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诊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闻诊

中医诊断学--闻诊

正常声音变化与下列因素有关 ◆性别 男声低而浊 女声高而清 ◆年龄 儿童尖利清脆 老人浑厚低沉 ◆个体差异 ◆情志变化

2、病变声音
概念 疾病反映于语言 声音的变化称之为病变声音。 内容 声音 语言 呼吸 咳嗽 呕吐 呃逆 嗳气 太息 喷嚏 呵欠 肠鸣


听病变声音原则
声高有力 病势急骤 声音连续
二、听声音(七)嗳气
嗳气指胃气上逆咽喉而发出的长而
缓的声音,俗称打饱嗝。饭后为常。 若嗳气频作,声高有力,嗳后脘胁 胀满感减轻,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 者,多属肝气犯胃.
二、听声音(七)嗳气
嗳气频发,连续不止,兼脘腹冷痛
者,多属寒邪犯胃; 嗳气有酸腐气味,兼脘腹胀满而厌 食者,多为宿食停积; 嗳气低沉断续,兼纳差食少,多属 胃虚气逆。
声重
语声重浊, 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 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所致
患者突然发出的尖锐叫声,表情惊恐 小儿为惊风,成人为剧痛或精神失常
二、听声音(二)语言
语言的辨别包括察看言辞表达与 应答能力有无异常,吐词是否清晰流 利等。语言的异常多与心神病变有关。 “言为心声”

沉默寡言,语声低微——虚证、寒证; 烦躁多言,语声高亢——实证、证;

病态呼吸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喘呼吸深长、胸中胀满,以呼出为快。风寒阻肺或痰热壅 肺所致 虚喘声低微、呼吸短促、得长息为快,肺肾气虚所致

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 宿痰内伏、复感外邪诱发,或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 咸生冷诱发。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
短气
病态呼吸
二、听声音(五)呕吐
呕吐为胃气上逆,胃失和降致使胃内容物 从口而出的症状。 有物有声:呕吐 有物无声:吐 有声无物:干呕 1、特点: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由口中吐出, 由于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物黏稠臭秽者, 多为实证、热证; 吐势徐缓,声音低弱,吐物清稀者,多属 虚证、寒证。

中医闻诊

中医闻诊

第二节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人体的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能够反映出脏腑的变化情况。

一、听声音1.声音实证和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烦躁多言;虚证和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默懒言。

声音重浊,或声音嘶哑,见于新病骤起,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犯肺;见于久病形瘦体弱者,多为肺肾阴亏,或虚劳之证;神昏不醒,鼾声作响,手撒尿遗,多见于中风危候。

小儿惊呼阵发,尖利高亢,多见惊风;阵哭拒食,辗转不安,多因腹痛;小儿夜啼,可因惊恐、虫积、饥饱不调而致。

呻吟不已,哀号啼叫,多为剧烈疼痛。

2.语言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不避亲疏,多为痰火扰心。

言謇:舌强语謇,言语不清,多见于中风证。

3.呼吸呼吸主要与肺肾病变有关。

呼吸声高气粗而促,多为实证和热证;呼吸声低气微而慢,多为虚证和寒证;呼吸急促而气息微弱,为元气大伤的危重证候。

久病肺肾之气欲绝,可见虽气粗但呼吸不匀,或时断时续。

气喘:呼吸急促,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

实喘者,发作较急,呼吸喘促,胸满声高气粗,呼出为快,多为病邪壅塞肺气;虚喘者,来势较缓,呼吸喘促,气怯声低,吸少呼多,气不得续,吸入为快,动则喘甚,为肾虚不纳气或肺气虚衰。

哮:呼吸时喉中有哮鸣音。

哮证有冷热之别,多时发时止,反复难愈。

上气:气促咳嗽,气逆喉间,多为痰饮内停,或阴虚火旺,气道壅塞而致。

太息:时发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多为情志抑郁,肝失疏泄。

4.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暴咳声哑为肺实;咳声低弱而少气,或久咳音哑,多为虚证;外感病多咳声重浊;咳嗽阵发,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为百日咳;小儿咳声嘶哑,如犬吠,可见于白喉。

闻诊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概念:听辨病人的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 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病变 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断方法。 内容: 1、声音——发声、音哑与失音、鼻鼾、呻 吟、惊呼、喷嚏、呵欠、太息; 2、语言——谵语、郑声、狂言、独语、错 语、言謇; 3、呼吸——喘、哮、短气、少气; 4、咳嗽; 5、胃肠异常声音——呕吐、呃逆、嗳气、 肠鸣。
第二节 嗅气味
嗅气味可了解病证寒热虚实,一般气味酸腐臭秽者, 多属实热;气味偏淡而腥臭者,多属虚寒。 一、病体气味 (一)、口气 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 口臭 多为口腔不洁、龋齿、便秘 或消化不良。 口气酸臭,伴食欲不振,脘 多属食积胃肠。 腹胀满 口气臭秽 多属胃热。 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 多因内有溃腐脓疡。 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 为牙疳。
(四)、二便之气 须结合望诊综合判断。 大便臭秽难闻者,多属肠有郁热;大便溏泄而腥者,多 属脾胃虚寒;大便泄泻而臭如败卵,常夹有未消化食物,矢 气酸臭者,为伤食,由食积化腐所致。 小便黄赤混浊,气味臊臭者,多属膀胱湿热;尿有烂苹 果气味者,为消渴。 (五)、经、带、恶露之气 月经臭秽,多属热证;月经气腥者,多属寒证。 带下黄稠臭秽者,多属湿热;清稀气腥者,多属寒湿。 崩漏或带下奇臭,五色并见者,多属癌症,病情危重。 产后恶露臭秽,多由湿热或湿毒下注。 (六)、呕吐物之气 清稀无味,多属胃寒;酸腐臭秽,多属胃热。气味酸腐, 有不消化食物者,为食积。呕吐脓血腥臭者,为内有痈疡。
一、声音
意义:声音的发出,不仅是口鼻等发声器官直接作用 的结果,而且与肺心肾等脏腑虚实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正常声音:发声自然,声调和畅,柔和圆润,语言流 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示气血充盛,宗气充沛,气机 调畅,发音器官及相应脏腑功能正常。性别、年龄、情绪 等对正常发声有极大的影响。 (一)、发声 注意声音的高低清浊。 语声高亢洪亮有力、连续者,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语声低微细弱无力、懒言沉静、断续者,多属虚证、 寒证、阴证。 声重:指语声重浊,多属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导 致肺气不宣,鼻窍不利所致。

中医闻诊内容

中医闻诊内容

中医闻诊内容
以下是 7 条关于中医闻诊内容的表述:
1. 中医闻诊啊,那可真是神奇得很呢!比如说听声音,当有人说话声音低微,就像那蚊子哼哼似的,哎呀,这可能就代表他身体虚啊!你想啊,平时咱要是精神头十足,说话能那么有气无力的吗?
2. 闻诊里闻呼吸也很重要哦!要是有人呼吸急促,跟拉风箱似的,这是不是得注意啦?就好像一部机器,发出这样不正常的声音就是在提醒有问题呀!
3. 呕吐的声音也要仔细听一听呢!要是那声音特别响亮,哇啦哇啦的,说不定就是吃坏肚子啦!这就好比汽车突然发出刺耳的刹车声,肯定是哪里不对劲了呗!
4. 咳嗽的声音可藏着大学问呢!有的人咳嗽起来跟敲锣似的,震耳欲聋,那可能是肺热呀!这不就跟敲鼓一样,声音大就说明有情况呀!
5. 闻诊还得闻气味呀!当有人身上发出一股怪味,哎呀,那可不好,就像食物变质发出的味道一样,肯定身体有啥毛病啦!
6. 放屁的声音和气味有时候也能说明问题呢!要是那屁声噼里啪啦跟放鞭炮似的,气味还特别难闻,这是不是在提醒肠胃不太好呢?这多明显呀!
7. 病人的口气咱也得留意呀!要是口气像臭鸡蛋似的,太难闻啦,不用说,肯定是身体出状况了嘛!就像花枯萎了会发出不好闻的味道一样!
我觉得中医闻诊真的很有意义呀,可以通过各种声音和气味来了解身体的状况,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不能小瞧!。

闻诊包括哪些内容

闻诊包括哪些内容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声音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病变声音: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

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

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

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呻吟: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

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

喷嚏: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

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

语言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

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

错语: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

狂言: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呼吸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

喘分虚实。

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

虚喘发病缓慢,吸少呼多,一般为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属肺肾虚损。

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

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

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

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

短气: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

咳嗽: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

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

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

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

阵发性咳嗽:咳声不断,甚则咳血。

称为顿咳、百日咳。

呕吐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

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证。

闻诊 中医术语

闻诊 中医术语

闻诊中医术语
中医认为,中医诊断不仅要通过视、闻、问、切,更要重视闻诊。

它是临床病理诊断的重要领域,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术语,也是中医术语中重要的部分。

闻诊是通过闻或闻到患者排泄物、皮肤、口腔等体表特征来诊断疾病的过程,其中包括“闻气”和“闻身”两种。

闻气是指通过闻患者排泄物和口腔内的气味,在没有任何体表表现的情况下,用判断病人的病情所需的气味为准,以便诊断病情。

闻身是指患者身体的外观,包括皮肤颜色及咀嚼腺或唾液等。

这些都有助于判断患者身体内部病情及平衡状态。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特定的气味特征。

正常情况下,患者的排泄物、口腔内的气味等都是清香的,但是当病情严重时,气味就会变得臭,以此来判断病情。

此外,通过闻身,还可以判断患者身体的气血,以及内脏的健康状况,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比如,当心脏不好时,通过闻身可以闻到心脏有特殊的气味;当肝脏不健康时,可以闻到有臭味气。

另外,闻诊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躯体的健康状况,比如精神不健康时会有一种凝固的气味,脑细胞活动减弱时会散发一种特殊的气味等。

总之,闻诊是中医诊断最重要的术语之一,也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术语。

它能够帮助医生通过各种气味来准确判断病情,从而及时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闻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术语,它不仅能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还能检测患者体内的气血,从而帮助医生理解疾病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治疗。

闻诊问诊

闻诊问诊

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 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
临床表现
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 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 便溏, 便溏,舌淡脉虚 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 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便溏 苔腻 纳少厌油食,兼见黄疸胁痛, 纳少厌油食,兼见黄疸胁痛,身 热不扬
临床意义
脾胃气虚 湿邪困脾 肝胆湿热
2、食欲与食量—厌食 食欲与食量 厌食
全身 有汗
战汗—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伤寒邪正剧争 战汗 恶寒战栗而后汗出—伤寒邪正剧争 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二、问汗 有汗—局部有汗 (二)有汗 局部有汗
头面汗多,兼面赤心烦,口渴舌红 上焦邪热 头面汗多,兼面赤心烦,口渴舌红—上焦邪热 头汗 头汗兼身重脘痞,舌红苔腻 中焦湿热 头汗兼身重脘痞,舌红苔腻—中焦湿热 头额冷汗如珠,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 头额冷汗如珠,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 头汗如油,高热烦渴,脉细数疾 亡阴 头汗如油,高热烦渴,脉细数疾—亡阴 心胸汗—虚证(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心胸汗 虚证(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虚证 手足心汗—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手足心汗 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半身汗—邪阻经络, 半身汗 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周 邪阻经络 阴部汗—下焦湿热 阴部汗 下焦湿热
腰痛
四肢痛
疼痛游走不定(行痹)—感受风邪为主 疼痛游走不定(行痹) 感受风邪为主 疼痛剧烈,遇寒加甚,得热痛减(痛痹) 感受寒邪为主 疼痛剧烈,遇寒加甚,得热痛减(痛痹)—感受寒邪为主 四 肢 痛 关节红肿热痛(热痹)—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郁久化热 关节红肿热痛(热痹) 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郁久化热 重着而痛(湿痹) 重着而痛(湿痹)——感受湿邪为主 感受湿邪为主 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屈伸受限(尪痹)——痹病日久, 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屈伸受限(尪痹) 痹病日久, 痹病日久 痰瘀阻络, 痰瘀阻络,筋脉拘挛 独见足跟或胫膝痛(多见于老年体衰之人) 独见足跟或胫膝痛(多见于老年体衰之人)——肾虚 肾虚

闻诊

闻诊

5. 呕吐
邪实──吐势较猛、呕声壮厉 正虚──吐势较缓、呕声低弱 寒(饮)──吐物清稀(清彻) 热(湿)──吐物粘浊(混浊)
6. 呃逆
实证:客邪扰胃──高亢短促,频作 有力,见于新病 虚证:气虚不降──低沉无力,良久 复作,见于久病 前者极轻,多可不治自愈;后者极 重,为胃气欲绝之兆 “新病闻呃,非火即寒;久病闻呃,胃 气欲绝也”《形色外诊简摩》
(3)错语 • 语言错乱,语后自知,神志一般正 常,是心气不足,神时失养所致 (4)言謇 • 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 或吐字不清——多因风痰所致,为中 风先兆或后遗症
3. 呼吸异常
(1)喘 呼吸困难,进出费力,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 ──肺肾气机出入不利 • 实喘:邪壅于肺、气失肃降──声高 气粗、息涌而长、呼出为快 • 虚喘:肺虚及肾、气失摄纳──声低 气怯、息短不续、得吸为快
(1)声重 • 发声粗重浊──邪阻鼻窍,肺气不宣 多属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 (2)音哑、失音——语声嘶哑者,为 音哑,语而无声者,为失音 • 外邪犯肺(金实不鸣)──暴病卒感、 气息有力(寒闭、热灼、痰阻) • 肺肾阴虚(金破不鸣)──久病渐至、 气息无力
(3)鼻鼾 (4)呻吟 • 有力为实证,无力为病久夹虚。
(一)正常声音
1. 一般特征 (1)语声自然:发声自然、音调和谐、 刚柔相济 ;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语 言明确 (2)无异常杂音 (二)生理差异 (三)情志反应
(二)病变声音
1.发声异常
主要辨别病人的语声、鼻鼾、呻吟等 总体规律: • 凡语声高亢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 阳证、热证、实证 • 凡语声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 或前重后轻,多属阴证、虚证、寒证
(5)惊呼 突然发出的尖锐叫声 • 小儿惊风(风痰) • 成人有剧痛之疾(骨节间病)

中医 闻诊

中医 闻诊

06
中医闻诊案例分析
案例一:感冒患者的闻诊分析
感冒患者的闻诊以声音和呼吸为主,同时注意口鼻气 味的变化。
感冒初期,患者声音多清亮,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 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等症状。呼吸方面,患者呼吸可 变得急促、浅薄,口鼻中可出现黏液或脓性分泌物, 气味可呈腐臭味。
案例二:哮喘患者的闻诊分析
哮喘患者的闻诊以呼吸和痰液为主, 关注喘息声和呼吸困难的变化。
观察呼吸
要点一
要点二
观察呼吸是中医闻诊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呼 吸状态,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
中医认为,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不同的 呼吸状态与不同的脏腑功能和病症有关联。例如,当病人 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时,可能提示存在肺部疾病或心 脏病;当病人出现呼吸缓慢或深沉时,可能提示存在高血 压或糖尿病。因此,观察呼吸可以帮助中医对病人的病情 进行准确的诊断。
断的精准度。
发展现代技术应用
开发智能闻诊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中医闻诊 信息的智能系统,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开展临床试验
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对不同病症的闻诊信息进行验证和比对, 为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远程闻诊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远程闻诊,让患者无需亲自到医院就诊, 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
05
中医闻诊的挑战与展望
提高诊断准确性
强化医者素质
提高中医闻诊的准确性首先需要 加强医者的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 ,培养其听诊技巧和鉴别能力。
完善理论体系
进一步完善中医闻诊的理论体系 ,明确各种病症对应的闻诊特征
,为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跨学科融合
借鉴现代医学技术和多学科研究 成果,将中医闻诊与西医诊断、 生物医学工程等相结合,提高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闻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指饮食物、痰涎等胃内容物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是胃
病 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实:病程短,发病急,声高力,嗳出气味酸、腐、

胃气上逆
臭、吐物腐败。

虚:病程长,起病缓,声低无力,呕吐物,嗳出

气味无特殊臭味,吐物清稀。
第一节 听声音

呕吐呈喷射状者——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或因脑髓有病
声 咳”声音。多因六淫外邪袭肺、内伤损肺,或有害气体刺激等而

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
咳 嗽
第一节 听声音
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不易咳出——热邪犯肺,

肺津被灼

实证—
咳嗽痰多,易பைடு நூலகம்咯—痰湿阻肺

咳声有力 百日咳—风邪与痰热搏结咳声如犬

语声嘶哑,吸气困难—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多属阳证、实证,多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等。

6.语謇: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但吐字不清


因习惯而成者——口吃,不属于病态

病中语言謇涩,每与舌强并见,多因风痰阻络所致
——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第一节 听声音

闻呼吸是诊察患者呼吸的快慢、是否均匀通畅,以及气息的
变 声
强弱粗细、呼吸音的清浊等。
发 声
第一节 听声音
主要是听辨患者语言的表达与应答能力有无异常、吐字的清
病 晰程度等。语言的异常主要是心神的病变。 变

沉默寡言,语声低微,时断时续

——虚证,寒证

闻诊的定义和内容

闻诊的定义和内容

闻诊的定义和内容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今天,我们来介绍闻诊的定义和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认为人体器官发出的声音和排泄物的气味能够反映体内变化和疾病的变化,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

(1)听声音1.听发声。

如果声音发出高亢有力,并且前轻后重,多是热症,相反,如果细弱低微并且前重后轻多是虚症和寒症,如果睡中带鼾多是气息不顺,如果呻吟不止多是身体疼痛所致,如果声音沙哑或不能发声多是肺气不宣、气阴耗伤。

2.听呼吸。

如果呼吸气粗有力多为热症,相反,呼吸微弱无力则为寒症,一般来说观察呼吸可以诊断出下列疾病:如果呼吸困难、短促急迫,是肾肺虚损、气失摄纳导致,说明患者可能患上喘症;呼吸急促、气道窒塞,多是阴虚火旺、火逆上气所致,可能会导致气逆;呼吸气急而短、喉中无痰,多是肺气不足所致,可能会导致短气;呼吸微弱、虚虚怯怯,则是身体虚弱、少气的表现。

3.听咳嗽的声音。

如果咳嗽声音混独,同时伴有鼻塞不通,可能是感染风寒;晐嗽声音低沉、疲多,则可能是寒咳或湿咳。

干咳并没有痰,或者只是咳出少许黏液,可能是患有燥热症状;咳嗽伴有黏稠的痰,并且鼻孔呼出热气,属于肺热之病;咳嗽时发时止,一发不止并且伴有咳血的出现,就是感染上了顿咳;咳嗽无力、声音低沉、伴有气促可能患有肺虚之病。

4.听呕吐、嗳气、呃逆、喷嚏、肠鸣和太息的声音。

闻诊

闻诊
虚证,“金破不鸣”。
第二章
第一节
(一)语声
闻诊
听声音
2、音哑或失音 暴怒高喧—耗气伤阴 久病重病—脏气将绝之症候
妊娠后期—胞胎阻碍肾之络脉,“子喑 ” 生理现象。
3、呻吟—疼痛难隐之叫声。“护处必痛” 4、惊呼—突发惊叫声。见剧痛、惊恐、小儿惊风、精神失 常等。
第二章
第一节
(二)语言
闻诊
听声音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实证。
第二章
第二节 二、 病室气味
闻诊
嗅气味
●有血腥气—失血证或手术后病人;
●有腐臭气—疮疡溃腐患者;
●有尿臊气—多见于水肿病晚期(尿毒症); ●有烂苹果气味—多见于消渴病晚期; ●上有尸臭味—脏腑败坏。
第二章
【检测】 1.独语、错语的共同病因是(
D)
闻诊
A.风痰阻络
B.热扰心神
C.心气大伤
D.心气不足
●呕吐酸腐—食滞胃脘;
●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胃降浊功能受阻,多为脾肾阳虚。 ●口干欲饮,饮入即吐—水逆,痰饮停胃,胃气上逆
第二章
第一节
(六)呃逆
闻诊
听声音
因胃气上逆,气冲咽部而发出的一种短促冲击声,
声短而频,呃呃作响。唐以前称为“哕” 。 ●偶尔呃逆—不属病态; ●新病呃逆,呃声高亢—多属寒邪,或热邪客胃。 ●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胃气衰败之危候。
痰瘀、气郁阻遏心神。

患者在神志清醒,意识思维迟钝时出现的语言异常, 以老年人或久病之人多见,为心之气血亏虚,心神 失养,思维迟钝所致,多见于虚证患者。
第二章
第一节
(二)语言
闻诊
听声音
5、狂言—精神错乱,狂躁妄言,不避亲疏,语无伦次。多因情

中医诊断学(闻诊)

中医诊断学(闻诊)
有声为呕吐;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 ▪ 病位:胃 ▪ 病机:寒热虚实 胃气上逆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虚寒证 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粘痰黄水,或酸腐苦水——实热证 暴病呕吐——多实证 久病呕吐——多虚证
▪ 呃逆 ▪ 含义:指胃气上逆,从咽喉发出的一种不自主的冲击声,
声短气频,呃呃作响。 ▪ 病位:胃 ▪ 病机:寒热虚实 胃气上逆 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多实证、热证 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虚证、寒证 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实证 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虚证
饥肠漉漉,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增——中气不足,胃 肠虚寒
腹中雷鸣,脘腹痞满,大便泄泻——外感风寒湿致胃肠 气机紊乱
腹中微有肠鸣,腹胀,食少纳呆——胃肠气虚
肠鸣音消失,伴腹痛——胃肠气滞不通
第二节 嗅气味
▪ 含义:是指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室、病 体、分泌物、排出物。
▪ 原理:正常人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流畅——无特殊 气味 若脏腑、气血、津液病变——出现异常气味
▪ 意义:辨疾病的寒热虚实 ▪ 规律:气味酸腐臭秽——多实热
气味微有腥臭——多虚寒
口气
▪ 酸臭伴纳少腹胀——胃肠积滞(食积) ▪ 口气臭秽——胃热 ▪ 口气腐臭,兼咳吐脓血——溃腐脓疡 ▪ 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牙疳
汗气
▪ 汗味腥膻,汗出粘稠——多风寒湿蕴蒸 ▪ 汗出臭秽——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 ▪ 汗出臊臭(狐臭)——湿热内蕴
▪ 月经:臭秽——热证;腥味——寒证 ▪ 带下:黄稠而臭秽——湿热;白稀而腥臭——寒湿 ▪ 产后恶露:臭秽——湿热下注
Hale Waihona Puke 呕吐物之气▪ 清稀无臭味——多胃寒 ▪ 酸臭秽浊——多胃热 ▪ 伴未消化食物——食积 ▪ 无酸腐味——多气滞 ▪ 吐脓血腥臭——内有溃疡

闻诊-ppt课件

闻诊-ppt课件
病体虚,或肺肾气虚。 短气有虚实之分,少气纯虚无实。
第二章 闻诊
名 称
概念
病因·病性
喘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表现,甚者 实喘多属肺有实热,或痰饮内停; 症 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虚喘是肺、肾虚损,气失摄纳所致。
多因内有痰饮,复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
哮 症
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 而发。或久居寒湿地区,或过食酸咸生冷,都可
第二章 闻诊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病体气味
(二)汗气
●腥膻—湿热熏蒸津液; ●臭秽—温热病热毒内盛; ●腋下散发特殊气味,出汗时加重—狐臭病。
第二章 闻诊
第Hale Waihona Puke 节 嗅气味 一、病体气味(三)痰涕之气
●咳痰黄稠臭秽—肺热壅盛; ●咳吐脓血腥臭痰—痰热壅肺; ●咳吐痰涎情稀,无异常气味—寒痰。 ●鼻流浊涕腥臭—鼻渊,湿热熏蒸。
(十一)肠鸣
第二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十一)肠鸣
•指腹中胃肠蠕动所产生的声响,一般难以闻及。 •腹中气机不和,胃肠中的气体随胃肠蠕动与水液撞击,漉漉作 响才可闻及。
第二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十一)肠鸣
•痰饮留聚于胃——脘部鸣响,如囊囊浆,振动有声, 起立行走或以手按抚,其声漉漉下行。
•脾胃虚寒——脘腹鸣响,漉漉如饥肠,得温、得食则减, 受寒、饥饿时加重。
宣实证,“金实不鸣”。 久病,肺肾阴虚,虚火灼金,津液不能上承 虚证,“金破不鸣”。
第二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一)语声
2、音哑或失音 暴怒高喧—耗气伤阴 久病重病—脏气将绝之症候 妊娠后期—胞胎阻碍肾之络脉,“子喑 ” 生理现象。
3、呻吟—疼痛难隐之叫声。“护处必痛” 4、惊呼—突发惊叫声。见剧痛、惊恐、小儿惊风、精神失 常等。

闻诊名词解释中医

闻诊名词解释中医

闻诊名词解释中医
嘿,你知道啥是闻诊不?闻诊啊,在咱中医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呢!就好比你去听一场音乐会,通过各种声音来感受音乐的魅力。

中医的闻诊也是这样,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判断病情的哟!比如说,一个人说话声音洪亮有力,那可能就表示他身体倍儿棒,气血充足呢!这就像一台动力十足的汽车,“嗡嗡”地跑得飞快。

(就像你看到一辆跑车在路上呼啸而过,那感觉多带劲啊!)
但要是一个人说话有气无力,声音低微,那可能身体就有点小毛病啦。

这就好像一辆没油的车子,“咳咳”响着,跑也跑不起来。

(你想想,要是你骑着一辆没气的自行车,那得多费劲呀!)还有啊,咳嗽的声音也能透露很多信息呢!清脆的咳嗽可能只是小问题,要是那种沉闷的咳嗽声,说不定就有大麻烦咯!
闻气味也是很关键的哦!比如身体发出一些奇怪的臭味,那可能就是身体内部出问题啦。

这就好像家里的电器发出异味,你就知道可能要出故障了一样。

(你肯定有过那种闻到异味就知道哪里不对劲的经历吧!)中医通过仔细聆听和分辨这些声音和气味,就像侦探在寻找线索一样,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中医的闻诊可不是随便听听就算了,那是需要真功夫的!医生们得竖起耳朵,仔细分辨每一个细微的差别。

这多不容易啊!就像一个优秀的品酒师,能分辨出各种细微的味道差别。

(你想想那些品酒大师
们,多厉害呀!)它和其他的诊法一起,共同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呢!
我觉得啊,中医的闻诊真的是太神奇、太有意义了!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所以呀,可别小瞧了这闻诊,它可是中医的一大法宝呢!。

闻诊

闻诊

闻诊-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诊是通过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包括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

嗅气味包括嗅病体之气,排泄物之气,病室之气原因人体的各种气味和声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所以声音和气味可以反应脏腑生理病理,为诊断辨证提供依据。

第一节听声音听声音是指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和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咳嗽、呕吐、嗳气、呃逆、肠鸣等声音,以判断脏腑功能与病变性质的诊病方法。

一、正常声音常声、正常声音是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发出的声音。

正常声音的特点:发声自然,声调和畅,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气血充盛,发声器官和脏腑功能正常男性多低而浊,女性清而高,儿童尖而脆,老人多浑厚而低沉二、病变声音主要听患者在病变过程中说话的声音,呻吟,惊呼等异常声响,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判断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发声的辨别要注意语声的有无,语调的高低,强弱,清浊声音重浊:外感风寒或痰湿阻肺金实不鸣:新病喑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金破不鸣:久病喑哑者多数虚症,阴虚火旺或肺气不足,津亏液损,久重病,突现语声嘶哑,多数脏气将绝之危象子喑:妇女妊娠后期出现喑哑或失音者,称为妊娠失音,胞胎阻塞肾之络脉,肾精不能上荣于喉咙,一般分娩后即愈。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实证,邪热内扰神明,外感热病,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心神的等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

语声低弱模糊,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症,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阴证多见于癫病郁病错语: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说后自知言错。

虚症: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久病或老年脏气衰微:实证:多为痰浊,瘀血,气郁所致心神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不避亲疏,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内扰神明所致,阳证实证多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语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畅,或吐字不清,习惯而成称为口吃,不为病;病中语言謇涩每与舌绛并见,风痰阻络,多为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闻诊

闻诊

脏腑和整体的病理变化。
一、声音
正常声音:自然、清晰、言与意符、应答自如 性别:男性--声低而浊 女性--声高 年龄:儿童--声尖 老年--浑厚低沉 情志:喜--欢悦、悲哀--悲惨、爱--温柔
病变声音
疾病过程中说话的声音以及呻吟、惊呼等异常声音。 高亢有力,声音连续而多言--阳证、实证、热证
低微细弱,声音断续而懒言--阴证、虚证、寒证
7.呵欠
呵欠频频不止--阳虚
8.太息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之象
二、语言
语言表达与应答能力、吐字是否清晰。 语言的异常主要是心神的病变(言为心声)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心神(温病热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无力,时断时续 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疾病晚期,危重病人) 两者的异同点: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临床意义
热扰心神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无力,时断 心气大伤,精神散乱 时续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 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 不续 郁痰结,阻蔽心窍
错语
语言错乱,语后知错,不能自主
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痰 浊、瘀血、气郁阻碍心神
狂言 语謇
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
痰火扰心
神清,但语言不流利,吐词不清或困难 风痰阻络
呃逆(打呃)
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 短而频,呃呃作响。唐朝以前称为“哕”。 新病呃逆,其声有力 ── 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 ── 胃气衰败
饮食刺激,或偶感风寒,一时胃气上逆动膈,也可致呃逆。
嗳气
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俗称打饱 嗝,古称噫气。 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而厌食--宿食停滞 嗳声频作响亮,嗳后脘腹胀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肝气犯胃 嗳气低沉断续,兼食少--胃虚气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气味
一、 听声音

原理:肺、喉咙(发声之机) 舌、唇、鼻、会厌等(调节) “听声审言,可察盛衰存亡”
(一)正常声音
特点:发声自然,音调和谐,言语清楚,言
与意符,应答自如—气血充盛,脏腑协调 与年龄、性别有关
(二)病变的声音
1.发声 特点: 发声高亢有力,声音连续而多言—阳证、实证、热证 发声低微细弱,声音断续而懒言—阴证、虚证、寒证



3.呼吸

实证、热证—呼吸声高气粗,发病急
外感痰热犯肺 肺失宣降

虚证、寒证—呼吸声低气微,发病慢
内伤肺肾气虚 正气不足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
煽动,不能平卧(无痰鸣音)
实喘:痰热壅肺或风寒袭肺 虚喘:肺肾气虚

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痰鸣,时发时止,缠绵
难愈:多因外邪引动伏饮而发
二、嗅气味

(一)病体之气 1.口气 臭秽—胃热、龋齿、口腔不洁 酸馊—食积胃肠 口有血腥味—吐血、咳血、齿衄 口出腐臭气,兼咳吐脓血—内有溃腐脓疡

2.汗气
汗气腥膻—湿热久蕴皮肤 汗气臭秽—热毒内盛 “狐臭”—湿热郁蒸

3.痰涕之气
鼻流浊涕腥秽如鱼脑—鼻渊

4.呕吐物之气
(二)病室气味


实热—呕吐来势急,声高有力,物浊、稠;
呃逆、嗳气声高亢,短而有力 虚寒—呕吐势缓,低弱无力,物清、稀; 呃逆、嗳气低沉而长,气弱无力


8.太息—肝气郁结 9.喷嚏—偶发:刺激 新病兼表:外感风寒 久病阳虚:阳气回复 10.肠鸣—胃如囊裹水:水饮 饥肠漉漉:胃肠虚寒 肠鸣如雷,泄泻:外感风、寒、湿 肠鸣消失:胃肠气滞
酸臭臭秽─实热 腥味─虚寒


血腥─失血证
腐臭如败卵(尸臭味)─脏腑衰败


尿臊味─水肿病晚期,肾脏衰败(尿毒症)
烂苹果味─消渴病重证
喘:气息急迫困难 哮:喉间哮鸣音


上气—气道窒息,呼吸急促:肺气不得宣散,上逆
喉间 短气—呼吸急短促,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似喘 不抬肩,喉中无痰鸣声:肺气不足或痰瘀内停 少气—呼吸微弱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 诸虚不足
4.咳嗽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咳声重浊,声大气粗,有痰
2.语言
谵语__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心神(实)
郑声__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精神涣散(虚)
夺气__言语轻缓,声音低微,欲言而不能接续:
宗气大虚

独语__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
续:心气不足或气郁痰结 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知,不能自主:心脾两 虚或痰瘀阻滞心窍 狂言—狂躁妄言,语无伦次,精神错乱,骂詈不 避亲疏:痰火扰乱心神 语言謇涩—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 吐词不清晰:风痰蒙闭清窍

语声重浊:外感风寒、痰湿阻滞 音哑、失音
实证—新病、外感风寒、风热、痰浊壅滞,肺气不宣 (金实不鸣) 虚证—久病,肺肾阴虚,虚火灼金,津液不能上承 (金破不鸣) 呻吟:身有痛楚或胀满



惊呼:小儿惊风—阵发性惊呼,哭声高
成人—惊恐、剧痛、精神失常 小儿阵哭、夜啼:虫积、食积、惊恐、腹痛 鼻鼾:慢性鼻病、睡姿不良、热入心包、中风入脏
内伤—虚证:无力作咳,咳声低微,咳而少气
重浊,痰白清稀—外感风寒
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肺热
沉闷,痰多易咳—寒痰湿浊停聚 干咳无痰或少痰—燥热或肺阴虚
咳声
无力作咳,咳声低微—肺气虚损 阵发,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 (百日咳) 如犬吠样(白喉)

5.呕吐 6.呃逆 7.嗳气
胃气上逆

第二节 闻 诊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杜 坚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语言、咳嗽、 呕吐、呃逆、嗳气等声音的高 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
意义

2、熟悉口气、病室等异常气 味的临床意义
【授课方式】 CAI课件 【课 时】 2学时
概说
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
呃逆、嗳气、太息、肠鸣
嗅气味—病体气味及分泌物、排泄物、病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