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资料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历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十年动乱之后,我们党和国家走到一个决定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头。

在关键时刻,邓小平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他强调,要彻底改变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1978年,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从那时起,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起航,并破浪前行。

30年来,中国人民在神州大地上书写民族振兴的辉煌篇章。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30年来,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3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30年来,在我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机时,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紧急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知道,十七大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改革开放的内容,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以及成果进行了一个回顾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一节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关于这个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他非常正确的把握了当代中国的两个重大抉择:第一个重大抉择,其实发生在上个世纪上半个世纪,当时中国面临一场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选择:到底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做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回答: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国。

————1949年新民主主义的成功,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个重大抉择,就是在1976念得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后半个世纪的前部分发生的这个变化。

那个时候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斗争位中心,严重忽略经济建设,这时候,中国人民又面临一个历史性的抉择:是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还是要富裕的社会主义?后来小平同志拨乱反正以后,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的一段时期内的错误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同学们,你们有这样的概念吗:贫穷的社会主义?富裕的社会主义?富裕的社会主义就是我们今天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先不说,先看看贫穷的社会主义:1978年,十年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崩溃边缘(1)中国有2.5亿人达不到温饱,其他人也是勉强吃饱饭。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摘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改革开放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顺应当今国际形势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关键抉择1978 年底,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次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大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在这次会议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不得不改革。

而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为后起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在竞争中差距明显被拉大。

面临国内的严重困难和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我们只有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态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指出“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符合当时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政局混乱,经济缓慢发展,处于崩溃状态。

而在国外则是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蓬勃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使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加大,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

我们只有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方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

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

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仅由于这是从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中得出的必然结论,而且因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的实行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命运;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层含义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另一层含义也意味着,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也只有死路一条。

[2]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一)改革开放的依据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有过科学的判断,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

斯大林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为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毛泽东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做出了重要的丰富和发展。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但改革要找一个试验区,开放要找一个窗口,现代化建设要找一个突破口,才能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

经济特区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关于设置经济特区的方案,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厦门经济特区。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出口加工区正式破土动工建设。

如今,厦门经济特区已经走过了27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厦门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与重视。

1984年2月7日-9日,邓小平同志亲临厦门经济特区视察,并亲笔题写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光辉题词。

邓小平同志回京后,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

在他的直接推动下,厦门经济特区从湖里2.5平方公里扩大到厦门全岛131平方公里,这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包括厦门经济特区在内的中国经济特区事业的总设计师。

1991年12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出席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厦门经济特区是海峡两岸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1994年6月22日-24日,江泽民再次莅临我市视察,对厦门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同时强调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希望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他特别指出“厦门优势、特色应该体现在与台湾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上,这个作用别的特区不能代替,这个作用随着历史前进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抉择,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下面就此话题进行阐述。

改革开放让中国摆脱了封闭的局面,打开了国门。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改革开放打破了这种封闭,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迎来了大规模的外商投资和国际间的贸易往来。

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开放水平大大提升。

这种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落后的农村经济和封闭的城市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后,对农村经济进行改革,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与此城市经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吸引了大量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在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推动。

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过去的中国因为封闭而被世界忽视,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

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不仅提升了国内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也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引领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先进的科技,快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过去的农业经济转型为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经济,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在经济制度的改革、市场化的推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国的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国人民的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了这个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就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

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新的探索和完善,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有力提升。

这样的突破、跨越、探索、完善、提升,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来竭力完成。

改革开放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发展的根本选择,也是一个需要继续推进的伟大事业。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描绘的中国现代化规划蓝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起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起点,是一个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建设,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起点。

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到2006年已经达到21万多亿,增长了57.5倍,到2007年则是24.66万亿元。

中国外汇储备去年底达1.5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在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5亿美元。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

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我们的载人航天飞机已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工程也正在顺利进行,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25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了两层深刻的含义:其一层含义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另一层含义也意味着,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也只有死路一条。

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回顾中国所走过的道路,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动力来自何方?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方向和判断标准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上述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改革观,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理论, 找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途径。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改革开放要回答的首要问题,这就必须搞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就社会主义社会而言,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存在着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事物皆具有其特殊性,认识事物就要从多方面研究矛盾特殊性。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着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某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的转化。

矛盾的不同性质决定了解决这些矛盾的不同手段和途径,也决定了这一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毛概第七章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毛概第七章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4
(一) 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
衣食住行用——改革开放前后对比(1/3)
改革开放前,“灰蓝白黑(青)绿” 是当时中国人衣着的主色彩,大体上说穿灰 色的以干部尤其是中高级干部为多;蓝、白色以工人、普通机关干部和学生为多; 黑(青)色以农民为多;绿色则是军人的专用色彩。因此,从当时人们的穿着的 色调和样式,大体都可以判断出他们各自的职业甚至等级。

今天,你是否相信20多年前会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一家三口挤 在一张床上,床对面拴着山羊;90岁的老人一个冬天都睡在床上, 因为没有衣服穿;病在床上的人,饭后不让洗碗,为的是饿极时能 闻一闻碗里的香味。当记者采访时,做父亲的不无庆幸地说:老大 到西安参军去了,比过去住得宽敞些了。
——摘自《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
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并不是我们党哪一个领导人的个人决定,而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出发,我 们证明了中国只有搞改革开放,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那部分,才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推动 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
的幅度是比较小的。现在十七大比较权威的说法1978年的时候中国贫困
人口有多少呢?2亿5千万,那个时候总人口比现在少得多,但是中国10 亿多人,就有2亿5千万人口,而且当时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跟我们今天 所讲的弱势群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个时侯的2亿5千万人口是连温饱
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由于物资的缺乏,老
2、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解读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关系到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历史性选择许多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遭受重创, 甚至亡党亡国, 归根到底就是没能正视历史条件的变化, 创造性地应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在不断地回应时代的挑战中, 科学地总结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而开拓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在不断地科学把握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变化中, 结合中国的实际, 走自己的路。

这条道路的实质就是回答由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不发达国家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条道路的基本轨迹就是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出中国特色。

因此, 只有真正弄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此前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才能真正高举这面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旗帜, 也才能真正认清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决定性意义。

这里主要涉及对于两大历史探索 (即苏联模式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路) 的正确把握, 核心问题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尖锐问题是, 结束文革以后, 中国存不存在一个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问题, 如果存在, 又是从什么意义上去加以界定的。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 都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根本否定文革前的十七年, 把改革开放视为另起炉灶、改弦更张, 实际上是向资本主义回归;二是满足于十七年的成就, 把拨乱反正视为简单地回到十七年, 看不到必须探索一条没有任何现成答案的新路。

这里的关键是科学地评价十七年。

从历史的观点看, 十七年的成就是主要的, 它所奠定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我们此后一切探索的出发点;从发展的观点看, 十七年的探索并没有真正解决以苏为戒、走自己的路这样一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问题。

如果孤立地抓住前者, 就会否定改革开放、固守老路;而如果孤立地抓住后者, 就会割断历史、走上邪路。

因此, 不承认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决定性、革命性意义, 就会走已被实践证明是走不通的僵化封闭的老路;而不承认十七年探索所奠定的社会主义基础, 就会走已被历史证明是走不通的资本主义化的邪路。

思政论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思政论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以巨大的勇气,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深刻总结正反两局面的历史经验,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在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首先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1.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等。

这种局面不改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2.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但新中国成立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

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么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3.社会主义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4.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体制改革。

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5.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如何赶超?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其次剖析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摘要]改革开放作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中,居于极端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给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之路。

十七大报告,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命运;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国家。

改革开放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闭关自锁的封闭状态,特别是“文革”期间,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物资短缺,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国民经济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许多人通过广东边境逃往香港、澳门谋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向改革开放的号角之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先行,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再到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前进的改革。

逐步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

改革与开放两个轮子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广大农民群众焕发出空前劳动积极性。

僵化的经济体制被冲破了,国有企业从主要依靠政府和政策,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现代企业制度陆续建立。

这些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竞争力。

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

市场机制的引进,使经济日趋活跃、市场逐步繁荣、人民群众不断受益。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结合了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从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始,到加入WTO,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摘要]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

十七大报告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关键阶段所阐明全面的、发展的“改革开放论”,把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同完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改革开放共识、有助于齐心协力完成改革开放攻坚,彰显新时期以来党在领导改革开放问题上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七大报告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构成了我国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背景。

回首这30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就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中国特色创新理论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30年,党和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也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直接奋斗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汇集和升华。

作为全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决策人,邓小平高屋建瓴地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为突破口,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农村改革到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从经济到政治,逐步推开,同时他又高瞻远瞩地深化改革,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着眼于下一个世纪。

他认为,改革的目地就是要赶上突飞猛进的世界,赶上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深刻精辟的。

邓小平的智慧和领导艺术,就在于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道路,也为以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们党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有效抑制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起落,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历史性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面貌。

今天,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伟大进程,展示巨大成就,总结成功经验,必将有助于我们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中国,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飞跃。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主要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起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它对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后来,这套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同时,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党内又出现了“左”的错误,直到被林彪、“四人帮”所利用,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百业待举。

但是,“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

在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时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并坚持毛泽东思想,才能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出“十年内乱”的困境;要解决我国旧体制的问题和弊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下决心进行改革;要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也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如今,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时期已经走过30个春秋。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一历史的结论不可动摇。

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告诉人们,绝不是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已经解决,生产关系就时时处处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从此乘上了顺风船,可以无忧无虑地驶到胜利的彼岸。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让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起来、兴旺起来;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社会主义正在走向兴旺。

经济建设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

政治建设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健康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海外炎黄子孙心向祖国。

文化建设上,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就斐然,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

放眼社会主义的中国,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

可以自豪地说,从近代以来,从来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伟岸的身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毛概学习资料

毛概学习资料

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 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 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 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 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 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方讲话
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迫切需要利用国外资源、引进国 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西方管 理经验。
路线图之二:多层面、多维度的组合操作方式
第一,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并带动城市改革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农民的饥饿逼出来的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三个勇敢的男人签订了中国第一份包产到户的协议
第二,自上而下的对外开放 杀出一条血路创办经济特区
◆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 局的形成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我国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首先是农村改革。第一步是废除
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
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的集体所有制。重点是经济体制 改革。与此相适应,改革逐步推 向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
生体制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四个推进: ◆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 ◆由体制外向体制内推进 ◆由沿海向内地推进 ◆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推进 中国体制转型的根本之处在于一切从中 国的实际出发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性质和特点。基本矛盾,仍然是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的性质是非
对抗性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解决的方法是依靠社会主义自 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 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摘要:改革开放作为我国当代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念,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当面临国内的严重困难和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我们只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才能真正改变中国命运。

而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抉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改变和进展,这一决定也使得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

关键词: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取得成就;发展弊端一.改革开放理论内容:邓小平理论中的一项重要理念就是改革开放。

它指的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对外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二.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国内由于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政治局面尤为混乱。

再加上国内的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缺陷,社会经济发展几近停滞和崩溃,国家和人民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和损失。

而国际上,新科技革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机遇,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改变。

日本、德国迅速崛起,“亚洲四小龙”迅速腾飞则充分证明了开放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所以综合考虑,不开放不行。

三.改革开放取得成就: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时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时期,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时期。

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尤为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自1978年以来,中国以改革开放为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的成功,为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之一。

改革开放是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步。

在1978年,中国面临着实行计划经济带来的种种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释放,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推动了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通过开放经济、引进外资、加强对外贸易,中国成功地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举措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带动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非常有限,经济上几乎是封闭的,对外贸易规模很小。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打开了和世界的大门,积极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

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随之增强。

改革开放让中国站上了世界舞台,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的关键一步。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但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逐渐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大力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发展。

特别在科技领域,中国跨越式地发展,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中国的高铁、互联网、移动支付等领域都独具特色,引领着全球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仅由于这是从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中得出的必然结论,而且因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的实行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命运;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层含义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另一层含义也意味着,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也只有死路一条。

[2]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一)改革开放的依据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有过科学的判断,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

斯大林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为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毛泽东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做出了重要的丰富和发展。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改革开放的历史依据。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经历了艰苦探索、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之后做出的义无返顾的战略选择。

十年浩劫之后,党和国家伤痕累累,百废待兴,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困难与压力,在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的基础上,以非凡的魄力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

我们也在逐步地发展,但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停滞的状态。

也搞了一些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我们搞成功了,洲际导弹我们也搞成了,但是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开放”。

[3]3、改革开放的时代依据。

二战后,尤其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世界科技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空前扩张,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邓小平指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

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惟有通过改革开放,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同时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

当前,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对外交往的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我们必须伴随世界发展大潮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我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有着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社会主义建设最初20多年的曲折,尤其是“文革”的十年内乱,使得整个政治混乱,经济停滞和几近崩溃,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指出“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5]从国际环境看,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为后起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机遇,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改变。

日本、德国迅速崛起,“亚洲四小龙”迅速腾飞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这期间我国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差距明显被拉大。

面临国内的严重困难和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我们只有痛定思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态势,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前提下,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三)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思想基础是由毛泽东确立、邓小平重新恢复、江泽民和胡锦涛丰富和发展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即《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规定的“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强调这两个“没有变”,实质上就是要坚持把它作为进一步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明确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在新时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在新时期新的实践中去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我国自觉地走上科学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基础。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缺乏活力,发展迟缓,甚至一度停滞、倒退,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6]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经济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立足于基本国情,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确立;司法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自由和人权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使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

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文化建设造成巨大冲击:破坏了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中华文化的断层;盲目排斥外来文化,排斥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我国和西方国家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文革结束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禁令和迷信被冲破,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重新确立,人们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实干精神被激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渠道拓宽,自主创业获得政策支持;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分配格局更趋合理化;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我国大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注重质量建设,提高官兵素质,大力加强国防科技研究和国防工业建设,改善武器装备,全面增强战斗力,科技强军取得明显成效,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提出并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在外交领域,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履行应尽的义务,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参考文献:[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A].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A].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3]《邓小平同志会见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理什特劳加尔时谈话》1987年4月26日[4]《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