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七求诸己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 求诸己 课件(61张)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 求诸己 课件(61张)

万事靠自己
人生是属于自己的,无论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去解决,去主宰。 如果一个人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性的话,可以这么说,他的人生不 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所以,我认为,万事靠自己,这个世界才属于自己。 万事靠自己,才能生存于这个世界。因为你靠自己,才能获 得真正的生存本领,你会积累一点一滴的生存经验,你才有能力 去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每一次挫折。当你跌倒时,自己爬起来;当 你遇到荆棘时,自己砍掉它;当困难接踵而来时,自己去解 决。 苏东坡,一代文学大师,创下历代贬官最远的记录,但他在 磨难中走向成熟,毅然寄身于自然山水,收获了变通豁达的人生 智慧;贝多芬,一代音乐大师,二十九岁不幸 遭遇失聪,但他 从痛苦中抬头,勇敢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奏响了举世震惊的命运 交响曲。
有一种植物叫茑(niǎo),它的身体又细又柔软,自己无法 长高,只能沿着别的高大的植物往上爬,长得枝盛叶茂,茑的 果实红而黑。一天,一个过路人见了茑,摘了一个果实吃。 “真甜啊!长得也漂亮!”他夸茑说。茑听了十分得意。 后来,一个木匠上山砍树。他看了看被茑缠绕的那棵大树 说:“这棵树做房梁正好!“ 木匠拿出斧头,砍起树来。 “他会连我一起砍断!”茑很害怕,它想离开大树,可是 它平时缠得太紧了,现在想离开也做不到了。最后大树倒下了, 茑也跟着断了。 有人感叹说:“如果茑能够自己生长,就不会遭到刀劈斧 砍的横祸了。”
一位盲人站在马路边,有人紧走几步想搀扶他 过斑马线。盲人笑了笑,拒绝了:“不麻烦你,你 能送我一程,可你不能送我一辈子呀!”他轻点木 棍,小心翼翼地自己向前走去。
遇到困境,总是环顾左右、希望别人拉自己一把 的人,可能会较快地脱离暂时的不幸,但人生还有 无数的困境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他们一旦失去外 界的援助,大多会在困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自甘堕 落。因此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注定要靠我们自己 一步步走过去。没有谁能做你永远的救星,即使是 我们最亲近的父母。 如果以“做自己的救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你能举出哪些例子、引用哪些名言,会写成怎样的 作文?

《求诸己》 实用课件

《求诸己》 实用课件

修身之道二:
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17-22 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 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饱食终日
一天到晚吃得饱饱 的,比喻无所事事。
无所用心
不动脑子,对什 么事情都不关心。 ; 还
为之犹贤乎已

相当于“于”,比 停止,指无所事事
修身之道三:找到精神的归宿
顾亭林把明亡原因归为: 一、南方士大夫“群居终日,言不及 义”。
可使治其赋
管理;代词,指千乘之国;军政 担任;代词;主管
可使为之宰
可使与宾客言
“宾”“客”在对举时有等次之别。宾指贵客,客 指一般的客人。这种区别现代汉语里还有反映吗? 举例说明。
宾客的这种语义区别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反映。称客人 为“宾”时,往往是为了表示对方身份尊贵,或为了表 示庄重,而称“客”时往往没有这种色彩。如:由国家 出面邀请的外国客人,如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称为“国 宾”,一般的外国客人称为“外宾”,在正式场合往往 称客人为“贵宾”、“嘉宾”、“来宾”,等等。“来 客”和“来宾”应用场合不一样,“客店”与“宾馆” 的档次不同。“游客”“乘客”“旅客”“顾客”等, 更是最普通的称谓,与“司机”“导游”“服务员”的 性质没有什么两样,尊重的色彩已经十分淡薄,只是代 表流动性的某类人而已。
二、北方士大夫“饱食终日,无所用 心”。
“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 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 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 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 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 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 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 人。” ——温家宝
志存高远
提高修养
伤逝惜时 时不我与 一往无前 耐人寻味

2013高中语文选读求诸己课件语文版选修《论语》

2013高中语文选读求诸己课件语文版选修《论语》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 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 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 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 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 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 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 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 (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 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 (4),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注释」 (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 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 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 (4)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 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 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 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 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 后生可畏
以…为难
使…安定 ⑸尧舜其犹病

⑵吾未见能见其过 而内自讼者也
⑶揖巫马期而进之 ⑷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
B
J H
在心里
⑹小人之过也 必文
A
E A
掩饰
优点
使…上前 ⑺不善不能改 以…为耻 ⑻君子亦党乎
偏爱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 不患莫己知②,求为可知③也。”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主题二第七课求诸己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主题二第七课求诸己
忧也。 译文:品__德__不__修__养__,__学__问__不__讲__习__,__听__到__道__义__不__能__趋__赴__,__有__ 了 ___缺__点__不__能__改__正___,__这__些__都__是__我___的__忧__虑__啊__。__(_判__断___句__。__ “ __也 __” __表 __判 __断__)__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7~11题。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 者,中道而废。今女画。”(6.1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17)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 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9.23)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 犹贤乎已。”(17.22)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 求诸己 周而不比 出辞气远鄙倍
第七课
求诸己
情景导入
做人要有品位,为官更要有高品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外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着严峻 挑战,党内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干部中的 贪污腐败、官僚主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必须警惕起 来,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更加注重 操守和品行问题,着力解决好人品官德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论语》之旅,来领悟孔子的“求诸 己”思想。
子夏 (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 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期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 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 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称为“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 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七求诸己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七求诸己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提示:这句话是孔子伤逝惜时的感叹。但这种感叹不是 “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无病呻吟,苦闷哀愁,消极颓 废。河中的流水奔涌向前,昼夜不息,孔子选取这样的意象 寄托感慨,反映他从江水奔流悟出时间流逝,劝勉人们应珍 惜大好年华,积极向上,锲而不舍,一往无前。
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这句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 的”,极为精练,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 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 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 话、虚话,一件实事未做,给团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 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 应当有所警戒了。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远离这种行为,做一个 人格清白之人。
如斯而已乎( 表疑问语气
)
不有博弈乎( 表反问语气
)
为之犹贤乎已( 介词,比
)
日食饮得无衰乎( 表揣度语气 )
参乎,吾道以一贯之( 用在句中表停顿 )
4.词类活用
(1)修己以安人(ຫໍສະໝຸດ 使动用法,使……安定)
(2)修己以安百姓( 使动用法,使……安定
)
(3)揖巫马期而进之( 使动用法,让……上前 )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意动用法,以……为耻 )
5.特殊句式 (1)不患莫己知( 宾语前置 ) (2)是吾忧也( 判断句 ) (3)君取于吴,为同姓( 状语后置 )
6.古今异义 (1)尧舜其犹病诸 (古义:___为_难____。今义:疾病的意思。) (2)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古义:__责__备____。今义:诉讼。) (3)吾闻君子不党 (古义:___偏__私___。今义:组织团体的称谓。)
课堂探究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34)

【高中语文】求诸己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求诸己ppt精品课件
修己以安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
求诸己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君子
求诸己表现(19.21 14.27)
过而不隐
光明磊落 过而能改 少说多做 付诸行动 文过饰非 不修德 不讲学 不赴义 不认错 自我开脱
求诸己
2007/12/06
天地一沙鸥
读!
感知课文 理解大意
理解下列字词的 意义与用法
修己以安人 斯仁至矣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小人之过必也文
可使与宾客言也 今女画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尧舜其犹病诸
不舍昼夜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揖巫马期而进之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也源自应该记住的几句话独立赏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思考
孔子为什么面对滚滚流水发出如此感叹?它与一般文人“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伤 感有何不同?同“日月逝矣,时不我与”的说法相比,“逝者如斯”的说法在表达方式 上 有何特点?
伤逝惜时
时不我与
积极向上 一往无前 蕴涵颇深 耐人寻味
应该记住的几句话
修己以安人
有意还是无意犯错? 目的
修己
敬、安人、安百姓
小人(19.8) 众人(7.3
5.27)
孔子(圣人)(7.31) 勇于认错 庆幸不已
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 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我教书的时候,学生写周记,检讨一周的行为, 检讨的结果是:“今天我被某某骗了,骗我的那个人,我对他这么好,那么好, 只因为我太忠厚。”看了对方的检讨,也是说他太忠厚。每个人检讨都觉得自己 太忠厚,那么谁不忠厚呢?不能够认错是因为中国人丧失了认错的能力。我们虽 然不认错,错还是存在,并不是不认错就没有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中国人就不 能不用很大的力气,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 错。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7课《求诸己》ppt课件1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7课《求诸己》ppt课件1
19· 8
9·1 7
5·2 7
7·3 1
9·23
19·21
14·2 7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说:音yuè,同悦。 画:画界为限,止步不前。
尽力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惜时
斯:这里指“川”,即河水舍。:停止。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后生可畏 焉
可畏,令人敬畏。指青年人是 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 的前辈。
怎么,哪里
无闻
名声,名望
17-22 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 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饱食终日
一天到晚吃得饱饱 的,比喻无所事事。
求诸己
子曰:“君子求诸 己,小人求诸人。”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 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做篱笆
求人不如求己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 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 我了 吧?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 你被 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在度我。你要想度, 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去!说完便去了。 第二天,这个人遇到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 才 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 毫不差。 人问:你是观音吗?
——温家宝
求 诸 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配套课件七 求诸己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配套课件七 求诸己

晨读积累
自主预习
文本探究
语段五: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赏析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还只是第一个层次上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上的问题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不愿意 作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由此看来,自我批评的确是非常难 得的啊!
晨读积累
自主预习
文本探究
语段六: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 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赏析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夏”“卜先生”,春秋末期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的 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晨读积累
自主预习
文本探究
2.知背景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以,“求诸己”
也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立足点。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 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对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不从自己方 面去想,只是埋怨别人,这是“求诸人”。正是针对这种情形, 孔子提出要“求诸己”。“求诸己”是一种现实而积极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不为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时候,应反思 自己有没有能为人所知、所用的德和才,这是“求诸己”。
一、字音辨识 ①博弈.( ) ②自讼.( ) ③百乘.( ) ④揖.( ) 答案 ①yì ②sònɡ ③shènɡ ④yī
晨读积累
自主预习
文本探究
二、通假字
①非不说.子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女.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取.于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说”通“悦”,喜欢 ②“女”通“汝”,你 ③“取”通“娶”,娶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七求诸己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七求诸己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B.这些人,还要继续活跃下去,“推销”五花八 门、似是而非的观点,就像树林子里的鸟,有夜 莺,也有夜猫子,各站各的枝,各发各的声。 (模棱两可)
C.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足协的一位官员,该官 员表示,“山寨”足球队与国足比赛的事不靠谱, 国家队不可能和一支民间自发的球队比赛。(出 人意表)
D.“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韩祖祥对向阳 湖一带的各种淡水鱼了如指掌,对各种捕鱼方法 运用自如。(洞若观火)
提示:这句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 耻的”,极为精练,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 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 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
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 套话、虚话,一件实事未做,给团体和他人造成 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
开 放 探 究(学生用书P35)
名 句 赏 背(学生用书P33)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 为可知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自主积累

shènɡ


sònɡ

悦,喜欢 你
14.42章讲的是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孔子认 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 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 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 国平天下。
2.孟武伯问孔子的弟子做到了仁没有的问题,孔 子的回答表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 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 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管 理外交,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 专长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 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这就是说要想做成大事, 必须要有一种境界,那就是操守。当代中学生也

语文版语文高二2.7《求诸己》课件1 语文版《论语》选读

语文版语文高二2.7《求诸己》课件1 语文版《论语》选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 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 乎?”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 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食 通“蚀” 仰 敬仰
“君子坦荡荡”,光明磊落,不掩盖自己的过错, 知错能改。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可使治其赋 可使为之宰
管理;代词,指千乘之国;军政 担任;代词;主管
可使与宾客言
“宾”“客”在对举时有等次之别。宾指贵客,客 指一般的客人。这种区别现代汉语里还有反映吗? 举例说明。
宾客的这种语义区别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反映。称客人 为“宾”时,往往是为了表示对方身份尊贵,或为了表 示庄重,而称“客”时往往没有这种色彩。如:由国家 出面邀请的外国客人,如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称为“国 宾”,一般的外国客人称为“外宾”,在正式场合往往 称客人为“贵宾”、“嘉宾”、“来宾”,等等。“来 客”和“来宾”应用场合不一样,“客店”与“宾馆” 的档次不同。“游客”“乘客”“旅客”“顾客”等, 更是最普通的称谓,与“司机”“导游”“服务员”的 性质没有什么两样,尊重的色彩已经十分淡薄,只是代 表流动性的某类人而已。
高 山 景仰 行止 行 止
五乡中学2007\12\12 秋水一一
求诸己
从自己的角度来追求它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 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
没有职位 用来……的凭借;立身处事 宾语前置 成为
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 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 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 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 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君取于吴,为同姓( 状语后置 )
6.古今异义 (1)尧舜其犹病诸 为难 。今义:疾病的意思。) (古义:________
(2)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责备 。今义:诉讼。) (古义:________
(3)吾闻君子不党
偏私 。今义:组织团体的称谓。) (古义:________
课堂探究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34)
惜大好年华,积极向上,锲而不舍,一往无前。
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这句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 的”,极为精练,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 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 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 话、虚话,一件实事未做,给团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 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 应当有所警戒了。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远离这种行为,做一个
一、文本感知 1.相关成语 中道而废: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了。 后生可畏:青年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饱食终日:只吃饭不做事。 逝者如斯:逝去的岁月就像这河水。 文过饰非:掩饰自己的错误。 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2.主旨感悟 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 就是要审视自身的长板 (优势、长处)加以提升,发展和利用; 省察自身的短板 (劣势、短处)加以延长和改进或克服和避免。 这也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原则。
人格清白之人。
开 放 探 究(学生用书P35)
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的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 学完本课后,先贤对我们有哪些教诲呢? 提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小人之过也必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面对着先贤的教诲,我们的脸上是否会不自觉地流露出 庄重与严肃,我们的心灵这一刻是否顿觉圣洁与澄澈?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 知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 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自主积累
词句整合 1.易错音 徙( xǐ ) 千乘之国( shènɡ )
千室之邑( yì )
3.对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②更也,人皆仰之 ③揖巫马期而进之 ④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之:①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 而:③顺承连词;④假设连词。 答案:A
知能导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徙(xǐ) 束带(sù) B.自讼(sònɡ) 博弈(yì) C.模棱(mó) 邸所(dǐ) 县邑(yì) 千乘之国(shènɡ) 作揖(yī) 不舍昼夜(shè) 摹拟(mó) 匪夷所思(fěi) )
D.诋毁(dǐ) 奶酪(luò)
4.孔子为什么面对滚滚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的感叹?它与一般文人“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 感伤有什么区别? 提示:这句话是孔子伤逝惜时的感叹。但这种感叹不是 “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无病呻吟,苦闷哀愁,消极颓 废。河中的流水奔涌向前,昼夜不息,孔子选取这样的意象
寄托感慨,反映他从江水奔流悟出时间流逝,劝勉人们应珍
D.时下市民购置年货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中老年人仍 喜欢到市场上购买自己中意的传统年货,年轻人却亲睐到网 络上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解析:A.遨—翱;C.斐—蜚;D.亲—青。 答案:B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 合句意的一项是( )
A.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文中有不 少看法都是管中窥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一孔之见) B.这些人,还要继续活跃下去,“推销”五花八门、 似是而非的观点,就像树林子里的鸟,有夜莺,也有夜猫子, 各站各的枝,各发各的声。(模棱两可)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不说子之道 B.君取于吴,为同姓 C.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D.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解析:A.说—悦;B.取—娶;C.被—披。 答案:D
)
5.名句填空 求为可知也 不患莫己知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________, ________。”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2)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 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 人皆见之 ;更也,________ 人皆仰之 。” ________
为之犹贤乎已(
日食饮得无衰乎(
介词,比
表揣度语气
)
)
参乎以安人( (2)修己以安百姓( 使动用法,使……安定 ) )
使动用法,使……安定
使动用法,让……上前
(3)揖巫马期而进之(
)
)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意动用法,以……为耻
5.特殊句式 (1)不患莫己知( 宾语前置 (2)是吾忧也( 判断句 ) )
C.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足协的一位官员,该官员表 示,“山寨”足球队与国足比赛的事不靠谱,国家队不可能 和一支民间自发的球队比赛。(出人意表) D.“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韩祖祥对向阳湖一 带的各种淡水鱼了如指掌,对各种捕鱼方法运用自如。(洞 若观火)
解析: A.“ 管中窥豹”与“一孔之见”都是比喻片面的 见解,句中是自谦之词,可以互换。B.似是而非:好像是对 的。模棱两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C.不靠谱:在句中指不合情理,离谱。出人意表:出乎人们 意料之外,指已然发生之事。D.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 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洞若观火:
七、求诸己
开篇记诵
诗 歌 怡 情(学生用书P33)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 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 独立蒙蒙细雨中。
[赏析]
这首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二月,当
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此时作者正避乱于岳州 (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这年正月,岳州发生大火,作者借郡 守王接后园君子亭暂居,自号为“园公”。诗人蒿目时艰, 孤贞自守,见春寒细雨中独立的海棠,感物起兴,写了这首 诗。
我欲仁,斯仁至矣 ( 连词,就 )

更也,人皆仰之( 改正)
改弦更张(改变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 ) 夜半三更 (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二小时(后起意义))
幸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幸运 )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爱)
大王亦幸赦臣( 侥幸)
乎 如斯而已乎( 不有博弈乎( 表疑问语气 表反问语气 ) )
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
答案:A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由爱孩子的父 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网页;另一方面要增强孩子的自我 保护能力,培养他们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B.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当一个人精力衰退,对事物缺
乏好奇心与兴趣时,循环系统功能也会跟着退化,这绝不是
斐然(fěi) 顶礼膜拜(mó)
解析:A.束—shù;B.舍—shě;D.酪—lào。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可使治其赋也 C.小人之过也必文 赋:赋税 文:掩盖 讼:责 舍:停止
)
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解析:B.赋:军政。 答案:B
前两句是写二月的巴陵 (古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
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对于漂泊异乡、避乱寄居
小园的诗人来说,这阴冷的天气更令人难以忍受。“怯园公”
三字,道出了他此时的心境。
后二句是写仲春二月,气候变化无常,一阵寒风过去, 便降下蒙蒙细雨。只见庭园之中,一株海棠,不惜污损胭脂 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这海棠既有美艳之姿,又 有清高之操。诗人用了“不惜”、“独立”等词语,更表现
博弈( yì ) 自讼( sònɡ ) 揖( yī )
2.通假字 悦,喜欢 (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说通________ 你 (2)今女画女通________ 娶 (3)君取于吴,为同姓取通________
3.一词多义 斯 如斯而已乎( 指示代词,这样 )
逝者如斯夫( 这,指河水
)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连词,那么 )
了海棠与春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的精神。诗人写的是海棠,不
是松竹,也不是梅菊,所以笔下所描绘的,不仅有孤傲的品 格,而且有风流的雅致,与海棠的身份正相适合。而诗人, 不仅写海棠,而且也隐含着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操守,不是 泛泛咏物。本诗写得既有风骨,又有雅致,堪称咏物诗的上
乘之作。
名 句 赏 背(学生用书P33)
二、疑难探究 1.本课4.14章和14.42章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4.14章讲的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 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 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 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的 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对当代中学生也是标杆,同学们 应当努力学习,练就本领。
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这就是说要想做成大事,必须
要有一种境界,那就是操守。当代中学生也应该历练自己的
仁德和情操。
3.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 提示: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 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 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 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 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