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

合集下载

两栖动物的栖息地

两栖动物的栖息地
河流沿岸
河流沿岸是两栖动物的另一半水生栖息地,提供了丰富的食 物资源和适宜的生态环境。河流沿岸的植被、石头和草丛为 两栖动物提供了遮蔽和繁殖的场所。
03
两栖动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
温度适应性
冷温型两栖动物
温带型两栖动物
适应低温环境,通常分布在高山、高 原等寒冷地区。
适应温带气候,分布广泛,可在多种 温度条件下生存。
特征
两栖动物具有适应水生和 陆生生活的特征,如四肢 发达、皮肤湿润、肺呼吸 等。
两栖动物的分类
无尾目
如青蛙、树蛙等,无尾目 两栖动物通常体型较小, 适应多种环境。
有尾目
如蝾螈等,有尾目两栖动 物通常体型较大,适应特 定环境。
蚓螈目
如蚯蚓等,蚓螈目两栖动 物通常生活在地下,适应 土壤环境。
两栖动物的特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两栖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的栖息 地有助于维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使各种生物能够共同 生存和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
保护两栖动物的栖息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为人 类提供更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为后代留下丰富的 生态遗产。
当前两栖动物栖息地面临的问题
生境丧失
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使 得两栖动物的栖息地不断丧失和破碎化。
植食性两栖动物
以植物为食,具有较强的消化植 物纤维的能力。
杂食性两栖动物
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性食物,具有 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04
两栖动物的栖息地保护
保护两栖动物栖息地的意义
维持生态平衡
两栖动物作为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两栖动物的栖息地有助于维护生态 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历史
作为第一批登陆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有着最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关于两栖动物起源和演化的历史。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祖先是肉鳍鱼类,但是到底是起源于哪类肉鳍鱼尚不明确。过去一般认为以泥盆纪的真 掌鳍鱼Eusthenopteron为代表的总鳍鱼中的扇骨鱼类是两栖动物比较理想的祖先,但是新近的研究否认了这种说 法,因此两栖动物的祖先到底是肉鳍鱼类中的扇骨鱼类、空棘鱼类或者肺鱼类尚待研究发现。
两栖动物
两栖纲动物的统称
01 基本特征
03 生活习性
目录
02 分类 04 种类分布
基本信息
两栖纲Amphibia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 循环。其个体发育周期有一个变态过程,即以鳃(新生器官)呼吸生活于水中的幼体,在短期内完成变态,成为 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的成体。现生的有3目约40科400属4000种。除南极洲和海洋性岛屿外,遍布全球。我国现 有11科40属27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华西和西南山区属种最多。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 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 等。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感觉
两栖动物有五种主要的感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能感知紫外线和红外线,以及地球的磁 场。通过触觉,它们能感知温度和痛楚,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它们可以通过一种叫侧线的感觉系统感觉外界水压 的变化,了解周围物体的动向。又如蝾螈,在头上有感觉触须,可以帮助它们嗅出和发现周围道路的情况。
分类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 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 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 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 的天敌。

动物生物学-两栖动物

动物生物学-两栖动物

蛙类的捕食及食物
发达的 舌能迅 速伸出 掠捕食 物,口 腔腺能 湿润食 物
蛙 的 消 化
系 统
(6)呼吸系统
1.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 是鳃和皮肤
2.陆生种类的幼体鳃呼吸, 成体以肺呼吸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 内表呈蜂窝状
3.气管:短,在近喉 处形成喉气管腔
咽式呼吸
其腹面有膀胱。尿液经泄殖腔倒流入膀 胱,膀胱除储存作用外还有重吸收水分 的功能。水盐平衡调节。
(11)生殖系统
(1)雄性:精巢(1对)——输精小管——肾— —输尿管——储精囊——泄殖腔
(2)雌性:卵巢(1对)——输卵管——泄殖腔 (3)脂肪体:雌雄生殖腺附近的黄色指状突起
•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生活史中有两个显著不同的阶段 •小蝌蚪找妈妈
助呼吸 2.皮肤裸露,角质化程度低,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
发,生活环境受到限制 3.水中繁殖,体外受精,幼体必须在水中生长发育 4.变温动物,具有休眠习性。 5.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
运动能力不强
两栖动物未彻底摆脱水对它的束缚,只 能生活在近水的潮湿环境或淡水中,在缺 水或高盐环境中无法生存,因此两栖动物 是脊椎动物中种类较少、分布最狭窄的动 物。
(9)感官
眼:
A.具活动的下眼睑和瞬膜,有哈氏腺
B.角膜凸出,晶体近圆形而稍扁平,距角膜
较远,适于远视
C.有晶体牵引肌,能牵引晶体前后位移,调
节视力。有辐射状的脉络膜张肌,能协助水晶体
牵引肌的调节
感觉器官
电子蛙眼 生物仿生
耳:比鱼类具有很大的进步.
A.首次出现了中耳,有鼓室、鼓膜、耳柱骨、 卵圆窗,其中鼓室和耳柱骨分别与鱼类的喷水孔 和第二对咽弓同源

两栖类动物

两栖类动物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

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

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

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4000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它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从食性上来说,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动物性食物。

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两栖动物是一类既能在水里,又能在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至今已生存了几百万年,现存约2500种。

除了南极和格陵兰岛以外的任何地区都有两栖动物,但大多分布在较潮湿的热带或亚热带。

为变温动物,借助外界来维持及调节温度。

两栖动物属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幼体,幼体用鳃呼吸,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变态,成为成体后,在陆地上生活,用皮肤及肺呼吸。

两栖类皮肤光滑无鳞,富于粘液腺,经常保持皮肤湿润,利于呼吸。

眼球角膜呈凸形,适于陆生,耳朵结构略呈复杂机制,已有中耳,可感受声波,并可通过耳咽管平衡鼓膜内外压力,嗅觉尚不完善,但已具味觉感受器。

两栖类通过身体的保护色来防御敌人,或通过分泌毒液。

两栖动物生物学

两栖动物生物学

一、体型
• 1.蚓螈型(蠕虫型),鲵螈型,蛙型
• 2.分部: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鼓膜后缘是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 头部:口裂宽,外鼻孔1对,眼大,具眼 睑。 雄体口角具声囊(水栖种类、蟾蜍等无) 四肢:后肢>前肢
二、皮肤
• 组成: • 表皮:由数层细胞构成,表面轻微角质化,防 止水分过度蒸发,包括角质层和生长层 真皮:较表皮厚,皮肤内有皮肤腺(粘液腺和 毒腺) 真皮内具有色素细胞,产生保护色 皮肤下与肌肉间有很大的淋巴间隙。
脊椎动物学
两栖动物
(Amphibian)
主要内容
1 2
3 4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的代表动物

两栖纲的躯体结构概述
两栖类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就是能在水、陆两种环境中 生活的动物吗?
一.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特征: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 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 • 一般来说,两栖类动物都是卵生[1] 。 •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 • 鳃呼吸; • 2. 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 • 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 • 皮肤辅助呼吸 • 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 ,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一.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 双循环; 5. 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胚胎没 有羊膜; 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8.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 ,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 受精率; 9. 有脊椎。
• 3.成体是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两心房一心 室(幼体单循环,一心房一心室); • 4.成体用肺呼吸,幼体用鳃呼吸,少数种类 终生保留鳃; • 5.大脑半球出现了原脑皮,是嗅觉的功能。 脑神经10对;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Amphibian)第一种呼吸空气的陆生脊椎动物,由化石可以推断,它们出现在三亿六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直接由鱼类演化而来,这些动物的出现代表了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期。两栖动物生命的初期有鳃,当成长为成虫时逐渐演变为肺。
1.细趾蟾科
2.龟蟾科
3.塞舌蛙科
4.沼蟾科
5.雨蛙科
6.附蛙科
7.疣蛙科
8.短头蟾科
9.多指节蟾科
10.箭毒蛙科
11.蟾蜍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2.蛙科
13.树蛙科
14.非洲树蛙科
15.节蛙科
16.姬蛙科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
两栖动物-----青蛙
红背箭毒蛙
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负子蟾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巴西红耳龟,原产地并非巴西, 而是生存于北美密西西比河及格兰 德河流域。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 和观赏价值,而且很适宜人工养殖。 现已被不少家庭当作宠物来养殖。 近几年"巴西龟"在中华大地遍 地"开花",占据了大面积属于中国 本土龟种的野外生存空间。因大量 掠夺同类生存资源被列为世界最危 险入侵物种之一。所以爱好放生的 人们切记不要购买巴西龟用来放生, 否则放生则会变成“杀生”。
• 眼镜王蛇,其平均体长为3.6–4米,体 重一般为6千克。寿命在20年左右。 • 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 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 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 • 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 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 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 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 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 • 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 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 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 性极强。
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害虫天敌,减轻农作物的 虫害,减少使用农药
保护两栖动物,禁止乱捕滥杀
爬行动物
(1)头部后面有颈,头可以灵活转 动,便与陆地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1.身体分为:头、 颈、躯干、四肢
(2)四肢短小, 不能跳跃,能贴 地面迅速爬行。
2.体表:皮肤干燥,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 既可以保护又能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3.呼吸: 只靠肺的呼吸, 就能满足在陆地 上对氧气的需求。
4.生殖:
• 体内受精
• 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 并含有一定水分,卵外 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 生殖和发育都可以摆脱 对水环境的依赖。
1.外形:有颈,头可以灵活转动,便与陆地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四肢短小,能迅速爬行。 2.体表:皮肤干燥,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既可以保护又能减 少体内水分蒸发。 3.呼吸: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4.生殖:体内受精。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鱼头(石)螈(Ichthyostega)骨骼和外形复员图
化石发现澄清两栖动物进化争论
美德克萨斯州发现2.9亿年前两 栖新物种化石:似青蛙、尾短粗、 可以陆栖或游泳,捕食昆虫,有 鼓膜耳。 属过渡型两栖动物,兼具蛙和蝾 螈的特征。 支持青蛙和蝾螈起源鳞鱼)—鱼头螈(已知最原始的坚头类)—古 两栖类—现存的两栖类
鳃 心脏 心脏
肺 肺循环
身体各部分
单循环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双循环
4 骨骼肌肉系统的改造
(1)五趾型附肢 •鱼鳍——单支点 •五趾型——多支点 •四肢骨中有愈合现象(如桡骨和尺骨愈合为桡尺骨等)
(2)脊椎加固、分化 •脊柱 ——颈椎、躯椎、荐椎、尾椎 •颈椎:一块,枕髁一对 •躯椎:双凹型,椎弓具前、后关节突 •荐椎:一块,与腰带髂骨连接 •尾椎:愈合形成棒状的尾杆骨
5 神经系统与感官的发展 •脑的五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 •大脑顶部开始出现原脑皮(神经物质) •中脑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已具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的完善 •听觉:除内耳外,出现中耳。鼓膜位于皮肤表面。 •视觉:角膜凸出,晶体稍扁平,晶体距角膜较远,适于远视。具 泪腺,下眼睑可活动,以湿润眼球。 •嗅觉:出现内鼻孔、犁鼻器。 •侧线:水生幼体具侧线。
犁鼻器是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的一种化 学感受器。通过研究,科学家认定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
器,这是一个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软骨结构。目前,人类外激素
也已被科学界确认,只是,接受人体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却已 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还有明显的犁鼻器结构。
四、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身体结构上的一系列矛盾
1 多样性的呼吸途径
•鳃呼吸 •皮肤呼吸 •口咽呼吸

两栖动物的定义及特征

两栖动物的定义及特征

两栖动物的定义及特征
两栖动物是一类生活在两个环境中(水和陆地)的动物,具有一系列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特征。

它们通常有四肢,可以在陆地上行走、爬行或跳跃,同时也能在水中游泳、潜水或浮动。

这些动物的皮肤通常非常湿润,柔软而光滑,因为皮肤是它们水分和气体交换的主要方式。

而且,许多两栖动物的皮肤上有特殊的腺体,可以分泌毒液或其他物质,用以保护自己。

两栖动物的呼吸系统也非常适应水陆两栖生活。

它们有肺,可以在陆地上呼吸空气,但同时也有一种类似鱼类鳃的器官,可以在水中呼吸氧气。

这种器官被称为“肺鳃复合体”。

此外,两栖动物的心脏结构也是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

它们的心脏有三个心房和一个心室,这样可以将氧气富含的血液与氧气不足的血液分开,以便更有效地在水和陆地中运输氧气。

总之,两栖动物具有很多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特征,包括湿润柔软的皮肤、特殊的腺体、肺鳃复合体、三心房一心室的心脏结构等等。

这些特征使它们在自然界中具有独特的生存优势,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两栖类

两栖类
前后两部分,前部有肩胸骨、上胸骨后部有中 胸骨和剑胸骨
(3)胸骨
(4)附肢骨骼


分为前后肢,包括带骨和肢骨。前肢包括肩带和前 肢骨。肩带为连接、支持前肢骨的骨骼。后肢包括 腰带和后肢骨,腰带为连接支持后肢骨的骨骼。 肩带是两栖纲分类的重要特征。蟾蜍科动物左右侧 的上乌喙骨在腹部相互重叠,称为弧胸型肩带。蛙 科动物左右侧的上乌喙骨在腹中线相互平行愈合在 一起称为固胸型肩带。
3.无尾目。主要特征是:体短宽;有四肢,较长; 幼体有尾,成体无尾,跳跃型活动,幼体为蝌蚪, 从蝌蚪到成体的发育中需经变态过程,如蛙和蟾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外形
现存两栖类的体型依生活方式丌同而分为3类:穴居的种类呈蠕虫状, 水生的种类为鱼形,陆生的为蛙形。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蛙类 成体无尾,幼体具尾,穴居者四肢退化。以蛙类为例,身体分头、躯 干和四肢几部分。头部呈三角形,背腹扁平,口宽大,由上下颌组成, 有一堆突出的眼,具眼睑但只有下眼睑能活动。
(10)神经系统

蛙脑分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5部,大脑具左右 两半球,腹面有纹状体。顶部和侧部出现了零星神经细胞 。称原脑皮。左右两半球内各具1个脑室;间脑内腔(第 三脑室)侧壁较厚,即为视丘、腹面为视交叉;中间腹面 增厚为大脑脚,蛙的小脑不发达。脑神经10对,但蛙类在 脊柱两旁各具一条交感神经干。
2、有尾目

有尾目身体呈圆柱形,终生具长尾,一般有2对细弱的附 肢,皮肤裸露无鳞,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形,具肋骨和 胸骨,水栖游泳生活,无鼓膜和鼓室,无眼睑或具不活动 的眼睑。本目有8科约396种。如极北小鲵、大鲵(娃娃 鱼)、蝾螈、泥螈、洞螈和鳗螈等。
3、无尾目

无尾目为两栖类高级类群,成体无尾,而 具发达四肢,皮肤裸露,富有腺体,具鼓 膜和眼睑、瞬膜,头骨骨化不全,椎体前 凹或后凹型,具尾杆骨,肋骨短或缺,胸 骨发达,成体陆栖或水陆两栖。共18科, 共3680种。常见的有:(1)负子蟾科、 (2)蟾蜍科、(3)雨蛙科、(4)蛙科

十大两栖动物

十大两栖动物

十大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的两种特殊动物,它们以此被称为“两栖动物”。

世界上有许多两栖动物,其中最著名的十大两栖动物是:鳄鱼、蟒蛇、非洲蛙、百合壶、瓢虫、鼹鼠、昆虫、鳎、海龟和水牛。

鳄鱼是最大的两栖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自由移动。

它们体型庞大,体色深棕色,有时还带有绿褐色纹理,尾部弯曲的尖端,又叫“鳄鱼钩子”,给人一种强而有力的印象。

它们以小型鱼类、蛙类、蛇类、蛆类以及鸟类等为食,能在水里和陆地上自由活动,一般来说它们会排泄,但有时也会在水里浮游,这种动物普遍分布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

蟒蛇是另一种着名的两栖动物,它们漆黑而艳丽,有一圈黄色纹理,在海水中通常穿行于温带和热带水域。

蟒蛇有许多种类,其中最常见的是水蟒,它们的趾尖有壳覆盖,方便它们在水里爬行,而且它们会长达10m,能从水中抓到鱼类以及海洋中受困的其他动物,因此蟒蛇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非洲蛙是一种在陆地上跳跃的蛙,它的上身有灰、紫色的横纹,有岩石和硬木的表面,尾巴也有红和绿的斑点,有时有白色的背景,它们的眼睛又大又胖,有时有时会模仿同行者的声音,它们以鱼类以及虫子为食,一般出没于非洲湿地和热带森林里,善于潜水,能长达3-8厘米,一次月休息几天后它们以成群结队的方式回渔类繁殖地。

百合壶是一种以两栖为活动方式的蛙,它们着迷于百合,并从百合中获取食物。

百合壶的外形五颜六色,尾巴内含抗击菌素,甚至还可以影响百合的生长发育。

它们以虫子,植物,和其他小动物作为食物,而百合壶具有非常强大的吸收能力,以及强烈的粘滞性,它们可以灵活地在陆地上和水里活动,善于穿梭在湿地环境。

瓢虫也是一种重要的两栖动物,它们的外形象几何图形,有规则的红色黑色或斑点线条,背部椭圆形,有翅膀可以在陆地上飞行,也拥有可以在水里游的翅膀,尾部有浮空装置可以帮助它们在水里行走。

它们有许多种,遍布世界许多地方,以水生植物、软体动物和虫子为食,也有许多种子类,在冬季它们会进行嗜冷性休眠。

初一生物两栖动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初一生物两栖动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初一生物两栖动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两栖动物是指能够在陆地和水中都能生活的动物,包括蛙类、蝾螈类和咒蛙类等。

它们的生物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它们在大自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两栖动物的特征1. 皮肤:两栖动物的皮肤通常是湿润的,并且富含粘液腺和色素细胞。

皮肤的湿润可以帮助它们在水中呼吸,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皮肤不受干燥。

2. 四肢:两栖动物的四肢适应了它们在陆地和水中的生活。

前肢较短而有力,适合爬行和挖掘;后肢较长且肌肉发达,适合跳跃和游泳。

3. 呼吸器官:两栖动物的呼吸器官灵活多变。

在水中,它们通过皮肤和鳃进行呼吸;而在陆地上,通过肺部呼吸。

4. 卵生:绝大多数两栖动物都是卵生的,它们的卵通常在水中孵化。

孵化出来的幼体称为蝌蚪,经过变态阶段成长为成体。

二、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1. 繁殖: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一些蛙类通过鸣叫来吸引异性;一些蝾螈类和咒蛙类则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进行配对。

大多数两栖动物的交配都是外交配,雄性会抱住雌性进行交配。

2. 激素调控:两栖动物的生殖和生长发育受到激素的影响。

雌性两栖动物产生的激素可以影响卵的成熟和排放,而雄性的激素则促进伴侣选择和性特征的发展。

3. 饮食习性:两栖动物的饮食习性各异。

蛙类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型节肢动物为食,蝾螈类则以水生昆虫和小鱼为主。

某些两栖动物如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树蛙还会以植物的花蜜为食。

4. 生境:两栖动物的生境包括水域和陆地。

在水中,它们寻找湖泊、河流和沼泽等淡水生境;而在陆地上,它们栖息在森林、草原和沙漠等不同环境中。

一些特殊的两栖动物,如沼泽树蛙,可以在树上或水中生活。

5. 活动时间:两栖动物的活动时间因物种而异。

一些物种在夜间活动,它们的眼睛和听力非常敏锐,能够在黑暗中有效地猎食和逃避捕食者。

总结:初一生物两栖动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包括皮肤湿润、四肢适应性强、多变的呼吸器官和卵生等。

它们的繁殖方式多样,生活在多样的生境中,并且具有独特的饮食习性。

两栖动物小知识

两栖动物小知识

两栖动物小知识两栖动物是指那些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最常见的两栖动物是青蛙和蟾蜍。

它们通常具有短而结实的身体,以及适应于两种环境的特殊适应器官。

以下是关于两栖动物的一些小知识。

两栖动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三亿年前的石炭纪时期。

最早的两栖动物是如今的蝾螈和鳢鱼的远古祖先,它们进化出双重运动方式以适应于陆地和水中的生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演变成现代的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有许多惊人的适应性特征,使它们在水中和陆地上都能生活。

例如,它们的皮肤通透,可以从皮肤上吸收水分,这使它们在干旱环境中能够存活。

此外,两栖动物有着特殊的肺和气囊,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呼吸。

在水中,它们通过肺来呼吸,而在陆地上,它们使用气囊来呼吸。

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也非常独特。

大多数两栖动物通过内部受精来进行繁殖,即雌性在体内孵化卵。

在这种过程中,雌性会产生卵子,然后雄性通过放出精子进行受精。

受精后,卵子会在雌性的体内孵化,直到孵出幼小的两栖动物。

这种繁殖方式有助于保护卵子和幼体免受捕食者的威胁。

两栖动物的皮肤也是其独特之处。

它们的皮肤通常是湿润的,并且可以分泌黏液保持湿度。

这种湿润的皮肤不仅有助于在水中生活,还可以帮助它们在陆地上移动。

此外,两栖动物的皮肤还可以通过变色来迷惑捕食者或吸引异性。

两栖动物的生态系统角色也非常重要。

它们在食物链中处于中上层,因为它们既捕食小型动物,又被其他动物捕食。

两栖动物被认为是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因为它们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它们的存在和数量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最后,两栖动物的多样性也非常丰富。

除了青蛙和蟾蜍,还有许多其他的两栖动物,如鳄鱼、蛇颈龙、蜥蜴等。

它们在大小、外形和行为方面都有所不同,展示出了自然的奇妙多样性。

总之,两栖动物是一类非常特殊和迷人的动物。

它们的独特适应性特征使它们在水中和陆地上都能生活,并且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角色。

对两栖动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世界的多样性和环境的保护。

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哪些

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哪些

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哪些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雨蛙、树蛙、蟾蜍、大鲵、蝾螈、蚓螈、吻蚓、鱼螈、山鳖、石蛙、和鲵鱼等等。

两栖动物最早于37亿年左右前出现在地球上。

它们一生中至少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水中,而且即使在陆地上,它们也偏爱潮湿的栖居地。

青蛙、蟾蜍、蝾螈和蜥蜴都是两栖动物。

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纲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循环。

其个体发育周期有一个变态过程,即以鳃(新生器官)呼吸生活于水中的幼体,在短期内完成变态,成为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的成体。

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等。

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两栖动物是如何进化而来的根据地质科学研究,在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开始强烈,大片的陆地从海洋里升起来,这在地史上称作加里东造山运动,并一直断断续续到泥盆纪。

到泥盆纪晚期,陆地气候出现了季节性干涸和日温差变化,淡水池沼蒸发现象较重,直接危及鱼类的生存。

在进化过程中,总鳍鱼类有些潜向深海,朝着更适于水栖的方向发展。

有些由于缺水、缺氧、缺食物,而逐渐被淘汰。

有些在缺氧的情况下几经周折,被迫登上陆地,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逐渐锻炼了它们的肺和四肢,进化成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1、生活环境不同。

两栖动物成体大多生活在潮湿陆地上。

爬行动物多数能生活在干燥的陆地上。

2、皮肤特点不同。

两栖动物皮肤粘滑、裸露,有辅助呼吸以及减少水中运动时所遇阻力的作用。

爬行动物皮肤干燥,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3、生殖发育特点不同。

两栖动物体外受精,生殖和幼体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发育成成体经变态发育。

爬行动物体内受精,陆地上产卵,无变态发育。

爬行动物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能真正适应陆地生活。

4、身体分部不同。

多数两栖动物成体身体分头、躯干和四肢,无颈部。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

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

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目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两栖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

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

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

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两栖动物的结构特点

两栖动物的结构特点

两栖动物的结构特点一、外形特征1. 身体分部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头部明显,有眼、耳、鼻等感觉器官。

眼睛具有眼睑,既能保护眼睛,又能适应陆地环境。

鼻腔是呼吸通道,同时具有嗅觉功能。

2. 皮肤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且湿润,这是其适应两栖生活的重要特征。

皮肤由多层细胞组成,含有丰富的黏液腺。

黏液腺分泌的黏液可以保持皮肤湿润,这对气体交换有重要意义,因为两栖动物可以通过皮肤进行辅助呼吸。

同时,黏液也有助于减少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

皮肤上还有许多微血管,这使得皮肤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皮肤的这种特性也使两栖动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水分散失和有害物质的侵入。

3. 四肢大多数两栖动物具有四肢,这是它们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结构。

前肢一般较短小,后肢比较发达。

后肢肌肉发达,适合跳跃和游泳。

例如青蛙,其后肢的蹼有助于在水中划水,在陆地上则可以通过强大的后肢肌肉进行跳跃运动。

二、骨骼系统1. 头骨两栖动物的头骨相对扁平,骨化程度较低。

头骨中有许多骨块,这些骨块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愈合。

头骨具有两个枕骨髁,这是两栖动物头骨的一个重要特征。

枕骨髁与颈椎相连,使头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转动。

2. 脊柱两栖动物的脊柱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组成。

颈椎只有1枚,这使得它们的头部活动范围相对有限。

躯干椎数量较多,荐椎1枚,尾椎的数量因种类而异。

脊柱的分化使得两栖动物的身体能够有一定的弯曲和支撑能力,适应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游泳和跳跃。

3. 附肢骨骼前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后肢骨包括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这些骨骼的结构与两栖动物的运动方式密切相关,发达的后肢骨骼有助于它们在陆地上跳跃和在水中游泳。

三、肌肉系统1. 头肌头肌主要负责头部的运动,如转动头部、张口闭口等动作。

头肌相对简单,包括一些控制眼球运动、下颌运动的肌肉。

2. 躯干肌躯干肌较为发达,尤其是与四肢运动相关的肌肉。

例如,背肌和腹肌在身体的屈伸、扭转等动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

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

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的内容,具体内容: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

那么你对两栖动物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两栖动物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两栖动物的介绍两栖动物(学名:Amphi...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

那么你对两栖动物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两栖动物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两栖动物的介绍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一些蚓螈除外),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

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一生不能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

它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

现在大约有七千多种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冷血动物。

两栖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

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目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

详见"特征"。

一般来说,两栖类动物都是卵生。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2. 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用;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双循环;5. 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胚胎没有羊膜;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8.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9. 有脊椎。

眼和耳大多数蛙类、蟾蜍和蝾螈都有良好的视力。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消化系统
消化管分为口腔,食道,胃, 肠和泄殖腔. (1)口腔:有唾液腺(无消化作 用),上颌缘有颌齿. (2)食道:粗短的管子。 (3)胃: 贲门部和幽门部,强 伸缩性 (4)小肠:前为十二指肠,后为 回肠 (5)大肠:通入泄殖腔,以泄殖 孔开口体外。 (6)消化腺:肝脏三叶,有胆囊. 胰脏位于十二指肠和胃之 间.狭长不规则的叶状器官.
无足目
代表:鱼螈;生活于热带,眼退化,以触须代之,形
似蚯蚓,有护卵习性.
版纳鱼螈
有尾目:我国3科11属24种.
1.隐鳃鲵科(大鲵科):犁骨齿成一长列与上
颌平行,体表有纵肤褶. 代表动物:娃娃鱼
隐鳃鲵科:大鲵
蝾螈科:东方蝾螈
小鲵科:极北小鲵
2.小鲵科
特征:犁骨齿成二短列或“U”
两栖动物的生活区域
热带、亚热带、温带
寒带和海岛甚少(新西兰-北极) 南极无 结论:温度、湿度、地理障碍等起严格制约
作用。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湿度 2.温度 3.O2含量 4.比重 5.环境变化
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 2.呼吸方式: 3.防止水分散失: 4.繁殖:
代表动物:极北小鲵
字形.
3.蝾螈科
特征:犁骨齿“∧”形. 代表动物:无斑肥源
无尾目:我国有7科23属172种.
1.盘舌蟾科: 特征:舌盘状,舌端不分叉,不能伸出.弧胸型.
代表动物:东方铃蟾(具警戒色)
2.蟾蜍科
特征:弧胸型,上颌物2齿,体表具疣.具耳后腺,皮肤 角质化程度高. 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蟾蜍其区 别是: 前者头部具黑色骨质嵴.

两栖动物生物讲解

两栖动物生物讲解

两栖动物生物讲解
两栖动物指的是脊椎动物中的一种,且生命周期的某一时期是在水中生活,然后在后续时期在陆上生活的变温动物。

两栖类动物和常见的哺乳类动物、爬行类动物一样,是动物的一种类群,是特定的一类生物。

这类生物的特征有:皮肤裸露没有鳞片和毛发、发育过程中有变态、体外受精等等特征,只有符合这些特征的才是两栖类动物。

我国现有两栖动物27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华西和西南
山区属种最多。

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的性状,如卵
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等。

大多数蛙类、蟾蜍和蝾螈都有良好的视力。

洞穴蝾螈因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逐渐丧失了眼睛的功用,但陆地生活的蝾螈都有良好的视力,用以发现行动缓慢的猎物。

蛙的眼睛很大,因而它们能注意到危险并发现猎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喉门
声囊
食道
返回
消 化 腺
返回

肺囊 返回
肺 囊
返回
吞咽式呼吸
返回
心脏外观图
返回
背面观
腹面观
剖面图
心脏剖面图
外观图
返回
心脏剖面图
返回
循环途径
肺、皮 肺皮动脉弓 心室 颈动脉弓 体动脉弓 头
(肺循环)
左心房
右心房
静脉窦
躯干、四肢及内脏
(体循环)
返回
雄 性 生 殖 系 统
雌性生殖系统
返回
两栖纲分目检索表
蛙形目分科
盘舌蟾科
锄足蟾科 蟾蜍科
弧胸型肩带
蛙形目
雨蛙科 蛙科
树蛙科
姬蛙科
固胸型肩带
蛙形目代表动物
盘舌蟾科:强婚刺铃蟾
锄足蟾科:小角蟾
蟾蜍科:黑眶蟾蜍
雨蛙科:华南雨蛙
蛙科:泽蛙、沼蛙、虎纹蛙、 香港湍蛙 树蛙科:斑腿树蛙、背条跳树蛙 姬蛙科:花姬蛙、花狭口蛙、花细狭口蛙
小结
两栖类是变温、具典型五指(趾) 型附肢、水陆两栖的脊椎动物,是低等 四足类。 在由水生向陆生过渡中,产生了许多 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征,但结构仍不完 善,未能完全脱离水环境。 现存两栖类分为:无足类、有尾类 和无尾类3大类,分别适应不同的生活环 境。
两栖纲分目检索表
1 无四肢,体细长蠕虫状 ………… 有四肢或至少有前肢,体非蠕虫状 蚓螈目 … 2
2 有尾,体形长,有明显的颈部,四肢短小, 幼体先长出前肢…………… 蝾螈目 无尾,体宽短,无颈部,成体四肢发达, 幼体先长出后肢…………… 蛙形目
青蛙
返 回
皮肤的构造
返回
头骨
I.宽扁,脑腔狭小,骨片愈合。 II.具2枚枕髁。 III.脱离了肩带。
2.动脉弓
(1)心室(偏右边)发出动脉圆锥;
(2)动脉圆锥分出左、右2条动脉干; (3)每条动脉干中包含3条动脉弓: I. 肺皮动脉弓 II. 体动脉弓 III.颈动脉弓
3.循环途径
不完全双循环 (1)具有体循环、肺循环; (2)心室没有分隔,多氧血和缺 氧血在心室中没有完全分开。
八、排泄系统
(1)肺不能独立完成呼吸; (2)水分散失未能解决;
(3)未解决陆地繁殖。
青蛙影片
第三节 两栖纲的分类
现生两栖类4200余种,我国产 280余种。 分为3个目: 目1:蚓螈目 目2:蝾螈目 目3:蛙形目
两栖纲分目检索表
目1:蚓螈目
又称无足目,裸蛇目。 体形长圆柱状,分头、躯、尾。尾 极短或无。全无四肢。体表有环缢纹, 外形像蛇和蚯蚓,因此有裸蛇或蚓螈之 称。 我国仅版纳鱼螈1种。
2.水的密度比空气大。
3.水温的恒定性。 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 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在陆地上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防止体内水份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维持一定的体内温度。 6.适应于陆生的感觉器官和完善的神经 系统。
第二节 两栖纲的形态与结构
返回
无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m
返回
强婚刺铃蟾
返回
小角蟾
返回
黑眶蟾蜍
返回
华南雨蛙
返回
虎纹蛙
返回
泽蛙
返回
沼蛙
返回
香港湍蛙
返回
斑腿树蛙
返回
背条跳树蛙
返回
花姬蛙
返回
花细狭口蛙
返回
花狭口蛙
返回
两栖纲分目检索表
目2:蝾螈目
又称有尾目。 体圆筒形,具弱小四肢,终生具长 而侧扁的尾。 本目种类多为水栖。 我国已知有3科近40种。 代表种:大鲵、极北小螈 无斑肥螈、潮汕蝾螈
两栖纲分目检索表
目3:蛙形目
又称无尾目。 成体体形宽而短,头部呈三角形,颈 不明显,四肢发达,无尾。幼体与成体迥 燃不同。 本目种类多、分布广,生境多样,为 本纲最高等类群。 我国已知300余种,分7科。
雌 性 生 殖 系 统
雄性生殖系统
返回

背面
腹面
剖面
返回
鼓 膜

返回

鼓膜
返回

返回

返回
口腔
返回
内鼻孔
返回
蝌 蚪
返回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返回
大鲵
返回
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返回
潮汕蝾螈Cynops orphicus
(1)中轴骨(头骨、脊柱) (2)附肢骨(带骨、肢骨)
四、肌肉系统
1.原始的分节现象大部分消失,改变 成纵列或斜行的长肌肉群。 2.轴上肌比例减少;轴下肌分化为3层, 以在陆地上保护和支持内脏。 3.出现四肢肌肉。
Hale Waihona Puke 五、消化系统1.消化道
口 →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 肠、回肠)→大肠→泄殖腔→泄殖孔
外枕骨 颈椎 躯椎 荐椎 尾杆骨
指骨 掌骨 腕骨 肱骨 桡尺骨 股骨 趾 骨
跖骨
胫腓骨
跗骨
返回
肩带
定义:主要由肩胛骨、锁骨、喙骨、 前喙骨、上喙软骨等组成,通 过肩臼(肩胛骨的下端后侧与 喙骨连接处的一关节窝)与前 肢相关节。 类型:弧胸型和固胸型
返回
固胸型肩带
左右上喙软骨极小,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 迭,有的种类甚至愈合成一狭窄的上喙骨。
泄殖腔 体外
十、神经系统
(1)五部脑分化不高,处于同一平面; (2)大脑顶部出现原脑皮; (3)中脑仍为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4)小脑不发达。
(5)脑神经12对。
十一、感觉器官
1.听觉--耳 除内耳外,出现中耳。鼓膜位于 皮肤表面。
2.视觉--眼 眼球可深陷眼眶内;有上、下眼 睑和能活动的瞬膜;有泪腺等。
一、体型 1.身体分部 头、躯干、尾、四肢 2.体型
蚓螈型(蠕虫状) 鲵螈型(鱼形) 蛙蟾型(蛙形)
二、皮肤
皮肤结构的特点:
1.裸露。
2.分布大量的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
3.轻微角质化。
4.富含多细胞腺体,且位于真皮层。
三、骨骼系统
1.出现五趾型附肢
五趾型:多支点,既坚固又灵活。 鱼鳍:单支点的杠杆。 2.骨骼加固、分化
3.嗅觉--鼻 出现内鼻孔,鼻腔内壁衬有嗅粘膜。 鼻腔兼有呼吸通道和嗅觉双重机能。 4.侧线 幼体和水生种类有侧线。
十二、两栖类对陆生的适应(1)
1.两栖纲对陆生生活的适应
(1)基本解决了陆地运动; (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有适宜于陆生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十二、两栖类对陆生的适应(2)
2.两栖纲对陆生生活的不完善性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类群
--两栖纲
定义
两栖纲是一类产卵、受精在水中进 行,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具侧 线,没有成对附肢,经变态后成体才能 在陆地上生活,并具五趾型成对附肢和 比较发达的神经系统,用肺和皮肤呼吸 的变温脊椎动物。
第一节 引言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携带氧气的介质的改变。
1.排泄器官 肾脏(中肾)、输尿管和膀胱。 2.其他排泄器官 皮肤、肺。 3.肾脏功能 泌尿、调节渗透压 4.膀胱具重吸水的功能。
九、生殖系统
雄 精巢(1对) 性 输精小管(数根) 系 统 (肾脏)
输精管(输尿管) 贮精囊 泄殖腔 体外
雌 卵巢(1对) 性 系 体腔 (体腔液的流动, 统
输卵管
腹肌收缩、输卵管 口周围纤毛的摆动)
2.消化腺
肝脏、胰脏、唾液腺
六、呼吸系统
1.呼吸器官
(1)鳃呼吸(幼体及水生种类) (2)肺和皮肤呼吸(陆生种类成体)
2.呼吸方式:吞咽式呼吸
七、循环系统
1.心脏结构
静脉窦: 接受前、后大静脉血 (1)心脏 (外观、剖面) 左心房:接受肺静脉血 心房 右心房:接受静脉窦血
心室: 接受左、右心房的血
肩带不能通过上喙软骨左右交错活动。
肩带 弧胸型
弧胸型肩带
左右上喙软骨甚大,且不相连,彼此重迭。 肩带可通过上喙软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
肩带 固胸型
腰带
返回
肌肉系统
背面观
腹面观
返回

I. 齿:上、下颌和犁骨上具齿; II. 具肉质舌; III.具唾液腺; IV. 口腔内有多个开孔:
内鼻孔 耳咽管孔
返回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
脊柱
躯干椎:数目不等
荐椎:1枚
尾椎
椎体大多为前凹或后凹,少数为双凹。
返回
带骨
肩带:不再与头骨相连, 加固。 腰带:形成髋臼,由髂 骨、坐骨、耻骨 组成。与荐椎相 关节以支撑体重。
返回
(肱骨)
五 趾 型 附 肢
(桡骨)
(尺骨) (腕骨)
(掌骨)
(指骨)
返回
两 栖 类 的 骨 骼 系 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