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精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精要

第6课北宋的政治【内容标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2)为了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1)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2)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一)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措施: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三)影响: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重文轻武逐渐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材料研读与课后活动答案】1、 P30《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有哪些职权和作用?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总结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北宋的政治【知识详解】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与统一: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政策,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措施:(1)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及其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宰相不止一人,副宰相若干,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利;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也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上文请勿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典例分析】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其出现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知识要点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详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人教版七年级下(部编版)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部编版)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6课北宋的政治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2、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消灭南方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

3、宋太袓强化中央集权的治国措施;(1)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地方政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地方财权: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的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5、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6、科举制发展的影响:①使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社会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7、重文轻武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定都:上京。

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2、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措施: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3、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甘肃、陕西)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冲突加剧。

5、宋真宗时,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来到澶州城,士气大增,打退辽兵。

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岁币。

6、元昊对北宋发动进攻,北宋败退。

双方签订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7、澶渊之盟的影响:辽得到了“岁币”。

弊: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的沉重负担。

利:使此后辽宋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8、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成为“榷场”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1、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中考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

中考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时代特征】宋元时期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民族关系发展: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与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

元朝时回族形成,民族关系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2.社会变化:(1)魏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2)宋元时期,都市繁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3)宋元时期,科技进步,文学艺术多姿多彩,中外交通发达。

【核心考点】1.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2.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金(女真)、西夏(党项)、蒙古。

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4.民族政权并立典型事件: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澶渊之盟使辽宋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同时加重了北宋的负担。

辽、宋、金之间,战和交织,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5.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6.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反映了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7.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两宋商业城市兴起。

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出现早市和夜市。

乡镇出现了草市。

8.两宋时期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9.“一代天骄”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的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

10.忽必烈建立元朝。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1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地方建立行省。

我国省级机构的划分从元朝开始。

1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单元知识要点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以后改名为辽)。

2.辽与北宋的和战:(1)战:宋辽之战(宋真宗时,主战大臣是寇准)(2)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

3.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第8课金于南宋的对峙1.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5 年,金灭辽。

3.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4.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他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南宋与金的和战:(1)战:岳飞抗金(“岳家军”)(2)和: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表现: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瓷器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3.商业贸易的繁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第11课元朝的统治1.元朝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七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 官迅速;设置殿试。
宋代科举考试图
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 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
做针。”
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反馈
1.“铁打的兵权,流水的皇帝。及至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宋, 这种局面已
展互市贸易。
影响
积极
消极
议和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有利于经 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客观上促进了
民族的交往与融和。
宋给辽、西夏、金岁币,加重了人 民的负担;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北“万宋夏北“万宋夏两夏宋澶和北“万宋夏两宋澶夏和。议初渊议两宋澶夏和。初渊议议西和年之以。初渊议议西年之和以夏,,盟后西年之和以夏,盟,后建宋”,宋夏,盟,后建宋”宋,立每辽。恢建宋”宋,立辽。每恢后年只宋复立辽。每恢后只宋年复,有每了赐后只宋年复,有每赐了多给征年经,有每赐了多征年给经次西战 给 济多征年给经次战给西济进。辽文夏次战给西济进。辽夏文政岁绢化1进。辽夏文政绢岁化10北币交2政绢岁化010北币交20004宋流。北币交02万04年宋。流万0年4。宋。宋。流匹万、年。宋。匹、1和。宋。。匹宋、1和0。宋辽01和4银。辽宋辽40银4辽、辽144银年辽、10年4、01,年,0,
① 南宋-金
人物:寇准、宋真宗;影响:宋辽保持和平局面
夏对宋称臣,北宋给夏岁币;议和后宋夏榷场贸易兴旺 北宋灭亡 岳飞:郾城大捷;议和: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形成(分界线:淮水至大散关)
② 南宋-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专题 专题 专题 专题 核心 专题 专题 中考 典例 中考 视角 目标 时空 梳理 素养 整合 总结 预测 引领 实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复习一、知识清单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3.宋朝的治国策略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它的影响是(1)利于政权巩固、社会安定。

(2)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宋代商业的繁荣(1)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店铺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5、宋代的都市生活市民生活丰富,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出现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6、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其原因是:(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技术(主要原因))(2)南方社会安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重视7、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的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

1271年,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实现了中华各民“再次统一”。

8、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行省制度。

制度的影响是: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9、元朝形成的新的民族是回族。

10、“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讲的是岳飞抗金的故事。

11、(1)元朝设立的宣政院,标志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

(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12、北宋时期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景德镇。

13、(1)“史学两司马”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2)元朝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14、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15、古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的主要贡献:印刷术:利于文化传播火药:推动欧洲社会变革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二、知识过关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_________________5.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_________,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单元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辽宋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政权政权更迭⽰意图⼀、北宋的的建⽴1、960年,,建⽴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和“黄袍加⾝”)(⼀)措施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③将领定期换防。

(杯酒释兵权)2、政治上:⑴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⑵在地⽅,①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实⾏三年⼀换的制度;②设通判分知州权⼒。

3、经济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②设置转运使,把地⽅财税收归中央。

(⼆)措施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加强。

1、⽬的(原因):防⽌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重现。

2、措施:A、采取抑制武将、提升⽂官地位政策,形成⽂⾂统兵的格局。

B、注重发展⽂教事业,改⾰和发展科举制。

3、影响:A、扭转了五代⼗国时期尚武轻⽂的风⽓,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化昌盛、⼈才辈出的⽂治局⾯。

C、(消极作⽤)宋朝重⽂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削弱,政府⾏政效率下降,⼈民负担加重。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经济上:经济重⼼南移(南宋完成)⼀、两宋时期各族政权⽐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时期第⼆个阶段:⾦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重要事件:统治时,寇准⼒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订⽴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意义:此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

内容:元昊向宋称⾂,宋给西夏岁币。

意义: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1(2宋⾦和议内容:(1)南宋向⾦称⾂,并给⾦岁币;(2)意义:宋⾦对峙局⾯形成。

1、经济重⼼南移的过程: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开始南移;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间轴+知识点汇集+重点图片解读+好题汇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间轴+知识点汇集+重点图片解读+好题汇集】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末汉人纷纷避难,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 世纪后,契丹族有了自己的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造 房屋和城邑。
政权建立:10世纪,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在临潢建 立政权,史称“辽”。
1.重文轻武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武将 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使文臣统兵格 局形成。
●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 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 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 才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 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 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的爪牙。 ● 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宋金对峙形成: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和 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对峙形成。 金迁都:金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南宋偏安: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1.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口 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发展加快,逐渐超越北方 。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了东南地区。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 语。 ●宋代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植棉地区,由北宋至南宋初期的广东福建发展到南宋后期的江淮和川蜀 一带。

七年级下册历史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2.契丹(辽)政权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

3.西夏政权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4.金政权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

5.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灭亡。

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6.民族政权的并立: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

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7.澶渊之盟: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8.岳飞抗金: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9.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10.元朝的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繁华的都市生活: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2.宋词和元曲: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建立1.时间:960年2.人物:宋太祖赵匡胤3.都城:开封(汴梁、汴京)4.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二、北宋的统一1.方针:先南后北2.结果: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3.实质:局部统一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措施:1.军事方面: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2.政治方面:(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2)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利(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②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经济)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经济)(二)影响: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与皇权2.弊: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使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跋扈2.措施:(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3)逐渐形成文官统兵的格局(4)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3.影响:(1)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为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1.兴起:隋唐时期、北方、游牧2.建立政权: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临潢府,称契丹或辽。

3.统治: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增强二、党项族1.兴起:唐朝、西北方(甘肃东部、陕西北部)2.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1038年),元昊,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精选教育文档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精选教育文档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武阳中学)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

(军事上)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军事上)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军事上)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政治上)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政治上)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政治上)4、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经济财政上)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经济财政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 课件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 课件

北庭都元帅府
西 南
宣慰使司都元帅 府
东 澎湖巡检司 南
宣政院 直接统辖西藏
标志中央政府对西藏 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澎湖巡检司管辖澎 湖和琉球(今台湾)
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 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知识点十一 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
都市发展 大都市:开封、临安、大都 大相国寺
市民生活
瓦子: 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勾栏: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 杂剧: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设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原因是什么?对此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1)原因:藩镇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 (2)办法:剥夺或削弱其政治权力,物质资产,军权,加强中 央集权。
数据表格类息需从表格中以横向纵向 分别比较一个项目数据的变化,如 时间(时期)数量比例等方面的变 化
步骤1
明确设问要求+设问数量
设问:根据表格数据变化结合所学说出我国南北 方人口(户数)变化的原因(设问1)这一变化产 生了哪些影响(设问2)
解答:(1)原因 北方人口南迁 (2)影响 推动了经济的南移



北南

经济重 心南移
主要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表现 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影响
对人口分布: 南方人口迅速增加, 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 重不断上升
对人口分布: 基本确定了我国经 济南强北弱的格局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知识点八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元朝建立
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即成吉思汗
元朝建立与统一
过程 (1)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于大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两宋时期(一)北宋(960 年一一1127 年)1、北宋的建立: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时间:960年过程: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东京、汴梁、汴州)2、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 )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目的是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b.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2)中央:(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a.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b.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地方:(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C.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e.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2)措施:a.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3)科举制的发展与影响: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4)重文轻武的影响:a.积极性: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b.消极性: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薄弱;②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5、北宋的灭亡:时间:1127年过程: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变。

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链接中考
2 、 (2021年山东东营)“河南封丘县陈桥驿:大宋王朝从这里走来”。与这一
文化旅游宣传词有关的历史典故是
A.纸上谈兵
B.草木皆兵
C.黄袍加身
D.破釜沉舟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取代 了后周,建立了北宋,故选C;纸上谈兵反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 时学兵法,善于谈兵,在作战中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 败,排除A;草木皆兵出自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地点是安徽寿春,排除B;破釜 沉舟反映的是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 生还,地点在内黄,排除D。
考点4.1:元朝的统治
疆域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 上最大的,包括新疆、台湾、西藏、东北地区。
元朝 的统 治
地位
政治 制度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称“行省制度”。 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至今还在沿用。
链接中考
2.(2021·山东)“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
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此史料认为辽、金民族政权能够长期与宋朝并存的理由 是 A.中原王朝的软弱 B.主动学习中原文化 C.游牧民族英勇善战 D.宋朝重文轻武
【答案】B 【详解】根据“……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归纳可知,材料认为辽、金政权之所以能够和宋 朝长期并立的原因在于“能用汉法”即主动学习中原先进文化。B正确;材料从内因角度分析辽金政权长久的 原因。AD属于外因。AD错误;游牧民族英勇善战与“能用汉法”的主题不符,C错误。综上故选B。

知识梳理七年级下册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可下

知识梳理七年级下册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可下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政治上:①在中央,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⑶财政上: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一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3.评价:⑴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三、科举制的发展:宋初增加进士科名额,并提高地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一三、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一褒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演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2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②使宋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 )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②使双方保持长时间的和平。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梳理第6课时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梳理第6课时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 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 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商业城 (2) 商业发展: ①街道、宅巷内可开设店铺(打破空
商市
间界限) ;②出现了早市、夜市(打破时间界限);

③乡镇形成了草市 [2019年考]
贸 易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的 繁
海外贸 ②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荣 易 ③南宋的外贸所得, 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 考点梳理
·考点1 辽、宋、西夏、金的对峙 ·考点2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考点3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考点4 宋元时期的都市、文艺、科技和中外交通
考点1 辽、宋、西夏、金的对峙
2022版课标: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 西夏的并立、宋金之战与北宋强化中 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
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

武 影响(
安定; ④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造就文治局面。
政策
消极:
重点)
新课标
①文臣掌兵, 不熟悉军务, 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②

政治机构重叠, 相互牵制,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官吏冗
余,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二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宋金之战) 【2025 年是金建立(1115 年)910 周年】
渐交融,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2017年考]

①设立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下设六部, 分管各项政务;
政权 建立时间 辽 10世纪初
北宋 960年
民族 契丹 汉族
建立者
灭国时间
耶律阿保机 1125年金灭辽 赵匡胤 1127 年金灭北宋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与考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与考
唐朝长安城
凡市,以日 中击鼓三百声而 众以会。日入前 七刻,击钲三百 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 二十
唐朝:政府对商业严格管理
太祖乾德三年 (公元965年)4月 13日,召开封府, 令 “京城夜市至 三鼓已来,不得禁 止。”
——《宋会要 辑稿·食货六七》
北宋开封城
两宋: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考点12 蒙古族的兴起
③ 北宋-金 靖康之变 宋徽宗、宋钦宗无力抵抗,1127年,北宋灭亡
岳飞抗金 岳飞:郾城大捷;议和(宋高宗、秦桧):标志着 ① 南宋-金 宋金议和 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分界线:淮水至大散关)
② 南宋-元 文天祥抗元 1276年,南宋灭亡(肯定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精神)
考点8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
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 极 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加重
北宋政治的特点: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 家统治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 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造成边防 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 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意义:①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心考点13 元朝的统治
中 ①中书省——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央 ②枢密院——军事事务和调度军队
③御史台——监察事务
秦朝-御史大夫 西汉-刺史制度 元朝-御史台
地 行省制度 方 行(中书)省:从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重 表现 ②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

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

【初中历史】【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必背简答题 全版

【初中历史】【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必背简答题 全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问答知识点总结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6课 北宋的政治1、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事件、都城?960年;赵匡胤;开封/东京;陈桥兵变/黄袍加身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军事上①②③、政治上(中央、地方)、经济上收其精兵——加强兵权: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控制对军队调动;③经常调换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稍夺齐权——加强行政权:中央: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地方: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②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制其钱谷——加强财权: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3.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实施的原因?措施①②?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措施:①抑制武将,文臣统兵;②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北宋改革发展科举制的表现、影响①②③?表现:增加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影响:①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如何评价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消极)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①军队战斗力减弱;②官吏冗余,政府办事效率低下;③增加财政支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辽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民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契丹族2、西夏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民族?11世纪前期;元昊;党项族3、辽与北宋的和战关系①②③④?①辽太宗时——占燕云十六州;②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③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④宋真宗时期——澶渊之战与澶渊之盟4、“澶渊之盟”的内容①②?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内容:①宋朝给辽岁币②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评价:一方面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另一方面议和使辽宋之间保持长期的和平,边境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建立1.时间:960年2.人物:宋太祖赵匡胤3.都城:开封(汴梁、汴京)4.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二、北宋的统一1.方针:先南后北2.结果: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3.实质:局部统一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措施:1.军事方面: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2.政治方面:(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2)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利(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②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经济)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经济)(二)影响: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与皇权2.弊: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使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跋扈2.措施:(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3)逐渐形成文官统兵的格局(4)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3.影响:(1)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为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1.兴起:隋唐时期、北方、游牧2.建立政权: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临潢府,称契丹或辽。

3.统治: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增强二、党项族1.兴起:唐朝、西北方(甘肃东部、陕西北部)2.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1038年),元昊,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文字三、辽与北宋的和战1. 背景: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2.宋太祖时,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和)3.宋太宗时,战争多次失败,采取防御政策(战)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1004年,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御驾亲征,北宋获胜,双方议和。

5.宋真宗时,澶渊之盟:1005年(1)内容: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2)影响: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但使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争:北宋屡屡失败、西夏屡屡获胜2.宋夏和议:1046年(1)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2)影响:双方保持长久和平,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五、宋与辽、西夏的互市1.贸易场所:榷场2.影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生活地区和方式:黑龙江、长白山一带,游牧渔猎2.女真各部的统一:完颜部、完颜阿骨打3.金的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定都会宁4.统治措施: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

二、金灭辽与北宋1.背景:(1)辽和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2)北宋与金结盟2.金灭辽: 金与北宋结盟夹攻辽朝,1125年灭辽。

3.金灭北宋:1127年(1)原因:北宋政治腐败、军事无能(2)标志: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史称“靖康之变”。

三、南宋的偏安1.南宋的建立: 1127年,赵构(宋高宗),定都临安2.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1)代表人物:岳飞(岳家军)(2)重要战役:郾城之战(郾城大捷)3.宋金议和:(1)时间:1141年(2)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3)影响: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加重了南宋的财政负担;但使宋金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4.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提倡儒学。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1.原因(1)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相对稳定。

(4)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2.表现(1)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发明了“秧马”)(2)粮食作物①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水稻产量大大提高②北宋时,推广越南的“占城稻”③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⑤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增加了粮食产量)(3)经济作物①南方普遍种植茶树②南宋时,棉花种植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二、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海南岛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1)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2)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汝窑,钧窑、官窑、哥窑(3)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4)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1)地点:广州、泉州、明州(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3)南宋海船特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有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表现:(1)商业都市的兴起①城市人口增长:开封和杭州人口超过百万②城市中店铺不断增加,商品琳琅满目③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出现了早市、夜市④新的商业区——“草市”出现;“市镇”,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2)海外贸易的发展①著名商港:广州、泉州②贸易范围:近到朝鲜、日本(向东),远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向西)③管理机构:市舶司④设“蕃坊”、“蕃学”(3)纸币的出现①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会子”)(4)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2.结果:(1)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2)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背景:蒙古族的兴起(1)生活区域:从大兴安岭北段,向西进入草原地区(2)生活方式:游牧(3)12世纪时,蒙古各部发生战争,人民渴望统一2.蒙古政权的建立(1)人物:铁木真(2)时间:1206(3)尊称:成吉思汗3.统治(1)措施:建立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组建了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2)意义: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二、蒙古灭西夏与金1.灭西夏:1227(期间成吉思汗去世)2.灭金:(1)策略: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2)时间:1234年3.南宋和蒙古对峙(先后40多年)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忽必烈继承汗位(1)时间:1260(2)统治措施:①接受汉族儒臣“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②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③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④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2.元朝旳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3.元灭南宋:12764.宋亡后的抗元斗争(1)人物:陆秀夫、文天祥(2)评价文天祥:文天祥反对屠杀与掠夺,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忠勇爱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5.元统一中国:(1)时间:1279(2)评价(意义):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1.元朝地位: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我国疆域面积最大的朝代2.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既包括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也包括台湾及南海诸岛。

3.边疆各族内迁进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4.契丹、女真已经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了5.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体现了民族融合)6.民族融合的原因: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注意: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各民族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二、行省制度1.人物:忽必烈2.中央:(1)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2)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3)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3.地方:(1)山东、山西、河北称“腹里”,直属于中书省(2)设10个行省(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3)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4.行省制度的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保证,加强了统治,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今天的“省”,起源于元朝的“行省”)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2.方式:因地制宜,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3.设置澎湖巡检司: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位置:东南地区澎湖岛(2)职能: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3)意义:标志着元朝时,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4.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加强对西域的控制5. 对西藏的管理:(1)元朝建立前:1247年吐蕃归附蒙古政权(2)元朝建立后:①在中央:设宣政院(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②在西藏: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③意义: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宋元时期的大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2.市民生活:(1)大相国寺的庙会(2)宋代的瓦子、勾栏(娱乐演出场所)(3)元杂剧: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代3.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二、宋词和元曲1.词:一种新体诗歌,又名长短句。

有一定的格式,称为词牌。

2.著名词人(1)苏轼(北宋):豪迈而飘逸(2)李清照(两宋之交):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3)辛弃疾(南宋):气势磅礴、震撼人心3.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南戏等4.杂剧:将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5.“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最著名,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司马光: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2.《资治通鉴》(1)体例:编年体通史(2)记载时期: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3)地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四、宋元时期的书法与绘画1.书法:(1)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2)元朝书法家:赵孟頫,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2.绘画:(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元朝赵孟頫:画作被称为“神品”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雕版印刷术:(1)时期:隋唐时期发明(2)意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3)缺点: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