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关键词]环境保护 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
当前 , 充分认识我国人与 自然关系中的不和谐 因素 , 探 不到 1 , 亩 中国土地承载力 已达极限 , 耕地资源不足已呈不 讨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 的思路和对策 ,是我们面临且亟待解 可逆转之势 。 决 的重大课题 。 第三是淡水资源。我 国水资源总量约为 2 万亿立方 , . 8 当前我国人与 自然关系存在的不和谐 的因素 人均 占有水资源2 0 立方 , 20 只及世界人均值的 1 。我国是 / 4 ( ) 口与资源比例不平衡 一 人 全球 1 个严重缺水 的国家之一 , 3 全国6 0 6 座城市 中, 4O 有 O 从 总量上看 , 我们幅员辽阔, 资源丰 富, 但人 口密度 却 多座缺水 ,10 1 座严重 缺水 。而且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 。由 是 世界平 均值 的 3倍 ,人均 自然资 源仅为 世界人均值 的 于人 口的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 需水量持续增加 , 水资源
—园 月_ 生 疆- 一 型 一 , ■ 态1 1  ̄ - 填 ,
i
纳入了治理规划内容, 以净化环境; 把生活污水纳入 了治理
43 _增强群众环境意识
范围 ,以保护水质 ;在水 系周边建设生物缓冲带和过滤带 , 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实现景观优美 、自然和 以保护水源;调整种植结构 ,以减少化肥 、 农药施用量 ;实 谐 、 卫生清洁 、 居舒适 , 人 促进流域内文 明和进步 , 使整个 施封禁保护 、 生态移民 , 以促进 自然修复; 绿化美化农村庭 流域内焕然一新 。要使群众真真切切感受 到舒适优美洁净 院, 发展庭 院经济 , 以改善人居环境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都 的人居环境 , 增强群众珍惜环境 、 保护环境 的意识 , 培养人
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自200—300万年前古人类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环境”系统中,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人口数量不大(1800年才达到10亿),所以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明显。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1930年达到20亿,仅过了30年,到1960年人口就达到30亿),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加深了人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矛盾结果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性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这些严峻问题的产生,实质上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结果,是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法律制度和社会机制
在建设人与自然新型关系,促进人类持续发展阶段,单靠教育灌输生态意识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法制的强制力和威慑力。法制的完善必须与生态道德价值观在本质上一致,为人类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提供规范和准则。在完善法制的同时,其他社会机制的完善也很重要。
总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费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推动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经济
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已成为一项紧迫而迫切的任务。
保护环境意味着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本文将探讨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我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现代工业化、城市化与消费主义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大气污染、水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不断凸显。
因此,保护环境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首先,环境保护对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水是生命之源,但当前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许多人无法获得干净的饮用水。
空气污染导致了许多健康问题,如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的增加。
此外,土壤污染和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残留威胁到人类的食品安全。
只有通过环境保护,我们才能确保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其次,环境保护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和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会引发整个生态链的崩溃。
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并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我们能够维持一个稳定的生态平衡,并保护许多珍稀物种的生存。
最后,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的消耗型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转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式。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威胁到我们后代的生活质量。
只有通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够让未来的世代享有健康和美好的生活。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1. 提倡节约资源和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是环保的核心要素。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资源的宝贵性,意识到节约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关掉不必要的灯和电器、减少用水、循环使用材料等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此外,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也能够减少我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选择可再生能源、使用环保产品等。
2. 推动环保法律与政策的实施政府在环保领域的作用不可忽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引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来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有效途径一:保护生态环境1. 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增加环境教育的内容,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组织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监测和评估环境污染的情况。
•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3. 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支持和鼓励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有效途径二:促进生态平衡1. 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保护稀有濒危物种和栖息地。
•引入保护物种濒危评估和保护计划,推动野生动植物保护。
2. 倡导生态友好的农业和畜牧业•提倡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推广生态畜牧业,加强动物福利和养殖环境的改善。
3. 促进城乡生态平衡•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支持农村生态建设,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有效途径三: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1. 提倡节约资源和减少浪费•加强资源管理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推动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鼓励可持续交通和出行方式•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减少汽车使用和交通拥堵。
•倡导步行、骑行和慢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
3. 弘扬自然保护理念•鼓励大众参与自然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公众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倡导环保习惯和行为,例如垃圾分类和节水节电等。
结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和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等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自然环境,为后代留下良好的地球家园。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确保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环境的健康。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生态保护与恢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动生态修复等措施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例如,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定特定区域进行严格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标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此外,推动生态修复,例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维护生态平衡。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它要求我们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伤害未来世代的利益。
我们可以通过推动绿色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清洁能源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推动绿色经济转型,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例如推广废物分类回收利用制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此外,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例如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3. 教育与意识提升:提高公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和意识,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和社会参预等方式来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
例如,加强环境教育,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同时,通过宣传活动,向公众传递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公众参预环境保护的热情。
此外,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参预环境保护行动,例如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开展环境保护公益项目等,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
生态文明六项原则的内容
生态文明六项原则的内容
生态文明六项原则通常是指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六个基本原则,包括: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3.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4.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5.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强调要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6.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趋势,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这六项原则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遵循。
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难题。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态系统的崩溃。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为人们提供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水源和富饶的自然资源,使人们过上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环境是脆弱的。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确保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措施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要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政府、学校、家庭等社会主体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教育,人们将认识到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生态环境的权益。
3.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需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节能环保技术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环境的保护。
4.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建立公共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完善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五个统筹的实质与内涵
五个统筹的实质与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王梦奎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
"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问题,现在是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更要注重从"农"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下一步的经济改革,要着眼于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国家政策要对解决"三农"问题给予更大支持。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
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也表现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还表现在省、自治区内部地区之间。
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许多同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不到位有直接关系,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主题的征文
守护绿水青山奏响生态乐章生态本身就是价值,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守牢生态保护的“红线”,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丰收”,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凝思想、聚共识,奏响生态优先“主题曲”,把准生态经济航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我们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盼温饱”到“盼环保”转变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强机制、守底线,奏响生态保护“进行曲”,筑牢生态经济基石。
要用好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红绿灯,严厉惩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问题,让环保法律法规长出“钢牙利齿”,彻底踩住生态破坏“刹车”。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靠山养山、靠水养水”,保护乡情乡韵,留住绿水青山,乡村生态振兴建设农民群众的美好家园。
抓产业、促升级,奏响生态发展“共赢曲”,释放生态经济红利。
经济发展不是消耗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生态保护也不是贫守青山的“缘木求鱼”,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
我们要按下绿色发展快进键,驶入生态文明建设快车道,摸清“生态家底”、建立“生态账本”,着力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及方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及方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和谐相处,这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以及实现这种和谐的方法。
和谐共生的意义1. 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我们依赖自然资源供养我们的生活,但过度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会破坏生态平衡。
通过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可以保护和维持自然系统的稳定性,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环境保护:和谐共生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威胁。
通过采用环保意识和行为,我们可以减少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并创造更清洁、健康的环境。
3. 生物多样性:和谐共生对于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也至关重要。
保护各种濒危物种、保育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限制非法狩猎和非法捕捞等行为,是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
实现和谐共生的方法1. 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谐共生的关键是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可持续发展旨在满足当前的需要,同时确保不会削弱未来的发展和资源。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注重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2. 环保教育和意识提高:通过环保教育和意识提高,我们可以增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出更多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教育与宣传可以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3. 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实施科学的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是实现和谐共生的重要措施。
建立和执行有效的环境法规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对于保护自然并实现和谐共生至关重要。
4. 促进可持续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实现和谐共生的重要方面。
通过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如能源节约、低碳出行、垃圾分类和减少浪费等,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包括保护自然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
一、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保护,可以确保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二、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协调发展。
在经济方面,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循环经济等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在社会方面,可以提高教育水平、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环境方面,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
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人们的环境友好行为。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环境监督和治理,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为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3思想理论版2021·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贯彻以下原则和理念。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依靠自然而生。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
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在经济建设中,部分地区开山挖矿、毁林开荒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因此,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而是要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家园。
必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不侵犯其他物种的生存边界与发展权利,将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葛黎明 张立波底线,像保护我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珍惜我们的健康一样珍爱生态环境,像对待我们的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几百年来,工业化进程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导致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如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通过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等措施,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清洁的空气、水源和土壤。
例如,通过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们的健康。
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加强环境教育等措施,可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态保护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推动生态修复等措施,可以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例如,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教育人们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识,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行动。
例如,开展环境保护主题的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环境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五、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环境标准、提供环境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例如,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环保技术,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总结起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我们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开展环境教育,并得到政策的支持。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家园。
生态环境知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知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愈加突出,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增多。
长期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环境也在不断地受到破坏,城市化、工业化和过度开采等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不仅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需要。
和谐共生不仅包括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合作,包括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等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需要保护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应当保护山川河流、草原森林和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避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控制环境污染,强化环境保护和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其次,我们应当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从我从身边的起点开始,厉行节约环境资源,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如提高绿色环保意识,能源使用环保做起。
再次,我们应当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我们可以在生活自己的社区生命中,号召人们支持低碳环保的理念,抵制过度开采的行为,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模式的实现,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我们应当加强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类环境素质的重要手段。
只有当全社会的个体意识高度统一、自主负责、珍视自然,方可达到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和行动。
我们可以向全社会开展大规模的环境宣传教育和野外实践活动,让每个人都能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生态环境建设是指在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本保证,具体如下:一、指导思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为此,必须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
二、原则1、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生态优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
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注重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3、全方位、全周期、全程控制,建立全过程管控机制。
全方位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从制定政策、建设工程开始全面规划、统筹、预防生态灾害,把管控当作整体策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优化资源和环境结构。
通过生态流域、污水、噪声和大气治理获得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系统功能倒逼经济、人口、交通等等发展趋势,特别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标准化。
三、战略目标1、建设美丽中国。
依靠自主创新和绿色技术,构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新格局。
统筹考虑自然资源、城市、乡村综合治理等方面,建立美丽中国管理制度体系。
2、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
3、重视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
加强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的维护和保护,有效防止生态安全事件的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文明体系。
4、实现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转变。
总之,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的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新格局。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这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美丽中国建设正是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首先,美丽中国建设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我们知道,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美丽中国建设强调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加强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其次,美丽中国建设注重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美丽中国建设始终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放在首位。
通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通过推进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再次,美丽中国建设注重推进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美丽中国建设鼓励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提倡绿色、低碳、环保的科技应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同时,通过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高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美丽中国建设注重教育和公众参与。
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民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
美丽中国建设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培养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同时,鼓励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加强教育和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更加美丽、繁荣和可持续的中国。
美丽中国建设是我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大战略,着眼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总结:
1.尊重自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
2.可持续利用:人类应该采用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
过度消耗和浪费。
3.保护生态系统:人类应该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环境的
恶化。
4.生态补偿: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损害,人类应该采取生态补偿措施,恢复
和修复生态环境。
5.公众参与:公众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关
注环境问题的良好氛围。
6.国际合作:各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实现全球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
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
这一理念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2. 推动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推行绿色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建立环境法制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推动环境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4. 提高环境意识和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教育,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推动整个社会形成珍惜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
5.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只有坚持这一理念,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
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1月/30日/第004版副刊人物生态文明建设专家访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本报记者曹志娟核心观点: 1.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以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生态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3.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经济外部性和公平性问题,在全社会树立一种生态有价、资源有偿的理念,建立一套完善的核算体系和补偿制度专家小传: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
在国家林业发展、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等战略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曾担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以及国际科联(ICSU)等多个国际组织大型合作研究和咨询项目的首席专家,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14部,主编资源生态方面的系列专著40余部,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奖励。
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文华长期从事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和农林复合经营方面的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深入的思考,多年来为倡导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奔走呼吁。
日前,就生态文明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林业生态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等有关问题,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李文华院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内涵记者: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作为一位森林生态学和自然保护方面的专家,您怎么看?李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
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到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是总结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作出的必然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环境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保护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时政背景]1、《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这标志着人类对环 境的保护又迈进了一大步。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 2010 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 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 1990 年减少52%。
目前全球已有 141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 30 个工业 化国家。
2、 2005 年 1 月 18 日上午 9 点 30 分, 国家环保总局 1401 房间内一个 简短的新闻发布会,掀起了一场震动全国的环保风暴,经常被视为弱势部 门的国家环保总局陡然发力,以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 30 个总投资达 1179 亿多元的在建项目。
这是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一年多来,中国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 法开工项目,凸显出中国政府从源头遏制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3 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 作报告时强调,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要大力发展循环 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
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还强调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 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 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热点例题]2005 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在行使一票否决权、强化环 境影响评价制度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强力举措,引起了海内外社会各界广泛 关注,被称为是一场环评风暴。
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的环评风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如潮好 评,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面临难以承受之重, 根本无法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根据材料回答 1、我国面临着怎样的资源环境形势?2、我国法律规定 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有哪些?3、在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面 前,我国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命题意向]此题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是初二政治第五课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法律规定 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
初三政治第三课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 资源、 环境形势; 人口、 资源、 环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三政治第四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坚持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
此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查,包括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时俱进和开拓 进取的创新能力。
[答案]1、⑴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资源短缺的 矛盾十分突出,资源形势相当严峻。
⑵我国环境总体上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 的速度,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形势异常严峻。
⑶资源短缺导致人口迅速增长与耕地锐减的矛盾突出,水资源严重不 足, 给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损失,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⑷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威胁生态平衡,加剧 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加深了部分地区的贫困程度,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和安全。
2、我国法律规定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 发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我国法律规定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是环境影响评评价制度、三同时 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奖惩制度。
3、在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面前,我国采取积极对策,坚持科学发展 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 策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
[跟踪训练]1、材料一按照目前国际流行的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垃圾 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要战胜垃圾, 得首先战胜自己! 材料二济南市从 2004
年 9 月开始大量使用分类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 垃圾三种,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
⑴对垃圾分类收集有什么意义?⑵用常规方法焚烧、填埋等处理垃圾 有什么弊端?⑶作为济南市的小市民,你能为本市的垃圾处理作些什么? 2、材料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江西省率先提出的口号,生 态资源历来是江西的骄傲,江西森林面积已达 143 亿亩,森林覆盖率高达 59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4315 个百分点;水资源总量全国第七,为全国 平均量的 15 倍……江西省招商引资坚持三不原则坚决不准引进破坏生态环 境的项目;坚决不准引进危害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项目;坚决不准 引进涉及黄、赌、黑的项目。
请你简要分析江西省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思路。
3、2005 年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的主题为参与环保从我做起。
某班为响应这一号召,决定召开我爱母亲河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你为本次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答案]1、⑴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美化城市,勤俭建国。
⑵容易产生新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造成资源的 浪费,破坏环境卫生。
⑶①大力宣传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
②自觉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工作。
③与随意丢弃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作斗争。
2、⑴江西省走的是一条经济、社会、人口协调发展的道路,对生态 环境从保护到利用,逐步摆脱了传统发展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怪
圈。
⑵江西省遵循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环保基本原则,在发 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保证了经济健康、快速和可 持续发展。
⑶江西省招商引资坚持三不原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经济、 社会、人口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努力。
3、⑴班会目的通过开展本次活动,激发同学们的环境忧患意识,增 强环保自主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进一步让大家了 解母亲河,深爱母亲河,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主动关心爱护环境。
⑵班会准备①搜集有关当地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的资料。
②深入社区调查当地环境状况。
③各小组成员准备有关材料。
⑶班会程序①班长主持宣布活动开始,母亲河环保知识问答。
②展示搜集到的环境保护的材料。
③同学宣誓争做环保小卫士;老师总结强调,班会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