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优秀论文案例学会借力关注社会适应性
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逐渐被推广。
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教育,让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并享有与普通儿童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以下是一个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案例,旨在探讨融合教育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二、案例描述1. 学生基本情况小华(化名),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患有自闭症,语言表达困难,社交能力较弱,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较大。
小华从小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但在该校的教育环境下,他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2. 教育融合的实施过程(1)前期准备为了将小华融入普通学校,学校首先对小华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等。
评估结果显示,小华在语言表达、社交互动、情绪控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基于评估结果,学校制定了小华的教育融合方案,包括以下内容:个性化教学计划:根据小华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包括学习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特殊教育支持:为小华提供特殊教育支持,包括个别辅导、资源教室等。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华的学习和生活。
(2)实施过程课堂融合:小华被安排在普通班级学习,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
教师根据小华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小华能够跟上学习节奏。
个别辅导:学校为小华配备了专门的辅导老师,定期为他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资源教室:学校设立了资源教室,为小华提供专门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如多媒体设备、图书等。
社交训练:学校组织社交训练活动,帮助小华提高社交能力,如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
家校合作: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小华在家中的表现,并及时调整教育方案。
3. 教育融合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小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学习能力提升:小华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能够完成课堂作业,并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社交能力增强:小华的社交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能够与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并参加集体活动。
智障学生融合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智障学生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融合教育旨在让智障学生在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与正常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本案例以小明为例,探讨智障学生融合教育的实施过程及效果。
小明,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由于出生时缺氧,小明患有轻度智障,智力水平相当于正常儿童的四岁左右。
在过去的几年里,小明一直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与同龄智障学生一起学习。
然而,小明家长希望通过融合教育,让小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融合教育实施过程1. 家校沟通,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在决定让小明进入普通学校之前,家长与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家长向学校介绍了小明的病情、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学校则向家长介绍了融合教育的理念、实施方法以及相关资源。
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制定了小明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2. 调整课程,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为了让小明在普通学校中更好地学习,学校对小明的课程进行了调整。
在语文、数学等主科方面,学校采用简化教学内容、降低难度、分解步骤等方法,使小明能够跟上班级进度。
同时,学校还开设了生活技能、社会适应等课程,帮助小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3. 特殊辅导,关注小明的成长为了确保小明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关注,学校安排了一名专职教师担任小明的辅导员。
辅导员负责关注小明的学习进度、心理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此外,学校还邀请了一位志愿者,协助辅导员关注小明的学习和生活。
4. 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小明成长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家校合作至关重要。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小明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步。
同时,家长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教师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小明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融合教育效果1. 学习成绩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小明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在语文、数学等主科方面,小明已经能够跟上班级进度,甚至有些科目成绩超过了同龄学生。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生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本文将以小明的成长之路为例,探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成效。
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患有自闭症。
在他三岁那年,父母发现他与人交流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刻板。
经过专业评估,小明被确诊为自闭症。
面对这个不幸的现实,小明父母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
在咨询了多位专家后,他们了解到融合教育是一种适合特殊儿童的教育模式,于是决定将小明送入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
二、融合教育实施过程1. 评估与规划首先,幼儿园对小明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智力、语言、社交、情绪等方面。
评估结果显示,小明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障碍,但在语言和社交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根据评估结果,幼儿园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旨在帮助小明逐步适应普通幼儿园的生活。
2. 教师培训为了更好地支持小明的学习,幼儿园对教师进行了特殊教育知识的培训。
教师们学习了自闭症相关知识,掌握了与小明沟通、互动的方法,并学会了如何根据小明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
3. 同伴支持幼儿园为小明安排了一位同伴,帮助他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融入。
同伴在课堂上与小明一起学习,课下帮助他完成作业,并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
同伴的支持让小明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逐渐增强了自信心。
4. 个别化教学针对小明的特点,教师为他制定了个别化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音乐、绘画等,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小明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5. 家校合作幼儿园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反馈小明的学习情况。
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小明的教育过程中,在家中进行相应的训练,巩固幼儿园的学习成果。
三、融合教育成效经过一年的融合教育,小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 语言能力提升小明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能够主动与人交流,讲述自己的故事。
教师融合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融合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融合教育是指将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以下简称“特殊学生”)融入普通教育环境中,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旨在促进特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同时增进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理解与接纳。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特殊教育班级学生小华为例,探讨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班级中的应用。
二、案例介绍小华,男,10岁,患有自闭症。
由于自闭症的影响,小华在语言表达、社交互动、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入学前,小华曾在特殊教育机构接受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但效果并不理想。
进入普通学校后,小华的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能通过融合教育的方式,帮助小华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三、融合教育实施过程1. 前期准备(1)开展家长培训:邀请专家为小华的家长讲解自闭症相关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小华的病情,提高家长的关爱能力。
(2)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根据小华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需求的IEP,明确小华在语言表达、社交互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学习目标。
(3)培训教师:组织教师参加融合教育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对自闭症学生的了解和应对能力。
2. 融合教育实施(1)同伴支持:鼓励小华与普通学生建立友谊,邀请普通学生担任小华的同伴,帮助小华融入班级。
(2)个别化教学:针对小华的IEP,教师采取个别化教学方法,如:通过图片、动作等辅助小华理解和表达。
(3)行为矫正:针对小华的行为问题,教师采用正向强化和负向惩罚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小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心理辅导: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小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小华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
3. 评估与调整(1)定期评估:教师定期对小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小华的进步情况。
(2)调整教学策略: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小华的IEP得到有效实施。
(3)家校沟通: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小华在家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小华的成长。
融合教育教学优秀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融合教育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融合教育旨在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平等、包容、关爱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本文将介绍一个融合教育教学的优秀案例,旨在为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案例介绍案例名称:融合教育实验班案例背景:某小学在2015年开展了融合教育实验班,旨在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同时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成长。
案例实施过程:1. 实验班组建该校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挑选了10名有自闭症、智力障碍、学习困难等特殊需求的学生组成融合教育实验班。
同时,从普通班级选拔了10名具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一定教育经验的学生担任助教。
2. 教学策略(1)个别化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教育。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4)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教学成果(1)学生进步显著:经过一年的融合教育,实验班的学生在语言、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2)助教成长迅速:助教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3)班级氛围和谐:实验班的学生与普通班级学生相互尊重、关爱,班级氛围和谐。
三、案例启示1. 融合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该校通过成立实验班,将融合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2. 个别化教学是融合教育的重要手段。
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教育。
3. 教师是融合教育的关键。
教师需要具备爱心、责任心、耐心和一定的教育经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对融合教育至关重要。
初中融合特殊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融合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融合教育旨在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机会的均等。
本文将以一起初中融合特殊教育的案例,探讨融合教育在实践中的实施策略和成效。
二、案例描述(一)学生情况小张,男,14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患有自闭症,语言表达困难,社交能力弱,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情绪激动。
在小学阶段,小张在学校和家庭的帮助下,学习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成绩一般。
(二)班级情况小张所在的班级共有40名学生,其中特殊儿童2名。
班级教师具备一定的融合教育理念,愿意接受特殊儿童,但缺乏专业的融合教育知识和技能。
三、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一)前期准备1. 建立融合教育团队:学校成立了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师、家长代表等组成的融合教育团队,共同商讨小张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2.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针对小张的特点,制定了详细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包括学习目标、教学方法、行为矫正策略等。
3. 培训教师:组织教师参加融合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和教学能力。
(二)教学实施1. 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小张的特点,教师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个别化教学:针对小张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 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帮助小张理解和记忆。
- 同伴支持:鼓励班级同学帮助小张,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2. 行为矫正:针对小张的情绪激动和行为问题,教师采用以下行为矫正策略:- 正面强化:对小张的良好行为给予表扬和奖励。
- 行为消退:对小张的不良行为不予理睬,逐步消除不良行为。
-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帮助小张学习社交技能。
(三)家校合作1. 家长沟通: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小张在家中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策略。
2. 家长培训:组织家长参加融合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和应对能力。
四、案例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实践,小张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学习成绩:小张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逐渐跟上班级进度。
融合教育实施案例(2篇)
第1篇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融合教育旨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包容的教育环境,使特殊儿童能够在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并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以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探讨融合教育的实施案例。
一、背景介绍某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05年,是一所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康复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现有在校生200余人,其中大部分学生患有自闭症、智力障碍等特殊教育需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在2018年开始尝试实施融合教育。
二、融合教育实施策略1. 政策支持与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融合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融合教育政策、规划、措施,并协调各部门资源,保障融合教育顺利实施。
2.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融合教育能力。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融合教育培训班,学习特殊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融合教育意识。
3. 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整学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课程设置,开设融合课程、特色课程和康复课程。
在普通课程中融入特殊教育元素,如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社交技能训练等。
4. 环境创设与资源整合学校优化校园环境,增设无障碍设施,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如邀请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持服务。
5. 家校合作与社区支持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需求,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同时,学校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合作,争取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支持。
三、融合教育实施案例1. 个案一:自闭症儿童小明的融合教育小明是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学生,在学校接受融合教育。
教师根据小明的特点,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在课堂上,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小明积极参与活动。
此外,学校还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小明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提高社交技能。
融合教育自闭症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教育领域,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自闭症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爱。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融入社会。
本文以某市一所融合教育学校为例,介绍一个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中的成长历程。
二、案例介绍(一)学生基本情况小杰,男,8岁,来自一个普通家庭。
从小表现出孤独、刻板的行为特点,与同龄儿童交往困难。
经诊断,小杰患有自闭症。
在进入融合教育学校之前,小杰曾在普通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接受过教育,但效果不佳。
(二)融合教育学校介绍某市融合教育学校成立于2010年,是一所集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
学校致力于为自闭症儿童提供融合教育,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学校采用“班级融合、课程融合、资源融合”的教育模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
(三)融合教育实施过程1. 班级融合小杰进入融合教育学校后,被安排在普通班级。
班级内共有30名学生,其中自闭症儿童5名。
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小杰的个性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2. 课程融合学校根据小杰的兴趣和特长,为他量身定制了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语言表达、社交技能、生活自理、艺术创作等。
教师通过游戏、故事、音乐等多种形式,激发小杰的学习兴趣。
3. 资源融合学校为小杰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例如,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小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改善社交能力;康复师为他提供康复训练,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融合教育效果经过一年的融合教育,小杰取得了显著进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能力:小杰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2. 语言表达:小杰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能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3. 生活自理:小杰学会了穿衣、洗脸、刷牙等基本生活技能。
4. 艺术创作:小杰对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获奖。
自闭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对特殊儿童关注度的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让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生活,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本案例以某市一所普通小学为例,探讨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实践过程。
二、案例描述1. 学生情况小华(化名),男,9岁,被诊断为自闭症。
小华性格内向,与人交流较少,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较大。
在普通学校中,小华的学习成绩较差,尤其在数学和语文方面。
此外,小华在生活中缺乏自理能力,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悉心照顾。
2. 教学目标(1)提高小华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
(2)培养小华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效率。
(3)提高小华的自理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
3. 教学策略(1)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针对小华的特点,教师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首先,教师对小华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针对小华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采用了分散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游戏、音乐等手段吸引小华的注意力。
(2)开展融合教育课程在融合教育课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小华的社会交往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小华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互动。
同时,教师还组织了各种团队活动,让小华在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3)实施个别化辅导针对小华的学习困难,教师进行了个别化辅导。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步骤,逐步引导小华完成。
在语文课上,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提高小华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自理能力为了提高小华的自理能力,教师和家长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生活自理计划。
例如,教师指导小华如何整理书包、摆放文具,家长则帮助小华学会穿衣、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
4. 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小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小华逐渐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与同学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融合教育案例
融合教育案例融合教育是指将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融合到一起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融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融合教育的案例。
首先,某小学开展了一次融合教育的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学校邀请了一些特殊教育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参加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在课堂上,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特殊教育学生和普通学生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学习。
在课外活动中,学校组织了各种团体活动,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次活动,学校的学生们更加理解和尊重了特殊教育学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一所中学开设了融合教育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校将特殊教育学生和普通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进行学习。
老师们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在这样的环境下,特殊教育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校的学生们更加理解了每个人的不同,也培养了他们的包容和关爱之心。
最后,某大学开展了一次融合教育的研究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学校邀请了一些特殊教育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参与科研实验和学术讨论。
通过这次项目,学校的学生们更加了解了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同时,特殊教育学生也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通过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融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希望各个学校和教育机构都能够重视融合教育,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学习环境。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优秀论文案例学会借力关注社会适应性
2014年东城区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优秀案例参评文章(第一页)编号:题目:巧借东风,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文:巧借东风,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一、教育对象情况分析:初二下学期,学校调我去大飞所在的班级担任语文老师。
班主任告诉我:大飞是一名随班就读学生,他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有证明),语文学科他还能抄抄写写,其他学科基本听不懂;他的最大优点就是为人实在。
通过一周的观察,我注意到三个班主任没有介绍过的细节:1.他特别胖,在校吃午饭时的饭量特大;2.他虽然能流畅地与人交流,但说出来的话有时给人刺耳的感觉;3.他爱干活儿,不但给自己的班级干活卖力,而且每天午饭后都自觉到年级组办公室用心地扫地墩地,干完活儿一旦得到年级组长孟老师的肯定,便欣然离去。
第三个细节让我感到吃惊,因为自我工作以来,从没见过任何学生如此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地给老师打扫卫生的情况。
于是我请教了孟老师,得知这是她的教育成果,而她的教育动机就是——“这几个随读生学习不行,将来上职高都有难度;那咱就教孩子干活儿,有一技之长,做人踏实本分,将来上了社会受人欢迎。
”听到如此明智务实的观点,又亲眼看到可喜的成果,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定借孟老师的东风,再烧三把火。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一)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上,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鼓励他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巩固他学习语文的信心;2.增加与他单独交流的机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点拨他说话的分寸;3.继续试探和观察,寻找他在语文学习上的其他潜力;(二)作为非班主任,在教育上,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指出他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醒他控制在校时午饭的食量;2.向孟老师学习,教育他踏实做事;三、具体措施及实施过程:(一)巧借合适的时机——增加与他单独交流的机会,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点拨他说话的分寸,教他辨识别人的好意。
刚开始教这个班的时候,我看到大飞的语文作业写得比有些学生还认真,于是就在课堂上表扬了他。
一下课他就跑过来,直愣愣地问:“老师,你是不是讽刺我?”我很惊讶,连忙解释是真的表扬,因为班上有很多同学字迹潦草。
特殊教育融合的案例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殊教育融合已成为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我国某小学为例,探讨特殊教育融合的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旨在为特殊教育融合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特殊教育融合;案例研究;小学教育一、引言特殊教育融合是指将特殊儿童纳入普通教育体系,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和生活,以实现教育公平。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融合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特殊教育融合的发展。
本文以我国某小学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特殊教育融合的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案例背景某小学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所拥有60年历史的老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该校积极响应特殊教育融合的政策,将一名患有自闭症的特殊儿童纳入普通班级。
三、特殊教育融合实施过程1. 前期准备(1)成立特殊教育融合工作小组: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代表组成,负责特殊教育融合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
(2)制定融合方案:根据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融合方案,包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
(3)开展培训:对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和关爱能力。
2. 实施阶段(1)普通班级融入:将特殊儿童安排在普通班级,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和生活。
(2)个别化教育: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开展个性化辅导。
(3)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了解特殊儿童的家庭背景,共同关注儿童的发展。
3. 评估与反馈(1)定期评估:对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了解融合效果。
(2)及时反馈: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家长和教师,共同调整融合方案。
四、存在问题1. 师资力量不足:普通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
2. 融合环境不完善:学校缺乏必要的融合设施和资源,难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3. 家长观念滞后:部分家长对特殊教育融合存在误解和担忧,影响融合工作的开展。
特教老师融合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融合教育强调将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使其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本案例以一位特教老师为例,探讨其在融合教育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二、案例介绍(一)学生情况小明,男,10岁,患有自闭症。
从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社交能力较弱,无法与同龄人正常交流。
进入普通学校后,小明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
(二)特教老师情况李老师,女,35岁,从事特教工作8年。
她有着丰富的特教经验,对融合教育有深入的理解。
在接到小明的教育任务后,李老师决定采取融合教育的模式,帮助小明融入普通学校。
三、案例实施过程(一)前期准备1. 了解小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特长等,以便为其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
2. 与小明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小明在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3. 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融合教育的理念,争取家长的支持。
(二)实施过程1. 个性化教学针对小明的特点,李老师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课堂上,李老师采用游戏、故事、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 社交技能训练李老师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习社交技能。
在活动中,小明逐渐学会了与同伴交流、合作,提高了其社会适应能力。
3. 家校合作李老师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案。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4. 定期评估李老师定期对小明进行评估,了解其在融合教育过程中的进步情况。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育方案,确保教育效果。
(三)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小明在语言表达、社交能力、学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他能够与同龄人正常交流,参与学校活动,逐渐融入普通学校。
四、案例反思1. 融合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特教经验和专业知识,以便为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融合教育特殊儿童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融入普通教育环境中,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教育模式。
在我国,融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旨在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加平等、全面的教育机会。
本文将以一个融合教育特殊儿童的案例,探讨融合教育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二、案例描述(一)案例背景小王,男,10岁,患有自闭症。
由于小王的自闭症症状较为严重,他在与同龄人交流、合作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小王的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对其关爱有加,但面对孩子的特殊需求,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在了解到融合教育的优势后,小王父母决定将小王送入一所融合教育学校就读。
(二)融合教育实施过程1. 入学评估小王入学后,学校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智力、语言、社交、情绪等方面。
评估结果显示,小王在语言和社交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但智力水平与同龄人相当。
2.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根据小王的评估结果,学校为其制定了IEP,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目标:提高小王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
(2)教学方法:采用个别化教学、小组合作、游戏教学等方法,激发小王的学习兴趣。
(3)教学资源:提供适宜的教学材料和辅助工具,如图片、实物、电子产品等。
3. 教学实施(1)语言能力培养:通过日常对话、故事讲述、诗歌朗诵等方式,提高小王的语言表达能力。
(2)社交能力培养:组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同伴互动等,帮助小王学会与人交往。
(3)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指导小王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衣、洗漱、整理书包等。
4. 家校合作学校与小王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反馈小王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探讨教育策略。
同时,学校还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信任。
(三)案例成果经过一年的融合教育,小王在语言、社交、生活自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语言能力:小王能够主动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语言表达更加流畅。
2. 社交能力:小王能够与同伴建立友谊,参与集体活动,学会分享和合作。
特殊教育融合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个以自闭症儿童为例的融合教学案例,旨在探讨如何在普通学校中有效实施融合教育。
二、案例描述(一)学生情况小华,男,8岁,被诊断为自闭症。
他表现出以下特点:1. 社交障碍:小华难以与同龄人建立友谊,缺乏眼神交流和情感表达。
2. 语言障碍:小华语言表达不流畅,词汇量有限,难以进行连贯的对话。
3. 行为障碍:小华容易情绪激动,有自伤和攻击他人的倾向。
4. 学习障碍:小华对环境变化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小华的社交能力,使其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友谊。
2. 改善小华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基本的沟通。
3. 培养小华的情绪管理能力,减少自伤和攻击他人的行为。
4. 提高小华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使其能够适应学校生活。
(三)教学策略1. 个别化教学计划:针对小华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包括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2. 融合班级环境:将小华安排在普通班级,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了解、帮助和支持。
3. 专业支持:邀请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对小华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4. 同伴支持:培养小华的同伴,让他们了解自闭症,学会与小华沟通和合作。
5. 家长参与: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小华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四)教学实施1.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小华学习社交技巧,如眼神交流、倾听、表达情感等。
2. 语言表达训练: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帮助小华学习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帮助小华认识情绪,学习情绪管理方法。
4. 学习支持:针对小华的学习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学,小华取得了以下进步:1. 社交能力有所提高,能够与同伴进行简单的交流。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
在我国,随着社会对特殊儿童关注度的提高,融合教育逐渐成为特殊教育的重要趋势。
以下是一个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案例,以自闭症儿童为例。
二、案例介绍1. 学生情况小杰,8岁,自闭症儿童。
从小杰进入小学一年级开始,他的父母就为他寻求了专业的治疗和干预。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小杰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然而,在学校中,小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与同龄人交流、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等。
2. 教学目标针对小杰的情况,教师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提高小杰的社交能力,使其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友谊。
(2)培养小杰的沟通能力,使其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3)提高小杰的注意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4)培养小杰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3.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将小杰安排在小组中,让他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的团队协作能力。
(2)个别辅导:针对小杰的个别问题,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关注他的学习进度。
(3)游戏教学: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小杰的学习兴趣,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
(4)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帮助小杰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4. 教学实施(1)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关注小杰的参与度,适时给予他鼓励和指导。
同时,鼓励小杰与其他同学互动,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2)个别辅导:教师针对小杰的个别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提高学习效果。
(3)家校合作: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小杰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5. 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小杰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注意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他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友谊,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三、总结本案例表明,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研究_融合教育(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让所有学生在同一教育环境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特别是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本文以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探讨融合教育在该校的实践与应用,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融合教育的推广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某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00年,是一所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康复训练于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300余人,其中特殊教育学生占60%,涵盖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多个类别。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融合教育的重视,该校积极开展融合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融合教育实践与应用1. 建立融合教育体系该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融合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了融合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措施。
学校设立了融合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融合教育工作。
2. 实施课程融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开设了融合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
同时,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特点,开设了个别化课程,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3. 开展融合教学活动学校通过开展各类融合教学活动,如班级融合活动、校园融合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和成长。
例如,组织特殊教育学生参加运动会、艺术节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心。
4. 建立融合教育资源库学校积极收集、整理和开发融合教育资源,如融合教育课件、教学案例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融合教育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5.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注重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融合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正确看待特殊教育学生的成长。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融合教育活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融合教育成效1.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通过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自信心和独立性不断增强。
融合教育真实故事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教育,让他们在同一环境中学习、生活,共享教育资源,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案例,感受融合教育的魅力。
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明,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
小明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在他三岁时,家人发现他与其他孩子不同,无法与同龄人进行正常交流,眼神空洞,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
经过检查,小明被诊断为自闭症。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小明的父母倍感痛苦。
他们带着小明四处求医,寻求治愈自闭症的方法。
然而,经过多年的治疗,小明的病情并没有明显改善。
在绝望之际,他们得知我国正在推行融合教育,于是决定让小明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接受融合教育。
小明的父母将他送到了一所实行融合教育的学校。
起初,小明对新的环境感到陌生和恐惧,经常躲在角落里。
为了帮助小明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老师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学校为小明配备了专业的特教老师,为他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
特教老师耐心地教小明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绘画、手工、音乐等,激发小明的兴趣,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明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
他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尽管语言表达仍然存在困难,但他已经能够通过简单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学们也乐于帮助小明,他们一起玩耍、学习,成为了好朋友。
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下,小明的进步显著。
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句子。
他开始关注周围的事物,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在课堂上,他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在课外活动中,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成为了绘画小组的佼佼者。
然而,融合教育并非一帆风顺。
在校园生活中,小明仍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他会被同学们误解,甚至受到欺负。
每当这时,老师们都会及时介入,为小明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他们教导同学们理解和尊重特殊儿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校园环境。
学校融合式教育案例分享(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融合式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融合式教育强调将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融入普通教育环境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分享一个学校融合式教育的成功案例,旨在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案例背景XX小学位于我国某城市,是一所六年制义务教育学校。
学校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所有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需求的关注,学校开始探索融合式教育模式,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
二、案例实施过程1. 前期准备(1)成立融合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务主任、班主任、特教教师等组成的融合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融合教育政策、规划、实施方案等。
(2)培训教师。
学校组织教师参加融合教育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对特殊学生的认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3)开展家长工作。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需求和期望,共同为学生的融合教育制定计划。
2. 实施过程(1)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学校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2)资源教室建设。
学校设立资源教室,配备专业教师,为特殊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小组活动和评估等服务。
(3)同伴支持。
学校开展同伴支持活动,鼓励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互动,增进彼此了解,共同成长。
(4)课程调整。
学校根据特殊学生的需求,对课程进行调整,如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
(5)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3. 成果展示(1)学生进步显著。
通过融合教育,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在学业、社交、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2)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教师在融合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3)家校关系和谐。
家校合作有效,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满意度提高。
特殊教育家校合育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特殊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XX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探索家校合育模式,与社区紧密合作,共同为特殊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成长环境。
二、案例概述XX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康复训练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学生就业、社区融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
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家校合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建立合作机制学校与社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成立了家校合育领导小组,明确了双方在合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学校负责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工作,社区负责提供实习基地、就业机会等资源。
2. 开展实践活动(1)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求,开设了烹饪、缝纫、手工艺等职业技能培训班。
社区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2)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企事业单位,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职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文体活动:学校与社区共同举办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身体的平台。
3. 加强心理辅导学校与社区心理咨询师合作,为特殊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社区心理咨询师定期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4. 家校沟通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社区也积极参与家校沟通,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四、案例效果1. 提高学生就业率:通过与社区合作,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2.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职业,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3. 促进家校合作:家校合育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形成了教育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东城区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优秀案例参评文章(第一页)编号:题目: 巧借东风,帮她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文:巧借东风,帮她成为更好的自己一、教育对象情况分析:初二下学期,学校调我去大飞所在的班级担任语文老师。
班主任告诉我:大飞就是一名随班就读学生,她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有证明),语文学科她还能抄抄写写,其她学科基本听不懂;她的最大优点就就是为人实在。
通过一周的观察,我注意到三个班主任没有介绍过的细节:1.她特别胖,在校吃午饭时的饭量特大;2.她虽然能流畅地与人交流,但说出来的话有时给人刺耳的感觉;3.她爱干活儿,不但给自己的班级干活卖力,而且每天午饭后都自觉到年级组办公室用心地扫地墩地,干完活儿一旦得到年级组长孟老师的肯定,便欣然离去。
第三个细节让我感到吃惊,因为自我工作以来,从没见过任何学生如此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地给老师打扫卫生的情况。
于就是我请教了孟老师,得知这就是她的教育成果,而她的教育动机就就是——“这几个随读生学习不行,将来上职高都有难度;那咱就教孩子干活儿,有一技之长,做人踏实本分,将来上了社会受人欢迎。
”听到如此明智务实的观点,又亲眼瞧到可喜的成果,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定借孟老师的东风,再烧三把火。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一)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上,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鼓励她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巩固她学习语文的信心;2.增加与她单独交流的机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点拨她说话的分寸;3.继续试探与观察,寻找她在语文学习上的其她潜力;(二)作为非班主任,在教育上,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指出她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醒她控制在校时午饭的食量;2.向孟老师学习,教育她踏实做事;三、具体措施及实施过程:(一)巧借合适的时机——增加与她单独交流的机会,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点拨她说话的分寸,教她辨识别人的好意。
刚开始教这个班的时候,我瞧到大飞的语文作业写得比有些学生还认真,于就是就在课堂上表扬了她。
一下课她就跑过来,直愣愣地问:“老师,您就是不就是讽刺我?”我很惊讶,连忙解释就是真的表扬,因为班上有很多同学字迹潦草。
瞧着她半信半疑的表情,我相信了她确实有智力障碍,同时也猜到,大概她不经常被表扬,于就是就想增加接触,建立信任。
一天中午,我瞧见她端着餐盘,晃着肥胖的身体从食堂往班里走,盘里的饭菜堆成了小山。
我便走过去主动与她交谈。
“嗬,大飞够能吃的啊!”“得了吧老师,这点饭我根本吃不饱!”我愕然。
中午她来办公室打扫卫生时,我特意走过去,拍拍她的大肉手,说:“您的饭量可有点大,这对健康很不利呀。
”她瞪着眼睛对我说:“老师您不知道,我现在都没吃饱,因为我没吃早饭。
”“为什么不吃早饭呢?”“没人给我做呀!”“您爸妈很早就出门上班了?”“离婚了,我跟着我爸。
”我无言以对,默默地瞧着她继续弯腰墩地。
过了一会儿,我不由自主地嘟囔道:“怪不得您中午那么饿,您不会一直不吃早饭吧?”“一般都买包子,我爸给我钱了,起晚了就没时间买了。
”那一刻我有点心酸,就把她拉过来,告诉她不吃早饭以及暴饮暴食的坏处,建议她早饭吃饱一点,中午别吃那么多,她无奈地点点头。
几天后的中午,轮到我给学生们盛汤,大飞在我这儿连续喝了七八碗。
我不得不制止她,问她哪还能吃得下饭。
她说:“食堂的人不给了,我吃不饱就来喝汤。
”“不够吃您再要点啊!”“人家就不给。
”“您怎么跟人家说的?”“我就说您再给点,我不够吃。
”瞧着她瞪着眼珠的样子,我明白了,估计就是说话有点难听的缘故吧。
于就是我就教她:“求人的时候态度不能那么强硬,说话柔与一点——您能不能再给我一勺米饭呀?我确实饭量大。
谢谢您啦!要说‘您’,不能说‘您’,懂不?”她点点头。
第二天午后,我追着问她情况如何。
她忿忿不平地说人家只给加了一点点,还说让她少吃点。
我郑重地告诉她:“人家这么做真就是为您好,每个成年人瞧到您这么能吃,都会担心您的健康。
大飞,您好好吃早饭吧!把身体吃坏了,以后找工作费劲。
”她愣了一下。
原来一提“找工作”,她就能听进去,可见之前年级组长孟老师这样教育过她。
(二)巧借同学的赞美——在课堂上创设锻炼与表现的机会,使她找到自信。
经过了“劝饭”事件,她与我的关系亲近了许多。
按照与随读生打交道的经验,我时常表扬她语文作业写得很认真,从不像有的人那样缺斤短两装糊涂。
教《马说》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组织全班同学来个“自学能力大比拼”,将分配好的任务写到纸上制成几个阄儿,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抓阄儿,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始自学,最后分组展示,计分比高低;哪一组如果能超常发挥,还能额外加分。
学生们都很兴奋,立刻开始行动,教室内人声鼎沸。
我悄悄把大飞分到总考年级第一的孩子那一组,那个孩子热情地接纳了她。
轮到她们组上台了。
她们的任务就是背诵《马说》第一段。
没想到,考第一名的孩子把大飞当做首发阵容送上讲台,坐在大飞边上的孩子们都小声说:“快瞧快瞧,大飞特别牛!”我正纳闷,只听大飞如相声演员表演灌口儿一样又快又连贯地背完了,一字没错。
掌声如雷,持续了足足十几秒。
大飞羞涩地摆摆手,瞧着我不知所措。
我示意停止拍手,让大飞介绍一下背诵窍门。
她很实诚地说:“就就是楞背!”孩子们大笑。
我又请考第一名的孩子指出大飞成功的秘诀,那孩子说:“她拿到任务以后就想给我们组加分,立刻捂起耳朵开始背诵,这么半天嘴都没停。
”掌声又起。
我对学生们说:“大飞有集体荣誉感,做事尽力,这样的人哪个单位都爱要,活得就有尊严,比徒有小聪明而不肯出力的人强一万倍。
”从此后,大飞在语文学习上更努力了,有时竟然拿着作文来找我修改。
我就顺势而为,要求她每遇到古诗文背诵都要像那天那样全力以赴,其她学科,只要会做就尽力做,活出尊严来。
(三)巧借长者的经验——向年级组长孟老师学习,既约束她,又关爱她,使她心悦诚服。
我们年级别的班还有一名随读生小凯,不但经常给年级组倒垃圾,还包揽了很多任课教师办公室的倒垃圾工作。
有一阵子,她天天向老师们与同学们宣传她的生日即将到来,就就是哪天哪天,于就是有一个办公室的老师提前送了她一份礼物。
孟老师得知后,严厉批评了小凯,告诉她老师辛苦付出都没求您回报,您给老师倒倒垃圾就天天要礼物就是不对的,敢情您之前的所有劳动都就是用来交换礼物的,这就让人把您瞧扁了,老师就没法喜欢您了。
孟老师又问在一旁墩地的大飞想要礼物不,大飞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说不要。
小凯受了很大的触动,再也不提礼物的事了。
在一旁观察的我意识到什么性质的苗头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过了一阵,孟老师把搞活动剩下的一包大背心拿给大飞,让她自己挑两件合适的。
大飞特别高兴,套上新背心在楼道里的大镜子前照了又照。
她高兴,也许就是因为胖,不太好买衣服,也许就是因为得到了自己敬畏的老师的关爱。
我忽然明白她为什么如此踏实地在孟老师这儿干活了,因为孟老师既约束她,又真诚地关爱她。
小孩子最善于瞧破谁真心喜欢她、疼爱她了。
于就是我就更耐心地给她私下辅导,想尽办法让她在课堂上露脸。
四、教学与教育效果:(一)语文学习上:大飞对语文学科始终保持了可贵的自信心与勤奋的学习态度。
语文课上,她从来不趴着、不犯困,永远有事可做,认真听讲,自觉记笔记,遇到较短的古诗词,她能默写。
我允许她不会默写时照着书抄写,总之不能交白卷。
语文考试,所有题目都尽力写,尤其就是作文,永远满满地写一大篇,内容具体,态度真诚。
(二)说话方式上:凡就是我提醒过的说话分寸问题,她基本能够有所注意,比如跟老师说话时会称“您”;扫地墩地时不再摆摆手让老师躲开,而就是客气地说“老师您能躲开一下不”。
午饭不够吃,她能再跟食堂工作人员“好好说话”去要;如果人家说“已经很多了,不能再吃了”,她也不再与人争吵。
(三)做人原则上:大飞十分认可“做人实在,招人喜爱”“学一技之长,好养活自己”等观念,一直坚持每天给年级组办公室扫地墩地,跟善待她的老师特别亲。
五、反思与收获:(一)眼光放远,学会借力如果不就是阅历丰富的年级组长定下了教育随读生“踏实本分,有一技之长”的基调,我可能仅在辅导随读生在抄写或背默等学习任务上取得一点成绩,但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瞧问题,这些技能不足以使她们得到社会的广泛接纳。
所以教育不能紧盯住眼前一卷一题的得失,要瞧长远;同时,借助群体的力量干预随读生的行为,比独自干预效果更显著。
(二)勤于反思,学点理论我教过很多位随读生,发现她们尽管性格与智力水平不同,但存在着很多共性。
比如大多为人实在,也有很强的上进心与自尊心;再比如语文就是她们唯一能学有所获的科目;还有很突出的一点,就就是她们说出的话经常不中听。
说话不中听仅就是语言技巧问题不?就此,我请教了心理专家阴老师,她的点拨使我豁然开朗。
(三)“社会适应性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专家指出,说话不中听就是社会适应性差的一种表现。
社会适应性,指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
通俗地讲,社会适应性强就意味着能与她人愉快相处,使她人接纳自己。
我发现,这种能力不但随读生普遍较差,而且其她学生也未必就有——每个教学班都有“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孩子。
可见,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老师与相关社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四)保持悲悯,释放正能量多年接触随读生,我最真切的体会就就是——对她们要比对其她学生多一份宽容与疼爱。
与身心健康的孩子相比,无论就是先天的造化还就是家庭的教育,随读生都没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所以社会、学校与老师都应该对她们保持悲悯之心,并尽力帮助她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老师保持悲悯之心不但有利于随读生的成长,使她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正能量,更能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其她学生如何对待弱者,保持善良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