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范式”
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范式”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社会支持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社会网络、人际关系以及社区资源等途径,为个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增强其应对生活压力和挑战的能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支持理论在社会工作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其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如何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我们将对社会支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明确其在社会工作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将回顾社会支持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如何从传统的社会网络分析逐渐演变为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分析社会支持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如何评估个体的社会支持状况、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社会支持干预措施以及如何评估和支持社会支持系统的发展等。
我们将对社会支持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社会支持理论概述社会支持理论是一种深入探究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它强调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各类支持和资源对于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在社会工作研究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社会支持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支持”,它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通过人际互动所获得的情感、信息、物质以及行为上的帮助和支持。
这些支持可以来自于家庭、朋友、邻居、社区、组织等各种社会结构。
社会支持不仅有助于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还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和社会融入。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情感支持可以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心理健康。
信息支持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
物质支持可以解决个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基本生存条件。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趋势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趋势社会工作是一门专注于改善社会福利、社会关系和社区发展的职业。
在世界范围内,社会工作领域正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和作用社会工作旨在促进社会公正、人权和社会福利。
它涉及到与个人、家庭和社区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的核心工作包括评估和介入,以帮助个人和群体实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标。
社会工作的确切定义和实践方法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然而,无论在何处,社会工作的目标始终如一: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应对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现象。
二、社会工作的历史与演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职业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早期的慈善工作者到现代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这一领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在过去,社会工作主要由宗教团体和一些慈善组织提供。
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帮助贫困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物质援助和精神支持。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社会工作逐渐从慈善援助转变为专业服务。
社会工作者开始接受专业培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的专业领域:社会工作的专业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社区工作、福利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社会工作专业还包括老龄工作、残疾人工作、医疗社会工作、国际社会工作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社会工作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的不同需求。
2. 强调人权和社会正义:人权和社会正义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对人权和社会正义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守护人权和推动社会公正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3. 跨学科合作: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复杂,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
社会工作专业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4. 科技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工作也开始利用新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社会工作理论及社会工作的理论法范式
实证主义基本观点:1839年,孔德,《论实证 主义》(《实证主义哲学教程》。 特征:客观性、决定性、价值中立。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包括: (1)主张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 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 才能陈作为知识; (2)认为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 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 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 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 (3)价值不是知识,因为他无从证 明; (4)坚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意味 着实证主义者只接受一种探索世 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
无论是哪一种定义,都包含了一些共同的要素: 价值观、知识、干预行动或策略。
在西方,社会工作的核心是恢复和发展人的社会 功能,突出专业服务。 在中国,社会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服务协调关系, 解决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突出 政治与社会功能。
豪的社会工作理论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类行 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
范式的概念来自库恩, 是指若干相关的理论模 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 向,它们共享一组基本 的理论假设(或哲理基 础)。 本书着重介绍社会工作 理论的四个范式:实证 传统、激进传统、人本 传统、社会建构传统。
具体事物、概念、理论、范式的关系
事物
概念
理论
范式
范式
范式与理论的关系:
课程安排
《社会工作基本原理》 4月13、20日;5 月4日(共三个周六全天9:00-11:30;13:00— 15:30) 《个案工作》 5月11、18日、25日; 5月26 日下午复习课(共三个周六全天9:00-11:30; 13:00—15:30)
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理论的内涵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现状与未来展望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现状与未来展望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并促进社会公正的一种专业实践。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展望,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参考。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工作价值观、人类发展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
1. 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关注人的尊严、正义和社会福利。
社会工作者应该秉持这一价值观,尊重和关怀个体,努力实现社会公正。
2.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成长。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支持、介入和资源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自主性。
3. 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工作应该通过综合干预来解决社会问题。
综合干预包括个体服务、组织服务和社区服务三个层面。
二、社会工作的实践现状社会工作的实践分为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两种形式。
1. 直接实践直接实践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直接接触,提供各种直接支持和帮助的活动。
直接实践常见的形式包括个别辅导、家庭访问、危机干预、心理咨询等。
2. 间接实践间接实践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和管理等方式,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资源。
常见的间接实践包括社会政策制定、社区组织、社会活动策划等。
目前,社会工作的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现状:(1)多元化需求:社会问题与日俱增,社会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实践服务。
(2)专业化发展:社会工作不再是一种泛泛而谈的行业,而是出现了更为专业化的领域,如老年服务、儿童保护等。
(3)跨学科合作:社会工作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协作,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以共同推进社会变革。
三、社会工作的未来展望社会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1. 挑战(1)资源不足:社会工作的实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而资源短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2)社会认知不足:社会工作在一些地区和领域的认知程度仍较低,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认可。
(3)职业准入标准:社会工作需要建立更为严格和专业的职业准入标准,以保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第二讲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第二讲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2、掌握社会工作研究的范式一、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和学科体系、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
把握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探讨社会与人类行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理解和解释社会工作的各种现象、有利于验证和完善社会工作理论、有可能构造新的社会工作理论。
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即方法论探讨指导研究的基本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
方法论是社会工作研究的宏观指南,方法论是构造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
几种主要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人类行为可被观察和计量,社会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客观规律,自然科学方法适用于社会研究,可通过概括归纳、验证假设发现规律。
2、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可重复;要研究人的行为及意义;应着重整体分析;主要是描述和深入分析的方法;社会科学知识是相对的;注重社会现象的过程、人的意识过程及其在与环境互动中的意义。
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内在因素方面,具有人文主义倾向。
实证主义方法论与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共同点是注重从事物的某个视角理解整体。
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经验与实践,整体观与历史观,占有大量资料并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
4、建构主义方法论:互为主体、通过互动形成知识认为对“事实”会因个人经验、情景而有不同认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为主体,研究结果是双方互动达成的共识,强调双方互动而达到生成性理解,知识是人们建构的结果,但这种建构又不是随意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外部原因,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忽视“人”的因素及历史、文化因素;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主观因素或内因,强调对人的行为应从其主观的因素方面去理解,否认客观认识的可能性;建构主义不认为存在唯一的、不变的客观事实,事实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价值互动而达到的生成性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思想既有其辩证性,又有其历史性论,在其指导下开展研究。
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进展回顾与趋势瞻望
跨学科研究
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 法,加强跨学科研究,有 助于更好地解释中国复杂 的社会现象。
全球视野
立足全球化背景,将中国 社会学理论与全球视野相 结合,有助于提出更具普 遍意义的解决方案。
研究突破点与创新点
新技术的应用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社会现象,挖掘隐藏在数据背 后的规律和趋势。
理论社会学的重要地位
理论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服务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进展回顾与趋势瞻望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把握趋势,需要对理论社会学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对未来趋势进行瞻望。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项研究主要对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进展 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其研究特点和发展 趋势,并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建议中国社会学界进一步拓展研究视 野,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加强理论创 新和应用研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 供更加全面、科学的理论指导。
建议中国社会学教育机构进一步完善 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 建设和实践教学,培养更多优秀的人 才,推动中国社会学的持续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未来中国社会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理解 ,从理论上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特殊性和普遍性。
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在探索中国社会 现象和问题方面,不断提出新理论、 新观点,拓展了社会科学理论的范围 和深度。
增强社会科学实用性
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紧密结合中国实 际,为政策制定、社会发展提供了科 学依据和智力支持,提高了社会科学 的实用性。
对实践应用的指导意义
要点一
指导政策制定
要点二
引领社会发展
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
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文军• 2013-01-07 15:00:41 来源:《江海学刊》(南京)2012年4期【内容提要】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可以看做是社会工作研究者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至少存在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三种不同的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
但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工作理论发展趋势的多样化和社会工作实务的趋同性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的多元整合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的整体性变迁与整合式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及其基本范式的形成自1962年科学社会学家库恩(T.S.Kuhn)提出“范式”(paradigm)的概念并加以详细界定以来,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范式的讨论就成了一个热门的议题。
按照库恩的论述,“范式”是从事某种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所达到的共识及其基本观点,是一个学科共同体在研究准则、理论架构、概念体系、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约定,尤其是通过研究实践中的范例(examples)即“一组标准事例”来理解的共同约定和研究规则。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二是共有的信念和价值取向;三是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不尽相同,相同的学科也会存在不同的研究范式。
但无论是哪门社会科学或者哪种科学研究,都是在一定的研究范式指导下观察对象、收集并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发展知识的过程。
不论在实际生活里,还是在认知逻辑上,“范式”都意味着共同体成员围绕着特定学科或专业领域建立起来的共同信念、共同取向和共同的研究范围。
没有范式,科学研究的语言游戏也就无从进行。
①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的助人工作是现代性的产物,既有其思想基础,也有其现实需要。
社会工作的概念与发展趋势分析
社会工作的概念与发展趋势分析社会工作是一门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革和增进社会福祉的专业领域。
它关注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本文将对社会工作的概念进行细致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社会工作是一项多元的专业实践,其目标在于提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等不同层面的人群合作,为他们提供支持、帮助和服务,以提升他们的福祉水平。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社会正义和平等、维护社会福利和增进社会变革。
社会工作的范围涵盖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儿童保护、老年人护理、庇护所管理、心理健康支持、家庭疏散援助、贫困家庭支持等。
这些服务旨在提供资源和支持,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克服困难,改善生活状况,实现积极的变化。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社会工作也在迅速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1. 跨学科合作: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与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医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合作,使社会工作者能够综合利用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2. 强调实践导向:社会工作注重实践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实践导向的研究和创新,使社会工作者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倡导与受众的紧密合作,实现目标的最大化。
3. 科技应用: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多创新工具和方法。
社交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广泛地触及和支持需要帮助的人群,并提供更加个性化和贴心的服务。
4. 国际化合作:社会问题的性质越来越跨国界,社会工作也需要跨国界的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并促进了全球社会福利的共同进步。
5. 终身学习:社会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领域。
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变革,提高专业能力和素养。
002.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第二节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一、方法论(一)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本体论和认识论。
正是因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立场不同,形成了今天社会工作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1、本体论 本体论关注的议题是,“存在“是什么,或现实的基本本质是什么。
在本体论中有两种基本的立场,即“唯实论”和“唯名论”。
唯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就在那里”。
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依照原本就存在的类别组织而成的,只是等待我们去发现而已。
唯实论者的假设是,“真实世界”独立于人类及其对它的诠释而存在。
唯名论者则认为,人类从未直接地体验过某种“就在那里”的现实。
我们对所谓“真实世界”的体验总是通过某种诠释的透镜或图式以及内在的主观性而产生的。
主观性—文化性的信念,影响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以及我们体验现实的方式。
2、认识论 认识论是关于我们如何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是什么使得某个主张成为确切的议题的。
我们了解或知晓世界的方式,植根于我们本体论假设之中。
如果我们采取唯实论者的立场,我们可以通过仔细地观察现实来生产知识并了解现实。
唯实论者认为,有一个独立于我们的内在想法以及我们对经验世界的看法而存在的“就在那里“的经验性世界。
随着我们对经验性证据的收集,我们会发现我们关于现实的某些想法被证据所验证或被发现与证据一致,而另一些想法则是错误的,因为它们缺乏支持性的经验证据。
随着我们对经验现实的探究,我们会将真相从神话或幻象中区分出来,并生产客观性的知识。
如果我们采取唯名论者的立场,所谓的观察将不会导向关于现实的知识,因为某些诠释以及主观性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所有的观察行为。
我们和其他人当成“现实”而体验到的东西,是作为某一发生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持续不断的行动及诠释的过程的结果而被构建出来的。
唯名论者认为,要将某种客观性的、“就在那里”的现实,从那些诠释中或从它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的那些影响中分离出来,是不可能的。
我们最好的对策,是去承认我们自身所特有的诠释及观点。
社会工作理论及社会工作的理论法范式
社会建构主义的特色: 社会建构反对简单地根据专业术语进行分类、 类化、治疗和介入。 社会建构主义自身的开放性和反思性也提供了 重要的对话机会。
“ 社会工作专业致力于促进社会变迁、解决人类 关系中的问题,提升人的潜能并赋予人们增强福 祉的自由。通过使用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的理论, 社会工作在人与环境互动的环节进行干预。人权 和社会正义是社会工作的基石。 ”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是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还应用 了心理学的、生物学的、人类学的和医学的理 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界定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
范式的概念来自库恩, 是指若干相关的理论模 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 向,它们共享一组基本 的理论假设(或哲理基 础)。 本书着重介绍社会工作 理论的四个范式:实证 传统、激进传统、人本 传统、社会建构传统。
具体事物、概念、理论、范式的关系
事物
概念
理论
范式
范式
范式与理论的关系:
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演进
初期,以科学的慈善观为指导; 1917年里士满(Richmond)在《社会诊断》一 书中指出:社会诊断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社工 在科学指导下为不同人群提供服务;进行科学 的评估、诊断与鉴定。贡献:建立科学基础。
豪的七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调查”阶段(社会工作是事实的收集 者) 第二阶段:精神分析学阶段,核心人物弗洛伊德 第三阶段:“诊断学派”和“功能学派”并立时 期 第四阶段:“获得”阶段 第五阶段:“盘点”阶段 第六阶段:“理论统整”阶段 第七阶段:“理论归类”阶段
1、社会工作的内涵
(1)国内学者总结的定义
“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和专业 ”。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 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一点说,社会 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 动。”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总结与展望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总结与展望社会工作是一项关乎人民福祉的重要工作,它致力于提升社会资源的分配、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并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服务。
作为民政部的工作人员,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开展了许多社会工作实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总结我们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一、社会工作实践总结1. 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作为民政部工作人员,我们始终将服务弱势群体作为首要任务。
我们深入调研,走访社区,积极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救助和帮助。
我们为孤寡老人提供陪伴和照顾,给予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职业培训,关注儿童福利并推动儿童保护工作等。
通过持续的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实际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模式。
2. 社会工作与创新服务的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注重创新服务模式,尝试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工作创新项目。
例如,我们鼓励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合作创办社区合作社,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值服务。
我们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志愿者在线”项目,通过线上平台与志愿者进行配对,提高志愿工作的效率与覆盖范围。
3. 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了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与国际化程度,我们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们派遣工作人员赴国外学习社会工作经验,同时也邀请国外社会工作专家来华访问与交流。
通过与国际社会工作组织合作,我们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技术,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社会工作研究总结1. 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我们充分认识到理论研究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积极开展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我们研究社会工作的定义、目标、方法与价值观,以期为实践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2. 政策与制度研究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还需要符合国情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我们对社会工作政策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参与社会工作制度的设计和改革。
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我国呈加速度发展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200多所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逐步介入不同社会服务领域,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渐次展开,上海相继建立资格考试制度、注册制度和专业社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的国家职业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如何继续推动专业化和职业化?如何进一步确立学科地位和学术认同?在探索如何回应这样的挑战之时,了解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无疑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为此,本论文介绍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的十大趋势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实践方法的嬗变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传统实践方法(traditional practice methods)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这些工作方法对很多社工而言是各自分立的,他们往往容易偏好某种方法而对其它方法熟视无睹。
很多社会工作者就自称个案工作者,对社区工作少有涉及。
尽管1951年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提出要进行多方法实践取向(multi-method practice)的社会工作教育,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60年代以降,社会工作实践方法在若干层面出现变化。
首先,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generalist practice approach)出现。
这一模式认为社工应以全方位的观点看待案主的问题,包括个人、家庭到组织、社区和更大的社会环境。
该模式宣称,案主的问题决定社工的实践方法,而非反之。
然而,综合取向的实践模式因其似乎过于简单而遭受批评,针对不同实践领域、问题领域、高危人群的高级综合模式或专门实践取向(specialist practice approach)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应地,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的传统分类受到挑战,新的分类方式出现。
一种分类方法是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划分为针对个人的社会工作、针对小组的社会工作、针对家庭的社会工作、针对组织的社会工作、针对社区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研究视角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必须将社会现象看作是社会本身 的现象 , 是呈现在我们面前 的外部事物 , 必须摆脱我们
自己对宜们的主观意识 , 把它们当作与己无关 的外部事物来研究 ( 迪尔凯姆 , 1 9 9 9 ) ” 。总结孔德和
迪尔凯姆的的观点 , 可以发现 : 实证主义的研究 , 其对象必然是物化的 , 其方法必然是实践性的, 其 结果必然是客观的( 在价值取 向上 ) 。然而 , 社会工作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 , 大多是实地研究 、 个案 研究及社 区研究 , 采用 的主要是观察法和无结构访谈 法 , 对于实证 主义理论范式 的运用并不是很 多, 只是在需要对案主群体进行某些特定调查分析时才会采用大规模的实证调研 。
动媒 介 的各 种符 号 。反实 证 主义 认 为 : “ 两者( 社会 过 程 和 自然过 程 ) 之 间存 在 着本 质 区别 。 自然
陈成文 。 湖南师 范大 学社会 学系教 授 、 博 士生导师( 长沙
硕士研 究生( 长沙
4 1 0 0 8 1 ) ; 何 蛟龙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 系
4 1 0 1 3 8 ) 。
4 1 0 0 8 1 ) ; 周静雅 。 湖南警察 学院管理 系助教 ( 长沙
早在 2 0 0 4 年,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已经形成热潮 , 历经十余年后 , 社会 工 作研 究 陷入 了“ 创 新难 ” 的 困境 。表 面来看 , 这 是 因 为 当前 我 国社 会 工作 研 究局 限 于某 个 理 论 范式 , 难 以站 在 新 的理 论 视 角看 问题 。而从 深 层来 看 , 其 根 本 原 因是 众 多研
究者没有从实践 出发 , 没有拓展社会工作研究 的想象力 。要拓展社会工作研究的想象力 , 实现社 会工作研究的持续创新 , 就要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 , 进行新 的经验总结和新的理论升华 。从实际
论文文献综述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
论文文献综述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在社会学领域,论文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前研究的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和未来趋势。
本文将就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展开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一、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趋势1. 数字化社会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数字化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影响,探讨数字化时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模式、信息传播方式以及社会变革的路径。
数字化社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 全球化与跨国研究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跨国研究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研究者们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经济联系、政治互动以及社会问题的跨国性质,探讨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寻求跨国合作与交流的新模式。
3.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正义社会不平等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城乡差距、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的凸显,社会不平等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者们致力于探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促进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政策建议和社会改革方案。
4. 社会变革与社会风险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而社会风险则伴随着社会变革而来。
研究者们关注社会变革对个体和群体生活的影响,探讨社会风险的产生机制、扩散路径以及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在社会变革与社会风险的交织中,社会学研究展现出了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1. 社会网络与社交媒体社会网络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者们关注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社会互动和信息传播的影响,探讨社会网络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以及网络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致力于揭示数字化时代社会网络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趋势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组织、结构和变化等现象的学科,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学理论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一、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方向首先要明确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假说、原理、范畴和方法,特别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探究和分析。
为此,社会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基础研究,探讨的内容涉及社会交往、社会结构、文化和价值等众多方面。
1. 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现代社会以多元、分工、协作的形式出现,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
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探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形成机制、运作规律和变革趋势,以及人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影响和反作用。
2. 社会化与社会心态社会化是指通过一定过程,在生物性个体表面上使其具有社会性个体的特殊属性和行为方式。
社会心态是指个人或群体感知和表达社会现象和个人经验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
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探究社会化和社会心态的基本特征,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以及社会化和社会心态对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影响。
3. 文化和价值观文化是指某一群体或社会的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文艺作品和其他具有文化特征的事物。
价值观则是指个人或社会认为重要和有意义的关于生活的判断和选择。
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探究文化和价值观的特征、形成、传承和变革等方面。
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理论涌现,其中有些被长期使用和发展,而有些则因过时、失效等原因而被淘汰。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点。
1. 融合和创新当前社会学理论发展呈现出融合和创新的趋势。
一方面,各学派的知识领域逐渐趋于交叉,社会学家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多元化的角度和方法。
另一方面,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迫切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性探究,生产出具有新价值的理论成果。
社会工作研究范式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
社会工作研究范式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作者:李晓凤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6期摘要:从社会工作研究的理论范式、质性研究方法的深描诠释以及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比较研究,揭示社会工作研究的多元范式与定量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影响,并启发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在方法论的确立及获取、解释与回应人类社会问题的理解中迈向多元化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中图分类号:C 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3)06000507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术界素有“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和“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之争,双方都各持其理,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加“合理”“真实”及“可信”。
本文无意介入社会科学界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只是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研究多元范式的梳理,偏向质性研究深描诠释的分析,以此回应国内社会科学界目前崇尚单一的量化研究及对质性研究的不深入了解,并启发社会科学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多元路径,探讨定量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可能性及研究方法创新。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多元范式及其基本差异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中一直崇尚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此种研究范式主要是师法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
追溯其历史,早在18世纪,经验主义大师霍姆(D Hume)已经明确指出,要将对自然界研究的成果回归到人的本身,就要发展“人的科学”。
当时霍姆认为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方法与牛顿研究自然世界一样。
事实上,“透过经验与观察的科学方法,掌握心智世界的规律,从而充分理解人的心智与行为的关系”[1]292,也即是后来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基本理念及精神。
然而,人是由身体、心理、社会性、道性德(灵性)等构成的复杂主体,仅仅依靠“硬科学”的实证主义范式来认识与研究人的问题是片面的。
以下笔者基于社会工作研究范式的发展,来说明国外社会科学已经进入多元范式的研究时代;同时在描述质性研究方法迈向主流化之中,分析量化研究的“霸权”地位正在动摇。
社会学理论的变革及其发展趋势
个人网站>文军>个人文集社会学理论的变革及其发展趋势文军内容提要社会学理论的诞生实际上是为了探索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及其所带来的后果,现代性问题自然就成了社会学理论话语中的中心议题,因此社会学理论所遵循的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而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转型,全球化转向必然会对以“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理论产生变革性影响,一种“全球化研究范式”即将兴起,它表明以往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些传统的研究对象和命题日益走向式微;它所体现的是社会学理论多重范式的整合,是一种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学术视野。
如何在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脉络中恰当地理解和解释新的现象,并制定社会学理论在全球化转向中所遭遇到的新规则,是社会学理论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其本身就是知识生产的一种现代形式。
它既是对现代性发展及其后果的理解和反思,又是现代性发展本身的后果和原因。
具体来说,社会学理论的诞生实际上是为了探索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及其所带来的后果。
因此,社会学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形式,从其诞生之时起,其命运就与现代性和现代化紧紧地联在一起了。
在这种背景下,伴随着对社会学知识特征与地位的哲学与方法论之上的争议,现代性问题自然就成了社会学理论话语中的中心议题。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有一连串的对现代性内涵不大一致的定义,以及一系列方法论类型与分析方法。
但总体上来看,古典社会学的观点和理论倾向,主要是寻求对现代社会作某种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性阐释。
到了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以后,“现代性”这一主题已变得更加具体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了。
从帕森斯对现代社会所做的庞大的结构功能分析,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化理论”的直接产生,现代社会学理论无不在承传古典时期的遗风,不管其运用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如何,其历史使命和核心主题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社会工作发展的层次与趋势分析
社会⼯作发展的层次与趋势分析
通过对社会⼯作发展的三个层次的判定,可以分析社会⼯作发展的趋势:其⼀,社会⼯作从最初以直接解决贫困弱势群体为主逐步指向到特殊需求群体、由特殊需求群体扩⼤到⼤众需求群体表明社会⼯作的对象在逐步扩⼤;其⼆,从最初的偏于基本财物提供到基本条件⽀持下的对话、沟通与矫治再扩展到⼀定⾼度的⼈性化的⼈⽂社科技术应⽤服务,表明社会对社会⼯作的专业层次和技术要求在不断提升;其三,从以救助和救济为主要内容到社会公益服务再到普遍社会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表明社会⼯作的领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展。
以上三个特点透视出社会⼯作演变发展的总的趋势:社会⼯作从最初的直接济贫助弱扩展为那种追求社会⼯作的价值精神和社会⽬标,却不是必然以济贫助弱为直接⼯作对象;社会⼯作的专业性、层次、领域不断扩⼤;从直接⽬的性的⼯作组织发展到与其性质紧密相连的间接⽬的性组织;后两种服务有为核⼼对象提供公益资源的潜⼒。
这些发展趋势为社会⼯作的拓展指明了⽅向,提供了可能。
⽬前,我国的社会⼯作领域也在发⽣着新的变化,探索社会⼯作的新领域是社会⼯作本⼟化过程的必然选择。
1-1当代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人 商品与服 务系统 就业 系统
信仰 系统
政治 系统
一、重视环境系统 (3)
利用这个框架,社会工作者强 调三个相互区别的方面: (1)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2)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 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 重要作用。 (3)它强调系统并试图改变系统以更有效的满 足个人的需求。
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2)
由上可见,在具体的实务中,社工的第一 步是评估案主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与问题 相关的各个互动系统;第二个步骤是决定面 对与问题有关的各个系统时,应采取什么行 动。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社会工作者应广 泛了解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如果需要,应对 系统中的所有子系统提出适当的介入方式。 他要求社工有丰富的理论与技术的相关知识, 并能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一、重视环境系统 (2)
2、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系统”,是指 社会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社会 工作系统视角的意义在于,它强调超出服务 对象自身问题来评估他们生活环境的复杂性, 以及个人问题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 了关于系统的新知识。
人与多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
家庭 系统 教育 系统 社会服务 系统
四、整合取向的工作方法的发展(1)
传统的社会工作者将社会工作区分为个案、团体、 社区三大方法之后,划清了彼此之间的界限,使 得社工所提供的服务事实上并不符合社会的实际 需求,因为社会并没有清楚的被分为这三块,问 题也不是孤立的。 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贫穷作战和民权运动 中,社工开始以新的观点看待问题:整合方法的 运用比单一方法的运用更加有效,没有一种方法 或理论可以有效的解决所有问题,每种理论和方 法都可以作为探究事实真相的工具,社工实务界 出现了朝向社工模式整合性发展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的助人工作是现代 性的产物, 既有其思想基础, 也有其现实需要。 在 文艺复兴时期, 那些主张恢复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工作的产 以人为本的思想, 生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 从现实需要来看, 社会 工作是对基督教会在西方社会中福利角色的一种 世俗替换。在 18 世纪中后期以后, 西方国家先后 完成工业革命, 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社 会问题, 而社会工作的出现就是缓和社会矛盾 、 解 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尝试之一, 是回应现代性问题
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 范式及其发展趋势
文 军
*
内容提要
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可以看做是社会工作研究者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
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至少存在实证主义 、 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三种不同的社会工 作理论研究范式。但进入 21 世纪以后, 随着社会工作理论发展趋势的多样化和社会工作实务的趋同性加强, 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的多元整合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 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的整体性变迁 与整合式发展。 关 键 词 社会工作理论 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批判主义
会工作学者甚至直接提出要立足于理论建构去发
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
“一门社会工作科学 ” , 展 并认为“理论乃社会工 ⑩ 对 此, 作的 基 础 ” 的 观 点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特纳 ( F. J. Turner) 也明确指出, 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 这 目的就是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人在情境中 ” 一复杂性事实, 因此社会工作理论不仅是发展对 现实经验的阐释, 更在于从其他学科中吸收知识,
哪门社会科学或者哪种科学研究, 都是在一定的 研究范式指导下观察对象、 收集并分析资料、 检验 假设、 发展知识的过程。不论在实际生活里, 还是 , “范式 ” 在认知逻辑上 都意味着共同体成员围绕 着特定学科或专业领域建立起来的共同信念、 共 同取向和共同的研究范围。 没有范式, 科学研究
① 的语言游戏也就无从进行。
“走出 ‘结构’ ( 项目号: 12YJA710021 ) 、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的迷思: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 教育部 “预防和治理 ‘城市病’ ( 项目号: 11JZD028 ) 、 “大都市郊区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 ( 项目 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 项目号: 12&ZD012 ) 的阶段性成果。 号: 09ASH002 ) 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瑢 因此, 瑏 论则在于解释所看到的东西。 要产生“范
, 式” 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那就是理论必须触及社 会事实的基本方面。 正如库恩所指出的, 科学研 究对事 实 的 观 察 和 说 明 总 是 要 通 过 现 有 的“范 式” 或理解的框架而展开。 随着社会工作者对社 会工作理论的关注, 社会工作研究范式也在不断 形成之中。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不再是社会工作实 务、 理论和方法的简单堆砌, 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 而是通 也不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简单积累, “范式” 过 的不断转换所进行的不断革命与创造, 逐步形成具有自身面相的学科共同体 。 其实, 早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弗洛伊德( S. Freud) 的精神分析理论范式就被介绍和应用到了 社会工作实务中, 并且在这一时期独占鳌头而成 为该时期社会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式。 随后, 受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社会学范式和功能学 派范式也被应用到个案工作中。20 世纪 60 年代 以后, 社会学、 心理学、 人类学、 政治学、 系统科学、 生态学等研究范式又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领 域, 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空间被迅速但不系统地 充实起来。由于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在数量上迅速 许多社会工作者感到理论繁多, 难以抉择, 增加,
⑤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 文具有理论上的贡献。 工作学院的豪基 ( David R. Hodge ) 等人研究了
2000 ~ 2009 年间出版的社会工作类期刊 ( 共 79 种) , 列出了 100 篇引用率最高的社会工作学术论 文, 结果发现这 100 篇最具影响力的论文中, 虽然 相当一部分论文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化或理论化 但专门针对社会工作理论问题进行讨论的 取向,
瑡 瑏 进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
认为有必要对这些理论范式进行清点、 整理与评 估。有人试图将社会工作理论置于一元化的框架 中, 将各种理论统合起来, 但这些尝试都失败了。 人们认识到不同的理论研究在观察世界的方式上 是不同的, 甚至是水火不容的, 建立一个统一的社 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由此, 社会工作者不再追求构造统一的研究范式, 而是 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 归纳来使 , 理论空间有序化 其结果则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 理论研究范式及其相应的实务模式, 社会工作理 论和实务也由此走向了更大的繁荣 。 几种主要的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及其演变 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是对已高度专业化的 社会工作实践过程的概括和总结, 是社会工作者 对共同研究的课题和实务过程使用大体相同的语 言、 方式和规则来进行规范化表述的体现 。 目前, 西方学者对于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的分类一直 存在着二分法、 三分法甚至四分法的争辩, 其中影 响较大的如大卫·豪、 蒂姆斯、 西本、 皮拉里斯、 特 纳、 佩恩等。大卫·论至少应该包括两大部分 ” ( theory for social work ) 论 和“社会工作的理论 ” ( theory of social work ) , 前者关注的是人与社会、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联, 后者则涉及社会工 作的本质、 目标与过程。 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 “借用理论 ” ( borrowed theory ) 和“实践理 划分为 ( practice theory ) 两种类型, 论” 前者回答什么是 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 价值、 目的、 伦理、 知识基础和方法论等基本问题、 后者阐述社 如何介入和干预。笔者以为, 两 会工作如何行动、 人的划分可谓殊途同归, 因为大部分“为社会工 作的理论 ” 即对人类行为的解释理论, 都是社会 工作从其他学科中吸纳进来的, 也就是“借用理 , 论” 而“社会工作的理论 ” 几乎等同于“实践理 。 论” 在大卫·豪分类的基础上, 皮拉里斯按照理 , 论的抽象程度 将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划分为三个 部分: 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和实践理论。 其中, 中 观理论又包含解释性理论和介入模式理论两种类 127
随着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 社会工作者对理 但社会工 论本身的重要性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 作理论并不能等同于社会工作范式本身 ( 尽管很 多情况下人们在交替使用着“理论 ” 和“范式 ” 两 个概念) 。正如美国著名的方法学教授艾尔 · 巴 , “范式 ” 比( E. Babbie) 所指出的那样 指的是一般 , 字面含义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 ” 框架或视角, 它提供了观察生活方式和关于真实实体特性的一 些假设。相比之下, 理论指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 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 因此, 理论赋予 。“范式 ” 范式真实感和明确的意义 提供视角, 理
⑧ 沃尔什( J. Walsh ) 也表明 : “如 可能达致其目的。 果没有理论作为依盾, 社会工作者能看到的往往
只是自己接触过的案例, 甚至这些案例也会使社 会工作者迷糊, 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就在于预测 和解释案主的行为, 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关于案主 和问题领域的一般化判断, 为干预活动提供结构
⑨ 德国社 ” 和秩序, 辨识实践情景中的知识缝隙。
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及其基本范式的形成 自 1962 年科学社会学家库恩 ( T. S. Kuhn ) 提 “范式 ” ( paradigm ) 的概念并加以详细界定以 出 来, 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范式的讨论就成了一 , “范式 ” 个热门的议题。按照库恩的论述 是从事 某种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所达 到的共识及其基本观点, 是一个学科共同体在研 究准则、 理论架构、 概念体系、 价值取向等方面的 某些共 同 约 定, 尤其是通过研究实践中的范例 ( examples) 即 “一组标准事例” 来理解的共同约定 和研究规则。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范式是一种 世界观, 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 观点和方法; 二是共 内容: 一是共同的基本理论、 有的信念和价值取向; 三是某种自然观 ( 包括形 而上学假定 ) 。 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不尽相同, 相同的学科也会存在不同的研究范式 。但无论是
125
2012. 4 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 因此, 社会工作在本质上 既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化思维理念和工作方 式, 也是一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的现 职业化社会工作 代精神与人生信念。 在专业化、 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其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工作理念和实务方法, 而且也逐步发展了自己 的理论范式和服务体系。 因此, 社会工作理论研 究范式可以看做是社会工作研究者对他们的研究 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 , 其中包括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基本价值前提、 所研 究主题的意向、 用以描述和分析这一主题的概念 选择、 为观察和调查而对具体现象和问题的挑选 以及在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等内容 。 但严格地说, 社会工作自诞生以来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并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及研究范式 , 大多是借用社会学、 心理学、 公共管理学、 生物学、 人类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相关基本理论拼凑而成 的。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社会工作者及社会 工作的研究者认为社会工作主要是一种道德实践 ( art of helping ) ② , 活动, 属于一种“助人的艺术 ” 而不是一门理性的技艺。 或者说, 社会工作主要 是一个实务层面的操作问题, 而不是一个理论研 究问题, 凭借社会工作者长期的经验累积和个人 反思就可以摸索出一些可用的操作模式, 而没有 。“社会 必要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学习的前提 工作理论” 一词本身也表明了一种对智力过度追 而忽视了创立社会工作之初对“人 ” 的 求的倾向, ③ 尊重。 因此, 长期以来, 社会工作一直被看做社 , 会科学的“工程师 ” 认为只要掌握了具体的、 操 作性的技术就可以了, 不必了解其具体的操作原 导致社会工作的发展往往 理和科学基础。 由此, 只追求操作层面上的实务能力的提高, 而对社会 工作理论的研究漠然视之。 这种非学术的、 反理 论的立场和做法不仅会极大地影响社会工作的实 务活动, 而且还暗含了社会工作者可以不采用任 何形式的理论就开展工作, 这一立场会对今后的 ④ 美国印第 社会工作发展起到严重的误导作用。 安纳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德雷 ( Jame G. Deley ) 等 人曾经对 2002 年在国际 30 种主要社会工作类期 刊上发表的 885 篇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和评估, 126 结果发现 71. 7% 的论文没有涉及任何理论讨论, 剩下的即使提到了相关理论也只是停留在非常肤 浅的层面上。只有不到 9. 5% 的社会工作学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