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仓库模型的设计.doc
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的设计
1、数据仓库基本概念1.1、主题(Subject)主题就是指我们所要分析的具体方面。
例如:某年某月某地区某机型某款App的安装情况。
主题有两个元素:一是各个分析角度(维度),如时间位置;二是要分析的具体量度,该量度一般通过数值体现,如App安装量。
1.2、维(Dimension)维是用于从不同角度描述事物特征的,一般维都会有多层(Level:级别),每个Level 都会包含一些共有的或特有的属性(Attribute),可以用下图来展示下维的结构和组成:以时间维为例,时间维一般会包含年、季、月、日这几个Level,每个Level一般都会有ID、NAME、DESCRIPTION这几个公共属性,这几个公共属性不仅适用于时间维,也同样表现在其它各种不同类型的维。
1.3、分层(Hierarchy)OLAP需要基于有层级的自上而下的钻取,或者自下而上地聚合。
所以我们一般会在维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分层,维、分层、层级的关系如下图:每一级之间可能是附属关系(如市属于省、省属于国家),也可能是顺序关系(如天周年),如下图所示:1.4、量度量度就是我们要分析的具体的技术指标,诸如年销售额之类。
它们一般为数值型数据。
我们或者将该数据汇总,或者将该数据取次数、独立次数或取最大最小值等,这样的数据称为量度。
1.5、粒度数据的细分层度,例如按天分按小时分。
1.6、事实表和维表事实表是用来记录分析的内容的全量信息的,包含了每个事件的具体要素,以及具体发生的事情。
事实表中存储数字型ID以及度量信息。
维表则是对事实表中事件的要素的描述信息,就是你观察该事务的角度,是从哪个角度去观察这个内容的。
事实表和维表通过ID相关联,如图所示:1.7、星形/雪花形/事实星座这三者就是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建模的模式上图所示就是一个标准的星形模型。
雪花形就是在维度下面又细分出维度,这样切分是为了使表结构更加规范化。
雪花模式可以减少冗余,但是减少的那点空间和事实表的容量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而且多个表联结操作会降低性能,所以一般不用雪花模式设计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中的多维数据模型设计与实现教程
数据仓库中的多维数据模型设计与实现教程在数据仓库中,多维数据模型设计与实现是一项关键任务。
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组织和分析庞大的数据量,还能提供决策支持和洞察力。
本文将介绍数据仓库中多维数据模型的概念、设计原则以及实现方法,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主题。
一、多维数据模型的概念多维数据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特征和关联性来组织数据的一种模型。
它通过将数据按照不同的业务维度进行分组和分类,将数据以多维方式呈现,从而提供了更加直观和灵活的数据分析能力。
多维数据模型主要由维度、度量和层次结构组成。
1. 维度:维度是描述业务问题的属性,它可以是时间、地理位置、产品、客户等。
维度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例如销售额可以按照时间、地理位置和产品维度进行分析。
2. 度量:度量是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的数据,例如销售额、利润、数量等。
度量用来描述数据的量度,便于进行各种统计分析。
3. 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维度之间的关系,它描述了维度之间的层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例如时间维度可以由年、月、日等层次结构组成。
二、多维数据模型的设计原则在设计多维数据模型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 简单性:多维数据模型应该尽可能简单,避免过于复杂的维度和层次结构。
简单的模型易于理解和维护,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2. 一致性:多维数据模型中的维度和度量应该保持一致性,避免冗余和重复。
一致的模型有助于提高查询效率和数据一致性。
3. 可扩展性:多维数据模型应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够容纳未来的需求变化和数据增长。
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维度扩展和度量变化。
4. 性能优化:多维数据模型的设计也要考虑到查询性能的优化。
根据实际需求和查询模式,合理设计维度的层次结构、聚集表和索引等,以提高查询效率。
三、多维数据模型的实现方法在实现多维数据模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技术来支持模型的构建和数据的加载。
1. 数据抽取和转换:多维数据模型的实现通常需要进行数据抽取和转换,将源系统的数据转化为可用于多维模型的格式。
数据仓库的设计与构建研究
数据仓库的设计与构建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量的快速积累和每天不断增长的数据趋势,数据管理变成了日益复杂的任务。
数据仓库便应运而生,成为了企业管理和数据分析的必然选择。
在企业的决策和战略制定中,数据仓库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值得重视。
一、数据仓库的概念数据仓库是指将企业各种分散的数据源汇集起来,进行预处理、汇总、加工、再分析处理等操作后进行存储的一个系统。
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数据,将其变成决策支持的信息,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数据仓库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1. 数据源数据源是数据仓库的来源,包括操作性数据库、文件系统、网络、接口等等。
通过提取不同来源的数据,并将其汇总到仓库中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和维护,实现数据的集成化管理。
2. 数据加工处理数据加工处理是数据仓库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转换、数据整合等等。
这一过程要求数据仓库管理员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并且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数据量、类型、格式、质量等等。
3. 元数据元数据是指描述数据仓库的数据,包括数据类型、数据来源、数据转换规则、质量检验规则等等。
元数据的作用是对数据进行管理、维护、分发和使用,为数据共享和商业决策提供支持。
4. 多维分析多维分析是指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处理,以便更好地展现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多维分析可通过OLAP(联机分析处理)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企业针对性的业务决策。
二、数据仓库的设计思路数据仓库的设计与构建需要全面考虑企业的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来进行设计,使其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并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
1. 初步分析通过初步分析了解企业的业务场景和数据来源,以及研究需求和决策支持信息的种类、格式等,以便进一步确定数据仓库的设计。
2. 数据建模数据建模是数据仓库的核心,它需要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对数据的认识,对数据进行分类、构建数据模型,以便完成数据转化的目标。
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实现
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实现一、数据仓库的定义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是指从不同数据源种搜集的信息,经过多维分析后形成的一个集中式且具备分析能力的数据存储库。
二、数据仓库设计的基本原则1. 集成性:数据仓库应该整合多个数据源的数据,具有全局性视角。
2. 时效性:数据应该是最新的,而非历史的,数据之间应该有时间关系。
3. 一致性:数据应该是唯一的、标准化的,并应该尽可能的与同一机构的不同业务应用和不同数据源适配。
4. 可访问性:数据应该是用户友好的,对多种数据操作的查询方式都要满足。
5. 稳定性:为避免影响公司核心业务,数据仓库必须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同时也保障数据的灵活性,以适应业务发展的方向。
三、数据仓库的设计流程数据仓库的设计流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数据仓库的业务目标,指出数据仓库用于集成的数据源和数据仓库必须包含的内容。
2. 设计维度模型,理解主题业务流程,建立数据源和数据仓库之间的映射。
3. 设计度量模型,设定可计算的指标和各类跟踪指标。
这些指标是基于业务主题的分析,包括财务、物流和顾客等。
4. 设计 ETL 流程,其包括抽取阶段、转换阶段和装载阶段。
5. 设计物理架构,建立数据仓库到数据仓库工作台(作为交互的接口)的架构。
四、数据仓库的实现1. ETL 流程的实现,包括实现数据抽取、数据清洗、数据变换和数据装载为一体的各工作点,以完成 ETL 的流程。
2. 数据模型的实现,包括维度模型的物理模型和星型模型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也会设计纵向分区的间隔,同时也会考虑使用分区以便支撑大表的运行。
3. 明星和雪花分型的实现,考虑到性大数据、性能提升和系统的可维护性,将设计数据仓库的分层体系结构。
4. 单点登录、按权限进行数据授权,数据科技化越来越深,数据授权也会随之上升,因此数据仓库的权限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5. 多维查询分析,利用数据挖掘、多维分析等技术把数据信息分析出来,是数据仓库的理解和利用它的关键。
数据仓库模型的设计
数据仓库模型的设计数据仓库模型的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的设计151:.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下面就从这三个层面分别介绍数据仓库模型的设计。
2.5.1概念模型设计进行概念模型设计所要完成的工作是:<1>界定系统边界<2>确定主要的主题域及其内容概念模型设计的成果是,在原有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较为稳固的概念模型。
因为数据仓库是对原有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集成和重组而形成的数据集合,所以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设计,首先要对原有数据库系统加以分析理解,看在原有的数据库系统中“有什么”、“怎样组织的”和“如何分布的”等,然后再来考虑应当如何建立数据仓库系统的概念模型。
一方面,通过原有的数据库的设计文档以及在数据字典中的数据库关系模式,可以对企业现有的数据库中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是面向企业全局建立的,它为集成来自各个面向应用的数据库的数据提供了统一的概念视图。
概念模型的设计是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的设计,因此建立概念模型时不用考虑具体技术条件的限制。
1.界定系统的边界数据仓库是面向决策分析的数据库,我们无法在数据仓库设计的最初就得到详细而明确的需求,但是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需求还是摆在了设计人员的面前:. 要做的决策类型有哪些?. 决策者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要得到这些信息需要包含原有数据库系统的哪些部分的数据?这样,我们可以划定一个当前的大致的系统边界,集中精力进行最需要的部分的开发。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界定系统边界的工作也可以看作是数据仓库系统设计的需求分析,因为它将决策者的数据分析的需求用系统边界的定义形式反映出来。
2,确定主要的主题域在这一步中,要确定系统所包含的主题域,然后对每个主题域的内容进行较明确数据仓库建模技术在电信行业中的应用的描述,描述的内容包括:. 主题域的公共码键;. 主题域之间的联系:. 充分代表主题的属性组。
数据仓库的设计和构建
数据仓库的设计和构建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是指将组织机构内部各种分散的、异构的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共享的、一致的、易于查询和分析的数据环境。
数据仓库的设计和构建是数据管理和分析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介绍数据仓库的设计与构建过程。
一、需求分析数据仓库的设计与构建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 数据来源:确定数据仓库所需要的数据来源,包括内部系统和外部数据源。
2. 数据维度:确定数据仓库中需要关注的维度,如时间、地理位置、产品等。
3. 数据粒度:确定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粒度,即需要对数据进行何种程度的聚合。
4. 数据可用性:确定数据仓库中数据的更新频率和可用性要求。
5. 分析需求:明确数据仓库所需满足的分析需求,如报表查询、数据挖掘等。
二、数据模型设计在数据仓库设计过程中,数据模型的设计尤为重要。
常用的数据模型包括维度建模和星型模型。
维度建模是基于事实表和维度表构建的,通过定义事实和维度之间的关系,建立多维数据结构。
星型模型则将事实表和各个维度表之间的关系表示为星型结构,有助于提高查询效率。
根据具体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进行设计。
三、数据抽取与转换数据仓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从各个数据源中抽取数据,并进行清洗和转换。
数据抽取常用的方法包括全量抽取和增量抽取。
全量抽取是指将数据源中的全部数据抽取到数据仓库中,适用于数据量较小或变动频率较低的情况。
增量抽取则是在全量抽取的基础上,只抽取发生变动的数据,提高了数据抽取的效率。
数据在抽取到数据仓库之前还需要进行清洗和转换。
清洗的目标是去除数据中的错误、冗余和不一致之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转换的目标是将数据格式进行统一,并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整合,以满足数据仓库的需求。
四、数据加载与存储数据加载是指将抽取、清洗和转换后的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的过程。
数据加载的方式可以分为批量加载和实时加载。
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开发
02
在物理设计时,我们常常要按数据的重要程度、使用频率以及对响应时间的要求进行分类,并将不同类的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的存储设备中。
01
重要程度高、经常存取并对响应时间要求高的数据就存放在高速存储设备上,如硬盘;
02
存取频率低或对存取响应时间要求低的数据则可以放在低速存储设备上,如磁盘或磁带。
03
10
主键
Product-Name
char
25
产品名称
Product-SKu
char
20库存单位ຫໍສະໝຸດ 销售员维表包括不同地区的所有销售员信息
Salpers-Key
integer
15
主键
Salpers-Name
char
30
销售员姓名
Territory
char
20
销售员所在区域
Region
char
20
所在地区
订单事实表
销售数据和维
销售数据
商品
促销
时间
部门
城市
地区
商店
图4.2 销售业务的多维数据
(4)确定数据汇总水平
(5)设计事实表和维表
按使用的DBMS和分析用户工具,证实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根据系统使用的DBMS,确定事实表和维表的具体实现。由于不同的DBMS对数据存储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设计方案是否有效还要放在DBMS中进行检验
包括公司收到的所有订单
Order-Key
integer
10
订单键
Order-Name
char
20
订单名称
Product-ref
integer
10
参考产品主键
数仓设计文档模版
数仓设计文档模版数仓设计文档模版1. 引言:数仓设计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一致、可靠的指导,用于规划、设计和实施一个高效的数据仓库解决方案。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数据仓库的结构、组件和运作方式,并提供一系列最佳实践和建议,以帮助项目团队成功地建立和管理数据仓库。
2. 背景:本章节介绍项目的背景和目标,阐述为什么需要建立一个数据仓库,以及数据仓库所期望达到的业务和技术目标。
3. 数据需求分析:在本章节中,对业务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梳理。
首先,列出项目中所涉及的所有业务部门和相关业务过程。
然后,对每个业务过程进行进一步的分解,识别需要收集和分析的数据。
4. 数据模型设计:在本章节中,描述数据仓库的逻辑和物理结构。
首先,设计维度模型,识别业务事实和维度,构造星型或雪花模型。
然后,定义事实表和维度表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层级结构。
5. 数据抽取和转换设计:本章节详细描述数据仓库的数据抽取、清洗和转换过程。
首先,定义数据抽取的来源和频率,选择适当的数据抽取工具和技术。
然后,设计数据清洗和转换规则,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6. 数据加载和管理:在本章节中,描述数据从数据源到数据仓库的加载和管理过程。
包括数据加载的时间频率、增量加载和全量加载的策略。
还需要定义数据质量的标准和度量,并实施数据监控和校验机制。
7. 数据访问和报表设计:本章节介绍数据仓库的数据访问和报表设计。
首先,定义用户需求和访问权限。
然后,设计适当的报表和分析工具,满足用户需求。
8. 项目计划和风险管理:本章节详细描述项目的计划和风险管理。
包括项目的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和沟通策略。
还需要评估项目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风险处理计划。
9. 总结和建议:本章节对整个设计文档进行总结,并提供进一步的建议和指导。
需要强调数据仓库的重要性和潜在的业务价值,并提供后续维护和优化的建议。
总结:本文档提供了一个全面、一致、可靠的指导,用于规划、设计和实施数据仓库解决方案。
通过遵循本文档中的最佳实践和建议,项目团队可以成功地建立和管理一个高效的数据仓库,为业务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数据仓库建设方案(DOC32页)
第1章数据仓库建设1.1 数据仓库总体架构专家系统接收增购工程车辆TCMS或其他子系统通过车地通信传输的实时或离线数据,颠末一系列综合诊断阐发,以各种报表图形或信息推送的形式向用户展示阐发成果。
针对诊断出的车辆故障将给出专家建议处置办法,为车辆的故障根因修复提供必要的撑持。
按照专家系统数据仓库建设目标,结合系统数据业务尺度,包罗数据采集频率、数据采集量等相关因素,设计专家系统数据仓库架构如下:数据仓库架构从层次布局上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存、数据阐发、数据效劳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数据采集:负责从各业务自系统中堆积信息数据,系统支撑Kafka、Storm、Flume及传统的ETL采集东西。
数据存储:本系统提供Hdfs、Hbase及RDBMS相结合的存储模式,撑持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数据阐发:数据仓库体系撑持传统的OLAP阐发及基于Spark常规机器学习算法。
数据效劳总线:数据系统提供数据效劳总线效劳,实现对数据资源的统一打点和调剂,并对外提供数据效劳。
1.2 数据采集专家系统数据仓库数据采集包罗两个局部内容:外部数据堆积、内部各层数据的提取与加载。
外部数据堆积是指从TCMS、车载子系统等外部信息系统堆积数据到专家数据仓库的操作型存储层〔ODS〕;内部各层数据的提取与加载是指数据仓库各存储层间的数据提取、转换与加载。
1.2.1外部数据堆积专家数据仓库数据源包罗列车监控与检测系统〔TCMS〕、车载子系统等相关子系统,数据采集的内容分为实时数据采集和按时数据采集两大类,实时数据采集主要对于各项检测指标数据;非实时采集包罗日检修数据等。
按照工程信息堆积要求,列车指标信息采集具有采集数据量大,采集频率高的特点,考虑到系统后期的扩展,因此在数据数据采集方面,要求采集体系撑持高吞吐量、高频率、海量数据采集,同时系统应该灵活可配置,可按照业务的需要进行灵活配置横向扩展。
本方案在数据采集架构采用Flume+Kafka+Storm的组合架构,采用Flume和ETL 东西作为Kafka的Producer,采用Storm作为Kafka的Consumer,Storm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置,及时对问题指标进行预警。
数据仓库建模方法
数据仓库建模方法每个行业有自己的模型,但是不同行业的数据模型,在数据建模的方法上,却都有着共通的基本特点。
什么是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抽象描述现实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方法,是通过抽象的实体及实体之间联系的形式,来表示现实世界中事务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映射。
在这里,数据模型表现的抽象的是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实体和实体之间关系的定义和描述,来表达实际的业务中具体的业务关系。
数据仓库模型是数据模型中针对特定的数据仓库应用系统的一种特定的数据模型,一般的来说,我们数据仓库模型分为几下几个层次。
图 2. 数据仓库模型通过上面的图形,我们能够很容易的看出在整个数据仓库得建模过程中,我们需要经历一般四个过程: ?业务建模,生成业务模型,主要解决业务层面的分解和程序化。
?领域建模,生成领域模型,主要是对业务模型进行抽象处理,生成领域概念模型。
?逻辑建模,生成逻辑模型,主要是将领域模型的概念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库层次的逻辑化。
?物理建模,生成物理模型,主要解决,逻辑模型针对不同关系型数据库的物理化以及性能等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
因此,在整个数据仓库的模型的设计和架构中,既涉及到业务知识,也涉及到了具体的技术,我们既需要了解丰富的行业经验,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数据模型,最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自己针对我们的业务进行抽象,处理,生成各个阶段的模型。
为什么需要数据模型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我们一再强调需要数据模型,那么数据模型究竟为什么这么重要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整个数据仓库的建设的发展史。
数据仓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三个过程:?简单报表阶段:这个阶段,系统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一些日常的工作中业务人员需要的报表,?以及生成一些简单的能够帮助领导进行决策所需要的汇总数据。
这个阶段的大部分表现形式为数据库和前端报表工具。
?数据集市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某个业务部门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数据的采集,整理,按照业务人员的需要,进行多维报表的展现,能够提供对特定业务指导的数据,并且能够提供特定的领导决策数据。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模型设计与优化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模型设计与优化数据仓库是指将企业的各种数据进行整合、清洗和加工,形成供决策支持和分析的统一数据源。
而数据模型设计是数据仓库开发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数据仓库的结构、组织方式和性能优化。
一、数据仓库的设计原则1.1 单一事实表数据仓库通常由事实表和维度表组成,事实表记录了业务中的主要事实和指标,而维度表则用于描述事实所处的背景信息。
在数据模型设计中,一个明确的原则是尽量将事实表设计为单一的,即每个事实表只包含一种类型的事实。
这样可以避免冗余的数据和复杂的关联关系,提高查询性能。
1.2 星型模型和雪花模型在数据模型设计中,常用的两种模型是星型模型和雪花模型。
星型模型采用了以一个或多个事实表为中心,周围围绕着多个维度表构成的星形结构,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查询。
而雪花模型在星型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了维度表,将其拆分成多张表,从而减少数据冗余。
选择采用哪种模型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做出合理的判断。
1.3 维度的层次结构维度表是数据仓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用于描述事实所处的背景信息,如时间、地理位置、产品等。
在维度表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维度的层次结构。
比如时间维度可以按照年、季度、月等层次进行划分,产品维度可以按照品类、品牌、型号等层次进行划分。
合理的维度层次结构可以提高数据仓库的查询效率和用户体验。
二、数据模型设计的优化技巧2.1 行列存储在数据仓库中,数据通常以行为单位进行存储和查询。
然而,当数据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行存储方式会造成大量的IO操作和数据冗余。
为了提高查询效率和节省存储空间,可以采用列存储的方式,即将相同列的数据连续存储在一起,从而减少IO操作和数据冗余。
2.2 分区和分桶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量通常非常庞大,为了提高查询效率,可以采用分区和分桶的技术。
分区是指将数据按照某个规则划分成多个逻辑部分,如按照时间、地理位置等划分。
而分桶是指在每个分区中将数据再划分成多个小的数据块,从而减小每次查询的数据量。
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设计模型定义
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设计模型定义数据仓库是指存储和管理企业各种数据的一个集中化的、数据驱动的系统。
它旨在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一致和高效的数据支持。
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设计是指设计数据仓库的基本结构和组织方式,以便满足企业的需求。
1.数据源:数据仓库的数据源可以包括内部和外部的数据源。
内部数据源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事务性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
外部数据源可以是第三方数据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如市场研究报告、竞争对手的数据等。
2.数据抽取和清洗:数据仓库需要从不同的数据源中抽取数据,并进行清洗和转换。
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进行校验、去重、格式化等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据转换是指将数据从不同的格式转换为统一的格式,以便于在数据仓库中进行分析和查询。
3.数据存储:数据仓库需要设计合适的数据存储结构,以便于高效地存储和查询大量的数据。
常见的数据存储结构包括维度模型和星型模型。
维度模型是以事实表和维度表为核心的模型,事实表记录了与业务过程相关的指标数据,维度表记录了与事实表相关的维度信息。
星型模型是一种特殊的维度模型,只有一个事实表和多个维度表,事实表与维度表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4.数据访问和查询:数据仓库需要提供灵活、高效的数据访问和查询功能,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常用的数据查询方式包括在线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和数据报表等。
OLAP是一种多维分析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查询和分析;数据挖掘是一种从数据中发现隐藏模式和知识的技术;数据报表是一种以表格和图形的形式展示数据的方式。
5.数据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数据质量对于企业的决策和分析至关重要。
因此,数据仓库需要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包括数据验证、数据清洗、数据修复和数据监控等。
数据验证是指对数据进行合法性和完整性的校验,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和去重,数据修复是指对数据进行错误修复和补充,数据监控是指实时监控数据的变化和质量。
数据仓库中的多维数据模型设计与构建方法
数据仓库中的多维数据模型设计与构建方法概述:在数据仓库中,多维数据模型是一种重要的设计工具,用于存储和分析复杂的业务数据。
它有助于数据仓库的高效查询和分析,使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决策业务活动。
本文将探讨多维数据模型设计与构建的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多维数据模型概述多维数据模型是一种基于事实表和维度表的结构化数据模型。
事实表存储业务交易数据的指标,而维度表则存储与事实表相关的描述性信息。
通过将事实表和维度表进行关联,可以将复杂的业务数据组织成易于理解和查询的结构。
二、多维数据模型的设计方法1. 分析业务需求:在设计多维数据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业务需求。
这包括确定业务过程、数据指标和相关的维度属性等。
只有清楚了解业务需求,才能设计出满足用户查询和分析的数据模型。
2. 确定事实表和维度表:根据业务需求,确定事实表和维度表的设计。
事实表应该包含可度量的业务指标,如销售额、利润等,而维度表应该包含与事实表相关的描述性属性,如时间、地点、产品等。
3. 确定维度关系:在多维数据模型中,维度之间存在一种层次关系,例如时间维度可以分为年、月、日等层次。
在设计多维数据模型时,需要明确这些层次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查询数据。
4. 设计属性和度量:在维度表中,每个维度都应该有相应的属性,在事实表中,应该有能够度量的指标。
设计属性和度量时,需要考虑数据的业务含义和查询需求,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建立关联关系:在多维数据模型中,通过在事实表和维度表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实现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功能。
关联可以通过主键-外键关系或者可通过查询的字段进行。
三、多维数据模型的构建方法1. 数据抽取和转换:在数据仓库建设过程中,数据的抽取和转换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ETL(抽取、转换、加载)等工具,将原始数据从源系统中抽取出来,并进行清洗、转换和整合,使其适应数据仓库的需要。
2. 数据加载:在数据抽取和转换完成后,将清洗和整合后的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
数据仓库设计与建模的数据模型规范与约束
数据仓库设计与建模的数据模型规范与约束1.数据命名规范:-表名、列名等命名应该具有描述性,能够准确反映其所代表的数据含义。
-避免使用过长的命名,一般应控制在30个字符以内。
-使用小写字母和下划线组合命名,避免使用特殊字符。
-避免使用数据库关键字作为命名。
2.数据类型规范:-根据不同数据的特点和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避免数据类型不匹配带来的性能问题。
-字符串长度应该与实际需求相符,避免过长的字符串导致的存储和查询效率低下。
-尽量使用数字类型存储数字数据,避免使用字符类型。
3.主键、外键规范:-每个表应有一个主键,用于唯一标识每一行数据。
-外键应与主键数据类型匹配,并建立外键关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数据完整性规范:-设置合适的约束条件,保证存入数据仓库的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使用非空约束,确保关键字段不为空。
-使用默认值约束,对于一些可为空的字段设置默认值,避免空值的出现。
5.数据冗余规范:-尽量避免数据冗余,减少存储空间和数据重复更新的开销。
-使用维度表和事实表的设计思路,将维度信息进行分离,避免在事实表中存储冗余的维度信息。
6.数据粒度规范:-确定数据仓库的粒度,即数据的最小单位,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粒度过大可能导致数据冗余和性能问题,粒度过小可能导致数据量过大和查询复杂度提高。
7.数据仓库模型规范:-使用维度建模或星型模型,以维度表为核心,围绕事实表建立与之关联的维度表。
-使用事实表存储度量数据,使用维度表存储描述性信息。
-使用事实表和维度表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的查询和报表生成。
8.数据仓库安全规范:-保护敏感数据,对敏感数据字段进行加密或脱敏处理。
-限制数据仓库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敏感数据。
-定期备份数据仓库,以防止数据丢失。
综上所述,数据仓库设计与建模的数据模型规范与约束对于提高数据质量和保证数据仓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良好的规范与约束,可以避免数据质量问题、提高数据查询效率,并且减少数据冗余,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数据治理及数据仓库模型设计
数据治理及数据仓库模型设计数据治理是指针对组织的数据资产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策略、规则、流程和工具的框架。
数据仓库模型设计是指根据组织的需求和业务规则设计数据仓库的结构,包括数据模型、数据流程和数据定义等。
数据治理的目标是确保数据准确、完整、一致和可信,以支持组织的决策和业务运营。
数据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数据质量管理: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监控和改进,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安全与隐私管理:制定数据安全和隐私政策,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3.数据规范管理:制定数据规范和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方便数据的集成和共享。
4.数据访问和权限管理:定义数据访问和权限控制策略,保护敏感数据的访问和使用,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5.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对数据的创建、存储、共享、使用和销毁进行管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管理性。
在数据治理的基础上,设计数据仓库模型是实现数据驱动决策的关键环节。
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需求分析:了解组织的业务需求和决策需求,确定需要收集和分析的数据。
2.数据建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数据模型,包括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查询性。
3.数据抽取和加载:确定数据从各个源系统抽取的策略和方法,并设计数据加载过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数据集成和转换:将来自不同源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和转换,统一数据的格式和定义,方便数据的分析和查询。
5.数据存储和索引: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和索引策略,提高数据的查询性能和可扩展性。
6.数据访问和查询:设计数据访问和查询接口,方便用户通过查询工具和报表系统获取数据。
7.数据维护和更新:设计数据维护和更新的策略和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更新等。
8.数据安全和备份:制定数据安全和备份策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
综上所述,数据治理和数据仓库模型设计是组织实现数据驱动决策和业务运营的重要环节。
数据仓库物理模型设计的主要内容
数据仓库物理模型设计的主要内容嘿,数据仓库物理模型设计这事儿啊,就像是盖房子之前规划里面的布局一样,有好多重要的内容呢。
咱先说说确定数据存储结构。
这就好比你要决定在房子里用什么样的柜子来放东西。
是用那种大的开放式架子呢,还是用有很多小抽屉的柜子呢?在数据仓库里,我们得考虑是用文件系统存储,还是用数据库存储,或者是其他的存储方式。
比如说,有些数据就像你那些不常用的大物件,可能就适合放在大的文件存储区里,就像放在地下室一样;而那些经常要查找和使用的数据,就像你每天要穿的衣服,得放在方便拿取的数据库存储结构里,就像放在衣柜的顺手位置。
再讲讲数据的索引设计。
这就像你给家里的东西做标记一样。
想象一下,你有好多书,你要是不做个标记,找起来得多费劲啊。
在数据仓库里,索引就像是给数据做的小标签。
我有一次在一个公司帮忙整理数据仓库的资料,那数据多得像山一样。
一开始没有好的索引,找个客户的信息得翻好久。
后来设计了合适的索引,就像给每本书都贴上了书名标签,找起来那叫一个快。
这索引得根据数据的使用频率和查询方式来设计,就像你根据自己找书的习惯来贴标签一样。
还有数据的分区设计呢。
这就像你把房子分成不同的房间。
比如说,你可以把卧室、厨房、客厅分开,这样每个区域功能明确。
在数据仓库里,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地区之类的因素来分区。
就像有个公司的销售数据仓库,他们把数据按年份分区。
要查某一年的销售情况,直接去那个年份的“房间”找就行,不用在所有数据里乱翻,这多方便啊。
而且不同的分区可以有不同的存储设置,就像不同的房间装修风格不同一样。
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策略也是重要内容。
这就像给房子买保险一样。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企业工作,他们的数据仓库有一次出了问题,好在之前有备份。
要是没有备份,那些重要的数据就像被火烧没了的房子一样,啥都没了。
所以要设计好怎么定期备份数据,而且万一出问题了,怎么快速恢复,就像房子着火了要能尽快重建一样。
数据仓库物理模型设计这些内容啊,每一个都很关键,就像盖房子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这样才能让数据仓库稳稳当当的,数据能被高效地存储和使用啦。
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建模
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建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处理和分析越来越多的数据。
数据仓库应运而生,成为企业中的重要一环。
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建模是确保数据仓库能够正常运行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为您介绍数据仓库设计和建模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一、数据仓库的设计数据仓库设计是指选择适合企业现有业务模型的数据仓库,以及选择适合的数据仓库模型。
在数据仓库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需求分析在设计数据仓库之前,必须先了解企业的需求。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选择适合的数据仓库模型。
的确,基本的关系型数据仓库并不是适合所有企业的最佳选择。
有些企业需要NoSQL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另一些企业可能需要一个大数据仓库。
2.选择合适的结构设计数据仓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结构。
企业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结构,以方便数据仓库的管理。
该设计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如数据交换、备份和恢复等方面。
3.确定数据清洗规则仓库设计人员需要为仓库中的数据制定一些清洗规则。
例如,数据可以进行缺失值检查;去除不匹配的条目;并标准化数据格式。
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保证数据质量。
4.数据集成在数据仓库中,数据可以从多个来源汇总,包括企业主机、云存储、应用程序和外部第三方服务,还可以使用ETL(抽取、转换和加载)工具来协调所有这些数据源。
5.元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是管理数据仓库的一个关键方面。
元数据是有关数据的数据。
在数据仓库中,元数据指用于管理和发现数据资源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源、字段名称和数据类型等。
二、数据仓库的建模数据建模是一个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它将复杂的数据模型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模型,以简化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数据建模应该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数据实体数据建模开始于确定数据实体。
数据实体就是指组织中的实际事物,例如客户、订单、产品。
通常情况下,数据实体可以通过问题领域的分析来确定。
2.确定关系确定数据实体后,需要确定数据实体之间的关系。
关系通常定义为“一对多”、“多对多”或“一对一”,可以通过实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来确定。
数据仓库中的星型模型设计
数据仓库中的星型模型设计在现代企业中,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实现商业决策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此背景下,数据仓库作为一个储存企业数据,支持分析和决策的重要平台,也十分重要。
而数据仓库的核心,就是数据模型。
在数据仓库中,星型模型是一种常见的建模方式,其灵活性和高效性在实践中被证明。
本文将围绕星型模型的设计进行讨论,包括定义、设计原则、实施过程等方面。
一、星型模型在数据仓库中,模型是指数据的逻辑结构,星型模型是一种建模方式,用来描述数据实体之间的关系。
在星型模型中,中心是事实表(Fact Table),周围是多个维度表(Dimension Table)。
通过将数据的基本单位划分为“事实”和“维度”,并确定它们的关系,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的、逻辑清晰的数据结构,支持对数据分析和挖掘。
二、星型模型的设计原则在设计星型模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定事实在数据仓库中,事实是最基本的数据单位,即数据中记录的特定业务事件。
在设计星型模型时,需要确定主要的事实,以及每个事实与其他数据实体的关系。
2.确定维度维度是描述事实的附加属性,例如时间、地点、产品等。
在设计星型模型时,需确定每个维度,并为每个维度创建相应的表,以便精确地描述该维度的属性。
3.确定关系在星型模型中,事实和维度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在确定关系时,需要考虑事实表和维度表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一个事实表包括销售业务和日期、产品和地点等维度,就需要确保这些维度表都与事实表有正确的关系。
4.处理缺失值在数据仓库中,有些数据可能是缺失的。
对于缺失值,应采取正确的处理策略。
如果一个事实表中有一些值缺失,可以考虑在维度表中添加缺失维度来处理。
5.保持简洁在星型模型的设计过程中,应保持简洁、高效。
为了确保模型的效率和灵活性,需要准确地挑选所需的维度和事实,并最小化表的数量。
三、星型模型的实施过程在实施星型模型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定义业务需求在开始设计前,需要明确业务需求,确定需要分析的数据以及相关的数据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数据仓库模型的设计数据仓库模型的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的设计151:.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下面就从这三个层面分别介绍数据仓库模型的设计。
2.5.1概念模型设计进行概念模型设计所要完成的工作是:<1>界定系统边界<2>确定主要的主题域及其内容概念模型设计的成果是,在原有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较为稳固的概念模型。
因为数据仓库是对原有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集成和重组而形成的数据集合,所以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设计,首先要对原有数据库系统加以分析理解,看在原有的数据库系统中“有什么”、“怎样组织的”和“如何分布的”等,然后再来考虑应当如何建立数据仓库系统的概念模型。
一方面,通过原有的数据库的设计文档以及在数据字典中的数据库关系模式,可以对企业现有的数据库中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是面向企业全局建立的,它为集成来自各个面向应用的数据库的数据提供了统一的概念视图。
概念模型的设计是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的设计,因此建立概念模型时不用考虑具体技术条件的限制。
1.界定系统的边界数据仓库是面向决策分析的数据库,我们无法在数据仓库设计的最初就得到详细而明确的需求,但是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需求还是摆在了设计人员的面前:. 要做的决策类型有哪些?. 决策者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要得到这些信息需要包含原有数据库系统的哪些部分的数据?这样,我们可以划定一个当前的大致的系统边界,集中精力进行最需要的部分的开发。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界定系统边界的工作也可以看作是数据仓库系统设计的需求分析,因为它将决策者的数据分析的需求用系统边界的定义形式反映出来。
2,确定主要的主题域在这一步中,要确定系统所包含的主题域,然后对每个主题域的内容进行较明确数据仓库建模技术在电信行业中的应用的描述,描述的内容包括:. 主题域的公共码键;. 主题域之间的联系:. 充分代表主题的属性组。
2.5.2逻辑模型设计逻辑建模是数据仓库实施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它能直接反映出业务部门的需求,同时对系统的物理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这一步里进行的工作主要有:. 分析主题域,确定当前要装载的主题;. 确定粒度层次划分;. 确定数据分割策略;. 关系模式定义;. 记录系统定义逻辑模型设计的成果是,对每个当前要装载的主题的逻辑实现进行定义,并将相关内容记录在数据仓库的元数据中,包括:. 适当的粒度划分;. 合理的数据分割策略;. 适当的表划分;. 定义合适的数据来源等。
I.分析主题域在概念模型设计中,我们确定了几个基本的主题域,但是,数据仓库的设计方法是一个逐步求精的过程,在进行设计时,一般是一次一个主题或一次若干个主题地逐步完成的。
所以,我们必须对概念模型设计步骤中确定的几个基本主题域进行分析,一并选择首先要实施的主题域。
选择第一个主题域所要考虑的是它要足够大,以便使得该主题域能建设成为一个可应用的系统;它还要足够小,以便于开发和较快地实施。
如果所选择的主题域很大并且很复杂,我们甚至可以针对它的一个有意义的子集来进行开发。
在每一次的反馈过程中,都要进行主题域的分析。
z.粒度层次划分数据仓库逻辑设计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决定数据仓库的粒度划分层次,粒度层次划分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量和所适合的查询类型。
确定数据仓库的粒度划分,可以使用在粒度划分一节中介绍的方法,通过估算数据行数和所需的DASD数,来确定是采用单一粒度还是多重粒度,以及粒度划分的层次。
3.确定数据分割策略在这一步里,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割的标准,一般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数据量〔而非记录行数)、数据分析处理的实际情况、简单易行以及粒度划分策略等。
数据量的大小是决定是否进行数据分割和如何分割的主要因素;数据分析处理的要求是选择数据分割标准的一个主要依据,因为数据分割是跟数据分析处理的对象紧密联系的;我们还要考虑到所选择的数据分割标准应是自然的、易于实施的:同时也要考虑数据分割的标准与粒度划分层次是适应的。
4.关系模式定义数据仓库的每个主题都是由多个表来实现的,这些表之间依靠主题的公共码键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
在概念模型设计时,我们就确定了数据仓库的基本主题,并对每个主题的公共码键、基本内容等做了描述在这一步里,我们将要对选定_的当前实施的主题进行模式划分,形成多个表,并确定各个表的关系模式。
用关系型数据库来实现数据仓库信息模型时,目前较常用的两种建模方法是所谓的第三范式(3NF,即Third Normal Form)和星型模式Star-Schem司,我们将重点讨论两种方法的特点和它们在数据仓库系统中的适用场合。
4.1什么是第三范式范式是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的基本理论,一个关系模型可以从第一范式到第五范式进行无损分解,这个过程也称为规范化(Normalize)。
在数据仓库的模型设计中目前一般采用第三范式,它有非常严格的数学定义。
如果从其表达的含义来看,一个符合第三范式的关系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条件:1.每个属性的值唯一,不具有多义性;2.每个非主属性必须完全依赖于整个主键,而非主键的一部分;3.每个非主属性不能依赖于其他关系中的属性,团为这样的话,这种属性应该归到其他关系中去。
我们可以看到,第三范式的定义基本上是围绕主键与非主属性之间的关系而作出的。
如果只满足第一个条件,则称为第一范式;如果满足前面两个条件,则称为第二范式,依此类推。
因此,各级范式是向下兼容的。
4.2什么是星型模式星型模式是一种多维的数据关系,它由一个事实表(Fact Table)和一组维表(Dimension Table)组成。
每个维表都有一个维作为主键,所有这些维则组合成事实表的主键,换言之,事实表主键的每个元素都是维表的外键。
事实表的非主属性称为事实(Fact),它们一般都是数值或其他可以进行计算的数据;而维大都是文字、时间等类型的数据。
与星型模式类似还有一种业界提的比较多的设计方式是雪花模式,它也是一种在关系数据库中实现多维数据关系的方式,与星型模式相区别的是它的维表结构与星型模式不同。
星型模式中同一维度的不同层次位于一张维表中,维表由唯一主键和事实表关连;雪花模式中同一维度中的不同层次位于不同的层次表中,最低层次表与事实表关连,各个层次再分别和比自己高一级的层次表关连。
因为星型模式查询效率要比雪花模式高的多,所以比较多的是采用星型模式设计多维数据关系。
4. 3第三范式和星型模式在数据仓库中的应用大多数人在设计中央数据仓库的逻辑模型时,都按照第三范式来设计;而在进行物理实施时,则由于数据库引擎的限制,不得不对逻辑模型进行不规范处理(De-Normalize),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这当然是以增加系统的复杂度、维护工作量、磁盘使用比率(指原始数据与磁盘大小的比率)并降低系统执行动态查询能力为代价的。
根据数据仓库的测试标准TPC-D规范,在数据仓库系统中,对数据库引擎最大的挑战主要是这样几种操作:多表连接、表的累计、数据排序、大量数据的扫描。
下面列出了一些DBMS在实际系统中针对这些困难所采用的折衷处理办法:1、如何避免多表连接:在设计模型时对表进行合并,即所谓的预连接(Pre-Join)。
当数据规模小时,也可以采用星型模式,这样能提高系统速度,但增加了数据冗余量。
2、如何避免表的累计:在模型中增加有关小计数据(Summarized Data)的项。
这样也增加了数据冗余,而且如果某项问题不在预建的累计项内,需临时调整。
3、如何避免数据排序:对数据事先排序。
但随着数据仓库系统的运行,不断有新的数据加入,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将大大增加。
大量的时间将用于对系统的整理,系统的可用性随之降低。
4、如何避免大表扫描:通过使用大量的索引,可以避免对大量数据进行扫描。
但这也将增加系统的复杂程度,降低系统进行动态查询的能力。
这些措施大都属于不规范处理。
根据上面的讨论,当把规范的系统逻辑模型进行物理实施时,由于数据库引擎的限制,常常需要进行不规范处理。
举例来说,当系统数据量很小,比如只有几个GB时,进行多表连接之类复杂查询的响应时间是可以忍受的。
但是设想一下加果数据量扩展到很大,到几百GB,甚至上TB,一个表中的记录往往有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更多,这时进行多表连接这样的复杂查询,响应时间长得不可忍受。
这时就有必要把几个表合并,尽量减少表的连接操作。
当然,不规范处理的程度取决于数据库引擎的并行处理能力。
数据仓库建设者在选择数据库引擎时,除了参考一些相关的基准测试结果外,最好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测试方案,从几个数据库系统中选择最适合自己企业决策要求的一种。
不规范化处理虽然是提高系统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由于中央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反映了整个企业的业务运行规律,在这里进行不规范处理容易影响整个系统,不利于今后的扩展。
而且不规范处理产生的数据冗余将使整个系统的数据量迅速增加,这将增加DBA的工作量和系统投资。
因此,当系统性能下降而进行不规范处理时,比较好的办法是选择问题较集中的部门数据集市实施这种措施。
这样既能有效地改善系统性能汉不至于影响整个系统。
在国外一些成功的大型企业级数据仓库案例中,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那么,在中央数据仓库中是否可以采用星型模式来进行模型设计呢?我们知道,星型模式中有一个事实表和一组维表,我们可以把事实看成是各个维交叉点上的值。
例如,一个汽车厂在研究其销售情况时可以考察汽车的型号、颜色、代理商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就是维,而销售量就是事实。
这种多维模型能迅速给出基于各个维的报表,这些维必须事先确定。
星型模式之所以速度快,在于针对各个维作了大量的预处理,如按照维进行预先的统计、分类、排序等。
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按照汽车的型号、颜色、代理商进行预先的销售量统计。
因此,在星型模式设计的数据仓库中,作报表的速度虽然很快,但由于存在大量的预处理,其建模过程相对来说就比较慢。
当业务问题发生变化,原来的维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增加新的维。
由于事实表的主键由所有维表的主键组成,这种维的变动将是非常复杂、非常耗时的。
星型模式另一个显著的缺点是数据的冗余量很大。
综合这些讨论,不难得出结论,星型模式比较适合于预先定义好的问题加需要产生大量报表的场合;而不适合于动态查询多、系统可扩展能力要求高或者数据量很大的场合。
因此,星型模式在一些要求大量报表的部门数据集市中有较多的应用。
4. 4两种模式的比较上面讨论了数据仓库逻辑模型设计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在数据仓库的应用环境中,主要有两种负载:一种是回答重复性的问题;另一种是回答交互性的问题。
动态查询具有较明显的交互性特征,即在一个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这种交互过程常称为数据挖掘(Data Mining)或者知识探索(Knowledge Dis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