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诊疗规范标准[详]

合集下载

脑卒中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

附件1:脑卒中诊断标准一、脑梗死(一)脑血栓形成1.患者多为中老年,多有高血压病及动脉粥样硬化;2.发病前可有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3.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4.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5.多数病人意识清楚,而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6.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

颅脑MRI可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对小脑及脑干梗死检出率较高。

(二)脑栓塞1.患者多为青壮年,有心脏病或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栓子来源);2.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数秒至数分钟达高峰;3.突然偏瘫,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有抽搐发作或有其他部位栓塞,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局限体征;4.对临床症状像脑栓塞又无心脏病患者,应注意查找非心源性栓子来源,以明确诊断;5.心电图应作为常规检查,头颅CT扫描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能更早发现梗死灶,对脑干及小脑扫描明显优于CT。

(三)腔隙性梗死1.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伴高血压;2.起病突然,急性发病,多在白天活动中发病;3.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好;4.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高级神经功能障碍;5.头颅CT/MRI有助于诊断。

(四)分水岭脑梗死1.患者多为中老年,有高血压病史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史,颈部或颅内血管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2.发病前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不足的表现;3.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4.CT或MRI可见楔形或带状梗死灶。

二、脑出血1.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略多,伴有高血压史者;2.多有情绪激动、劳累、饮酒、用力排便等诱因;3.突然起病,进展迅速,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有偏瘫、失语等脑局灶体征;4.小量出血与脑梗塞相似,重症脑梗死可出现明显高颅压症状甚至脑疝,又与脑出血难以鉴别,需靠CT以助诊断;5.腰穿脑脊液检查多含血且压力较高。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1.起病多急骤,有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2.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基本上可诊断;3.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有助诊断;4.多数意识清楚,但可有嗜睡,精神症状重者亦可迅速昏迷,多无神经系局限体征,但可有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偶有肢体轻瘫;5.如诊断可疑,可做CT或腰穿查脑脊液以助确诊。

【免费下载】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

【免费下载】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一、康复住院标准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4、 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1、脑脊液检查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

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脑卒中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

脑卒中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

脑卒中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脑卒中的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流程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诊疗过程需要精确且及时的操作。

脑卒中双抗标准8个标准

脑卒中双抗标准8个标准

脑卒中双抗标准8个标准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脑卒中。

脑卒中双抗标准的意义脑卒中的治疗非常重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可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双抗标准是指采用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来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一种标准化治疗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脑卒中双抗标准的8个标准。

一、明确诊断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

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脑CT或MRI)来明确诊断。

二、评估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发生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

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方面的检查,以评估危险因素的程度。

三、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脑卒中双抗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四、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也是脑卒中双抗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抗凝治疗主要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抗凝治疗方案。

五、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控制血压可以减少脑血管的损伤,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病情来制定降压治疗方案,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等。

六、改善血脂水平高血脂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通过控制血脂水平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病情来制定降脂治疗方案,常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

中医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于缺血或出血引起的急性局部、短暂或持久性的脑损害,通常指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内的一组疾病。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二、治疗方法1.中药熏洗【药物】当归20g,红花20g,桃仁20g,桂枝20g,伸筋草30g,木瓜20g,透骨草30g,艾叶10g。

【操作】取上药置于煎煮容器,加水浸泡30min,煎沸15~30min,去药渣,药液倒入盆内。

患处置于上方,覆以毛巾,先用蒸气熏蒸15min,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用毛巾吸取药液置于患处;温度降至40℃,将患肢放入药液内浸泡15min,至患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2次。

2.穴位敷贴【药物】阳气不足型药用黄芪10g,巴戟天10g,鹿茸3g,淫羊藿10g,附子10g,丁香6g,花椒6g;痰阻经络型药用白芥子15g,细辛6g,延胡索10g,甘遂3g;瘀阻经络型药用麝香3g,冰片6g,丹参10g,血竭10g,水蛭10g,乳香10g,花椒6g,豆蔻10g。

【操作】将上述中药按照以上剂量配齐,粉碎过80目筛,按1份药、4份凡士林比例制成软膏根据患者证型选取药膏,将神阙穴常规消毒后,将药膏贴在神阙穴上,用纱布固定,每天不少于4h,隔天更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3.推拿疗法【操作】①坐位:头面部,患肢对侧头皮施一指禅推法,约5min;太阳、迎香、地仓、牵正穴施揉法,约3min;百会、印堂、风池施点按法,约5min。

②仰卧位:上肢,从上往下施拿法,约2min,肌肉放松后施攘法,约5min,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间关节活动法,约3min,最后施抖法、拍法;下肢,上往下施拿法,约2min,肌肉放松后施攘法,约5min,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间关节活动法,约3min,最后施拍法。

③侧卧位:患者在上,在患者后背、腰部、臀部、下肢后外侧施攘法,约10min,再在上述部位施拍法,约2min,结束。

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

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

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脑卒中的诊疗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中医诊疗的规范,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诊断准则根据中医理论,脑卒中可分为中风证、中痫证和中风性偏瘫等不同证型。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诊、脉诊等综合判断,确立相应的证型,并结合西医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脑卒中的目标是疏通经络、理气通血、扶正祛邪、防治并发症。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中成药治疗等。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脑卒中的重要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脑卒中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脑门、风池、望诊、足三里等。

中药治疗中药具有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特点,对于脑卒中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当归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伍使用。

中成药治疗中成药是将多种中药组合制成的药物,有调理气血、促进脑细胞修复的作用。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口服液、川芎嗪等。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脑卒中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3.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脑卒中应综合考虑针灸、中药和中成药的综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4. 定期康复训练: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结论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合理的诊断和综合治疗,结合定期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并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医务人员能够遵循本规范,提供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造福脑卒中患者。

以上是对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规范

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规范
3.恢复期治疗
包括康复治疗及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2.5脑保护治疗:
神经保护剂:包括胞二磷胆碱及依达拉奉等;亚低温缺血性脑梗死最初的24-48小时之内,水肿的高峰期为发病后的3-5天,大面积脑梗死有明显颅内压升高,应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及速尿。
2.7手术治疗:
对大面积脑梗死,以及小脑梗死患者,酌情去骨瓣减压术。
2.1.5肺炎的处理:
采用仰卧位,平躺时头应偏向一侧,防舌后坠和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勤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并发肺炎者,呼吸支持及抗生素治疗,药物敏感试验有助抗生素的选择。如果存在严重低氧血症或二氧化碳潴留,则气管插管和辅助通气。
2.1.6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包括:胃内灌洗,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立止血、云南白药及生长抑素等药物;使用制酸止血药物如泮托拉唑、奥美拉唑等;防治休克,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治疗。
2.1.8心脏损伤的处理:
脑卒中患者可并发脑心综合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应密切观察心脏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2.2抗凝治疗:
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口服华法林,维持INR2-3。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除频繁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卒中有效外,不推荐使用抗凝治疗。
2.1.7水电解质紊乱的处理:
血钾2.7-3.5mmol/L时,采用口服补钾,血钾低于2.7mmol/L时,口服补钾同时,应静脉补钾。低钠血症者,应据不同病因分别治疗,补盐速度限制在0.7mEq(L.h),每天不超过20mEq/L,以免引起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高钠血症者,限制钠盐的摄入,严重的可输注5%葡萄糖。
2.1.3调控血糖:
脑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时,或当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大于11.1mmol/L时,立即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但需防止低血糖发生。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患者的救治水平和生存率,中国脑卒中学会制定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本文将对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以期提供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参考。

1. 诊断标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确诊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神经影像学符合脑卒中的特征性改变,如缺血灶或梗死区域。

2. 急救处理发现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时,应迅速进行急救处理,包括:- 确保患者通畅的呼吸道;-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给予氧气治疗,以提高大脑的氧供;- 保持患者头部低位,可减少脑水肿的发生。

3. 早期评估与干预及早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卒中类型是指南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辅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

早期干预包括:- 完善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病因、既往疾病、危险因素等;-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 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脑血管影像学等。

4. 静脉溶栓治疗对于符合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有效的治疗方法。

指南对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选择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5. 导管取栓治疗对于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导管取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手术方法。

指南对导管取栓治疗的适应症、手术操作、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

6. 综合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干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

指南对这些治疗手段的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和预防并发症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7. 术后处理和护理对于接受介入手术或开颅手术的患者,术后处理和护理尤为重要。

指南对术后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8.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存在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吞咽障碍、压疮等。

指南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2023 脑卒中诊疗规范

2023 脑卒中诊疗规范

2023 脑卒中诊疗规范1. 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2023年脑卒中的诊疗规范,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诊疗质量和效果。

2. 定义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并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3.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脑卒中的诊断应满足以下标准之一:- 急性脑梗死:具有典型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影像学检查显示局灶性脑梗死性损害。

- 急性脑出血:具有突发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脑影像学检查显示脑出血性损害。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具有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影像学检查正常。

4. 诊疗原则- 早期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类型,并在6小时内实施相应治疗。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病史、合并症和相关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脑卒中治疗方案。

- 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手术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5. 诊疗流程1. 急诊医学处理:包括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静脉通路建立、气道管理、血压控制等紧急处理。

2. 神经影像学检查: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脑CT或脑MRI检查,评估脑血管情况和损害范围。

3. 临床评估: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详细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意识状态评估、脑功能评估等。

4.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

5.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和相关评估,制定个体化的脑卒中治疗方案。

6. 治疗执行: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治疗措施的执行。

7.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职业康复等。

6. 治疗效果评估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应进行定期评估,包括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相关检查结果、生活质量评估等。

7. 预防与宣教对高危人群进行脑卒中的预防与宣教工作,包括宣传脑卒中的危害、饮食控制、生活惯调整等。

脑卒中诊疗规范

脑卒中诊疗规范

脑卒中诊疗规范前言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突发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面瘫、肢体瘫痪等。

脑卒中的高发率和高病死率使之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疾病之一。

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拯救患者生命和降低疾病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标准根据2010年“中国脑卒中指南”对脑卒中的分类,“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亚急性脑梗死。

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可作出以下诊断:1.脑梗死:表现为突发神经功能缺损、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血管造影或随访CT/MRI提示脑梗死。

2.脑出血:表现为突发神经功能缺损、脑血管造影或头颅CT/MRI提示脑出血。

3.亚急性脑梗死:表现为近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头颅CT/MRI提示亚急性梗死灶。

急救措施•去除卒中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戒烟限酒、降低血脂等。

•紧急制止脑出血:包括快速补足循环血量、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颅内压等。

•溶栓治疗: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

•神经保护及修复:脑卒中后应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语言康复、运动康复等。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抗凝治疗:适用于心房颤动等合并症或高危险因素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降脂药:适用于脑梗死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预防措施•生活方式调整:如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等。

•动脉硬化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血容量增加治疗: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抗凝治疗:适用于出现潜在血栓形成的患者。

脑卒中的治疗需要贯穿整个疾病的过程,从急救、药物治疗到康复治疗,这些措施都是缺一不可的。

希望本文对于关注和预防脑卒中的读者有所帮助。

脑卒中的诊疗规范标准

脑卒中的诊疗规范标准

脑卒中的诊疗规范标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规范包括评估和诊断。

这些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在病史和体征方面,重要的是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

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也应该立即进行。

病情严重程度可以用NIHSS、饮水实验、MRS评分和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进行评估。

在脑病变和血管病变检查方面,急诊平扫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多模式CT可以区别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缺血,并且可以识别缺血半暗带。

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

多模式MRI包括DWI、PWI、水抑制成像和SWI等。

DWI可以早期发现缺血灶并且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

PWI可以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血管病变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MRA、CTA和DSA等。

MRA和CTA可以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而DSA的准确性最高。

所有患者都应该进行平扫脑CT/MRI检查。

保持体温正常,避免高热或低体温,特别是在脑出血或脑水肿的情况下更应注意体温控制。

四)血压控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个体化地制定血压控制策略,避免过度降压或过度升高血压。

五)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水平,避免高血糖对脑血管的损害。

六)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对于符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相关治疗,以预防再次脑卒中的发生。

七)其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给予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抗抑郁治疗等支持性治疗措施。

三、康复: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和教育,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和康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脑卒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脑卒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首先,从病史上来看,脑卒中患者常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史,或者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其次,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甚至出现偏瘫等症状。

最后,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关键,包括CT、MRI等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卒中。

在诊断脑卒中时,医生需要全面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脑功能障碍,如脑肿瘤、脑炎、脑膜炎等。

因此,在诊断脑卒中时,医生需要慎重对待,不能草率下结论,以免造成误诊误治。

总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只有全面综合这些方面的信息,医生才能够准确地诊断脑卒中,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因此,对于怀疑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应尽快就医,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同时,也要注意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脑卒中诊断标准的了解,提高对脑卒中的认识,促进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脑卒中对患者健康造成的危害。

脑卒中纳排标准

脑卒中纳排标准

脑卒中纳排标准
一、纳入标准:
1.急性起病:患者必须在脑卒中发生后24小时内入院接受治疗,以便及时诊
断和治疗。

2.经临床检查证实为脑卒中:患者必须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
查、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等,以确诊为脑卒中。

3.首次发病或过去有脑卒中病史但不影响本次研究结果:患者可以是首次发病
的脑卒中患者,也可以是过去有脑卒中病史但本次发病不影响研究结果的患者。

二、排除标准:
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不能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否则可
能会影响研究结果或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2.恶性肿瘤:患者不能患有恶性肿瘤,因为这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或对
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3.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患有精神疾病,因为这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或对
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4.怀孕期或哺乳期妇女:患者不能处于怀孕期或哺乳期,因为这可能会对研究
结果产生影响或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5.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患者不能对本研究中的药物过敏,否则可能会对患者的
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或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上升
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因此,及早诊断
脑卒中并给予及时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是医生
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卒中的重要依据,下面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诊
断标准。

首先,脑卒中的诊断需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


卒中患者常常出现突发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
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
的临床表现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脑卒中。

其次,医生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辅助检查来确定脑卒中的诊断。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头部CT或MRI检查、脑血管彩超、脑电图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脑部情况,进而确定是否患有脑
卒中。

除此之外,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脑部症状,如颅内
出血、脑肿瘤等。

这些疾病也会引起类似的临床表现,因此需要通
过相关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是否真正患有脑卒中。

最后,脑卒中的诊断还需要符合国际上公认的诊断标准,如WHO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美国脑卒中协会的诊断标准等。

医生需要根据这些标准来进行诊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综上所述,脑卒中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以及国际诊断标准的综合判断来确定。

只有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才能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医生在进行脑卒中诊断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诊断标准和流程,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脑卒中康复诊疗规范标准

脑卒中康复诊疗规范标准

1 脑卒中的康复1.1 康复评定与康复医学有密切关系的三种CVD的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为:(1)脑堵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堵塞〕1)诊断要点A.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B.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C.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展,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D.一般发病后1-2天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E.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病症和体征;F.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G.鉴别诊断困难时如有条件可作MRI或者CT检查2)诊断标准〔国际神经系关联病与卒中协会,1982〕A 具备以下一项以上神经病症或体征〔至少持续24H〕(A)意识障碍(B)视力、视野障碍(C)轻瘫或偏瘫、或两侧瘫痪〔尤其于脑干损害时〕(D)偏侧感觉障碍(E)言语障碍(F)吞咽障碍(G)运动失调B 脑脊液无色、透明C 至少可见以下一项以上辅助检查的阳性改变:(a)CT扫描可提示脑水肿、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而无出血性改变(b)脑血管造影发现一支或一支以上主干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改变(c)脑扫描提示脑堵塞而除外脑肿瘤3〕确定诊断完全具备第B-C项〔倘已行第B项检查时〕高度可能,具备第A、B项与第C 项之〔C〕。

(2)脑出血1)诊断要点脑出血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与其他。

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A 常于全力活动或者情绪冲动时发病B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C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它神经系统局灶病症D多有高血压病史E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F脑超声波检查多有中线波以为G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假设有条件可作CT检查2)诊断标准〔国际神经系关联病与卒中协会,1982〕A CT扫描可见颅血肿;B具备以下一项以上神经病症或体征,且至少持续24小时:(A)意识障碍;(B)视力、视野障碍;(C)偏瘫或轻偏瘫,或二瘫痪〔尤其脑干损害时〕;(D)偏侧感觉障碍;(E)言语障碍;(F)吞咽困难;(G)运动失调;(H)突然剧烈头痛。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诊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来确定。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病史是脑卒中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发作的时间、症状的表现、病因的可能性等。

通过患者或家属的描述,医生可以初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为后续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例如,突发性头痛、意识丧失、言语障碍等症状都可能是脑卒中的表现,因此患者的病史对于诊断至关重要。

其次,体格检查也是脑卒中诊断的重要环节。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

通过检查患者的生理指标、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等,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卒中的可能性。

例如,面部肌肉的麻痹、肢体无力、瞳孔异常等体征都可能是脑卒中的表现,因此体格检查对于诊断至关重要。

最后,影像学检查是脑卒中诊断的金标准之一。

医生通常会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脑卒中。

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患者的脑部结构,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脑梗死、脑出血等情况。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明确诊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全面、系统的诊断流程,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卒中,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严格按照这些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规范一、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常用量表有:(1)NIHSS。

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⑵饮水实验。

(3)MRS评分。

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1.脑病变检查:(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

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

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

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

PWI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灌注不匹配(PWI 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

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 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

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

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MRA和CTA都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

DSA 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及选择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MRI;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⑥氧饱和度。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⑤腰椎穿刺(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或怀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⑥脑电图(怀疑痫性发作);⑦胸部X线检查。

(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五)病因分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

当前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五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不明原因型。

(六)诊断流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第三步,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第四步,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五步,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二、处理:1、急诊处理:(1)需紧急处理的情况:颅内压增高,严重血压异常、血糖异常和体温异常,癫痫等。

(2)应避免: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②过度降低血压;③大量静脉输液。

2、一般处理:(一)呼吸与吸氧(1)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在94%。

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2)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 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 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体温控制(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2)对体温≥38 ℃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四)血压控制1.高血压:约7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原因主要包括:病前存在高血压、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焦虑、卒中后应激状态等。

多数患者在卒中后24 h内血压自发降低。

病情稳定而无颅内高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 h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

推荐意见:(1)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00mmHg以下。

(2)缺血性脑卒中后24 h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

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可予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可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静脉药物,避免使用引起血压急剧下降的药物。

(3)卒中后若病情稳定,血压持续140 mmHg/90 mmHg,无禁忌证,可于起病数天后恢复使用发病前服用的降压药物或开始启动降压治疗(4)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

可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纠正低血容量,处理可能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心脏问题。

(五)血糖:1.高血糖:约40%的患者存在卒中后高血糖,对预后不利。

目前公认应对卒中后高血糖进行控制。

2.低血糖:卒中后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但因低血糖直接导致脑缺血损伤和水肿加重而对预后不利,故应尽快纠正。

意见:(1)血糖超过10 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

应加强血糖监测,血糖值可控制在7.7~10 mmol/L。

(2)血糖低于3.3 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

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

(六)营养支持卒中后由于呕吐、吞咽困难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可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减慢。

应重视卒中后液体及营养状况评估,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

意见:(1)正常经口进食者无需额外补充营养。

(2)不能正常经口进食者可鼻饲,持续时间长者经本人或家属同意可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管饲补充营养。

三、特异性治疗(一)改善脑血循环1.溶栓: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现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 h内或6 h内。

意见:(1)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 h内和3~4.5 h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

使用方法: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内应严密监护患者。

(2)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6 h内,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选择患者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

使用方法: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护患者。

(3)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

(4)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应推迟到溶栓24 h后开始。

●溶栓治疗的适应症:A.年龄18—80岁B.发病4.5h以内(rtPA)或6h内(尿激酶)C.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 h,且比较严重D.脑CT 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E.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溶栓治疗的禁忌症:A: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B.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C.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D.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E.已口服抗凝药INR>1.5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F.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109/L,血糖<2.7 mmolLG: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H.妊娠I.不合作●监护及处理:A.尽可能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

B.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第1小时内30 min 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h。

C.巳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

D.定期监测血压,最初2 h内15 min 1次,随后6h内30min 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h。

E.如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F.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应延迟安置。

G.给予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脑CT。

2、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和支架术。

1)动脉溶栓:动脉溶栓使溶栓药物直接到达血栓局部,理论上血管再通率应高于静脉溶栓,且出血风险降低。

然而其益处可能被溶栓启动时间的延迟所抵消。

2)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和支架术研究进展可参见急性期脑梗死介入指南。

推荐意见:(1)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

(2)发病6 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动脉溶栓。

(3)由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动脉溶栓,虽目前有在发病24 h内使用的经验,但也应尽早进行避免时间延误。

(4)机械取栓在严格选择患者的情况下单用或与药物溶栓合用可能对血管再通有效,但临床效果还需更多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对静脉溶栓禁忌的部分患者使用机械取栓可能是合理的。

(5)对于静脉溶栓无效的大动脉闭塞患者,进行补救性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发病8 h内)可能是合理的。

(6)紧急动脉支架和血管成型术的获益尚未证实,应限于临床试验的环境下使用。

2.抗血小板:推荐意见:(1)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 mg/d。

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325 mg/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