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影视对古典名著的改编
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原创
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之三国演义近几年,随着四大名著的相继翻拍,新版的电视剧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好评差评不绝于耳。
因此,古代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也成为了大家讨论的话题。
这篇文章里,本人将会就三国演义的旧(94版)新(10版)来谈一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
由于我本人身为理科生,曾经忙碌于学业和高考,因此也并未完完本本的看完全过这两部影视作品。
因此本篇文章仅代表个人的浅见,如有愚昧疏漏之处还请海涵。
如今的社会,电视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每天必备物品,看电视则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每天的娱乐活动。
现在好多人在批判说,越来越少的人只是将对名著的喜爱停留在电视剧上,而电视剧又未能把真实原版古典小说呈现出来,因此对导演编剧大加批评,尤其最近各个名著翻拍之后。
但是我认为,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本就应该存有它自己的特色,用独有的方式去给观众们带来艺术享受。
而又为何拘泥与原著呢?正如对《三国演义》本身,罗贯中不是正如现今的编导们吗?他不也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吗?他又遵循了真正历史的多少呢?可见,今人没有必要一味的要求电视剧还原原著,适当的发挥是可以的。
但是,同时,我们大家接受的也仅仅是适当发挥。
过于不尊重原著的情节和内容则不会被大家所接受。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在看两部电视剧时的感受吧。
旧版三国演义在大家的心中一直是颇受好评的。
比如说旧版三国里,我认为演员们很有气质。
如吕布、周瑜、诸葛亮等。
而且,旧版三国相对更尊重原著,情节发展更规矩一些。
但是我感觉既然是已经成为视觉作品,不得不提到旧三国的场面不够大,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够逼真,不能给观众,尤其是现在的观众以吸引,满足不了现在观众的视觉需求。
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拍摄条件,技术欠缺有很大原因。
而且,在老三国中,人物的表现处于脸谱化叙述的模式。
如孙权仿佛只是刘曹忠奸斗争的陪衬,全无性格可言,而他的手下,也基本都不中用。
奇观电影改编对于传统文学经典的意义探究——以小说《聊斋·画皮》的奇观电影改编为例
今 ,在 说着 当下就 发 生于 我们 身 边 ,或 者我 们 身上 的 实际情 感 问
而 传统 文 学经 典 也在 影 视 艺术 的挑 战之 下, 不断 被 改编 为影 视 作 题 。 《 画皮1 》虽 然 最初 是 以 “ 东 方魔 幻 爱 情 片 ”为 噱 头 ,也 包 品 ,尤 其是 在奇 观 电影 兴起 之后 ,更 成 为其优 先 选择 的题 材 。 含 了不 少迷 人 的奇 观 影像 ,但 这 都还 只 是为 了适 应 当下 电影拍摄 电影 《 画皮 》可 以说是 近 些年 来 , 中国传 统 文 学经 典 的 电影 运 营 的商 业 化包 装 ,在 内核 上 《 画皮1 》 还 是 为 了完 整 地诉 述 一 改 编 中 最 为成 功 的 作 品之 一 。本 文试 图 以小 说 《 聊斋 ・ 画皮 》 为 个 爱情 故 事 。而 《 画皮 2 》 更是 对 《 聊斋・ 画皮 》进 行 了彻 底 的颠 例 ,将 它 同 电影 《 画皮 1 》和 《 画 皮2 》作 对 比分 析 ,根 据奇 观 电 覆 ,关 注 的是 爱情和 皮相之 间 的关系 ,在 人物和 情节设 置上完全 是 影 改编 中元 文本 发 生 的变 化 来探 讨其 意义 。
・
影视 传媒 ・
大 众 文 艺
奇观 电影改编对于传统文学经典的意义探究
以小说 《 聊斋・ 画皮 》的奇观电影改编为例
钱 睿 ( 北 京师 范 大学文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0 0 )
摘要 :在视 觉文化时代 下 ,传 统文 学经典往 往会成 为奇观 电影 观 和 艺 术审 美 ,建 立在 古 典名 著 改编 基础 上 的奇 观 电影 也就 无法 的 重要 文本 来源, 当两者之 间的互 文关 系形成 ,传统 文学 经典原有的 立新 出彩 ,也 就不 能俘 获 时下 观 众 。而 且 ,传统 文 学经 典之 所 以 文本 内 容 和呈现方式就会发 生变化 。而这些改变都会对传统文 学经典 能 一直 延续 ,不仅 在 于其 文本 本 身 的魅 力 ,也在 于 后人 会不 断 丰
中国古诗词在影视中运用的经典案例
一个是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四、83版《射雕英雄传》——《满江红》
还有一些外来的话语影视剧中也运用了古诗词 创作影视歌曲,如83版《射雕英雄传》中就运 用南宋岳飞的《满江红》作为插曲,有罗文演 唱,顾嘉辉作曲——
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
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
小结:
经过改编或只是截取的引用古诗词之后创 作的影视歌曲会比较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具 有很大的优势:1.与影视内容结合的覆盖面被 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古代正剧,而娱乐性较强 的剧作与近现代影视剧都可以使用;2.可以使 其形成歌词的格式,并引入剧中所表现的主题, 是其与音乐创作能更好的结合,创作出高质量 的歌曲;3.更有利于观众的理解与接受,使歌 曲的传播与流行变得更加容易,不会出现曲高 和寡的现象。
由台湾艺人黄安词曲及演唱,其中的 部分歌词即是截取自唐代李白的《宣州谢 眺楼饯别校书云》,原词为:“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 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 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 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能够记住及哼唱,这是非常有益于古诗词
歌曲的传播的。
二、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
央视古代经典剧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根据明代杨升庵的 《临江仙》创作而成的,杨洪基作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影视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影视时代下的中国传统⽂化传播策略2019-02-11影视⽂化虽然与中国传统⽂化的诞⽣时期不同,但它们两者都同属⽂化范畴。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两种⽂化已经在很⼤程度上跨越了时间的限制,相互融合、相互联系以及相互促进。
从⽽使得影视⽂化和中国传统⽂化的价值所在得到了体现。
探究形式时代下的中国传统⽂化传播策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化对于影视作品的作⽤(⼀)为影视作品提供了⼤量的题材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明历史,为我们留下了⼤量的珍贵财富。
影视⾏业根据古代⽐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物,创作了⼀部⼜⼀部的经典影视,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贞观长歌》《⽔浒传》《康熙王朝》等,这些影视作品在⼈群中⼴受欢迎与认可。
同时中国传统⽂化也在国际间得到了⼴泛的传播,例如美国的《功夫熊猫》。
在这部影视作品中,⼤量的出现了中国元素,例如中国功夫、⼭⽔、太极、瓷器、⽑笔字、中式建筑等,甚⾄影视的配乐也是采⽤中国民乐。
同时,中国的四⼤名著在被改变成经典的剧作后,还有很多导演等进⾏翻拍,由此可知我国传统⽂化的魅⼒与价值。
(⼆)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形的精神⽀持从古⾄今,中国依然继承了团结统⼀、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
在各个影视作品中,这些精神已经成为了影视⽂化的精神⽀持。
在历史上,当中华民族⾯临危机的时候,⼈们往往会迸发出强⼤的爱国激情,例如在《北洋⽔师》《鸦⽚战争》《林则徐》《太平天国》《⼋国联军》等影视中,充分展⽰出了中华⼉⼥的爱国热情。
这不仅表达了对爱国志⼠的尊敬之情,⽽且还体现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
此外,影视⽂化是中国⽂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的诞⽣,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审美情趣以及⽂化⼼理等。
忠孝―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集结号》《情系故乡》等影⽚中,把中华民族的忠孝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使得这些影视作品获得了巨⼤的成功。
(三)为影视作品增添了意韵之美在我国绘画、诗歌、⾳乐、书法、戏剧等等艺术中,都有⼀个相同的地⽅,就是追求意韵之美,从⽽给观众留下⼀种不⾔的意韵之美。
从西游记相关影视作品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
“七十二变”的xx——从《西游记》相关影视作品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一、引言《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中唯一的神话小说,一直深受广大电视剧电影制作着青睐,各种版本的电视剧、电影作品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陆取材于西游记的电视剧、电影作品已有30多部。
但与此同时,在西游记被各种改编以营造抽更好的视觉效果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经典名著精髓的遗失。
笔者结合《西游记》的改编简单分析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
二、震撼却又失真视觉效果纵观各个版本的取材于《西游记》的影视作品,无一不是非常追求震撼的视觉效果,力图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将吴承恩笔下的那个盛大的场面描绘出来。
我们以大闹天宫这一场面进行分析。
原著中对孙悟空从八卦炉中逃离之后的战斗场景描写如下:这一番,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
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
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
他见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
那灵官鞭起相迎。
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
1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巅峰之战是和雷部众神、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等进行了战斗,描写场面虽然震撼却不失真实。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来描写了战斗场面,突出了孙悟空的勇猛,但作者重点描写了和孙悟空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的个人战斗,对其大闹天宫的那种精神风貌以及宏达场面描写明显有些不足。
再看如今的各版本影视作品,无不将孙悟空从八卦炉中逃出后的那种勇猛表现的夸张勇猛。
20114年年初的大型3D电影《大闹天宫》中更是创造出了孙悟空一人大战无尽天兵天将、牛魔王、杨戬等众多神魔的场面。
这些场面宏伟庞大,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效果与震1见《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xx五行山下定心猿撼。
总的来说,改编之后的影视作品中将书中描写的场面更加宏大的展现出来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和原著有些偏差,对人物的能力有些夸张了。
关于影视剧对名著的改编
关于影视剧对名著的改编
符晓黎
【期刊名称】《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13)004
【摘要】改编是一种再创作,影视剧对名著的改编是对名著解读的一条途径,而名著改编失败的原因需要科学地予以分析研究.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符晓黎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5
【相关文献】
1.从文学名著到时尚影视——《名著的影视改编》和《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比较谈 [J], 朱琳
2.古代名著的影视剧改编何以更富吸引力 [J], 曾美桂
3.名著的影视改编--以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为例 [J], 黄斯文;尹睿
4.遗憾的艺术与超越的艰难——由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引发的思考 [J], 曹祖亢
5.浅谈名著影视剧改编中的观念适应性转变
——以电视剧《水浒传》为例 [J], 孙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著的影视改编——以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为例
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中国四大名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诞生以来,它们陆续被改编成戏剧、游戏、影视剧等。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四大古典名著相继完成了由文学作品向影视剧的现代转换,转换后的影视剧质量良莠不齐,与原著相比有得有失。
比如,1987年版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再现《红楼梦》的巨作,它拥有整齐的演员阵容、逼真的道具服饰、博大的思想内涵、艺术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由于它对贾府败亡不忠实原著的演绎,以及其他种种与观众印象中的《红楼梦》不一致,招致了许多专家和观众的非议。
《西游记》《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的改编剧也瑕瑜互见。
尽管如此,由四大名著改编而来的影视剧带来了中国电视剧发展以来的收视率的几个高峰。
名著的影视改编本身就是影视剧一个吸引人的噱头,但由于其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为大众所熟知,对名著的改编就容易引起争议。
那么这些争议的根源在哪里?名著的影视改编容易出现的问题名著的影视改编是从文字到荧屏的一个飞跃,是文学艺术向影视艺术的一个质的转变,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这个再创作的过程,往往要求创作者在了解并把握原著的基础上,对名著进行内容的增减、经典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名著整体艺术真实的保持等等。
此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形式的转化,内容的增、删不当。
名著的改编要求创作者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具象的影像和声音。
文字符号与影像符号的表达所指以及能指的范围都有其限制,比如:人物心理的描写用文字表达较容易,而用影像表达则需要利用一定的技巧;而有时候整段的文字描绘一个人的心情的时候也许几个人物表情或动作的镜头就足以表达。
另外,名著往往像一部百科全书,其中包含的东西甚多,不是影视剧所能涉及的。
因此,在把文字向影像转化的过程当中,创作者必须对原著进行适当的内容的增、删,这是对创作者对原著整体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的考验,这也正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2000字
中国古代文学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2000字一、古典名著创作成影视作品:(一)古典名著的改编:提到影视作品中的古典名著,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四大名著。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不仅如此,很多创作团队还争相翻拍四大名著。
每年寒暑假四大名著都是各个频道热播的作品,这为青少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接触古典名著提供了最好的方式。
以”央视版”《西游记》为例,纵观近些年的拍摄情况,它凭借对原著的高忠实度而成为影视传播中的典范成员。
但是也有很多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在思想意识层面与原著大相径庭,有些甚至是歪曲了原著。
据初步统计,与原著偏离最大的影视作品中周星驰改编的《西游记》播出率最高,故事情节中所涉及的搞笑、夸张元素已经使原著面目全非。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改变也为《西游记》的认知度进行了普及与推广,这也是古代文学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二)新旧影视作品:有很多影视作品都尽可能的贴合古典名著原貌,但是由于翻拍的版本和创作团队不同,也都各不相同。
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再现既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又限制了作品的再发展。
比如”央视版”《红楼梦》,其中演员演绎的角色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并深入人心,使得《红楼梦》在现代社会中快速传播。
与此同时”央视版”《红楼梦》为其他版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9年翻拍的《新红楼梦》就受到了这样的质疑,很多人都说《新红楼梦》不如”央视版”《红楼梦》。
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会形成自己的主观印象,这样限制了再创作古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的传播。
二、影视作品中的诗词歌赋:无论是根据古典名著创作的影视作品,还是现在所谓的”穿越剧”、”古装剧”、”宫廷剧”等影视作品中都有诗词歌赋的体现。
影视作品取其精华并对诗词歌赋进行传承。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字就来源于李煜《虞美人》其中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也有很多诗词歌赋,比如第十四集中甄嬛把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一句改成”明月星稀。
后现代主义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在当今的影视世界中,后现代主义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创作思潮和表现手法。
它以独特的方式挑战传统的叙事结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为影视作品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创新的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在影视制作中的一个显著应用是对传统叙事结构的解构。
传统影视作品往往遵循线性的、连贯的叙事方式,有明确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然而,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常常打破这种模式,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如多线叙事、环形叙事或碎片化叙事。
例如,电影《低俗小说》就摒弃了传统的线性时间顺序,通过打乱故事的先后顺序,让观众在不同的时间片段中穿梭,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思考空间,也挑战了观众对于传统叙事的预期,使其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视作品中,角色塑造也常常突破传统的模式。
传统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固定的人物形象,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角色变得更加复杂、模糊和多面。
他们可能不再是单一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
比如在电影《搏击俱乐部》中,主角杰克的人格分裂使得观众难以简单地定义他的性格和行为动机,这种复杂的角色塑造让观众深入思考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还在影视的视觉呈现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影视作品通常追求真实、清晰的画面效果,而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则常常运用夸张、变形、拼贴等手法来创造独特的视觉风格。
例如,电影《罪恶之城》采用了黑白与彩色交替的强烈对比画面,以及夸张的漫画式风格,营造出了一个充满暴力和黑暗的虚构城市。
这种视觉风格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表达了对传统审美标准的挑战。
在主题表达上,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它们不再强调单一、明确的主题,而是呈现出多元、模糊甚至相互矛盾的主题。
作品可能同时探讨爱情、死亡、权力、欲望等多种主题,而且并不给出明确的结论或价值判断。
例如电影《黑客帝国》,它既探讨了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又涉及到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以及自由意志等深刻的哲学问题,但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和解读。
忠实与超越_浅谈中国电视剧对古典名著的改编原则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江西电视台"栏目责编#曾 鸣
" !""#$%" 声屏世界 !
实 践 与 创 新
改编出自古典名著的电视剧具有得 天独厚的优势 ! 古典名著具有高超的艺 术价值和魅力 !可以保障剧作的质量 " 古 典名著的普及效应和人们对改编效果的 心理预期 !可明显地增强其传播作用 ! 这 些都是提高收视率的重要前提 # 然而 !古 典名著的改编也同时具有一些局限性 # 因为古典名著给改编者留下的再创造的 天地比较狭小 ! 改编者的任何增删和改 动 ! 都要考虑到作者的创作本意和艺术 风格 !都要顾及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情节 !乃至于具有特 殊意义的生活细节 # 否则就会被指责背离了原著 !减弱了艺 术魅力 !损伤了艺术形象 # 因此 !将古典名著改编为电视剧本 !改编者既要忠于原 著 !又要超越原著 !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和诸葛亮 #
热 播 冷 评
忠 实 与 超 越
—浅谈中国电视剧对古典名著的改编原则 ——
! 邓艳丽
汤军庆
动 !符合人们的想象 !而且性格丰满 !鲜活传神 !特别是曹操
古典名著改编要超越原著
将古典文学名著搬上屏幕 !光执行忠实原则是不够的 # 如果机械呆板地照搬原著 ! 使电视剧仅仅成为原著文字的 图解 !成为活动的连环画 !这种改编意味着彻底的失败 # 因 此 !改编文学名著还必须自觉地执行超越的原则 # 即要用时 代精神对原著进行新的阐释 !突破原有艺术形式的约束 !按 新的艺术形式对原著内容进行改造 # 改编者如何透过古典名著同当代观众对话 # 任何一种 改编 !都并非是为改编而改编 # 越是优秀的改编者 !在改编 名著时 !必定带有他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追求 # 为此 !他也必 须在这种艺术形式的转换中 ! 从名著里寻求到引发和启动 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震撼的内涵 ! 寻求到为当代观 众所能接受的叙述方式 !给现代的观众带来新的审美感受 # 比如 !电视剧 (水浒传 %的改编 !正因为着眼于现代社会 的审美需求 !对于原作中的一些非现代性的 &非合理性的描 写 !在不损害原作精华的前提下 !做了必要的适当的修正 # 这是编导寻求同当代观众对话的一种尝试 # 又如 !武打部分 是 (水浒传 %受到观众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也是编导在 审美情趣上寻求同当代观众对话的一种努力 #
名著的影视改编——以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为例
名著的影视改编——以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为例作者:暂无来源:《声屏世界》 2015年第11期黄斯文尹睿摘要: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结缘甚深,实现从文字到影像艺术的转化即“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已然成为当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将着眼于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来谈谈改编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改编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关于名著改编的社会思考。
关键词:名著改编形式转化形象塑造艺术涵盖社会思考中国四大名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诞生以来,它们陆续被改编成戏剧、游戏、影视剧等。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四大古典名著相继完成了由文学作品向影视剧的现代转换,转换后的影视剧质量良莠不齐,与原著相比有得有失。
比如,1987年版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再现《红楼梦》的巨作,它拥有整齐的演员阵容、逼真的道具服饰、博大的思想内涵、艺术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由于它对贾府败亡不忠实原著的演绎,以及其他种种与观众印象中的《红楼梦》不一致,招致了许多专家和观众的非议。
《西游记》《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的改编剧也瑕瑜互见。
尽管如此,由四大名著改编而来的影视剧带来了中国电视剧发展以来的收视率的几个高峰。
名著的影视改编本身就是影视剧一个吸引人的噱头,但由于其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为大众所熟知,对名著的改编就容易引起争议。
那么这些争议的根源在哪里?名著的影视改编容易出现的问题名著的影视改编是从文字到荧屏的一个飞跃,是文学艺术向影视艺术的一个质的转变,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这个再创作的过程,往往要求创作者在了解并把握原著的基础上,对名著进行内容的增减、经典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名著整体艺术真实的保持等等。
此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形式的转化,内容的增、删不当。
名著的改编要求创作者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具象的影像和声音。
文字符号与影像符号的表达所指以及能指的范围都有其限制,比如:人物心理的描写用文字表达较容易,而用影像表达则需要利用一定的技巧;而有时候整段的文字描绘一个人的心情的时候也许几个人物表情或动作的镜头就足以表达。
论建国后大陆对古代经典小说的影视改编--以《红楼梦》为个案
论建国后大陆对古代经典小说的影视改编——以《红楼梦》为个案近年来影视作品翻拍不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从声势浩大的“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开始就一直备受争议。
此外,《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新版影视剧作也陆续出来。
之所以称之为“新版”,当然是相对于旧版而言,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自《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被搬上电视银幕后,许多古典小说相继通过电视进入人们的视野。
对于古典名著被改编成电视剧,有的人可能不接受,认为视觉的定向会影响对原著小说的欣赏。
我倒是觉得电视剧改编的不错,当然我说的是老版。
就拿六小龄童主演的《西游记》来说,确实可以称之为经典,觉得六小龄童就是孙悟空,对孙大圣的印象就定格在那儿。
儿时看的西游记漫画,只记得“毛脸雷公嘴”的猴子和许多妖魔鬼怪斗法,对具体的名字倒不是记得很清楚,但看了六小龄童演的《西游记》,看的次数多了,以至于至今没看过《西游记》原著,却对盘丝洞、比丘国、女儿国等等如数家珍。
对于新版《西游记》,我确实不怎么喜欢,主要是它与原著相差太多,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本来就是妖魔斗法的妇孺皆知的故事,但在新版中,偏偏生出许多情节,硬把白骨精和孙悟空扯上什么关系,白骨精就是白骨精,好端端的怎么是孙悟空的什么姐姐,还和孙悟空有过一段什么样的情。
还有盘丝洞本来就是七个蜘蛛精想吃唐僧肉,才生出的许多事,新版中偏偏要加上个小蜘蛛精,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小蜘蛛精还和沙僧有点暧昧。
这些都让我觉得新版《西游记》不像是神魔小说,倒像是爱情纠葛小说。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新拍的电视剧都不如老版的好,至少在我母亲眼里,新版《三国演义》就不错。
可能是因为老版三国中的演员都过于老,比如说刘备出场是应该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可老版中的刘备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人了。
但是排除演员自身的原因和化妆技术,老版三国其实也不错,特别是情节的安排很衔接,尊重原著。
当然新版更不错,演员阵容很强大,帅哥更是一大堆。
浅论中国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
浅论中国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作者:张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5期摘要: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问题是对影视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关键影响作用的重要环节与因素。
本文重点针对中国传统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问题进行了一定角度的探讨,以期对影视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古著影视改编;“存真”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42-01一、古典名著影视改编之必然近年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持续升温,笔者认为,其原因可归于古著经典与影视产业的“互益”效能。
首先,影视产业依赖于古著经典。
影视文化产业主要即通过制作影视作品获得经济利益,从而实现其商业价值。
古典名著拥有磅礴深沉的历史底蕴、丰厚充实的思想内涵、辉煌璀璨的精神内质、精深高超的艺术造诣,从而为影视产业提供了宝贵的扎根土壤与广阔的生发空间,有力地助推其持续发展。
其次,古著经典受益于影视改编。
在信息化与读图化时代的今天,影视改编成为古典名著得以生存、普及乃至持续性增值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必经之路。
古著经典需要通过影视艺术实现其当代化传承,而影视改编也的确大大提高了古著经典的现实影响力以普及度,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二、古典名著影视改编之“痛”巴赞曾指出:“电影,没有起码数量的直接观众就不能存在。
”检验一部影视作品优劣的最基本标准之一就是观者的多寡,而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则必须使影视作品具备能够引起观众兴趣、博得大众眼球的要素与内容,这几乎已成为影视圈中的基本共识。
因此,许多影视作品在对古典名著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便有意或无意的改变了古著的本貌,除去其中了不利于吸引商业效益的因素,更添加了很多迎合当代大众审美需求与欣赏口味的内容,以此达到卖座获利的目的。
针对这一现状,众多研究者、尤其是学术界人士给予了强烈的质疑与批评。
纵观近年来的古著影视改编实例,有多少作品正是上述观点的案例验证。
如在新版《西游记》中,制作者为了追求视觉刺激以达到经济收益,在片中大肆设置成人化剧景,诡异的形象设计、可怖的情节场景、低俗的情欲内容充斥其中,令人实在不忍卒睹。
关于经典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理论探讨
关于经典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理论探讨[近年来,历史上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都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实践证明,那些穿越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经典名著,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以多种表现形式出现,对其进行再阐释再创造,使之大众化,视觉化,精美化,既符合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需要,又有利于经典名著的介绍和普及。
然而现在有一些人以改编为名,“乱炖”经典,制造文化怪胎。
在漫无边际的扩充与稀释中,名著被篡改得而目全非,经典只剩下一个被借来赚钱的外壳。
如何改编经典名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加以探讨。
对经典名著进行电视剧改编,是以原著文本为基础和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语境和技术条件下,通过影视表现手段,对其进行再阐释再创作。
在保持与原著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追求和展现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理念。
经典名著改编电视剧要坚持做到:一是要正确体现原著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改编作品是对名著文本本身进行的一种有限制的创作。
经典名著改编电视剧可以虚构,但是必须把握原著的价值取向与艺术精髓,尊重原著的思想内涵,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无论怎么改编,原著中的基本价值观不应该丢。
对经典名著的正确解读和阐释是进行影视改编的前提和基础,改编经典名著关键是找到经典的内核。
经典改编不是一般作品的改编,经典的内核是具有恒定性质的东西,不能够随便改变。
诸如,鲁迅在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通过展现阿Q的奴性与麻木,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主题。
早在1930年曾有人欲把《阿Q正传》搬上舞台与银幕,征询作者意见,鲁迅回信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过了六年,鲁迅又说,一经改编,“作品一定遭殃……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这种情形不幸为鲁迅所言中,今天搬上荧屏的《阿Q正传》,阿Q和吴妈谈起了恋爱,阿Q 成了十足的滑稽可笑的小丑。
近年来优秀文艺作品(3篇)
一、电影1.《我不是药神》:该片讲述了一个普通药品商人为了拯救无数患者,不惜冒险走私印度仿制药的故事。
影片通过真实案例揭示了药品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对医疗、法律、道德等问题的关注。
2.《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封神演义》,讲述了哪吒与命运抗争,最终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影片以现代化的视角重新诠释了经典故事,深受观众喜爱。
3.《流浪地球》:该片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描绘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为寻找新家园而展开的惊险太空之旅。
影片展示了我国科幻电影的崛起,引发人们对未来科技的无限遐想。
二、电视剧1.《琅琊榜》:该剧改编自海宴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梅长苏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勇气,助力朝局稳定,揭露奸臣的故事。
影片以精彩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2.《人民的名义》:该剧以反腐败为主题,讲述了检察机关在查办贪腐案件过程中,面临重重压力,最终成功铲除腐败势力。
影片深入揭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3.《延禧攻略》:该剧以清朝乾隆年间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魏璎珞在宫廷中历经磨难,最终成为皇后,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故事。
影片以细腻的情感、丰富的剧情,赢得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三、音乐1.《平凡之路》:这首歌由朴树创作,歌词朴实无华,旋律优美动人,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该曲在各大音乐平台上广受欢迎,成为近年来流行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2.《成全》:这首歌由薛之谦演唱,歌词深情,旋律优美,讲述了一段关于爱情、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该曲凭借其感人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3.《岁月神偷》:这首歌由金玟岐演唱,歌词充满哲理,旋律悠扬,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该曲在各大音乐平台上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1.《白鹿原》:该剧改编自陈忠实的同名小说,讲述了陕西白鹿原上两大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故事。
该剧以宏大的史诗般的叙事,展现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文学作品中的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 - 教案
教案文学作品中的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教案1.引言1.1古典名著的文学价值1.1.1经典作品的文化传承1.1.2古典名著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1.3古典名著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1.1.4古典名著的多样性与普遍性1.2现代演绎的重要性1.2.1现代演绎对古典名著的重新解读1.2.2现代演绎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2.3现代演绎对古典名著的创新与发展1.2.4现代演绎对当代读者的吸引力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理解与欣赏1.3.2提高学生对现代演绎的接受与批判能力1.3.3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跨时代思考1.3.4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2.知识点讲解2.1古典名著的文学特点2.1.1古典名著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2.1.2古典名著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安排2.1.3古典名著的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2.1.4古典名著的象征意义与深层内涵2.2现代演绎的文学手法2.2.1现代演绎的语言创新与风格转变2.2.2现代演绎的叙事视角与情节重构2.2.3现代演绎的人物关系与角色设定2.2.4现代演绎的主题拓展与时代背景2.3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关系2.3.1古典名著对现代演绎的影响与启示2.3.2现代演绎对古典名著的传承与创新2.3.3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相互促进与发展2.3.4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对比与融合3.教学内容3.1古典名著选读3.1.1《红楼梦》中的爱情与家族3.1.2《西游记》中的奇幻与冒险3.1.3《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与智谋3.1.4《水浒传》中的英雄与义气3.2现代演绎作品分析3.2.1《红楼梦新编》的语言创新与主题拓展3.2.2《西游记后传》的情节重构与人物塑造3.2.3《三国杀》的跨媒介演绎与游戏化呈现3.2.4《水浒传新传》的现代化改编与当代价值观3.3教学活动与讨论3.3.1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对比阅读3.3.2现代演绎作品的创意写作与角色扮演3.3.3古典名著的现代演绎与改编案例分析3.3.4学生小组讨论与分享:古典名著的现代演绎与当代意义4.教学目标4.1理解古典名著的文学价值4.1.1学生能够概括古典名著的主要情节与主题4.1.2学生能够分析古典名著的文学手法与艺术特色4.1.3学生能够评价古典名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4.1.4学生能够将古典名著的元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4.2分析现代演绎的文学手法4.2.1学生能够识别现代演绎中的创新元素与风格转变4.2.2学生能够比较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差异与联系4.2.3学生能够评价现代演绎对古典名著的传承与创新4.2.4学生能够运用现代演绎的手法进行创作与改编4.3提高文学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4.3.1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4.3.2学生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优劣4.3.3学生能够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3.4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与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5.教学难点与重点5.1古典名著的深层内涵与象征意义5.1.1学生能够理解古典名著中的复杂人物关系与心理描写5.1.2学生能够解读古典名著中的象征意义与隐喻手法5.1.3学生能够分析古典名著中的主题思想与时代背景5.1.4学生能够将古典名著的深层内涵与现代演绎进行对比5.2现代演绎的文学手法与创新元素5.2.1学生能够识别现代演绎中的语言创新与风格转变5.2.2学生能够分析现代演绎中的叙事视角与情节重构5.2.3学生能够评价现代演绎对古典名著的传承与创新5.2.4学生能够运用现代演绎的手法进行创作与改编5.3提高文学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5.3.1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5.3.2学生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优劣5.3.3学生能够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3.4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与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6.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文本资料6.1.2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影视作品6.1.3教学课件与多媒体设备6.1.4教学辅助材料与参考书籍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与文具6.2.2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作品选读6.2.3写作材料与创作工具6.2.4小组讨论与分享的工具与设备6.3教学资源与环境准备6.3.1教学资源库与在线学习平台6.3.2教学环境布置与氛围营造6.3.3教学活动与讨论的组织与安排6.3.4教学反馈与评价工具的准备7.教学过程7.1导入与背景介绍7.1.1引入话题与激发兴趣7.1.2介绍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背景与关系7.1.3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重点7.1.4分配学习任务与组织学习小组7.2知识讲解与作品分析7.2.1讲解古典名著的文学特点与艺术手法7.2.2分析现代演绎的文学手法与创新元素7.2.3比较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差异与联系7.2.4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分析与讨论7.3教学活动与讨论7.3.1组织小组讨论与分享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阅读体验7.3.2开展创意写作与角色扮演活动,运用现代演绎的手法进行创作7.3.3分析与评价现代演绎作品中的创新元素与传承关系7.3.4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与文学鉴赏的讨论与写作7.4.2收集学生的反馈与评价,了解学习效果与困难7.4.3提供学习资源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与困惑7.4.4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关系,培养文学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8.板书设计8.1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对比8.1.1古典名著的主要特点与代表作品8.1.2现代演绎的主要手法与创新元素8.1.3古典名著与现代演绎的相互影响与融合8.1.4学生应掌握的关键点与思考问题8.2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8.2.1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与重点难点8.2.2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与组织形式8.2.3学生参与的方式与要求8.2.4教学目标与学习成果的预期8.3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8.3.1教学资源的类型与获取方式8.3.2辅助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方法8.3.3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8.3.4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与支持9.作业设计9.1阅读与分析作业9.1.1古典名著的选读与笔记9.1.2现代演绎作品的观看与评论9.1.3比较阅读的思考题与讨论9.1.4创作与改编的实践任务9.2研究与写作作业9.2.1古典名著的研究报告与论文9.2.2现代演绎作品的案例分析9.2.3文学批评与鉴赏的写作练习9.2.4创意写作与剧本创作9.3小组合作与分享作业9.3.1小组讨论的议题与组织9.3.3小组合作的评价与反馈9.3.4小组分享的经验与感悟10.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效果与学习反馈10.1.1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10.1.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0.1.3教学目标与学习成果的实现情况10.1.4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有效性与改进方向10.2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10.2.1教学内容与难点的调整与优化10.2.2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创新与改进10.2.3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的整合与更新10.2.4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0.3拓展延伸与后续学习10.3.1相关文学作品与研究的推荐与指导10.3.2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入研究的支持与鼓励10.3.3相关学术活动与交流的参与与组织10.3.4学生文学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的持续培养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本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需要详细规划教学内容与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让古典名著走进现代生活──谈中国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
作者: 王彩萍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2-54页
摘要:利用电视这种现代传媒来改编中国古典名著,让古典名著以一种较轻松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种改编过程中,我们认为电视剧首先要再现名著,拍出古典名著的神韵来;其次要考虑如何在电视剧中避开原著的不适合现代人欣赏心理的创作方法,使电视剧更好看;再次要考虑如何用现代眼光去诠释古代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影视对古典名著的改编
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与音乐、舞蹈、绘画、影视等艺术门类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而共同发展的。
其中,古典诗、词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直接产物;古典戏曲是文学与艺术诸门类融合后出现的综合艺术;而古典小说的形
成与传播,因其文体文备众体,既体现了文学、艺术之间的交互发展,又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再创作的重要基础:为其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母题和丰厚的精神主题。
现代影视正是看中了古典文学名著蕴含的经典价值,自产生至今,对其不断地吸收、借鉴和发挥,改编并创作出大量的经典影视剧作品。
如1966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导演岑范,主演徐玉兰、王文娟)、1987年香港电影《倩女
幽魂》(导演程小东,主演张国荣、王祖贤)、1995年前后香港喜剧片《大话西游》(导演刘镇伟,主演周星驰)等都是电影史上的奇迹,在当时乃至后来很长时间都被奉为是同类题材的经典之作。
而改编自名著的经典电视剧则有央视86版《西游记》(25集)、87版《红楼梦》(36集)、94版《三国演义》(84集)等。
但其中亦不乏背离原著的糟粕之作,尤其是近年来,影视界对古典题材的改编虽热度不减,但整体创作却朝着戏说、神剧、雷剧的方向发展。
基于此,笔者在回顾现代影视对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过程中,归纳其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深入思考古典文学名著与影视的密切关系,以期探索出未来影视剧改编的新路和大致趋势。
因中国电影和电视出现时间、发展程度、产生影响等均有差别,故在分析时将区别论述。
一
古典名著在现代的改编,电影先于电视,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了三次改编热潮:第一,1949年以前,以上海、香港为中心,《红楼梦》、《聊斋志异》、《西游记》等作品多次屡屡被搬上银幕,数量不下数十部。
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注重对原著故事性的把握,而缺乏对其神韵、内涵的再现。
第二,1950
年至1980年,以香港、台湾为中心,掀起电影改编的高潮。
以《红楼梦》为例,这一阶段共出现了20余部改编电影、戏曲电影。
改编电影的数量众多,其水平自然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多数作品只是借用原著中的人名和背景,故事则讲述的是当时的社会时事。
其中更有少数作品为了迎合市场和部分观众的口味,过分张扬原著中对于爱情和两性关系的描写,如备受诟病的香港电影《红楼春上春》。
第三,1980年至今,随着电影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以中国大陆为核心,兼及
香港、台湾及日本等地,电影改编、翻拍热潮空前高涨。
这一阶段不仅改编地域
大为扩大,而且电影改编的对象也从《红楼梦》等少数几部扩展到大量的古典名著,唐传奇(如《虬髯客传》)、元杂剧(如《赵氏孤儿》)、明清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三言二拍(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名篇佳作都步入了现代电影编剧、导演的眼帘,从而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电影佳作。
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改编趋势愈演愈烈。
众多改编电影中既有忠实原著的佳片,也有对于原著的另类解读,反映了新时代人们思想文化、审美心理的多元性。
晚于电影产生的中国电视剧,在其五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古典名著的热衷也是孜孜以求。
梳理其改编史亦呈现出三大阶段:(1)1980年以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香港、台湾电视和电视剧,对古典题材稍有涉及,如百集电视剧《红楼梦》(1977年香港佳艺台)。
(2)1980年到20XX年前后,改编类电视剧进入发展黄金期,尤其是中国内地掀起了电视改编古典名著的第一次高潮。
从80年代的《西游记》(1986年,导演杨洁,主演六小龄童、迟重瑞、马德华、闫怀礼等,25集)、《红楼梦》(1987年,导演王扶林,主演欧阳奋强、陈晓旭、张莉、邓婕等,36集),再到90年代的《三国演义》(1994年,导演王扶林、蔡晓晴、张绍林,主演唐国强、鲍国安、孙彦军等,84集)、《水浒传》(1998年,导演张绍林、袁和平、袁祥仁,主演李雪健、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等,43集)。
这些作品的改编基本忠于原著,在当时乃至今日都受到多数观众的一致好评。
(3)20XX年至今,电视人对改编古典名著的再创作热情依然持续,从而掀起了新一轮改编的高潮。
如《聊斋志异》在这一阶段就诞生了5部改编风格不尽相同的电视剧。
在改编名著的同时,随着观众口味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电视剧又出现了翻拍高峰。
李少红执导《红楼梦》、吴子牛重拍《水浒传》、高希希接棒《三国演义》、张纪中瞄准《西游记》,这些作品于20XX年先后播出。
但观众对于此次的创作却热情不高,演员选择及表演、人物造型、情节设置等方面都在一段时期内引起人们的热议,其中批评要多于褒扬。
二
现代影视剧之所以钟情于古典名著的改编,究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两点:(1)古典名著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名著二字,已表明该作品在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评价,已经过了历史和众人的筛选,因此,对古典名著的改编和拍摄,容易激起观众的观赏和讨论热情,容易营造未播先热的舆论氛围。
(2)古典名著所包含的故事模式基本符合影视剧的剧本构成。
突出的人物塑造、集中的矛盾冲突、成熟的故事情节、丰富的社会背景,这些都成为现代影视剧本可以直接借鉴的成品。
这相对于自我原创尤其是创作符合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宏大巨制来说,无疑是一种讨巧的尝试。
况且,这也符合目前市场对于效率过分追求的趋势,影视剧的投资方和创作团队都希望能达到短频快的效果。
今天的创作环境
下,已很难想象一个团队还能花费几年或十几年只拍一部作品的状况。
典文学名著因为自身的诸多优势为现代影视剧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而相应的,现代影视剧不断出现的改编热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生于古代中国的文学名著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普及。
就四大名著来说,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国以来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版本达到数百种之多,而最畅销版本的总印量已达千万册。
如人民文学版的《三国演义》,截止20XX年11月30日就已出版达到741万册。
此外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尤其是1985年至今,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岳麓书社等多家知名出版单位,先后出版了众多适合不同审美层次的名著版本:连环画、插图本、校评本、漫画本、注音本、缩减本这固然与出版名著不仅不用交付版税和稿酬且还能获取巨额利润相关联,但前提之一是这是由影视剧的热播而带来的观众、读者的阅读热情所带动的。
三
回顾影视剧对古典名著改编的过往,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更长的时间里,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态势还将持续,甚至在未来某个时段还会掀起新的高潮。
但改编类影视剧作要在现有成就基础上再出精品、经典,至少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首要问题,如何在现代文化产业环境下重塑古典名著。
产业化是文学、文化在市场环境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未来影视剧的产业化如何扭转目前过分看重票房、收视率而忽视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的现状,如何重现古典名著在新环境下更大范围内的有效传播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在于社会资本持有者和影视创作者要始终意识到作为公众文化传播者的责任感,努力发掘古典名著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受众接受精神的正能量提升。
其次,古典名著研究者(含爱好者)如何转变观念并探索古典名著传播的新途径。
影视剧对古典名著的改编和借鉴,这是古典名著在现代传播的方式之一。
研究者应走出书斋和单一故事文本,在肯定、接受这种创作方式的同时,在相应的理论领域加以合适的引导,给社会大众营造正确、浓郁的文化氛围。
总之,影视剧对古典名著的改编是搭建文学在其他艺术形式间传播的桥梁,在很大范围内促进了古典文学、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国人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