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课件

0.
多年少免耕后多数土壤有变紧实的趋势。
03.
耕作表层有机质和养分富化而下层贫化。
04.
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
05.
杂草虫害增多。
06.
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
播种与育苗移栽 灌溉与排水 植物生长发育调控
第三节 农作物种植要点
播种与育苗移栽 生育期 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目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完全统一。
03.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04.
确定合理的群体与田间结构。
(三) 间、套种技术原则
轮作换茬
相关概念 连作 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这是一种落后的种植制度,容易造成地力消减,病虫杂草滋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轮作 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方式。
01
中耕(inter tillage)
02
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保持土壤水分,促进种子发芽。 使用机具有V型、环型或网型镇压器,木磙或石磙。 适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半湿润地区播前旱情较重或土块较多土壤、轻质土壤、玉米等大种子作物播种后及小麦越冬前。
镇压(packing)
平畦 北方种花生。畦宽2-4m,为播种机宽度的倍数,畦长10-50m不等,四周作宽约20cm、高15cm的畦埂。灌水时由畦的一端开口。 高畦 南方种棉花、油菜、大豆等旱作物。畦宽2-3m,长10-20m,四面开沟排水,防止受涝。 作畦用筑埂机和开沟培土而成。
改善土壤及耕层结构
01
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播床
02
清除残茬杂草肥料,消灭病菌
耕作学

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2.生态型: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而成的不相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3.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组成原生质的一切必要元素在内,都趋向于在生物圈内循环移动,各自以一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然后又返回环境。
这些大致成环形的线路。
5.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制的总称。
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6.正对等效应:作物之间通过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有利的相互影响,称为正对应效应,亦称为正对等效应。
7.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8.生物群落:是在一定地段或自然生境里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9.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物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个数量关系,就是十分之一定律。
10.土地当量比: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11.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平衡控制、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
12.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而成的相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3.耕层构造: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物与总空隙度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耕作学电子课件

• 保证产量
– 高产、稳产,15-16亿人口消费(产量多了?) – 100Kg X 16亿人/1000kg/0.7 (口粮) – +75Kg X 16亿人/1000/0.33 (饲料粮) – =2.86亿吨+3.60亿吨=6.46亿吨(粮食总量)/
年
• 提高质量
– 多样、优质、安全(色、香、味、净、健、美, 水平高了?)
•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1.2.耕作制度的功能
• 微观技术功能
• 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
–硬技术、有结果
–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
户)
• 持续发展
– 环境、资源、经营、多样化(自然基础、社会基础)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3.2.途径:
• 精致农作
–集约化(投入)
• 土、水、肥料、机械、劳力利用率
–提高单产(核心)
• 个体光能利用率、群体结构
–提高复种(手段)
• 农田群落覆盖度、立体种养
–因地制宜(原则)
• 合理布局,资源全面综合利用
人口、农民、土地、水、耕地
2、淡化产量、优化结构
产量、品质、需求并重,通过结构优化满足社会 发展需求
3、适当发展、保护环境
速度、开发强度、投入、肥、药、膜、生物
4、用养结合、持续高产
协调、土壤、综合发展
5、科技教育、提高素质
农民、劳力、科研、教学、推广
6、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非种植业、非农产业、非乡村发展,突出优势
华北耕作制度

华北耕作制度华北地区的耕作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模式,涉及到土地利用、种植方式、耕作技术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以华北耕作制度为主题,探讨其特点、优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华北耕作制度的概述华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市,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华北耕作制度,即在该地区农田中广泛采用的耕作模式,其核心在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耕地的肥力,并通过科学的种植和技术手段实现高产高效。
二、华北耕作制度的特点1. 种植方式多样化:华北地区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地类型和农作物特点,采用了多样化的种植方式,如轮作、间作、复种等,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2. 耕作技术先进:华北地区注重技术创新和科学种植,不断引进新的农业机械设备和耕作工具,对肥料的使用和施肥方法进行精确控制,实现了高效耕作和农作物的优质稳定产量。
3. 合理轮作制度:华北地区倡导合理轮作制度,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种植,有效避免土地的连作障碍,保持土壤的肥沃度,减少害虫和病菌的滋生,为后续作物的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4. 水利设施完善:华北地区依托河流和水库等水利设施,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通过科学的水肥一体化管理,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有助于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5. 农作物结构合理:为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华北地区注重农作物结构的合理安排,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病虫能力强的农作物,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潜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华北耕作制度的优势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科学的耕作模式和合理的轮作制度,华北地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
2. 保护生态环境:华北耕作制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轮作和科学施肥,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风险,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华北耕作制度以高产高效、节约耕作为目标,通过科学耕作、合理施肥和优化农作物结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劳动力配置原则:根据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农民人口的分布情况,合理配置耕作劳动力,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土地类型划分原则:根据土地的质量、水源条件、地形地貌等特征,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合理规划耕地布局,提高产能和科学管理。
3.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原则:根据土地的不同用途和农作物的适生性,将耕地划分为主要农作物种植区、畜牧养殖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多样化利用和保护。
4. 经济稻作与粮食基地区划原则:根据粮食产量和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划定经济稻作和粮食基地,重点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5. 区域分工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6. 农业保护区的划定原则:根据土地资源的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划定农业保护区,限制或禁止进行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以上是我国耕作制度的一些区划原则,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民的利益。
耕作制度-文档资料

在同一块地里,一个生长季节只种植一种作物的方式。
3.混作:在同一块地里,同期混合种耕作制度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套种:是指将两种生长季节不同的作物,在前作未收地理科:张隆家整理如在小麦生育后期套播玉米,既可提早玉米的播种期,又获前于行间套播后作的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全部农田技术措施。
它主要包括避免了双夏农活紧张问题。
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杂草防除制度等环节。
(二)间作套种增产的原因:1.立体利用空间,连续利用时间,协调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是种植制度对天然生态系统成层性的摹拟 ; 2.用地养地相结合:禾本科—豆科 ; 套种,可减少地面裸露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及其在时间(种植顺序)和空间上(种植地点)时间,保持水土; 3.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 4.利用边行优势; 5.增加作物的抗逆能力:的配置安排。
具体是指:在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种什么作物和品种、每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作使农田生态系统复杂化,作物群体的抗逆性增强。
物之间应如何安排及种植地点等内容。
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者休耕、单作、间作套种、 (三)间作套种的技术要点轮作或者连作等等。
1.要合理搭配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从株型来说,要一高一矮,如玉米与花生的搭配 ;一、作物布局作物 ?地上部份要一胖一瘦,即松散型与紧凑型作物搭配,如芝麻与绿豆混作;?作物的叶片要一布局的概念:决定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农场或者农户)种什么作物和品种,种多少和种在哪里圆一尖,即阔叶与窄叶的搭配,如棉花与小麦套种;?从根系分布来说,要一深一浅 ;?用等问题的安排;即农作物在空间上的安排。
作物布局的重要性:1.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地作物和养地作物要相互搭配。
生产条件,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2.解决作物生产中争时、争地、争水肥、 2.采用适宜的配置方式和比例:有行间、带状间、套播等方式; 行比可根据作物的主次和生育争劳力等一系列矛盾,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养地制度(土壤管理) Soil management system
耕作层的管理(操作) 土壤耕作、施肥、水分 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PPT文档演模板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1.2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
作物产量 = 光合强度 ×光合面积 ×光合时间 × 1-呼吸消耗
高 光 效 品 种
合 理 群 体 结 构
环 境 条 件
叶 片群群 数体体 与大结 大小构 小
生 育 期
复 种 程 度
合 品理环 种群境 特体条 性结件
构
育栽耕 种培作 学学学
一个合理的养地制度能够保障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资源环 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种植制度
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范围内,从宏观和整体上安排作物的生产。
1.空间范围?(国家、省、地区、县、乡、村、社、户)
全县 (60万亩)
2.种什么? (粮、棉、油、糖、烟、饲、果、蔬、茶等)
冬小麦 冬油菜 春玉米 单季稻 夏玉米 蔬菜地
v 极限性
§ 不可超越的界限,可以不断地靠近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b)研究生产潜力的意义
v 摸底
§ 自然界和自己的能力、家底,最多能有多少产品、 能够支撑多少人
v 技术进步方向
§ 研究影响潜力的因素,寻找技术进步方向和最佳突 破口
v 行为判定和决策依据
§ 需要努力否?值得努力否?如何努力?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
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基础。
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发展对中国农业时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耕作制度的演变和创新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耕作制度的演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耕作制度对中国农业时代的影响。
一、耕作制度的演进(一)原始的耕作方式中国古代耕作制度最初是原始的耕作方式,主要依靠人工耕种,使用简单的农具如犁、耙等。
这种耕作方式在农业生产初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效率有限,生产力相对较低。
(二)农田水利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民开始注重农田水利的建设。
修建水渠、灌溉系统等,改善了土地的水分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田水利的发展使得耕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三)集体耕作制度的形成在中国古代,集体耕作制度逐渐形成。
农民组织在一起共同耕种土地,实行合作劳动和分配制度。
这种耕作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劳动力,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同时,集体耕作制度也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农村社会的互助和共享精神。
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随着耕作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农民逐渐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
他们研发了更加高效的农具,如犁、耕耘机械等,使得耕作更加轻松和高效。
同时,农民还改良了农作物的栽培方式和品种选择,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验。
他们观察和总结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及土地的适宜耕作方式。
这些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和疾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农业生产组织的改进随着集体耕作制度的形成,农业生产组织也得到了改进。
农民通过合作耕作、分工合作等方式,将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有序和高效。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一、作物布局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㈠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1、作物布局的含义 •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或规 划,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哪里。具有时空概念。
• 作物布局的内容:作物种类布局;熟制布局——一年 内不同复种方式的结构与比例的布局;品种布局;秧 苗田布局(面积、距离)。
17
㈡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1、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 日照长短 • 光强
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凉作物(耐寒作物、喜冷凉作物) • 喜温作物
16
3、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 喜水耐涝型:水稻 • 喜湿润型:陆稻、烟草、黄麻 • 既不耐旱又不耐涝型: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 耐旱怕涝型:甘薯、花生、绿豆 • 耐旱耐涝型:高梁、田菁、草木樨
• 植物生产车间 • 动物生产车间 • 微生物分解车间
30
4、农林牧之间的关系
• 农林关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积雪, 减轻土壤风蚀;改善农田小气候。
• 农牧关系:农牧结合的意义在于——改善食物结构; 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 力和肥料。
29
㈡ 农作物的生活条件与高产稳产
THE END
9
二、复种
㈠ 有关概念
1、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 一年内种收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
2、复种指数(sequential cropping index)=全 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
8
3、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一年内,于同一土 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
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

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
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一年两熟到三熟,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间作套种油料作物和豆类等。
在南方地区,耕作制度的选择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作物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条件等因素决定的。
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其耕作制度一年二熟或三熟,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油料作物是油菜。
在南方其他地区,如海南岛,由于高温多雨、土壤肥沃,耕作制度也一年三熟,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经济作物是椰子、橡胶等。
总之,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主要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农业生产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以实现最优的生产效益。
耕作学(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1、立体高效型农业 从平面、时间、空间多层次利用农业资源,
生产高产优质农产品。
(二)பைடு நூலகம்界农业发展趋势
2、高新技术农业 利用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动植物
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物产量和品质。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3、快速型农业 采用速生快繁技术,进行动植物繁殖、生产。 4、设施农业 利用人工设施来创造适于动植生长的环境而进
行农业生产。 5、工艺型农业 生产工艺型农产品,如方形西瓜,彩色水果、
蔬菜。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6、保健型农业 生产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产品,如燕
麦片、苦荞、有机茶等。 7、观光农业
二、中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以数量型为主的农业向数量、质量、效
益型并举农业转变; (三)小规模、分散型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1、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 2、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方式 中国自然条件多样,人多地少各地区经济发
展不平衡,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因此,不可 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高耗能的“石油农业” 的道路,只能走劳动密集型、集约化生产, 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农业 之路。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3、合理配置资源,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加 快;
4、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5、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是农业发
展的主要方向
第三节 中国耕作制度改发展方向
一、集约化 (一)集约多维利用土地 从平面上、时间上、空间上充分利用土地。 (二)在单位耕地面积上增加投入 建立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耕作制度。 (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
北方耕作制度

北方耕作制度简介北方耕作制度是指在北方地区特定的农田耕作管理方式。
由于北方地区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北方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北方耕作制度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对农田管理、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起源与历史发展北方耕作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北方地区的气候状况比较艰苦,冬季寒冷而夏季炎热,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北方农民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北方地区特点的耕作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北方耕作制度也逐渐演变和完善。
在历史上,一些农学家和农民通过实践和研究,为北方农业生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例如,北方农民在冬季常常开展深耕,以改善土壤质量和破坏土壤中的害虫,为来年的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北方农民还发展了间作、轮作和混作等耕作方式,以达到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增加农业产出的效果。
对农田管理的影响北方耕作制度对农田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通过深耕和耕作方式的合理选择,北方农民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在寒冷的冬季,北方农民常常会进行深耕,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得到有效堆积,提供充足的养分供作物生长所用。
其次,北方耕作制度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
通过轮作和混作,北方农民能够减少单一作物种植引起的害虫和病菌的滋生,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北方耕作制度对作物生长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合理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方式的选择,北方农民能够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土壤质量的改善和病虫害的控制,使得作物根系得到更好的滋养,并减少了外界环境对作物的不利影响。
其次,北方耕作制度还能够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通过间作和轮作,北方农民能够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不同的作物,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得到更好的利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利用混作,北方农民还能够减少同一作物的病虫害,并促进不同作物之间的协同生长,提高整体产量。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课件

现代农业机械化装备介绍
耕整机
用于耕翻、平整土 地,改善土壤结构。
植保机械
用于喷洒农药、防 治病虫害,保证作 物健康生长。
拖拉机
用于牵引和驱动各 种农业机械,提高 作业效率。
播种机
实现精量播种,提 高播种质量和效率。
收割机械
实现作物快速、高 效收割,减轻劳动 强度。
农业机械化在种植制度中作用
01
0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修建和完善农田排灌系统,确保农田旱能灌、涝能排。
改进土壤肥力管理
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水 平。
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建立科学管理制度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制度和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加强 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07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分析
1 2
种植结构单一
当前种植制度中,作物种类相对单一,缺乏多样 性,容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病虫害的频发。
耕作方式落后
传统的耕作方式如翻耕、连作等,容易造成土壤 板结、水土流失等问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水源污染 等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重要性
合理的种植制度是作物生产实现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的重要保证,也是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内容。
耕作制度概念及作用
耕作制度概念
指农作过程中,为了获得农作物全面 持续增产所采取的一系列用地与养地 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措施的综合体系 。
作用
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协调土壤 水、肥、气、热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
农业术语
01 内容Hale Waihona Puke 03 研究简史目录
02 类型
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有关的技术措施的总称。其主要包括作物种 植制度和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技术措施。例如,在种植制度中确定作物的结构与布局,耕种与休闲,种植方式 (如间作、套作、单作、混作),种植顺序 (如轮作、连作);在技术措施中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水分 管理、土壤耕作、防止和消除病虫害和杂草等。
研究简史
中国的相关研 究
国际上的相关 研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和以精耕细作著称的国家,汉代就有了轮作和复种,而西欧在中世纪仍以三圃制 (一种典型的休闲制)为主。中国在耕作制度方面的历史文献也很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通过广泛的 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有力地促进了各种农作物的增产,但由于不顾客观条件,硬性推广某种种植制度, 也走过弯路。在发扬精耕细作传统的同时,注意与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提高复种 指数,实行复种轮作制,将是中国主要农业耕作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
内容
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 种、混种、轮作、连作等。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 防治等。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在农业发展史上,其 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在中国,除东北、西北、 华北北部因热量条件不足实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区实行复种制。复种北界已越过长城一线,双季稻种植已北移 到北纬34°,在云贵高原已上升到海拔2420米处;三熟制界线由北纬25°北移到北纬32°。中国耕地资源不多, 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亦 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一、引言耕作制度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按照一定规则和方式组织和管理土地的制度。
在我国,由于地域广阔、气候特点复杂多样,耕作制度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区划。
本文将围绕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展开讨论,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对该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述。
二、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1.区域自然条件我国地域广阔,东西长、南北宽,气候、地理和土壤特点各异。
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中,首要考虑的是区域的自然条件。
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和土壤特点,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耕作制度区域。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土壤贫瘠,适宜发展旱地农业和畜牧业;而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水稻和蔬菜种植。
2.农作物适宜性根据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适宜性,也可以划分耕作制度区域。
不同农作物对气候、土壤和水分的要求不同,因此根据农作物的适宜性可以确定不同的耕作制度。
我国东北地区适宜种植大豆和小麦,因此在那里应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耕作制度。
3.经济发展水平耕作制度的区划也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推行机械化、标准化的耕作制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以提升农民的种植技能和农业生产水平。
4.生态环境保护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还应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需要考虑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垦和破坏生态环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中,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农民实际需求。
中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同地区的农耕方式和技术积累各具特色。
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经验和技术优势,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耕作制度的区划应注重统筹规划和跨区域合作。
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同。
耕作制度与熟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耕作制度与熟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耕作制度与熟制是农业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收成。
耕作制度是指农田管理和耕作操作的一套规范和制度,包括土地利用、播种、灌溉、施肥等操作。
而熟制则是指农作物成熟的过程,即作物长势良好并且可以进行收获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耕作制度与熟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科学地管理农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中,将简要介绍耕作制度和熟制的概念,以及文章的目的和重要性。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耕作制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熟制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以及耕作制度与熟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耕作制度和熟制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它们的发展。
通过这种结构,我们将全面而深入地探讨耕作制度和熟制在农业中的作用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耕作制度和熟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对耕作制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熟制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耕作制度与熟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耕作制度和熟制的重要性,并为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也希望引发读者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探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和进步。
2.正文2.1 耕作制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耕作制度是指农业生产中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方式。
在农业社会中,耕作制度是农民们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合适的耕作方法和制度来进行耕作的一种规范化和规范化的地块管理制度。
耕作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农民们根据土地的性质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耕作方法和制度。
在古代中国,耕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耕种到轮作制度,再到田块制度的演变过程。
耕作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耕作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3.养地制度: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6.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7.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8.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9.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10.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11.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12.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4.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5.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6.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17.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8.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19.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是什么

耕作制度是什么耕作制度是指农业生产中的一套规章制度,包括耕地的分配和管理、耕作技术的指导和推广、耕作时间和耕作方式的规定等。
耕作制度的出现和演变主要受到农业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在农耕社会中,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劳动力缺乏的限制,农民之间的耕作是分散和无组织的,生产方式和效率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耕作制度开始出现。
最早时的耕作制度是部落或村落的共同耕作,村民共同占有土地并共同参与耕种,收获后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这种制度有利于节约劳动力和集体管理土地,但缺乏效率和激励,容易产生自由骑墙和成员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个人独立经营的农户开始兴起。
耕地的分配和管理逐渐由政府或地方官员负责,出现了土地的确权和赋税制度。
耕作制度也开始有所规范,特定的耕作时间、方式和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
耕作制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
例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实行田租制度,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产出上交给地主或国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农田水利事业逐渐兴盛的时期,出现了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灌溉田耕作制度,这种制度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高和稳定。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耕作制度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政府和农业机构制定和推广耕作技术和方法,提供耕作指导和培训,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例如,现代化的农机具和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耕作更加高效和精确。
总之,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套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农民的耕作行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
随着农业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耕作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促进了农业产出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
作物产量 = 光合强度 × 光合面积 × 光合时间 × 1-呼吸消耗
合 理 群 体 结 构 叶 片 数 与 大 小 合 理 群 体 结 构
高 光 效 品 种
环 境 条 件
群 体 大 小
群 体 结 构
生 育 期
复 种 程 度
品 种 特 性
环 境 条 件
e)等效生产力(标准生产力)
以产品主要功能(使用价值量)表现力为标准 • 作为粮食、饲料用,可消化能,可利用蛋白、粗蛋白 • 作为补品、营养品用,维生素、优质蛋白、矿质营养元 素 • 作为纤维用,可用纤维量、价值 • 作为能量用,能值、总含能量 • 作为商品(换取现金)用,价值 •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生产可以进行比较(粮食与饲草, 种植与畜牧)
②干物质生产率小于20公斤醣/小时公顷
YLT=CL · CN ·CH ·G〔F(0.5+0.025Ym)Yo+(1-F)(0.05Ym)Yc〕
不同干物质生产力,不同参数
耕作学
第二章 第一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绪论
式中: YLT 作物的光温生产力(公斤/公顷) CL 叶面积指数对产量的订正值 CN CH Ym 净干物质生产量的校正值 收获指数 一定气候条件下的干物质生产率(公斤/公顷小时)
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提高光能利用率。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农业生产的光能利用率很低
47% 太阳辐射能 85% 光合有效辐射 25% 吸收率
转化率 40—60% 0.2 —0.7 (量子效率) 积累率(扣除呼吸消耗) 收获系数
理论上可光能利用率可达5%(生物产量)
按5%计算,四川按80Kcal/cm2(3.35×105J/cm2。year)计算,亩生物产量 可达6275kg/年,以收获系数0.5计算,经济产量应达3237kg/亩.年
Yo 一定地点作物在全阴天条件下干物质生产率(公斤/ 公顷天) Yc 一定地点作物在全晴天条件下干物质生产率(公斤/ 公顷天) G 作物总生长天数 F 云层覆盖度
耕作学
第二章 第一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绪论
阴天光合生产率矫正系数
(0.8+0.01Ym)
(0.8+0.01Ym) Yo 有云条件下估计的阴天光合生产率
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软科学
• 无具体直接产品,综合效果
资源安排、使用规划
• 土地、资金、劳力,如何获取最佳总效益
生产单位经营规划
• 生产--销售--再生产,结构、动态,如何发展、壮大
地区区域生产布局规划
• 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结构优化、生产—流通—消费一体规划, 如何实现整体平衡、协调、互惠、全面发展
(2)增加农民收入——高产高效低耗;
(3)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用养 结合,提高土地生产力。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4 耕作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耕作学与育种学和栽培学的关系
耕作学 耕作制度 良制 前提(指挥、菜谱)
育种学
栽培学
优良品种
栽培技术
良种
良法
基础(乐器、材料)
保障(演奏、烹饪)
耕作学
上课记录:2001/3/13end
第二章 第一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绪论
C)生产潜力的类型(层次性) • 光合生产潜力
YL=f1(Q)
• 光温生产潜力
温度影响系数函数 YLT=f1(Q) ·f2(T)
• 光温水生产潜力
水分影响系数函数 YLTW= f1(Q) · f2(T) · f3(W)
极限性
• 不可超越的界限,可以不断地靠近
耕作学
第二章 第一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绪论
b)研究生产潜力的意义
摸底
• 自然界和自己的能力、家底,最多能有多少产品、 能够支撑多少人
技术进步方向
• 研究影响潜力的因素,寻找技术进步方向和最佳突 破口
行为判定和决策依据
• 需要努力否?值得努力否?如何努力?
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
• 5年、10年发展计划、生产结构,什么是方向、支柱、增长点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3 耕作学的性质和任务
属自然学科,但与社会经济学科有紧密联系; 属应用学科,有较强技术性,但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功 能等软科学内容。 耕作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充分、合理利用资源: (1)提高作物(年)产量——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率;
麦、稻、棉…
田间配置技术
宽厢、中厢、窄厢…
• 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
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
• 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
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
• 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
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宏观战略功能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种植制度 Cropping System
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范围内,从宏观和整体上安排作物的生产。
1.空间范围?(国家、省、地区、县、乡、村、社、户) 全县 (60万亩) 2.种什么? 冬小麦
(粮、棉、油、糖、烟、饲、果、蔬、茶等)
冬油菜
春玉米
单季稻
夏玉米
蔬菜地
3.种多少?(万亩) 27 28 10 20 28 2
作物差异(C3、C4)
时间差异(早中晚,春夏秋冬) 条件差异(光温水气)
生物状态差异(健康、病态,营养丰缺)
耕作学
第二章 第一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绪论
b)作物生产力(完整的作物生长周期)
某一作物单位面积(耕地、植株)生长周期内(一个 生产季节)最终形成的有机物(生物产物)数量(公 斤/亩、公斤/株) 不同作物差异(玉米、大豆,小麦、油菜)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耕作学
第一章
绪论
2.2 土地生产潜力及其估算
2.2.1 土地生产潜力及其估算方法 (1) 生产力
光合生产力、作物生产力、土地生产力
a)光合生产力(较短期)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绿色面积、土地)作物通过光合作 用固定的太阳能(合成的有机物)(作物为主体)。 组织差异(叶、茎鞘、穗、荚)
绪 论
Section 2 农业生产分析与耕作制度
2.1 农业生产的实质与提高产量的途径
农业的概念(大农业与小农业、广义农业与狭义农业) 农业生产的实质:以耕地为车间、绿色植物为工具
能量转化
太阳辐射能
化学能
物质生产 无机物质 CO2+H2O
光合作用
有机物质 (CH2O)n
(动物生产也是一种能量和物质的转换过程)
不同土地差异(水田、旱地,肥地、瘦地) 不同季节差异(夏季、冬季,玉米、小麦) 不同栽培条件差异(可灌溉地、望天田,露地、保护 地)
不同栽培技术差异(密植、施肥量、施肥期、病虫防 治合理否)
耕作学
第二章 第一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绪论
c)土地生产力
单位面积土地上平均每年的有机物(生物产物)生产 量(公斤/亩) 不同地区差异(南北,东西) 不同地形地貌差异(山坡、平原、洼地)
水田 冬小麦—单季稻 5万亩 冬油菜—单季稻12万亩 冬闲—秧田—单季稻3万亩
旱地 冬小麦/春玉米—秋菜8万亩 冬小麦/春玉米—休闲(油菜秧)2万亩 冬油菜—夏玉米16万亩 冬小麦—夏玉米12万亩 常年蔬菜地2万亩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6.年度间如何衔接?
水田 冬小麦—单季稻 冬小麦—单季稻 旱地 冬油菜—单季稻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种什么 种多少 作物布局
种植制度
种在哪里 如何种 复种与间混套作
耕作学
耕作制度
年度间衔接
土壤耕作 农田培肥 养地制度 水分管理
轮作与连作
农田基本建设
农田防护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2 耕作制度的功能
微观技术功能
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 • 硬技术、有结果
• 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
冬小麦/春玉米—秋菜
冬油菜—夏玉米
冬小麦—夏玉米
冬小麦/春玉米—秋菜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养地制度(土壤管理) Soil management system
耕作层的管理(操作)
土壤耕作、施肥、水分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耕作学 第二章 第一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绪论 (2) 生产潜力
由生物内部的生理活动和生物生长环境条件决定的人 类技术控制下的可能获得的最大生产力.
A)特点: 潜在性
• 不能实现,方向、目标,理论上的可能结果,现实 不可能达到的水平
现实性
• 可通过努力向这一目标前进、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可 能实现的最大值
耕作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农业气象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 业生态学、农业化学、作物栽培学等有关,以其为基础。
耕作学
12 10
第一章
10K Plants/ha 30K Plants/ha 74K Plants/ha
绪 论
(10K)y=0.014x-24.7R2=0.33 (30K)y=0.038x-67.9R2=0.68 (74K)y=0.087x-164.3R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