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劝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

《劝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

《劝学》公开课教案《劝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劝学》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劝学》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劝学》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主题和内容。

2. 掌握《劝学》的韵律和修辞特点,提高对于文言诗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学业的积极态度,激发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1. 学生对于《劝学》的韵律和修辞特点的理解与应用。

2. 学生对于诗歌主题的深入解读和理解。

3. 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动机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课堂教学用的电子教案和教学素材。

2. 诗词欣赏课件和相关笔记。

3. 多媒体设备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相关的图片或者引用相关的名言警句,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思考和兴趣。

2. 导入引导(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劝学》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于《劝学》的了解和兴趣。

3. 细读课文(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劝学》,引导学生抓住诗的韵律,并且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通过多次朗读,学生逐渐掌握了诗歌的整体韵律和主题。

4. 分析诗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劝学》,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句诗的修辞特点,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并让学生解释每一句诗的含义和主题。

5. 思考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劝学》中作者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信息?你有没有类似的学习经历?你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该如何应对?6. 学习环境的创设(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困难,并互相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7.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动机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持努力的精神。

五、巩固与拓展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学习的感悟文章,可以参考《劝学》中的韵律和修辞特点。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自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中的韵律和修辞特点,并解释诗的含义和主题。

六、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听取学生的回答,评价学生对于《劝学》的理解和对于学习态度的改变。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案目标1.通过课前预,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研究观。

二、教案重难点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案创意本课注重文言文的积累和诵读。

预导学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XXX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案过程一)文化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字?(学生回答。

)教师: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教师: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XX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

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

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

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XXX,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文言文的研究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

文言文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朗读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生字掌握的情况。

生字: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注意节奏。

2.二读:理解比喻,领悟道理教师: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注意理解比喻,领悟道理。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实用的《劝学》教案(精选10篇)《劝学》教案篇1文本解读:《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

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

(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

如工作、学习、奉献等。

)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

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

它的题目是:《劝学》。

(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

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笔画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 (板书:性恶论学不可以已)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10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四、写字教学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一、故事导入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

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3、全班汇报三、指导分角色朗读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

1《劝学》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化常识。

2、学会从多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联系荀子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理解论述的针对性和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分析理解文中的“学习之道"。

2、体会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翻译全文第二课时:比喻论证的探究及写作练习,本文的论证结构【第一课时】一、导入学习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等12年的专业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读书学习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学习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呢。

大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给出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答案,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第六单元,认真学习体会“学习之道”。

首先我们来学习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写下的一篇关于全面学习的文章,体验大师笔下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等问题。

二、检查预习1、荀子:战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

2、《劝学》: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作者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锲而不舍地学习。

劝是鼓励的意思。

3、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逐渐培养起来的。

只有懂得了礼,人的恶本性才能最终改变。

4、重点字词:“而”的用法:连词表转折、修饰、并列、递进、顺承’等。

养成主动归纳、整理的好习惯三、翻译全文四、课后作业:正确理解稳重的通假字、重点实词和难懂的句子,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探究和写作训练任务一:比喻论证的探究和意义比喻的作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

《劝学》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

(板书课题)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4、分角色朗读:① 先同桌练习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③ 讨论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5、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6、质疑问难7、巩固拓展:① 试背课文(比赛)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全班讨论8、作业《劝学》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劝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他的侄子韩愈学习。

2. 文章结构分析:导入、本论、结论三部分。

3. 重点词语解释:勉、博、笃、志、行等。

4. 重点句子解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不器。

”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入《劝学》这篇文章。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文章,感受语言韵律,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

3.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结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韩愈的生平、文章结构分析等。

3. 讨论材料:提供与文章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4. 作业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韩愈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的内涵。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文章中的观点,提高自身素养。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的文章主旨和意义。

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解析。

文章的结构分析。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关注。

2. 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2. 阐述《劝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劝学》的开篇,感受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

2. 提问学生对于《劝学》的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劝学》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2. 解读《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劝学》,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并讨论《劝学》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效果和意义。

第三章:思想解读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劝学》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学习的重要性、努力的意义等。

2. 探讨《劝学》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劝学》中的重要段落,提取关键信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劝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实践与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将《劝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中的实践意义,如何将学习到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探讨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运用到个人成长和人生规划中。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应用《劝学》思想的经历和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融入到个人生活中。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2. 反思个人在学习《劝学》过程中的认识和成长。

教学活动:2.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解读第一段(7分钟)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3)教师总结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

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劝学 公开课教案8篇

劝学 公开课教案8篇

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喉咙(hóulóng)战栗(lì)清澈(chè)憎恨(zēng)翡翠(fěicuì)栖息(qī)蔚蓝(wèi)崛起(jué)2、识别字形3、分辨词义闪烁·闪耀闪烁: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

可以说“闪烁不定”。

闪耀:着重指光彩耀眼。

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优美·幽美都有美的意思。

“优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环境,也可以指动作。

如“这个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很优美”。

“幽美”主要指环境幽静而美好,如“这里环境幽美”。

二、文学常识江河,原名于友泽。

北京人。

1971年高中毕业。

任北京胶刃厂工人。

职业作家。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三、经典句段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海水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点拨:这些诗句有力地体现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问题导引1、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提示:诗中的“你”和“我们”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轻有为、有着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诗中所说的“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标志,是青年人的特点。

2、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奔腾”?请列举诗句举例回答。

提示:诗人在第4节诗中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如“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等充分表现了青年一代——在拥有“青葱的愿。

劝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探究词义,理解文意【教学难点】学习设喻论证方法【教学设想】《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

2.掌握并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1.熟练朗读课文。

2.掌握并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借助多媒体展示颜真卿的《劝学》。

颜真卿鼓励我们学习要勤奋,除此之外,学习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里的名篇-《劝学》。

二、走近作者任务:阅读有关作者和写作时代的资料,明确写作背景。

活动: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并且理解题目的含义。

屏显: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安泽)人,先秦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进行比较。

荀子“序列著数万言”,现存的《荀子》有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全书论说极广。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多是天下贤士,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作为学宫的最高长官,祭酒要考虑如何劝勉学生受业求学。

为此,荀子写下了传世之作-《劝学》。

“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就是勉力人努力学习。

设计说明: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理解写作目的和主要观点做铺垫。

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探索新知识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整合资料、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句读,听出语气,在课本上做标注。

任务一:熟练地朗读课文。

活动:学生自由朗读文本。

PPT展示:中()绳輮()槁暴()砺()参省()跂()舆()跬()骐骥()驽()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做具体指导。

劝学教案(优秀5篇)

劝学教案(优秀5篇)

劝学教案(优秀5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习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1、朗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

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高中语文《劝学》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一、导入: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富有的地主,他不认识字经常吃亏,为了不让他的儿子步他的后尘,他请了一位先生教他的儿子识字。

先生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二横,三字是三横,地主儿子看这么简单,把书一扔跑去见地主,说父亲父亲自己已经全学会了,于是地主把教书先生辞退了。

有一天,地主要请一位姓万的客人到家里,地主要儿子写一份请帖,可是等了好久都没有见到请帖,父亲觉得很奇怪,便去儿子的书房看看为何还没有写完,儿子说天下那么多姓氏,为何他偏偏姓万啊,我从早上到现在只写了500画,听完这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不断地读书。

读书很重要,不要骄傲。

这则笑话讽刺的是那些没有正确学习态度,自以为很聪明的人,那怎么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呢?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劝学,便是2000多年前荀子给我们的谆谆教诲。

他到底对我们说了哪些求学的道理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劝学》。

荀子作者简介荀子书解释劝学题目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劝告,师:他回答的非常正确,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一首美妙的音乐,在别样的音乐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听劝学歌曲我看很多同学都跟着歌曲轻轻合唱,陶醉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大家对这首诗的读音及翻译还有不会的地方吗?生:没有师: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那伟大的荀子在书中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指导呢?首先来看第一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里的君子指的是什么意思呢?生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师: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已指的是停止的意思,这句话就是在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这既是对求学过程中一个从无到有的经历的概括,也是对学有所成的人的一个提醒,学习是没有终点的,应该终身学习。

这个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紧接着第二段,荀子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论证方法,来继续阐述关于学习的内容,这种论证方法是什么呢?生:比喻论证师: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

《劝学》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的主题为《劝学》,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英语课堂上使用。

二、教案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方法与思维的灵活运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 通过游戏活动和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学习。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班级活动用品(奖状、小礼物等)。

2. 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整洁,舒适;- 确保教室有良好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视频或图片介绍成功人士的学习经历,引起学生的思考。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学习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

3. 学习动机引导(15分钟)- 通过分享成功人士的学习经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自己的学习动机与目标。

4. 学习方法指导(20分钟)- 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归纳总结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

5. 学习习惯养成(20分钟)- 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给予学习进步的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通过思考问题,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展望未来,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估学生是否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掌握了学习方法;- 评估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劝学》教案一等奖5篇

《劝学》教案一等奖5篇

1、《劝学》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6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教育目的: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二、才能训练目的:1.在理解根底上熟读成诵的才能,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才能。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才能。

三、德育教育目的: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阐述。

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阐述、表达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络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提醒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p 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阐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实在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的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开课教师:王世燕开课班级:高一(12)班【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第1段课文分析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学不可以已。

(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二)第2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1、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加工冷冻明确:蓝————青水————冰胜于寒于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輮绳砺直木————轮木————直金————利2、、作者又以“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3、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4、这一段作者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正面设喻论证,把道理隐含在比喻中需要推论出来。

(三)第3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1、(1)第1句话的前半部分通过“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对比,强调了什么?(2)接着,后半部分又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论证,说明了什么?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3、第3段作者又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四)第4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1、第4段作者运用了10个比喻,这些比喻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学习的哪些方面?2、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梳理文章结构、论证方法。

分析写作特色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四、借鉴学习,课堂练笔五.课堂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布置作业1、熟背《劝学》全文(必做)2、完成《名校学案》练习题(必做)《劝学》详解荀 况君子..(有学问修养的有 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靛青,一种染 料),取之.(代词,青)于.(介词,从) 君子说, 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蓼蓝,可制染叶子料),而.(连词,表转折)青于.(介词,比)蓝;冰,水为.(动词凝结)之.(代词,冰),而.(连词,表转折) 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冻成的, 但寒于.(介词,比)水。

木直中.(符合)绳,輮.(通“煣火熨木”,用使弯曲)以.(介词,把)(省 “之”)为.(动词,制)轮, 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其.(代木,作定语)曲中规(测圆的工具)。

虽.(连词即使)有.(通“又”)槁.(枯)暴.(晒),不复挺.(直)者,輮使 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 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之.(代词,它(木))然.(代词这样)也。

故.(连词所以)木受绳则.(连词,承接,表 就)直,金(金属)就.(动词,近,靠接 近) 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砺.(磨刀石)则.(连词,承接,表 就)利,君子博学..(广泛学习)而.(连词,表递进)日.(名作状,每天)参.(验,检查)省.(省察) 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乎.(介词,于(对))己,则.(连词,假设结表 果)知明(通“智,智慧” )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矣。

就智慧明达, 行动不犯错误了。

吾尝.(曾经)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助词不译)所学..(所字结学习的构,收获)也; 我曾经整日思索, 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吾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而.(连词,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之.(助词不译)博见..(见得广)也。

登高而.(连词,表修饰) 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 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招,臂非加长也,而.(连词,表转折)见者远;顺风而.(连词,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这声音宏里指大)也, 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而.(连词,表转折)闻者彰.(明显)。

假.(借助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连词,表转折)致.(达到) 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 不是脚走得快, 却能到达千里;假.(借助利用)舟楫者,非能水.(名作动,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 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非异也,善假.(借助,利用)于.(介词,向)物.(外物,种客观指各条件)也。

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兼词,从那里);积水成渊.(深水),蛟龙生焉.(兼词,从那里);积善成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德,而.(连词,表承接)神明自得.(获得),圣心备焉.(助词不译)。

故.(连词所以)不积跬.(古代的半步)步, 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无以..(没有用…的办来…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 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所走的一天路程),功在不舍.(放弃中止)。

锲而.(连词,、假设有如果 之意)舍之.(代词,“锲”),朽木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不折;锲而.(连词,、假设有如果 之意)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助词,后置的定语标志)利.(定语后置), 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筋骨之.(助词,后置的定语标志)强.(定语后置),上.(名作状,向上)食埃土,下.(名作状,向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也。

坚强的筋骨, 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蟹六跪.(蟹脚)而.(连词,表并列)二螯.(蟹钳),非蛇鳝之.(助词,的)穴无可寄托者,用.(因为)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复习要点一、注释词语:君子..(有学问修养的有 人)曰:学不可以已。

青.(靛青,一种染 料),取之于蓝.(蓼蓝,可制染叶子料),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通“煣火熨木”,用使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通“又”)槁.(枯)暴.(晒),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动词,近,靠接 近)砺.(磨刀石)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验,检查)省.(省察)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 吾尝跂.(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见得广)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这声音宏里指大)也,而闻者彰。

假.(借助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致.(达到)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名作动,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借助,利用)于物.(外物,种客观指各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 积水成渊.(深水),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获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古代的半步)步,无以至千里;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所走的一天路程),功在不舍.(放弃,中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也。

蟹六跪.(蟹脚)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因为)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文言虚词:之:青,取之.(代词,青)于蓝 冰,水为之.(代词,冰)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代词,它(木))然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助词不译)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助词不译)博见也。

蚓无爪牙之.(助词,后置的定语标志)利,筋骨之.(助词,后置的定语标志)强 非蛇鳝之.(助词,的)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