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防治

四.综合防治
1.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 ①加 强农田水利建设,健全麦田排灌系统,控制田间湿 度;②科学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 合施用,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③提高种子纯度,避免混杂;④清除病残体,减少 菌源。
2.选用抗、耐病良种 。
3.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 期的喷药预防。即扬花率10%左右第一次喷药, 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选用多·酮、咪鲜胺甲基 硫菌灵、戊唑醇等药剂,加水喷雾。
小麦赤霉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病规律 四、综合防治
一.症状识别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尤以湿润多雨的多部位均可受害,形成苗 腐、茎腐、秆腐、穗腐及白穗等多种症状类型,其 中以穗腐最为普遍。
发病初期首先在小穗颖壳基部出现淡褐色或黄 色斑点,病轻时,只有个别小穗发病,在多雨潮湿 的环境条件下,病穗上的颖壳合缝处会长出一层粉 红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 生育后期,病穗的颖片上常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 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图4.1.5-6 小麦赤霉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壳
3.子囊孢子
三.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病菌具腐生兼寄生的特性,可以在 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冬,麦秸秆和杂草残体是主要的 初侵染来源,翌年遇合适的环境条件,产生子囊壳 和子囊孢子,在小麦扬花时,借助风、雨传播,着 落到小穗上,以残存于颖片表面的花药和花粉粒作 为营养基质而萌发,通过花丝、气孔、颖壳裂缝侵 入,引起发病。
图4.1.5-1 小麦赤霉病 秆腐
图4.1.5-2 小麦赤霉病 穗腐
图4.1.5-3 小麦赤霉病潮湿条件 下的产生的粉红色的霉状物,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ppt精品医学课件

▪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 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面菌源有一定的中心效 应,菌源量大病害加重,因此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 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进行空中孢子捕捉结 果表明,空中孢子出现早于地面发病10-20d。一般孢 子出现期在小麦抽穗期以前,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 条件。一般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 也相对多。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 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 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 关系。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 限制因素。
药防治。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 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
药剂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每公顷用药(a.i)450-600g对水喷雾。
▪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 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 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 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 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
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 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 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 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 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
▪ 3.药剂防治 在当前品种普遍抗性较差的情况 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和有
效措施。①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 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灵,每100kg种子用 药100-200g(a.i)湿拌。②喷雾防治。是防治
穗腐的关键措施。各地应根据菌源情况和气 象条件,适时作出病情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喷
小麦赤霉病发生条件及防治措施分析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小麦赤霉病也被广泛称为麦穗枯、烂麦头或红麦头,主要侵害小麦的穗部。
我国小麦赤霉病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和半潮湿地区,特别是在全年降雨量较多且气候湿润的温带地区,赤霉病侵害严重,抽穗至扬花初期如遇多雨天气会加重病害和蔓延面积。
从小麦的幼苗至抽穗期均有可能感染赤霉病,感染后将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现象,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穗腐,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条件小麦赤霉病的侵害程度主要取决于花期的初侵染量和子囊孢子的连续侵染。
国内外已有超过二十种的镰刀菌可引发赤霉病,国内常见病原菌主要有禾谷镰刀菌、亚洲镰刀菌,这两大病菌群落为优势种。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当病菌菌源充足的条件下,抽穗扬花期只需遭遇两天及以上的阴雨或雾霾气候便会引发大规模的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在抽穗扬花阶段,赤霉菌源会侵染小穗和颖片,初期会出现水浸状浅褐色斑,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菌逐渐蔓延到整个小穗,造成小穗呈枯黄之势。
待小穗发病后又会逐渐扩展到穗轴部位,使其枯萎病变为褐色,被侵害部位以上小穗,会生成枯白穗。
当田间湿度过高时,病斑会产生粉红色的胶状霉层,发病后期病穗会产生大量的黑色小颗粒,这些便是子囊壳。
这些年来,由赤霉病菌群引发的杆腐问题愈加严重,成为降低小麦产量的重要原因。
秆腐主要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
染病初期小麦茎节处会出现水渍状的褪绿斑,然后逐步扩展成淡褐色的不规则形斑并向茎内蔓延。
当病情严重时,会使得病部以上枯黄,小麦无法正常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其次,对于成熟期存在差异的小麦种植区,早熟小麦的病穗可能成为中晚熟小麦的菌源,致使中晚熟小麦发病更为严重。
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地势低洼、排水性能不高、黏性较大的土壤、偏施氮肥、种植密度过大的也会造成病重。
河南地处暖温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变且气象灾害频繁,年均气温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非常适宜种植小麦。
2012年大丰市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2年大丰市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分析2012年大丰市小麦赤霉病的重发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以为今后当地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防治对策;江苏大丰;2012年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39-01小麦赤霉病是小麦重要的病害之一,由禾谷镰孢菌引起,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主要发生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在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危害严重。
小麦从幼苗到抽穗均可受害,主要引起小麦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穗腐,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大丰地区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部,症状是穗腐;小麦秆腐很少发生,症状一般不易识别[1]。
1 重发原因分析1.1 菌源充足2012年大丰市稻桩子襄壳带菌率较高。
4月8—11日,大丰市植保植检站对刘庄、西团稻田中的稻桩进行调查,发现子襄壳枝带菌率为0~12%,平均1.61%,为近几年来较高发生年(2006—2011年子襄壳枯带菌分别为1.05%、0.75%、0.55%、1.11%、1.69%、0.21%),由此说明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病菌菌源充足,为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提供了菌源基数。
1.2 气候极为适宜早春低温多阴雨天气及小麦扬花至乳熟的连阴雨天气是导致2012年小麦赤霉病暴发的主要因素。
受2012年早春低温连阴雨天气的影响,3月上中旬平均温度分别为4.6、6.3 ℃,比常年低0.8、0.5 ℃;雨日分别为4、3 d,比常年少0.8、0.7 d;降雨量分别为18.6、11.2 mm,比常年少0.7、10.0 mm,小麦生育进程普遍推迟,大面积扬花期为5月初,比常年迟5 d。
4月上中旬高温、多雨,4月上中旬平均温度分别为13.9、13.4 ℃,比常年高2.0、0.8 ℃;雨日分别为4、5 d,比常年多2.0、1.4 d;降雨量分别为31.8、18.5 mm,比常年多16.0、8.5 mm,导致子襄壳成熟度指数明显高于常年。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栏目 编 辑李 春 立
研 究 论 文
小麦赤霉病 的发生与 防治
口司晓 丹
( 新 乡县 植保 植检 站 , 河 南新 乡
4 5 3 0 0 3 )
小 l O 0~2 5 0×1 5~1 5 0 ( H m) , 内含 8个 子囊 孢 子 。 子 囊孢 子无 色 , 纺 锤形 , 两端钝 圆 , 多为 3个 隔膜 ,
一
、
病 原特 征
该 病 由 多种 镰 刀 菌 引 起 。有 F u s a H u m
在一 起 呈粉 红 色黏 稠状 。 小 型孢 子很 少 产生 。 有性 1 、喻璋等编著. 小麦病虫害及其防治.成 态为 G i b b e r e l l a z e a e ( S e h w . ) P e t c h . 称玉 蜀黍 赤 霉 , 都: 四 川大 学 出版社 , 2 0 0 2 2 、 吕佩 珂 . 中国粮 食 作 物 、 经 济作 物 、 药用 植 属子囊菌亚 门真菌。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 上) . 呼 和 浩特 : 远 方 出版 社 , 织表 面 , 略包 于子 座 中 , 梨形 , 有孔 口, 顶 部 呈 疣状 物 病 虫原 色 图鉴 ( 突起 , 紫红 或 紫蓝 至 紫黑 色 。 子囊 无 色 , 棍 棒状 , 大
合理 施肥 , 忌偏 施氮 肥 , 提 高植 株 抗病 力 。 4 . 3 化学防治 每 6 6 7 平方米用 4 0 %多菌灵 0 0克 或 7 0 % 甲基 拖 布 津 可 湿 性 粉 剂 g r a m i n e a r u m S e h w . 称禾谷镰孢 , F . a r d e -n a c e u m 胶悬 剂 1 ( F r . ) S a c c .称 燕 麦 镰 孢 , F . c u l m o r u m( W . G . S m i t h ) 8 0 ~ 1 0 0 克, 手 动 喷雾 器 对水 4 0千克 , 机 动 喷雾 器 S a c c . 称 黄 色镰 孢 , F . m o n i l i f o r m e S h e l d . 称 串珠 镰 孢 , 对水 1 5 千克, 均 匀喷 于穗 部 。若 天 气条 件 适 宜病 应 在 首 次用药 后 7 天 进行 第 二 次喷 药 , 以 F . a c u m i n a t u m ( E l 1 .e t E v . ) Wr . 称锐顶镰孢等, 都属于 害发 展 , 半 知 菌亚 门真 菌 。优 势 种 为 禾 谷 镰 孢 ( F . g r a m i n — 保证 防治效 果 。 e a r u m) , 其 大 型分 生 孢 子镰 刀形 , 有 隔膜 3 ~ 7 个, 顶端 钝 圆 , 基 部 足 细胞 明显 , 单个孢子无色 , 聚集 参 考 文献 :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农田中。
赤霉病的发生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赤霉病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民朋友们有所帮助。
1.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气候下发生,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更容易发病。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小麦更容易受到赤霉病的侵害,因为春季多雨潮湿,非常有利于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小麦连作也容易导致赤霉病的发生,因为赤霉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时间存活。
赤霉病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菌条形成、侵入宿主、感染和生长繁殖几个阶段。
首先是赤霉菌在受精子体内形成菌条,然后通过受精子体进入小麦叶片内部进行侵染,形成病斑,最后赤霉菌在病斑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拮抗子,使病害继续扩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农民朋友们在种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过量施肥会使小麦植株生长过旺,造成氮素和磷素的积累,促使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尽量避免过量施肥。
3.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适当的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朋友们在种植小麦的可以适当种植一些非寄主作物,如玉米、豆类等,来打破小麦的连作,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存留。
4. 种植密度调控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加大小麦植株之间的湿度,造成赤霉病的易感性增加。
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品种和地块情况合理调控种植密度,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5. 防治措施如果小麦田中已经出现赤霉病的病害,农民朋友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病特点及防控对策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赤霉病在全球各地的温暖潮湿或半潮湿的区域普遍存在,而安徽省处于长江中下游,颍泉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有显著的季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有适当的降雨,在地理、气象等方面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提供有利的环境。
小麦赤霉病是一类世界性典型气传真菌病害,以各种类型的镰刀菌属为主,如禾谷镰刀菌。
近几年,全球气温升高,已成为小麦的主要病害,这种病菌不但严重地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而且对人和牲畜都有较大的伤害。
在大流行时期,小麦基本没有收获,是制约北方麦田产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当地气候和典型小麦品种入手,探讨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征。
一、小麦赤霉病起因与特征1、气候状况赤霉病的发病与气温及空气含水量密切相关,通常在四月中至五月中旬,扬花期连续多天的多云降雨对小麦的赤霉病有一定影响,其次,温度和湿度对赤霉菌的生长也是有利的。
有关资料显示,在较低湿度且降雨较小的条件下,即便采用喷灌和合理的水分处理,也能降低赤霉病的发生。
因此,通过气象预报,可以准确地预测该区域的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控制对策,并将其与空气循环的演变相联系,从而为小麦赤霉病预报奠定基础。
2、抗病品种由于各区域的生态条件存在着一定差别,导致一些具有良好抗性的作物在当地难以生存或者在当地的条件下,导致赤霉病传染。
结果表明济麦22、烟农19、泛麦5号、淮麦22、烟农5158、新麦26等品种均出现轻微赤霉病。
此外,由于高产量种植技术普及以及施用氮肥过多,造成小麦在后期群体密集、田间郁闭、通风差、湿度大等,有益于赤霉病菌侵染为害。
3、土壤中菌源增多田间排水不良、过量施用化肥、杀虫剂均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害。
赤霉病菌具有较大的繁殖力、传播范围和传播速率,并且容易在小麦、水稻、玉米、杂草等农作物上进行传播。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其发生规律与气候、土壤、病原菌等因素相关。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控。
发生规律:1.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高湿、高温、多雨的天气条件是赤霉病的有利环境。
一般在气温为20-25℃,相对湿度在85%以上,连续降雨3天以上,有利于赤霉菌的传播和繁殖。
2. 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健康土壤要求高,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水分排水良好的土壤不利于赤霉菌的生长。
3. 病原菌:赤霉病的病原菌是赤霉菌,该菌多存在于种子、秸秆和土壤中,通过风、雨水、农具等途径传播。
综合防控措施:1. 良种选育: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提升植物的抗病能力。
2. 病田清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秸秆等植物残留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3. 轮作休闲:实行小麦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减少赤霉菌的滋生环境。
4. 施肥调节:合理施肥,尤其是有机肥的运用,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的免疫力。
5.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6. 有害生物防控:控制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有害生物,如蚜虫、飞虱等,防止它们对小麦造成伤害,从而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7.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性真菌等生物防治剂进行防治,以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
8. 清洁种植材料:使用经过消毒处理的种子和苗木,杜绝赤霉菌感染来源。
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定期巡视田地,及早发现病情,防治措施及时、合理、灵活,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在我国该病过去主要发生于小麦穗期湿润多雨的长江流域和沿海麦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
1985年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大流行,发病面积达150多公顷,减产8.85亿kg。
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等,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
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症状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
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
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
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
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
后期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颗粒(子囊壳)。
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种子带菌引起苗枯症状,使根鞘及芽鞘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未出土即死亡。
茎基腐则主要发生于茎的基部,使其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病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此外,黄色镰刀菌F . culmorum 和燕麦镰刀菌 F .auenaceum 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
一般有3~5个隔膜,大小25~61μm×3~5μm,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危害主要农作物小麦的病害。
它通常在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对小麦的生长与发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将就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防治对策进行简述。
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多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生。
具体来说,温度在20-28℃、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环境下,赤霉菌很容易在小麦上繁殖。
此外,小麦种植密度过大、土壤肥力较低、氮素、磷酸盐含量过高等也会影响小麦生长,从而增加小麦受到赤霉病侵害的风险。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的破坏性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麦发芽率下降。
赤霉病菌会感染小麦的种子,导致小麦发芽率降低。
2、幼苗死亡率增加。
小麦被赤霉病菌感染后,幼苗死亡率会明显增加。
3、小麦叶片变黄。
小麦叶片表面会被酸性代谢产物覆盖,导致叶片变黄。
4、小麦生长减缓。
小麦生长速度会变慢,长势不如健康的小麦。
5、小麦产量降低。
赤霉病会降低小麦的产量,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死亡。
1、提高土壤肥力。
适当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科学调整种植密度。
适当降低小麦的种植密度,使小麦植株有足够的空气和阳光,降低赤霉病的发生率。
3、注意选择品种。
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选择具有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4、加强病害监测。
及时发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5、合理使用农药。
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农药,但必须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6、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小麦田间的秸秆和残茬,防止病菌滋生,加强地面消毒,杀死病菌。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科学合理地调整种植密度、加强土壤管理、注意品种选择,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在病害防治过程中,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残茬,也可对小麦的防病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麦赤霉病

西农云雀病虫害检测预警专家厂商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唐延南路I都会3号楼1023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
西农云雀病虫害检测预警专家厂商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唐延南路I都会3号楼1023折叠阶段特征穗腐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小麦扬花期发病小麦扬花期发病扩穗部发病穗部发病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
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
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
用手触摸,有突起感小麦赤霉病病穗症状小麦赤霉病病穗症状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
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西农云雀病虫害检测预警专家厂商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唐延南路I都会3号楼1023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
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小麦赤霉病应该在齐穗期喷施杀菌剂预防,一旦发生就晚了。
西农云雀病虫害检测预警专家厂商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唐延南路I都会3号楼1023防治适期,药剂防治赤霉病的效果与喷药时期关系很大。
一般情况下在始花期用药最好。
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
一般年份第一次施药保护花期,以后再按病情、品种、抗性及天气变化,决定是否第二次用药。
要特别注意,如果第一次喷药量不足或错过了防治适期,对防治效果有很大影响。
补救措施是用加倍的药量、均匀周到细致地喷施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
它主要发生在小麦的苗期和抽穗期,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关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的介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种植地点: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湿润和温暖的地区,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生。
2.栽培措施:种植密度过大、肥料施用不当、水分管理不当等栽培措施的不当使用也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3.种植品种:小麦赤霉病对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一些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更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选择品种:选用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2.适时播种:尽量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和季节,避免在高温高湿的时期进行播种,减少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可能性。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避免过量的氮肥和过低的磷钾肥施用,以免促使小麦植株生长过快,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合理管理水分:适时管理灌溉水分,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保持土壤湿润适中,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5.化学防治:在小麦苗期和抽穗期,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以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但是使用杀菌剂需要根据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剂量进行,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6.病害防范:及时查看小麦田的病情,并根据病害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及时清除已感染的植株和病害残留物,以减少病灶传播。
对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条件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措施。
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和防治方法,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农业】小麦赤霉病全解

小麦赤霉病全解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典型症状
枯穗症状由顶部向下发展
病菌分离【培养】
稻桩、玉米杆上赤霉病菌子囊壳
当前,在农业部获得防治麦类及小麦赤霉病登记的
药剂共299个(截止2017年3月)。
农药名称登记证
件个数
备注
多菌灵165个其中93个登记证为多菌灵单
剂;35个登记证为多·酮,剩余
为多菌灵与其它制剂的混配登记
证
甲基硫菌灵72个其中55个登记证为甲基硫菌灵
单剂,剩余为甲基硫菌灵混剂登
记证
福美双37个福美双单剂登记证
从表中可以看出:登记数量最多的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福美双,以及相关的复配证件,占到了总
登记证数量的91.6%。
登记防治药剂涉及到十几种成分,分别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低聚糖素、福美双、三唑酮、硫磺、己唑醇、烯肟菌酯、烯唑醇、戊唑醇、井冈霉素、蜡芽菌、咪鲜胺、氟环唑、氨基寡糖素、氰烯菌酯。
防治赤霉病要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
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
麦抽穗至扬花初期进行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
进行第二次用药。
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
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对小麦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首先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侵染方式。
然后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和宿主植株的影响因素。
接着提出了针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害进行控制,而生物防治方法则是利用天敌或微生物来防治病害。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控措施、病原特点、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综合防控策略、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该病害主要由真菌产生的毒素引起,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赤霉素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毒素之一,能够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产生突变和致畸效应,对人畜的肺脏、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长期食用受到污染的小麦制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研究以及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为2000字。
是指对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揭示其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探索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提出综合防控策略,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减少小麦赤霉病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将重点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发生规律,为制定科学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农民收益。
江淮麦区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江淮麦区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邬荣世1,吴翠翠2(1.江苏省如皋市良种场,江苏如皋226532;2.江苏省如皋市沿江种业有限公司)摘要简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和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分析了江淮麦区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435.12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10-1141-02作者简介邬荣世(1963-),男,江苏如皋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9-21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小麦赤霉病系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
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
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
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
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
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晚麦侵染作用较大。
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
遭遇小麦赤霉病危害的田块,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的产品不能作为畜、禽、鱼类饲料(更不可人类食用),否则会导致呕吐、腹泻,严重的可导致畜、禽、鱼类的死亡。
1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据江苏网5月25日报道:“今年小麦赤霉病在整个江淮地区自然发生大流行,长江下游的湖北、安徽、河南等省自然发生也严重,甚至以往北方很少发生赤霉病的山东等省也有发生。
”“安徽省国元农险肥西县山南镇农户吕道明因小麦赤霉病的危害,17.3hm 2小麦绝收。
”据江苏如皋市植物保护站5月24日提供的信息:“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度与1989年相当,病穗率50%左右(1989年穗发病59.64%),产量损失20%左右。
45%戊唑·咪鲜胺WP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

45%戊唑·咪鲜胺WP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作者:张春梅邵统响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18年第09期摘要:以45%戊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WP)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治。
结果表明,在江苏睢宁试验点,900 g·hm-2和1 050 g·hm-2的45%戊唑·咪鲜胺WP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7.62%和91.36%,显著高于对照组(80%戊唑醇WP 120 g·hm-2 和25%咪鲜胺EC 900 mL·hm-2);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点,900 g·hm-2和1 050 g·hm-2的45%戊唑·咪鲜胺WP施用后14 d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7.4%和91.4%,药后26 d分别为77.2%和81.2%,两种剂量处理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30 g·L-1戊唑醇SC 300 mL·hm-2和50%咪鲜胺WP 600 g·hm-2),但显著低于对照药剂(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360 mL·hm-2)。
综上所述,45%戊唑·咪鲜胺WP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效果,生产上建议使用剂量为1 050 g·hm-2,于小麦杨花期第1次施药,如药后7 d遇阴雨天气,必须进行第2次用药防治。
关键词:戊唑醇;咪鲜胺;赤霉病;防效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09.018Experiments of 45% Tebuconazole Prochloraz WP on Wheat Scab ControllingZHANG Chunmei1,SHAO Tongxiang2,WEI Tian1,LYU Min1,LIU Huaia1,LU Yurong1, LIU Jianfeng1(1.Lixiahe Reg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Jiangsu, Yangzhou, Jiangsu 225007, China; 2.Suining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Jiangsu, Suining, Jiangsu 221200,China)Abstract: 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ntrol the wheat scab with 45% tebuconazole ·prochloraz WP in different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Suining test base, the control efficiency to wheat scab by using 900 and 1 050 g·hm-2 of 45% tebuconazole·prochloraz WP were 87.62% and 91.36%,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treatment, including 120 g·hm-2 of 80% tebuconazole WP, and 900 mL·hm-2 of 25% Prochloraz EC. In Jiangsu Lixiahe region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test base,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above treatments were 87.4% and 91.4% in the 14th days, and 77.2% and 81.2% in 26th day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300 mL·hm-2 of 430 g·L-1 tebuconazole SC and 600 g·hm-2 of 50% Prochloraz WP ,but lower than 360 mL·hm-2 of 48% JS399-19·tebuconazole SC. In conclusion, 45% tebuconazole prochloraz WP could be used to control wheat scab, the dose of 1 050 g·hm-2 was recommended in production, the first spraying was recommended at wheat blooming period, and the second spray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case of rainy weather within 7 days.Key words: tebuconazole; prochloraz; scab; control effect小麥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在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图

(2)消灭越冬菌源 ①处理病稻草 病区收稻时将病草分开堆放,尽早于播 稻前用光,未用完的搬入室内或加覆盖。不能用病草盖房 或覆盖催芽和捆秧把。利用病草堆肥或垫圈要充分腐熟后 才能使用。 ②种子消毒 稻种先用清水预浸24小时滤水稍晾干,再用300倍强氯 精(TCCA)药液浸种12小时,或用40%富士一号乳油 1000-1500倍液浸种2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催芽。 (3)加强肥水管理 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不过 多过迟 施用氮肥,在水源方便的地方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 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原则,以控制稻瘟病。 (4)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采取“普治秧田苗、叶瘟, 挑治本田叶瘟,狠治穗颈瘟的防治策略”。
稻瘟病侵染循环图
4发病条件 (1)品种和生育期 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目前培育的 抗病品种大都是垂直抗性,这类品种抗病性容易发生变异,同一品种 的抗病性还常有地区性和年度间的差异。这是因为稻瘟病菌存在着不 同致病力生理小种。四川稻区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种植杂交稻汕 优2号,八十年代初就变成了感病品种,1986年全省开始推广抗性较 好的汕优63、D优63等替换品种,但近年来这两个品种又已逐渐丧失 抗病性。导致汕优二号、汕优63、D优63等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 主要是长期的、大面积种植单一的品种,其抗性基因单一,为病菌新 小种产生适应性变异和强毒力小种的增殖、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如 汕优二号大量种植,导致生理小种ZB群替代原来的ZG群成为优势小 种,使其该品种严重丧失抗性。汕优63、D优63等品种大面积种植; ZA、ZC群逐渐上升,又使这两个品种丧失抗病性。 另外,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因组织老嫩所表现的抗病性也不一样,一 般幼嫩组织易感病,故一般苗期(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 易感病,而圆秆期和齐穗后期一般较抗病。就叶片而言,抗病性随出 叶日数增加而增强,出叶当天最感病。品种对叶稻瘟和穗颈瘟的抗性 一般呈正相关。Βιβλιοθήκη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姚忠新
【期刊名称】《新农村(黑龙江)》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中文学名:禾谷镰孢,燕麦镰孢等。
拉丁学名:FusaHum graminearum Sehw.称禾谷镰孢,F.arde—naceum (Fr.) Sacc.称燕麦镰孢等。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总页数】1页(P121-121)
【作者】姚忠新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农业局 065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皖东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及化学防治方法研究 [J], 张广文
2.信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J], 万清玲
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研究 [J], 李瑞霞
4.浅谈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J], 朱亮
5.南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方法 [J], 卢春凤;刘强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药剂防治 在当前品种普遍抗性较差的情况 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和有 效措施。①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 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灵,每100kg种子用 药100-200g(a.i)湿拌。②喷雾防治。是防治 穗腐的关键措施。各地应根据菌源情况和气 象条件,适时作出病情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喷 药防治。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 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 药剂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每公顷用药(a.i)450-600g对水喷雾。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在北方地区麦收后 可继续在麦秸、玉米秆、豆秸、稻桩、植物 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土壤和带病 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 的主要原因 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未期最易受病菌侵染 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菌源数量、 寄主抗病性及生育时期、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 系。充足的菌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和小麦扬花期 相吻合,就会造成赤霉病流行。 气象条件:气候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在前期主 要是影响基物上接种体的产生,后期则主要影响病原 菌的侵入、扩展和发病。经各地多年统计分析发现, 气温不是决定病害流行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小麦 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才是病 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其次是日照时数。小麦抽穗期以 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 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开花到乳熟期多雨、 高温,穗腐严重。此外穗期多雾、多露也可促进病害 发生。
小 麦 赤 霉 病
小 麦 赤 霉 病为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 属于子囊菌亚门赤霉菌属 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属于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
玉 蜀 黍 赤 霉
禾 谷 镰 刀 菌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
病害控制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 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 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虽然国内外育种工作者对 此做了大量工作,选育出了一批比较抗病的品种,如 苏麦3号、扬麦4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 并且在生产上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的来说其抗病 性和丰产性还不够理想。目前可利用一些中抗和耐 病品种。东北地区,新克旱9号、辽春4号、龙麦12、 龙麦13等品种发病较轻。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据各地鉴定,小麦品种间对 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 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 赤霉病抗性均较差。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 病育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3号、扬麦4 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抗病品种。从机 制来看,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能力较强,发病后往 往局限在受侵染小穗及其周围,扩展较慢,严重度较 低;而感病品种则扩展较快,发病后常造成多个小穗 或全穗枯死。 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 感病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则不易感染,说明 病菌的侵入时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 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 区受害严重。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 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 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严重感 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赤霉病以穗腐症状最为常见,被害小穗最 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退色而成褐 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 的粉红色霉层。后期病部出现黑色颗粒状 物。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 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 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 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 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 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 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 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 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 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 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 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面菌源有一定的中心效 应,菌源量大病害加重,因此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 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进行空中孢子捕捉结 果表明,空中孢子出现早于地面发病10-20d。一般孢 子出现期在小麦抽穗期以前,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 条件。一般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 也相对多。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 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 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 关系。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 限制因素。
栽培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 过多,造成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麦田施 氮肥较多,植株群体大,通风透光不良或造成 贪青晚熟,也能加重病情。作物收获后不能 及时翻地,或翻地质量差,田间遗留大量病残 体和菌源,来年发病重。 此外,小麦成熟后因雨不能及时收割,赤霉病 仍可继续发生;或收割后如遇多雨年份不能 及时脱粒,病害可继续在垛内蔓延,以致造成 霉垛;或收割时短期内大量籽粒进入晒场,常 因雨不能及时晒干出场,籽粒在晒场内发热 而引起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