结其基本经验。
史料一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①,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
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
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注:①指日本投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思考 (1)依据史料指出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 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和平建国。
知识点二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_邓__小__平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 (1)条件:1948年秋,__敌__我__力__量___发生重大变化。 (2)战况
战役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战果 攻占_锦__州__,长春解放,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二、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时代
地方管理制度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 周代
向崩溃
本 节 内 容 结 束 秦朝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 汉朝 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将解放战争放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去思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旨在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课程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起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等。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还需进一步深入。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解放战争的主题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小组展示: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提问,通过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画面和历史文献,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激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创设问题情境:以解放战争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如“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好奇心。

高一第17课历史知识点

高一第17课历史知识点

高一第17课历史知识点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它是以封建地主所有制为基础,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封建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的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加强统治,各地的诸侯开始实行封建制度,将土地赏赐给勇士、官吏等人,形成一个个封地。

这些封地由封建地主统治,人民在封地上务农、纳税,同时也要服从地主的统治。

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

汉代以后,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在此后的历史时期,封建制度修补完善,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

二、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1. 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地主通过控制土地,能够获取农民的劳动成果,形成了一种剥削关系。

2. 君主专制:封建制度下,国家政权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并通过世袭制将权力传承给后代。

3. 地主阶级统治:封建地主作为统治阶级,通过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服从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4. 等级森严:封建制度下,社会等级分明,从上到下分别为皇帝、官僚、地主、农民和奴隶,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且无法改变。

三、封建制度的影响1. 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束缚了人民的自由,加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导致了社会的封闭和不平等。

2. 经济制度:封建制度下,土地成为统治阶级获取财富和统治手段的重要工具,农民被迫为地主耕种土地,剥削程度加深,限制了农民个体的发展。

3. 文化制度:封建制度孕育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体系,它形成了礼尚往来、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同时也限制了人民的思想和表达自由。

综上所述,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它通过封建地主所有制和君主专制来维持社会秩序。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我国解放战争的过程。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它既是我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时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一学生,年龄大约在16-17岁,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
1.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胜利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对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实质理解困难,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3.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分析不够客观。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生动展示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历史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解放战争相关的故事,如“渡江战役中的英雄事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配人教版)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配人教版)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06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A组必备基础巩固题组1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

这一制度()A.固化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差异B.是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C.有利于政府掌控人口征发赋役D.是中国古代郡县制确立的标志2.宋代第一次把城镇坊郭户从乡村主客户中分离出来,另行编制户籍。

坊郭户成了户籍制中与“乡村户”相对应的、府州县治以及镇区等城居人口的专用名称。

由此可知,宋代()A.户籍管理制度松弛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城乡二元对立缓和D.坊市制度走向崩溃3.中国古代某一朝代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在地方上三权分立,互不统属,同时又分属中央三个不同的机构。

后来,朝廷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大权。

该朝代的户籍()A.管理相对松弛B.分主户与客户C.按职业来划定D.每一县造一册4.清初,政府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

乾隆年间,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政策的调整B.赋役制度的变革C.基层治理的失控D.商品经济的发展题组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5.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

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地方治理重视社会教化B.儒学文化得到复兴C.乡村文化活动更加通俗D.市民文化逐渐发展6.明代《大诰》规定:凡各地“耆宿老人、遍处乡村市井士君子人等”均可对地方官员测评,“列姓名具状”递送朝廷,并各级官员都不得阻拦。

这些举措()A.意图借助社会力量维护统治B.有效地规范了官员从政行为C.推动民主评议朝政之风盛行D.体现了监察体系的逐步完善7.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在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

预习案
【预习内容】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原因:国民党,内战准备未完成,采取
“”的策略;共产党,为
了。

2.结果:10月1 0日签定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二、解放战争
1.战略防御:(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2)1946夏-1947春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
面进攻(3)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和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2.战略反攻:1947.6,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9-1949.1中共连续发动
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4.胜利:北平和平谈判: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
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

但为
了,减少人民的痛苦,4月,中共在北平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达成
《》最后修正案。

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和谈破裂。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

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
得。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改变了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探究案
【探究内容】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训练案
【当堂检测】
1、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
A.坚持团结,避免国共合作破裂
B.实现民主,加快和平建国步伐
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D.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2、解放战争防御阶段,蒋介石重点进攻是( )
①陕北解放区②山东解放区③中原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3、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推翻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全部国土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是指()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马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5、抗战胜利后初期,我国与民主政治的实现再次擦肩而过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
B.缺乏和平民主的正确目标
C. 中共为民主政治孤军奋战
D.政协会议的决议难以实施
6、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下面认识正确的是()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背景下实现的
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C.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D.合则两利,分则不利
7、毛泽东在1948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

”此话表明中共的政治意图是()
A.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两党分歧
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C.改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D.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
8、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中国的革命家、思想家、艺术家,更是伟大的诗人。

他的许多诗词描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

对下列诗词反映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
B.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D.①③④②
9、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