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感悟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感悟
由于东西方文化在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感悟: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
而东方文化更加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2. 直接表达与委婉表达:西方人通常比较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而东方人则倾向于更为委婉、含蓄地表达观点。
3. 时间观念:西方人通常注重准时,遵循严格的时间安排。
而东方人对时间的观念相对较为灵活,更注重人际关系和交流。
4. 饮食文化:东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差异。
西方饮食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而东方饮食则更加讲究色香味俱全,烹饪方法也更为复杂多样。
5. 教育观念:西方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而东方教育更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1.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1)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
西方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乃上帝凭借“自由意志”,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神圣而绝对的真理,只能由“先知”按照上帝启示,被“先验发现”出来,而不是“经验发明”出来。
西方人生观认为,所谓的人生意义,不过完成上帝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2)人对“变化”的态度东方人求变,当你面对不断变化发展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想有所成就,却感觉迷茫无助之时该如何选择?在进与退、输与赢的关口,你当然会选择“进”与“赢”。
如何追求到“变”这一重要的社会生存技能,为你释疑解惑,拓展成功的思路,打开胜利的大门,让你顺利走向“赢”的彼岸。
“求稳思维”指的是在面对危机或者该出击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拓精神不够或者错失良机。
干事创业需要积极稳妥、周密审慎、老成谋国。
3)动与静中西文化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化的“心”与西方文化的“行”。
正如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重视内在修养而西方文化重视外在知识。
修身必要养心,而知与行需并驾齐驱,从而构成了中西文化对于世界的不同相处方式。
西方人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分离的两个世界,他们有别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于中国文化中“道”与“仁”从天而降,贯注下来,与万物同一的境界,而抽象出概念、逻辑、上帝等形而上的悬空体,纵使人们奋力的跳跃也无法真正的触碰高高在上之物。
4)人之天性观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这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与态度

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与态度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
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
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
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
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
1、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2、价值取向: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伦理道德: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Word文档 1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扩展资料:差异互补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
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欲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社会基本条件有待酝酿成熟,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互补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条。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
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 通讯作者: 彭凯平,E - mail: pengkp@ mail. tsinghua. edu. cn。
第 39 卷第 1 期
吴言动等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35
Janoff - Bulman 等( 2009) 近期区分了两种不同 的道德形式: 一种是禁止性道德( proscriptive morality) ,指消极的、关注于抑制不良行为的禁止性道德 ( 如不要伤害他人) ; 另一种是规范性道德( prescriptive morality) ,指积极的、关注于主动行善的规范性 道德( 如帮助他人) 。他们认为这两种道德根植于 不同的自我调节系统: 禁止性道德对应于回避调节 ( avoidance regulation) 系统,即避免不好的结果; 规 范性道德则对应于趋近调节( approach regulation) 系 统,即主动追求好的结果 ( Carver & Scheier,1998, 2008; Carver,2006) 。这两种道德在强制程度上存 在显著差异: 禁止性道德是相对强制性的,即人人都 不应该做坏事; 规范性道德则是相对自由的,即做不 做好 事 是 一 种 个 人 选 择,不 必 强 求 ( Janoff et al. , 2009; Janoff - Bulman,2011; Sheikh & Janoff - Bulman,2010) 。
目前关于人性的探讨大多停留在思辨层面,关 于人性观的实证科学研究仍然十分有限。在心理学 领域,Wrightsman ( 1964,1966,1991) 提出了人性观 的六个基本维度: 可信 / 不可信 ( trustworthiness versus untrustworthiness) 、意志力 - 理性 / 外控 - 非理性 ( strength of will and rationality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and irrationality) 、利他 / 自私( altruism versus selfishness) 、独立 / 从众( independence versus conformity to group pressure) 、复 杂 / 简 单 ( complexity versus simplicity) 、相 似 性 / 差 异 性 ( similarity versus variability) 。基于这一理论模型,Wrightsman 开发了 84 题 的人 性 哲 学 量 表 ( 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 Scale) ,是目 前 相 对 使 用 较 多 的 人 性 观 测 量 工 具。 此外,Rotter( 1967) 也曾开发过一套人际信任量表 测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一个人对人性的看 法( 是否可信) 。
东西文化差异演讲稿题目

东西文化差异演讲稿题目东西文化差异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语言、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
而东西方文化由于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差异。
接下来,我将从交流方式、价值观念和礼仪习惯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东西方在交流方式上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直接、坦率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他们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喜欢拐弯抹角。
而在东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他们更注重保持面子和和谐。
在交流方式上的差异也造成了在沟通中的一些误解和挫折,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对方的交流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
其次,东西方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独立和个人利益。
而在东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团结、和谐和家庭的重要性。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对待权威、对待家庭和对待个人成就等方面。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和交流。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东西方在礼仪习惯上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自由,他们喜欢直接握手、拥抱等方式来表达友好。
而在东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尊重和谦虚,他们更喜欢采取鞠躬、握手等方式来表达尊重。
在餐桌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对方的礼仪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交往。
总的来说,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既是我们交流合作的障碍,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宝贵财富。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和交流。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浅析中西方社会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关键词】社交礼仪中西方差异各自特点表现和成因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文化。
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
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
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
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奉陪。
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
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1. 中西文化差异的概念解析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共生、道德伦理等观念,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激励、自由选择等价值观。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道为本”的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而西方现代文化则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
在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孝道、忠诚等美德,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法治、人权、民主等价值。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涉及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2. 中西方历史背景的差异分析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时,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各自独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中国自古注重家族、宗族观念,历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注重礼仪、和谐与长期关系。
农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顺应时令的文化特色。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整体性、统一性和连续性。
例如中国的哲学体系儒释道交融贯穿中国历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历史上所诞生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背景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文化面貌。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前言/PREFACE
20世纪 90年代 ,文化心理学的崛起为人们认识人的社会性提供 了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 系 ,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 ,而 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又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 理学假定 ,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于其 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 ,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 ,只有通过与 文化发生紧密联系才能存在和发挥作用。
是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东方道德观道德观念结论与观点西方道德观符合道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公正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的道德表现应该根据社会公正的规范和价值观来加以评价第一二阶段被称为前世俗水平处于该水平的人为了避免惩罚戒得到奖赏而遵守规范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Gilligan 关爱道德
观
宽恕道 德观
第一、二阶段被称为前世俗水 平 ,处于该水平的人为了避免惩 罚或得到奖赏而遵守规范; 第三、四阶段被称为世俗水平 , 处于该水平的人认同社会规范和 有利于社会整合的恰当行为并承 认其价值; 第五、六阶段被称为后世俗水平 , 对处于该水平的人来说 ,道德是 基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及对生 命、自由、平等这些抽象原则的 信念。
目录
CONTENTS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结论与观点
4
思考与启示
思考与启示
当前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应当关注道 德体系的多样性 ,更应当关注各种道德 体系的可能性基础之间的相通之处 ,从 而有助于发展出更具跨文化解释力的基 本道德框架。
不同社会的道德观最终还是由不同类型 的文化所决定的 ,而且文化的差异不仅决 定着人们在道德判断方面的表现 ,还会造 成多样化的道德情感。 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 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其发生、 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 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1.东西方价值观存在的差异首先我们要从与自然的关系入手,那便是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
既然说到这里,我们要明确,我们东方主张的是天人合一, 而西方主张的是天人相分,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中国的“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宇宙万物乃天地自然“大用流行”演化而来,宇宙(天)与人(物)合二为一。
“群经之首”的《易经》认为,“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即所谓“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中国的“人生观”也指“心”性,《礼记•礼运篇》云,“人者,天地之心”,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血脉亲缘的伦理涵摄关系!宇宙富含着天命、天理、天良、天网、天帝,“心”包括有心性、良心、心眼、心知、心意、心神,“天理”与“心性”,相互鱼贯,融通为一!中国人讲“良心发现”,并非果真“发现”什么外在客观的“天理”,而是指“天理”原本存在于“良心”之中, “天理”与“良知”相互启示,彼此“发明”。
中国式的“天地良心”,所昭示的“宇宙与人生和谐如一”,从另一维度,表现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性”。
因是之故,立于宇宙天地之间的人, 可以以其自主的积极性,一方面赋予自然进化的世界以“道德意义”,另一方面又可以以自己的生命,参与自然演进,纵浪大化。
西方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乃上帝凭借“自由意志”,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神圣而绝对的真理,只能由“先知”按照上帝启示,被“先验发现”出来,而不是“经验发明”出来。
西方人生观认为,所谓的人生意义,不过完成上帝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上帝(或“物自体”)属于神圣、不可知的绝对“他在性”,万物则属于世俗、可感知的相对“此在性”,“他在”与“此在”之间,呈现“神人对立”的主客二分关系,神依照“神迹”来主导人或物,人或物必须依附于神——这种以上帝为本位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婴儿出生,必须到教堂接受洗礼;成人结婚,必须进教堂见证爱情;法院开庭,必须向神圣做出保证;总统就职,必须手按《圣经》宣誓;甚至钞票之上,都印上“我们信赖上帝” (In God We Trust )的显著标志 ........... 这种“宇宙与人生乃被造,并遵循着制造者的规则运行”的思维范式,折射出西方“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性”。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王恩界,乐国安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WangEnjie@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
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1.引言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
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
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
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
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
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
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1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4BSH02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TJ03-JX007)资助。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1、思维模式的异同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
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
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
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
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
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
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
自己的职责。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人们比较安分保守。
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
而且中
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
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2、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看了“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的人还看了:。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东西方哲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
本文将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一、认识论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的是直觉和体验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直接感知和内观来获得的。
例如,佛教强调通过冥想和内观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理性和逻辑的运用,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的。
例如,柏拉图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二、形而上学的差异东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强调的是整体性和和谐性,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例如,道家的“道”是一个无形的存在,贯穿于整个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
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和分离性,认为世界是由个体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和目的,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目的可以了解它们的存在方式。
三、伦理学的差异东方哲学的伦理学思想强调的是和谐和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仁爱和道德修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而西方哲学的伦理学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认为人应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通过个人的自由行动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例如,康德认为人应该按照普遍的道德法则行事,通过个人的自由行动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东西方哲学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
东方哲学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整体性和和谐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而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逻辑,强调个体和分离性,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想。
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哲学观点,通过对比和交流来促进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论述西方历史和东方历史的差异

论述西方历史和东方历史的差异西方历史和东方历史是两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历史发展。
这两个地区的历史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包括时间线、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差异并非绝对,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和交流影响。
一、时间线差异西方历史和东方历史的时间线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历史通常以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为起点,而东方历史则常以古代中国、印度等古代文明为起点。
西方历史和东方历史的时间线差异是由于它们发展的地理、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差异所导致的。
下面我将对这些差异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是起源和古代历史:西方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这些文明出现在公元前的时期。
这段时间内,西方历史经历了希腊城邦制、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等重要阶段。
相比之下,东方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如古代中国和古印度文明,这些文明在公元前数千年就已经形成。
东方历史的早期阶段包括诸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
二是中世纪和近代历史: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历史经历了封建主义、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重要事件。
这个时期的西方历史还包括了十字军东征、黑死病和启蒙运动等重要事件。
与此同时,东方历史的中世纪和近代时期也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唐宋辽金时期的中国、伊斯兰帝国的兴起和衰落、日本战国时代等。
三是近现代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近代历史中,西方历史经历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民主革命和殖民主义等重要时期。
这些事件对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东方历史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如中国的清朝末期、日本的明治维新、印度的英国殖民统治等。
四是现代化的时间差异:西方历史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了东方历史的前面。
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西方国家在科技、军事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优势,促进了欧洲列强对世界的殖民和扩张。
相比之下,东方历史的现代化进程在较晚的时间才开始。
在20世纪初,亚洲和非洲的国家才逐渐摆脱殖民统治,追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建议: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加强教育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建立多边文化交流机制,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品贸易和投资
尊重文化差异,促进文化包容和理解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03
社交礼仪差异:东西方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例如东方更注重谦虚和尊重他人,而西方则更注重直接和坦率。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道德观念:东西方文化都强调道德和伦理,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趋势
未来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趋势与展望
文化融合的案例与影响
东西方文化共性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05
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减少误解和冲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追求科技进步和文明进步
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
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东西方文化中的相似元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尊重长辈:东西方文化都尊重长辈,认为长辈的经验和智慧是宝贵的财富
家庭观念:东西方文化都重视家庭,强调家庭亲情和家庭责任
礼仪文化:东西方文化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都强调礼貌和尊重他人
东西方文化的共性: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东西方文化都重视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都强调诚信、正义等道德观念。
西方文化和我们中华文化有哪些差异?在对比中涨知识了

西⽅⽂化和我们中华⽂化有哪些差异?在对⽐中涨知识了西⽅⽂化与东⽅⽂化的界定有狭义的和⼴义两种情况。
狭义的西⽅是指以欧洲和美国为代表的西⽅国家。
⼴义的则是指中华⽂化圈以外的所有⾮中华⽂化圈的国家。
我们在这⾥所探讨的是以中国和欧洲、美国相⽐的⽂化异同问题。
在⼈类历史上,东西⽅的发展是交替前进,交相辉映的。
在16世纪之前,⼀直是我们中华⽂化为代表的东⽅⽂化⾛在了⼈类世界的前列,16世纪到20世纪,是西⽅⽂化为代表的欧洲和美国开始⾛在了⼈类世界的前列。
21世纪开始,我们中国所代表的东⽅⽂化中的中华⽂化开始复兴,并形成引领⼈类⽂化的趋势。
在⼈类历史上,西⽅⽂化和东⽅⽂化都是⼈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两种⽂化因为产⽣的地域,发展历史,以及⼈⽂风俗的不同,导致东西⽅⽂化形成了各⾃的特点。
这些不同的特点让东西⽅的⼈类在思维、探求宇宙⾃然规律的⾓度、⽣产活动、⽣活⽅式等各⽅⾯都有很⼤不同。
中国以外都可以被看作西⽅⽂化对此,我们做⼀个简要的叙述:⼀、思维⽅式上是不同的西⽅⼈的思维⽅式是局部的,细分的,考虑问题的思维,⼤多是线性的,⽽且是两极的思维⽅式;东⽅⼈,特别是我们中国⼈思维⽅式是整体的,多维的,考虑问题的思维也是多维的,⾮线性的。
所以东⽅⼈思维⽐较灵活,会拐弯。
西⽅⼈在思维上的拐弯就相对中国⼈差很多。
因为西⽅⼈是思维是两极的,要么对,要么错。
没有中间。
但中国⼈的思维⾥⾯是有中间的。
这就是中国⼈所具有的中庸思想。
因为西⽅⼈不懂得整体观思维,所以,西⽅⼈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的西医科学,在解决⼈体疾病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是着眼于局部现象。
他们不会考虑现象背后,五脏六腑,乃⾄⽣命跟⽓候,环境,以及外部客观条件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
所以,西医解决问题往往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也是为什么西医对于很多疑难杂症解决起来,总是不能从根本层⾯解决的原因所在。
反观中医就不同,中医特别讲求整体观,因为中医的哲学思想就是以中国整体观思维做指导衍⽣出来的⽣命医学体系。
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
然而,由于历史、宗教、价值观等原因,文化差异在不同国家之间依然存在。
这些差异往往会引发冲突,给人们的交流和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讨论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并提出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
一、交际方式上的冲突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习惯。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面子和礼貌,注重间接表达;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坦诚。
当东西方的人们交流时,很容易因为交流方式的差异而产生冲突。
东方人可能会感到西方人直接的表达方式太过冒犯,而西方人可能会认为东方人的间接表达方式让人费解。
这样的冲突可能导致误解和不愉快的交流经验。
解决方法:1. 相互尊重和理解:双方要尊重彼此的交际方式和习惯,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2. 学习对方的交际方式:通过学习对方的交际方式,主动适应对方的文化习惯,可以减少交流冲突的发生。
3. 多沟通和反馈:在交流过程中,及时沟通,给予真实的反馈,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
二、价值观上的冲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道德、伦理以及价值观的认知存在差异。
例如,对于亲密关系中的处理方式、权威的看法、责任的分配等等方面,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诸多差异。
当不同文化的人们碰撞在一起时,可能由于价值观的冲突而导致激烈的冲突。
解决方法:1. 对比分析:对比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找出共同点和差异,并逐渐理解和接受对方的观点。
2. 寻找共同点:尽可能寻找双方价值观中的共同点,以共同的利益为出发点,寻求和谐的解决方案。
3. 对话和互动:通过对话和互动,不断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三、时间观念上的冲突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时间的看法和使用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过程和氛围,对时间的控制相对较弱;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准时。
当东方和西方的人们在合作和交流中遇到时间观念的冲突时,很容易引发冲突和不满。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1、思维模式的差异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
在语言交际中,直接表现为中国隐晦含蓄,西方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思维重逻辑、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西方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基本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之路沿着不用的方向发展。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这深刻的体现在了姓名排序上,中国姓氏先是姓氏在前,名在后,突出了的是家族这个整体,而在西方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姓氏在后,突出的是自己,也就是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思考角度的不同,中方习惯站在高处思考生命,习惯于跳出现实,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西方则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道德观念的差异西方重视人的个体,而方强调群体。
西方自古强调私有财产,“私”一词则突出了道德观念的核心。
从中西方的伦理体系比较来看,西方重契约,重理智;中国重中庸,重人情。
这体现在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方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CONTENTS
1
研究思考与启示
研究方法
项目一
项目四
比较研究法
目录
CONTENTS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结论与观点
4
思考与启示
结论与观点
道德观 念
西方道德观
人是生而自由但又彼此限制的独立个体 ,个体的 尊严取决于他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天然权利 是否可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主要秉承自主道德 原则 ,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 恕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徐钰杰 应心本1601
201625010444
Gilligan 关爱道德
观
宽恕道 德观
第一、二阶段被称为前世俗水 平 ,处于该水平的人为了避免惩 罚或得到奖赏而遵守规范; 第三、四阶段被称为世俗水平 , 处于该水平的人认同社会规范和 有利于社会整合的恰当行为并承 认其价值; 第五、六阶段被称为后世俗水平 , 对处于该水平的人来说 ,道德是 基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及对生 命、自由、平等这些抽象原则的 信念。
东方道德观
把个人行为置于次要地位 ,而且更为强调团队精 神。是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西方道德观
符合道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 和公正的 ,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人 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个人的 道德表现应该根据社会公正的规 范和价值观来加以评价
公正道 德观
柯尔伯格道 德发展的六 阶段理论
旨在揭示道德观念与自我概念之 间的联系 ,主张感受他人的需要 是自我意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注意到了道德观的性别差异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 来自于文化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前言/PREFACE
20世纪 90年代 ,文化心理学的崛起为人们认识人的社会性提供 了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 系 ,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 ,而 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又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 理学假定 ,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于其 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 ,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 ,只有通过与 文化发生紧密联系才能存在和发挥作用。
目录
CONTENTS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结论与观点
4
思考与启示
研究问题
因为近九十年以来的道德心理 和道德观理论大多是建立在西方文化 体系基础上的研究 ,所以其跨文化的解释力 是非常值得质疑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 非常显著的差异 ,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也 是如此。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他的 研究问题:东西方道德观的差异以及
目录
CONTENTS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结论与观点
4
思考与启示
思考与启示
当前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应当关注道 德体系的多样性 ,更应当关注各种道德 体系的可能性基础之间的相通之处 ,从 而有助于发展出更具跨文化解释力的基 本道德框架。
不同社会的道德观最终还是由不同类型 的文化所决定的 ,而且文化的差异不仅决 定着人们在道德判断方面的表现 ,还会造 成多样化的道德情感。 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 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其发生、 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 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对于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言 ,不但 要有公正和关爱 ,还要有宽恕 ,这 里的宽恕是指宽恕别人而非宽恕 自己。
东方道德观
强调家庭利益、孝顺以及非个体 权利是中国道德取向的显著特征。 中国人的道德评判也主要基于个 体能否给家族带来更多福利以及 个体在行为方面能否自制。不仅 注意人际关系和个人对角色责任 的履行 ,而且具有很强的等级观 念色彩。
在印度文化中 ,人际责任具有强 制性和道德约束力 ,印度人因此 提倡个体应当优先行使自己的人 际责任 ,在人际交往中完成自己 的助人义务 ,而将个人目标和需 要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中国 印度
日本
注重人际关系导向。具有突出的 情感导向和社会和谐导向。日本 的道德观教育假定每个人都能通 过努力做到最好 ,对于那些违背 道德原则的人通常是加以鼓励而 非责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