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如何理解健康概念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健康的概念及发展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健康的概念及发展(许明智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人们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幸福的源泉。
任何时代和民族均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原来单一维度、消极的健康模式向着多维度、积极的整体健康模式发展,加深了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健康事业的发展[1]。
一、传统的健康观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
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将有无疾病视为健康的标准,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2]。
这个单一维度的健康模式使医生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是一种消极的健康观。
同时也忽视了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不同的职业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也不相同。
运动教练也许认为,饮食规律,经常体育锻炼,保持体重正常和良好的身体状态,就是健康;临床医师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而心理学家认为健康还要包括具有应对情绪问题和心理创伤的能力[3]。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入,发现这些观点不够完善,仅强调了健康的某些方面或维度,而忽视了整体健康(holistic health)。
现代医学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向着多维度的、积极的、整体的健康模式发展。
二、现代的健康观现代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在仅局限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乃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4]。
对大健康的理解

对大健康的理解
大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心理、社交等多个维度上的全面健康。
它强调的是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而不仅仅是身体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大健康的概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大健康的核心是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大健康的基础,没有身体的健康,其他方面的健康也难以得到保障。
人们应该注重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物质,避免过度依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大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情绪、认知、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应对挑战和困难,同时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大健康还强调社交健康。
社交健康是指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良好的关系和互动。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交关系对于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感都具有重要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的交流,以及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交关系。
同时,人们也可
以通过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增加社交机会。
大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强调人们在身体、心理、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健康。
为了实现大健康,人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努力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
只有全面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过上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
健康的定义

一、健康的概念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
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二、健康的表现健康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紧张;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⑨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感,无出血症状,齿龈颜色正常;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心理健康表现为:①对现实具有敏锐的知觉;②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③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有乐于助人的热心;④具有真正的民主态度、创造性观念和幽默感;⑤在所处的环境中能保持独立和宁静;⑥对于最平常的事物如旭日朝阳,都能经常保持兴趣;⑦能承受欢乐与忧伤的考验;⑧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的理论。
1、定义:?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对保健做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1)身体无病:这是健康的最基本条件;?(2)心理健康:心态决定了人生的一切,良好的心理是一切的保证;?(3)身体健康:维持机体各组织的细胞,使功能协调作用完善。
健康理念

健康理念--讲座文字版.21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
人类将追求心理、生理、环境的完全健康。
富裕起来的中国百姓,面对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越来越懂得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它胜过银行里高额的存款,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
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成果的享有,必须以健康为前提。
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都无从谈起,追求健康就是追求文明和进步。
追求健康是社会发展和民族强大的保障。
展开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的伟大工程,是中国老百姓迫切的需求。
一、健康的定义1、定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对健康做了如下定义:"健康不公是身体没有疾病。
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1)身体无病:是健康的最基础条件。
(2)生理健康:心态决定了人生的一切,良好的心理是一切的保证。
(3)生理健康:维持机体各组织的细胞,功能协调作用完善。
(4)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今社会的三大特征:"速度、多变、危机"对策:"学习、改变、创业"。
2、健康的十条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份紧张,你可以从事你渴望做的一切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3)应变能力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4)对于一般性感冒和传染有抵抗能力。
(5)体重标准,身体匀称,站立时身体各部位协调。
(6)眼睛明亮,反应敏捷无炎症。
(7)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或较少。
(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10)善于休息,睡眠好。
二、疾病与寿命1、人类的理想寿:(1)根据生物学的原理:(2)哺乳动物的寿命是生长期的5-7倍,人类的生长期用最后一颗牙齿出来的时间(20-25岁)来计算的。
在现代社会如何理解健康概念

在现代社会如何理解健康概念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人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
那什么是健康呢?健康是一个发展性、综合性的课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健康的内涵。
传统观念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无病”,这是人们对健康的最初认识.实际上,这一传统健康观是既消极又不全面的.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对现代健康观理解的核心在于对心身关系问题。
一个人若长期患病会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敏感、多疑、恐惧等,表现出种种心理障碍;反过来。
心理因素的作用也可影响身体健康,导致躯体疾病。
对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问题的认识也是全面理解现代健康观的关键所在。
人的心理一旦失常,其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最终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不幸和痛苦,给社会带来危害。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跟进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接受现代健康观,我们应具备心身统一的意识,个体受社会环境影响的意识,主动调节心理状态去适应环境的意识,遵循现代健康的内在规律维护自身健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高度重视,佛山在这方面不断进步。
健康在护理学里的名词解释

健康在护理学里的名词解释健康是一个在护理学中常被提及、深入研究的概念。
它是人类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此,理解健康的本质以及与护理学的联系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解释什么是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缺乏疾病或身体不适。
相反,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涵盖了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完整性。
在护理学中,健康被定义为一个人能够有效地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和压力,从而获得最高程度的身体和心理福祉。
这意味着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个体的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等。
护理学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和维护个体的健康。
在此过程中,护士作为护理学的主要从业者,在许多不同的环境和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如病情监测、药物管理、疼痛缓解以及身体活动和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个体改善和维持健康。
此外,护士还提供教育和支持,以帮助个体掌握自我护理技能,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健康维护的过程。
在护理学中,健康的概念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
它涉及到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健康、社交互动和生活质量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良好,能够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强。
在护理实践中,护士经常与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接触,他们通过提供支持和激励,促进病人心理上的恢复和保持。
此外,健康的概念还包括社交互动和生活质量。
社交互动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健康的人在社会上能够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积极的关系,这对个体的心理和身体都有益处。
生活质量则是指一个人主观感受到的生活满足程度。
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密切相关,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往往能够反映出他们的健康状况。
为了探究健康在护理学中的含义,我们需要了解护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例如,护理学研究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通常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状态。
不健康的饮食、缺乏锻炼和慢性压力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疾病风险,从而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概念
现代健康概念,早已超出人们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
即:身、心两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
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著名心理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
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现代的健康观

现代的健康观一、健康(Health)的概念自古至今,健康成为各朝各代人们谈论的永久话题,并被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
然而什么是健康?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健康的确切内涵?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该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事隔多年后,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hysi。
alhealtl)、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ychological。
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
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个现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是对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1.躯体健康(生理健康)躯体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状态;广义的心理健康还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心理效能能力。
3.社会适应良好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于社会现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
既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注重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对于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怨天尤人,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解决。
当发觉自己的理想与愿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时,能够迅速地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发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现代健康的概念认为是什么

现代健康的概念认为是什么现代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的状态,也涉及到心理、社交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同时,健康也被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人们认为健康不仅是生命的基础,更是生活和幸福的保证。
首先,现代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交健康和环境健康等维度。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自我价值感、情绪状态和自我管理等。
社交健康体现了个体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质量,包括互相信任、相互尊重和合营意识等。
环境健康则关注个体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包括空气、食品、水质和住房等方面。
这些维度的综合影响人们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幸福感。
其次,在现代社会,健康不仅是生命的基础,更加重视健康对生活和幸福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仅注重病种和病程的治疗,还更加注重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他们提出了“预防优于治疗”的口号,以保持健康为首要任务。
同时,健康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健康人可以拥有更多的能力开展和参与社会活动,同时更容易积极参与社会,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自我实现感,促进生活或者工作的成功和幸福感。
最后,现代社会还更加强调健康关注的价值和意义。
健康作为贯穿人类生命整个过程的价值和目标,具有人权、社会公正、和平与稳定等方面的价值。
健康是人类学习和追求其他人生价值的基础。
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之外,更加注重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以此来实现人类理想的和谐与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心理、社交健康和环境等,它不仅是生命的基础,更加重要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同时,它还具有多个价值和意义的,贯穿人类生命整个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0a00dd3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0.png)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篇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
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篇二: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和特点有哪些?影响个人健康的主要因素是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和特点有哪些?影响个人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头发光洁,无头屑;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身心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不同的说法。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全面正确的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自我评价,要自信乐观,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并努力向目标靠近。
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能保持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所思所言所作能协调一致。
具有开朗轻松的心境,经常保持开朗、乐观、愉快、满足的心境,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自尊自重。
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要有较强的心理能力,在挫折、困难、逆境面前不气馁,百折不挠。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能主动的适应和改变现状。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并保持真诚的微笑。
具有积极的研究态度,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来对待研究,善于研究,刻苦钻研。
以上七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要求我们做到,只要能稳定有效的研究、生活和交往,就达到了基本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家XXX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衡量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参考。
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首先,智力水平应该正常,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操作等能力。
其次,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表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第三,意志健康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第四,行为协调自然,有条不紊,落落大方。
第五,友好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最后,反应应该适度,既不过于敏感也不过于迟钝。
简述现代健康观的内涵

简述现代健康观的内涵现代健康观的核心内涵是: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健康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3、健康的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现代健康观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健康。
这一概念比健康观前进了一步,强调了个体身心整体的健康状态,它不仅仅涉及个人,还涉及到家庭和社会;不仅涉及到现在,还涉及到未来。
因此,它对医学模式也提出了挑战,对健康的评价由单纯追求“无病”进入了全面追求“有病能治,无病能防,无病能健,少病能养,有病能防,老年能自理”的新境界。
1、个人为健康,但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实现这一点?个人怎样才能获得健康呢?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看,每个人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其次还要认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只有正确地估量自己,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目标,才可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2、个人具备了健康的素质后,还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主观的努力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保持和恢复健康的状态。
这就要靠健康教育来传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育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因此,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健康传播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另外,学校教育和各种职业培训等也对个人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家庭为健康,我们常听说一句话:家庭是幸福的港湾。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人如果工作、事业顺利,都属偶然现象。
因为社会竞争激烈,使许多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
我国的现实状况是,我国人口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获得科学的教育,不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那么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就难以承受这一系列问题的打击。
因此,他们也需要健康。
从人群分布看,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更是需要健康。
在他们中间开展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3、社会为健康,健康事业是一项全民性的事业,是社会系统工程。
社会学理论知识: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学——疾病、治疗和身体的文化

社会学理论知识: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学——疾病、治疗和身体的文化健康和疾病是生命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作为一种社会学现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探讨疾病、治疗和身体的文化,通过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学理论知识。
一、疾病疾病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病毒感染、慢性病等因素导致的疾病数量不断上升。
但是,疾病并不是仅仅由生物因素决定的,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在不同的文化中,疾病的定义和评价也是不同的。
在某些社会中,疾病被看作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命运,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这种观念表明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感受是受到文化影响的。
而在另一些社会中,疾病则被视为是社会秩序的威胁。
这种观念揭示了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对人们看待疾病的影响。
由此可知,对于疾病的定义和评价,其实是包含着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内的。
疾病不仅仅危及身体健康,而且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正是那些重视健康的社会和个人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治疗为了对抗疾病,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医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治疗本身也是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的。
不同文化中的治疗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采用自然疗法、传统疗法等方法,而在西方文化中,现代医学和药物疗法则更受青睐。
这种差异反映出了人们对健康问题的不同认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此外,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治疗选择。
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人们往往会更加注重现代医学和高科技医疗手段,而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的人们则可能更依赖于免费或廉价的医疗服务或传统疗法。
三、身体的文化身体作为人类生存和文化的基础,其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身体的文化包括了人们对身体的象征意义、身体形态之间的关系、身体行为和姿势等多个方面。
那么,健康和疾病,以及治疗这些问题对身体的文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一些文化中,身体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某种规范和准则。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的一种良好状态,它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对个体的幸福感、生活质量和工作效果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影响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研究表明,心理不良(如焦虑、抑郁)会增加患病风险,而患病又会对个体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容易引发多种疾病,而得到了某种疾病的人也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自卑等心理问题。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2.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心理健康是人们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我们的内心充满积极的情绪时,我们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更有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更愿意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这些积极体验可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使我们更愿意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3. 心理健康与工作效果良好的心理健康还能够提升个体在工作中的表现。
一项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员工更具工作动力和创造力,更容易适应变化并能更好地与同事合作。
此外,他们往往更具有自信心和决策能力,从而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1.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特点以及与他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
它包括了自我价值感、自我形象、自我控制等方面。
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且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2.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个体对于情绪状态进行有效的认知和调节。
它包括了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方面。
良好的情绪管理技能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控制情绪,并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保持积极乐观。
3. 应对能力应对能力是指个体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采取合适行动或态度的能力。
它包括了问题解决、应变能力、灵活性等方面。
现代医学模式下,如何界定健康与疾病

现代医学模式下,如何界定健康与疾病?作者:龚幼龙严非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10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悄悄发生了变化,许多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逐渐增加,替代了原本的传染性疾病,成为破坏人类身体健康的主因。
例如,心脑血管病、肿瘤和意外伤害等。
人患了疾病便失去了健康,疾病的治愈使人们又重新恢复了健康。
这种“没有病就是健康”的观点被称为消极健康观,那么在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下怎样界定健康与疾病呢?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根据这个积极的健康观,健康可以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共同作用结果。
WHO的健康定义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推导出来的必然结果。
从生物学角度观察健康,主要是检查人体的器官和功能是否正常,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是否处于正常水平。
从心理和精神角度观察健康主要是分析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否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是否处于心理平衡状态。
从社会角度衡量健康,主要涉及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如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并发挥社会功能。
(健康与疾病定义比较,见表1)实际上,不同观点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是存在差别的。
世界著名统计学家恩格尔在提出现代医学模式的同时,对“疾病”提出了新的定义:疾病可以看作是整个生物体或多个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调整中失败或失调。
这一定义明显存在着局限性。
疾病(disease)、病患(illness)及患病(sickness)三者是有区别的。
疾病是一种病理状态(生物维度),病患是病人说明病理状态的程度(感觉维度),患病是病人对于病理状态作出的反应(行动维度)。
而疾病发生的原因其实是多样化的,有多因单果的,即多种病因引起一种疾病;有多因多果的,即多种病因引起多种疾病。
例如,传染病的发生主要是生物病原体的作用导致的,是宿主、生物致病原和环境因素三者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
这种以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依据的疾病观,是单因单果的健康观与疾病观。
WHO提出健康新概念

WHO提出健康新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新发展,它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
也就是说,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理,而且涉及到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健康的整体概念。
生理健康是指人的身体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形匀称,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肌肉皮肤有弹性,睡眠良好等。
生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达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健康,更谈不上长寿。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
据医学家测定,良好的心态,能促进人体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健康长寿。
道德健康也是健康新概念中的一项内容。
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把道德纳入健康范畴是有科学依据的。
巴西著名医学家马丁斯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精神过敏症。
品行善良,心态淡泊,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心胸坦荡,则会心理平衡,有助于身心健康。
相反,有违于社会道德准则,胡作非为,则会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态,有损健康。
试看,一个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者,何以能谈健康!据测定,这类人很容易发生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也会减弱,最终会在恶劣心态的重压和各种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或者早衰,或者早亡。
有心理健康,生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主要类容:随着经济、文化、价值多元化等因素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诸如人际关系障碍,夫妻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性心理障碍,抑郁、焦虑、嫉妒、自私、自卑、猜疑、易怒等问题,严酷的摆在人们面前。
什么是健康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包含了身体的健康和心里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健康是人的自我责任,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健康是人顺希望拥有的最大最重要的财富。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
我国著名医学家傅连章同志认为健康的含义应包括如下的因素:(l)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贯注,思想集中,对工作、学习都能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这虽和思想修养有关,但身体是不是健康对它也有很大的影响)。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在我们国家,无论在健康人与病人中或者在医务人员中,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心理健康。
这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与提高医疗效果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例如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重视营养,而忽视饮食时的心理因素作用。
人们注意身体的锻炼,而不重视心理的锻炼。
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以及如何锻炼。
在临床实践中,有些医务人员在病因上,重视病毒、感染等因素,忽视疾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在诊断上重视物理诊断等,忽视心理诊断;在治疗上重视药物治疗,忽视心理治疗。
其实,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身心两方面健康是相辅相成的。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四,不脱离现实环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人际关系和谐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健康、美丽,你选择哪一样?100%的人会说要健康,同时认为可以兼得的不在少数。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27db5308-6eb2-11ec-98b0-7cb59b590d7d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现代社会,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三者的和谐统一是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
一、健康的概念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强调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会认为“身体是健康的,没有疾病”。
然而,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入,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1)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1977年恩格尔(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在该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iopsychosocialmodel)engel,g.l.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science,1977,19 6,pp.129-136。
这立即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因此,它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当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根据这一点,世卫组织在1989年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整状态。
”世卫组织还提出了十项健康标准: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无论大小事情都不挑剔;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休息好,睡眠好;四是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适应性强;五是自控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第八,清洁牙齿,无蛀牙,无疼痛,无出血,牙齿和牙龈颜色正常;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第十,肌肉和皮肤是有弹性的,走路是容易和协调的。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健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只有当这多方面同时健全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校中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各种原因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势在必行。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本人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只有教师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还有助于给学生提供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
所以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第二、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和途径及时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通过主题班会、参观、讨论、游戏等方法来解决学生的群体性心理问题,通过访谈本人和家长、课内外观察、心理测试等方法来解决学生的个别性心理问题。
而对于过分孤独、自卑,甚至行为失常的学生,应采取“一帮一,交朋友”的方式,使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树立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现代社会如何理解健康概念
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人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
那什么是健康呢?
健康是一个发展性、综合性的课题。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健康的内涵。
传统观念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无病”,这是人们对健康的最初认识。
实际上,这一传统健康观是既消极又不全面的。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
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对现代健康观理解的核心在于对心身关系问题。
一个人若长期患病会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敏感、多疑、恐惧等,表现出种种心理障碍;反过来。
心理因素的作用也可影响身体健康,导致躯体疾病。
对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问题的认识也是全面理解现代健康观的关键所在。
人的心理一旦失常,其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最终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不幸和痛苦,给社会带来危害。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跟进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接受现代健康观,我们应具备心身统一的意识,个体受社会环境影响的意识,主动调节心理状态去适应环境的意识,遵循现代健康的内在规律维护自身健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高度重视,佛山在这方面不断进步。
1、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领导和决策层转变观念,从政策上、资源上对健康需求和有利于健康的活动给予支持,并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政策。
因为健康教育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已经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政府行为和行政干预来支持和推动健康教育工作,是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
使人们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相关的问题时,能明智、有效地作出抉择。
通过提高社区自助能力,实现社区资源的开发。
3、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必须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与相关部门协作,共同努力逐步创造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把社区、学校、企业等建成“健康促进社区”、“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工厂”等。
4、积极推动医疗卫生部门观念与职能的转变,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其作用向着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
相当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5、在全民中开展健康教育。
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的心身健康状况一方面直接影响我们本身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影响着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而总体地、长远地影响着国家大业。
所以我们更需要增强维护心身健康的意识, 提高心身健康水平!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试。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