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
《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山东省诸城市辛兴初中孔令刚【学习目标】1、读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认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区,了解其主要特征。
【导入新课】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情况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
【自学提纲】一、地势西高东低1、交流展示学习提示:读P20页图2-1,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2、小组探究学习提示:结合P20图2-1与P21图2-2及P23图2-9,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1)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一线。
(2)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山一线。
(3)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高原与盆地。
(4)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高原:、、与三大盆地:、、等。
(5)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平原:、、与三大丘陵:、、等。
(4)第四阶梯是大陆架,主要包括渤海与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练习学习提示:阅读下列材料,分组探究问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
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
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
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中国的地形1.熟悉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2.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能够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5.通过研究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上课前开始播放视频《中国地形地势歌》(小苹果版)。
伴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注随着优美的歌曲,我们进入今天的研究主题《中国的地形》。
意,同时与本节所学内容密切相关。
目标展示研究目标1.识记我国山脉的走向与分布,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明确进修目标,增强进修的针对性,有利于提分布与特征。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高课堂效率。
特征。
3.学会分析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多媒体: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势图”、我国各类利用图片地势类型面积占全国的比例饼状图,让学生总结出等资料,让学生“地势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阔”的结论。
通过资料自主N)”引导学展示“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沿32°进行归纳,提生总结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结论。
高学生读图能展示“中国地形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找力。
出三级阶梯的主要界限。
问题承转过渡: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对地理环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有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多媒体:展示探究的问题。
要求:以组为单位讨论,并记录讨论成果。
提问学生回答讨论的成果。
助于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教师并点拨更正补充。
中国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头脑风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的地理环境将会是造就学生逆暴怎样的呢?过渡:可以说XXX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环境的向思维能力。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的地形学案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的地形学案1. 简介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拥有多样化的地形和地貌。
区域地理以探究中国的地理环境为核心,通过研究地形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各个地区的地貌特征、地势变化和地质背景,为我们解析地理现象和推动地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档将介绍中国的地形学概念,探讨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中国地形学概念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表遗迹(地貌)的学科。
在中国的地形学中,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塬、河流、湖泊、海洋等。
其中,中国的地形主要由喀斯特、冰川、河谷、河流、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组成。
不同地区的地貌类型反映了地质构造运动、河流侵蚀和风蚀作用等自然过程的结果。
3. 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3.1 高原中国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高原地貌,其中最著名的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一。
高原地势平坦,山脉连绵起伏,河流纵横交错。
高原地形对于中国的气候、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3.2 平原中国东部地区是平原地貌的主要分布区域。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平原地区。
平原地形相对平缓,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的发展。
这些平原地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3 山地中国是世界上山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华山等都是中国山地地貌的代表。
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气候的形成、水资源的储存和土地利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山地也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
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教学过程: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4 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板书: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8单元 第2讲 中国的地形 教案
第二讲中国的地形考点1中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夯实基础1.地形的特征地势__西__高__东__低,呈__阶梯__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__山区__面积广大。
2.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农业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__山区__面积广大,限制了耕地面积,造成我国__耕地__比重小。
(2)气候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__湿润__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3)河流西高东低的地势,使许多大河滚滚__东__流,沟通东西交通;地势呈阶梯状,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产生巨大__水能__。
(4)城市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76%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之上。
核心考点突破1.中国的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把西部丰富的油气资源输送到东部。
2.中国的地形(1)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约占三分之二。
(2)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特别提醒】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高中地理中国地形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优秀课件
立德树人 良教圆梦 德智并重 彰显个性
延伸四拓川展省金1堂实验中学 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温带海洋 性气候分布最广的地区
平原广,山脉 多东西走向,利 于西风深入内陆
立德树人 良教圆梦 德智并重 彰显个性
活动四3 川省金堂实验中学
3、m左影m图〕响为,右降福图水建为-省-福年迎建降风省水坡地量降形等图水值。多线,分背布示风意坡图降〔水单少位。:
立德树人 良教圆梦 德智并重 彰显个性
四川省金堂实验中学
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1、地势上下----影响流向
在中国地形图上用红笔描画出 中国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 珠江等〕,说出主要河流的流向?
立德树人 良教圆梦 德智并重 彰显个性
活四动川二省金堂实验中学
读塔里木盆地水系图,
分析河2流、流地向特形点地、貌水 --影响水系形态
四居川住在省x金x的堂小实明和验小中亮学在“寻找最正确避寒地〞的课
活 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 温达13.6℃〔昆明为7.7℃,xx为5.5℃〕,是长江流
动 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左图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 区的位置,右图示意周边地形。 2
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降水也较少,立如塔德里树木盆人地;高良原教因为圆地梦势高,德海智洋水并汽重也难以彰爬上显高个原性面
四川省金堂实验中学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1.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局部河流自西 向东流。 2.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
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流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 黄河流域分界线。
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 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 “塞上江南〞的美誉以下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
20xx高中地理中国地形教案3篇
20xx高中地理中国地形教案3篇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阔。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xx中学地理中国地形教案,盼望大家喜爱!\20xx中学地理中国地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2、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阔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高运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展加工和总结的实力。
3.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开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比照分析。
教学打算:1、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2、老师制作多媒体协助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1:课件图片、视频引入:播放反响祖国不同地形区的视频短片(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等图片)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短片引入,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相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爱国热忱。
方案2:回想七年级地理局部,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地形?(五种: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想想学过的国家都有哪些地形?(举几例)(简日本、印度等)看一下中国地形图。
找一找这五种地形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地形困难多样。
二、自主学习,学问梳理(一)学习任务一:四大高原、丘陵和山地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P23-P25页,及地图册相关图表,解决以下问题:(1)从图中指出四大高原的名称和位置,简介各自特点,各自跨哪几个主要的省级行政区?(2)四大高原各分布在地势的第几级阶梯?与其他地形区之间的自然界限是什么?(3)比照分析山地和山区的概念及区分?2、小组沟通:以四人为一小组,沟通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折过渡)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阔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开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供应了条件,但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对学生:高中 2,学科:地理2,课时:13,学生课前预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的地质灾难完成课后习题教学课题1、通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中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育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难多发区的学习,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3、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难的发生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本章在介绍了我国自然灾难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讲中国的地质灾难,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别,既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剧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难发生。
尤其是地震灾难,它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惊心理最严峻的灾难,是我国四大类灾难中应当首先赐予关注的灾难。
教学重点:1、理解我国地震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难的成因。
2、结合案例熟悉地震猜测和防震意识在灾难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不同地区同级地震造成不同灾情的缘由,重点熟悉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
4、归纳滑坡、泥石流灾难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总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的缘由。
2、唐山地震灾情严峻的缘由。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寻《中国的地质灾难》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许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依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寻关于地质灾难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寻下载《中国的地质灾难》的地图,培育学生读图识别力量。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中国的地质灾难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分布、缘由、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争论法教具预备:有关挂图、图表等教学过程【资料导入】汶川地震图片【百度图片】【提问】汶川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灾难?【学生答复】地质灾难。
【高中地理】中国地形概述
【高中地理】中国地形概述1、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
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
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
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
第二阶梯以东,海平回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
繁杂多样的地形,构成了繁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高、呈圆形阶梯状原产的特点,有助于湿润空气浅人内陆,供给大量水汽;并使大河滚滚乐流,沟通交流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人高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水流,产生非常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脉分布东西迈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
东北一西南迈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
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
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
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
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
黄土高原位于海拔为1000米一2000米。
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布最阔、最深厚的地区;水上流失严重;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
四大盆地的原产及特点:四川盆地坐落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存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表示,就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坐落于新疆南部,呈圆形环状原产,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我国最小的沙漠,就是我国最小的内陆盆地。
2020高中区域地理 第3部分 第1章 第2讲 中国的地形
第2讲中国的地形目标要求1.知识:识记中国主要的山脉和地形区,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和地形特征。
2.区域认知:结合经纬度和山脉走向或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描述并分析该区域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3.综合思维: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农业、交通等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影响。
学会分析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
4.人地协调观:以某地区突发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背景,分析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理背景,掌握灾害的防御措施。
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2)主要影响⎩⎨⎧降水;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交界处,产生巨大水能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包括A山地、B丘陵和比较崎岖的C高原,我国山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2)主要影响①有利的影响: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资源丰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
②不利的影响:山区面积广大,地面崎岖,一是交通不便,二是耕地面积小,对农业生产不利;在开发利用山区时,极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而出现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二、我国主要地形区1.主要山脉由大到小依次是图中的⑨青藏高原、○23内蒙古高原、○22黄土高原、⑩云贵高原。
3.四大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图中的⑬准噶尔盆地、⑫塔里木盆地、⑮柴达木盆地、⑪四川盆地。
4.三大平原:平均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图中的○27东北平原、○28华北平原、○29长江中下游平原。
5.主要丘陵:由北到南依次有图中的○30辽东丘陵、○31山东丘陵、○32东南丘陵。
三、我国的地质灾害1.地震带的分布(1)A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2)B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C西南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高中地理教案-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特征。
2.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分析、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2,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图(板图或投影)3.新疆“三山夹两盆”地形示意图(板图或投影)【教学课时】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四年制2课时)。
第一课时讲完“四大高原”,后面半个(或1个)课时讲完“四大盆地”。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述和讨论【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挂图]挂好“中国地形”挂图[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请注意观察地形图,说出我国西部和东部各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回答,教师重复强调西部以高山、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丘陵平原为主。
)(讲授新课)[查阅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册中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大高原的位置。
[板书]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一、四大高原[指图讲述]让我们在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上一一找到四大高原。
(以下讲述教师应注意放慢节奏,指图要准确,以便学生边听讲边在地图册上查找有关地名。
下面划横线的高原名称由学生齐声答出。
)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祁连山麓,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
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面大约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为邻,南到秦岭的高原是黄土高原。
主要位于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部分,地势明显表现为西高东低,海拔从xx米下降到1000米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展示图片]出示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中国地图。
分别请四位同学上讲台指图说出四大高原的位置,教师纠正。
[讨论]请同学们阅读“四大高原”一段课文及有关插图,分别介绍四大高原的特征。
(在读书读图之后,组织学生发言讨论。
教师应加强引导,提醒学生读有关插图及彩图,并可简要解释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来历、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后果、喀斯特地形的成因和得名等)[板书]l、青藏高原——雪山连绵“世界屋脊”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地势平坦3.黄土高原—一黄土覆盖千沟万壑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喀斯特地形典型[练习]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把四大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高中地理中 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教案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掌握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河流和资源分布。
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地理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主要资源。
北方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北方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基础知识,使学生对该区域有初步的认识。
2、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增强感性认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如长城、松花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北方地区的了解,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地理位置和范围结合中国地图,指出北方地区的大致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区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和安徽的北部。
强调北方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让学生明确其在全国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2)地形展示北方地区的地形图,介绍主要地形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分析各地形区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对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3)气候结合气温降水图,讲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及其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探讨气候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农作物的种植类型和熟制。
(4)河流指出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如黄河、海河、松花江等。
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以及河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中国地形 教案
中国地形教案【中国地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地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地势、地貌、地区划分等相关知识;3. 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中国地形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地势特点;2. 中国地貌类型与特征;3. 中国地区划分;4. 中国地形对气候、农业等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问答结合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地形知识;2. 实地考察法,通过观察真实地貌,提高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3. 图片、地图分析法,培养学生解读地理信息和图像的能力;4. 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引入(约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地形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讲解地势特点(约15分钟)1. 介绍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地势复杂多样。
2. 解释中国地势由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倾斜趋势,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原等类型。
教学步骤三:介绍地貌类型与特征(约20分钟)1.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如高山、平原、盆地、河流等。
2. 解释地貌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如地壳运动、水力作用等。
教学步骤四:讲解地区划分(约15分钟)1. 介绍中国地形区划的主要依据,如地势、气候、植被等。
2. 解释中国的主要地区划分,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高原地区、东北平原地区等。
教学步骤五:地形对气候、农业的影响(约20分钟)1. 分析中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河流对风向、降水分布等的影响。
2. 解释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如平原适宜农耕、山地适宜果树种植等。
教学步骤六:小组合作探究(约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探讨中国地形对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影响。
2.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互动和交流。
五、教学反馈:1.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情况;2. 通过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地形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二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案-新人教版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二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案新人教版教学设计〔主备人:〕教研组长审查签名:高中课程标准•区域地理教案执行时间: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基本判读技能、剖面图的做法与判读等内容。
2.解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养成较高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节内容既是初中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本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缓坡、陡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学会判读较为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判读与绘制地形剖面图。
2.能力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
〔2〕增强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激发读图、用图的兴趣。
2.解析〔1〕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能够绘制地形剖面图。
〔2〕培养学生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本节内容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读图能力,所以建议运用分层次教学的手段,既要照顾程度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程度较差的学生。
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2.本节内容过于抽象,尽可能让抽象、死板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多媒体课件、地形图、黑板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 课件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者其他的地形图〕教师首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是地形图?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学生答复地形图的概念〕 探究一:等高线地形图基本特征课件展示:如下列图 〔1〕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同线等高”的含义?教师:同线等高是指在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是相等的。
高中地理课件:中国的地形(经典课件)
最主要灾害;⑤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铁路交通为主,人口稠密,聚落多为多边形。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名称
分
布
特
点
长江 中下 游平 原
巫山-东海、 黄海,淮河 干-南岭。 包括江汉平 原、洞庭湖 平原、鄱阳 湖平原、长 江下游沿江 平原、长江 三角洲(太 湖平原)
①我国第三大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的泥沙冲积而成, 东西呈狭长形,轮廓破碎;②地势比华北平更低,下 游的长江三角洲海拔在10米以下,河汊纵横交织,湖 荡星罗棋布,有“水乡”之称;③由于地势低平,土 壤肥沃,气候高温多雨,盛产稻米、油菜、棉花,河 湖众多,是我国炎水渔业最发达地区,素有“鱼米之 乡”的美称;④长中下游干流江阔水深与众多支流构 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被誉为“黄金水道”。加上铁 路网,水陆交通便;⑤有丰富的铁、铜等矿产资源, 工农业发达,沿江城市密布,形成一条发达的经济地 带,长江三角洲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二)、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黄土 高原
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
40°N
青藏高原
30°N
80°
我国第一大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我国西南部,在昆仑山、 多雪山、冰川;地势起伏不大,远看是 祁连山、横断山脉及 山,近看是川;有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 喜马拉雅山之间;包 群。聚落(人口、农业)主要分布在雅 括青海、西藏和四川 鲁藏布江谷地,盛产青稞,太阳能与水 的西部。 能丰富
黄土高原:
黄土 高原
38°N 35°N
105°E 113°E
位置范围
地形特征
世界上黄土分布最深、广的地区;水 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 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东端的乌鞘岭、南到秦岭、 沟壑纵横。海拔1000-2000米;多 北至古长城;包括山西的 煤、多梯田、多窑洞,盛产小米(主 全部、陕甘宁的部分地区。 要粮食作物谷子)。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中国地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形”这一专题,内容虽然是初中知识,但由于时间太久,初中教学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内容仍然像新知识。
但中国的地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气候特征和分布,进而影响了河流的水文特征,植被的分布,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分布等众多的地理要素。
所以学好地形一节至关重要。
这一节是从地势与地形的特点来进行讲解的。
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
从而构建地形特征的答题模板。
而山区面积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
在这一节的文字和图象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地形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象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二、学情分析学生整体在初中时对地理不够重视,因此基础较差,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循循善诱”,使学生树立信心,便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教师诱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
三、设计理念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循循诱导”学生“思考”,真正做到以“诱”达“思”。
并且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的设计学生活动,教师从中牵引疏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认识我国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大的地形特征;初步理解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以及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在中国地形图上,观察我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分析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以及我国地形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4.2中国地理常用地图课件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ppt
4.甘肃省地跨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 5.我国三大平原的农作物的熟制,从长江中下游平原,经华 北平原到东北平原,依次是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
(五)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
1.我国的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外流河主要注入太平洋(如 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印度洋(雅鲁藏布江等)和北冰洋(额尔齐斯 河)。内、外流河的汛期均出现在夏季,但是影响因素不同,降水是 影响外流河汛期的主要因素,气温是影响内流河汛期的主要因素。
4.长江支流呈南北对称分布,对长江水文特征的影响是:随 着我国雨带自南向北移动,南北支流汛期错开,对长江干流水量起 着调节作用。
5.澜沧江上游流域面积小,主要是流经横断山区,受南北纵 列分布山脉的影响,山高坡陡,没有支流汇入。黄河下游流域面积 狭小,是因为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没有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小。
2.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 线为界,我国分为外流区和内流区。
3.填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1)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①南岭。 (2)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上游③巴颜喀拉山、中游② 秦岭。 (3)长江中下游的两大淡水湖:④洞庭湖、⑤鄱阳湖,这两个湖 泊对长江水量起到天然的调节功能。
4.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按照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其中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 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 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 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5.从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可以总结出我国降水的地区 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或东南多,西北少)。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旧版人教版选修三《中国地形地势》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旧版人教版选修三《中国地形地势》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认知: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中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包括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及丘陵的分布与特征。
2.地理思维:通过分析中国地形地势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水文、农业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空间想象能力。
3.人地关系理解:理解中国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如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等)的制约与促进作用,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图阅读、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及分布,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地形地势的成因,以及人类活动如何适应并改造地形地势。
三、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地图册•多媒体课件(包含中国地形图、地势剖面图、地形景观图片等)•相关视频资料或纪录片片段•学生分组讨论任务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中国的主要地形单元。
•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地形景观,创设情境,增强感性认识。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谜语导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种地形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地形”的概念,进而过渡到本课主题《中国地形地势》。
新课教学1.地形类型与分布•展示地形图: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主要的地形单元(如青藏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等)。
•特征描述:详细讲解每种地形单元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范围,结合地图和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2.地势特征•地势剖面图:展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地势特征。
•成因分析:简要介绍地势特征的形成原因,如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
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山脉和地形区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
关注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
在七年级地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那么同学们,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祖国地形的分布。
【多媒体展示】山脉风景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我国一些大山的图片,有的同学现在还深浸在梦幻迷人的景色之中。
我国有很多大山名川,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同学们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许多赞美名山的诗句。
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讨论】
【师】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中描绘泰山“会当凌绝顶,一顶众山小”,苏东坡笔下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说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
松树都倒挂在悬崖峭壁上。
【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山脉示意图
【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像是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
如图所示,众多山脉中我们就学习主要的几条山脉。
接下来我们来逐一认识这些山脉
【多媒体展示】简化的山脉示意图
【师】这节课我们就在这张空白的地图上绘制我国的山脉,同学们手中也有一张空白的轮廓图,当大屏幕展示出一条山脉时,同学们齐声说出它的名字,并在空白地图上用线条勾勒出所展示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山脉示意图
【学生活动】在空白地图上勾勒出山脉线条
【师】我国山脉如同同学们勾勒出的线条一样,它是有一定走向的。
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所示的山脉走向图,简单判断一下,我们的山脉主要有哪些走向?
【学生回答】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多媒体展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文字表述)
【小结】我国山脉众多,许多山脉的排列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为两大组,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
东西走向的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等。
东北-西南走向的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等。
另外,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有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师】在我国西南地区还有一列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27阅读材料,其它同学欣赏大屏幕珠峰图片。
【多媒体展示】珠峰图片
【师】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它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一条巨大山系,东西绵长达到2400千米,中段向南凸出略成弧形,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珠峰正是由于它的高大神秘吸引着世界上许多探险家和登山爱好者。
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健儿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从条件更为复杂的我国境内北坡登顶成功。
2005年,我国又对珠峰高度进一步精确测量,珠峰高度是8844.43米。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发扬登山运动员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前进,最终到达成功的顶峰。
【过渡】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它们纵横交织,把我国地表分隔成大大小小的地形区,高原,盆地或平原。
接下来,我们就学习我国的主要地形区。
【多媒体展示】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师】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图片
【师】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
【多媒体展示】内蒙古高原图片
【师】“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
草场广布,草质优良,我国两大牛奶生产厂商蒙牛和伊利的奶源地就在这大草原上。
【探究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我国的神州号飞船把我们中国第一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你们有没有想过,飞船降落的地方为什么都选在内蒙古高原上吗?这和它的地形特点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地广人稀,便于飞船降落,也便于地面人员搜寻。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图片
【师】观察了图片,同学们发现黄土高原土壤的颜色是什么色?
【学生回答】黄色。
【多媒体展示】云贵高原图片
【师】观察了图片,同学们发现云贵高原的农田有什么特色吗?
【学生回答】梯田
【师】当地农田的这个特点,也和当地的地形有关。
【小结】四大高原的景观特点
【多媒体展示】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位置。
【学生活动】一组学生练习山脉位置的摆放,一组同学练习地形区位置的摆放。
完成课本P29的活动内容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
【师】现在大屏幕展示的是一幅中国地形图,在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由于海拔的差异,大致可以分布三级阶梯。
山脉往往是阶梯的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所学习到的山脉哪些是地势阶梯的界线。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屏幕,讨论,回答。
【师】那我们学习到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又各分布在哪些阶梯上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屏幕,讨论,回答。
完成课本P29的表格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
【师】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在我国西部,高原面积广阔,它们形态各异。
在高原、山地之间常分布着盆地。
我国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这里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
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
【探究活动】地形与民俗【多媒体展示】地形与民俗【多媒体展示】陕北民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认识了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