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常识】药食同源之高良姜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常识】药食同源之高良姜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常识】药食同源之高良姜
性味:性温,味辛。

功效主治:温中散寒止胃痛,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用于脘腹冷痛、呕吐呃逆、嗳气吞酸、泄泻痢疾、寒疝、脚气、噎膈。

高良姜粉为“五香粉”原料之一。

高良姜含有高良姜素、山奈酚、槲皮素、挥发油,能兴奋肠管活动、促进人体造血功能、抗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等。

使用禁忌:阴虚有热者忌服。

高良姜粥
材料:高良姜15克,粳米50克。

做法:将高良姜洗净,放入煮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开火煎30分钟左右,然后去渣取汁,备用。

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

倒入备好的药汁,一起熬煮成粥即可。

用法:空腹服用。

功效:温中散寒。

治胃寒作痛或寒霍乱、吐泻交作、腹中疼痛等。

【每日一药】高良姜

【每日一药】高良姜

【每日一药】高良姜2020.05.12高良姜01来源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

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02性状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

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

气香,味辛辣。

03炮制【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火炙焦香酒煮炮制法(《外台》)。

宋代有去芦炒制(《苏沈》)、炒黑(《总录》)、麻油炒制(《普本》)、斑蝥炒制(《局方》)、东壁土炒制(《朱氏》)、火炮(《急救》)、醋炒(《产宝》)等炮制方法。

元代新增湿纸裹煨法,用水煮制法(《世医》)。

明代增加了炙制、巴豆炒制(《普济方》),陈壁土、斑蝥、巴豆、陈仓米分炒而合用,青盐炒制(《奇效》),吴茱萸、东壁土拌炒(《纲目》),与莪术、三棱、米醋共煮炮制法(《准绳》)。

清代有猪胆汁浸后东壁土炒黑炮制法(《握灵》),吴茱萸汤浸炒法(《害利》)等。

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15种之多。

【现代炮制方法】取高良姜原药材,除去杂质,浸1~2个小时,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04炮制目的高良姜性味辛,热。

归脾,胃经。

具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能。

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洒炙高良姜增强祛寒止痛作用。

05性味归经性热,味辛。

归脾经、胃经。

06功能主治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中国药典》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

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中药大辞典》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中华本草》07药理作用具有抗菌、镇痛、抗胃溃疡、止泻、利胆作用;可延迟血栓的形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低氧条件下的氧利用能力。

高良姜,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高良姜,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高良姜,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高良姜Gāo Liánɡ Jiānɡ别名风姜、小良姜、膏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高凉姜功效作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英文名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始载于《名医别录》毒性归经胃经、脾经药性热药味辛目录•1 简介•2 历史:湛江特产——南药高良姜•3 药理作用•4 中药化学成分•5 各家论述•6 主治•7 选方•8 动植物形态•9 药用植物栽培•10 炮制方法•11 生药材鉴定•12 参看简介释名:蛮姜,子名红豆蔻【英文名】 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别名】风姜、小良姜【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

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

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 。

气香,味辛辣。

【鉴别】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红棕色非晶形物。

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

内皮层明显。

中柱外韧型维管束甚多,束鞘纤维成环,木化。

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性味归经】辛,热。

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 3~6g 。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气味:(根)辛、大温、无毒。

历史:湛江特产——南药高良姜风麾全世界的著名汉药二天油、驱风油、清凉油、万金油相信大家都用过,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药油的最主要原料是高良姜素,而这种高良姜素提取自中药材高良姜,而这种高良姜的主要产区正是在广东湛江(市)地区。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高良姜,又称姜黄、黄姜,是指从姜属植物高良姜榨取的姜黄素,是一种自然植物提取物。

高良姜在中医药中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卓越的药用价值。

本文将从高良姜的传统用途、成分、药理学作用、现代研究成果等方面,详细介绍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并探讨其禁忌和注意事项。

一、高良姜的传统用途自古以来,高良姜就被中医药学家视为一种药食兼用的珍贵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以下是高良姜在传统用途中的几个方面。

1. 消炎镇痛高良姜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有效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

在中药方剂中,常常与其他草药配合使用,起到促进疗效的作用。

例如,高良姜与当归、赤芍等中草药配伍,可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2. 消食和胃高良姜有助于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在传统中医药中,常常使用高良姜治疗消化不良、胃寒胃痛等疾病。

3. 利胆消脂高良姜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并增加胆固醇的排泄。

据研究表明,高良姜中的姜黄素能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途径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抗菌消炎高良姜中的姜黄素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能有效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于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高良姜还具有抗病毒和抗寄生虫的作用。

以上仅是高良姜在传统用途中的一些方面,实际上,高良姜还有很多其他用途,如解热、降压、止咳化痰等。

二、高良姜的成分高良姜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以姜黄素最为著名。

姜黄素是一种黄色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重生物活性。

此外,高良姜还含有多种挥发油、芳香化合物、多糖、氨基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共同作用,使得高良姜具有多种功效和药理学作用。

三、高良姜的药理学作用1. 抗氧化作用高良姜中的姜黄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机体的伤害。

研究表明,高良姜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预防各种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肝病、肿瘤等。

中药“温里药”——高良姜

中药“温里药”——高良姜

中药“温里药”——高良姜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广东、海南。

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本品气芳香,味辛辣。

以色棕红、味辛辣者为佳。

生用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热。

归脾、胃经。

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6g。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良姜性热,下气温中,转筋霍乱,酒食能攻。

三、临床应用1.胃寒院腹冷痛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止痛。

《本草汇言》云:“高良姜,祛寒湿、温律胃之药也。

本品为胃寒院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胃寒肝郁,院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猝然心腹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者,可与川芎、当归、桂心等同用。

2.胃寒呕吐,气酸本品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

治胃寒呕吐,吸气吞酸,多与夏、生等向用虚寒呕吐,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挥发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滚烯、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黄酮类成分:高良姜素,槲皮素,山柰酚,异鼠季素,皮素-5-甲醚,高良姜素-3-甲醚等。

2.药理作用本品水提取物具有镇痛、抗炎作用,醚提物只有镇痛作用,二者均能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及蓖麻油引起的腹泻,还能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煎剂灌胃能升高犬胃液总酸排出量,兴奋兔离体肠管运动,对抗因阿托品所致小鼠胃肠抑制后的墨汁推进率;水提物或挥发油均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00%煎液对革兰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

五、红豆蔻本品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辛温,归脾、肺经,功能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适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煎服,3~6g。

广东珍贵中药——高良姜

广东珍贵中药——高良姜

广东珍贵草药——高良姜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是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良姜茎干较细,上面有绒毛,呈椭圆形,深绿色;叶子较小,呈多边形,绿色,表面有绒毛;花朵较小,呈伞形,淡黄色或者白色;果实呈球形,红色至紫红色;种子较小,黑褐色,表皮较硬;花期4-9月;果期5-11月。

《本草纲目》载,高良姜也称蛮姜,子名红豆蔻。

陶隐居说此姜始出高良郡,因此得名。

高良姜原产于中国,现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和云南有栽培,多生长于阳光充足的丘陵、缓坡、荒山坡、草丛、林缘及稀林中。

高良姜喜高温,不耐寒,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选择土壤肥沃的地区种植较好,在排水良好的地方均能生长。

高良姜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播种繁殖和扦插繁殖,一般选择播种繁殖为宜。

《本草从新》中记载,高良姜具有暖胃散寒、消食醒酒的功效;据化学分析,高良姜含挥发油、高良姜素等物质,有镇痛作用。

[10]高良姜之花,串串艳丽,碧叶如扇,株丛繁盛,盆栽还可促其矮化,可供厅堂、走廊和阳台等处陈列观赏。

形态特征高良姜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株高40-110厘米,根茎延长,圆柱形。

叶片线形,长20-30厘米,宽1.2-2.5厘米,顶端尾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无柄;叶舌薄膜质,披针形,长2-3厘米,有时可达5厘米,不2裂。

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0厘米,花序轴被绒毛;小苞片极小,长不逾1毫米,小花梗长1-2毫米;花萼管长8-10毫米,顶端3齿裂,被小柔毛;花冠管较萼管稍短,裂片长圆形,长约1.5厘米,后方的一枚兜状;唇瓣卵形,长约2厘米,白色而有红色条纹,花丝长约1厘米,花药长6毫米;子房密被绒毛。

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熟时红色。

花期4-9月;果期5-11月。

产地生境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和广西,台湾和云南有栽培。

垂直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下,但以1000米以下最多。

野生高良姜生长于阳光充足的丘陵、缓坡、荒山坡、草丛、林缘及稀林中。

治腰内久冷,呕吐不止,暖胃,用的一个中药

治腰内久冷,呕吐不止,暖胃,用的一个中药

治腰内久冷,呕吐不止,暖胃,用的一个中药【中药名】高良姜【类别】温里药【别名】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归经】性热,味辛。

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心与膻中、脾、胃四经。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

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①《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②《药性论》:治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

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③《本草拾遗》:下气,益声。

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④《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⑤《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⑥《珍珠囊》:温通脾胃。

⑦《滇南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

⑧《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除瘴疟。

⑨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

⑩《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⑪《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临床应用】用量3~6克,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用治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药理研究】具有抗菌、镇痛、抗胃溃疡、止泻、利胆作用;可延迟血栓的形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低氧条件下的氧利用能力。

【化学成分】根茎含多种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还可能含有鼠李柠檬素及7-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又含挥发油。

另含姜黄素、二氢姜黄素、六氢姜黄素、高良姜素、高良姜素-3-甲醚、丁香油酚、菜油固醇葡萄糖苷、豆固醇葡萄糖苷、姜黄素、二氢姜黄素、桂皮酸甲酯等成分。

【使用禁忌】阴虚有热者禁服。

【配伍选方】①治心脾痛:高良姜细锉,微炒,杵末。

米饮调下3克。

(《十全方》)②治胃寒,饮食不化及呕吐翻胃:高良姜、陈皮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高良姜

高良姜

·202·高良姜Gaoliangjiang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

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

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

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

气香,味辛辣。

【鉴别】(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红棕色非晶形物。

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

内皮层明显。

中柱外韧型维管束甚多,束鞘纤维成环,木化。

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2)取高良姜对照药材5g,照〔含量测定〕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和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各10µ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第二法)测定,不得过16.0%。

总灰分不得过4.0%(附录Ⅸ 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附录Ⅸ K)。

【含量测定】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Ⅵ E)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苯基甲基硅橡胶(SE-54)为固定相;涂布浓度10%,柱温130℃,进样口温度190℃,检测器温度230℃;理论板数按桉油精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桉油精对照品适量,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混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临用前粉碎,过三号筛)约5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加水200ml,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溢流至烧瓶,加正己烷2~3ml,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至微沸,并保持2小时,放冷,分取正己烷液通过铺有无水硫酸钠约1g的漏斗滤过,滤液置5ml量瓶中,挥发油测定器内壁用正己烷少量洗涤,洗液并入同一量瓶中,用正己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中药材 高良姜 概述说明

中药材 高良姜 概述说明

中药材高良姜概述说明功能主治简介: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

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①《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②《药性论》:治腰内久冷,胃...[详情见下文]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别名】:膏凉姜(《本草经集注》),良姜(《局方》),蛮姜、佛手根(《履巉岩本草》),小良姜(《中药志》),海良姜(《药材学》)。

【汉语拼音】:gaoliangjiang【成份】: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是1,8-桉叶素和桂皮酸甲酯,尚有丁香油酚、蒎烯、毕澄茄烯等。

根茎尚含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和一种辛辣成分,称高良姜酚。

【加工采集】: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及鳞片,洗净,切成小段晒干。

【药材鉴别】:干燥根茎,圆柱形,弯曲,多分歧,长4~6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暗红棕色,有纵皱纹与灰棕色波状环节,每节长0.5~1厘米,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黄色或棕红色,较粗糙。

气芳香,味辛辣。

以粗壮、坚实、红棕色、味香辣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炮制】: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纲目》:”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药理作用】:高良姜煎液(100%)对炭疽杆菌、α-或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枯草杆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琼脂平板挖沟法)。

在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略有抑制作用,但效力不及黄连等。

【功能主治】: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

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①《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②《药性论》:”治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

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良姜产品手册

良姜产品手册

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良姜产品手册目录一、产品简介 0(一)简介 0(二)良姜生产(制作)工艺 0(三)良姜的成分及功效 0(四)良姜质量标准 (1)二、产业概况 (1)(一)产地和产量概况 (1)(二)消费情况 (2)(三)产业政策 (2)三、良姜进出口情况 (3)四、良姜价格影响因素 (3)(一)历史价格走势 (3)(二)价格形成和传导机制 (4)一、产品简介(一)简介良姜,又称高良姜,姜科植物,是一种热带多年生山姜属食药兼用的植物,被评为广东“十件宝”之一。

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长4-9厘米,直径1—1.5厘米。

良姜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厘米;质坚韧,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内皮层环较明显;气香,味辛辣。

(二)良姜生产(制作)工艺在夏秋间挖取4—6年生的良姜根茎,洗净,除去地上茎及须根,剥去残留鳞片,横切成长5-7厘米的段节,晒干或低温干涸后贮于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即可。

(三)良姜的成分及功效据分析,良姜根茎含挥发油0。

5%—1。

5%,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

良姜还含有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

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性甘辣、清凉、性温,除烦热、利津小便,通三焦团壅,有温胃散寒、行气、消食止痛之功效,且明目驱瘴。

"由于良姜具有特殊气味的挥发油成分,其提取物常用于制作驱虫剂.据《广东通志》和《雷州府志》等史料的相关记载,徐闻所出产的良姜在北宋时期为朝廷贡品,因其气味芬芳馥郁,悬于室中有避疫之效,因而北宋皇室曾用其作香料和驱蚊虫品。

良姜除药用外,还大量用于烹调,是远东及东南亚地区的饮食必备香料,还供作卤水调味料。

良姜也是制作香甜酒及苦啤酒的原料之一,另外良姜粉是“五香粉”、“咖喱粉”等大宗调味料的主要原料.(四)良姜质量标准良姜现货商品挂牌上市标准品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高良姜》规定的干良姜。

良姜(高良姜)

良姜(高良姜)

良姜(高良姜)良姜我们常常会听到“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可见姜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还有着很好的食用价值。

生姜很多人都知道,而且在饭菜汤品中随处可见。

那么,良姜是什么呢?与生姜是否有着类似的功效作用呢?良姜是什么良姜其实是一种姜科植物,又称小良姜、高良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呈圆柱形。

良姜具有清新芳香的气味,有节,节处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

它的原产地市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的云南、广东、广西及台湾等地区均有栽种,最适宜的地区是我国的华南及东南地区。

良姜还是一味中药,有着很好的药理作用。

在《名医别录》和《本草汇言》中都有记载良姜的药用价值。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良姜的根茎常被用作中药,有着很好的药用价值,主要治疗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能辛散温通,散寒止痛,是治疗胃寒脘腹冷痛的常用药。

1、胃寒冷痛:良姜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

2、胃寒呕吐:良姜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

治胃寒呕吐,多与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吐,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良姜的食用方法根据良姜的功效作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良姜制作成各种美味,用于不同的病症食疗。

1、汤类制作:良姜可以与鸡肉、香附、红枣等一起烹煮,制作成香附良姜鸡肉汤,有行气疏肝、祛寒止痛的功效。

良姜还可以与猪肚、胡椒等一起制作成良姜胡椒猪肚汤,可以辅助治疗痰食交阻型胃癌。

2、粥类制作:良姜可以熬制成良姜粥,有散寒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适用于老年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型之胃脘隐痛或冷痛、喜温喜按、呕恶、大便溏薄等。

3、茶类制作:将良姜、香附及少量红糖制作成良姜香附茶,每日饮用,有温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气滞胃痛患者。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高良姜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下面为大家介绍的中药知识是: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功效与作用:与干姜相似,有祛寒、健胃和镇痛作用,但干姜祛寒力较大,良姜则镇痛作用较强。

又体外试验对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抗菌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热。

归经:入脾胃经。

主治:畏寒作痛,呕吐噫气。

临床应用:1、用于胃脘寒痛。

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慢性胃炎等有胃部疼痛,口泛清涎、喜温喜按者都可用良姜,常配香附加强镇痛作用,方如良附丸;也可配肉桂、小茴香、延胡索等药。

2、用于胃寒呃逆,配毕澄茄、党参、茯苓等,水煎服。

使用注意:平素体虚者服高良姜时,不宜单用,因防其刺激性太大,宜与党参、白术同用以缓和其刺激性。

用量:1.5~6g。

食用方法:良附丸(《良方集腋》):成药(含高良姜、香附),每服6g,开水送服。

又可用散剂:高良姜7.5g,香附7.5g,研末,每服1.5g,每日三次,开水送服。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中药高良姜的作用与功效及食用方法,相信大家有所了解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1。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概述】高良姜(又名:风姜)为姜科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辛、热。

归脾、胃经。

1.用于寒凝气滞的胃脘冷痛等,如(良方集腋<良附丸>)、<高良姜汤>。

2.用于胃寒气逆、呕吐清水或嗳气吞酸等证。

可与半夏,生姜,吴茱萸等同用;若胃气亦虚者,可配伍人参,白术等。

【药效鉴别】高良姜偏治胃寒,干姜偏治脾寒,相配可增强散寒止痛作用。

【药理作用】水煎服对炭疽杆菌、溶血型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檬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含按油精、桂皮酸甲酯、辛辣油质高良姜酚等。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或研末服。

【使用注意】肝胃火郁之胃痛、呕吐忌。

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1、霍乱吐泻。

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2、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

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

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

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

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

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3、心脾冷痛(按:即胃痛)。

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

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

此方名“高良姜丸”。

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4、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

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

妊妇忌服。

5、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

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

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中药学堂】高良姜

【中药学堂】高良姜

【中药学堂】高良姜高良姜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茎。

中药红豆蔻是高良姜子也。

始载于《名医别录》,挖取根茎除去地上茎、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别名风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

产地高良姜产于广东高州者质量最佳,古载产于古高良郡最优故得此名。

由于高良姜耐干旱,忌水灌,怕霜冻,对气候、土质要求特别挑剔,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广东湛江的徐闻遂溪、海康县为主产区。

性能功效高良姜是驱风油、清凉油、万金油、良附丸、胃炎康胶囊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被列为“十大南药”之一。

高良姜属于药食同源品种,被大量用作食品调味料、咖喱粉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市场,高良姜是姜中之王,价格高销路广,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大宗农副品种。

高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

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

功于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若单用多用,犯冲和之气也。

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良姜与干姜性同,但干姜去内寒,良姜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临床大夫有芩、姜同用于胃炎治疗。

黄芩苦寒,高良姜辛热,二药如何同用?盖辛开苦泄,去其性留其味也。

其剂量的比例是3:1,最高可以是6:1。

即黄芩15~30g,高良姜3~9g。

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的运行。

脾主升清,喜燥恶湿。

脾气虚为脾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以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为主。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就是脾阳虚,或过食生冷食物,或过服寒凉药物,损伤脾阳而成。

脾阳虚久之必累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候。

导致温煦机能减退,寒从中生。

脾气脾阳不足至中气虚损,脾气下陷,久泄久利,劳倦过度,脾气升举无力反而下陷。

脾不统血多由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所致,其病机主要在于气不摄血,临床表现除脾气虚或脾阳虚征象外,还有各种出血。

高良姜(附:红豆蔻)

高良姜(附:红豆蔻)

高良姜(附:红豆蔻)高良姜(《名医别录》)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广西、云南、台湾亦产。

野生或栽培均有。

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鱗片,切段。

以棕红色、粗壮坚实、味香辣、分枝少者为佳。

切薄片,晒干,生用。

【历史】本品首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本草纲目》引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

其异名有良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蛮姜、佛手根(《履岩本草》),小良姜(《中药志》),海良姜(《药材学》)。

《名医别录》载本品“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本草经集注》还载“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

唐·《药性论》总结南北朝至唐初的用药经验,充实为“治腹内久冷,胃气逆,呕吐。

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至宋·《日华子本草》谓其还能“消宿食”。

《珍珠囊》将临床治证进行归纳谓之有“温通脾胃”之功。

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更全面、精辟地总结为“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除瘴疟”。

现代临床主要取其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的功效。

【性能】辛,热。

归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应用】一、疼痛证1. 胃寒腹痛本品性辛热,有辛散温通、散寒止痛的作用,主入脾、胃经,而主要用于胃寒腹痛实证,并常配行气药用以增强疗效。

如《千金要方》高良姜汤,用本品配厚朴、当归、桂心,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载宋氏砂半理中汤,用本品配半夏、香附、枳壳、砂仁,共奏理气散寒、和胃止痛之功。

《良方集腋》良附丸则用本品配香附,治中焦受寒、肝气犯胃所致之胃脘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姜丸用本品配干姜,治中焦受寒、心脾疼痛,则散寒之力更强。

据临床报道,用高良姜配制香附等研末服,治胃痛虚寒型,肝气犯胃有效[四川中医,1983,:12]。

2. 牙痛取本品之温通止痛作用,用治觸牙疼痛,有止痛作用。

如《百一选方》逡巡散,用本品配全蝎研细末,擦痛处,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

中药高良姜,善于温脾暖胃,专主中宫真寒

中药高良姜,善于温脾暖胃,专主中宫真寒

中药高良姜,善于温脾暖胃,专主中宫真寒高良姜
高良姜,别名南姜,蜜姜,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东南亚以至印度咖喱常用调料。

性味辛,热。

归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消食止痛。

用于胃寒作痛,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嗳气吞酸,食滞噎膈。

大辛大温,辛热纯阳,善于温脾暖胃,行气降逆,专主中宫真寒重症,为治中寒腹痛吐泻之要药。

辛散之极,能以辟外寒之气,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

具有健脾胃、止吐泻、散寒力强等特点。

煎服用量9~15g。

阴虚有热者禁服。

良姜粳米粥:高良姜15克为末,粳米150克,水500毫升。

先煎高良姜至250毫升,去渣入米,煮粥食之。

用于心腹冷痛,积聚停饮。

暖胃茶:高良姜5克,生姜5片,紫苏叶3克。

将生姜洗净切片,与高良姜、紫苏叶同放入杯中。

以滚开水冲泡,用杯盖焖约5分钟,待温度适宜后即可饮用。

温中散寒,降逆和胃。

适用于脾胃虚弱受寒之人,或外寒寒饮所致的胃寒不适,嗳气、呃逆。

解酒:高良姜10~15克,水煎服。

治饮酒太过,身寒呕逆。

卤菜香料良姜(小良姜、高良姜、干良姜)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卤菜香料良姜(小良姜、高良姜、干良姜)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卤菜香料良姜(小良姜、高良姜、干良姜)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主产于广东省湛江,海南地区以及广西的北海、玉林等地区。

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及鳞片,洗净,切成小段晒干。

晒干后为圆柱形,弯曲,多分歧,长4~6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暗红棕色,有纵皱纹与灰棕色波状环节,每节长0.5~1厘米,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黄色或棕红色,较粗糙。

气芳香,味辛辣。

以粗壮、坚实、红棕色、味香辣者为佳。

中药中高良姜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作用与干姜相似,都有祛寒、健胃和镇痛作用,但干姜祛寒力较大,良姜则镇痛作用较强。

高良姜在体外试验中对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抗菌作用。

良姜市场上销售分为大良姜和小良姜(两者为不同植物)。

二者在川味凉卤菜肴中均具有增香、去腥的作用。

大良姜(大高良姜):其干燥成熟果实又称为红豆蔻,以东南亚出产为主。

小良姜(高良姜):以中国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出产质量最佳。

另大良姜比小良姜个头大上一倍以上,粉质差,闻无辛辣味,淡香,所以在川卤菜中建议用小良姜,粉质量,辛辣味浓,去腥增香效果特别明显。

良姜在中餐里应用不多,唯独粤菜系中的潮汕地区最常用,在粤菜的行话中甚至称其为“潮州姜”,可见是潮汕的代表食材之一了。

●新鲜良姜的外表比姜要红艳,除了有姜特有的辣,还有其独特的清爽香气。

但与姜相比较其纤维木质化明显,且质地较姜坚硬,所以最适合煮汤及在卤水中使用。

●潮式卤味素以味浓香软著称,关键是卤料中加入了大量的良姜,因此良姜也是潮式卤水中定味的法宝,这是与其他地区卤水的重要区别。

●良姜是潮汕地区常用去除动物性食材的腥气杀手锏,如“生灼牛肉”、“煮牛腩”及“南姜鸡”中一定要有良姜。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中药高良姜图片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中药高良姜图片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中药高良姜图片本文目录 [hide]•1 中药高良姜图片•2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3 【高良姜的配伍应用】•4 【高良姜的用量用法】•5 【高良姜的使用注意及禁忌】•6 【高良姜的本草摘要】•7 【高良姜的现代研究】中药高良姜图片【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根茎。

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地上茎、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生用。

【处方用名】高良姜良姜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性能概要】味辛,性热。

归脾、胃经。

本品辛热,为温胃散寒之品,用治胃脘冷痛,作用颇为显著。

因其能暖胃散寒,故对寒凝气滞之呕吐、噫气等症,均有功效。

高良姜与干姜均为辛热之品,皆为温中散寒之要药,然高良姜偏治胃寒,善治脘腹冷痛,噫气呕逆;而干姜偏治脾寒,善治腹痛泄泻。

高良姜与生姜皆可温中散寒,然高良姜辛热,热重于辛,偏走于里,散胃寒而止痛;而生姜辛温,辛重于温,偏走于表,散风寒而解表,和胃气而止呕。

【高良姜的配伍应用】用于胃寒作痛及呕吐等症,古方多单用,后世多配伍其他温胃行气药同用。

用于寒邪伤胃,气机不畅,胃脘冷痛,常与香附同用,如《良方集腋》良附丸。

用于胃寒气逆,呕吐清水等症,常与半夏、生姜配伍。

【高良姜的用量用法】内服:3~6克。

【高良姜的使用注意及禁忌】本品辛热燥散,易伤阴助火,故肝胃火郁之胃痛、呕吐等忌用。

【高良姜的本草摘要】《名医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本草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

”《本草从新》:“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

”【高良姜的现代研究】成分:含挥发油、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等。

药理:有健胃作用;对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人型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良姜
药材名称:
高良姜
拼音名称:
GAOLIANGJIANG
别名:
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

科属:
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产地:
产广东、广西;野生于荒坡灌丛或疏林中,或栽培。

性味:
[性味、归经]辛,热。

归脾、胃经。

功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中成药:
共有90种中成药使用高良姜:天和追风膏胃泰胶囊补血调经片活血风寒膏王回回狗皮膏牙痛药水甘和茶闽东建曲九气心痛丸救必应胃痛片等。

应用:
1、胃寒冷痛。

本品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为治疗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

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
肝解郁,散寒止痛;治疗卒心腹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舒,可与厚朴、
当归、桂心同用。

2、胃寒呕吐。

本品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

治疗胃寒呕吐,多与半夏、生姜同用;治疗虚寒呕吐,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配伍效用:
1、高良姜配伍半夏:高良姜温中化湿;半夏燥湿止呕。

二药伍用,有温中祛湿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寒湿所致之呕吐。

2、高良姜配伍草豆蔻:高良姜温中祛湿止痛;草豆蔻化湿行气。

二者伍用,有温中化湿、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所致之脘腹冷痛、泄泻等症。

用法用量:
煎服,3~6G。

研末服,每次3G。

注意事项:
阴虚有热者忌服。

采收加工:
人工栽培的高良姜一般种植4年采收,但以种后5~6年收获的根部含粉质多、质量好、产量高。

多在秋末冬初时选择晴天采收,采收时先将地上茎叶割除,进行翻地,收集根茎,或用锄把根茎挖起,抖去泥土。

炮制工艺: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贮藏储存:
置阴凉干燥处。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桂
皮酸甲酯,亦含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

根茎尚含高良姜素、山萘素、山
萘酚、槲皮素、异鼠李素、高良姜酚。

2、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高良姜煎剂能促进胃酸分泌,能显著对抗阿托品抑制墨汁胃肠推进率,并能对抗番泻叶引起的泻下作用,但不能对抗蓖麻油的泻
下作用。

此外,高良姜水煎剂对离体兔肠管运动有兴奋作用,小剂量可对抗六
烃季铵和阿托品,较大剂量能对抗肾上腺素和心得安抑制离体兔空肠活动,对
苯海拉明则不能对抗。

(2)抗菌作用:高良姜对人型结核杆菌、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
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3)其他作用:高良姜水提取物或挥发油具有抗血栓作用;水提取物能明显抑制ADP或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煎剂能显著延迟小鼠痛觉反应间;醚提
取物和水提取物能显著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的存
活时间;但对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无影响;醚提取物能延长常压密闭
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和减慢机体耗氧速度;水提取物对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
活时间无延长作用,但能提高小鼠在低氧条件下的氧利用能力。

临床应用:
1、治疗胃痛:高良姜30G,制香附30G,元胡30G,乌贼骨30G,姜半夏
10G,上药研末,每次3G,每日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治疗175例(虚寒型75例,肝气犯胃型100例),治愈135例,显效27例,有效13例。

〔《四
川中医》1983;(6):12〕
2、治疗小儿厌食症:良姜、陈皮、大黄、大白、白蔻、三仙各等份。

粉碎过筛,用凡士林调配成膏状备用。

每次取莲子大药膏置于一块4.5CM×4.5CM橡
皮膏中央,药膏对准脐心贴在脐上,四周黏牢,每次敷8~12小时,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治疗300例,痊愈263例,好转28例,无效9例。

多数敷5
次即饮食大增。

〔《辽宁中医杂志》1990;14(9):25〕
3、治疗牙髓炎:良姜、白芍各30G,干姜、雄黄各25G,细辛15G,冰片
1G。

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药时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头稍仰后,将药少许
喷入鼻腔内,患者即感到鼻腔灼痒,眼泪同时流出,疼痛立即消失或减轻。


副作用。

治疗39例,显效32例,有效5例,无效2例。

〔《陕西中医》1991;12(11):510〕
茶疗食谱:
1、高良姜粥
[材料]高良姜15克,粳米50克。

[做法]先煎高良姜,去渣取汁,后下米煮粥。

空腹服食。

[养生提示]出自《饮膳正要》。

具有温中散寒之效,用治胃寒作痛或寒霍乱、吐泻交作、腹中疼痛等。

2、高良姜香附鸡肉汤
[材料]鸡肉250克,高良姜15克,香附12克,红枣4枚。

[做法]鸡肉切去肥脂,放入开水中焯过,吊干水。

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

[养生提示]舒肝行气,祛寒止痛,对肝气犯胃或寒邪犯胃引起的胃脘胀痛、时有暖气、厌食呕恶、与情志有关者有效。

3、高良姜糯米粥
[材料]高良姜30克,糯米60克。

[做法]取高良姜锉细,加水500毫升,煎汁去渣,加糯米60克,煮粥食用,
每日2次,每次一小碗。

[养生提示]散寒止泻,用于寒湿型急性胃肠炎,症见呕吐频繁,大便清稀不臭,腹胀喜按,渴喜热饮,舌苔白腻。

4、干姜粥
[材料]干姜3克,高良姜5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成粥。

[养生提示]温暖脾胃,散寒止痛。

适宜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呃逆,泛吐清水、肠呜腹泻等症。

5、藿香良姜茶
[材料]藿香5G、高良姜2G、绿茶3G。

[做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和中胜湿。

[用途]疟疾寒热并作。

[来源]来源于《鸡峰普济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