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术切口感染(SSI)基本常识

合集下载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2、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 推荐意见11: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都应控制患者围手术期血 糖,血糖控制的目标可设定为6.1-8.3mmol/L,特殊人群的控制 目标应综合判定。(条件推荐,低质量证据)
• 证据小结:由于手术的应激,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均会出现血糖 升高,而高血糖可增加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发生SSI的风险。 系统评价提示:围手术期严控血糖较常规调控血糖可显著降低 SSI的发生率,而且严控血糖降低SSI发生风险的效果在糖尿病 和非糖尿病患者中均有体现。
• 证据小结:由于循证医学证据有限,本推荐意义只涉及切口冲洗,不包括 腹腔灌洗和纵膈灌洗。使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有利于降低SSI。
7、预防性伤口负压治疗
• 推荐17:对高风险的一期缝合切口,建议预防性使用伤口负压治疗。(条 件推荐,低质量证据)
• 证据小结:与传统的敷料相比,预防性伤口负压治疗可降低一期缝合切口 发生SSI的风险。针对不同术式的亚组分析显示,腹部手术和心脏手术使 用该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SSI的发生率。在不同级别切口间的亚组分析显 示,预防性伤口负压治疗能明显降低清洁-污染切口、清洁切口的SSI发生 率。
• 证据小结:机械性肠道准备指通过口服导泻药进行的全肠道清 洁。由于可去除粪便负荷、减少细菌数量,理论上可减少术后 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肠道准备联合口服抗生素可进一步减轻 肠道内的细菌负荷。
5、去除毛发
• 推荐意见6:不推荐对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去除毛发,如果确有 必要,只能使用剪刀去剪出毛发。无论是在手术或在手术室中 ,任何情况下均强烈反对使用剃刀去除毛发。(强烈推荐,中 等质量证据)
• 考虑到证据质量为极低以及切口保护套本身的费用,指南变身专家建议只 在腹部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污秽或感染切口使用。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指在围手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据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为2%~5%,而感染患者相对于未感染患者的死亡风险高出2~11倍。

此外,手术部位感染也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且经济花费最高的感染类型。

然而,高达60%的手术部位感染可以通过循证医学指南操作进行避免。

为了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应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

一、手术前的预防控制措施1. 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住院时间越长,患者体内定植的医院内致病菌越多,感染风险越大。

因此,合理安排手术,尽量缩短患者手术前住院时间,有助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治疗原有感染等,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提高手术耐受力。

3.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术前应彻底清洁和消毒手术部位皮肤,避免使用剃刀剃毛,可采用剪毛或电动剃须刀去毛。

对于必须使用剃刀剃毛的手术,应在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室即时剃毛。

二、手术过程中的预防控制措施1. 严格控制手术区域的污染:手术过程中应将手术部位暴露出来,并采取措施防止手术区域污染。

例如,切口周围铺无菌单,只显露切口部位。

2. 保持手术部位持续湿润:湿润的手术部位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保持手术部位持续湿润,以降低感染风险。

3.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

抗生素的应用应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剂量和给药时间。

三、手术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 观察手术部位伤口:术后密切观察手术部位伤口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如红肿、渗液、疼痛等,以便及时处理。

2. 及时更换敷料:术后定期更换手术部位的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如发现敷料潮湿、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三甲医院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三甲医院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三甲医院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手术前
1. 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2.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一般情况。

3.术前当日备皮。

4.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切皮前30min-2h内使用。

5.有感染性疾病的术者,不应当参加手术。

6.严格外科手消毒。

二、手术中
1.手术室门关闭,合理控制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

4.手术超过3h,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最大限度的减少组织损伤。

6.避免低体温。

7.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恰当放置引流管。

三、手术后
1.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2.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拔除引流管。

3.手术部位切口出现分泌物时进行微生物培养,及早治疗。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增加伤口感染 ❖ 健康成人走动时,每分钟脱落约5000个带菌皮屑。
❖ 伤口换药
术后
无菌不接触原则
一期愈合伤口在术后48小时更换敷料,清洁伤口
二期愈合伤口TIME原则
处理组织(tissue,T)
控制感染或炎症反应(infection/inflammation, I)
维持湿度平衡(moisture,M)
促进伤口边缘收缩和上皮形成(edge,E)
手卫生
❖ 贯穿术前、术中、术后整个过程 ❖ 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SSI的手段 ❖ 术前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 ❖ 术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重新洗手 ❖ 并更换手套 ❖ 术后伤口护理牢记手卫生指征,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干预组合——多模式干预措施
❖ 美国的“拯救10万生命运动” ①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神经
乳腺
眼科 骨科 非心脏胸科 血管 阑尾 胆道
外科手术部位常见病原菌
常见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链球菌,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肺链,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 阴性杆菌,厌氧菌 阴性杆菌,厌氧菌
手术切口与SSI 的相关性
切口种类
SSI发生的危险度
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1.5%~4.2% <10%
污染切口
10%~20%
污染-感染切口
20%~40%
手术部位感染 的重要预防和控制建议
❖ 核心策略
正确的抗生素使用 正确备皮方式 患者保温 控制血糖 皮肤消毒 非手术部位感染灶的治疗 外科手消毒 人员管理 伤口护理

预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

预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

预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发表时间:2019-09-04T11:12:28.447Z 来源:《护理前沿》2019年第06期作者:潘晓燕[导读] 手术室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伤口愈合效果和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于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安徽省泾县医院 245202)【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18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手术室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率为0.00 %,对照组为10.00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33 %,对照组为80.00 %,P<0.05。

结论手术室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伤口愈合效果和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于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手术部位感染[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in operating room. Methods patients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or surgical treatment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operating room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wound healing status,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wound healing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was 0.00 %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10.00 %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3.33 %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80.00 %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operating roo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ound healing effec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in patients, which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clinical nursing service,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Key words 】 cluster nurs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最为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其可造成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延迟、切口裂开[1],甚者引发全身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手术室院感知识专项培训

手术室院感知识专项培训

Deep incisional
深部软组织 织
器官和腔隙 Organ/Space
器官间隙 隙
浅表感染 浅浅表表感感染 染 深深部部感感染 染
器官间隙感染 感染
切口表浅感染
术后30天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 并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切口表浅流脓,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 2、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表浅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并 培养出微生物。 3、至少有下列感染症状或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 局部肿胀,发红,发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 (如培养阴性则不算感染)。 4、外科医生或主治医师已经诊断。应该有临床症状
容易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3)
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长、术中发生明显污染、置入人工材 料、组织创伤大、止血不彻底、局部积血积液、 存在死腔和/或失活组织、留置引流、术中低 血压、大量输血、刷手不彻底、消毒液使用不 良、器械敷料灭菌不彻底
SSI危险指数 (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制定)
★病人术前已有≥3 种危险因素 ★污染或污秽的手术切口 ★手术持续时间长
SSI诊断标准 SSI发生率 SSI危险因素 预防SSI干预方法
切口感染控制手段
布局流程 环境的污染控制 通风系统的管理 日常环境的清洁、消毒与监测 人员的控制和管理 规章制度 手术设备管理 手术器械的管理
建筑与布局的要求
1、手术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 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 开的基本原则。
术人员应按照人员流动路线要求,在限制范围内活动。 4、洁净手术间应在满足手术基本需要的情况下严格
控制人数。 5、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之 前不应参加手术。 6、参加手术人员在实施手术前应做好个人的清洁。

如何预防ssi

如何预防ssi

如何预防SSI什么是SSI?SSI(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是指手术中或术后发生的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最常见的,可能导致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对患者造成疼痛或病情恶化的风险。

预防SSI非常重要,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病人的安全性和康复程度。

预防SSI的措施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疗团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切口感染的风险。

•对于高危患者,如糖尿病、肥胖、免疫功能低下等,需要进行额外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患者术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洗澡,并使用抗菌皂清洗手术部位,以减少皮肤上的细菌数量。

•在手术前24小时,医疗团队应该使用适当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2. 术中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医疗团队需要严格控制环境和操作,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

•将手术室保持清洁,持续进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必须正确佩戴无菌手套和面罩等,并遵循无菌操作的规程。

•对于手术切口,要用适当的技术和材料来进行包扎,避免污染和疏忽。

3.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预防SSI的关键环节,医疗团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对于手术切口,医护人员应每天至少两次进行清洗和更换敷料。

•必要时,可以使用适当的药物来预防感染,如局部抗菌药物。

•同时,医疗团队还需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以促进创伤愈合。

4. 预防SSI的宣教不仅医疗团队,患者本人也需要参与预防SSI的工作。

•医疗团队必须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手术切口护理的准确信息和指导。

•患者应该充分了解手术前后需要采取的措施,如正确洗澡、换洗衣物、注意伤口卫生等。

•家属可以帮助患者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提供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总结预防SSI是医疗团队和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通过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在预防SSI的过程中,医疗团队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持清洁和无菌操作,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疗团队的护理和指导。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SSI、CRBSI、VAP、CAUTI)的基本概念与预防控制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SSI、CRBSI、VAP、CAUTI)的基本概念与预防控制

【感控知识】重点部位医院感染(SSI、CRBSI、VAP、CAUTI)得基本概念与预防控制2016-01-08HYYG一、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得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得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得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②从切口浅部组织得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③具有感染得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与触痛,外科医师开放得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得轻微炎症与少许分泌物);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感染得烧伤创面,及溶痂得Ⅱ、Ⅲ度烧伤创面。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得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与肌层)得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就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②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得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得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她感染证据。

3、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得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得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②从器官或者腔隙得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她器官或者腔隙感染得证据。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得预防控制1、手术前a、【缩短住院时间,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重视术前患者得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得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得血糖水平;b、【正确备皮,避免损伤手术区皮肤】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与周围皮肤得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得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c、【消毒前先清除手术区皮肤污垢】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与周围皮肤得污染,采用合格、有效、适宜得消毒剂消毒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范围符合手术要求;d、【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与合理剂量得抗菌药物。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SSI的预防策略
术中
SSI的预防策略
• 5、保温
围手术期低温是指患者的中心温度低于36℃
低体温
围手术期低温的主要是麻醉药物 干扰了机体的热调节。
在麻醉后的第1小时, 中心温度快速下降11.5℃
随后在2-3h中,中心温 度绶慢的线性下降, 最后进入一个平台期
术中
SSI的预防策略
• 室内温度是预防围手术期热量散失的最重要因素,大约90%的热量是 从皮肤表面散失的
脓引
健康组织认定 SSI满足以下
条件
脓裂伤

性 引
开 ,
口 自
流有发
染性细伤 色,菌口 性细或培引 菌革养流 阳兰阳液
患者因素(不可控) SSI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
• 年龄 • 肥胖 • 吸烟 • 营养状况 • 免疫功能 • 各种慢性疾病
医院因素(可控)
术前住院时间 • 术前皮肤消毒 • 备皮方式及时间 •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 术前外科手消毒 •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 感染或有菌手术人员的管理 • 手术室环境:通风、消毒等 • 手术器械的灭菌 • 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 • 手术技术:止血、异物等 • 手术持续的时间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The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新民院区手术室 付冬梅
SSI的基本概念
•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 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是指继发于手术操作形成的伤口中的感染
SSI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
Skin
Hypodermis
Deep soft tissues
(fascias and muscle)

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之抗生素使用

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之抗生素使用
④手术医师或主治医师诊断为表浅切口手术部位感染。 ※ 下列情况不作为手术部位感染:
⑴ 缝线处有轻微发炎及分泌物
会阴切口部位或新生儿包皮环切部位的感染。 ⑶ 烫伤伤口感染。 ⑷ 延伸至筋膜的切口手术部位感染(见深部切口感染) 附注:有特别的定义适用于会阴切开,包皮环切及烫伤伤口感染。 ※ 诊断表浅切口时应注意: ⑴ 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
3、污染手术:开放的新鲜伤口; 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 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 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开。
4、污秽(感染)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 脏器穿孔的手术; 急性化脓性炎症。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SSI)基本常识
★手术切口的分级: 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 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 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 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 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 手术等 。
★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1、在感染危险性高或感染后果严重时应用 2、开始用药时间不要太早,不要太迟,切皮时药物在组织中达到高峰值 3、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要求:抗菌谱广、半衰期长、血药浓度高 4、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吸收不稳定,根据病人体重确定剂量 5、必要时手术中增加给药次数 6、手术后给药次数减至最低 7、谨慎使用万古霉素,PNC 过敏,MRS 感染率高的区域,除非手术时间 超过 6 小时,单剂量即可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南》2023-10-30•指南概述•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的预防措施•手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特殊情况下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目•总结和展望录01指南概述背景和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目前国内医院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本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预防效果和管理水平。

010203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外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特别是从事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

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从事医院感染控制的专业人员也可以参考本指南,指导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指南范围和受众指南特点和亮点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医疗实践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指南。

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注重实践证据,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强调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等环节的预防措施,确保手术部位感染的全面预防和控制。

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分别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02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准备工作手术前准备确定手术时间提前做好手术时间安排,以便医生、护士和相关人员做好充分准备。

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术前宣教向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前宣教,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如何配合医生治疗等。

01030203消毒范围消毒范围应包括手术部位周围的区域,如手术切口、手术野等。

手术部位清洁和消毒01皮肤清洁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皮肤清洁,去除污垢和细菌。

02消毒剂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1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消毒23根据手术需要准备相应的手术器械和设备。

器械准备对手术器械和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清洗和消毒将消毒好的器械和设备存放在无菌环境中,并做好使用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且手术医师有意打开表浅切口手术部位,除非切口部位微生物培养 为阴性。 ④手术医师或主治医师诊断为表浅切口手术部位感染。
※ 下列情况不作为手术部位感染: ⑴ 缝线处有轻微发炎及分泌物。 ⑵ 会阴切口部位或新生儿包皮环切部位的感染。 ⑶ 烫伤伤口感染。 ⑷ 延伸至筋膜的切口手术部位感染(见深部切口感染) 附注:有特别的定义适用于会阴切开,包皮环切及烫伤伤口感染。
★ 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
2、细菌培养
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 再用含 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 送检。
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盐水 的无菌棉签 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 送检。
★ 外科切口感染的分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SSI的定义-切口浅部感染(CDC): 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感染,感染只包括皮肤及皮
下组织,至少有下列任一项: ① 无论有无微生物培养结果,表浅切口部位有脓性分泌物。 ② 无菌技术取得表浅切口部位的体液或组织,培养分离出微生物。 ③ 至少需有以下症状或体征的任一项: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 红、
※ 诊断表浅切口时应注意: ⑴ 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
口感染”一 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⑵ 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2、SSI的定义-切深浅部感染(CDC):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 术后一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 之一者 : ① 从深部切口处有脓性分泌物,而非由器官或腔隙部位流出; ② 自行裂开或手术医师有意打开的深切口,如患处微生物培养为阴性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SSI)基本常识
主讲人:殷玲(N3) 地点:办公室 时间:2014.3.25.17:30
★手术切口的分级: 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
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 炎症
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 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 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手术等 。
3、污染手术:开放的新鲜伤口; 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 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 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开。
4、污秽(感染)切口: 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 脏器穿孔的手术; 急性化脓性炎症。
至48时 8、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手术切口感染重点控制环节: 1、备皮区如果需要去除毛发可在当天手术前去除,最好使用电动 发剪。
2、清洁切口仅于切皮前两小时内半小、术中腹腔冲洗应使用温的(370C)无菌生理盐水。 4、术中尽可能使用可吸收缝线。污染伤口亦可使用抗菌的 可吸收缝线。 5、应尽早拔出引流管。
义。
★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1、在感染危险性高或感染后果严重时应用 2、开始用药时间不要太早,不要太迟,切皮时药物在组织中达到高峰值 3、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要求:抗菌谱广、半衰期长、血药浓度高 4、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吸收不稳定,根据病人体重确定剂量 5、必要时手术中增加给药次数 6、手术后给药次数减至最低 7、谨慎使用万古霉素,PNC过敏,MRS感染率高的区域,除非手术时间
则至少有以下征之一:①发烧(>380C),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③ 由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切片或放射线检查发现深部有脓或其他 感染证据; ④手术医师或主治医师诊断为深部切口感染。
3、SSI定义-器官/腔隙感染(CDC):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 后一年内)发生在手术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 的处理,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① 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浓性引流物 ② 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③ 经手术或病理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浓肿 ④ 外科医师诊断器官/腔隙感染
超过6小时,单剂量即可
★ 外科抗生素预防性应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 多项研究结论:抗生素应该在皮肤切开前半小时或麻醉诱导开始时
★ 给药方法: 1、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过程给予第2个剂量 3、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4、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5、总预防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6、污染手术可根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7、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
3、厌氧培养时应注意:吸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使用厌氧培养基。
4、采样注意事项:
① 采样时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生理盐水沾湿棉签再 取样并
及时送检;
② 送检标本时要注明采集样本的解剖部位,必须区别表浅切口还 是深部
切口;
③ 如革兰染色出现上皮细胞提示标本已受皮肤菌群污染,其结果 毫无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