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新的扩散过程研究_宋歌

合集下载

知识图谱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知识图谱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知识图谱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冉从敬;刘琬【摘要】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人文社科类数据库收录的涉及知识图谱研究的150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从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出知识图谱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期刊名称】《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10页(P4-13)【关键词】知识图谱;人文社会科学;可视化【作者】冉从敬;刘琬【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3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据统计当时世界每天发表1万余篇论文,平均每35秒就有一篇问世,书籍每年增加25万种[1]。

进入21世纪后,人们更是用“信息爆炸”、“信息泛滥”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如今的信息增长速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社科领域内单纯依靠研究人员博闻强识、遍阅群书的研究方法已然变得不合时宜,引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呼声此起彼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以绘制知识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图形的技术出现在人文社科研究者的视野范围内,这就是知识图谱[2]。

时至今日,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已有众多学者认可并运用知识图谱来进行研究,由此产生出一批新颖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于了解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学术期刊以其所特有的时效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成为学者们应用新技术、阐述新观点的主要阵地,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渠道。

以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一方面凸显了论据的新颖性,另一方面确保了论点的可信度。

因此,本文选择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源。

将学科领域限制在“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和“社会科学Ⅱ辑”之中,检索“主题”、“题名”或者“关键词”含有“知识图谱”一词的文章,时间截止到2013年12月24日,共得到152条检索结果,剔除少量书目信息等无关的条目,最终的分析数据为150条。

毕业论文选题的前人研究回顾与创新点

毕业论文选题的前人研究回顾与创新点

毕业论文选题的前人研究回顾与创新点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对前人研究进行回顾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脉络,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之处。

本文将就毕业论文选题的前人研究回顾与创新点展开讨论。

首先,回顾前人研究是为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我们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避免重复前人的研究,同时也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

其次,回顾前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研究的空白和切入点。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未被充分探讨的问题或者存在争议的观点,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选择研究选题的切入点。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我们可以找到研究的空白之处,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

另外,回顾前人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前人的研究成果往往构成了该领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理论体系,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我们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回顾前人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前人在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和路径往往是经过验证和积累的,通过对前人研究方法的回顾,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进行创新,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路径。

综上所述,回顾前人研究是选择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步骤,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脉络,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之处。

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前人研究的成果,同时也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从而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宋代学术的转变与特色

宋代学术的转变与特色

宋代学术的转变与特色作者:康莉娟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宋朝的学术由于统治阶级奉行宽容的文化政策而繁荣起来,在对前代学术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诞生了“宋学”,宋学是儒家传统文化吸纳隋唐以来多元文化精华而转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思想派别,它的基本特质是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

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深具时代的特色。

【关键词】:宋代学术;宋学;转变;特色在宋代,统治阶级对学术文化奉行一种宽容、优待的政策,这使得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文官武将、士人僧侣、平民百姓,都积极参与学术文化活动,从而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所以,宋朝三百余年是学术文化发展异常活跃的年代,而宋学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成为宋代学术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历来有汉学、宋学之称,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学术辉煌的两极,宋学以其独具的特色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树立起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宋学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从横的方面来说,它是包括理学、经学、史学、宗教及教育等在内的学术文化的总汇。

从纵的方面来看,宋学是儒家传统文化吸纳隋唐以来多元文化精华而转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思想派别,它的基本特质是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力求突破前代儒家过于注重章句训诂之学的学风。

从汉到唐的一千余年间,由于受到经今古文之争的影响,儒家学者多偏重于名物训诂,讲究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的意涵却没有多少争论,这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就是只问墨义、注疏,不允许考生对义理内涵作自由的发挥,这条治经的道路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发展。

而宋代的儒家学者则从仁宗朝开始,大都趋向于对义理的探索,而蔑视名物训诂,宋代中期之所以在学术上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是因为历史进入宋代以后,汉唐儒学的这种旧传统出现了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宋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不断,严重消耗了其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

宋代的科技昌盛与学术文学的开拓创新

宋代的科技昌盛与学术文学的开拓创新

z A G Q c eg Z 0 ini H N i n H UJ z h a
(. 1
C l g u nts G i o nv sy u a g5 0 2 ,C ia o eeo ma ie , uz u U i r t,G i n 5 0 5 hn ; l fH i h ei y
关键词 : 宋代 ; 科技 昌盛 ; 学术文学 ; 开拓创 新 ; 内在联 系; 理性沉思
中图 分 类 号 : 0 . 1 7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 3 9 20 ) 5— 0 1— 7 17 2 S i n i c a c ce tf nd Te hno o i a os e iy a ad m i t r ur n v to f S ng Dy a t i l g c lPr p rt nd Ac e c Lie at e I no a i n o o n sy
民 族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09年 第 5
宋 代 的 科 技 昌 盛 与 学 术 文 学 的 开 拓 创 新
张 启 成 周 健 自
( . 州大 学 人 文 学院 , 州 贵 阳 50 2 ;. 南民族师 范 学院 中文 系, 州 都 匀 5 80 ) I贵 贵 50 52 黔 贵 50 0
先进 的炮兵 部 队 , 元蒙 帝 国之 所 以能席 卷 欧亚 大陆 , 与宋代 火药 的发 明与 应用 是密 切相 关 的 。指南 针在 北宋 时 已应 用于航 海 , 了南宋 指 南针 与罗 盘共 用于 航海 , 到 为人类 征 服海 洋作 出了重大 的贡 献 。 此外 , 宋代 在农 学 、 医学 、 天文 学 、 数学 、 械学等 方 面也均 有杰 出 的成就 , 机 略举 三 例 。苏 州石刻 的天

211047580_跨学科研究的“跨”与“返”

211047580_跨学科研究的“跨”与“返”

2023年第1期跨学科研究的“跨”与“返”*张均有幸参加此次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5届年会暨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学科研究论坛”,受益良多。

因我自己此前并没有认真地、系统地在方法论层面思考跨学科研究的可能与路径,故听到各位专家、学者有关“跨学科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言与讨论,尤感深受启发。

再以之对照自己过往研究中的尝试与不足,愈发感到跨学科研究之于现当代文学研究其实是兼具积极意义与方法陷阱,都有值得思考、检省之处。

从会上诸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来看,无人对现当代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持不同意见。

刘勇教授以郭沫若研究中“半个郭沫若”的现象,批评当前学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薄弱。

依他之见,郭沫若是自由跨界的大家,文史并长,然而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又有几个懂得甲骨文、青铜器呢?就是想跨学科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们多年研究所得其实只是“半个郭沫若”而已。

与此相似,徐志摩对“诗”与“歌”的兼通,余华小说与音乐的共生,村上春树写作与甲壳虫乐队的隐秘关联,都对研究者提出了“跨”的要求。

可见,“跨”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必须解决之事。

当然,跨学科研究也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学术趋势,吴俊教授、吴晓东教授即以文体研究、风景研究为例,阐释了当前文学研究科际整合的必然。

我自己这些年做研究,惭愧没有达到这样的方法自觉。

不过若以“跨学科”眼光回顾,也可说是不自觉地使用了某些跨学科研究方法。

比如,在本世纪初做“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时,因为材料分散、零碎,并无现成“资料集”可以直接使用,所以阅读了几乎所有当时我能找到的与之相关的回忆录、日记、年谱、书信(并不限于作家所著)。

整个研究过程,也变成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的过程,经此过程,我自己也变得比较依赖史料。

现在看,这至少是“跨”在了文学与历史学之间。

此后做“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本事研究(1949—1976)”两项研究时,爬梳史料如故(本事研究还增添了到地方档案馆发掘历史档案资料的工作),但对媒介理论的引入,将史料考订与叙事学、后殖民理论、文化研究等域外理论资源整合成现代本事研究方法,无疑需要进一步地跨越不同学科、进行适当科际整合。

在同济做设计 一名女建筑师的职业化之路

在同济做设计 一名女建筑师的职业化之路

初步功能与构思确立后 ,接 下来要 确定 具体的设计手法 ,此 时,我们 同院领
05 1个,这 借 鉴了 与传 播艺 术学院 类似 的建筑处理 手法 ,希望设计 的学 院教学 楼是一 座可 导的想法 所不同 。比如 ,一层共有 1 ̄ 0人 不同规模 的会议 、接待室 1
以被感 知与体验 的建筑 。设计 概念是 将建筑 与 自然产 生 关联 ,建筑 外部环 境的
与水 的气息 。
在 多位 业主参 观、使 用后 ,我们才完全领会院领导 的意 图 : 设计 院一层会议
空 间的主要使用者 、评价者不是设计 师,而是 业主 。针对不同类型的业主 ,会议
建成后的效果令 人满意 ,设计也屡获 大奖 。然而一 年后 ,内院水景被改造 为 室 除普通 的会议 功能外 ,还应具备展示及设计参考 的功能。当然这些不同类型 的
建筑设计 的热爱与执着 ,是其逐步从 学生成为职业建筑 师的重要动 力,而作 为女 懂闯入建筑这个行业 ,我亦如此 。机缘巧合 ,于 高考 填报志愿前几 日做客远房亲 性建筑 师,具有特有的对设计品质 、细部、完成度 的把控和较好 的沟通能力 。 关键词 同济设计 ; 女性建筑师 ; 职业化 ; 着 执
4 2 时代建筑 T me A c i cue 2 1 / i + rht t 0 6 e r 1
文小 琴
宋歌 WE io i, ON e NXa qn S G G
20 0 2年 3月
20 0 4年 6月
进入 同济 大学建 筑设计 研 究院 工作
获工 程 师职称
20 04年
A S R T T iat l d l e ts h rfsin lainpo e s f nXa qn B T AC hs rc ei ae epoes ai t rcs i i ie n t o z o o We o tru h a rtop c fh rpat ig e p r ne wi eee c st h he ho g ers eto e rcin x ei c t rfrne o te tre s e h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为了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其在现代得到传承,本文将围绕数字技术展开相关研究。

研究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指出了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数字技术在其传承保护中的应用策略与配套工作。

通过研究,做好配套工作,采取文中应用策略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作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效保护,促使其在现代得到传承。

【关键词】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传承保护0.引言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蕴含了大量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理应源远流长,不断传承下去,但在时代变迁背景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重的流失现象,其中小部分已经鲜为人知,这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造成文化损失,不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内部稳定,因此这种现象绝对不允许发生,故国家很早之前就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旨在扭转流失局面,使其继续得到传承,而以往工作取得的成果并不显著,效用也在不断衰弱,并没有扭转局面,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处于流失状态,更不用说让其得到传承。

这种现象引起了相关领域的关注,指出以往工作方式比较粗放、浅显,没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深入原因开展,因此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同时侧面说明相关工作需要改进,应当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来开展,这就使得数字技术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若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该项技术作用,即可达成传承保护目标。

由此,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正确应用数字技术,促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1.1难以传播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方式变得广为人知,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再通过文化遗产魅力使得他们继续进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潜移默化的就成为了其传承者,且后续不断扩散的传播将扭转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局面,起到保护作用。

中国现代学术思潮的演进与方向

中国现代学术思潮的演进与方向

中国现代学术思潮的演进与方向自19世纪以来,中国学术思潮逐渐与世界接轨,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从“弃传统,求西方”到“弘扬本土,求创新”,中国学者在一次次摸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研究领域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应用科学等多个领域,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当前现实的层面,简要概述中国现代学术思潮的演进与方向。

一、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历经多次风雨,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到近代的现代化运动,中国学者和知识分子在探索自己文化的同时,也渴望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

自唐朝至清末,中国学术思潮逐渐向西方学术体系靠拢,进入了运用西方科学、哲学等知识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李约瑟、王国维等,他们在融合中西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同样,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1919年,中国知识分子发起了一次反对外国侵略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这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

在这次运动中,一批中国青年学生发出了“向传统文化说不”的口号,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和弊端提出了质疑。

一些思想家如胡适、陈独秀则将目光投向西方,试图从西方的文化、哲学、经济等方面来推动中国文化的自我改造和更新。

毛泽东时代,中国学者和思想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展开研究,探寻中国现代化的路径。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学术研究活动被叫停,整个社会也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者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学术探索和建设。

在经历了许多试错之后,学者们呈现出了新的学术思想,将更多关注点放在了本土文化的发掘和挖掘上。

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斯巴达克、李泽厚、余秋雨等学者和思想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潮。

二、学术思想的当下状况当前,中国的学术思潮已具有相当多样性和多元性。

在自然科学方面,中国学者开始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海洋科学等领域深入探索。

在人文社科领域,学者们则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当代社会和政治议题的关注更是愈发强烈。

宋朝的学术和人文领域的发展

宋朝的学术和人文领域的发展

宋朝的学术和人文领域的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在学术和人文领域的发展方面。

这个时期的许多成就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朝在学术和人文领域的发展,以及这些成就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贡献。

一、学术领域在宋朝,学术领域的进步特别明显,涵盖了数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宋朝学者的成就包括:1. 数学宋朝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数学家朱世杰、李冶、秦九韶、杨辉等人的成就都在这一时期。

朱世杰创立了代数学,提出了抽象代数的概念。

李冶创立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被称为“解宗”。

秦九韶创造了一种新的数学符号——“甲子”符号,用于解决历法问题。

杨辉则创造了杨辉三角形。

2. 医学宋朝医学家华佗曾说:“医以情为本,学以理为基。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宋朝医学家取得了历史上突出的成绩。

他们发明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工具,如针灸、开腹手术等。

同时,宋朝还创立了诸多的医学门派,如“卫氏医学”、“葛洪医学”等,这些门派在宋朝的医学发展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 天文学宋朝天文学家参考古代文献和自己的观察,编制了精确的历法。

他们还研究了恒星、行星、日蚀等现象。

宋朝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发展。

4. 地理学宋朝地理学家们通过他们的探险活动、地图制作等,极大地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其中,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提出过“天堂峰不高,登临自可知天下之大;浙东大川广,览尽人间景”等名言。

5. 历史学宋朝也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史是该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总共343卷。

这是全面反映宋朝历史的著作,它成为中国第一部正式撰写的带有格式的正史。

二、人文领域宋朝是中国人文领域的另一个辉煌时期。

它的成就涵盖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宋朝人文领域的代表性成就:1. 艺术宋朝艺术家在艺术领域中积极创新。

他们发明或改进了许多技术,并开发了新的绘画和雕刻风格。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宋朝的景泰蓝工艺。

中国高校人文类学术集刊现状分析——以四川高校为例

中国高校人文类学术集刊现状分析——以四川高校为例

第51卷第2期2024年3月V o l 51 N o 2M a r c h 202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中国高校人文类学术集刊现状分析以四川高校为例武丽霞摘要:随着中国学术的繁荣与进步,人文学术集刊大量涌现,由于其符合学术领域细分的要求,已经成为学术发表的重要平台㊂通过考察四川高校创办人文学术集刊的情况,并与全国高校办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四川大学创办的集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名列前茅㊂这些学术集刊的成功,得益于主办学校雄厚的学科实力以及主编的高学术影响力,也与主办高校和学术机构的支持资助密不可分㊂在当前各高校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之时,应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创办富有特色的学术集刊,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㊁构建学术共同体,对于繁荣学术研究㊁传播中华文化更是意义重大㊂关键词:学术集刊;C S S C I;人文学术;高校;四川大学D O I 10 13734 j c n k i 1000-5315 2024 0305收稿日期:2023-03-20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四川社科期刊发展研究专项课题 四川学术集刊现状调查与研究 以C S S C I 来源集刊为中心 (X S C G 21S K -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武丽霞,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㊁编辑出版,E -m a i l n m w l x 123@q q c o m ㊂中国学术集刊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开始创办,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在90年代前后进入快速发展期㊂ 学术集刊编选的论文具有专与深的特点,专就是专门刊发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与综合性刊物有别;深就是研究文章精深,具有学术深度,学者的学术底蕴厚重 ①㊂因此它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成为学术期刊之外学者发表学术成果㊁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㊂随着中国学术研究的持续繁荣与进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集刊更是呈井喷式发展㊂这一出版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有学者对其出现的背景及特点等进行了初步探讨②,对分学科集刊也有一些研究③,但目前对于学术集刊中数量最大㊁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学术集刊则研究较少㊂四川省的高校创办学术集刊无论是在历时性㊁共时性还是在办刊成效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将在回顾中国人文学术集刊发展历程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四川省高校创办学术集刊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为学术集刊的长足发展提供借鉴㊂一 中国人文学术集刊繁荣的背景与原因中国的学术集刊创办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学术集刊是1957年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971①②③阎现章‘论学术集刊的创构㊁编辑特色与出版价值“,‘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155-156页㊂参见:叶继元㊁魏瑞斌㊁宋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国出版“2006年第10期,第17-21页;于丽英‘集刊评述“,‘图书馆建设“2009年第2期,第32-34页;阎现章‘论学术集刊建设与发展的几个问题“,‘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111-114页;冯潇‘中国综合类集刊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展望“,‘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03-106页㊂参见:赵嫚‘中国语言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66-69页;赵嫚‘我国文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天府新论“2012年第6期,第148-150页;孙乐强‘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58-61页;等等㊂主办的‘语言学论丛“(2021年获批正式刊号)㊂80年代学术研究恢复正常之后,开始有一些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出版物,至90年代数量渐增,21世纪以后学术集刊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㊂在2017-2018年收录的168种的C S S C I 来源集刊中,有121种创刊于2000年以后,占总数的72%,可见,学术集刊在21世纪的发展势头较猛㊂由于缺乏统一的登记和管理,目前全国学术集刊的总数难以确定,初步估计有千余种,仅中国知网收录的就有1100余种㊁1万余辑㊁文献总量30万余篇①㊂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集刊创办数量大增,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术研究的持续繁荣和国家对期刊刊号的严格管理㊂既有的学术期刊从数量上和专业性上不能满足中国学术发展的需要,刊号的严格管理政策造成学术发表载体严重不足,于是以书代刊形式的学术集刊大量出现,成为学术论文发表的新阵地,也成为一种突出的出版现象㊂正如张耀铭所说: 出于对学术期刊现状的不满㊁创办新刊又难上加难的困境,学术共同体人选择了另一条路径:创办学术集刊㊂②中国知网将学术集刊(辑刊)分为九个学科大类,其中最大的是哲学与人文科学类,有565种,包括中国语言文字㊁中国文学㊁外国语言文字㊁外国文学㊁中国历史㊁世界历史㊁考古㊁哲学㊁艺术㊁宗教等学科门类,大体上等同于一般所说的文史哲艺类(本文简称人文类)㊂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23年1月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 I 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将403种集刊分为三个学科大类,人文类占241种,社科类占148种,综合类占14种㊂由此可见,人文类学术集刊确实是中国学术集刊中最主要的构成㊂人文类学术集刊之所以在各学科领域中占据最大比例,是因为中国的人文学术研究本身带有中国特色,不同于自然科学㊁工程学等学科本身有广阔的世界学术期刊作为舞台,人文学科尤其是中国固有的文学㊁语言㊁历史㊁哲学㊁艺术㊁宗教等学科门类,在国内外可供发表的期刊容量不足,必然需要更多的本国舞台和阵地,以供相关学者发表和交流,甚至吸引海外学者(尤其是汉学㊁中国学㊁语言学及相关领域)的参与㊂人文学科是最具国家㊁民族㊁地域特色的学科,这与自然科学㊁工程学等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国人文类学术集刊的繁荣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事情㊂如果进一步追溯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还可以发现,人文学术集刊的勃兴也与国家推动学术发展㊁高校加大对学术成果的考核要求有关㊂20世纪末以来,教育部在高校陆续设立了一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共有150余处,这些研究基地绝大部分都创办了学术集刊,有的基地甚至创办了多种,如四川大学的中国俗文化研究基地,就有‘中国俗文化研究“㊁‘汉语史研究集刊“㊁‘新国学“三种㊂一些省市也纷纷建立了省级(甚至市级)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有一些研究基地也创办了学术集刊,如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写本学研究中心,就创办了‘写本学研究“㊂这些研究基地以及各高校成立的其他各级各类研究机构,成为学术集刊创办的主要组织者和资助者㊂一些影响较大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学会)在办学术集刊时,往往也与高校的院系或研究机构合作,将集刊的日常编辑事务交给它们(如设立学会秘书处),并由其资助出版㊂可以说,高校和各种研究机构的学科建设经费是集刊出版的资金保障,各校的人文院系和研究机构又通过集刊出版保持了它们在相关学科的学术地位并扩大影响㊂人文学术集刊的主办单位不仅有北京大学㊁复旦大学等综合性高校,也有理工院校以及专业院校,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㊂学术集刊的日益发展壮大,为学者发表交流学术观点提供了更多支持,同时迫切地需要社会为其正名㊁予以肯定㊂因应这一形势,2005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 S S C I 收录集刊目录(2005-2007)“,首次收录集刊33种㊂2006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开始进行集刊引文数据库建设,此后在发布C S S C I 来源期刊目录时,也同时发布C S S C I 来源集刊目录(以下简称C 集刊)㊂ 这一做法在事实上赋予了集刊和期刊同等的学术地位,有利于集刊获得优质稿件,同时也为集刊树立了标杆,指明了努力方向 ③㊂2017年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08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2023年12月31日访问,h t t p s k n s c n k i n e t k n s 8s c l a s s i d =P W F I R A G L ㊂说明:此为修改补充材料㊂张耀铭‘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5-23页㊂摘自: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年会(2020年11月28日,无锡)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郭建宏的发言‘完善学术集刊支撑机制,实现集刊高质量发展“㊂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集刊遴选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了来源期刊和来源集刊的遴选条件,其中一个基本条件是:按既定出版周期准时出版,符合期刊编辑出版规范,文献信息著录完整㊁规范㊂有了方向指引,中国学术集刊尤其是人文学术集刊未来可期,值得学界和期刊出版界深入思考㊁长远布局㊂二 四川高校主办人文学术集刊的总体情况在学术集刊的创办方面,四川高校很有代表性,不仅办刊历史长,而且成效显著,可以从中发现中国高校人文学术集刊创办过程中的诸多共通之处㊂四川高校编辑出版学术集刊的历史较早,1980年代,曾有少量学术集刊出现,不过这些集刊后来有的转为正式期刊,如‘宗教学研究“后来获得期刊号,‘草堂“后来成为正式期刊‘杜甫研究学刊“,有的编辑出版时断时续,或者昙花一现,最终归于消亡㊂四川目前尚在编辑出版的创刊时间最早的人文学术集刊应是1987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童恩正教授主编的‘南方民族考古“,出版五辑后中断,2010年复刊㊂此外较早的是1992年由四川大学古籍所创办的‘宋代文化研究“①㊂此后四川大学中文系创办了‘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年)㊁‘汉语史研究集刊“(1998年)㊁‘新国学“(1999年),四川大学外文系创办了‘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1998年)㊂此后,四川高校的学术集刊逐渐增多,但真正的爆发期出现在21世纪㊂四川高校主办人文学术集刊的基本情况见表1㊂表1 四川高校主办人文类学术集刊一览表序号刊名当前主编创刊时间主办学校(机构)1‘中外文化与文论“曹顺庆1996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汉语史研究集刊“俞理明㊁雷汉卿1998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3‘新国学“周裕锴1999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4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E a s t &W e s t (‘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曹顺庆200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5‘中国俗文化研究“项楚2003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6‘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李怡㊁毛迅2005四川大学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7‘符号与传媒“赵毅衡2011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8‘华文文学评论“曹顺庆2014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9‘阿来研究“陈思广2014四川大学阿来研究中心10‘文学人类学研究“(前身为2011年创刊的‘文化遗产研究“)徐新建20182011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㊁文学人类学研究会11‘南方民族考古“(有中断,2010年复刊)19872010四川大学博物馆㊁四川大学考古学系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12‘宋代文化研究“1992四川大学古籍所13‘藏学学刊“2005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4F r o n t i e r s o f H i s t o r y i n C h i n a (‘中国历史学前沿“)王启龙2006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5‘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段峰1998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16‘探索与批评“王欣㊁石坚2019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17‘国际汉语文化研究“刘荣2016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18‘老子学刊“詹石窗2010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181武丽霞 中国高校人文类学术集刊现状分析以四川高校为例①此前一年即1991年出版的‘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宋代文化研究“,可视为其前身㊂19‘生命哲学研究“詹石窗2021四川大学生命哲学研究中心20‘儒藏论坛“2006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21‘巴蜀文献“2014四川大学古籍所22‘艺术视界“(原名‘艺术“)黄宗贤2007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3‘认知诗学“2014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4‘巴蜀文化研究“段渝2004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25‘国学“2006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㊁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馆26‘语言历史论丛“2007四川师范大学汉语研究所27‘外国语文论丛“张叉2008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8‘大西南文学论坛“朱寿桐㊁白浩2016四川师范大学大西南文学研究中心29‘成都研究“(第一辑名‘成都学刊“)2019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历史与成都文献研究中心30‘哲学探索“2021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31‘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王川2022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32‘蜀学“2006西华大学蜀学研究中心㊁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馆33‘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08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34‘李冰研究学刊“2019西华大学李冰研究中心35‘扬子学刊“2018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6‘写本学研究“伏俊琏2021西华师范大学写本学研究中心37‘中国语言学研究“王启涛2022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38‘华学论坛“田开元2023绵阳师范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39‘四川文化艺术研究“2021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目前,四川高校创办人文学术集刊有39种,这不包括以下三类出版物:一是四川省内其他机构团体主办的集刊,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信息中心和四川省翻译协会主办‘译苑新谭“(2009年),发表与翻译相关的学术论文,近年又与美国芝加哥学术出版社合作在海外出版(I S S N 2691-6649),中英文论文均有发表;二是海外出版的刊物,如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M o d e r nC h i n a (‘文学与现代中国“),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的F o r u m f o rL i n gu i s t i cS t u d i e s (‘语言学研究论坛“),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J o u r n a l o f S i n o -A m e r i c a n H u m a n i t y S t u d i e s (‘中美人文学刊“),成都大学的D i g i t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S o c i e t y(‘数字转型与社会“)等;三是历史上曾经出版但目前已经停止连续出版的出版物,如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华西语文学刊“等㊂从当前四川高校的办刊情况来看,在39种人文学术集刊中,四川大学有23种,占据一半以上;四川师范大学8种,排名第二;西华大学4种,排名第三;其他四所高校各有一种集刊㊂从创办时间来看,除四川大学有6种创办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其余都创办于21世纪,占84.62%;2010年后创办的多达21种,占比53.85%;最晚的创办于2023年,可见各校对于学术集刊的创办热情持续高涨㊂三 四川各高校办刊的具体情况(一)四川大学表现优异截至目前,四川大学共创办人文学术集刊23种,其中文学与新闻学院(以下简称文新学院)10种,历史文化学院6种,外国语学院2种,艺术学院2种,海外教育学院㊁哲学学院㊁宗教所各1种㊂这些集刊大部分在学界有较强的影响力㊂如童恩正教授1980年代创办的‘南方民族考古“,当时即发表28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过包括中国㊁美国㊁日本㊁澳大利亚等国学者在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复刊以后也是考古学领域的重要学术集刊㊂又如文新学院主办的‘中外文化与文论“,后成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获得海内外学者的青睐,多次进入C集刊目录㊂文新学院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汉语史集刊“㊁‘新国学“㊁‘中国俗文化研究“,在各自领域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吸引了海内外著名学者的论文稿件㊂此外如‘藏学学刊“和‘符号与传媒“等,都是各自学科领域的顶流学术集刊㊂自2008年起,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 S S C I)开始将学术集刊纳入评价体系,设置了来源集刊目录,四川大学有8种集刊曾经进入目录,而且在四川高校中也仅有这8种集刊进入目录㊂情况见表2㊂表2四川大学创办学术集刊进入C S S C I来源集刊目录情况序号刊名创刊时间入选C S S C I来源集刊年份1‘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2008-2009,2012-2013,2014-20162‘汉语史研究集刊“19982014-2016,2017-2018,2021-20223‘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2014-2016,2017-20184‘符号与传媒“20112017-2018,2021-20225‘阿来研究“20142021-20226‘藏学学刊“20052014-2016,2017-2018,2021-20227‘南方民族考古“19872021-20228‘老子学刊“20102021-2022将四川大学与国内几所综合性高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四川大学主办的学术集刊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名列前茅㊂由于数据搜集困难,这里暂时以文史哲艺以及传播㊁宗教学科为代表,来比较七所高校的集刊情况㊂在统计C集刊时,只要曾进入C集刊目录者(不一定在当前的2021-2022年版中)即算作C 集刊㊂表3国内七所高校人文类集刊比较①学校普通集刊C S S C I来源集刊四川大学(23种)15种: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E a s t&W e s t(‘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㊁‘华文文学评论“㊁‘文学人类学研究“㊁‘新国学“㊁‘中国俗文化研究“㊁‘宋代文化研究“㊁‘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㊁‘探索与批评“㊁‘国际汉语文化研究“㊁‘生命哲学研究“㊁F r o n t i e r s o fH i s t o r y i nC h i n a(‘中国历史学前沿“)㊁‘儒藏论坛“㊁‘巴蜀文献“㊁‘艺术视界“㊁‘认知诗学“8种:‘中外文化与文论“㊁‘汉语史研究集刊“㊁‘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㊁‘符号与传媒“㊁‘阿来研究“㊁‘藏学学刊“㊁‘南方民族考古“㊁‘老子学刊“北京大学(27种)18种:‘欧美文学论丛“㊁‘东方文学研究集刊“㊁‘中国语言学“㊁‘日本语言文化研究“㊁‘古典与中世纪研究“㊁‘青铜器与金文“㊁‘版本目录学研究“㊁‘北大佛学“㊁‘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㊁‘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㊁‘北大中国文化研究“㊁‘古代文明“㊁‘汉语教学学刊“㊁‘考古学研究“㊁‘明清论丛“㊁‘青铜器与金文“㊁‘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㊁‘中国古典学“9种:‘语言学研究“㊁‘国学研究“㊁‘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㊁‘跨文化对话“㊁‘北大史学“㊁‘唐研究“㊁‘道家文化研究“㊁‘外国哲学“㊁‘哲学门“381武丽霞中国高校人文类学术集刊现状分析 以四川高校为例①海外出版的学术刊物不进入表中,如南京大学有M a c r o l i n g u i s t i c s(‘宏观语言学“,I S S N1934-5755),是一份专门刊登研究非印欧语语言学论文的国际性学术杂志,而本表所列四川大学的两种英文期刊均在中国出版㊂复旦大学(24种)16种:‘中国学研究“㊁‘新宋学“㊁‘翻译研究与教学“㊁‘史料与阐释“㊁‘美学与艺术评论“㊁‘艺术史与艺术哲学“㊁‘现代外国哲学“㊁‘法国哲学研究“㊁‘伦理学术“㊁‘现代儒学“㊁‘中古中国研究“㊁‘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㊁‘复旦汉学论丛“㊁‘复旦政治哲学论丛“㊁‘文学“㊁‘中国传播学评论“8种:‘语言研究集刊“㊁‘中国文学研究“㊁‘当代修辞学“㊁‘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㊁‘基督教学术“㊁‘宗教与美国社会“㊁‘历史地理“㊁‘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南京大学(21种)11种:‘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㊁‘佛教文化研究“㊁‘亚太艺术“㊁‘戏剧与影视评论“㊁‘亚洲概念史研究“㊁‘文学与图像“㊁‘南大日本学研究“㊁‘英国研究“㊁‘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㊁‘外国语文研究“㊁‘东方哲学与文化“10种:‘古典文献研究“㊁‘文学研究“㊁‘域外汉籍研究集刊“㊁‘中国现代文学论丛“㊁‘南大戏剧论丛“㊁‘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㊁‘民国研究“㊁‘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㊁‘宏德学刊“㊁‘中国语言战略“北京师范大学(7种)2种:‘斯文“㊁‘周易文化研究“5种:‘民俗典籍文字研究“㊁‘励耘学刊“㊁‘励耘语言学刊“㊁‘文化与诗学“㊁‘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华东师范大学(9种)1种:‘中国美学研究“8种:‘古代文学理论研究“㊁‘中国文字研究“㊁‘词学“㊁‘中国美术研究“㊁‘诸子学刊“㊁‘知识分子论丛“㊁‘冷战国际史研究“㊁‘现代思想与文化“中山大学(7种)5种:‘汉语语言学“㊁‘古文字论坛“㊁‘国际汉语“㊁‘汉语佛学评论“㊁‘区域史研究“2种:‘戏曲与俗文学研究“㊁‘艺术史研究“ 上面仅统计了这七所高校创办的人文类学术集刊,未统计这些学校(含学会等依托高校)编辑出版的期刊和报纸㊂如南京大学有‘当代外国文学“,北京师范大学有‘俄罗斯文艺“㊁‘中小学外语教学“,华东师范大学有‘文艺理论研究“㊁‘现代中文学刊“㊁‘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㊁‘历史教学问题“,华中师大有‘外国文学研究“㊁‘汉语学报“,北京大学有‘国外文学“㊁‘语言学论丛“㊁‘中国典籍与文化“(高校古委会主办,秘书处设置在北大)等,这些学术期刊基本都入选了C S S C I 期刊目录㊂仅以学术集刊而言,四川大学的人文学术刊物还是非常可观的,大致与北京大学㊁复旦大学㊁南京大学在一个水平线上㊂四川大学人文学科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在国内高校中也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这是该校主办学术集刊成功的学术基础和实力保证㊂四川大学创办的学术集刊之所以数量众多,也是有历史原因的㊂在中国学术恢复和发展的1980年代,四川大学因为各种原因主办人文类学术期刊(不含学报)很少(仅‘宗教学研究“一种),但国内不少高校都有两种乃至更多的期刊(见前所述),甚至一些看起来学术实力稍弱的高校也有,如湖南师范大学有‘中国文学研究“㊁‘古汉语研究“(两种均为C 期刊)㊂而进入1990年代之后,国家开始严格进行期刊刊号的管理,面对这种情况,在无法申办新的学术期刊的形势下,四川大学要在人文学科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自己的影响,创办集刊成为新的出路㊂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领导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创办学术集刊,前任院长曹顺庆教授在1990年代后期就提倡文学理论要有中国话语㊁中国学派,创办了‘中外文化与文论“,最近他更呼吁 学术川军要在全球打开嗓子 ①,可见他对 发声 的重视一以贯之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四川大学也是国内较早创办英文集刊的高校,早在2001年就创办了C o m p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E a s t&W e s t (‘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2020年又与I gn e u s P r e s s 合作,创办了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M o d -e r nC h i n a (‘文学与现代中国“),并在海外出版,此外还有‘华文文学评论“,以期在海外华文世界产生影响㊂而学术集刊对于提高四川大学相关学科的实力和声誉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㊂四川大学主办人文学术集刊48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李媛莉‘曹顺庆: 学术川军 要在全球打开 嗓子 “,川观新闻,2022年11月7日发布,2023年1月20日访问,h t t p c b g c s c o l c o m c n n e w s 3818079㊂引用下载情况见表4㊂表4 四川大学主办人文类学术集刊引用下载情况序号刊名创刊时间刊期发文量(篇)总下载数(次)篇均下载(次)总被引数(次)篇均被引(次)1‘南方民族考古“1987半年刊284765762707322.582‘宋代文化研究“1992年刊74558599794220.573‘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季刊164424448614922831.394‘汉语史研究集刊“1998实际上为年刊978877199095615‘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1998年刊8145155620.026‘新国学“1999半年刊40727794682500.617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E a s t &W e s t (‘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2000半年刊41625612621310.318‘中国俗文化研究“2003半年刊38032544863040.89‘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季刊13291746261311351110‘藏学学刊“2005半年刊411505491235881.4311‘老子学刊“2010半年刊30229466981690.612‘符号与传媒“2010半年刊5878347714217903.0513‘文化遗产研究“2011半年刊189237251262001.0614‘文学人类学“(前身为‘文化遗产研究“)2018半年刊12813403105680.5315‘华文文学评论“2013年刊2651952974600.2316‘阿来研究“2014半年刊51840386784280.8317‘国际汉语文化研究“2016年刊4022825740.118‘探索与批评“2019半年刊11012087110420.3819‘生命哲学研究“2021半年刊4413913210.0220‘儒藏论坛“2006年刊36731808872140.5821‘认知诗学“2014半年刊14814971101280.19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辑刊导航(缺少‘巴蜀文献“和‘艺术视界“两种),数据截至2023年3月13日㊂从表4数据来看,这些集刊发文量均非常可观,作者群中既有蜚声海内外的学术大家名家,活跃于学术前沿的中青年学者,更不乏硕士生㊁博士生这些学术新生代,虽然总下载量与引用量㊁篇均下载次数与引用次数与学术期刊相比差距不小,但是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学术资源,对于培养学术川军㊁扩大相关学科的学术影响㊁发出四川学界的声音无疑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㊂(二)四川其他高校创办学术集刊的情况如前所述,四川大学在人文学术集刊的创办方面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优,在省内高校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㊂四川师范大学㊁西华大学在这方面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术集刊无一例外都是创办于21世纪,这与2011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以及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密切相关㊂在这些集刊中,2010年之后创办的占据了2/3,最晚的甚至出现在2023年,可见这些高校创办学术集刊的热情高㊂只是目前尚无进入C 集刊目录者,有些581武丽霞 中国高校人文类学术集刊现状分析以四川高校为例。

教育研究中如何创新兼谈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中如何创新兼谈教育研究方法
LOGO
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创新
——兼谈教育研究方法
宋万琚 副教授(博士)
贵州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009.12.24

LOGO

1 2 3 4
引子:创新是什么? 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如何创新 创新性选题案例


LOGO
【课程与教材】 1.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开发与实施] 温州市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永嘉山水诗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新课程英语听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活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修订与改进] 温州地方课程的修订与实践研究 ××校本课程究生论文选题如何创新
1、科研入门,这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2、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创新的源头。
3、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或者解决问题方法 的路径依赖。 4、积累——创新的技巧和关键手段。

LOGO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当中需要重点研究 的领域不断增加,一些传统的研究方式也需不 断改进和创新。

LOGO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定课题→查阅资料→制定计划→ 实施研究→表述成果→评价推广

LOGO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意义
论证七要素即一个名称统率三个论证与三个设计wwwthemegallerycomlogo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选择的途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选择的途径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课题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课题从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的思考中获得课题从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的思考中获得课题从教育教学的困难矛盾和不足中发掘课题从教育教学的困难矛盾和不足中发掘课题从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分析中演绎课题从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分析中演绎课题从文献阅读和各种信息交流过程中选题从文献阅读和各种信息交流过程中选题从教育科学规划提供的课题选择获得课题从教育科学规划提供的课题选择获得课题wwwthemegallerycomlogo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2009年度课题指南年度课题指南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1

国际传统知识保护模式分析与中医药对策建议

国际传统知识保护模式分析与中医药对策建议

2019第二十一卷第五期★Vol.21No.5国际传统知帜保护模式分析与中医药对策建议**收稿日期:2018-03-23修回日期:2018-09-04*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235):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专门制度研究,负责人:马治国°* * 通讯作者:宋歌,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药文化与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宋歌**,何振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北京100700)摘 要:本文根据《中医药法》中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的要求,就目前国际传统知识保护的主要 模式:防御性保护和积极性保护,分别以印度和秘鲁两国为例进行了分析,理清了两种模式的依托制度、技术工作、主要目的和用途等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的需求特点,提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 护可以综合利用这两种保护模式,以“防御性与积极性保护同步推进,名录与制度并行建设”的思路开展保护工作。

名录建设中应兼顾古医籍项目和活态性项目的登记,制度构建要兼顾防御性和积极性保护需求。

建立起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完整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

关键词:中医药 传统知识保护 防御性保护 积极性保护doi : 10.11842/wst.2019.05.013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中医药传统知识是基于中华各民族传统的、世代 相传并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防治疾病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医药卫生知识,包括生命知识、养生知识、疾病知识、诊法知识、疗法知识、针灸知识、方剂知识、药 物知识等内容。

近年来,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得 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加强保护工作成为业内普遍共识。

《中医药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中 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

中 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对其持有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享有传承使用的权利,对他人获取、利用其持有的中医药传 统知识享有知情同意和利益分享等权利叭”对保护工 作指明了方向。

理工科高校“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

理工科高校“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

-114-2019年第12期(总第160期)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

近年来学者就如何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出诸多建议。

在理工科院校中,诸多发展路径短期内无法实现,文章探讨了“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因此有必要构建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理工科高校中图分类号:G641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2-0114-0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也是完善高等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如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展开了许多探讨。

有学者立足全局,提出构建完善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1];有学者注重教育资源建设,在师资方面,主张切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有学者主张营造积极的生态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3]。

一、理工科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局限性1.学科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生态文明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多领域学科。

我国高校按文、理、工科等对学科进行划分在一定程度理工科高校“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张若涵(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100089)系、东盟博览会等专题的口译环节。

(3)以输出为驱动的口译课程建设要凸显口译教学的实用性特色。

口译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口译市场的要求,口译课程的定位可以引导教与学的方向。

从前期的口译市场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广西地区使用频率较高的领域包括经济商贸、文化传媒、教育交流和外事外交等。

其中经济商贸比重约为36%,这说明在中国——东盟战略部署下广西地区口译市场展现无限的商机,同时也大大满足了口译工作需求。

经济商贸的口译比例遥遥领先,足以说明在实用型口译课程中必须对商务口译有所侧重,为学生更好地面向市场提前做好准备。

基于用户社交网络信息行为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基于用户社交网络信息行为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基于用户社交网络信息行为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宋歌;杨九龙
【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
【年(卷),期】2017(038)002
【摘要】网络用户将成为图书馆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掌握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从其现状和问题出发,通过创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行为,以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研究基于实证问卷,对用户利用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的搜索浏览、内容发布、交互评价、利用吸引等信息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改进检索服务、丰富发布内容、搭建交流平台、强化组织揭示是凝聚用户、提升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质量的有效选择.
【总页数】4页(P222-225)
【作者】宋歌;杨九龙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600;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2.0
【相关文献】
1.基于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J], 刘勇;徐双;王学勤
2.社会化网络视域下基于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J], 杨洁
3.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图书馆服务质量研究 [J], 陈曼曼
4.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优化研究--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 李双双[1]
5.基于知乎用户信息行为的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 [J], 崔宇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的TED传播

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的TED传播

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的TED传播
李昕
【期刊名称】《传播与版权》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以TED大会为例,以传播学中的创新扩散理论为出发点,分析TED演讲视频所具备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李昕
【作者单位】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浅析——以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J], 宋驰; 姜滨
2.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茶文化传播 [J], 董妍
3.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新闻热词翻译与传播效果研究 [J], 林青
4.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新媒体时代农产品品牌传播策略
——以阜宁生态猪肉品牌为例 [J],
5.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数字营销传播研究
——以百度世界2020大会为例 [J], 潘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宋代诗歌的“学术同化”现象

试论宋代诗歌的“学术同化”现象

试论宋代诗歌的“学术同化”现象
刘忆攀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11)5
【摘要】后世对宋诗的评价往往毁誉参半。

相比辉煌的唐诗,它常给人以"味同嚼蜡"或"殆同书钞"的印象。

宋诗之所以给人这种印象与宋代的"文人多,诗人少"的文化现象密不可分。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这种文化现象,进而分析其潜在的深层文化内因,说明它是整个宋代文学被学术同化的必然结果。

【总页数】2页(P377-378)
【关键词】文人之诗;诗人之诗;学术同化
【作者】刘忆攀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2
【相关文献】
1.试论韩国语辅音同化现象中'┕[n]'的音化现象 [J], 李锡君
2.试论宋代杜甫诗歌"集大成"说的生成与内涵 [J], 李新
3.试论宋代诗人诗歌创作叶音及其语音根据 [J], 刘晓南
4.被“同化”还是保持了“黑人性”?——试论桑戈尔其人及其诗歌创作 [J], 俞灏

5.试论现代蒙古语短元音的逆同化现象 [J], 何日莫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护知识产权: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转型的关键

保护知识产权: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转型的关键

保护知识产权: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转型的关键
宋歌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中旬刊》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当前仍面临着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问题,需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宋歌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0.5
【相关文献】
1.强化知识产权运营保护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r中国(北京、中关村)知识产权保
护中心签约r暨2018中关村知识产权论坛侧记2.保护知识产权:东北老工业基地
社会转型的关键3.知识产权保护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4.知识产权局发
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文化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版权局印发《关于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知识产权战略的若干意见》的通知5.国务院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
到2020年,知识产权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授权确权和执法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13530/ki.jlis.151006总第四十一卷第二一五期Vol.41.No.215学术创新的扩散过程研究*宋歌摘要知识扩散能促进知识创新,从过程而非结果的视角研究学术创新的扩散,能够还原学术发展的轨迹,为学术研究及科研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本文选取结构洞理论为学术创新实例,采用包含时间维度的扩散理论和分析时间流的主路径分析方法进行创新扩散实证研究。

通过建立扩散时序网络,分析扩散曲线、路径与关键节点和学科分布与信息交互模式,定义扩散广度、速度、强度及延时,并进行测度,认为可将创新扩散过程研究归纳为五个步骤,其内容涵盖研究方法与分析维度、分析层次和分析视角的整合。

图6。

表5。

参考文献11。

关键词学术创新知识扩散创新扩散扩散过程分类号G350The Diffusion Process of Academic InnovationSong GeABSTRACTThe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diffus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bibliometrics.Existing re-sult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in one discipline or among different disciplinary fields which belong to static study.The dynamic process research of an academic innovation diffusing is rare.The tracks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could be reduced and refined from the procedures rather than the results of academic innovation.Its study results will be valuable references not onl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ing disciplines,organiz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tackling key problems,selecting project topics,grasping subject frontier and trend,but also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o plan strategy and policy,evaluate projects and research.Taking structural holes as example,this study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diffusion theory and main path a-nalysis.Firstly,we establish sequential network of diffusion,draw diffusion curve,measure speed and acceleration.An S type curve has been found.The diffusion on its takeoff stage reached second-order inflection point in 2010.So the diffu-sion of structural holes will be successful.Secondly,we analyze subject distribution,delay and diffusion curves in differ-ent subjects.The result showed structural holes originated from Sociology but further developed by the strong push of Busi-ness &Economics.Current diffusion span is 38.Although their reaching to LIS was late,related research is active.Ac-cording to the diffusion stages,we forecas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tructural holes in various disciplines.Thirdly,we identified main path,main path component and key nodes.There was only one main path with simple structures which led by Burt from 1992to 2004,then extended to the area of Business &Economics since 2004.The key nod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n main path component revealed that the process of re-innovation and re-diffusion had occurred one after another.Fourthly,we calculated diffusion strength and analyzed information interactive mode.The diffusion network had dual cen-ter composed by Sociology and Business &Economics.There were two modes between center disciplines and the others:062*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基于引文网络的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知识扩散研究”(编号:SKCX20130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信作者:宋歌,Email :songge.2000@宋歌:学术创新的扩散过程研究Song Ge :The Diffusion Process of Academic Innovation2015年1月January ,2015double diffusion and unidirectional diffusion.Finally,five steps have been concluded for the study on diffusion of academ-ic innovation.Originality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we have defined span,speed,acceleration,strength and delay of diffusion,and made the basic indicators internally consistency;and by combining network theory,diffusion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we in-tegrated methods and analysis dimensions,and thus the general method and steps of analyzing diffusion process have been concluded.6figs.5tabs.11refs.KEY WORDS Academic innovation.Knowledge diffusion.Innovation diffusion.Diffusion process.0引言扩散是创新产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

它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信息与新观念有关[1]。

而学术创新的扩散就是学术领域新知识的扩散,知识扩散对于知识创新有重要影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促进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融合,在推动各学科互为借鉴、共同发展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2]。

当前,知识扩散的特征与规律已经成为文献计量学领域重要的研究问题[3]。

其中,研究某一学科领域或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知识扩散现象的成果已逐渐出现[4-7],但是针对某项学术创新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知识扩散研究还非常少。

这一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科技攻关,项目选题,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对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战略规划、政策制定、项目评审、科研评价等具有参考价值。

国内外对于知识扩散现象的定量研究持续升温,从方法上来看,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理论与方法,测度对象一般为期刊、论文、专利的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不仅体现了科学知识纵向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而且记录着学科之间横向的交叉与渗透,是研究知识扩散的天然入口。

网络理论与方法为知识扩散的测度与可视化提供了有力工具,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①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对知识扩散的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和建模,虽然可从宏观上模拟和解释其网络结构与动力学特征,但是只能提供知识扩散的整体性描述,并不能深入到微观层面揭示个体的知识扩散行为。

因为该方法将网络中的个体看作是同质的,然而个体的异质性正是扩散发生的前提,并且不同的个体在知识扩散中起到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忽略个体的异质性无法揭示知识扩散的本质。

②在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常规指标与方法对知识扩散进行的实证研究中,网络节点虽然被看作是异质的,但是其仅能刻画知识扩散的静态特征[8],如核心节点、网络分群、凝聚程度等,既不能直接反映知识扩散与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也不能提示哪些节点和路径对知识扩散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从结果而非过程的角度进行测度,会丢失知识扩散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无法准确揭示知识扩散现象。

③已有成果一般仅从某一角度揭示知识扩散的某一特征,处于知识扩散测度指标与方法的探索阶段,对于知识扩散现象无法整体把握和全面测度,缺乏系统的研究范式与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