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历史
方程的由来和方程的历史故事
方程的由来和方程的历史故事说起方程的由来,就不能不提及一个数学家的名字:约翰尼斯。
费尔巴哈,他可是17世纪时非常著名的人物。
在他小的时候,曾经在一位著名数学家的家里当过书童。
在这位数学家上班之前,他都会帮助这位数学家管理书籍,打扫房间。
虽然当时他还只是个孩子,但对这些却样样精通。
他经常给这位数学家的儿子讲故事,讲解题,所以深得这位数学家儿子的喜爱。
等到费尔巴哈长大后,数学家就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了费尔巴哈,并且让他跟着自己去游历各国。
费尔巴哈在数学家的指导下,学习了很多知识,他在数学上的造诣也越来越高。
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甚至有很多人都来请他去当老师。
可是,费尔巴哈却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总是想着要做出一些更加伟大的成就。
他的这种精神,让他在数学上的成就越来越高。
出现于13世纪下半叶,是为了解决一元一次方程而产生的,它的发明者是意大利的数学家卡尔达诺。
他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他一生中一共发明了两种不同的方程,一种是解析方程,另一种是代数方程。
这两种方程都是用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
卡尔达诺的代数方程是在他的研究成果上改进而来的。
他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是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一个未知数,而这个未知数的值是不能确定的。
所以,他就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并且想要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他经过多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就是:用一个数乘以未知数的最高次幂,然后把这个数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未知数的值了。
十七世纪时,有一个数学家叫做阿贝尔,他是德国人。
他的一生中一共发明了三种不同的方程,分别是:二次方程、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
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都是用来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
而四次方程则是用来解决一元三次方程的。
这三种方程都是用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
1。
费尔巴哈和卡尔达诺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
2。
卡尔达诺是德国人,而不是意大利人。
一元一次方程的历史故事
一元一次方程的历史故事《一元一次方程的历史故事》篇①《小猴子的水果摊挑战》在森林里,小猴子开了一个水果摊。
小猴子是个很勤劳且勇敢的家伙,它对自己的水果摊充满了希望。
可是有一天,它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有几个小动物来买水果,小兔子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x 元,小鹿买了2个香蕉,每个香蕉的价格也是x元,一共花费了10元。
小猴子发愁了,这怎么算呢?小猴子开始努力回想之前老猴子教它的数学知识。
它记得这可以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呀。
3x + 2x = 10,小猴子把带有x的项合并起来得到5x = 10,然后再两边同时除以5,算出x = 2。
就这样,小猴子靠着自己学习到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解决了问题,它又能愉快地经营水果摊啦。
点评:小猴子勇敢地面对生意中的难题,通过回忆学习的知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了问题。
这告诉孩子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并且平时要好好学习知识,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迎刃而解。
篇②《小鸟的筑巢之旅》森林里的小鸟们准备集体建造新的鸟巢以便度过寒冬。
每只小鸟负责带来一定数量的树枝,小麻雀带了x根,小啄木鸟带了比小麻雀多3根树枝,它们一共带了15根树枝。
小鸟们可着急了,如果不知道x是多少,就没办法合理安排建造鸟巢呀。
但是聪明的鸟首领说这就像我们之前学的一元一次方程。
于是列出方程:x+(x + 3)=15。
先打开括号得到x+x+3 = 15,合并同类项2x+3 = 15,两边同时减3变成2x = 12,最后得出x = 6。
知道了这个结果,小鸟们就能根据每只鸟带的树枝数量,有条不紊地进行筑巢工作啦。
点评:小鸟们在遇到筑巢的问题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学到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去解决。
这告诉孩子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同时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解决中,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目标。
篇③《小狗的粮食分配》小狗汪汪家里储存了一些骨头,准备分给全家呢。
小狗汪汪有x块骨头,小狗球球的骨头数量比汪汪少2块,它们加起来一共有16块骨头。
数学史融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数学史融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实践研究一、概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元一次方程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因此将数学史融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分析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将数学史融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策略。
首先文章回顾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到现代的线性代数,揭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发展脉络。
其次文章分析了当前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等。
文章提出了将数学史融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策略,包括:结合数学史讲解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通过实践研究,本文旨在为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1. 研究背景和意义一元一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后续学习几何、代数等学科的基础。
然而由于其概念抽象、运算繁琐等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数学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成为了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数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在数学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通过研究数学史,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代数学知识。
同时将数学史融入到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数学史融入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具体来说本文将首先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当前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接着探讨数学史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最后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一元一次方程历史故事
一元一次方程历史故事在古代,人们对数学的认识还很有限,因此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用文字叙述或者通过几何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直到公元6世纪,一位名叫迪奥法努斯的数学家提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算术和代数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迪奥法努斯生活在东罗马帝国的亚历山大城,他对数学有着极大的热爱和兴趣。
尽管当时的数学还远远没有达到今天的程度,但迪奥法努斯却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得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有一天,迪奥法努斯在思考一个几何问题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他注意到,当一个几何图形中的一些量发生变化时,其他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让他想到了是否存在一种关系,可以用简洁的方式描述这种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研究,迪奥法努斯发现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他将问题抽象成了一个方程,在方程中,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存在着一种线性的关系。
通过解方程,他能够计算出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迪奥法努斯非常兴奋地向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展示了这个新的概念,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但更好地理解了数学,还能够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迪奥法努斯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人们对这个新的概念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在迪奥法努斯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它。
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在数学领域有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其他科学领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天文学中,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来计算星体的运动轨迹;在物理学中,它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经济学中,它可以用来分析经济变化的规律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逐渐深入,这一概念也融入到了教育体系中。
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定义和性质,还需要学会如何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迪奥法努斯给数学带来的这一重大突破不仅在当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数学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方程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古代方程的起源古代方程指的是在古代数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方程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古代方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等古代文明。
在那个时期,人们对代数方程的理论和方法尚未建立,但已经出现许多解方程的具体问题和方法。
比如在古代,人们已经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有所了解,并提出了具体的解法。
二、古代方程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在古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数学家,他们在解方程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比如古埃及的阿赫米德曾提出了用切线法求解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他使用了一种近似的方法来解决方程。
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等人的著作中也包含了对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的解法。
古印度的数学家雅典娜吠陀曾提出了求解二次方程的通解公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通解公式的数学家之一。
三、古代方程的发展与演变在古代,人们对方程的解法逐渐得到了总结和系统化。
比如在古希腊,欧几里德在其著作《几何原本》中详细阐述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提出了如何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路。
在印度,数学家布拉马古普塔则提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提出了不一定是正数的解也可以使用。
在古代,人们对方程的解法不断总结和完善,从而为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古代方程的基本类型及其解法古代方程的类型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高次方程。
这些方程的解法在古代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方法。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中,可以使用“移项异号取相等”来解决。
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可以使用“配方法”、“毕达哥拉斯法”等来解决。
在古代,人们对一元高次方程的解法也进行了尝试,但并未得到很好的结论。
五、古代方程的应用古代方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几何问题和商业问题中。
比如在几何问题中,人们可以利用方程来求解某几何图形的未知参数;在商业问题中,人们可以利用方程来求解经济问题、生产问题等。
在古代,人们对方程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可以说方程是古代数学的一个核心内容。
六、古代方程与现代代数方程的联系与差异古代方程和现代代数方程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与差异。
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史
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史一元一次方程,这个听起来像数学课上的“重口味”话题,其实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历史。
想象一下,在古老的文明中,人们为了算账、交易、分配粮食,都是靠手指和沙子,满地画来画去。
那个时候,谁能想到有一天会有这样的公式呢?所以,话说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已经在搞一些类似的东西了。
他们的纸草书上记录着各种算式,简直像是“古埃及数学家”的打卡日常。
虽然没写方程,但他们的算术已经很厉害了,想想那时候的计算工具,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然后,咱们再来看看古巴比伦。
那时候,巴比伦的数学家们可不简单。
他们用60进制,听着就让人脑壳疼啊。
可是,这也让他们在解方程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人家不仅会解方程,还能解决几何问题,简直是数学界的“全能型选手”。
不过,巴比伦人可没有我们现在的“x”这种符号,他们的解法更多是通过一个个实际的例子,像是拆解拼图一样,把问题一个个弄清楚。
这就像你和朋友一起打游戏,遇到难关的时候,总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味纠结。
时间到了古希腊,数学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飞跃。
大家知道,希腊的哲学家们可是特别爱思考。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完美的逻辑,觉得数学不光是算数,更是一种艺术。
他们开始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方程,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想象一下,用三角形、圆形把数学变得如此优雅,简直就像把简单的馒头做成了精致的蛋糕。
可惜,虽然这些理论非常棒,实际操作起来可就复杂了,谁又能天天拿着直尺和圆规来算账呢?跳到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们开始接管了这个“数学接力棒”。
他们把希腊的知识整合、改进,发明了“代数”这个概念。
哇塞,这下可热闹了。
阿尔卡瓦里兹米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复杂,但他就是在这方面的大牛。
他把问题用字母表示,创造了方程的符号,搞得像是给数学加了个新标签,大家都觉得“这玩意儿真不错啊”。
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一元一次方程的雏形。
再往后,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数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大家知道,那个时候的科学家可都是“疯子”,个个都在追求知识的极限。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例1:小明早晨要在7:20以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历史作业,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例2: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千米.设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则快车几小时后追上慢车?
例3:甲、乙两人相距280,相向而行,甲从A地每秒走8米,乙从B地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发几秒与乙相遇?
例4:七年级一班列队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去甲地.王明从队尾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赶到队伍的排头后又以同样的速度返回排尾,一共用了7.5分钟,求队伍的长.
练习1:小兵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7米,小兵先跑4秒,小明几秒钟追上小兵?
练习2: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乙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3倍少6千米,求乙骑自行车的
速度.
检测1:小华和小玲同时从相距70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华每分钟走60米,小玲每分钟走8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检测2: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
突然,1号队员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头,仍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
多长时间?。
初中时期的数学故事方程的历史
初中时期的数学故事:方程的历史(08级数学教育(1)班1号郭司玮)与初中知识的联系方程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学习内容,其内容是利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以后学习的基础。
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通过方程的学习能进一步了解从算术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方程的定义及解法方程是在列方程时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方程的发展人们对方程的研究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
大约3600年前,古代埃及人写在纸草书上的数学问题中就涉及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秦汉时期,天文历法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编制历法,当时的中国数学家就已经知道了一些方程的解法。
约公元50年成书的《九章算术》,是中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数学专著。
在这本书中已经使用了“方程”这个名词,并且出现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等许多代数问题。
之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的赵爽研究了二次方程的求根问题;他还研究了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以及与“韦达定理”相似的结果。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张邱建在《张邱建算经》一书中给出了一个用文字写出的方程。
在以后的各个朝代中,中国数学家对方程的研究都有过重要成就,例如唐朝王孝通、张遂,北宋时期的贾宪、刘益,南宋时期的秦九韶等,他们对方程的解法或有所改进,或有所创新。
但是,如何去表示一个方程却一直是很困难的,因为用字母代替未知数,用符号表示代数式这种方法自创立至今也不过400年的历史。
在这之前都是用文字叙述的,为了简明地列出方程,古人们想了许多改进办法。
公元11、12世纪,中国产生了“天元术”,13世纪数学家李冶将其整理、简化。
李冶的天元术中,先“立天元为一某某”就是设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的条件列出天元式。
在未知量的一次项旁边记一“元”字,在常数项旁记一“太”字,并按高次幂在上低次幂在排列,还可两个天元式相减进行“同数相消”。
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历史
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历史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of One Variable ﹞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的整式方程,它的标准形式为0=+b ax .一元一次方程最早出现在莱因特草纸书中,现收藏在伦敦博物馆里,是由古埃及僧人阿默士所著的,全书共有85个题目.有些题目是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如第11题是:“一个数的32,加上这个数的21,再加上它的71,再加上这个数本身等于37,求这个数.”相当于解37712132=+++x x x x . 《方程》是我国《九章算术》中的第八章,它除了给出一次联立方程组的解法外,还使用了负数,这在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希腊代数学鼻祖的丢番图﹝公元246─330年﹞,在代数方程理论方面远远超出了他同时代的人.他曾在一本大约于4世纪时写的希腊文诗集上作了一首关于他生平的短诗﹝有的说是墓志铭﹞:“丢番图的一生,幼年占61,青少年占121,又过了71才结婚,婚后5年之后生子,子先父4年而卒,寿为其父之半”.求丢番图究竟活了多少年岁,列出方程后得:x x x x x =+++++42157112161, 可知x = 84.一元一次方程首先是由阿默士用一大串符号表示的,经过三千多年的变化,到笛卡儿才形成现在的写法.至于解法也如此,阿默士是用算术的方法来解,古代数学家也曾用“试位法”来解,即先设21x x 、是0=+b ax 的两个猜测值,而21∆∆、是误差,则)1(11•••b ax ∆=+)2(22•••b ax ∆=+若猜测值正确,误差等于零,否则由(1)、(2)之差可得)3()(2121••••x x a ∆-∆=-又(1)乘2x 减去(2)乘1x ,得)4()(122121••••x x x x b ∆-∆=-由(3)除(4),得)5(211221••••x x a b ∆-∆∆-∆=-. 由原方程知x ab =-,可得原方程的解为 •x x x 211221∆-∆∆-∆=.阿尔‧花拉子米及后来的阿拉伯数学家都曾用过此法,并将他们传入欧洲.17世纪以前,欧洲人认为此法是解决算术难题的万能方法,但实际上它早已包含在我国《九章算术》的《盈不足》一章中.。
初一上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上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是学生中学阶段的开始,是知识储备的起点和基础阶段。
在初一上学期,学生们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将在后续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初一上必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语文知识点:(1) 识字:初一学生应掌握足够数量的汉字,包括常用字、生词以及一些简单的熟词。
(2) 古文:初一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和默写一些常见的古文篇目,如《孟子》、《论语》等。
(3) 作文:初一学生需要学会写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并且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2. 数学知识点:(1) 四则运算:初一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运算题。
(2) 分数:初一学生需要了解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并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 代数方程:初一学生需要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包括用图解法和代数解法解方程的方法。
3. 英语知识点:(1) 单词:初一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包括生活常用词汇、动词、形容词等。
(2) 语法:初一学生需要了解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包括时态、语态、从句等,并能够正确运用。
(3) 阅读:初一学生需要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英语文章。
4. 历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史:初一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世界史:初一学生需要了解一些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等。
5. 地理知识点:(1) 中国地理:初一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主要河流和山脉等地理知识。
(2) 世界地理:初一学生需要了解一些世界各地的地理情况,包括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区的地理特点。
6. 生物知识点:(1) 动植物:初一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人体结构:初一学生需要了解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包括皮肤、骨骼、肌肉、器官等。
历史九年级数学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在历史九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中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
本文将就历史九年级数学涉及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代数运算1.1 正数与负数的加减法:掌握正数与负数相加相减的运算法则,熟练进行计算。
1.2 整式与多项式的运算:了解整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并能熟练进行加减、乘法的运算。
1.3 分式的四则运算: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并能解决涉及分式的实际问题。
二、方程与不等式2.1 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能独立解决涉及方程与不等式的实际问题。
2.2 二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能根据线性关系列方程、解方程。
2.3 绝对值方程与不等式:掌握绝对值方程与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并能运用于实际情境。
三、函数与图像3.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
3.2 一次函数:熟悉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与绘制方法。
3.3 二次函数: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与绘制方法。
3.4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认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定义与特征,能解决涉及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问题。
四、几何4.1 平面与空间几何知识:熟悉平面与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能进行几何证明与计算。
4.2 三角形与四边形:了解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基本性质,能进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计算与证明。
4.3 圆与圆周角:掌握圆的性质与圆周角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涉及圆的问题。
4.4 体积与表面积:熟悉常见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能进行几何体的计算与应用。
五、概率与统计5.1 统计图表的分析与应用:理解常见统计图表的构成与含义,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5.2 概率的基本概念:了解概率的定义与性质,能进行事件概率的计算与推理。
5.3 抽样与调查:掌握抽样和调查的方法与步骤,能进行合理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六、数学建模6.1 建立数学模型: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总结(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地理资料、政治资料、历史资料、艺术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art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总结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历史故事
一元一次方程历史故事在很久以前的欧洲,有一个数学家名叫德西卡,他是整个小镇最聪明的人之一、他深入研究数学,尤其是代数学,一直在寻求解决数学难题的办法。
有一天,德西卡遇到了一个听起来很简单却困扰了整个村庄的问题。
问题是这样的:有人告诉他,如果一只公鸡卖1文钱,一只母鸡卖3文钱,三只小鸡卖1文钱,那么每只鸡的价格是多少?德西卡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他开始思考如何解决它。
他观察了很多鸡的价格,并且试图找到一个数学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但是,他很快发现鸡的价格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德西卡想到了用代数方程来描述这个问题。
他将公鸡的价格表示为x,母鸡的价格表示为y,小鸡的价格表示为z。
根据题目已给的信息,他写出了以下方程:x=1y=3z=1/3他知道应该从这三个方程中找到唯一的解来解决问题。
但是,他又遇到了困难。
没有明显的办法来解决这个方程组。
于是,德西卡决定去寻求帮助。
他向附近的城镇走去,找到了当地知名的数学家尤利乌斯。
尤利乌斯是个经验丰富的数学家,他听了德西卡的问题后,思考了片刻。
尤利乌斯告诉德西卡,这其实是一类非常常见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他应该用代数法来解决。
他解释说,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表示为ax + by + cz = d的形式,其中a、b、c是已知系数,x、y、z是待求解的变量,d是已知常数。
尤利乌斯告诉德西卡,方程组的解可以通过两个方程相减来求得。
他提出了一个计划:将第一个方程的两倍减去第二个方程,然后将结果除以第三个方程。
这样,德西卡就可以得到x的值。
德西卡回到家开始按照尤利乌斯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用第一个方程的两倍减去第二个方程的结果是(2x-2y=2),然后再除以第三个方程得到2x=2德西卡找到了x的值,下一步是找到y的值。
他将第一个方程乘以3,然后再减去第三个方程。
这样,他得到了y的值。
3x-3z=33(2)-3(1/3)=36-1=5y=5接下来,德西卡用x和y的值代入第一个方程,来计算z的值。
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方程的求解例题
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方程的求解例题历史上,求解方程是数学领域的重要问题。
许多数学家都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并开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外历史上方程的求解例题以及相关的数学家和成就。
一、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Al-Khwarizmi阿拉伯数学家Al-Khwarizmi(780-850)是方程解法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他是中世纪阿拉伯数学的代表人物,著有许多与方程相关的著作。
他提出用代数方法解决一元一次方程,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为后来的代数学提供了基础。
示例题目:用代数方法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2x+8=14解:首先,将方程中的常数项8移到右侧,得到2x=14-8=6;然后,将方程中的2移到右侧,得到x=6/2=3。
答案是:x=3。
二、古希腊数学家Euclid古希腊数学家Euclid(公元前325-265年)是几何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几何原本》对后世的几何学有着重大的影响。
但他也是求解方程的先驱,他提出了用等式相消法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这个方法为后来的代数解方程提供了参考。
示例题目:用等式相消法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3x-5=8x+4解:首先,将方程中的8x移到左侧,得到3x-8x-5=4;然后,将方程中的-5移到右侧,得到-5=4+8x-3x,即-5=5x;最后,将方程中的5除以5,得到x=-1。
答案是:x=-1。
三、法国数学家Viète法国数学家Viète(1540-1603)也是解方程问题的先驱,他提出了用字母代替未知数的方法,这是代数学的重要进展。
Viète发现了高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对于高次方程的求解有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示例题目:求下列方程的根x2-7x+10=0解: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因式分解将方程分解为(x-5)(x-2)=0,得到x=5或x=2。
这两个根为方程的解。
答案是:x=5或x=2。
四、德国数学家Gauss德国数学家Gauss(1777-1855)是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对数、代数和微积分三大领域的突出成就而著称。
数学史:方程求解的趣味故事
数学史:方程求解的趣味故事金庸先生的武侠相信大家都看过,书中关于武林中故事情节一定记忆犹新,读来让人回味无穷,荡气回肠。
其实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也成出现过这种类似的故事,甚至比武侠故事更让人回味,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时代我们都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那你知道人类是何时会求解这些方程的吗?一元一次方程最早见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古埃及时期。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的数学家就能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了。
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的欧几里得(Euclid)(约前330年~前275年)提出了用一种更抽象的几何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决就促使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一元三次方程是否能找到求根公式呢?然而,对更高次的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却让很多数学家都陷入了困境。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
,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始终没有定论。
数不清的数学家付出了一生的精力去探索三次方程,却以失败告终。
但这并没有让数学家停止对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寻找。
时间来到了16世纪的意大利,一个叫费罗的数学家终于找到了x+mx=n一类的缺项三次方程的求解公式。
然而,费罗却没有将自己的成果公布出来,而是秘而不宣,犹如武侠小说里面,某某懂得某种高深的武功,自然是不会教给别人的。
费罗凭借这一独门功夫,称霸意大利的数学江湖多年。
直到1526年费罗临终之际,才将自己的成果记录在了笔记本上,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菲奥尔。
自然费奥尔也没有将其公布于众。
(塔尔塔利亚)但不久之后,有一个叫尼科洛·塔尔塔利亚的数学家对外声称自己也会求解一元三次方程(塔尔塔利亚找到了缺少一次项的正系数三次方程“x^3+px^2=q”的一般解法)。
菲奥尔听说塔尔塔利亚会解三次方程后很是愤怒,发表公开声明,强调自己才是武林正宗,只有自己掌握三次方程的解法。
塔尔塔利亚听说后当然不干了,一场口水撕逼大战爆发。
最终塔尔塔利亚给菲奥尔下了挑战书,两人约定1535年2月22日在米兰的圣玛利亚大教堂进行公开比赛,两个人各自带30道题过去,在公证人面前交换题目,以50天为期,谁解出的题目越多谁就获胜,华山论剑就此开始。
一元一次方程的历史和由来
一元一次方程的历史和由来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一元一次方程那点事儿。
这一元一次方程啊,就像是数学世界里的小机灵鬼。
你想啊,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在生活里老是碰到一些麻烦事儿。
比如说分东西,就像有一堆苹果,要平均分给几个人。
假设一共有x个苹果,分给5个人,每人正好能拿到3个,这时候就出现了一元一次方程:x÷5 = 3。
这方程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就能把苹果的数量这个秘密给解开。
再往前追溯,那些搞建筑的工匠们也离不开它。
要造个房子,知道一根大梁的长度是x米,这大梁比一根柱子长2米,柱子长5米,那方程就是x - 5 = 2。
这方程就像一个超级侦探,把大梁的长度给侦查得明明白白。
一元一次方程在商业里也特别有趣。
假如你去买布,一块布的价格是x 元,你买了3块布花了15元,方程就是3x = 15。
这方程就像个小算盘,噼里啪啦就把布的单价算出来了。
在古代的战场上,它也能露一手呢。
假设一支军队的人数是x,分出一半去执行一个任务,这一半正好是500人,方程就是x÷2 = 500。
这方程就像个指挥官,把军队的总人数指挥出来了。
还有在航海的时候,船航行的速度是x海里每小时,航行了4个小时,一共航行了80海里,方程4x = 80就出现了。
这方程就像个航海图,准确地指出船速这个方向。
它在计算年龄的时候也很逗。
比如小明的年龄是x岁,他爸爸比他大25岁,他爸爸35岁,方程就是x + 25 = 35。
这方程就像个时光机,一下子就定位到小明的年龄了。
在农业里也少不了它。
一块地能产x斤粮食,5块这样的地一共产了500斤,5x = 500就像个丰收的号角,吹响了算出单块地产量的信号。
做工程的时候,一项工程x天能做完,每天做10%,10天做完,方程就是10%x = 10。
这方程就像工程的进度表,把天数给安排得妥妥当当。
甚至在动物世界里也能找到它的影子。
一群兔子的数量是x,被狼抓走了一半还剩10只,方程就是x÷2 = 10。
方程知识点总结整理
方程知识点总结整理一、方程的基本概念1. 代数式与方程式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符号和常数通过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符号组成的数学表达式。
在代数式中,字母通常代表未知数,可以表示未知数之间的关系。
而方程式是指两个代数式之间相等的关系,通常用符号“=”连接。
2. 方程的种类根据方程中未知数的次数和方程的类型, 方程可以分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多元多次方程等。
3. 等式、同解与方程在数学中,等式是两个表达式相等的关系,即左边的表达式和右边的表达式代表相同的数值。
而同解则是在某一条件下,两个方程的解相同。
通常通过联立方程组的方法来求解同解。
二、一元一次方程1. 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表达式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
一般形式为ax + b = c,其中a、b、c为已知数,且a≠0。
2. 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变形和化简逐步求解出未知数的值。
常用的方法有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数等。
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来描述很多实际问题,如物品的购买、人员的分配、距离的计算等。
通过建立方程模型,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
三、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表达式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的方程。
一般形式为ax^2 + bx + c = 0,其中a、b、c为已知数,且a≠0。
2.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是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等方法进行求解。
对于无理方程,可以通过图像法进行求解。
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在物理、经济、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抛物线的运动规律、质点运动的轨迹、炮弹的飞行轨迹等都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表示。
四、二元一次方程1. 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表达式二元一次方程是指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为一的方程。
谈中国方程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应用
中国方程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应用一、中国方程理论的历史中国方程理论是一种数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探索数学问题时发展起来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数学家陆九渊和董仲舒提出了“比例”的概念,并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中国方程理论的最初形式。
随后,陆九渊和董仲舒又把这种比例概念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创立了中国方程理论。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数学家张仲景提出了“双曲线”的概念,这是中国方程理论的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张仲景还把双曲线的概念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一概念在中国方程理论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随后,中国古代数学家李冰提出了“解析几何”的概念,并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中国方程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李冰还把解析几何的概念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这一概念也在中国方程理论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二、中国方程理论的应用中国方程理论在现代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如求解多项式方程、高次方程、非线性方程等。
例如,高次方程可以用中国方程理论来解决,如果有一个高次方程:x^3+3x^2-6x+2=0,则可以用中国方程理论解决,具体方法是:(1)将方程化为一元三次方程:x^3+3x^2-6x+2=0(2)利用中国方程理论,将方程分解为三个一元二次方程:x^2+2x-1=0x^2+x-2=0x^2-3x+2=0(3)利用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出三个根:x1=1x2=-1x3=2由此可知,原方程的解为:x1=1,x2=-1,x3=2另外,中国方程理论还可以用来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如求解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等。
例如,求解一个半径为2的圆的面积,可以利用中国方程理论,具体方法是:(1)将圆的面积公式化为一元二次方程:S=πr^2(2)利用中国方程理论,将方程分解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S=πrS=r^2(3)利用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出两个根:r=2S=4π由此可知,原方程的解为:r=2,S=4π综上所述,中国方程理论在现代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它可以用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也可以用来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为整式的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根。
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分配问题、盈亏问题、积分表问题、电话计费问题、数字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
一元一次方程的历史
一元一次方程最早见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古埃及时期。
公元820年左右,数
学家花拉子米在《对消与还原》一书中提出了“合并同类项”、“移项”的一元一次方程思想。
16世纪,数学家韦达创立符号代数之后,提出了方程的移项与同除
命题。
1859年,数学家李善兰正式将这类等式译为一元一次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历史
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of One Variable ﹞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的整式方程,它的标准形式为0=+b ax .
一元一次方程最早出现在莱因特草纸书中,现收藏在伦敦博物馆里,是由古埃及僧人阿默士所著的,
全书共有85个题目.有些题目是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如第11题是:“一个数的3
2
,加上这个数的21,再加上它的71,再加上这个数本身等于37,求这个数.”相当于解377
12132=+++x x x x . 《方程》是我国《九章算术》中的第八章,它除了给出一次联立方程组的解法外,还使用了负数,这在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被誉为希腊代数学鼻祖的丢番图﹝公元246─330年﹞,在代数方程理论方面远远超出了他同时代的人.他曾在一本大约于4世纪时写的希腊文诗集上作了一首关于他生平的短诗﹝有的说是墓志铭﹞:“丢番图的一生,幼年占61,青少年占121,又过了71才结婚,婚后5年之后生子,子先父4年而卒,寿为其父之半”.求丢番图究竟活了多少年岁,列出方程后得:
x x x x x =+++++42
157112161, 可知x = 84.
一元一次方程首先是由阿默士用一大串符号表示的,经过三千多年的变化,到笛卡儿才形成现在的写法.至于解法也如此,阿默士是用算术的方法来解,古代数学家也曾用“试位法”来解,即先设
21x x 、是0=+b ax 的两个猜测值,而21∆∆、是误差,则
)1(11•••b ax ∆=+
)2(22•••b ax ∆=+
若猜测值正确,误差等于零,否则由(1)、(2)之差可得
)3()(2121••••x x a ∆-∆=-
又(1)乘2x 减去(2)乘1x ,得
)4()(122121••••x x x x b ∆-∆=- 由(3)除(4),得)5(211221••••x x a b ∆-∆∆-∆=-
. 由原方程知x a
b =-,可得原方程的解为
•x x x 211221∆-∆∆-∆=.
阿尔‧花拉子米及后来的阿拉伯数学家都曾用过此法,并将他们传入欧洲.17世纪以前,欧洲人认为此法是解决算术难题的万能方法,但实际上它早已包含在我国《九章算术》的《盈不足》一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