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
建设登山健身步道,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建设登山健身步道,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登山是近年来流行的健康生活方式,登山健身步道作为承载这一活动的空间载体,已成为南昌市民日常健身锻炼的场所之一。
梅岭作为南昌近郊的风景名胜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南昌市开展登山健身活动的佳地。
随着去往梅岭登山健身步道的市民数量的增多,登山步道的质量、景观、设施等问题被市民日渐关注,如何能够在步道中满足市民登山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如何向市民展示步道的地域特色,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登山健身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国外的步道系统已经建成非常完善,我国正在起步阶段,目前全国都正在积极建设登山健身步道,在浙江宁海已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
中国登山协会根据宁海登山步道的建设经验已编制了《国家登山步道标准》。
南昌梅岭景观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我们要探索适合南昌自身地域特点、同时适应南昌市民健身需要的登山健身步道。
南昌市湾里区区位优势明显,是省会主城区最美丽的天然绿色屏障,它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 景区。
自然风光秀丽、森林植被茂密、旅游资源丰富、历史人文景观集聚。
湾里名胜古迹颇多,境内层峦叠嶂,高山田园,风景如画,是一个山林秀色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胜地,为古“豫章十景”中“洪崖丹井”和“西山积翠”所在地。
平日在湾里山林中登山健身、观景休憩的游人络绎不绝,有些受市民欢迎的步道,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每日登山、休闲娱乐者可达数千人。
但步道建设的整体品质不高,快速的建设伴随着众多问题,比如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登山步道环线系统的缺失、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当地历史遗迹的破坏严重、步道景观无特色、景观设计不合理等等。
然而,市民大量的使用和使用方式的变化又对步道的各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步道的现状与市民的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
为市民建设出更为合理、风景更为优美、设施更为人性的健康步道。
湾里作为广大市民登山健身的最佳去处之一,环境良好、知名度高。
登山健身步道的社会效益研究——以十堰四方山登山健身步道为例
登山健身步道的社会效益研究以十堰四方山登山健身
步道为例
余子义1,朱红军2,时保平 2 ,许世云2
【摘要】摘要:根据体育产生社会效益理论,借鉴相关文献高频指标筛选,采用专家访谈等方法,构建有效登山健身步道社会效益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 5 个层面,21 个子指标,采用综合平均法计算指标权重,同时以十堰市四方山登山健身步道为案例,对照指标权重体系,对调查问卷实施量化评析,为地方政府最大化发展登山步道的社会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名称】湖北体育科技【年(卷),期】2016(035)004
【总页数】3
【关键词】登山健身步道;社会效益;量化指标;评价
2009 年,浙江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一期竣工,为我国首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
依据宁海登山健身步道建设,中国登山协会起草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 》,并于2010 年由国家体育总局面向全国颁发推行,简称NTS ( National Trails System ),自此拉开了我国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帷幕,在短暂的5 年萌发期内,我国先后建成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13 条,遍布于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浙江、安徽、湖北、广西、新疆等地,多为地方政府出资建设[1]。
由此,如何最大化发挥登山健身步道能效,如何评判步道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从而保障和提高步道公益功能的发挥,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主要研究登山步道社会效益的量化指标及评估方法,给政府及其他评价主体提供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应用。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登山步道是连接自然山地景观、提供户外运动与休闲活动的重要设施,其合理设计对于保障游客的安全、提升游客的户外体验至关重要。
在制定登山步道设计标准时,需要考虑山地地形、环境保护、游客体验等多个因素,以确保登山步道的设计符合安全、舒适和环保的要求。
一、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登山步道的设计应符合安全性原则,确保游客在使用步道时不会遭遇危险。
需要考虑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植被覆盖等因素,合理规划路线和设置护栏、警示标识等设施,以保障游客的安全。
2. 环保性原则步道设计应符合环保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选择路线、施工材料、设施设置等方面应考虑减少对植被、土壤的影响,保护山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3. 体验性原则登山步道的设计应符合体验性原则,提供优质的户外体验。
需要考虑风景观赏点的设置、路线设计的曲折性和变化性等因素,以丰富游客的体验和感受。
二、设计要求1. 路线规划登山步道的路线规划需考虑地形、水源、植被等因素,选择机会适宜的路径。
需要保证步道的坡度适宜,避免过于陡峭的坡度,以确保游客的安全。
2. 设施设置在步道设计中,需要设置导览牌、路标、护栏等设施,以引导游客、增加步道的可识别性和安全性。
需要设置休息点、栈道、观景台等设施,提供休憩和观景的机会。
3. 材料选择在步道的建设材料选择上,需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和耐久性。
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并确保材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步道的长期使用和维护。
4. 设施管理为了保障步道的长期使用和维护,需要合理设置管理制度和维护机制。
包括定期巡查、维护人员的配置、游客宣传教育等措施,确保步道设施的完好和游客的安全。
5. 安全警示在步道上需要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如危险提醒、禁止通行等警示标识,并确保标识系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提醒游客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三、设计实例分析以某山地风景区的登山步道设计为例,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游客需求,进行了步道的设计规划。
关于健身步道测设工作指南(建议稿)
关于健身步道测设工作指南(建议稿)截至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而且得到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其设计与建设手段相对仍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了适应和规范各地登山健身步道的修建,现提出健身步道测设工作指南,一方面可对测设方法进行统一与提高测设效率,另方面能提供书面与电子文档资料,以便长期保存。
一、测量工作目前各级健身步道在建设前均经过现场实地踏勘,并将步道线形基本选定,只是没有经过测量定位,缺少书面文字描述与电子数据记载,也正因此无法进行必要的设计计算。
1,测量内容与仪器因为健身步道与车行道不同,测设精度不必过高,因而只要根据地形变化和精度需要,概略设定距离间隔,测量步道两侧(必要时也可加测步道中心大致位置)的相对或绝对三维坐标。
如下图所示:测量地形点三维坐标的仪器,可选用“全站仪”或“GPS”接收仪。
在有条件时,宜于同时拥有这两种仪器,因为全站仪需要具有大地坐标的控制点,才能以此为依据获得其它测量地形点的三维坐标,如果无法获得控制点坐标,则需要使用“GPS”接收仪取得。
只是后者价格昂贵,操作也复杂,因而也可考虑只拥有全站仪,在需要控制点坐标、登山步道过长、甚至需要测量较大面积地形图时,则去求助于测绘部门解决。
●全站仪按测量功能分类,可分成四类:(1)经典型全站仪经典型全站仪也称为常规全站仪,它具备全站仪电子测角、电子测距和数据自动记录等基本功能。
右图乃是TCRP全站仪。
(2)机动型全站仪在经典全站仪的基础上安装轴系步进电机,可自动驱动全站仪照准部和望远镜的旋转。
在计算机的在线控制下,机动型系列全站仪可按计算机给定的方向值自动照准目标,并可实现自动正、倒镜测量。
徕卡TCM系列全站仪就是典型的机动型全站仪。
(3)无合作目标性全站仪无合作目标型全站仪是指在无反射棱镜的条件下,可对一般的目标直接测距的全站仪。
因此,对不便安置反射棱镜的目标进行测量,无合作目标型全站仪具有明显优势。
如徕卡TCR系列全站仪,无合作目标距离测程可达200m,可广泛用于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和施工测量等。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制定单位:中国登山协会制定时间:二零一零年五月1 总则1.1 为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户外运动需求;促进保护自然环境;使登山健身步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规范化;保障人民群众登山健身活动安全健康开展,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以下简称登山步道)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维护、管理等。
1.3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3.1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最大可能使步道使用者达到健身目的与享受到徒步的乐趣;1.3.2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量保证使用者的安全;1.3.3 登山步道系统应维护经过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景观特征;1.3.4 登山步道系统应充分为不同行程的使用者提供关于登山步道系统设施和服务的信息;1.4 登山步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开放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基本技术要求。
2.2 本标准适用于向社会开放的各类登山健身步道场所。
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QB-CNCEC J031006-2004护栏和扶手制作与安装施工工艺标准HJ/T 6-94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 129-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1 NTSNTS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简称(National Trails System)。
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登山步道的连接及其附属区域、设施的总合。
其标准由中国登山协会制定、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颁布并向全国推广。
NTS详细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路面建设标准、统一的标识系统、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注重科学健身与环境保护。
是国家权威的登山健身步道综合标准体系。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登山步道是指为登山活动者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登山路线的人工道路,通常位于山区或森林中,是保护自然资源、促进户外休闲活动、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障登山步道的设计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登山步道设计标准,以确保登山步道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工作能够达到统一的高水平要求。
一、登山步道的位置选择1. 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位置,避免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布设步道。
2. 根据区域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地质景观,合理设置登山步道路线,使登山者能够欣赏到当地的自然风光。
3. 考虑安全因素,避免选择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作为登山步道的位置。
二、登山步道的设计原则1. 根据不同的群体需求和技术水平,设计多条不同难度的登山步道,以满足不同群体的登山需求。
2. 在考虑游客体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保护原始自然景观。
3. 确保登山步道的设计合理性,符合登山者的行走习惯和心理需求,同时考虑到地形地貌的特点,避免在设计中出现过于陡峭或者危险的路段。
三、登山步道的道路铺设1. 选择合适的耐磨、防滑、防滑的路面材料,确保登山步道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2. 根据登山步道的路线长度和坡度,采取适当的路面铺设技术,确保路面平整、稳定,同时对路基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排水,避免出现路面塌陷或积水现象。
3. 在路面设置适当的标识、警示牌和导视标识,提示登山者注意安全、遵守规定,并提供路线导航。
四、登山步道的安全设施1. 在陡峭或者易滑的路段设置护栏、扶手等安全设施,避免登山者意外摔倒或者滑坡。
2. 在路线交叉处、岩石坍塌处等危险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和加固,确保登山步道的通行安全。
3. 确保登山步道的照明设施齐全,夜间登山者也能够安全通行。
五、登山步道的公共设施1. 在游客集中区域设置休息点、观景台、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提供登山者的休息、饮水和卫生设施。
2. 在登山步道沿线设置垃圾桶和环保提示标识,引导登山者做好垃圾分类和环保意识。
最新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制定单位:中国登山协会制定时间:二零一零年五月1 总则1.1 为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户外运动需求;促进保护自然环境;使登山健身步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规范化;保障人民群众登山健身活动安全健康开展,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以下简称登山步道)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维护、管理等。
1.3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3.1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最大可能使步道使用者达到健身目的与享受到徒步的乐趣;1.3.2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量保证使用者的安全;1.3.3 登山步道系统应维护经过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景观特征;1.3.4 登山步道系统应充分为不同行程的使用者提供关于登山步道系统设施和服务的信息;1.4 登山步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开放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基本技术要求。
2.2 本标准适用于向社会开放的各类登山健身步道场所。
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QB-CNCEC J031006-2004护栏和扶手制作与安装施工工艺标准HJ/T 6-94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 129-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1 NTSNTS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简称(National Trails System)。
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登山步道的连接及其附属区域、设施的总合。
其标准由中国登山协会制定、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颁布并向全国推广。
NTS详细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路面建设标准、统一的标识系统、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注重科学健身与环境保护。
是国家权威的登山健身步道综合标准体系。
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建议书
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建议书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5)1.1项目背景 (5)1.2项目概况 (6)1.3问题与建议 (9)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容量预测 (10)2.1项目提出的背景 (10)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4)第三章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7)3.1某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概况 (17)3.2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1)第四章区域概况及建设条件 (23)4.1区域概况 (23)4.2建设条件 (24)第五章建设方案 (27)5.1项目的组成 (27)5.2建设原则 (27)5.3设计依据 (27)5.4建设方案 (28)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37)6.1环境条件现状调查 (37)6.2执行的环保标准 (38)6.3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39)6.4污染治理措施 (39)6.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40)第七章节能 (42)7.1概述 (42)7.2编制依据 (42)7.3能源消耗分析 (43)7.4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43)7.5项目节能管理设计 (43)7.6节能节水措施综述 (44)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47)8.1劳动安全卫生 (47)8.2消防 (48)第九章组织机构设置与项目管理 (50)9.1组织机构设置 (50)9.2项目管理 (50)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 (52)第十一章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投资使用计划 (54) 11.1估算编制依据及说明 (54)11.2投资估算 (54)11.3项目总投资 (56)11.4资金筹措及投资计划 (56)第十二章工程招标 (58)第十三章财务评价 (60)13.1编制依据及说明 (60)13.2收益分析 (60)13.3成本分析 (62)13.4财务评价 (62)13.5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63)13.6财务分析结论 (63)第十四章社会评价 (65)14.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65)14.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65)14.3社会风险分析 (66)14.4社会评价结论 (66)第十五章研究结论 (68)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登山健身步道建设项目1.1.2 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名称:某某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宫某某成立时间:1995年06月注册资本:贰亿捌仟万元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某某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位于某某省某某净月经济开发区内,是净月经济开发区直属企业。
登山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编号:XXXX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登山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XX省工程咨询科技公司二〇一一年十一月·XX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背景 (1)1.2项目概况 (3)1.3问题与建议 (5)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容量预测 (6)2.1项目提出的背景 (6)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第三章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2)3.1XXXX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概况 (12)3.2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6)第四章区域概况及建设条件 (18)4.1区域概况 (18)4.2建设条件 (19)第五章建设方案 (22)5.1项目的组成 (22)5.2建设原则 (22)5.3设计依据 (22)5.4建设方案 (22)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32)6.1环境条件现状调查 (32)6.2执行的环保标准 (33)6.3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34)6.4污染治理措施 (34)6.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5)第七章节能 (37)7.1概述 (37)7.2编制依据 (37)7.3能源消耗分析 (38)7.4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38)7.5项目节能管理设计 (38)7.6节能节水措施综述 (39)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42)8.1劳动安全卫生 (42)8.2消防 (43)第九章组织机构设置与项目管理 (45)9.1组织机构设置 (45)9.2项目管理 (45)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 (47)第十一章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投资使用计划 (49)11.1估算编制依据及说明 (49)11.2投资估算 (49)11.3项目总投资 (51)11.4资金筹措及投资计划 (51)第十二章工程招标 (52)第十三章财务评价 (54)13.1编制依据及说明 (54)13.2收益分析 (54)13.3成本分析 (56)13.4财务评价 (56)13.5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57)13.6财务分析结论 (57)第十四章社会评价 (59)14.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59)14.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59)14.3社会风险分析 (60)14.4社会评价结论 (60)第十五章研究结论 (62)附表、附图、附件附表:1、建设投资估算表2、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图:1、拟建项目区域位置图2、拟建主要工程内容布置示意图附件: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用地预审意见3、规划选址批复4、环境保护预审意见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XXXX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登山健身步道建设项目1.1.2 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名称:XXXX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宫文彬成立时间:1995年06月公司注册地址:净月经济开发区XX公园正门东侧200米注册资本:贰亿捌仟万元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XXXX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位于XX省XX 净月经济开发区内,是净月经济开发区直属企业。
登山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登山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背景 (1)1.2项目概况 (3)1.3问题与建议 (5)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容量预测 (6)2.1项目提出的背景 (6)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第三章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3)3.1**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概况 (13)3.2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7)第四章区域概况及建设条件 (19)4.1区域概况 (19)4.2建设条件 (20)第五章建设方案 (23)5.1项目的组成 (23)5.2建设原则 (23)5.3设计依据 (23)5.4建设方案 (23)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33)6.1环境条件现状调查 (33)6.2执行的环保标准 (34)6.3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35)6.4污染治理措施 (35)6.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6)第七章节能 (38)7.1概述 (38)7.2编制依据 (38)7.3能源消耗分析 (39)7.4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39)7.5项目节能管理设计 (39)7.6节能节水措施综述 (40)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43)8.1劳动安全卫生 (43)8.2消防 (44)第九章组织机构设置与项目管理 (46)9.1组织机构设置 (46)9.2项目管理 (46)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 (48)第十一章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投资使用计划 (50)11.1估算编制依据及说明 (50)11.2投资估算 (50)11.3项目总投资 (52)11.4资金筹措及投资计划 (52)第十二章工程招标 (53)第十三章财务评价 (55)13.1编制依据及说明 (55)13.2收益分析 (55)13.3成本分析 (57)13.4财务评价 (57)13.5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58)13.6财务分析结论 (58)第十四章社会评价 (60)14.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60)14.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60)14.3社会风险分析 (61)14.4社会评价结论 (61)第十五章研究结论 (63)附表、附图、附件附表:1、建设投资估算表2、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图:1、拟建项目区域位置图2、拟建主要工程内容布置示意图附件: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用地预审意见3、规划选址批复4、环境保护预审意见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登山健身步道建设项目1.1.2 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名称: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成立时间:1995年06月公司注册地址:某经济开发区**公园正门东侧200米注册资本:贰亿捌仟万元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位于某经济开发区内,是某经济开发区直属企业。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得、以健身为目得得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得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得出入口不能就是唯一得(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得区域,如:科普游览区与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就是青少年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得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得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她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就是步道系统得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得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得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得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得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得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与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健身步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建设标准
.
1.健身步道材质应具有防滑性能,充分保障市民健身的舒适与安全。
2.健身步道基础应密实、均匀,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持久性,并应结合当地的气侯、水文和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健身步道结构一般由面层、基础层、稳定层、垫层等组合而成。
垫层可根据土基和基础层材料特点按需设计。
应根据健身步道的定位、面层材料的性能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选择相应的结构组合。
4.纳入市府实事工程的健身步道长度不宜小于300m。
健身步道设计寿命应不小于5年。
5.单向通行步道宽度不小于1.2m,道路两侧宜设缓冲带、排水设施。
6.健身步道路面纵坡坡度以不大于15%为宜。
横向坡度应不大于0.5%;健身步道与交通道路交叉时,宜采取安全的立交方式,并在交叉路口设置提示牌或路面标识,确保步道的安全和连续性。
7.健身步道周边应尽量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置垃圾箱、休息椅凳等配套设施。
8.可供夜间使用的健身步道,应间隔40—60m设置照明设施。
9.出入口、主要道路交叉口应设置标识和科学健身指导设施。
应配置:
——地面里程标识,每50—100m,应在面层材料上喷涂里程长度,出入口喷涂市民健身步道标识;
——一套科学健身指导设施,有条件的健身步道可配置智慧型健身指导设施;
2.健身步道路面平整,没有坑洼、积水、碎石等障碍物,适宜使用者进行运动锻炼。
3.健身步道上方垂直空间高度以2.4m以上为宜,视野宽阔,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绿化效果。
4.健身步道表面应无裂痕、无分层、无空鼓,标志线应清晰,颜色一般为白色。
最新修订: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的标准与要求
最新修订: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的标准与要求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的最新修订标准与要求的详细信息。
健康健行步道是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公共设施,通过提供适合步行和健身活动的空间,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为确保步道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以下是我们的标准和要求。
2. 设计和规划2.1 步道长度- 步道的长度应根据可用土地和周边自然环境来确定。
- 步道的长度应足够满足人们的健康健行需求,同时不过度延伸。
2.2 步道宽度- 步道的宽度应能容纳人们在两个方向上的行走,并且能够容纳轮椅和儿童推车等特殊需求。
- 步道的宽度应根据预计的流量和使用情况来确定,以确保行人之间的安全距离。
2.3 行走表面- 步道的行走表面应平整、坚固,并且易于清洁和维护。
- 行走表面的材料应具有防滑和耐磨的特性,以确保步行者的安全。
3. 标志和指示3.1 入口标志- 步道的入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标志,以便人们能够轻松找到并进入步道。
- 入口标志应包括步道名称、规则和使用时间等相关信息。
3.2 路线指示- 步道沿途应设置清晰可见的路线指示牌,以帮助人们在步道上导航。
- 路线指示牌应包括距离、方向和目的地等信息。
3.3 安全警示标志- 在步道上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以提醒人们注意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 安全警示标志应符合当地法规和标准,并且易于理解和识别。
4. 设施和服务4.1 休息点- 步道沿途应设置适当的休息点,供行人休息和放松。
- 休息点应提供座椅、遮阳设施和垃圾桶等基本设施。
4.2 健身设备- 在步道附近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健身设备,供人们进行锻炼和健身。
- 健身设备应符合安全标准,并且易于使用和维护。
4.3 环境保护- 步道周围的环境应得到保护和维护,包括植被的保护和垃圾的清理。
- 步道设计和建设应尽量减少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
5. 维护和管理5.1 定期检查- 步道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功能性。
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方案 (3)
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方案1. 背景介绍登山健身步道是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户外运动方式,它不仅能够提供锻炼身体的机会,还能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为了提供更好的登山健身体验,建设一条优质的登山健身步道至关重要。
2. 目标和目的2.1 目标•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且具有挑战性的登山健身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提供便利的设施,吸引更多人参与登山健身活动2.2 目的•促进身体健康和户外活动•增加当地经济活动,吸引外地游客•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3. 选址3.1 调查研究在选址之前,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以确定最佳地点。
考虑以下因素:•地理位置:选择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自然条件:考察地形、气候、植被等•土地权限:了解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政策•社区接受度:与当地居民交流,获取他们的意见和反馈3.2 选址标准•风景优美,能提供良好的登山健身体验•地势适宜,能提供适合不同难度级别的登山步道•交通便利,方便人们前往•环境资源丰富,如河流、湖泊、林地等4. 步道设计4.1 登山路线规划根据选址要求,结合地形和环境条件,规划步道的路径和长度。
考虑以下因素:•难度分级:分为不同难度级别,供不同水平的登山者选择•利用地形:利用山脉、山口、河流等自然地形特点设计步道路径•风景亮点:确定沿途的美景和独特景点,吸引游客眼球4.2 步道标志和标牌设置为了提供良好的导航和安全保障,需要设置步道标志和标牌。
标志和标牌应当包括以下信息:•步道名称和级别•距离和所需时间•危险警示和安全提示•景点和风景介绍4.3 设施和服务为了提高步道的便利性和吸引力,需要考虑以下设施和服务:•停车场和停车位•休息区和指示牌•垃圾桶和厕所•提供饮水源和紧急医疗设施5. 环保措施在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应采取以下环保措施:•尽量利用现有道路和路径,减少新开辟的道路•避免破坏植被和动物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定期清理垃圾和保持步道整洁•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6. 资金和运营管理步道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和运营管理来确保其可持续性。
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埃码尖森林游步道修复工程
王坛镇埃码尖森林游步道修复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2016年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埃码尖森林游步道修复工程,属于柯桥区林业局根据《会稽山森林健身游步道专项规划》规划实施中王坛镇辖区的森林游步道建设项目。
2016年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埃码尖游步道修复工程,位于柯桥区王坛镇北,越联村及肇湖村,埃码尖是柯桥区第二大高峰,区域内有若干条古道,如双节古道、天步顶古道、小岙古道、东风岭古道等,是个风光险丽的登山好去处,古道现状保存较好,但需修建步道现状较为杂乱,交叉口多,很容易迷路。
步道总长9.83公里。
项目背景2014年绍兴市林业局组织编制《会稽山森林健身游步道专项规划》,对绍兴市所属会稽山森林游步道进行统一规划梳理,分布在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辖区内,并包括诸暨赵家镇、嵊州谷来镇所属古香榧集中区。
规划步道结构为一环五区十点三十线。
一环为串联五区的结构主线;五区包括宛委山步道区、秦望山步道区、峨嵋山步道区、古香榧林步道区、日铸岭步道区;十点为重点规划区外布置的步道点,包括西天竺步道、越王峥步道、大香林步道、大雾尖步道、兰亭森林步道、诸葛山步道、埃玛尖步道、香雪海步道、五百岗步道、木窝尖步道;三十线为结合现有游步道、古道、村道,形成经典步道路线。
二、设计理念原则及标准设计理念:崇尚自然、系统集成、配套齐全1、崇尚自然:遵循再生性利用自然资源和节约投资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以原有的天然路径、古道、林区生产道路的现状为基础,稍加清理、修整,根据沿途的自然风景和植被,建成具有健身功能的落叶步道、砂石步道、木栈道、砾石道等,森林防火通道,使人们在大自然怀抱中真正享受绿色健身。
2、系统集成:点线面结合,用登山步道将山间的各景点串联,形成主体山径,各山径之间结合人文遗迹资源开辟具有丰富内涵的主题步道区,由线串点,由点及面,内部交错,外成一体。
3、基础配套:沿线设置休闲亭廊、休息座凳和垃圾桶等基础配套设施外,结合现有乡村的公共厕所、停车场等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尽量不占用林地资源。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对《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 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对《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
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
•【公布日期】2022.07.14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关于对《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计划号:20204006-T-451)国家标准计划,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组织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等单位完成标准征求意见文件编制工作。
现发给你单位,请提出修改意见,于2022年8月13日前将意见反馈至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和体育器材装备中心。
相关征求意见材料和反馈意见单请在体育总局官网()下载。
登山运动管理中心
联系人:许朝焱
电话:(010)67103237
E-mail:*****************
体育器材装备中心
联系人:陈晓巍
电话:(010)87183961、158****5689
E-mail:********************.cn
附件:1.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国家标准文本
2.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国标文本-编制说明
3.反馈意见单(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
体育总局办公厅
2022年7月14日。
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方案 (2)
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方案1. 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自然环境的追求,登山健身步道成为了一种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
为了满足人们对户外运动的需求,并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本文将针对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方案进行讨论和分析。
2. 建设目标登山健身步道建设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安全、便捷、美观的户外运动场所,同时保护和保留自然环境,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具体目标如下: - 提供多样化的登山健身路线,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 建设良好的步道设施,确保步道的安全和舒适性; - 保护自然环境,遵循生态建设的原则; - 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形象。
3. 建设内容为实现上述目标,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步道选址步道选址是建设步道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应选择地势起伏适宜、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区域作为步道的选址。
同时,还需考虑步道周边的自然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商。
3.2 步道规划根据选址确定的地形条件和自然地貌特点,进行步道规划。
规划应考虑到步道的长度、坡度和曲线等因素,以保证步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同时,还需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规划多样化的健身路线。
3.3 步道设计步道设计是步道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步道的景观效果和生态环境保护。
设计中可以融入自然材料和景观元素,如木栈道、观景平台、休息亭等,以提升步道的美观性和观赏价值。
3.4 步道设施建设步道设施建设包括步道标识、导视牌、指示标志、安全护栏、休息设施、告示牌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步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3.5 环境保护与管理在步道建设中,环境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应加强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和破坏。
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的步道管理机构,负责步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保证步道的可持续利用。
4. 建设流程步道建设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4.1 前期准备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选址和规划、环境评估等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制定单位:中国登山协会制定时间:二零一零年五月11 总则1.1 为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户外运动需求;促进保护自然环境;使登山健身步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规范化;保障人民群众登山健身活动安全健康开展,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以下简称登山步道)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维护、管理等。
1.3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3.1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最大可能使步道使用者达到健身目的与享受到徒步的乐趣;1.3.2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量保证使用者的安全;1.3.3 登山步道系统应维护经过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景观特征;1.3.4 登山步道系统应充分为不同行程的使用者提供关于登山步道系统设施和服务的信息;1.4 登山步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开放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基本技术要求。
2.2 本标准适用于向社会开放的各类登山健身步道场所。
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QB-CNCEC J031006-2004护栏和扶手制作与安装施工工艺标准HJ/T 6-94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 129-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1 NTSNTS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简称(National Trails System)。
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登山步道的连接及其附属区域、设施的总合。
其标准由中国登山协会制定、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颁布2并向全国推广。
NTS详细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路面建设标准、统一的标识系统、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注重科学健身与环境保护。
是国家权威的登山健身步道综合标准体系。
4.2 步道步道:相对于跑道,步道就是行走的道路。
4.3 健身步道健身步道:行走的道路很多,但以健身为基本目的的步道,为健身步道(区别于旅游步道等)。
4.4 登山健身步道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4.5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本标准内指基于生态压力,对单位时间内通过特定区域人数进行的限定。
4.6 缓冲带(Buffer Zone)道路两侧为保障使用者安全与降低对步道所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带状区域。
4.7 步道冲击(Trail Impact)登山步道因旅游、健身、休息、运动等目的的使用(主要是使用者踩踏或其他人为因素),常造成各种不同形态与程度的冲击而导致步道劣化的现象,包括使用者的破坏行为、步道分生形成多条平行小径、植群消失或组成改变、土壤紧压化、步道加宽及步道冲蚀等问题。
5 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5.1 线状步道一条拥有独立起点、终点(相互不重合)的步道。
5.2 环形步道一条步道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
5.3 网状步道多条步道交错,形成网状步道系统。
5.4 特别说明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
出入口唯一的局限性较大,不符合NTS的安全性、健身性、普及性的要求。
6 步道及设备要求6.1 步道要求6.1.1 步道设计要求6.1.1.1 登山步道系统路线设计应适应自然的地形水文条件、不破坏自然景观,尽量充分利用和改造原始的山路、古道、机耕路、防火隔离带、运河等原有的历史性路径。
6.1.1.2登山步道系统路线设计应避开可能发生山体滑坡、道路过陡、易发泥石流等危险区域。
3如难以避让,应建设标识明显的警示牌及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
6.1.1.3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资源条件选用不同的设计,并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
使登山步道系统内无断路,无死路。
6.1.1.4登山步道系统的设立应尽量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易于遭到破坏和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如难以避让,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6.1.1.5 登山步道路线选择、设计应符合步道系统预期功能。
完成路线难度不应超出预期难度。
6.1.1.6 步道路线的设置应易于救援队救援、救护,方便使用者从步道上进行撤离。
6.1.1.7 登山步道系统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当地城乡总体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相协调。
6.1.1.8 登山步道系统的设计应在适当的距离间隔处(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既符合人体健康需求,同时又使步道系统中的自然景观充分发挥价值,体现步道系统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6.1.2 步道建设要求6.1.2.1 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6.1.2.1.1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要求路面上行走时无大尘土,无大块砾石、碎石,路面不积水。
6.1.2.1.2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常用于山中湿地部分,使用年限一般在5至7年。
6.1.2.1.3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6.1.2.1.4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可有效地减轻步道复线化及扩大。
6.1.2.1.5 桥梁建设在需跨越水道,沟壑的地段,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6.1.2.1.6 碎石坡路多见于防火带。
若路线借用防火带,坡度小于25度、侧倾小于15度的原始路面可直接利用;若坡度大于等于25度或侧倾大于等于15度,可将路面进行修整或在其旁边修建新路。
6.1.2.2 登山步道必须具有一定的坡度。
单位距离(500米)内平均坡度不应为0度,应以15度左右为宜,但不应超过25度。
具体坡度超过25度路段部分应设立台阶。
台阶分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
46.1.2.3 登山步道的修筑以保持原始现状为主,尽量减少人工设施;以就地取材为原则,运用施工现场的地形与素材来修筑登山步道。
在建设中尽量减少石质台阶与硬质路面的使用,以土质、草质、腐殖质等松软、具有一定弹性的路面为宜。
6.1.3 配套设施6.1.3.1 休息站使用木、竹、石制材料构制。
休息站建在景观点附近,或长距离地形变化较大处,如长坡的起、终点等。
站与站之间相距不超过两小时路程。
休息站建筑物的形态颜色应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6.1.3.2 露营地的建立应该在山体结构稳定、无塌方洪水危险、干燥平整、靠近水源地的安全地区。
露营地之间相距不应超过八小时路程,露营地应满足设立就寝区、用火区、取水区、就餐区、娱乐区、卫生区等条件。
6.1.3.2.1 露营地应设有厕所。
厕所的设立应避开水源地与行人行走路线。
根据流量控制原则,使用人数较多的露营地应设立生态厕所。
建设生态厕所所用材料应以木、竹、石等天然材料为主,外观应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
生态厕所应具有冲水设备与化粪池,应有固定的人员与经费对其进行维护;使用人数较少的露营地应设立简易厕所,简易厕所设置地点应考虑风向、水源、动植物分布及地形因素。
简易厕所挖坑深度应大于30厘米,使用后应及时填埋。
6.1.3.2.2 露营地的用火区应设立于宿营区的下风向、大于20平方米的开阔地上,用火区及其附近不可有落叶、杂草、灌木等易燃物,不可靠近树木(在森林禁火期内禁止一切用火)。
6.1.3.2.3 用水、取水一般都在水源点,清洗用水与食用水应分开。
如是流水,食用水应在上游处,清洗及生活用水在下游处。
如是湖水同样要分开两种用水处,两种用水处应相隔10米以上。
6.1.3.3 接待站可依靠农家院落等固有建筑物进行设置。
为登山步道使用者提供住宿、补给、垃圾处理、提供信息、简单医疗等服务。
6.1.3.4步道系统上应设置完整的标识系统,并对危险地段着重警示。
标识系统应包括建筑类标识、地形类标识、警示类标识、指示类标识等。
6.1.3.4.1 标识的材料应以石材、木材等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为主,部分警示标识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作。
6.1.3.4.2 标识的材质、尺寸、色彩等应做到醒目并与周边环境协调融洽。
6.1.4 登山步道监控维护要求6.1.4.1 登山步道系统内应该设立巡查制度,定期对步道系统进行巡查。
巡查人员应受过专业的救援训练,配备基本的维修、救援用设备及饮水、食物与急救药品。
6.1.4.2 监控防治登山步道系统中土质、地形较脆弱区域。
56.1.4.3 定期对登山步道的路面路基状况、植被干扰、重要公共设施及灾害防救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使设备设施维持在良好状态。
6.1.4.4 长期对登山步道系统地区的气象、地质、水文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观测、搜集、分析及建档。
定期进行自然灾害危险度分析及灾害实况模拟,并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善。
7 步道安全系统要求7.1 预警子系统7.1.1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可能设置在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区域。
7.1.2 报警点应设立在路况复杂、易迷失区域相对制高点的易于观测位置。
报警点应颜色鲜明,易于发现。
点与点之间不应超过1小时(或5千米)路程。
报警点上应有求助电话、报警点编号、临近路线指示等基本信息。
7.1.2.1 普通报警点采用石质立柱、木质立柱、大岩石、粗大的树木等作为载体。
在其高处设立有易于发现的反光标识,具体求援指导信息应刻于或镶嵌于距地面1.5米位置处。
7.1.2.2 太阳能报警点应采用太阳能定位救援杆辅助其他标志设施作为标准配置设施。
太阳能报警点之间应以四小时路程为宜。
7.1.3 登山步道系统应在接待站配备医疗救护器材及药品,建立医疗救护点。
并由医疗部门对管理处、救援队人员进行医疗急救培训。
7.2 救援子系统救援子系统包括安全管理机构、救援队、救援设备。
7.2.1 安全管理机构登山步道系统应设置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管理机构应由以下相关单位参与组成: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宣传与管理办公室、公安局、消防队、医疗急救中心、救援队等。
7.2.2 救援队7.2.2.1 每支专业救援队伍原则上不能少于5人,救援队队长为负责人。
救援队队员需掌握医疗急救及野外救援、通讯等专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