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骨迟子建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

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辉。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

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

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

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

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

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

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

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

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

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

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

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

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

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

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品质〔英〕高尔斯华绥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他本人就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

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

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

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

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惟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部编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部编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歪毛儿老舍小的时候,我和白仁禄一下了学总到小茶馆去听评书。

我俩每天的点心钱不完全花在点心上,留下一部分给书钱。

其实,我俩真不够听书的派儿:我那时脑后梳着个小坠根,结着红绳儿;仁禄梳俩大歪毛。

孙二大爷用小笸箩打钱的时候,一到我俩面前便低声地说,“歪毛子!”把钱接过去,他马上笑着给我们抓一大把煮毛豆角,或是花生米来。

“吃吧,歪毛子!”他不大爱叫我小坠根,我未免有点不高兴。

可是说真的,仁禄是比我体面的多。

他的脸正像年画上的白娃娃,虽然没有那么胖。

单眼皮,小圆鼻子,清秀好看。

他不淘气,可是也有背不上书来的时候。

歪毛仁禄背不过书来本可以不挨打,师娘不准老师打他。

他是师娘的歪毛宝贝:上街给她买一缕白棉花线,或是打俩小钱的醋,都是仁禄的事儿。

可是他自己找打。

每逢背不上书来,他比老师的脾气还大。

他把小脸憋红,鼻子皱起一块儿,对先生说:“不背!不背!”不等老师发作,他又添上:“就是不背,看你怎样!”老师磨不开脸了,只好拿板子打他。

奇怪,这么清秀的小孩,脾气这么硬。

一直有十几年的工夫,我们俩没见面。

听说,他大学毕了业,到外边去做事。

去年旧历年前的末一次集,天很冷。

我转了一圈,没看见什么对我的路子的东西,本想不再绕,可是集南边有个地摊,摆着几本书,看书的时候,我看见卖书人的脚,一双极旧的棉鞋,袜子还是夏季的单线袜。

别人都跺着脚,天是真冷;这双脚好像冻在地上,不动。

把书合上我便走开了。

走了几步,我不由地回了头。

他穿着件旧灰色棉袍,很单薄,头上戴着顶没人要的老式帽头。

我好似被他吸引住了,决定回去。

他身上有那么一股高傲劲儿,像破庙似的,虽然破烂而仍令人心中起敬。

无论怎说吧,我又立在他面前。

“是不是仁禄哥?”我大着胆问。

他又扫了我一眼,又去看山,可是极快的又转回来。

他的瘦脸上没有任何表示,只是腮上微微地动了动,傲气使他不愿与我过话,可是“仁禄哥”三个字打动了他的心。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详细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详细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详细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部编中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详细版【常见的小说考点及答题技巧】概括故事情节技巧:1、人+事+果(适用于一句话概括事件或情节题);2、起因+经过+结果(适用于概括比较复杂的事件)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题型一般是要求补全情节,近年来多用填空形式,因此答题前首先要先分好层次)分析插叙的作用技巧:插入了……内容,补充交代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

(有时也会有解释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附:倒叙的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的内容,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艺术效果。

线索的提取及其作用分析技巧:1、如何提取线索:主要看把材料(事件)贯穿起来的是什么,一般是事线、物线、情(情感变化)线,有时也会以时间、地点为线索。

2、线索的作用一般有这些: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分析关键的句段的作用(多为分析开头、中间和末尾的重要句段的作用)技巧:从两个角度入手:内容上、结构上。

一般有如下规律:1、在开头。

内容上:①开篇点题②写出了……(概括内容),抒发……情感。

结构上:①引出下文②统领下文③设悬念,引人入胜④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在结尾(一般是议论、抒情句)。

内容上:①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写出了……(概括内容),突出人物……思想品质(或情感)。

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3、在中间。

内容上:(概括本段内容即可)。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或做铺垫)小说主人公是谁?技巧: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

如《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结合文段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作用技巧:特点分析:观其外察其内,通过细读人物的言谈举止等细节和相关典型事例来归纳人物形象特点,注意:1、归纳时用词要尽量准确;2、“结合原文”时要举例(引用或概括);3、结合主题来揣摩人物特点;4尽量答完整。

部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详细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详细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详细版【常见的小说考点及答题技巧】概括故事情节技巧:1、人+事+果(适用于一句话概括事件或情节题);2、起因+经过+结果(适用于概括比较复杂的事件)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题型一般是要求补全情节,近年来多用填空形式,因此答题前首先要先分好层次)分析插叙的作用技巧:插入了……内容,补充交代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

(有时也会有解释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附:倒叙的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的内容,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艺术效果。

线索的提取及其作用分析技巧:1、如何提取线索:主要看把材料(事件)贯穿起来的是什么,一般是事线、物线、情(情感变化)线,有时也会以时间、地点为线索。

2、线索的作用一般有这些: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分析关键的句段的作用(多为分析开头、中间和末尾的重要句段的作用)技巧:从两个角度入手:内容上、结构上。

一般有如下规律:1、在开头。

内容上:①开篇点题②写出了……(概括内容),抒发……情感。

结构上:①引出下文②统领下文③设悬念,引人入胜④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在结尾(一般是议论、抒情句)。

内容上:①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写出了……(概括内容),突出人物……思想品质(或情感)。

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3、在中间。

内容上:(概括本段内容即可)。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或做铺垫)小说主人公是谁?技巧: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

如《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结合文段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作用技巧:特点分析:观其外察其内,通过细读人物的言谈举止等细节和相关典型事例来归纳人物形象特点,注意:1、归纳时用词要尽量准确;2、“结合原文”时要举例(引用或概括);3、结合主题来揣摩人物特点;4尽量答完整。

作用分析:1、扣主题;2、次要人物往往用来衬托主要人物;3、线索人物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全文事件、人物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参看考点三——线索的作用)。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曹文轩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

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

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

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

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

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

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

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

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

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

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余一句话佚名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

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

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

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

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

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

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

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一、文体基本常识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1、从塑造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3、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小说线索:①叙事类——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抒情类——感情依托物、某种感情(发展变化)等;状物类——主要物品、情感等。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

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③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①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②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围)感情(态度)变化的词句③抽取关键词语概括二、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三、描绘类四、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五、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六、答题示例: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七、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八、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九、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新部编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穷人列夫•托尔斯泰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

没什么可抱怨的。

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睡觉还早。

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

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的小屋的门。

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

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

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

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

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新部编中考 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 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珠光宝气聂鑫森北阙云从公家的文物商店退休十年了。

只可惜老伴五年前过世。

而儿子早去了太平洋彼岸,找了个洋媳妇,他的日子自然过得有些落寞。

他试着去美国探过亲。

可听不懂洋话,看不懂电视,真比坐牢还难受。

他赶忙回到了这座江南的古城。

儿子儿媳很通情达理。

劝他就地解决找个老伴。

北阙云动心思了。

半夜里醒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到底不是个办法,是该找个伴了。

他开始注意起周围的动向,很快就发现他住的这个社区,每天清早都有不少老头老太太在锻炼身体。

他马上到街市去置办了各种设备,接着,就一头扎进这些团体,有滋有味地练起来。

还没等到北阙云的枪口找到准确的目标,却有目标撞到他的枪口上来了。

那天早晨,练完了太极剑,他正坐在一个石椅上休憩,蓦地旁边扬起一阵风,一个老太太坐在身边了。

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

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

还没等他说话,老太太朝他稠稠地一笑,说:“对不起,我坐一下。

”北阙云说:“不要紧,你坐。

你好像不住在这个社区?”“嗯啦!”声音很好听,有一点媚。

答话的时候,老太太转过了脸,身子再慢慢转过来,穿的居然是浅黑低领T恤衫。

北阙云的心,怦怦地跳起来。

“我叫西门珠。

你呢?”“北阙云。

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早退休了。

”“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呢?”“我怎么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北阙云觉得她很调皮,很有趣。

他想找个什么话题和老太太聊一聊,但一时竟找不到。

突然,他看见老太太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了,每颗都很圆,珠色因受潮而发黄,但最下面的那颗珠子很大,估计有一钱来重。

他马上断定,这串珠子是野生的东珠,且是老珠,只可能是有身份的人家流传下来的。

重到一钱的大东珠,价钱恐怕在几十万元以上了,但这颗大东珠值不了这个价。

北阙云有好话题了,他说:“西门珠,你这串珍珠不错,只可惜不会养护,都发黄了,那颗大珠子里都有胎柳了。

部编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南京侯发山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

就没有去。

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小说的描写及作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人物描写正面、侧面概括、细节描写自然环境①交代故事时间、地点、背景环境描写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心理社会环境③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四、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五、小说的表达技巧A、人称运用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C、表达方式1、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六、小说的标题及作用1、理解A、小说的主要情节;B、小说的主要人物;C、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作用A、线索,贯穿全文B、点明主题永远的蝴蝶[台湾]陈启佑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部编中考 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 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砸壶周天红山茶湾一个村子突然就炸开了锅。

九爷要砸茶壶。

那把茶壶可不是一般的茶壶,那可是九爷的命根子。

一把茶壶,进山的老板最高开了三万元的价钱,九爷都没舍得卖,这下居然要砸了?山茶湾满山遍野是茶树,家家户户都有,少说也有一两亩地。

开春时节,一挑一背地往观音桥那场镇上送,比年关赶过年场的人气还旺。

山茶湾最出名的不是茶树也不是茶叶,而是茶壶。

山茶湾制壶的手艺,那可是老传统。

村子口门前一条小河顺湾顺水流过,那满滩满沟的泥巴,真是制壶的好料。

山茶湾后沟那几个老窑,可不是一般的窑,是官窑。

官窑能烧制不出好货色吗?九爷祖上三四代人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

那手艺,也是炉火纯青了。

就说九爷吧,经他的手制作出来的壶,泡上了茶,汤色和香味都是一绝。

九爷手里真有宝贝。

那宝贝就是一把茶壶。

茶壶不大,精致得很,手柄上雕有龙纹,左右两侧还有两株兰草花饰。

一把茶壶冲一回茶,能够两人对聊一杆叶子烟的功夫。

那壶泡出的茶,汤色可是最正宗了。

冲上水,一股子浓郁的茶香味扑鼻而来,不爱吃茶的人都要来上一杯或品上一壶。

那壶,就是不泡茶,一把空壶拿起来闻闻,那茶香余味儿,都能沁人心脾。

九爷干了大半辈子的手艺,最满意的活儿就是那把壶了。

进山来的老板要找他把壶拿出来看一看。

亲戚来了要他把壶拿出来瞧一瞧。

有朋友几十里外一二十年没见面了,翻山越岭地从观音桥走进山茶湾,口里冒着粗气呢,进门就喊九爷拿出来壶聊一聊。

九爷会聊呀,从自己祖上是怎样制壶的聊到自己是怎样学制壶的,在学制壶那些年又是怎么吃苦用功的,屁股和手板儿又是怎么被楠竹片打得啪啪直响的,现在这山茶湾前山后坡哪些地方的泥巴又是最适合制壶的,都聊开了,都聊透了。

听得每一回来的人都是意犹未尽,品一口茶,看一眼壶,早就忘了归途。

九爷的家里,天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着呢!九爷烦聊呀,来一回人要聊一回,心里能不烦吗?九爷终于决定要把那茶壶砸了。

部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三、小说中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四、小说的人物形象1、人物描写的方法:⑴正面描写: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部编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陈忠实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

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

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

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

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

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

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

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

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

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

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

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

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

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

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

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

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旦角(注)江岸年轻的时候,他是闻名遐迩的人士。

每到农闲时节,四乡八里的人约在一起,组个草台班子,挨村唱梆子戏,都免不了跑到黄泥湾,邀他加盟。

他那媚媚的扮相,妖妖的身段,在台上一走,就是一串碰头彩;一个水汪汪的飞眼,能淹死一堆小媳妇;一挑葱白似的兰花指,能醉倒一群小姑娘;再唱上那么几嗓子,连半老徐娘们都从里往外酥透了。

不管演哪一出戏,都数他的戏份足。

《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公主,《西厢记》中的红娘,都非他莫属。

他还真从戏迷中拐了个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儿。

一切有关他的杂务都被那姑娘包下来了。

他和媳妇儿相亲相爱地过了大半辈子,媳妇儿没舍得吵他一句骂他一声,横草不让他拈,竖草不让他拿,就是时不时让他在家简单地扮上,摆弄一下身段,哼那么几句。

嫁给他多少年了,媳妇儿看了听了他的戏,仍然眼睛放光。

后来,大队演样板戏,他演李铁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

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看怎么不像英雄人物。

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

媳妇儿便让他在家里偷偷演,演给她一个人看。

当然,他演的是红娘,是秦香莲。

有时候,媳妇儿还能接几句张生、黑老包呢。

这么好的媳妇儿,打着灯笼也难找,谁知说走就走了,事前半点儿征兆都没有。

他哭天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儿的人。

媳妇儿都埋了半年多了,他还时不时到坟头去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听儿把内情事细说根由。

想当初李黄两家结亲后,也算是门当户对第一流……媳妇儿走了,儿子在外面念书,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抓没挠的。

他一辈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料理日子的本领,一烦,连出去进来都离不了的戏也免了。

过了两年,儿子高中毕业回了家,不久又娶了亲,家里总算又有了一个女人,他才可以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好好唱一唱他的戏了。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陈永林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

村里人都担心村长怀疑自己毒死了那条狼狗,便都去村长家向村长表明自己的清白。

当然去村长家不能空手,都拎着鼓囊囊的包。

村长听了村人的表白,说,谁毒死了我的狗,我心里清楚。

村里人就说,那就好,那就好。

村里人很想知道村长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狼狗,但又不敢问。

村长便说,村里这么多狗,可为啥单单毒死我的狗?村长这话传到村里那些养了狗的村里人耳朵里。

那些养了狗的村人惶惶不安。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们都毒死了自己的狗。

但他们都装模作样地站在村头骂:哪个短命鬼毒死了我的狗?毒死了我的狗的人有命做二十岁没命做三十岁……啥恶毒的话都骂出口了。

他们心里暗笑,自己骂自己还骂得这么起劲。

村里再没一条狗了,一到晚上村里变得死静。

原来村里不是这只狗叫,就是那只狗叫。

有时一只狗莫名其妙地叫一声,村里所有的狗都跟着叫起来。

村里人总要被吵醒几次。

特别是那些上了年岁的人,晚上本来很难睡着,好不容易睡了,又被狗叫声吵醒了,只有睁着眼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熬到天亮。

他们心里都感激那个毒死了村长的狗的人。

如果不是二狗想讨好村长,那么村长的狗被毒死的事就会成为无头案。

可是二狗有许多事要求村长。

二狗想当村里竹器厂的厂长,二狗想在公路旁申请一块宅基地,这些事都要村长点头。

二狗就找到村长拍着胸说,村长,我一定要查出谁是毒害你狼狗的凶手。

村长说,这事就算了,查出谁是凶手又有什么意思呢?村长这态度很让二狗失望。

但二狗又一想,村长表面不支持他追查凶手,不见得心里也不支持他追査凶手。

二狗这样一想,很为自己的聪明高兴,很得意地笑了。

二狗四处寻找线索。

二狗的工作得到全村人的支持。

二狗尽管没说是村长让他追查凶手,但二狗话里弦外之音让村里人觉得二狗追查凶手是村长授意的。

村里人很是羡慕二狗。

如果村长不信任二狗,会让二狗干这事?因而村里人对二狗极热情,二狗到谁家找线索,谁都会递烟递茶,有的人还下面条下鸡蛋,还留二狗吃饭。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玲“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姓娃!”她把灯点着了。

里面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淋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小说的描写及作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人物描写正面、侧面概括、细节描写自然环境①交代故事时间、地点、背景环境描写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心理社会环境③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四、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五、小说的表达技巧A、人称运用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C、表达方式1、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六、小说的标题及作用1、理解A、小说的主要情节;B、小说的主要人物;C、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作用A、线索,贯穿全文B、点明主题永远的蝴蝶[台湾]陈启佑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缨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

我默默地点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教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片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缨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我终生难忘了。

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满滚烫的泪水。

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

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然而我又看到缨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缨子走到街心。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缨子知不知道呢?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缨子结婚。

1.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2.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缨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的特征,并交代了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3.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其作用是什么?(2分)4.小说表现了我的痛苦、悔恨和对情人的无限眷恋。

文中表露“悔恨”情绪最鲜明的一句是哪句?(1分)5.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溅在眼镜上,其作用是什么?(2分)6.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A.缨子是听了“我”的话,才去寄信的,一切都怨“我”太冒失。

B.“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表现“我”失去恋人的痛苦、凄凉、空潦的心境。

C.把缨子比喻成蝴蝶有两个原因,一是飞的动作,二是缨子长得像蝴蝶的外貌。

D.题目叫《永远的蝴蝶》,就是说蝴蝶是永恒的,我爱蝴蝶,我爱缨子。

二、现代文阅读2.现代文阅读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龙应台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①。

红磡(kàn)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

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

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⑥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

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

”她开步走了。

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⑧陪她在乡下②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

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

”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

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⑪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

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⑫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

”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⑬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⑭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

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

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

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

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

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

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⑮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

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⑯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注】①乡:指浙江淳安。

②乡下:指台湾大武山一带。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请用自己的话予以概括。

(2)文章第⑧到⑫段作者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赏析下面的句子。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

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4)结合语境,写出对划线词语的理解。

①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②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5)文章为什么以“回家”为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 第⑫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 第⑮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 第⑯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答案】(1)兄妹四人(兄妹们)送生病的母亲回大陆的故乡。

(2)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妈妈的病情,同时交代了我们带妈妈回大陆故乡的原因,照应上文三个兄弟“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陪妈妈回家或在火车站妈妈“步履细碎”等内容。

(3)用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妈妈要回家的强烈愿望以及找不到家的惶恐。

(4)①既指火车在奔驰,也指妈妈的记忆在迅速倒回到过去。

②妈妈从大陆到台湾直到现在的一段生活经历。

(5)“回家”是串联全文的线索:送母亲回家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在这一过程发生。

“回家”一词语带双关:一方面,它既是母亲多次表达的心愿,也是儿女送母还乡的真实行为,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6)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

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可以概括为:兄妹四人(兄妹们)送生病的母亲回大陆的故乡。

(2)此题考查学生对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

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

文章插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这件事,交代了带妈妈回大陆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

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词语的妙用注意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动词和拟人化的词语,语境来赏析词语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即可。

这句话从多个角度对母亲进行了描写,从“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可知母亲回家的迫切希望。

(4)本题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考查。

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①母亲被时间之流带至她当下的现实:时间的这种“带领”自生命之初就已开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母亲急于要回的“家”并不存在于空间中,而是以记忆的方式存在于“时间”里.因为时间不可逆,所以她的“家”是无法在现实中真正返回的,这既是母亲的悲哀,也是人类共同的悲凉之处。

(5)本题是对题目作用和含义的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