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规范标准规范标准
模具设计规范
模具设计规范一、模具工程代号:PG—顺送PB—连续开料BK—外形CP—外形及孔PC—冲孔NC—缺口加工BR—抽牙BN—押曲UB—U曲VB—V曲LB—L曲RB—R曲ZB—Z曲WB—W曲CL—卷外弯加工CB—复合弯曲DB—面押CK—窝合模HB—冲台DR—拉伸CT—分断TP—攻牙VM—折床SW—碰焊AW—烧焊PL—电镀PT—喷油HT—热处理RK—校正LV—直平RV—窝钉TB—镏披锋DG—除油PK—包装SS—丝印OT—其它二、产品图及展开图的绘制:要把客户的产品转化为设计所需的产品图。
比如:尺寸公差的调整,形状的修正等。
1.所有产品图纸尺寸需与电子图文件核对一遍。
确认产品图纸与电子图文件正确无误。
2.所有公差尺寸在图纸上用颜色笔作好标记,以便于审查、校对,且有助于自我记忆。
3.所有图形尺寸的公差调整,按其产品图纸所需加工精度要求适当调整。
例如下表:4.折弯尺寸公差调整,如尺寸公差标注在外面时,其公差需放在凸模上,母模按其尺寸调整实数做;如尺寸公差标注在内面时,其公差需放在母模上,凸模按其尺寸调整实数做。
5.设计者对图面有疑问时,应及时做好标记、并呈报上级主管共同商讨其对策。
例如:冲压件的工艺极限,图面的图形、注解及其尺寸等问题不清或有疑问等等,可向上级呈报说明其详细情况后,通过提出打合书、检讨依赖书、要望申请书等书面形式与客户联络。
其方式可采用FAX或E-mail转送、答复。
我公司优先采用FAX方式联络。
三、排样图1、首先要确定产品的毛刺方向,压延方向;产品的毛刺方向一般情况下由客户下决定:产品的压延方向当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客户的要求来做;当客户无特别要求时,对各向同性的材质(SECC、SPCC、SPCE)来讲,应以材料的利用率为优先考虑,其产品的加工难易程度及生产稳定性面不需要考虑压延方向;对各向异性的材质(如SUS、铜材等)来讲,首先要考虑材质的纤维方向不可与折弯方向相平行,其次才考虑带料的稳定性及加工的容易程度。
模具行位设计标准要求规范
模具行位设计标准要求规范模具行位设计标准要求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尺寸要求:模具行位的尺寸应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包括行位的长度、宽度、高度、孔径等尺寸参数。
行位的尺寸应与相邻模具零件的尺寸保持一致,确保模具在装配的过程中能够正常配合、连接。
二、垂直度要求:模具行位的垂直度是指行位与模具的垂直度,也是指行位上下两个面的平行度。
行位的垂直度要求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垂直度的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模具的精度和稳定性,使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变形、偏斜等问题。
三、表面质量要求:行位的表面质量要求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行位的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有明显的裂纹、气孔、划痕等缺陷。
表面质量的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模具的精度和使用寿命,使其能够正常运行。
四、材料要求:模具行位的材料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行位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磨性,能够承受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压力、冲击等力量。
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模具使用环境和工作条件来确定,确保模具的使用效果和寿命。
五、加工精度要求:模具行位的加工精度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行位的加工精度主要包括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指标。
加工精度的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模具的精度和稳定性,使其能够满足产品的要求。
六、安装要求:模具行位的安装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行位的安装应牢固可靠,保证模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行位的松动而产生误差。
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行位与相邻模具零件的配合和对齐,确保模具的装配精度和稳定性。
以上是模具行位设计标准要求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具体的标准要求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模具类型、使用环境和产品要求来确定。
模具行位的设计标准要求规范能够保证模具的质量和性能,提高模具的使用效果和寿命。
同时,对于模具生产厂家和用户来说,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和生产,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模具设计规范
模具设计规范1.使用FUTABA标准模座结构组模座。
2.使用正钢或同规格标准模具零件、配件。
3.全部导销(GUIDEPIN),衬套(BUSHING)必需在尾端有凸型。
4.全部模具设计图面纸张尺寸需统一使用全开规格尺寸,并等核准后,才开始制作。
5.模具上成品部分加工时,应以成品图中尺寸公差的半值来做为加工公差,不得使用成品图上之公差来加工。
6.全部度量单位以英制为准,长度使用毫米,重量使用公斤,温度使用摄氏(C)。
7.压力以英制PSI为单位,1PSI=1磅/平方英寸=14.2 公斤/平方公分。
8.确认模厚,夹模板行程,顶出行程。
9.公母模四侧面吊模孔位置“A” 〃B〃板每一相邻两侧最少有一吊模孔,其他模板最少有一侧面有吊模孔。
10.四支导销中之任一支,必需做成偏心,即不与其他三支对称,以防止公、母模反向合模。
11.打印钢材规格及硬度於模仁底面。
12.详列材料表并标示材料与表面处理规格,并标示电热器瓦数规格与电压大小。
13.打印,编号全部模具零件。
14.模具两侧面应与装箱前以铁条固定,以免模面分开。
15.同一成品模穴超过一个穴时,应采用连续编号以便识别模穴。
16.在模座上需有一吊模孔於模具重心位置,以避免吊模时模具倾斜,并确定螺纹与深度足够负荷模重。
17.除模仁有大面积梯阶靠破外,均应装置模面锁定块(PARTINGLINELOCKS),18.肋片深度超过5mm时,需於肋底部加逸气销或以镶件制作,以利塑料充填。
19.以销子做平面靠破时,应将销子顶端加长伸入钢材内,避免销子顶面压损或变形。
20.成品重要处,应稍预留尺寸,避免加工尺寸过大而导致补焊。
21.模仁未经许可不准补焊。
22.在特别状况下以补焊修补模具时,应选用模具同材料做焊条,以免材质不同影响成品之外观及留下痕迹。
23.各项装配组立均应的确掌握公差,不得有敲击之痕迹留下。
24.全部的模板除分模面外,其余角落应倒角。
25.使用电热器之模具,均需附电路图以便生产单位正确接线。
模具内模设计规范标准
4.2.4内模螺丝的布置
原则上前、后内模螺丝至少使用M10的螺丝,只有当内模尺寸很小时才可用M8;小镶件的螺丝最小可以使用M5。
4.3内模分型面、枕位、插穿位、碰穿位的设计
4.3.1.分型面设计注意事项
1).分型面应沿产品的外形拉伸,尽量避免线或点封胶.
b.内模框深≥150mm时.
c.内模高度太高,容易偏公时.
d.两块内模非平面拼合或多块内模拼合时.
e.产品插穿位多或产品夹线要求严格时。.
f.模胚加直身锁;
2).挤压块一般放在模胚非基准角的两边,放挤压块两侧的内模边与模框避空0.5。
3).平面方向挤压块的长度一般做到内模宽度的2/3。
4).高度方向,内模框深<70时,挤压块深度和框深一样或接近,5°斜度;
6).在满足制品外观和装配的情况下,分型面尽量避免过多起伏,转折处尽量采用圆角过渡.
7).尽量避免模具出现尖角.
4.3.2.内模枕位设计注意事项
1).在设计枕位时应充分考虑内模强度是否足够.
2).应尽量避免小端尺寸小于3mm的枕位设计,以免配模时断裂.
3).枕位的封胶位有10~15mm左右即可,其它部分避空.
1).产品排位时应以节约成本为原则。
2).产品排位时应尽量避免行位和斜顶产生复合抽芯角度,减小模具加工的难度。
3).一模多穴时,产品排位时应充分考虑保证塑胶流动顺畅和平衡性,并且进胶口都尽量位于产品的同一位置。
4).一模多穴时,产品间距的校核。
4.2内模的设计
4.2.1.内模的设计原则
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节约成本.
若前模采用原身止口与后模互锁的结构形式,厚度可适当减薄.
推板模具设计标准规范
推板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推板模具设计是指在推板制造过程中,为了确保推板的质量和性能,制定的一系列设计标准和规范。
其主要目的是规范推板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保证推板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推板的使用寿命和效果。
以下是推板模具设计标准规范的主要内容:1. 模具结构设计:推板模具的结构设计应符合流线型原则,能够保证推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模具结构应合理,方便安装和拆卸,易于维修和调整。
2. 材料选择:推板模具的材料应选择高强度、耐磨损、耐腐蚀的材料,如优质合金钢。
材料的选择应根据推板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进行合理搭配,以提高推板的使用寿命和效果。
3. 尺寸精度要求:推板模具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应满足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推板的尺寸精度包括平面度、直线度、圆度、同心度等要求,需要通过精确的加工和检测手段进行保证。
4. 表面处理要求:推板模具的表面应经过适当的处理,以提高表面硬度、抗腐蚀性和耐磨性。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热处理、表面喷涂、电镀等。
5. 制造工艺要求:推板模具的制造工艺应符合现代工艺要求,结合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
制造过程应合理安排,严格控制工艺参数,确保推板的加工精度和质量。
6. 使用安全要求:推板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注重安全性,避免对操作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
模具的结构应稳定,安装和拆卸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推板的使用和维修过程中应有明确的安全操作规范。
7. 检测和检验要求:推板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包含严格的检测和检验环节。
模具的尺寸、表面质量和性能等要素应通过适当的检测手段进行验证,确保推板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总之,推板模具设计标准规范的制定是为了确保推板的质量和性能,提高推板的使用寿命和效果。
遵循这些标准规范,可以保证推板模具的设计和制造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推板制造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公司冲压模具设计规范(正文部分)
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冲压模具设计规范一、总则(一)、目的为提高冲压模具的设计效率,完善模具设计流程,尽量避免模具设计中出现的失误,规范模具图纸的绘制;同时,为加强公司内部人员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为模具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常用资料的检索,特制订本规范。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司各相关部室、工场、子公司。
(三)、内容本规范中的内容主要包括冲压模具的具体设计流程和各设计流程节点中的注意要点及规定事项,(不含级进模及大型模具)。
二、冲压模具设计所涉及的标准(一)、国家标准:GB/T14662-2006 冲模技术条件GB/T20914.1-2007 冲模氮气弹簧第1 部分:通用规格GB/T20914.2-2007 冲模氮气弹簧第2 部分:附件规格G B/T20915.1-2007 冲模弹性体压缩弹簧第1 部分:通用规格GB/T20915.2-2007 冲模弹性体压缩弹簧第2 部分:附件规格GB/T23562.1-2009 冲模钢板下模座第1 部分:后侧导柱下模座GB/T23562.2-2009 冲模钢板下模座第2 部分:对角导柱下模座GB/T23562.3-2009 冲模钢板下模座第3 部分:中间导柱下模座GB/T23562.4-2009 冲模钢板下模座第4 部分:四导柱下模座GB/T23563.1-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模架第1 部分:后侧导柱模架GB/T23563.2-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模架第2 部分:对角导柱模架GB/T23563.3-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模架第3 部分:中间导柱模架GB/T23563.4-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模架第4 部分:四导柱模架GB/T23564.1-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上模座第1 部分:后侧导柱上模座GB/T23564.2-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上模座第2 部分:对角导柱上模座GB/T23564.3-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上模座第3 部分:中间导柱上模座GB/T23564.4-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上模座第3 部分:中间导柱模架GB/T23565.1-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模架第1 部分:后侧导柱模架GB/T23565.2-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模架第2 部分:对角导柱模架GB/T23565.3-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模架第3 部分:中间导柱模架GB/T23565.4-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模架第4 部分:四导柱模架GB/T23566.1-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上模座第1 部分:后侧导柱上模座GB/T23566.2-2009 冲模滚动导向钢板上模座第2 部分:对角导柱上模座GB/T23566.3-2009 冲模滑动导向钢板上模座第3 部分:中间导柱上模座GB/T2851-2008 冲模滑动导向模架GB/T2852-2008 冲模滚动导向模架GB/T2855.1-2008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 1 部分: 上模座GB/T2855.2-2008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 2 部分:下模座GB/T2856.1-2008 冲模滚动导向模座 1 部分:上模座GB/T2856.2-2008 冲模滚动导向模座 2 部分:下模座GB/T2861.10-2008 冲模导向装置第10 部分:垫圈GB/T2861.11-2008 冲模导向装置第11 部分:压板GB/T2861.1-2008 冲模导向装置GB/T2861.2-2008 冲模导向装置GB/T2861.3-2008 冲模导向装置GB/T2861.4-2008 冲模导向装置GB/T2861.5-2008 冲模导向装置GB/T2861.6-2008 冲模导向装置GB/T2861.7-2008 冲模导向装置GB/T2861.8-2008 冲模导向装置第1 部分:滑动导向导柱第2 部分:滚动导向导柱第3 部分:滑动导向导套第4 部分:滚动导向导套第5 部分:钢球保持圈第6 部分: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第7 部分:滑动导向可卸导柱第8 部分:滚动导向可卸导柱GB/T2861.9-2008 冲模导向装置第9 部分:衬套GB/T35666.4-2009 冲模滑动导向钢板上模座第4 部分:四导柱上模座GB/T8845-2006 冲模术语GB 2863.1-81 冷冲模凸、凹模A 型圆凸模GB 2863.2-81 冷冲模凸、凹模B 型圆凸模GB 2863.3-81 冷冲模凸、凹模快换圆凸模GB 2863.4-81 冷冲模凸、凹模圆凹模GB 2863.5-81 冷冲模凸、凹模带肩圆凹模GB 2858.4-81 冷冲模模板圆形凹模板GB 2866.1-81 冷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始用挡料装置GB 2866.2-81 冷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弹簧芯柱GB 2866.3-81 冷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弹簧侧压装置GB 2866.4-81 冷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侧压簧片GB 2866.5-81 冷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弹簧弹顶挡料装置GB 2866.6-81 冷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扭簧弹顶挡料装置GB 2866.7-81 冷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橡胶弹顶挡料销GB 2866.8-81 冷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回带式挡料装置GB 2866.9-81 冷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钢球弹顶装置GB 2866.10-81 冷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弹簧弹顶装置GB 2866.11-81 冷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固定挡料销GB 2864.1-81 冷冲模导正销A 型导正销GB 2864.2-81 冷冲模导正销B 型导正销GB 2864.3-81冷冲模导正销C型导正销GB 2864.4-81 冷冲模导正销D 型导正销GB 2862.1-81 冷冲模模柄压入式模柄GB 2862.2-81 冷冲模模柄旋入式模柄GB 2862.3-81 冷冲模模柄凸缘模柄GB 2862.4-81 冷冲模模柄槽形模柄GB 2862.5-81 冷冲模模柄通用模柄GB 2862.6-81 冷冲模模柄浮动模柄GB 2862.7-81冷冲模模柄推入式活动模柄GB/T2851.1-90 冲模滑动导向模架对角导柱模架GB/T2851.3-90 冲模滑动导向模架GB/T2851.4-90 冲模滑动导向模架后侧导柱模架后侧导柱窄形模架GB/T 2851.5-90 冲模滑动导向模架中间导柱模架GB/T2851.6-90 冲模滑动导向模架中间导柱圆形模架GB/T2851.7-90 冲模滑动导向模架四导柱模架GB/T2852.1-90 冲模滚动导向模架对角导柱模架GB/T2852.2-90 冲模滚动导向模架GB/T2852.3-90 冲模滚动导向模架中间导柱模架四导柱模架GB/T2852.4-90 冲模滚动导向模架后侧导柱模架GB/T2855.1-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对角导柱上模座GB/T2855.2-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对角导柱下模座GB/T2855.5-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后侧导柱上模座GB/T2855.6-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GB/T2855.7-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后侧导柱下模座后侧导柱窄形上模座GB/T2855.8-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后侧导柱窄形下模座GB/T2855.9-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中间导柱上模座GB/T2855.10-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中间导柱下模座GB/T2855.11-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中间导柱圆形上模座GB/T2855.12-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中间导柱圆形下模座GB/T2855.13-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GB/T2855.14-90 冲模滑动导向模座四导柱上模座四导柱下模座GB/T2856.1-90 冲模滚动导向模座对角导柱上模座GB/T2856.2-90 冲模滚动导向模座对角导柱下模座GB/T2856.3-90 冲模滚动导向模座中间导柱上模座GB/T2856.4-90 冲模滚动导向模座中间导柱下模座GB/T2856.5-90 冲模滚动导向模座四导柱上模座GB/T2856.6-90 冲模滚动导向模座四导柱下模座GB/T2856.7-90 冲模滚动导向模座后侧导柱上模座GB/T2856.8-90 冲模滚动导向模座后侧导柱下模座GB2857.1-81 冷冲模通用模座带柄圆形上模座带柄矩形上模座GB2857.2-81 冷冲模通用模座GB2857.3-81 冷冲模通用模座钢板模座GB2857.4-81 冷冲模通用模座模座GB2857.5-81 冷冲模通用模座 A 型下模座GB2857.6-81 冷冲模通用模座B 型下模座GB2857.7-81 冷冲模通用模应C 型下模座GB2857.8-81 冷冲模通用模座弯曲模下模座二)、相关行业标准:JB/T5825-2008 冲模圆柱头直杆圆凸模JB/T5826-2008 冲模圆柱头缩杆圆凸模JB/T5827-2008 冲模60°锥头直杆圆凸模JB/T5828-2008 冲模60°锥头缩杆圆凸模JB/T5829-2008 冲模球锁紧圆凸模JB/T5830-2008 冲模圆凸模JB/T6058-1992 冲模用钢及其热处理技术条件JB/T6499.1-1992 切边模导柱JB/T6499.2-1992 切边模导套JB/T7643.1-2008 冲模模板JB/T7643.2-2008 冲模模板JB/T7643.3-2008 冲模模板JB/T7643.4-2008 冲模模板JB/T7643.5-2008 冲模模板第1 部分:矩形凹模板第2 部分:矩形固定板第3 部分:矩形垫板第4 部分:圆形凹模板第5 部分:圆形固定板JB/T7643.6-2008冲模模板第6部分:圆形垫板JB/T7644.1-2008冲模单凸模模板JB/T7644.2-2008冲模单凸模模板JB/T7644.3-2008冲模单凸模模板JB/T7644.4-2008冲模单凸模模板JB/T7644.5-2008冲模单凸模模板JB/T7644.6-2008冲模单凸模模板JB/T7644.7-2008冲模单凸模模板JB/T7644.8-2008冲模单凸模模板JB/T7645.1-2008冲模导向装置JB/T7645.2-2008冲模导向装置JB/T7645.3-2008冲模导向装置JB/T7645.4-2008冲模导向装置JB/T7645.5-2008冲模导向装置JB/T7645.6-2008冲模导向装置JB/T7645.7-2008冲模导向装置JB/T7645.8-2008冲模导向装置JB/T7646.1-2008J B/T7646.2-2008第1 部分:单凸模固定板第2 部分:单凸模垫板第3 部分:偏装单凸模固定板第4 部分:偏装单凸模垫板第5 部分:球锁紧单凸模固定板球锁紧单凸模垫板第7 部分:球锁紧偏装单凸模固定板第8 部分:球锁紧偏装单凸模垫板第1 部分:A 型小导柱第2 部分:B 型小导柱第3 部分:小导套第4 部分:压板固定式导柱第5 部分:压板固定式导套第6 部分:压板第7 部分:导柱座第8 部分:导套座冲模模柄第1 部分:压入式模柄冲模模柄第2 部分:旋入式模柄冲模模柄第3部分:凸缘模柄JB/T7646.3-2008JB/T7646.4-2008冲模模柄第4部分:槽形模柄JB/T7646.5-2008冲模模柄第5部分:浮动模柄JB/T7646.6-2008冲模模柄第6部分:推入式活动模柄JB/T7647.1-2008冲模导正销第1部分:A型导正销JB/T7647.2-2008冲模导正销第2部分:B型导正销JB/T7647.3-2008冲模导正销第3部分:C型导正销JB/T7647.4-2008冲模导正销第4部分:D型导正销JB/T7648.1-2008冲模侧刃和导料装置JB/T7648.2-2008 冲模侧刃和导料装置第1 部分:侧刃第2 部分:A 型侧刃挡块JB/T7648.3-2008冲模侧刃和导料装置第3 部分:B 型侧刃挡块JB/T7648.4-2008冲模侧刃和导料装置第4 部分:C 型侧刃挡块JB/T7648.5-2008冲模侧刃和导料装置JB/T7648.6-2008冲模侧刃和导料装置JB/T7648.7-2008 冲模侧刃和导料装置第5 部分:导料板第6 部分:承料板第7 部分:A 型抬料销JB/T7648.8-2008冲模侧刃和导料装置第8 部分:B 型抬料销JB/T7649.10-2008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第10 部分:固定挡料销JB/T7649.1-2008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第1 部分:始用挡料装置JB/T7649.2-2008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第2 部分:弹簧芯柱JB/T7649.3-2008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第3 部分:弹簧侧压装置JB/T7649.4-2008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JB/T7649.5-2008 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JB/T7649.6-2008 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JB/T7649.7-2008 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JB/T7649.8-2008 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JB/T7649.9-2008 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JB/T7650.1-2008 冲模卸料装置第JB/T7650.2-2008 冲模卸料装置第JB/T7650.3-2008 冲模卸料装置第JB/T7650.4-2008 冲模卸料装置第JB/T7650.5-2008 冲模卸料装置第JB/T7650.6-2008 冲模卸料装置第JB/T7650.7-2008 冲模卸料装置第JB/T7650.8-2008 冲模卸料装置第JB/T7651.1-2008 冲模废料切刀第JB/T7651.2-2008 冲模废料切刀第JB/T7652.1-2008 冲模限位支承装置JB/T7652.2-2008 冲模限位支承装置JB/T7653-2008 冲模零件技术条件JB/T8050-2008 冲模模架技术条件1 部分: 带肩推杆2 部分: 带螺纹推杆3 部分: 顶杆4 部分: 顶板5 部分: 圆柱头卸料螺钉6 部分: 圆柱头内六角卸料螺钉7 部分: 定距套件8 部分: 调节垫圈1 部分:圆废料切刀2 部分:方废料切刀第一部分:支承套件第一部分:限位柱第4 部分:侧压簧片第5 部分:弹簧弹顶挡料装置第6 部分:扭簧弹顶挡料装置第7 部分:回带式挡料装置第8 部分:钢珠弹顶装置第9 部分:活动挡料销JB/T8070-2008 冲模模架零件技术条件JB/T8071-2008 冲模模架精度检查三、冲压模具的设计流程(一)、冲压模具的设计流程:1 、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
薄壁模具设计标准规范
薄壁模具设计标准规范薄壁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是指在设计薄壁模具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下面是我为您总结的薄壁模具设计标准规范的内容,共700字。
1.模具设计基本要求薄壁模具设计要满足使用寿命长、高生产效率、良好的产品质量等基本要求。
模具材料应选择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损的材料,模具结构要简单、紧凑,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变形和缺陷。
2.模具结构设计薄壁模具结构要尽量减少模具零件数量,减少模具组装和调试的时间。
模具应考虑便于加工和维修,并且要具有足够的刚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模具在生产过程中不变形。
3.薄壁模具壁厚设计薄壁模具的设计要注意壁厚的控制,壁厚过厚则会导致产品重量增加和加工难度提高,壁厚过薄则容易产生缺陷。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产品的用途和要求,合理确定壁厚。
4.薄壁模具的冷却系统设计薄壁模具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热变形和热应力,因此冷却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冷却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工艺要求,有效地降低模具温度,以提高模具寿命和产品质量。
5.模具表面处理为了减少产品的摩擦阻力和磨损,模具表面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
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有热处理、电火花抛光、镜面抛光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6.薄壁模具的自动化设计薄壁模具的自动化设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可以考虑引入自动送料装置、自动脱模装置、自动清理装置等,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7.薄壁模具的检测与质量控制薄壁模具制造完成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与质量控制,以保证模具的质量。
常用的方法有三坐标测量、硬度测量、裂纹检测等,合格的模具才能进入生产环节。
总结起来,薄壁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是在设计薄壁模具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
它涵盖了模具基本要求、结构设计、壁厚设计、冷却系统设计、模具表面处理、自动化设计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保证薄壁模具的质量和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求。
冲压模具设计规范
冲压模具设计规范
一、技术要求
1、模具加工精度要求
根据被冲片的尺寸和形状,冲压模具的加工精度应高于单位被冲片的尺寸允许偏差值。
2、安装位置要求
1)模具的安装位置应能满足冲压过程中被冲片的移动、弯曲和偏转等要求。
2)冲压模具的安装位置要符合模具本身结构特性的要求,如较大的连接件等。
3、设计要求
1)冲压模具的开动和停止应能稳定可靠,冲击力应能均匀分散。
2)对于较大型的冲压模具,应采用多点位置安装的方式,以达到均固的效果。
3)冲压模具的结构应能考虑冲压过程中被冲片反弹,扭曲和偏移的问题,确保正常冲压,减少模具损坏的可能。
4)冲压模具的结构应考虑冲压过程中的断层、弯曲和切缝等复杂问题,以确保被冲片的稳定性。
二、材料要求
1、原材料要求
1)冲压模具原材料应根据被冲片的材料特性、冲压工艺及模具的使用
寿命等因素确定,一般采用合金钢等。
2)冲压模具的原材料应考虑冲压过程中对其断裂、变形、冲击力以及
模具热处理等要求。
3)冲压模具的原材料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保证模具的正常使用。
2、表面处理要求
冲压模具的表面处理要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确定。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格式有哪些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格式有哪些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格式是指在模具设计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定所遵循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具体格式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格式:1. 零件图纸格式:(1) 图纸尺寸:常用的尺寸有A0、A1、A2、A3、A4等,要根据实际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尺寸。
(2) 图纸布局:零件图纸应根据设计要求合理布局,包括将主要视图放在前面,副视图或断面视图放在后面等。
(3) 标注:零件图纸上应标注重要的尺寸、形位公差、材料等信息。
2. 总图纸格式:(1) 主视图:主视图是模具总图纸上最重要的视图,应包括模具整体结构和主要组成部分。
(2) 副视图:副视图是模具总图纸上的辅助视图,可以包括一些特殊部位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部分。
3. 零件图样格式:(1) 图样尺寸:零件图样的尺寸应与零件的实际尺寸相符,图样应包含所有需要加工的细节。
(2) 标注:图样上应标注零件的名称、编号、材料、尺寸、形位公差等信息。
4. 零件加工工艺文件格式:(1) 工艺路线:零件加工工艺文件应包含详细的工艺路线,包括各个加工工序的顺序、所需设备和工具等。
(2) 工艺参数:零件加工工艺文件应包含加工工序所需的各项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加工深度等。
5. 模具装配图格式:(1) 模具装配图应清晰明了,包括所有模具组成部分的拆装关系。
(2) 标注:模具装配图上应标注模具名称、模具编号、每个组件的名称和编号等信息。
总之,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格式涵盖了零件图纸格式、总图纸格式、零件图样格式、零部件加工工艺文件格式和模具装配图格式等,旨在确保模具设计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这些格式要求设计者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设计,以保证模具在实际生产中的性能和质量。
冲压模具设计规范标准
一、目的:本标准是根据公司产品结构特点及模具设计、制作实际需要,统一模具设计标准,提高冲压模具设计质量,为模具设计提供指导。
二、适用范围:公司所有冲压模具;三、具体规定:第一节模具制作流程标准工艺/项目/生产提模具开发电子流相关主管审核批准模具设计出图相关主管审核批准模具制作试模品管检验、开合格证生产验收!第二节图纸审核标准拿到设计任务时,首先应对产品图纸作一个全面的审核、确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图框內容确认产品名称、版次、视图投影角法、视图比例、材质、料厚(英制需转换为公制)。
2.图面注解內容确认依图面注解逐项确认3.视图正确性确认三视图画法、尺寸标注、各主要视图和各局部视图是否一致,特殊公差要求确认。
4.特殊要求確認a. 有无表面处理要求b. 不锈钢、铍銅、铝等材质产品需注意片纹方向要求。
c. 是否有压毛边,方向,范围?d. 产品的重点管控尺寸,公差等?e. 压铆钉的规格、工序等?f. 若有抽牙,须了解抽牙功用,重点尺寸(内径、外径、高度)g. 产品如果有工艺缺口处,连续模连料,接刀须客户确认回复。
h. 产品有没有标注尺寸公差的地方,能否做到?i. 一些孔和产品的外形可否圆整?j. 产品有没有外观要求,如平面度,垂直度等?k. 现有的工艺槽是否太窄?l. 产品若有半剪,则半剪要保证的尺寸是位置还是高度等?m. 产品若有凸点,则其功用,重要尺寸是什么?n. 产品的批量大小?o. 产品压沙拉的尺寸确认?p. 产品折弯展开可否依内R为零展开?q. 产品有包角若因高度原因可能会造成拉裂或起皱可否做工艺处理?经仔细审核确认后即可对产品进行展开,排工序等后序作业。
第三节展开图标准1.展开图中必須包含产品图中的所有內孔,內部成型和外部成型的展开的图元1)展开图的毛刺面必须向下.2)展开图中所有图元须串取成复线.3)冲裁尖角(除特殊情況外)均要倒圓角R=0.3或R=0.5(具体可根据产品料厚定)4)成形工位折线位置必须画出及注意虚实线。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标准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标准模具设计是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成本和生产效率。
因此,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模具设计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标准的必要性、制定原则、内容要点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必要性。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模具设计过程,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可以统一设计思路、规范设计流程、提高设计水平,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周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制定原则。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制定的标准规范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实用性原则,标准规范应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3.系统性原则,标准规范应具有系统性,涵盖模具设计的各个环节,确保设计的全面性和连贯性。
4.灵活性原则,标准规范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条件。
三、内容要点。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标准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点:1.设计基础,包括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等。
2.设计流程,包括模具设计的整体流程、各个环节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3.设计要素,包括模具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工艺要求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4.设计检验,包括模具设计的检验方法、标准和要求等。
四、应用范围。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标准适用于各类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包括塑料模具、压铸模具、冲压模具等各类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总之,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模具设计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完善标准规范,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模具设计,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推动模具制造业的发展。
希望各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共同制定更加科学、实用的模具设计标准规范标准,为我国模具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模具设计制作规范
模具设计制作规范模具是用于制造零部件和产品的工具,其设计和制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为了保证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达到规范要求,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以下是一个模具设计制作规范的参考。
一、设计要求1.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尺寸要求,确定模具的外形和结构,并绘制工程图纸;2.模具设计应考虑到产品的装配工艺,方便产品的组装和拆卸;3.确定模具的开模方式和开模装置,保证产品的尺寸和形状的一致性;4.考虑到模具的使用寿命,合理选择材料和表面处理方法;5.设计模具时应考虑到产品的定位和固定方式,确保产品的位置和形状的准确性;6.识别和标注模具的名称、规格、材料、重量等信息,方便管理和使用。
二、制作工艺1.根据模具的设计图纸和工艺要求,制定具体的制作计划和工艺流程;2.模具的材料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模具的强度和使用寿命;3.制作模具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工艺要求进行加工和装配,确保尺寸和形状的准确性;4.在模具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测量和校验,确保模具的质量和尺寸的准确性;5.模具的表面处理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如镀铬、表面喷涂等,提高模具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6.制作完成后,对模具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试模,确保模具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
三、质量控制1.模具的质量控制应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确保模具的精度和强度;2.在模具制作的每个环节,都应有专人进行工艺指导和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3.对模具的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不合格品,应及时返修或重新制作;4.对模具的质量控制应建立完善的档案和记录,方便追溯和改进;5.在使用模具前,应进行必要的试模和样品检验,确保模具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6.对模具的维护保养和修理应按照规定进行,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四、安全保障1.模具制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2.在模具制作现场,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防止事故的发生;3.模具制作过程中,需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通风,防止火灾和有害气体的产生;4.模具制作现场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5.定期对模具制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
鑫宇锌合金模具设计规范标准
鑫宇锌合金模具设计标准一、模仁篇:1.每块模仁需要在3D图上的基准角(包括C角),虎口及分型面做上碰数的零点标记。
(1).基准角的正面建议估做¢10.0x0.2沉台,再在沉台上做XY(鑫宇)的标志,同时在基准角位置倒C角标示;(2).基准虎口尺寸做到22x22,其他三个尺寸做到20x20 (3).零点(Z=0)标志槽的尺寸建议做12.0x8.0x0.2;2.设计图上的每一块模仁请在宽方向侧面需要挖空一块区域写上模具编号、产品缩水比例以及模仁的材质三项内容,建议此区域的尺寸为40.0x8.0x0.2,如下图:3.每一套壳料塑胶模具上需要做一区域来加上可回收标志、注塑材料以及项目编号,建议偷胶做产品凸字,字体不能高所在产品面(注意字体的长宽比例统一,不可参差不齐),以上所加的标志字体在成品上必须则正向字体,如下图:4.当产品有四面行位结构时做防滞位,避免安装行位时装错方向,尺寸规格为10x4.0x0.4,如下图:行位底部配合为4.0x0.5的通槽,如下图:行位前模不在需要做反铲,直接拉30度斜度方便后期做渣包,排气,如下图:30度行位1.每个行位需要打上编号,打编号的顺序以基准角的长边逆时针开始定为S1、S2、S3、S4四个方向,若同一方向有两个以上的小行位,就以S1-2,S1-2,S1-3等方法命名;同时四大行位请做12.0x8.0x0.2小圆槽放置编号字码,如下图:1.每一个斜顶需要打上编号,打编号的顺序以基准角的长边逆时针开始定为X1、X2、X3等,挂台以上双边做2-3度斜度出模,如下图:同时需要模仁上相应的位置(非胶位)做上标记,以示所在位置:3度3度四、进胶篇:(1).常用中间进浇口,标准胶口的相关参数:如下图,模仁底部前模仁(2). 如进胶口从产品中间两侧进胶,我们的胶口厚度做到0.35MM留0.5MM的直身位,相关参数如下图所示:局部放大图:(3)喇叭进胶最大边离产品边做到10MM以内,厚度做到4MM,中间冲胶口宽做到8MM. 如下图所示:(4)前模仁进胶口与分流锥壁厚做到0.6MM-0.8MM之间,锥度单边6度,后模分流锥镶件做到18MM, 如图所示:(5) 对于锌合金支架从侧边一侧进胶的结构,进胶口不需要留0.5MM的直身位,厚度做到0.25MM即可,产品边到分流锥中心距离做到30MM, (功能机面壳和电池盖抛光面模具上需要留0.1MM的余量,进胶一侧要留0.5MM直身位置,其他与支架一样) 如下图所示:五. 模仁运水篇:(1)前模靠近分流锥口边5MM做两条¢8MM直通运水,两运水间距为35MM,运水中心离模仁底部16MM,攻1/8喉牙接到模胚外面。
塑胶模具设计规范
模具设计规范(此规范主要应用于手机模具)一、模具排位1、根据产品大小、结构、产量、精密程度、材料或客户要求等因素确定模穴,如1X1、1X2等。
2、当几个产品出在同一套模具中时,考虑进胶的均匀性,应将大的产品排在中间位置,小的产品置于两边。
确保冲胶平衡,保证产品尺寸的精确性。
3、当几个分型面不规则的产品在同一模具中时,排位必须充分考虑其分型面连接的顺畅,且容易加工。
4、一模多穴模具中,当有镶拼,行位等结构时,不得使其发生干涉。
5、排位多时应综合模具每一方面,对流道,是否镶拼,行位,顶出,运水等结构要有一个全局性思考。
6、排位时产品在模上的定位基准要和产品图的基准一致,当一模出一件时,可以考虑以产品对称方向处分中。
7、内模钢料和模胚的大小尺寸如下图所示。
8.产品大小和胶位厚度有较大相差时尽量不要出在同一套模具中。
9.模具方铁高度尽量订做标准高度。
10.模胚型号和中托司使用情况一定要写清楚(细水口需注明SP长度)11.必要时需注明模胚吊模孔移位情况12.考虑需不需开精框及内模料材料和规格(确定后模要不要镶大呵,如需要则一起订料,此为粗料.)二、模具系统设计一)、行位系统当塑胶产品确定前后模开模方向后,有下列情况时一般会采用行位或斜顶等结构:1)、相对出模方向塑胶产品上有倒扣或零度面;2)、产品的出模斜度不够蚀纹的角度;3)、保证特殊的外观面不能有夹线。
1、后模行位:1)、后模行位统一做镶件压块,行位压块用螺丝固定,行位压块材料为油钢淬火至HRC48-52°。
2)、所有与行位相对运动的零部件的滑动面(包括行位底耐磨片,压条,铲基斜面)须锣(磨)油坑,油坑可为平行四边行、V形或圆环形。
3)、行位铲机钢材整体采用738H,在铲机斜面上镶耐磨片,耐磨片可突出斜面0.5mm,耐磨片厚度为6mm(如下图),材料为油钢,淬硬至HRC48-52°。
康铨公司的铲基采用国产S136淬硬至HRC46-50°。
模具设计标准
Subject :一、(一).排位1.根据产品大小、结构等因素确定模穴,如1X1、1X2、1X3、1X4、1X8、1X16 等。
2.当几个产品出在同一套模具中时,考虑进胶的均匀性。
应将大的产品排在中间位置,小的产品置于两边。
3.当几个分型面不规则的产品在同一模具中时,排位必须充分考虑其分型面连接的顺畅。
4.一模多穴模具中,当有镶拼、行位等结构时,不得使其发生干涉。
5.排位时应综合模具每一方面,对流道,是否镶拼、行位、顶出、运水等结构要有一个全局性思考。
6.排位时以产品零线为定位基准。
当一模出一件时,可以考虑以产品对称方向外形分中。
(二)、模具系统设计【模具系统设计程序】浇注系统内模结构行位系统顶出系统冷却系统导向定位系统排气系统模胚结构件。
说明﹕在具体的模具设计过程中﹐不一定会严格遵守此程序﹐通常我们要返回上一步甚至上几步﹐修改部分数值﹐直至最后确认。
1﹑浇注系统浇注系统由主流道﹑分流道﹑冷料井和浇口等部分组成。
在设计浇注系统时,要考虑: 制品最主要的要求是什么?外观还是强度或是尺寸精度,找出最主要的矛盾,设计时,立足主要矛盾,同时,在不与主要矛盾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改善其它次要矛盾,要做到进浇的均匀与顺畅。
1.1.主流道主流道一般为圆锥形,角度2~4o1.2.分流道1.2.1 .分流道的形状有圆形﹑梯形等几种,从减少压力和热量损失的角度来看, 圆形流道是最优越的流道形状。
当分型面是平面或者曲面时,一般采用圆形流道;细水口模,选用梯形流道,当流道只开在前模或者后模时,则选用梯形流道。
1.2.2.布置一模多腔的流道时,应充分考虑进浇的均匀性,尽可能做到平衡进浇。
1.2.3.设计分流道大小时,应充分考虑制品大小,、壁厚、材料流动性等因素,流动性不好的材料如PC料其流道应相应加大,并且分流道的截面尺寸一定要大于制品壁厚,同时应选适合成形品形状的流道长度。
流道长则温度降低明显,流道过短则剩余应力大,容易产生“喷池”,顶出也较困难。
模具上下模座设计标准规范
模具上下模座设计标准规范模具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制造工具,用于生产各种产品的零部件。
模具通常由上模和下模组成,上模和下模分别安装在模座上,用于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加工和成型。
模具上下模座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加工质量。
以下是模具上下模座设计的标准规范:1.模具尺寸设计:模座的尺寸应根据模具的具体形状和加工要求进行合理设计。
模座的尺寸应保证模具能够稳定固定在上面,并且能够满足产品的加工要求。
2.材料选择:模具上下模座应选择强度高、耐磨性好的材料,如钢材等。
材料的选择应根据模具的使用环境和要求来确定。
3.表面处理:模座的表面应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提高其耐磨性和抗腐蚀性。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镀硬铬、氮化和喷涂等。
4.安装方式:上模和下模应采用可靠的固定方式安装在模座上,以确保模具在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位移或松动。
5.导向装置:模座应设计有合适的导向装置,以确保上模和下模在加工过程中的准确位置和稳定运动。
6.冷却系统:模座上应设计合适的冷却系统,以提高模具的散热效果,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热变形。
7.通气装置:模座上应设置通气装置,以排除模具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防止产品出现缺陷。
8.清洁和维护:模座应设计方便清洁和维护的结构,便于定期检查和保养。
9.标记和编号:模座上应设置标记和编号,以方便识别和管理,避免混淆和错误。
10.安全性:模座应设计合理的防护措施,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综上所述,模具上下模座的设计标准规范涵盖了尺寸设计、材料选择、表面处理、安装方式、导向装置、冷却系统、通气装置、清洁和维护、标记和编号以及安全性等方面。
遵循这些规范可以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加工质量,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模具行位设计标准要求是什么
模具行位设计标准要求是什么模具行位设计标准要求是指对于模具行位设计的规范和要求。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模具行位设计标准要求:1、准确性要求:模具行位设计应满足产品的几何形状和尺寸要求,保证产品的精度和质量。
行位设计要严格按照产品的设计图纸来确定,确保产品的形状、尺寸、位置和间隙等要求的准确性。
2、可靠性要求:模具行位设计应能够保证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行位设计要合理,避免模具在使用中出现偏移、歪斜或断裂等情况,确保模具能够正确地完成工作任务。
3、易用性和可维护性要求:模具行位设计应方便使用和维护。
行位结构要简单、易于操作,方便模具的组装和拆卸。
同时,模具行位设计应考虑到日常维护和保养的需要,方便检修和更换行位部件。
4、经济性要求:模具行位设计应尽可能减少材料和成本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行位设计应合理利用材料和空间,尽量减少模具的尺寸和重量,并且要考虑到材料的可获得性和成本。
5、安全性要求:模具行位设计应符合安全规范和标准。
行位设计要考虑到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如防止行位部件的过热、过载等,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6、环境适应性要求:模具行位设计应考虑环境的适应性。
行位设计要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如温度、湿度和粉尘等,以保证模具的正常工作和寿命。
7、标准化要求:模具行位设计应遵循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行位设计要符合国家关于模具行位设计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模具的质量和性能能够达到标准要求,并且便于与其他模具进行配套和交换。
总而言之,模具行位设计标准要求是为了保证模具的准确性、可靠性、易用性、可维护性、经济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和标准化,以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
1﹑目的:
确保模具设计规范化,统一化.能将设计意图正确的传达给制造部门.避免或减少失误。
2﹑范围:
工程部设计组接收工程部产品组转交的图文件、样品等资料到图纸发行为止之阶段均属之。
3﹑权责:
3.1 工程部设计组:负责模具开发设计及设计变更、2D/3D产品图面设计、3D建模、设计模具的组立图、3D拆模与拆电极、绘制零件图.
3.2 现场加工各组:加工各组的组长,在加工前需先审视加工图,若发现与原先检讨的不符合或有误,甚至不合理,需立即反应工程部检讨查核后,方可继续加工。
4. 名词释义:
无
5﹑作图环境标准:
5.1文字标准
5.1.1字体。
数字及英文使用“Arial”字体,中文使用“标楷体”。
5.1.2文字大小。
为了使整套图面文字视觉效果一致,在标准图框(即1:1图框,A4为297*210)中,设定字高为3.0,宽0.85。
5.2 图面标准
5.2.1 图框:为了便于查阅,装订,保存,图框统一标准如下:
A0图框:841*1189横印(附件一)
A1图框:594*841横印(附件二)
A2图框:420*594横印(附件三)
A3图框:420*297横印(附件四)
A4图框:297*210直印(附件五)
5.2.2 图面要求
5.2.2.1零件图面按照其在模具当中的位置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
5.2.2.2尺寸标注方式。
除了圆以外,所有模板、模仁之尺寸均采用坐标标注方式。
5.2.2.3 视图投影关系:第三视角法。
5.2.3图档版本
版本编号采用大写字母“A”加上一位数字序号,数字序号按照图文件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例如A1、A2、A3等。
5.2.4 图层与线型:为了便于图形与尺寸的识别,图层与线型统一标准如下:
5.3编码原则
5.3.1模具结构和主要零件名称如下:
5.3.2零件名称与对应的编号如下:
5.3.2.1模胚部分
编号零件名称编号零件名称A01 上固定板A09 脱料板A02 下固定板A10 推板
A03 母模板A11 上流道板A04 公模板A12 电热板A05 母模承板A13 脚垫
A06 公模承板A14 浇道脚垫A07 上顶针板
A08 下顶针板
5.3.2.2镶件部分
5.3.2.3一般零件部分
5.3.2.3一般零件部分(续)
5.3.2.4特殊零件部分
5.3.3编码方式
5.3.3.1模具编码方式。
模具的编码包括7个码,说明如下:
例如:为代码是AA 的客户在2003年12月开发的第一套模具,其编码为
AA0312001。
5.3.3.2零件编码方式。
零件的编码包括6个码,说明如下:
例如:第一个母模入子的编码为B01001。
当某个零件的加工需要使用电极时,相应的电极编码为零件编码加上电极的缩写“EL ”和流水号(三位数字)。
例如:第一个母模入子所需的第一个电极编码为B01001-EL001。
5.4 模具成型零件工作尺寸计算方法及公差取向标准。
5.4.1型腔尺寸(凹槽及其他凹入部分)
型腔在与熔融的塑料之间产生摩擦磨损后,具有增大的趋势,应以最小允许尺寸加全部允许公差(上下偏差之和)的1/4作为计算尺寸,再加收缩量。
例如:12.70±0.25mm 的凹槽,材料缩水率为1.005,其计算公式为 (12.70-0.25+(0.25+0.25)/ 4)×1.005=12.638,取单向正偏差。
客户的代码,采用客户名称前两个字
的拼音首字母
5.4.2型芯尺寸(凸台及其他凸出部分)
型芯在与熔融的塑料之间产生摩擦磨损后,具有缩小的趋势.应以最大允许尺寸减全部允许公差(上下偏差之和)的1/4作为计算尺寸,再加收缩量。
例如:12.70±0.25mm的凸台,材料缩水率为1.005,其计算公式为
(12.70+0.25-(0.25+0.25)/ 4)×1.005=12.889,取单向负偏差。
5.4.3中心距尺寸(孔间距、型芯间距、凹槽间距和凸台间距等)
中心距不受磨损的影响.应以名义尺寸的中间值作为计算尺寸,再加收缩量。
例如:32.70± mm的孔间距,材料缩水率为1.005,其计算公式为
(32.70+0.25/2)×1.005=32.989,取双向等值正负偏差。
注:以上尺寸取向均应考虑修模余量
5.4.4在模具组立中有配合要求的功能性尺寸,其公差取向应与相关设计人员检讨后确定。
5.5模具设计参考规范
5.5.1常用塑料材料溢边值
5.5.2常用模具钢材及热处理硬度标准(续)
5.5.4模具通用零部件精度与技术要求
5.6标准模胚及标准件选用原则
15-30系列小模:胶位至模仁边缘20㎜左右,模仁边缘至模胚边缘50㎜左右。
30-50系列中模:胶位至模仁边缘25㎜左右,模仁边缘至模胚边缘60㎜左右。
50系列以上大模:胶位至模仁边缘30㎜左右,模仁边缘至模胚边缘70㎜左右。
如有滑块等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模胚的大小。
模仁须高出模板0.5㎜,即合模后公、母板之间有1.0㎜的间隙。
加公模承板可防止公模的变形。
顶针板视情况增加顶针板导柱和导套。
5.7模具设计技术参考
5.7.1常用塑料材料缩水率取值原则
确定收缩率的方法,主要考虑塑料品种、塑件形状及壁厚。
对于缩水率范围较小的塑料,收缩值一般取平均值即可,塑件形状及壁厚可不作为主要考虑因素。
对于缩水率范围较大的塑料﹐收缩值应根据塑件形状﹐尤其是壁厚来酌情选择,同时要注意塑件各部位收缩的方向性。
5.7.2分模面选择原则
分模面不仅应选择在对塑件外观没有影响的位置,而且必须考虑易于清除或修整分模面处所产生的溢料飞边。
选择时要力求避免分模面处产生飞边,有利于塑件的脱模。
分模面不应影响塑件的尺寸精度,应尽量减小脱模斜度带来塑件大小端尺寸的差异。
应尽量减小塑件在分模面上的投影面积,以避免此面积与注射机容许的最大注射面积接近时可能产生的溢料现象。
分模面应尽量与最后才能充填胶料的模仁表面相重合。
分模面应能使注射模分割成便于加工的零部件,以减小加工的难度。
5.7.3流道系统设计
小塑件:主流道D4,分流道D3。
中塑件:主流道D6,分流道D5。
大塑件:主流道D8,分流道D6。
(主料道最大不超过D10)
公模潜伏式进流口与拉料销之间的距离不可小于3.00mm。
需要由脱料板顶出的流道,只能在母模板侧做梯形流道。
5.7.4脱模系统设计
顶针主要分布于容易粘住模仁而影响产品脱出的地方。
顶针的分布要对称以保持顶出力的平衡,保证产品不变形。
Φ2及以下的顶针尽量用双层顶针,托长的标准规格为50、75、100。
司筒尽量用标准规格。
滑块下有顶针、扁顶针、司筒的,必须先做早回机构。
5.7.5冷却系统设计原则
冷却水尽量流过模仁,特别是胶位比较深的地方。
冷却水道不能与顶针、镙丝及其他镶件发生干涉。
如果有必要时须调整镙丝或顶针的位置。
5.7.6排气槽设计原则
5.7.
6.1在小于塑料材料溢边值的前提下,尽量取深一些。
5.7.
6.2排气槽的位置选择。
排气槽不应朝向机器的操作侧开设,防止因溢
料而发生工伤事故。
排气槽应尽量开设在胶料最后填充的型腔部位,如
流道或冷料穴的终端。
排气槽最好开设在分模面上,使溢料的毛边随产
品一起脱模。
5.8模具设计审查一览表
5.8模具设计审查一览表(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