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合集下载

▲吴茱萸汤--证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吴茱萸汤--证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吴茱萸汤--证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方名:吴茱萸汤
方源:伤寒论
典籍: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使用:只要头痛伴恶心或呕吐涎沫及清水者,我均使用吴茱萸汤的原方;
组方:吴茱萸、生姜、大枣、党参,
功能:药仅4味,却能迅速止痛止吐,且较长时间不再复发(一例至今20年未复发);即使偶尔复发,头痛亦较轻,再投原方仍奏捷效。

病机:关于吴茱萸汤证的病机,古今医家皆归结为肝胃寒凝、浊阴上逆。

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评述:但我治愈的不少患者,并不具备甚至不具有肝胃寒凝、浊阴上逆的全身症状和舌脉,有的还伴见一些热象。

若不走方证对应这一条捷径,是不会想到使用吴茱萸汤的。

@育儿小当家zyxkp@快问中医@四合中医#健康头条#。

吴茱萸汤治大病,而且特别好辨证

吴茱萸汤治大病,而且特别好辨证

吴茱萸汤治大病,而且特别好辨证编者按:郭老对吴茱萸汤证做过不少论述,他说:吴茱萸汤症病因在胃。

这个方子治的是什么?这个头疼的病在哪里?不是在头上,在胃里,看见了没有?吐涎沫。

胃里分泌出来的一些液体,这个液体是有毒的,再吸收到血液里去自家中毒。

听明白了自家中毒不,自己吸收了自己的分泌物,到循环里去,到这个神经中枢,发生的头疼,所以他疼啊包括眼,他这个部位是前额跟眉棱、眼睛,这一块,不是侧面,也不是后面,听明白了吗?有一定部位,有一定的疼的类型,又有一定的其他的联属原因,你治上一例,你就明白了,往往要是找你来,一定是经过多个大夫治不了,才找到你的,绝不会第一次找你。

就这个药,吃了十几付就好了。

治这个病,这样的头疼,我在北京治的不是一百二百,多了,都治不了,多少年的都是。

新发生的,他一时转不到我这来。

吴茱萸汤郭老化裁方:辨证:头疼吐涎沫,前额眉棱骨部位疼,疼时睁不开眼,疼时吐涎沫。

处方:吴茱萸25克、生姜25克、党参45克、半夏25克、茯苓40克、甘草15克、大枣10个(破开),成人两次分服。

禅意人生:各位师兄:打扰一下八十多岁的老人吃了吴茱萸汤后,身感无力、口渴,应如何应对呢?一亨耳:需要做全面问诊。

禅意人生:@一亨耳教授好!病人不在我身边,明天见了再问具体情况。

谢谢!一副药分两天四次服的。

上善若水:吴茱萸每日量5克,我自己服用过5克、 6克、9克、15克,效果差不多。

吴茱萸先用开水烫两遍再用,60克也没事,要对症了。

唐斌:我有幸在郭教授、子皿的指导下,帮助过患病15年的吴茱萸汤症患者,全程用郭老原方、药量,吴茱萸25克,清半夏25克。

1.正如郭老所言,离开病说药,一钱不值。

2.吴茱萸症病人忍受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的,发病时患者用头撞墙,头骨不会觉得痛,只觉得脑内神经疼痛。

多年遍寻名医,接受了西医各种治疗、各种手术,人都变型了,从忍受痛苦,到绝望。

3.患者:男,48岁,左侧头部、前额疼痛、左眼胀疼(高压),头部疼痛15年,每周疼痛一次,持续疼痛时间24小时。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吴茱萸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若中焦虚寒之人,出现肝木寒之象,肝胃虚寒而气逆,便可使用吴茱萸汤。

组成与服法吴茱萸一升汤洗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切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虚寒性呕吐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少阴吐利,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胃脘痛,厥阴头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欲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在《伤寒论》中所见有三,《金匮要略》中有二。

兹录如下:《伤寒论》阳明病篇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病篇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8节:“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第9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以上条文明确提出了吴茱萸汤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或厥阴头痛,吐涎沫等。

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

其病因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而从其阳虚阴盛,脏腑功能不足,可以测知其脉象当为沉细或沉弦细,舌质淡胖,苔白厚腻或滑等为其常理。

关于吴茱萸这味药的描述,黄元御《长沙药解》有云:“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方中吴茱萸为君药,重用六两生姜温中散寒止呕,又配伍了人参、大枣,共奏温肝脾肾之阳,扶肺脾肾之气。

刘渡舟胃脘疼痛案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g,生姜15g,党参12g,大枣12枚。

吴茱萸汤临证治验3则

吴茱萸汤临证治验3则

吴茱萸汤临证治验3则吴茱萸汤是《伤寒论》的经典方剂,伤寒论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厥阴病篇皆出现此方。

细察其方证病机,乃厥阴肝寒,浊阳上逆所致。

笔者临床但凡见到以肝胃虚寒、浊气上逆所致的疾病,用吴茱萸汤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选取验案3则,供同道参考。

1 厥阴头痛证陈某某,女,43岁,工人。

2013年6月7日初诊。

人气最佳(最多人评他):周俊似、蓝邹月、李梓谦、覃楷纹、郑静、杨佳幸、杨杰雄、洪康宁、李素洁、黄慧玲、高绍埕。

头痛欲裂2年余,于上海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贫血”,予左甲状腺素钠片及利血生片等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血红蛋白60g/L,但头痛症状丝毫未减,伴恶心、干呕,且夫妻同房时即出现恶心、呕吐加剧,诊为神经官能症,转精神科治疗,效果仍然不佳,症状依旧。

刻诊:头痛欲裂,几欲撞墙方能止,面唇苍白如纸,舌质淡伴齿痕、苔薄白,脉沉弦而弱。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贫血。

中医诊断:头痛病,辨证属厥阴肝寒、胃气上逆。

治以温肝暖脾、和胃降逆,予吴茱萸汤合小半夏汤。

处方:吴茱萸6g,党参15g,大枣15g,生姜15g,姜半夏12g,陈皮6g。

7剂。

水煎,早晚分服。

6月14日二诊:头痛稍减,觉精神亦好转,面唇稍有血色,舌质淡伴齿痕、苔薄白,脉沉弦弱。

前方既效,厥阴肝寒既破,可乘胜而加补气补血之味。

前方党参增至30g,大枣增至20g,生姜增至20g,陈皮增至10g,7剂。

6月21日三诊:头痛大为好转,平日恶心亦未作,面唇色稍华,舌质淡齿痕减苔薄白,脉沉弦较前有力。

前方既效,守方继进7剂。

环偶极子是环形多极子家族最基本的成员,环偶极子是由电流j沿着圆环体的径向方向流动,在圆环体的子午面上形成等效的磁偶极子m,多个磁偶极子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轴向的环偶极子T,因此环偶极子可以理解为由磁偶极子首尾相连组成闭合环的一个大的磁偶极子[8-10]。

环偶极子具有与传统电极子与磁极子不同的独特电磁响应特性,如具有较高的品质因数Q、谐振透明、非线性旋光性、模式转换特性、光学特性各向异性、负折射率等特性[23-32],环偶极子除具有独特的基础理论研究价值外,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制备传感器、调节器、切伦科夫计数器等器件[33-37]。

吴茱萸汤症

吴茱萸汤症

吴茱萸汤与吴茱萸➢「吃了饭才吐」➢作用于中焦、下焦➢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0 九、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

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阴性的子宫发炎)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吴茱萸:强力破阴实)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作者:余运泽本方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其主病虽有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均以呕吐为主病。

(1)阳明: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疼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

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

(2)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病机:中阳虚衰,寒浊中阻。

(3)厥阴:头痛、呕吐或干呕吐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满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病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方用吴萸温中散寒降逆,生姜散寒降逆止呕,参、枣补脾益气和中。

合用,温胃散寒,补中泄浊,降逆止呕。

现代常用于急慢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肝炎、疝痛、高血压病、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青光眼等属于中焦虚寒所致者。

案65、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张某,男,75岁。

2000年11月5号诊。

患者素有半侧头痛10年,每至冬季发作,头痛呈阵发性,不可忍受,伴呕吐,吐出物为清水痰涎,发作1-2小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服止痛片缓解,每天发作3-4次,经半-1月可自行停止。

此次发作已两个月不见缓解,且多方治疗无效。

特到本所求治。

刻诊:头痛阵发性发作,发时痛不可忍,疼痛在巅顶部牵及前额,兼呕吐清水痰涎,面色苍白,四肢冷,舌淡苔白水滑,脉沉弱。

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宜暖肝和胃,温中降逆。

方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20g,红参15g,生姜20g,大枣7枚。

水煎服,4剂。

二诊:患者自诉服至第二剂时头痛呕吐已止,4剂服完已无不适感,二诊减量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

2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本例头痛呈阵发性,痛势剧而伴呕吐清水痰涎,肢冷面白,舌淡苔水滑,脉沉弱。

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吴茱萸汤能暖肝和胃,温中降逆,故投之效如桴鼓。

案66、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患者,董某,女,35岁,2012年10月4日诊。

主诉:阵发性眼花,头痛5年。

患者诉:“5年前开始出现头痛,发作前先感眼前冒金星,随即出现头痛,疼痛以前额痛为主,疼势剧烈,不能忍受,并伴眩晕,剧烈呕吐,吐至胃内无物为至,呕吐止则头痛渐缓解,每次持续约半小时,每年发作2-3次。

吴茱萸汤主治三经寒邪与吴茱萸破阴实

吴茱萸汤主治三经寒邪与吴茱萸破阴实

吴茱萸汤主治三经寒邪与吴茱萸破阴实吴茱萸汤与吴茱萸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大概的部分:吴茱萸的药性基本上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如果单纯拿附子去煮汤的话,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

可是吴茱萸的味道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茱萸汤(又名:吴茱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吴茱萸15g 人参9g 生姜18g 大枣12枚上4味,以水500ml,煮取300ml,温服lOOml,日三次。

(功效)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胸脘痞满,吞酸嘈杂;少阴吐利,四肢厥冷,烦躁不安。

舌质淡,苔白,脉沉弦而迟或沉微者。

副证:手足厥冷,胃脘疼痛,或下利。

(临证力口减)1.本方临床应用:吴茱萸汤方中人参临床常以党参代之,疗效无明显差异。

方中药物的剂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人参(党参)与吴茱萸等量,生姜为吴茱萸倍量时效果更好,可供临证参考。

[江苏中医杂志,1982,c3,:30]2.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目疾:症见目赤肿痛,泪多,不畏阳光,脉弦细。

方用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30g,大枣4枚。

恶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怠懈加桂枝;心悸不寐或血虚加当归、茯苓;呕多加半夏;腹胀满加砂仁、厚朴;腹痛LI苦加白芍。

结果均获痊愈。

旷东中医,1958,f6,]3.吴茱萸的临床新用:从内用和外用两个方面介绍了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内用可治疗神经性嗳气、头痛、胁痛、胀痛、排尿性晕厥、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泄泻、崩中、不孕等;外用可治疗癫痫、高血压病、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口疮、阴囊湿疹、麻痹性肠梗阻、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小儿泄泻等。

[河北中医,1996,c2,:3Z](原文]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8) 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胃虚寒凝呕吐的证治。

以方测证,本证呕吐当是由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

寒饮内盛,气机不利,胸阳不展,则胸满不舒。

故治用茱萸汤温中补虚,化饮降逆。

方中吴萸、生姜温胃散寒,化饮止呕,人参、大枣补益中气。

(文献选录) 徐忠可:胸乃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中之阳气足以御之,则未必呕,呕亦胸中无恶也。

吴茱萸汤治病三则

吴茱萸汤治病三则

吴茱萸汤治病三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所说的茱萸究竟为何物?为何要在重阳这一天“遍插茱萸”?重阳佩戴茱萸主要是为了避邪。

在古代特别是上古时代人们的观念中,‘阳九’是灾数,‘重九’则意味着凶上加凶,需要辟邪消灾。

另外在古人看来,疾病与邪气密不可分,茱萸因为浓烈的气味和驱寒祛湿的药用价值,被认为具有辟邪祛疾的特殊功效,下面来见证它的神奇疗效。

案一:脑炎症状:8岁女童,呕吐,食则吐,头疼,头晕,体温38.6,汗出,手脚冷。

方药:吴茱萸10 党参9 生姜18(切)大枣二枚(劈),三剂治愈。

按: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该女童所患不正是此条文的典型临床表现么,张仲景当年的临证方法论,以条文的形式写出,明示人以辩病证而论治之道。

每一条大论都是来源于临床实际,很朴实,很实用。

不像后世那些医论,只不过是华丽辞藻的堆积,脱离临床实际,试问这样的文学中医如何能守护家人的健康?吴茱萸汤是一个治疗厥阴肝寒厥逆的方子。

《黄帝内经》云:”肝气逆则头痛。

”但她同时又是一个治疗阳明中寒的方子。

仲景云: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案二:老人口水多症状:男,70岁,尿多、怕冷,口水多,咽痒咳嗽,烦躁睡不着。

方药:吴茱萸10 党参9 生姜18(切)大枣二枚(劈),5剂改善明显。

按:患者出现过吴茱萸汤的“烦躁欲死”。

患者自述躁的睡不着,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翻来翻去睡不着治疗少阴寒化证,附子用的比较多,其实一个人身体里面如果有陈年积冷,吴茱萸在破阴方面的效果,是胜于附子的,比如治疗少阴五更泻的四神丸就是以吴茱萸为主。

伤寒论有: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神奇疗效验证

吴茱萸汤神奇疗效验证

吴茱萸汤神奇疗效验证
吴茱萸汤神奇疗效验证
患者,女孩,7岁
主诉:干呕腹痛两天。

现病史:二天前食生冷后出现“腹痛呕吐低热头痛”,在镇医院输液治疗两天效差来诊!刻见:2天不敢食,一吃即干呕腹痛,患儿头手汗出,呈低头状趴卧,囗内不停吐涎水,大便略稀,舌淡苔白,脉浮稍数。

分析:中焦虚寒,病邪上逆,太阳少阴合病。

治宜:温胃降逆止呕,伤寒“食谷欲吐,干呕吐涎者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桂枝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桂枝10 g,白芍10g,炙甘草5g ,生姜 10g,大枣6 g,党参10g,吴茱萸 6 g,姜半夏10g
用法:儿童均用颗粒剂一袋,剪开加开水100毫升化开当场温服。

初服几口仍呕,但再服己不呕甚,服下后休息二十分钟,患已明显不呕不吐涎!随访一剂即愈,家长说中药效甚好,效一点也不慢!。

吴茱萸汤医案一则

吴茱萸汤医案一则

吴茱萸汤医案一则从一个案例说起某,男,30岁,已婚,门诊号493501960年4月1日就诊。

患者自1956年起,偶有不定时恶心呕吐,吐出未消化食物。

在1957年3月,转为每晨发作,先有腹胀感,继以喷射性呕吐,吐出黄色粘液,味酸,每次持续10~40分钟,吐后舒适轻快,饮食如常,无不适感。

大便稀薄,有脓血,(从1952年至今患阿米巴痢疾)工作劳累或脑力过度时,常有头晕感。

往有游走性关节疼痛史。

1942年曾发生过偶发性呕吐,后即自愈;1943年经胃肠造影,印象为“胃溃疡”,此后呕吐时发时止。

1956年发现血压过高,偶伴有头晕,曾服降血压药物如利血平,寿比南等后,血压基本转为正常。

1957年发生规律性呕吐后,先后曾用制酸剂、镇静剂、解痉剂、针灸、电睡眠、理疗,奴佛卡因肾囊封闭及静脉封闭,以及改变生活条件与作息睡眠时间等多种疗法;又曾服中药旋复代赭石汤、六君子汤、理中汤、左金丸、四神丸等加减,最多者达百余剂,有时稍轻快,中间曾有19日未曾呕吐,以后仍复发如前,继续治疗终未见效。

曾请外科会诊数次,均建议剖腹检查,未经同意而止。

入院后体检与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

经胃液分析:游离酸及总酸度均显著增高达145~150°,且成急升曲线。

胃肠造影:胃显示瀑布型,胃窦及十二指肠球向下,胃位置极高,大弯最低界在髂骨上七横指,大弯与小弯无任何颠倒现象,胃轮廓整齐,无特异发现。

诊断为瀑布状吐。

治疗经过:根据病史,起病已三年余,呕吐涎沫,面色呈红紫而稍晦,语声虽响亮而气似短促,脉沉弦细,按之稍弱。

…脉证合参,显属阴证、虚证无疑。

根据证状与《伤寒论》阴篇“干呕吐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颇相吻合… 予大剂加味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24克生姜30克大枣12个法半夏12克党参30克服一剂后呕吐即止,原方再服20余剂,追踪观察3月余,未见复发。

方药组成吴茱萸汤在《伤寒论》阳明病、少阴病,阴病三篇兼见,有温中补虚,和胃降逆之功,主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的虚寒证,为后世温中散寒止呕止痛的基本方。

刘渡舟老先生吴茱萸汤验案

刘渡舟老先生吴茱萸汤验案

刘渡舟老先生吴茱萸汤验案胃脘疼痛案一刘某,男,32岁。

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现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间发作,伴寒战,呕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当归15克服药一剂。

疼痛缓而吐酸减,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克,三剂后疼痛止。

胃脘疼痛案二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2克大枣12枚服三剂后诸症皆消。

呕吐案周某,男,27岁。

患慢性肾炎而住院治疗,症见:恶心呕吐,犯逆酸水,至夜间则发生寒战,全身战栗如虐,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无力。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共服药五剂,呕吐与寒战皆止。

唯肾炎化验仍有蛋白。

呃逆案姜某,女,39岁。

患呃逆,连声不断,声低无力。

而且心下逆满,时时气窜作痛,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舌苔白润,脉弦无力。

此属胃气虚弱,中焦运化无权,肝气挟寒饮冲逆所致。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5克大枣12枚茯苓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陈皮15克服药二剂,小便甚利,胃中觉宽,呃逆止而饮食增进。

脘胁胀满案丁某,男,53岁。

胃脘及胸胁胀满,进食后更甚,以致饮食日减,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白而滑,脉弦缓无力。

此乃厥阴肝经之水寒上犯胸阳,气闭为胀,必口中多涎。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7枚桂枝6克厚朴12克服一剂则胀满减,胸胁顿觉舒畅。

上方内增加吴茱萸至15克,加半夏、茯苓涤饮和中,共服八剂而愈。

腹包游移案杨某,女,42岁。

所诉之证甚奇,每天将拂晓时,小腹部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从下往上游移,抵胃脘则呕吐苦水黄涎,伴头目眩晕。

每次发作月2小时左右,然后自动消失,舌苔白而水滑,脉沉弦。

此属厥阴寒气挟饮而上冲于胃,以致胃寒气逆。

治当暖肝温胃平冲降逆。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一得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一得

沉 细无 力等症 。西 医诊 为 “ 美尼 尔病 ” 。中医认 为此 属
胃虚肝寒 , 阴之 气上 逆而 成 。法 当温 中补 肝 , 浊 降逆 止
呕 。处方 : 吴茱 萸 、 干姜 各 l 2克 , 党参 2 5克 , 芎 、 川 木 香、 桂枝 各 1 0克 , 枣 四枚 , 大 3剂 应 手 而 解 , 原 方 再 继 进 3剂 以作巩 固 , 证尽 失 。 诸 按: 本案 年过 七七之 年 , 气血 乃虚 , 加之 工作 劳 累 , 致厥 阴肝 寒 , 阳不展 , 阴上逆 而发 眩晕 。用吴 茱萸 清 浊
平 复 , 再呕 吐食 物 , 未 尚觉 干 呕 , 时呕 清 水 , 本 上 方 3 续
剂, 其症 悉 除 。
痛等症 。余 在 临床运 用 , 收佳 效 , 颇 兹举 案 例 三 则 , 报
告如下 。
按 : 例 因脾 胃虚 寒 , 化失 常 , 本 运 胃气 上逆 而 发 幽 门痉挛 , 于是 胃中水分 不得 下输 于肠 胃, 上溢 于食 管 而 出现 呕 吐 , 即反 胃症 也 。《 寒 论 ) 4 伤 ) 3条 中 日 : 食 谷 2 “
按: 咳痰 由肠腑 积热 所 致 。滚 痰 丸 组方 最 能体 现
“ 肺与 大肠 相表 里” 的学术 思想 。本 案 咳嗽痰 多在 上属
肺, 口臭便 秘在 下属肠 。肠 道 积滞 导致 胃失 和降 , 令 竞
嗳气 似呃 ; 如此 逆气 , 致肺 气难 以肃 降 而有痰 咳亦 在情
理之 中 。滚痰 丸通 腑 泄 热化 痰 , 大肠 通 畅 , 胃气 自降 , 肺 中痰 热无 以为 继 而 肺 气 自肃 。虽 耄耋 之 年 , 平 日 幸
方剂学杂志》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 编委《 世界 医药》 特邀编委。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吴茱萸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吴茱萸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吴茱萸汤【方药】吴茱萸一升(洗)(3克)人参三两(9克)生姜六两(切)(18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食后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7)【解说】本方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均有呕吐。

其病机关键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呕吐清水,胃脘疼痛,吞酸嘻杂者为病在阳明;干呕,吐涎沫,巅顶痛,为病在厥阴;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为病在少阴。

用吴茱萸汤在于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凡寒性呕吐者,皆可酌情使用。

【使用】一、少阴吐利许叔微医案:有人病伤寒数日,自汗,咽喉肿痛,上吐下利。

医作伏气。

予诊之日:此证可疑,似是之非,乃少阴也,其脉三部俱紧,安得谓之伏气?伏气脉必浮弱,谓非时寒冷,着人肌肤,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

近虽有寒冷不时,然当以脉证为主,若误用药,其毙可待。

予先以吴茱萸汤救之,次调之诸药而愈。

(《伤寒九十论·证三十二》)按语:仲景论伏气病,有咽喉痛证,但脉微弱。

今脉不微弱而三部俱紧,又复吐利并作,乃脾胃阳虚寒盛之候,咽喉疼痛,为虚阳上扰所致,故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而愈。

二、胃脘痛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

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2克,大枣12枚。

服3剂后,诸症皆消。

(《经方临证指南))1993:124)按语:胃脘疼痛而见呕吐清涎,舌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肝胃虚寒挟饮之征,此用吴茱萸汤治疗有较好疗效。

经方发挥——吴茱萸汤

经方发挥——吴茱萸汤

经方发挥——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伤寒论》用以治疗中、下二焦虚寒,挟浊阴上冲,所致的各种证候。

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吴茱萸温中,下气,散寒,降逆止呕,并有止痛作用。

《本草经疏》说:“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冷食不消,或为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

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人参,大枣以益气补虚,可使中焦气盛,辅助补阳之药,以利于祛寒扶阳。

生姜有散寒止呕、降逆、逐水饮的作用。

诸药合用,成为一个温中、祛寒、补虚、降逆、止呕之剂。

可以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呕吐、烦躁、头痛、手足厥逆等证。

根据此方药物的性能,运用于临床以呕吐、头痛、烦燥、吐沫为主证者,但必须兼有手足厥逆、脉沉迟等虚寒脉证,不论新久,均有一定的效验。

一、呕吐(属胃寒者)由于中阳不足,胃腑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浊阴之气上冲,故出现呕吐。

证见食欲不佳,消化迟滞,食后呕吐,喜热怕冷,手足厥逆,脉多沉迟或虚缓无力,舌多色淡苔薄。

典型病例:杨XX,男,42岁。

偶尔食不适时即呕吐,吐出未经消化之食物及夹杂不少粘沫,吐出量并不多,为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此延续了将近十年。

近一年多以来病情加重,发展为每日饭后隔一至二小时,即频频呕吐不休,天气寒冷时尤其严重。

曾用过不少止呕和胃健胃等药品,未曾获效。

现手足厥逆,消化迟滞,脉沉而迟。

治以吴茱萸汤。

吴茱萸12克,人参6克,生姜30克,大枣5枚服三剂后,呕吐减十分之五、六,继服三剂呕吐又复发到原来的程度。

经询问情况才知道因当时未找到生姜,而以腌姜代替,不仅无效反而又使病情反复。

后配以生姜再进四剂,呕吐减十分之七、八,饮食增加,手足厥逆好转。

宗此方化裁,共服20余剂,呕吐停止。

观察一年来,未见复发。

二、头痛吴茱萸汤治肝胃寒邪挟浊阴之气上逆,扰于清阳之府的头部而致的头痛。

痛的部位多在正额和巅顶,痛时烦躁,恶心,吐沫,常见手足厥逆,脉多迟而弱。

【经方研读】吴茱萸汤

【经方研读】吴茱萸汤

【经方研读】吴茱萸汤【经方研读】吴茱萸汤〔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辨证提要】此条辨呕证的寒热。

食谷欲呕,有阳明中寒与上焦气阻之异。

本条所论为阳明中寒证,其特点为胃脘隐痛,呕吐清稀痰涎,可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加剧,是上焦病变所致,当随证选用其他方剂治疗。

(李克绍伤寒解惑论中认为得汤反剧是药已中病的缘故,同时认为这里上焦指的阳明上焦【对此观点有点困惑】)【疑难分析】如何理解阳明中寒证?外感病证传入阳明有寒热之辨。

阳明病以燥热为主,但亦有中寒证。

阳明中寒证的主要证候之一是食谷欲呕,呕吐物多为清稀痰涎无酸腐气,舌淡苔白,脉缓弱等,乃阳明中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止呕。

【病机关键】胃阳亏虚,浊阴上逆。

【诊断依据】胃脘冷痛,呕吐清稀痰涎。

【鉴别诊断】吴茱萸汤证与瓜蒂散证均有欲呕吐的症状。

瓜蒂散证是痰食壅堵在胃上脘,实邪阻滞,治疗用催吐法;吴茱萸汤证胃阳亏虚,浊阴上逆,属虚寒证,用温阳散寒法治疗。

如何根据呕吐辨胃热、胃寒?一般胃热呕吐,是食入即吐;胃寒呕吐,是朝食暮吐。

吴茱萸汤证出“食谷欲呕”,不但说明病变在胃,而且表明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其呕吐是食入以后才有欲吐不吐的感觉,这是因为胃中寒浊,得食物之后欲往上逆,是胃寒不化之故,故其属中寒呕吐。

【治疗要点】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吴茱萸既可祛寒降逆,又能舒肝温胃。

虚寒之症以温为主,温中寓补,取人参以益气健脾,温中补虚,使本方成为温补之剂;生姜辛温散寒,温胃降逆,与吴茱萸同用有相得益彰之妙;大枣甘补,既可协助温中补虚,又能甘缓调和诸药,共同组成可散可降,既温又补之剂。

【运用思路】吴茱萸汤在论中出现3次,皆以胃气虚寒,浊阴上逆为其基本病机。

其主证为呕逆,或兼见头痛,或兼见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主以吴茱萸汤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吴茱萸汤】加减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验案

【吴茱萸汤】加减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验案

【吴茱萸汤】加减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验案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临床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痛经。

笔者习惯于从肝经入手,治疗此病。

今举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一例,具体如下:【验案】患者,女,35岁。

初诊时间:2017年2月28日。

患者自述经前期及经期剧烈腹痛一年余。

痛时有如大锤锤击,痛不欲生。

伴头痛,畏寒肢冷,下腹坠胀,倦怠乏力,眼干,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

曾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口服镇痛药稍有缓解,但是病情反复,效果不佳。

查见舌胖大、尖红、苔腻。

脉寸浮弦,关尺沉弦有力。

【诊断】痛经(肝寒气滞)。

【方药】【吴茱萸汤】合【金铃子散】合方加减:吴茱萸10克,生姜20克,党参15克,黑附子12克,大黄10克,炮姜15克,元胡30克,川楝子30克,白芍25克,小茴香25克,升麻10克,香附15克,防风10克。

颗粒剂,7剂。

水冲服,早晚各1次口服。

2017年3月13日二诊:服药后疼痛明显缓解,其余症状亦缓解,胃脘偏胀,腹部坠胀消失。

舌胖大、舌质暗、舌苔薄白、舌尖红已经消失。

左寸关尺脉同前,右关脉沉细。

上方去升麻,防风,炮姜,加茯苓25克,熟地15克,生大黄易酒大黄10克。

7剂。

2017年3月21日三诊:诸症缓解,腹痛基本消失。

舌胖大,淡润齿痕,脉沉无力。

邪气渐退,正虚之像已现。

调整处方为【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0克,党参15克,香附15克,当归15克,黑附子15克,肉桂10克,杜仲15克,小茴香25克,乌药20克,炮姜15克,茯苓25克。

7剂。

水冲服。

笔者认为先有肝寒,而后肝阳不能升发,郁而气滞,气滞日久,血脉不利,变生瘀血,发为痛经。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王波)。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汤方
李某,女性,43岁。

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2年来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青光眼,而服中西药罔数。

近1个月左眼失明,专程来京求治。

现症见: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斡不欲饮,舌苔薄白,脉弦细。

脉弦细,心中发热,手足心热,目干涩,上热。

舌苔薄白,口斡不欲饮,头痛如裂,呕吐,寒饮上犯。

头痛、呕吐六七年,目干涩,口斡不欲饮,血虚水盛。

综合分析:证属上热下寒、血虚水盛,为半表半里阴合太阴证,治以和解半表半里,清上热,除下寒,养血利水,与柴胡桂姜合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

处方:
吴茱萸l0g,党参10g,斡姜6g,大枣4枚,柴胡12g,黄芩10g,桂枝10g,天花粉12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泽泻18g,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茯苓12g,苍术10g,炙甘草6g。

结果:上方服3剂,诸症即见好转,连服21剂,视物渐清,治疗2个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清晰,头痛等症也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

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

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

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党参30g、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

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

究其哲理,源于辨证。

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

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萸汤证无疑。

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
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

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用法】上八味,哎咀。

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功用】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 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
等分【用法】上锉为末。

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一【来源】《宜明论方》卷一。

【组成】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用法】上药为末。

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

【主治】阴盛生
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圣济总录》卷四十【名称】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白术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荜茇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槟榔(锉)2两半,人参1两半,大黄(锉,炒)2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

【主治】霍乱,呕吐酸水,气结心下。

【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茹弹子大,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

《千金》卷十六【组成】吴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麦1升,甘草1两,人参1两,桂心1两,大枣10个,生姜8两。

【来源】《千金》卷十六。

【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上(口父)咀。

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万氏女科》卷三【组成】吴茱萸(炒)1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陈皮。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

【用法】生姜为引,水煎,热服。

《圣惠》卷十二【组成】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大枣5个,甘草1分(炙微赤,锉),生姜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来
源】《圣惠》卷十二。

【主治】伤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烦闷绝。

【用法】上锉细。

以水2大盏半,煎至1盏半,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方出《肘后方》卷一【药物组成】吴茱萸5合,桂1两。

【处方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方剂主治】卒心痛。

【用法用量】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药物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分,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1分,当归(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方剂主治】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吴茱萸汤-用药禁忌1.本方辛苦甘温,对热性呕吐、头痛、胃腹痛不宜使用。

2.服本方汤剂后,常觉胸中难受,头痛增剧或眩晕,但半小时左右反应即消失,故妥药后可稍事休息,以减轻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