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理论41: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与全球电视传媒的扩张
文化帝国主义与全球电视传媒的扩张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交流的频率和深度前所未有地加深。
然而,这种交流并非总是公平对等,其中更隐秘的文化霸权现象如影随形。
这一现象被称为“文化帝国主义”,其表现之一就是全球电视传媒的扩张。
通过探讨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历史背景、全球电视传媒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今世界文化版图的复杂性。
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文化帝国主义是指一种文化通过经济和政治力量对其他文化进行的影响与控制。
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深入到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上。
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主义》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发达国家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人民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这种影响往往通过多种渠道渗透,包括但不限于媒体、教育、语言和艺术等。
电视传媒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平台,更是文化传播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工具。
文化帝国主义的历史背景殖民时代的遗产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新兴概念,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
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通过直接统治和殖民地政策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强烈的文化侵略。
他们不仅在物质资源上进行掠夺,更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宗教和价值观植入被统治国家。
冷战及其后果瓦解了苏联帝国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这一时期可谓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巅峰。
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和丰富的产品推广了自身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电视等大众传媒中,以强烈的信息流通和审美标准,促进了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技术与全球化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的涌现,全球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传统电视媒介与新兴网络平台结合,使得西方主流文化更加迅速且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全球电视传媒的发展现状美国电视节目的国际化美国好莱坞电影、电视剧等成为全球观众喜爱的娱乐方式。
《老友记》、《权力的游戏》等影视作品不仅在本土受到热捧,更深入到了世界各地。
从新闻传播的视角审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从新闻传播的视角审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兰星—.....……~从新阀传播的礼角审礼又伯审国主理论口刘晖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以及理论缺陷,然后提出了两种相对立的观点.笔者认为,虽然这个理论备受诟病,但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笔者以西方媒体炮制的"中国威胁论"作为论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有效性的一个例证.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中国威胁论阴谋论与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与媒体帝国主义在传播学领域,可能没有哪个理论能像文化帝国主义理论那样被冠以如此多的称号.翻阅一下国际传播学领域的相关学术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曾经被称为"文化同质论","电子殖民主义论","媒体帝国主义论","结构性帝国主义论"等.尽管称谓不尽相同,但却涵盖了文化帝国主义论的要旨.但Tomlinson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的研究把电视,电影,报纸和广告等传播媒体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①于是有学者把文化帝国主义等同于媒体帝国主义.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与媒体帝国主义是不是同一概念?文化帝国主义的创始人Schiller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被广泛地批评缺乏精确性.英国学者Boyd—Barrett把媒体帝国主义定义为"一个国家对其媒体的拥有,控制并且向其他国家传递其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单向式的行为"②.这个定义又被广泛地解读为内涵过于狭窄,忽略了对文化这一变量的考虑.而非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当前的国际传播不存在文化控制的问题,他们更愿意从媒体帝国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研究方法上,非马克思主义学派倾向于运用量化的方法来考察媒体的效果.美国的大众传播学界更倾向于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研究国际传播领域信息流动的不平等性,更多的学者否认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存在.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欧洲更具有影响.笔者认为.虽然媒体可以从文化中被萃取出来进行单独的分析,但媒体本身并不存在于一个真空环境里,媒体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媒体产品的内容制作等无一不被打上文化的烙印. 尽管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在美国传播学界遭到批判,但笔者仍然认为这个理论有其合理性.本文拟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论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内在的合理性.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与争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理论,它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当时关注这个理论的学者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国家.他们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非常适合解释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入侵.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还为正在联合国激辩的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争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当时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阵营都认为公民对信息的使用与经济增长成正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文件表达了发展中国家希望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传播秩序的强烈愿望.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HerbertSchiller.Schiller在1976年出版的《传播与文化控制》一书中给文化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内涵非常模糊的定义.Schiller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社会被卷入现代世界体系,并且这个社会的上层被这个现代世界体系所吸引,或者被压迫并且有时被贿赂来改变自己的社会体系以便使自己的社会体系符合世界上占主流的世界体系观念的需要"@.Schitler的定义由于内涵模糊并且广泛而被学者赋予许多不同的解读,并受到众多学者的批判.相比之下,Beltran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界定更加简单与明晰.他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或者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的一个可以证实的过程.~Beltran给文化帝国主义所下的定义对推崇用量化手段研究文化帝国主义论的学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文化帝国主义的三个范式美国巨型的媒体公司如美国广播公司等本身已是美国重要国防产品生产与制造的承包商.Schiller相信,正是美国富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政策才促使美国衍生了这些垄断性的传媒财团,并且把触角伸向世界.这些传媒财团的海外扩张导致了全球广播体系的商业化.Schiller在1976年的着作中更加强调.美国所有的传播方式,从电视节目到媒体科技以至于教育类方案都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具体体现.Schiller~来又把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扩充,认为美国出El到全世界的主题公园,购物商场,快餐文化等都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Schiller认为,美国的传媒集团以及媒体政策正在阴谋实行对世界的文化控制,并使欠发达国家依附于美国垄断财团.因此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实质是"阴谋论",从目的上看是使第三世界国家依附于发达国家.Schiller的"阴谋论"受到自由市场学派的挑战.信奉自由市场机制的学者们认为,世界上文化产品的流动不平等更多的是市场规律的结果.而~Schiller所宣称的"阴谋论".自由市场派强调,媒体产品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赢得受众的青睐,其内容需要在最大程度上迎合受众的需求,而美国的媒体产品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一论断的潜在逻辑是美国向全世界输出的媒体产品的内容属于中性,并且没有意识形态上的倾向性.就其效果而言,自由市场学派认为,行销全球的美国媒体产品与全球的受众各得其所.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结局.~NRead所言:"通过市场机制,美国的传媒集团与世界消费美国媒体产品的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双方分别鹳固藏龄者7碰^厂^厂D日E2011?11(上半月)得到了不同的益处."@而特别强调受众能动性的学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根本不存在.这一学派的思想逻辑以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认为受众是一个能动性很强的群体.在欣赏媒体产品内容的同时,受众也在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对媒体的内容做出不同的解读,这源于受众内部巨大的差异性.能动受众论学者热衷于利用量化统计的方法来考察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是否存在.而众多的量化研究也证明,美国的影视产品对海外受众的价值观影响极小,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是不存在的.如前所述,媒体产品的生产并不存在于一个文化真空里,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内容最终一定会反映一个社会,阶级或者阶层的价值观念.McQuail认为:"尽管通过媒介所表现的文化貌似没有价值观的倾向,但西方的媒体产品均体现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包括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商业主义."④而能动的受众论也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如果过分地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则会使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引入一个极端,即媒体不会对受众产生任何效果.能动的受众论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也存在缺陷.因为媒体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动的受众学派仅仅从一次调查获取的数据来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显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Schiller认为:"我们几乎不能从无所不在的媒体环境中抽取一个电视节目,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来考察这个(或者这些)媒体产品对受众的影响."@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文化帝国主义"新闻就是一种文化."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国家文化控制的强烈抨击也与新闻的流动相关.但把新闻作为一种文化并纳入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却少之又少.Meyer是一位从新闻的流动视角来考察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学者. Meyer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若干非洲国家与拉美国家的日报对国际时事的报道.Meyer发现这些非洲与拉美国家依然大量依赖西方的通讯机构提供的新闻信息作为各自媒体主要的信息来源.重要的是,Meyer发现这些非洲与拉美国家因为严重依赖西方通讯社提供的新闻信息而开始采用西方的新闻价值观来对国内事件进行报道.但是Meyer的研究也有问题.Meyer做了一个比较研究发现,这些国家采用的不结盟国家通讯社提供的新闻则是更多地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因此.Meyer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正在大规模地复制但并非完全采用西方的新闻价值观,而且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通讯社的媒体依赖并未导致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出现.④Meyer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缺陷.其一,Meyer的研究并未涉及西方传媒大国的传播政策层面,而恰恰是这些建立在政策基础上的新闻流动政策可以最好地体现文化帝国主义"阴谋论"的实质;其二,Meyer所得出的结论过于简单,因为他未考察第三世界国家过分依赖西方的新闻信息源而造成的"依附性"的后果,而这也恰恰是量化分析所难以进行实证的问题.本文在以下部分对这两个问题做一个补充性的探讨.信息自由流动政策——"阴谋论"的体现.国际传播领域的新闻贸易不可避免地与信息自由流动理论牵扯到一起.信息自由流动主义的鼻祖是现代自由民主理论的创始人米尔顿与密尔.自由民主理论认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在舆论市场中充分竞争才可以实现.因此,不受任何人为阻碍的信息流动以及言论自由是每个公民实现对真理的追求不可或缺的前提,而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自由民主理论是米尔顿与密尔针对当时英国国内的现实而提出的一种理论,但它的追随者执着地认为这个理论可以推广到国际传播领域.他们认为.国际间的信息自由流动可以促使许多国家建立民主并且有效地消弭国家间的争端.而战后新的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使这个理论的追随者认为任何旨在妨碍信息自由流动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战后着力推广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推行这一理念的现实原因并非仅限于推广民主与消除国际争端,而是为自己的媒体巨头获取超额的利润.时任国务次卿Benton宣称:"美国国务院将尽其所能,用政治与外交途径打破其他国家阻止美国的新闻通讯社,杂志,电影以及其他传播媒体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促进信息自由是我们外交政策有机的一部分."@然而英美等传媒大国的媒体与各自政府之间的关系远非各自彼此独立的关系.在一战期间,英国的路透社就与英国当局签署了某种形式的协议.路透社承诺在战时提供有利于盟军的新闻.美联社与美国政府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Jean—LucRenaud的研究发现.美国政府与立法机构一直在以各种方式支持美国的媒体产业出口,这些支持包括各种各样的立法与政府给予的商业与外交政策支持.@而美国的广电媒体也一直与势力庞大的军事工业联合体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事实说明,美国政府出于战略上的考量,对媒体是不会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政策的.Schiller坚称的"阴谋论"的确有很大的道理.新闻制造的依附——"中国威胁论".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或者集团拥有的权力与资源的多寡.Ahschull把"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信息与进行信息传播的能力属于一个国家或者集团的无形资源.A|tschull同时认为尽管媒体产品的生产是公开的,但它的控制者却隐藏在幕后.无论权力是以何种方式存在,政府,政党或者财团都想掩盖这种控制性的关系.@"中国威胁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典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所认定的"阴谋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威胁论"是权力与媒体互动的产物."中国威胁论"的产生不可避免地与美国国会中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组织松散的成员虽多隐藏在幕后,但却极力鼓动政府与军方对华采取严厉的政策.而在公开场合,一些在政府中担任要职的人物极力附和这一论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群势力的发声成功地设定了美国主流媒体的议事日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舆论.这是因为美国的主流媒体主要依赖这些为美国精英集团服务的公关人员提供新闻信息来源有研究发现,尽管像《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这样久负盛名的媒体各自维持着强大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查性的新闻报道,但它们依然依靠精英集团的公关人员提供50%左右的新闻@这一现实充分证明了文化帝国主义的"阴谋论"的存在."中国威胁论"的确产生了文化帝国主义论所宣称的依附性的效果."中国威胁论"严重地挑战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并且抹黑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良好的国家形象日益被认为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产.国家形象有两个貌似对立的特8粥固藏绪!兰………——~新媒体的言论话语方式与特征口殷俊孟育耀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对传播领域生态格局的改变,新媒体言论重新对话语权的归属进行了定义.它改变了言论话语方式,在话语深度和广度上都作了进一步延展.新媒体言论深刻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折射出多元言论空间的现实图景,对发挥舆论引导力,实现公共精神的理性表达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新媒体言论话语方式特征新的传媒格局下,社会言论趋向多媒体生存,多功能延伸,多主体参与.在转型期,人们的选择性关注与认知在被传播渠道放大,新媒体言论重新定义了话语权的归属,网民有了自主发表言论,开展讨论的公共平台,也突破了新闻评论题材上的规定性,成为意见性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新媒体言论逐渐呈现出强大的意见中心的特征,成为一种全新的舆论阵地和开启民意表达的新方式.新媒体言论话语方式趋于感性化.新媒体形象化,生活化,立体化的全通道传播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感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调动和激活,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判断和事件评论中.相对于传统评论而言,新媒体言论往往更浅表,更直接,理性色彩弱一些.如药家鑫案,新媒体言论体现出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广泛的参与性,使情绪和意见合二为一,感性表达方式凸显出来.点:其一,国家形象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其二,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极易遭受破坏.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中国政府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来进行国际公关.另外,中国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外交资源与经济资源来游说对中国心存不安的国家以使这些国家理解中国的行为.结语本文着重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并区分了文化帝国主义与媒体帝国主义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本文还提出了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对立的两种论点.笔者认为,虽然经典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存在理论上的缺陷,但依然具有解释一些当前国际传播现象的力量.为了更好地论证笔者的观点,笔者用美国支持信息自由流动的相关政策来印证文化帝国主义"阴谋论"的实质.用美国媒体炮制的"中国威胁论"来证实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造成的依附性的影响.笔者认为,二战后虽然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已经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但国际传播新秩序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仍然具有相当效力.注释:①Tomlinson,J.(1991).CuhuralImperialism:ACriticalIntroduc tion.Baltimore: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②Boyd—Barrett,0.(1998).TheGlobalizationofNews.SagePubli—cations趋向多元化.过去传统评论以一家之言的形式有力地指引受众的思维,新媒体时代人们跨越现实关系的羁绊在广阔的虚拟空间里,针对发生的同一件事,寻找着"同声相求,同气相求"的同道中人,相互拥趸,多元言论形成相异的"部落格", 有效地改变着外部世界图景在人们心目中的认知比例.唁论在内容和方向上的一致性,使同个部落内部的公众对自我的社会选择的执行程度大大强化,而对于有异于自己的社会评论和价值取向或颇为不屑,或相对排斥.娱乐圈红人大S与俏江南集团执行董事汪小菲的婚礼受人瞩目,网民言论的多元发展,使事件本身的社会关注度得以持续的同时,网络论坛上也因为观点的相悖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和独立的"部落格".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或娱乐,或围观,或戏谑,或打抱不平,或沉浸式参与,或引发言语上的冲突与谩骂,甚至还出现了针对个体的人身攻击.这些独立的"部落格"会造成部落与部落之间由于隔阂而产生的偏见.⑧Lee,C.C.(1980).MediaImperialismReconsidered:TheHomoge—nizingofTelevisionCulture.BeverlyHills:Sage(Schiller,H.I.f1976).CommunicationandCuhuralDomination.NY: InternationalArts&SciencesPress⑤转引自Elasmar,M.G.(2003).TheImpactofInternationalTelevi sion:AParadigmShift.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⑥转引自Tomlinson,J.(1991)(2)McQuail,D.(2000).MassCommunicationTheory.4edition, ThousandOaks:Sage⑧Schiller,H.I.(1991)."Notyetthepost-imperialistera".Critical StudiesinMassCommunication.8.p13—28⑨Schudson,M.f1997).Thesociologyofnewsproductionrevisited. InJ.Curran.,&M.Gurevitch(Eds.),MassMediaandSociety(p141 159).NewYork,Arnold⑩Meyer,W.H.f1989)."Globalnewsflow:Dependencyandneo—imperialism."ComparativePoliticalStudies,22(3),p243~264⑩转引自Schiller,H.I,(1976)Jean—LucRenaud.(1985,Spring).USgovernmentassistanceto APSworld—wideexpansion.JournalismQuarterly,pl0~16⑩Altschull,H.(1995).AgentsofPower:TheMediaandPublicPolicy(2Edition).NY:Longman@Sigal,L.f1973).ReportersandOfficials:TheOrganizationand PoliticsofNews-Making.Lexington,MA:D.C.Heath(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新闻系)编校:施字郝向减菇孚者9。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发达国家通过传播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来影响其他国家和民族,实现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的一种行为。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远,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全球传播视域的拓宽,文化帝国主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再解读。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再解读需要考虑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这意味着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发达国家通过各种传播平台可以更直接地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到全球各地。
全球化的进程也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需要考虑这一新的传播背景下,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式的变化。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再解读需要关注文化接受方的主体性和反抗力量。
过去,文化帝国主义往往被视为一种单向的文化输出和影响,被影响国家和民族被动接受,缺少主体性。
然而,随着全球传播视域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民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主体性,并积极寻求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加强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通过各种方式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因此,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需要更加重视被影响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性和反抗力量,以及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最后,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再解读需要重视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平衡发展。
文化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输出和输出,是一种文化传播的不对等性。
在全球传播视域下,要实现文化传播的平衡发展,需要各国和地区加强跨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并推动对话与共生。
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传播的平衡发展,才能避免文化帝国主义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伤害,并实现真正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权益的平等。
综上所述,在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需要再解读,需要更加关注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关注文化接受方的主体性和反抗力量,关注文化传播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对抗,以及重视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平衡发展。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摘要】文化帝国主义是指通过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输出来影响他国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现象。
本文从全球传播视域出发,重新探讨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和影响。
首先介绍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演变过程。
然后从全球传播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文化帝国主义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
文章还探讨了文化帝国主义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批评与争议,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通过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再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思考全球化时代下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促进贡献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全球传播、文化帝国主义、历史背景、概念、影响、全球化、表现、批评、争议、思考、发展方向、建议。
1. 引言1.1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再次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播网络的普及,文化的传播已经超越了国界,形成了全球传播的新格局。
这使得原本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内容得以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同时也加剧了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强国通过文化手段来影响、统治弱国的现象。
在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和影响。
全球化使得文化传播更加快速和普及,同时也带来了跨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困扰。
在这一背景下,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再解读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本文将从文化帝国主义的历史背景、概念及影响、全球传播视域下的再解读、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表现,以及批评与争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的复杂性,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将成为当代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也将为我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
2. 正文2.1 文化帝国主义的历史背景文化帝国主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控制的现象。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社会基础及其概念辨析【内容提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因此,本文考察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理论背景,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基础,阐释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使我们能够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最早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节目进入拉丁美洲国家后的影响的研究,后多用于发展中国家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
它的锋芒指向指责西方的文化侵略,尤指美国的廉价电视倾销第三世界,以及西方通讯社对外电新闻的支配和垄断,从而抨击此种文化冲击使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得以一路畅通,导致西方的“文化霸权”,以及第三世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最终造成全球资本主义化,或者说,使资本主义成为令全球同质化的力量。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批评三大术语相互置换,简称为后殖民理论或后殖民批评。
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和社会思潮,后殖民所针对和所反思的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这一历史事实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它立足于历史学、文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广泛涉及文化帝国主义、殖民话语与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以及种族、阶级、性别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由于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的一个分支,我们研究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就要清楚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亚、非、拉一大批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独立后这些国家的领导者认识到,在进行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也要积极从事文化建设。
因为在殖民主义时期,殖民统治者把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进行扭曲性解释,使殖民地国家的人们失去代表自己发言的权利并被迫接受这种扭曲性解释,以至于在独立后这种扭曲性解释的流毒还依然存在。
东方主义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 一个国家运用政治与经济权力,通过 文化输出的方式对另一国进行文化侵蚀 , 使自己的文化在输入地占据主导地位,而 当地的文化被迫逐渐消失,进而更容易地 获取经济、政治利益。是一国以文化方式 达到从根本上消灭另一国文化、淡化民族 意识,从而达到更根本的政治、经济侵略 的目的。 情人节与七夕 学外语
美国女特工在山西挖煤 |
2013年10月22日 11:11财讯.COM /wkp/20131022-CX03c6t1.html
微博认证为“环球网美国记者站”的微博截图爆料, 美剧《神盾局特工》第一季第四集上演雷人桥段, 一位西装革履的调查人员,正在向一位黑人女子询 问着什么,女子说:“醒来时在什么伤员验伤分类 处,然后自己在一个铜矿下面的牢房里过了四 年……”那位调查人员马上试探着问,“有消息说你 被带去了山西省”。该微博调侃,“有一女特工任 务失手结果神秘失踪了很多年,经过组织调查原来 是被抓到山西挖矿了……美帝的编剧你们够 了!!!”还有网友继续接力调侃,“其实她原来 是个白人,挖了四年煤染黑了。”
《英雄》中中国元素的堆砌; 雅典奥运会闭幕式 2、警醒人们去打破东方主义的枷锁 促使今天的人文学科努力提供新的方法 和观念,打破东方主义文化殖民色彩的定型 观念。 这项任务非常艰巨,根深蒂固的历史文 化的浸淫使人们很难完全分辨清晰哪些是对 现实的清醒认识,哪些是受东方主义观念的 预设影响。
思考:
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有什么作用, 只是充当旅途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它一口 气吃了4只西瓜,把和尚,仆人,猴子的一份 都吃了;还说它调戏了7只蜘蛛,被蜘蛛们狠 咬了一口。 那个仆人也是什么用都没有,整天担着 一副破行李,听任摆布。 和尚花了13年才到了印度,寻了一些印 度的佛经,像得了宝贝一样回国了。 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是想不到,中 国人这么热衷于冒险;二是想不到1000年前 中国人就喜欢宠物猪了。 ……
从新闻传播的视角审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在 17 年 出版 的《 播 与 文 化控 制 》 书 中给 文 化帝 国 主义 96 传 一 下 了一 个 内涵非 常模 糊 的定 义 。S hl r 为文 化帝 国 主义是 c ie认 l
“
一
“ 化 同质 论 ” “ 文 、 电子殖 民主义 论 ” “ 体帝 国主义论 ” “ 构 、媒 、结 性帝 国主义论 ” 。尽 管称 谓不 尽相 同 , 却涵 盖 了文 化帝 国 等 但
主义 论 的要 旨。
个 社会 被 卷 入 现代 世 界体 系 ,并 且这 个 社会 的上层 被 这
个 现代 世 界体 系所 吸 引 、 者 被压 迫 并且 有 时 被贿 赂来 改 变 或
自己的社 会 体 系 以便 使 自己 的社 会 体 系 符 合 世界 上 占主 流
的世 界 体 系观念 的需 要 ” 。S ht r @ c ie的定义 由于 内涵模 糊并 且 l 广 泛 而被 学 者 赋 予 许 多 不 同 的解 读 ,并 受 到 众 多学 者 的批 判 。相 比之 下 , e rn 文 化 帝 国 主义 的 界定 更 加 简单 与 明 B la 对 t
一
晰 。他认 为文化 帝 国 主义 是 一个 国家把 自己的价 值 观念 、 行
为 准 则或 者 生 活 方 式 强 加 给其 他 国家 的 一个 可 以证 实 的 过 程 。 B l a 给文 化帝 国主义所 下 的定 义对 推崇用 量化 手段 研  ̄ et n r 究文 化帝 国主义论 的学者 有很 大 的吸 引力 。 文 化帝 国主 义 的三个 范式
! ! 星 — .. : 兰 ! .… . .
…
~
从新阀传播的礼 角审礼又伯审国主 理论
口 刘 晖
摘 要 : 文首 先 论 述 了文 化 帝 国主 义 的 内涵 以 及 理 论 缺 陷 , 后 提 出 了两 种 相 对 立 的 观 点 。 笔 者 认 为 , 然 本 然 虽
从新闻传播的视角审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从新闻传播的视角审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作者:刘晖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1期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以及理论缺陷,然后提出了两种相对立的观点。
笔者认为,虽然这个理论备受诟病,但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笔者以西方媒体炮制的“中国威胁论”作为论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有效性的一个例证。
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摇中国威胁论?摇阴谋论与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与媒体帝国主义在传播学领域,可能没有哪个理论能像文化帝国主义理论那样被冠以如此多的称号。
翻阅一下国际传播学领域的相关学术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曾经被称为“文化同质论”、“电子殖民主义论”、“媒体帝国主义论”、“结构性帝国主义论”等。
尽管称谓不尽相同,但却涵盖了文化帝国主义论的要旨。
但Tomlinson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的研究把电视、电影、报纸和广告等传播媒体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
①于是有学者把文化帝国主义等同于媒体帝国主义。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与媒体帝国主义是不是同一概念?文化帝国主义的创始人Schiller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被广泛地批评缺乏精确性。
英国学者Boyd-Barrett把媒体帝国主义定义为“一个国家对其媒体的拥有,控制并且向其他国家传递其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单向式的行为”②。
这个定义又被广泛地解读为内涵过于狭窄,忽略了对文化这一变量的考虑。
而非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当前的国际传播不存在文化控制的问题,他们更愿意从媒体帝国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③在研究方法上,非马克思主义学派倾向于运用量化的方法来考察媒体的效果。
美国的大众传播学界更倾向于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研究国际传播领域信息流动的不平等性,更多的学者否认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存在。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欧洲更具有影响。
笔者认为,虽然媒体可以从文化中被萃取出来进行单独的分析,但媒体本身并不存在于一个真空环境里,媒体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媒体产品的内容制作等无一不被打上文化的烙印。
文化帝国主义
浅析文化帝国主义20091031228 穆雄09 社(2)文化帝国主义是指西方强国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他国人民头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减弱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阻力的目的。
简言之,文化帝国主义就是通过文化思想的渗透来控制一个国家人民的灵魂,然后把这个国家变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地。
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它通常被表述为第一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给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众所周知无论任何时期,帝国主义的本性都是侵略、征服、控制和剥削别人,老牌帝国主义用炮舰和金融或商品手段,即用军事或经济手段来达到目的。
而新帝国主义的手段则越来越高明,除用军事、经济手段外还用文化思想手段达到他们丑恶的目的。
但是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概括起来文化帝国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文化帝国主义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扩张。
这主要是指某些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向其他国家系统地扩展其经济、政治与文化控制方式,而结果则是导致了实力雄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西欧)与相对贫弱的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南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支配、附属和依赖的全球关系。
而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这一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某些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时尚风格通过市场向其它国家传输,从而产生特定的需求与消费形态,巩固和支持了支配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
第二,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支配。
西方一些学者和政治家通常在为资产阶级国家政府服务时,总是强调西方大国的文化和价值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如基辛格认为,“似乎每一个世纪都会出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整个国际关系的力量、意志、智慧和道德源动力,这几乎是一个自然规律”。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关于文化帝国主义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身着奇装异服,哈韩哈日,言必称欧美的少年。
于是,很多人开始高呼要保卫中国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其实,这些现象无非是说明了我们社会中某些空白之处被外来的文化填补了。
如果说,这些行为真的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需要进行引导的话,我认为反对者们首先要做的不应该是长篇累牍的口诛笔伐,而是尽快地找出能改变这些少年行为的“文化替代物”,但是很可惜,我们的学界和业界是有一些脱节的,很多人在呼吁抵制来自外部的文化冲击的时候,却不知道开发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
中国的电视产业的现状也许最能清晰地体现这种文化供需上的失衡,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的电视产业每年有约600万小时的节目缺口。
以儿童节目为例,中国18岁以下人口达3.67亿,但儿童节目连利基市场都不是。
中国电视台的儿童节目过多依赖进口卡通,而且经常定位不当。
在很多时候,我们媒体的内容话语缺失了。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中,将文化帝国主义划分为四个层次: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及对现代性的批判。
对于这个理论,我们更多是在众多学者高呼“狼来了”的时候接触到的,当今也需要我们也对文化帝国主义作出批判,但我们或许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抵制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入侵。
这里,我想更多追问的是,中华文明的自信到哪里去了,是否大规模抵制来自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产品就可以使中华文明得到伟大的复兴?捍卫本国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的同样今天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的话题。
有人作出过统计,到1999年,法国影视市场的72%,德国影视市场的90.05%,日本影视市场的64%以上均为美国所抢占。
电视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和严重,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98年统计,世界各国进口的电视节目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来自美国,这其间既有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更多是电视片(特指电视剧之类的片目)。
文化帝国主义名词解释
文化帝国主义名词解释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帝国主义”浪潮下,一般指的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的强加行为,是具有文化优势的大国,不用军事暴力征占其他国家的领土或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
企图将这种一国的文化优势变成世界性的文化优势的过程,是现代帝国主义发展总过程的一部分。
文化帝国主义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通过市场而非军事进行扩张;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者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支配,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文化帝国主义与全球电视传媒的扩张
文化帝国主义与全球电视传媒的扩张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而文化帝国主义作为一种现象,也愈发引人关注。
特别是随着各种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视传媒的迅猛扩张,文化帝国主义表现得尤为明显。
通过对全球电视传媒扩张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及其影响。
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强势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对弱势文化进行渗透和支配的现象,它并非仅体现在经济或政治层面,而是通过文化交流、媒体传播等渠道,影响和改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
文化帝国主义不仅包括单向的文化输出,也涵盖了对本土文化的改造和重塑。
文化传播与权力关系在文化帝国主义的框架下,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行为,更涉及到权力关系。
当某种文化通过电视等媒介占据主导地位时,它往往会影响到受众的认同感、标准以及社会结构。
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明显,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通过传媒将其文化模式广泛传播,造成了相对于本土文化的压制。
全球电视传媒的发展历程电视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自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后来的彩色电视,再到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不断推陈出新。
这一过程中,电视不仅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更逐渐演变为各国展示自身形象、塑造国家品牌的重要平台。
电视媒介的全球化进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设备普及,传统电视传媒逐渐向网络平台迁移。
例如,Netflix、YouTube等全球性视频平台迅速崛起。
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海量的视频内容,也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跨国界的内容传播。
无论是在美国、欧洲还是亚洲,这些平台所播放的内容常常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
数字革命与媒介融合新的数字技术带来了媒介融合的趋势,使得以往局限于特定媒介形式的信息,可以便捷地在多种平台上流通。
这种变化使得强势文化通过不同渠道渗透入其他国家。
文化帝国主义讲述
二、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最早来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 代美国电视节目进入拉美国家后的影响研究,后多用 于发展中国家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 它的锋芒指向职责西方的文化侵略,尤其是美国 的廉价电视倾销第三世界,以及西方通讯社对外电新 闻的支配和垄断。抨击资本主义文化扩 张 导致的西方“文化霸权”以及第三 世 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最终造成全 球资本主义化。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战火八十年代初叶 从第三世界烧到欧洲。 电视剧《达拉斯》是文化帝国主 义的象征。
《达拉斯》
《朱门恩怨》(Dallas)于 1978年至1991年间,由美国哥伦 比亚电视网制作,总计13年间播 出356集,不仅是该公司最长寿的 电视剧之一,同时行销全球56个 国家的电视台,被视为无往不利的 美国剧集经典。
文化抵抗事实上是和文化霸权同步进行
全球美国化实际上并没有成为现实
各个国家对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抵制
1972-1982年间,拉丁美洲进 口电视节目的平均小时数在减少,许 多国家发展了自己本土的电视剧。
• • • • • •
秘鲁的《单纯的玛丽亚》 尼日利亚的《公鸡在拂晓打鸣》 肯尼亚的《图绍利阿尼》 土耳其的《麻雀不迁徙》 巴西的《大赌注》 巴基斯坦的《夏娃的女儿》
2、电视节目
早在1974年,美国就占据了全球 电视节目出口的40%。1984年美国占 据了拉丁美洲进口节目的77%、西欧 进口节目的44%、阿拉伯国家进口节 目的42%、南部非洲进口节目的47%、 加拿大进口节目的70%。到了20世纪 末,美国电视节目已经占到许多国家电 视节目的60-80%以上。相比之下,美 国自己的电视节目,外国进口的节目则 只占1-2%。 “全球电视网”
“西班牙语国际网络” 把西班牙语节目传送给美国的 墨西哥移民观众。
文化帝国主义 1
后殖民主义思潮指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它指当今一些 理论家对于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批评,对现行西方文化传 统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种种偏见和野蛮的揭示。它提 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 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 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 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 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新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
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这种新的 变化不仅是传统的认识和观念所无能为力的,也不能完全由现代主义 来解释,于是,人们将这种社会称为晚期资本主义(恩斯特.曼德尔)、后 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后资本主义社会(拉尔夫.达伦道夫)、后社 会主义社会(阿兰.杜汉纳)、后现代社会(阿米泰.艾特奇奥尼)、后匮 乏社会(5社会政策6杂志)、后福利社会(吉迪恩#绍伯格)、后大规模 消费社会(赫尔曼.卡恩)、信息与传媒社会(马歇尔.麦克卢汉)、奇观 社会(格尔.迪伯德)、有计划性衰竭的官僚政治社会(亨利.列斐伏尔) 等等。这种新的社会和历史阶段需要用新的概念和理论去阐释,于是, 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后殖民主义又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孕育产 生。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在20世纪60年 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化 进行了激烈批判而提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实践特征
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侵略、剥削和征服别人,老牌帝国主义 用炮舰或金融的手段,而新帝国主义除了这些手段外,还 利用了文化思想手段。 1.文化帝国主义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 进行扩张。 2.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 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化的文化支配。 3.文化帝国主义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文化扩张。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
欧洲鼓励跨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促 进欧洲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是西方国家在文化 领域推行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旨在 将其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制度纳 入其自身的主流文化体系中,从而实
现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帝国主 义思潮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特 点,不仅涉及到文化、政治和经济领 域,还涉及到社会、教育和科技领域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
2023-11-05
目录
•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概述 •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的影响 •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的批判 •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的应对策略 •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的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概述
定义与特点
• 定义:文化帝国主义思潮是一种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特点的文 化扩张和渗透策略,旨在通过全球化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将 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同化或削弱,从而实现文化 霸权和全球文化垄断。
西方国家的文化政策
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大力推广和传播其文化和价值观 ,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欧洲的流行音乐等。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 主导地位,这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推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发展历程
01
早期阶段
在早期阶段,西方国家主要通过殖民扩张和宗教传播等手段,强行推
文化交流合作
中国通过文化交流项目、孔子学院等方式,推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 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欧洲的文化多样性保护
多元文化政策
欧洲国家重视多元文化政策,尊重和保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传统和价值观,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
文化帝国主义与全球电视传媒的扩张
文化帝国主义与全球电视传媒的扩张文化帝国主义作为一个争议性的概念,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电视传媒的迅速扩张,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愈发凸显。
本文将探讨文化帝国主义对全球电视传媒的影响以及扩张的方式和动机。
文化帝国主义概述文化帝国主义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提出,指的是发达国家通过文化产品、观念和制度对其他国家进行操纵和影响,以实现经济、政治目标并确立意识形态霸权。
文化帝国主义不仅仅是文化输出,更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
全球电视传媒的兴起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进程,全球电视传媒在近几十年内蓬勃发展。
各大跨国传媒集团如福克斯、时代华纳等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业务,推动了电视节目、电影、纪录片等内容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
《权力的游戏》与美国文化输出以《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为例,这部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美剧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更影响了观众对权利、阶级、伦理等方面的观念。
通过该剧,美国文化巧妙地渗透到世界各地,塑造了人们对某些价值观念的认知。
亚洲泰剧热与泰国软实力除了美剧,亚洲的泰剧也在近年来风靡全球,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
泰国通过泰剧成功输出本国文化元素,提升了自身在区域文化中的影响力,从而塑造了独特的软实力。
中国电视剧走出去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出电视剧《鹿鼎记》,走出了本土市场,并逐渐将中国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
随着中国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例如《甄嬛传》、《琅琊榜》等剧集在海外也拥有大量粉丝,为中国塑造了更加积极、多元的形象。
文化帝国主义下的反制力量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许多国家开始警惕并采取措施保护本土文化。
例如法国通过法律规定要求播出法语节目;土耳其大力支持本土剧集在中东和欧洲地区传播;韩国则通过韩流向世界分享韩国文化。
电视传媒在文化输出中扮演的角色全球电视传媒在今日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文化输出者也是接收者。
它们既受到发达国家政府、企业的影响和操控,也受到受众需求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抵制等压力。
文化帝国主义的几种理论形态
文化帝国主义的几种理论形态文化帝国主义的几种理论形态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一种被西方学者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政策,即进一步加强文化外交,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并且把“西方的思想和实践”视为“具有普遍性权威”的唯一标准,认为“凡是不顺从西方、尤其是美国人权观念的政权都是专制和非法的”(参看英国《卫报》1994年4月4日约翰·格雷的文章:《拒不接受东方有希望的前景》)。
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帝国主义政策相呼应,一些西方学者纷纷提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后殖民主义论”,经济、政治、文化、人权“无国界”论等各种观点,试图为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扩张披上一层道德的、合法的外衣。
这可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形态。
现择其主要的作扼要介绍。
关于“历史终结论”。
美国《国民利益》季刊1989年夏季号刊登了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副司长、原兰德公司分析家弗朗西斯·福山纪念冷战结束的文章,题为《历史的终结》,提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历史终结论”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和苏联不得不进行改革和西方文化处于统治地位等现象,不仅标志冷战结束,更表明西方自由民主的普及而作为历史的终结,即今后统治物质世界的将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人类社会发展不会再出现更新的形态。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在20世纪,西方的自由主义首先与专制主义的残余,然后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最后与现代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斗争,最终西方思想取得了胜利。
这表明,有系统地取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可行方案已经取尽用竭,人类意识形态和统治形式演变,以西方自由民主的普及而终结并且巩固下来,世界已进入大同状态,即:在政治领域中享有自由民主,同时在经济领域中容易得到录像机和立体声系统。
费朗西斯·福山还进一步阐述:在西方国家,资本与劳工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阶级问题已退居次要地位,共产主义今天在发达的西方世界的吸引力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低;在亚洲,日本人以自己的方式采纳并改变了传输到日本的西方资本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对西方自由主义在亚洲的发展与普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的改革表明,中国今天已不成为亚洲或世界的指路明灯或典范;在苏联,斯大林主义已经开始为自由主义所取代,苏联过去的制度已遭到彻底的毁灭性的批判;今后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提出挑战的,只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宗教信仰,另一种是民族主义,但它们都不能对西方自由主义构成致命的危险。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读书笔记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读书笔记英国学者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从四个方面对文化帝国进行了剖析,这四个方面分别为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权、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以及对现代性的批判。
人类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按照地域来进行划分,当前随着全球发展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文化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相对于以往来说,都有了空前提升。
因此结合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观点,对我国文化体系和对外交流进行预判,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媒介帝国主义不等同于文化帝国主义。
按照我个人理解,媒介帝国主义主要讲究是一种载体因素,因此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欧美等发达国家传媒集团在国外开设分公司,影响力日益扩大。
在欧美发达国家传媒集团日益扩张的同时,很多人对国外传媒集团存在误区。
我把存在的误区总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很多人把媒介帝国主义视为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甚至有些人把媒介帝国主义看做是洪水猛兽,实质上媒介帝国主义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文化交流与融合,从整体意义上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第二,忽略文化接收地民众的文化判断能力。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生活氛围和思考方式。
在欧美媒介帝国主义进行文化传播同时,文化接收地居民文化价值观念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有限的。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一些腐败思想传入我国,对我国民众的价值观念判断产生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但是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比例上,这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因此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小问题,而阻断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
二、强化民族国家话语权重要。
文化影响力与民族国家话语权有着直接关系,在未来世界,舆论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甚至在某些时候,一些拥有强势话语权的国家可以引导世界舆论导向,长期以往,对于构建公平有序的国际社会秩序是非常不利的。
在构建国家话语权的过程中,跨国传媒集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_文化帝国主义_命题源流考
大国的殖民征服 , 但西方传教士大规模地奔赴国 外却是在殖民征服之后, 这样基督教传教活动显 然与西方帝国主义本身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多学者认为 , 文化帝国主义 概念中包含着西 方传教士在非基督教国家对异教徒的 文化征服 或 文化教化 的活动。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 瑟 施莱辛格把美国传教使团等同于 文化帝国主 义 , 认为传教士个人也许从来不向传播基督 福 音 的国家行使经济或政治权力, 但是 , 他们的行 为反映出美国文化对其他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有目 的的侵犯。 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历史学教授肯 顿 克莱默非常肯定地指出了传教士在美国征服 和统治菲律宾过程中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他 认为美国在菲律宾的传教士 构成了美国殖民人 口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他们有助于在菲律宾和美 国形成对菲律宾文化以及美国驻扎在该群岛的态 度; 他们偶然也帮助形成政策。他们促进菲律宾 人顺从自己的新命运, 成为政府的积极支持者, 在 这两方面都被认为是在履行 文明的使命 。 克 莱默这里显然强调在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统治上 传教士通过传播宗主国的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而 实现对当地人的文化 征服 。 因此 , 在关于现代基督教传教运动的论著中, 文化帝国主义 是一个常见的概念 , 用来说明西 方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手持 圣经 的传教士在西方 之外转变这些 异教 国家的文化所使用的方式以 及带来的结果。加拿大学者瑞安 邓克考察了文 化帝国主义概念在不同学科的使用 , 通过对新教 在中国传播的个案研究, 分析了现代世界历史上 西方传教运动对非西方国家的影响, 他的结论是, 传教运动必须被视为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改变西 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的全球化现代性的一个组成 部分 , 对传教运动进行全球比较的探讨能够有助 于阐明现代文化全球化的进程。 美国莫海德州 立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 哈里斯研究了文化帝国 主义与 19 世纪中叶美国新教运动对中国影响的 关系。他对 文化帝国主义 的理解是, 作为更好 地了解传教史的一个分析概念 , 文化帝国主义 仍然证明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不过, 他认为迄 今为止对 这一概念的使用 还存在着很大 的局限 性, 原因主要有二: 一个是学术界对 文化帝国主 义 解释不一 , 缺乏一个广为认可的准确概念。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帝国主义| 新传理论41
一、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大批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通过各自的文化表现出来。
西方国家在向全世界传播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在倾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形成文化的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促成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议题的形成。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战后的西方文化进行了激烈批判,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方文化,其实是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
西方文化基于某种优越感,力图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其他民族,削弱其它民族的向心力,确立起以西方文化价值为主导的价值、伦理共识,以便建立起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秩序。
文化帝国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锋芒直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把西方的思想和实践视为具有普遍性的唯一标准,揭露出此种文化侵略导致西方文化霸权的确立,以及第三世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
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渊源主要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法农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以及福柯的权力-话语思想等。
二、理论内容
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是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代表学者。
他在《大众传播与美帝国》(1969)中提出“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在《传播与文化霸权》(1976)中再次论述。
文化帝国主义是关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对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的理论。
它关注国际文化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不平等结构以及由此形成、扩大和加强的跨国支配。
他以“依附理论”为依据,揭示了大众媒介与美国政府、军界和民间企业构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控制美国社会的传播,并使美国大众传播业凌驾全球,导致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的丧失。
文化帝国主义使大部分(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也包括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国家的文化产业依附于少数发达国家,破坏了被支配国家的形象,扭曲了被支配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对被支配国家的传统道德或政治体制产生了破坏作用。
文化帝国主义是现代帝国主义发展进程的一部分,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消费和支配,而非传统的武力征服,来造成第三世界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
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是把个别传播大国对世界信息系统流通的支配看作推行文化扩张主义,把发展中国家的牵制和反抗看作是抵制文化侵略的过程。
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
(1)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扩张。
(2)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3)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文化帝国主义导致一些经济上的主控国家系统地扩张了对其他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控制,以至于这些主控国家的社会制度及种种价值观在世界体系中占据核心和支配地位,其经济文化产品在全球扩散并给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侵犯和冲击。
美国传媒使美国文化和价值体系向外渗透。
文化帝国主义所讨论的重点,是跨国公司生产的电影、电视节目、音像制品、新闻及广告等产品,因而也把文化帝国主义称为“媒介帝国主义”(media imperialism)。
三、信息时代的“文化帝国主义”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帝国主义借助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跨时空、可视化、可复制、虚拟化、大容量、自主性、可开发等特点,以新的形式面貌不断壮大自身力量,形式更加隐秘,影响潜移默化,成效相当巨大。
主要表现为:
1
信息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信息量的掌握很大程度与国家的发达程度成正比。
传播的不平衡会损害文化的多元性,导致“文化同质”现象。
发达国家在信息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在文化传播上占据绝对影响力,打着自由流通、自由传播的旗号,实行文化霸权主义。
2
信息社会的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
掌握了新媒体的话语权,就占领了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新媒体快捷、便利的优势为“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平台,西方国家可以轻易地控制发布的信息,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
3
信息技术发端并兴盛于美国,其发展过程以美国为中心,造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信息化发展上存在“数字鸿沟”。
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强势输出其文化和价值观念,导致弱势国家的文化产生“基因突变”。
4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持续向世界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但也成为文化帝国主义利用的对象。
特别是经过信息技术的改造后,“传统文化”成为向国内宣传“普世思想”等意识形态的重要利器,借用熟悉的形象、故事,颠覆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5
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英语在信息时代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将英语国家的意识形态、思维框架、行为准则、价值理念等强加于非英语国家,使得文化间的双向交流变成了单向输出,文化全球化向西方化、单一化发展。
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对语言的侵蚀,推广国际语言。
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对于中国文化的侵蚀和入侵,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党的先进文化作为根基,大力开发传统文化并借助传统文化的优势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全面发展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后方保障。
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战略,增强社会文化意识,夯实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具体对策主要有:夯实国家经济基础,提升国际影响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用马列主义构筑意识形态防线;加强国外文化甄别监管,预防文化入侵;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正确文化观;弘扬时代特色,推进理论创新与文化工程创新;加大经济投入,培育优良文化创意产业等。
参考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72。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26-330.
陈世华.媒介帝国主义和思想管理:重读赫伯特·席勒[J].国际新闻界,2013.2.
吴靓.重读席勒:信息时代“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8.10.邱金英.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齐峰.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