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小麦赤霉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据各地鉴定,小麦品种间对 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 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 赤霉病抗性均较差。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 病育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3号、扬麦4 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抗病品种。从机 制来看,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能力较强,发病后往 往局限在受侵染小穗及其周围,扩展较慢,严重度较 低;而感病品种则扩展较快,发病后常造成多个小穗 或全穗枯死。 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 感病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则不易感染,说明 病菌的侵入时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在北方地区麦收后 可继续在麦秸、玉米秆、豆秸、稻桩、植物 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土壤和带病 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 的主要原因 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未期最易受病菌侵染 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菌源数量、 寄主抗病性及生育时期、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 系。充足的菌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和小麦扬花期 相吻合,就会造成赤霉病流行。 气象条件:气候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在前期主 要是影响基物上接种体的产生,后期则主要影响病原 菌的侵入、扩展和发病。经各地多年统计分析发现, 气温不是决定病害流行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小麦 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才是病 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其次是日照时数。小麦抽穗期以 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 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开花到乳熟期多雨、 高温,穗腐严重。此外穗期多雾、多露也可促进病害 发生。
栽培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 过多,造成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麦田施 氮肥较多,植株群体大,通风透光不良或造成 贪青晚熟,也能加重病情。作物收获后不能 及时翻地,或翻地质量差,田间遗留大量病残 体和菌源,来年发病重。 此外,小麦成熟后因雨不能及时收割,赤霉病 仍可继续发生;或收割后如遇多雨年份不能 及时脱粒,病害可继续在垛内蔓延,以致造成 霉垛;或收割时短期内大量籽粒进入晒场,常 因雨不能及时晒干出场,籽粒在晒场内发热 而引起霉堆。
小 麦 赤 霉 病
小 麦 赤 霉 病 病 穗 症 状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 属于子囊菌亚门赤霉菌属 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属于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
玉 蜀 黍 赤 霉
禾 谷 镰 刀 菌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
百度文库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 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 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 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 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 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 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 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 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 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 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 区受害严重。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 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 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严重感 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赤霉病以穗腐症状最为常见,被害小穗最 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退色而成褐 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 的粉红色霉层。后期病部出现黑色颗粒状 物。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 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 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面菌源有一定的中心效 应,菌源量大病害加重,因此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 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进行空中孢子捕捉结 果表明,空中孢子出现早于地面发病10-20d。一般孢 子出现期在小麦抽穗期以前,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 条件。一般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 也相对多。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 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 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 关系。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 限制因素。
3.药剂防治 在当前品种普遍抗性较差的情况 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和有 效措施。①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 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灵,每100kg种子用 药100-200g(a.i)湿拌。②喷雾防治。是防治 穗腐的关键措施。各地应根据菌源情况和气 象条件,适时作出病情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喷 药防治。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 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 药剂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每公顷用药(a.i)450-600g对水喷雾。
病害控制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 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 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虽然国内外育种工作者对 此做了大量工作,选育出了一批比较抗病的品种,如 苏麦3号、扬麦4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 并且在生产上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的来说其抗病 性和丰产性还不够理想。目前可利用一些中抗和耐 病品种。东北地区,新克旱9号、辽春4号、龙麦12、 龙麦13等品种发病较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