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教材第二课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总结高中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总结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一)供求影响价格: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是宗教、习俗等文化因素。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买方市场、卖方市场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二)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主要指的是劳动工具),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处于有利地位。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高,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生产率给商品生产者的启示: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一定,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增加,在竞争中获利。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二课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二课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在高中一年级政治学科学习上,通过梳理知识点正确记忆考试要点非常重要,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二课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二课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地位,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4)集体经济,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6)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产值中占优势。
公有制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必然客观性;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2)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3)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4)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5)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2、国家宏观调控:(1)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2)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2)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下的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特征: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高一第二课道法知识点归纳
高一第二课道法知识点归纳道德法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无论在个人生活中还是社会中,都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作为高中生,了解并掌握道法知识非常重要。
下面将对高一第二课的道法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道德规范和道德能力1. 道德规范指的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和公认的正确行为准则,通常由道德准则、道德习惯和道德规范组成。
2. 道德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要求和个人修养,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能力,包括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动三个方面。
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 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们行为准则的表现形式,但它们在内容、形式及制裁力度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2. 道德是个体内心对善恶、对社会要求的主观认识,具有自愿性和无权力制裁性;而法律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强制性规范,具有强制力和权力制裁性。
3. 道德主要通过道德约束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个人品质的提升,而法律主要通过法律制裁来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三、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1. 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但在内容、形式及执行机构上有区别。
2. 道德规范主要是通过社会风气、个人教育和道德评判等方式实施,没有具体法律效力;法律法规则由立法机关制定,并通过行政、司法等机构执行,具有具体的强制力。
3. 道德规范往往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自觉,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而法律法规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如刑法、民法等。
四、遵守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1. 遵守道德和法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2. 遵守道德可以促进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个人品质的提升,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3. 遵守法律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还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了解和掌握道法知识对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
道德规范和道德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高一第二课道法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二课道法知识点总结道法知识点总结一、道法基本概念道法即道德法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它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道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两个方面。
二、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指人们在道德层面上应遵守的准则和规范。
它反映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等价值的认同和标准。
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诚信守信诚信守信是道德规范的核心。
它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信用体系。
2.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体现道德规范的重要方面。
它要求人们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避免歧视和侵犯他人的尊严。
3. 爱心互助爱心互助是道德规范的表现之一。
它要求人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传递温暖与关爱,在困难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4.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原则。
它要求人们公正对待他人,坚持公平原则,捍卫正义,反对各种不公平和不正当行为。
5. 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它要求人们言行得体,尊重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常的交往秩序。
三、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国家和社会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它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
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国家制度的基石。
它规定了国家的组织形式、政治制度、人民权利和义务等。
2. 行政法行政法是国家对行政行为进行管理的法律体系。
它规定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3. 刑法刑法是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制裁的法律体系。
它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相应的刑罚,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
4. 民法民法是对民事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的法律体系。
它规定了人们在财产、人身、婚姻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5. 劳动法劳动法是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的法律体系。
它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四、道法的关系与区别道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道德规范是道法的核心,它反映了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高一政治上册第二课复习资料整理
高一政治上册第二课复习资料整理高一政治上册第二课讲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上册第二课复习资料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上册第二课复习资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一>公有制是社会主意经济制度的基础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成员的关系是平等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Δ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②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意义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2、集体经济,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3、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规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实践证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贸经济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①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②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③外贸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三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外商独资企业外贸经济是经我国政府批准,在遵守我国法律的前提下设立和经营的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在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挥起主导作用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①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③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④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其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Δ其他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得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Δ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得的分配方式Δ另外,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①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终原因)②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④实践证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Δ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Δ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Δ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Δ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Δ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①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指市场上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地位平等、等价交换)②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积极的:压力、促进、提高、优胜劣汰消极的:可能造成垄断)③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作用是:处理矛盾、体现公平的依据和准则)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Δ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性Δ①如果没有平等性,竞争就不能展开;相反,不能开展竞争就无平等可言②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护,也是平等的体现③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Δ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二>国家的宏观调控Δ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①不能调节的②不能让其调节的2、市场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Δ市场的缺陷: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②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③市场调节还具有滞后性Δ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Δ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手指平衡Δ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Δ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Δ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Δ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实现;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防止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一方面,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在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困另一方面,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国家必须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以调节;否则,造成收入水平的过分悬殊,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知识点总结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市场调节(1)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又是相对有限的。
为了更好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2)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3)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产品如何分配,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和调节着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
(4)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①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
②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注:商品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一般存在以下关系: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增加产量、消费者减少需求→商品供求平衡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减少产量、消费者增加需求→商品供求平衡2、市场体系(1)含义:每类市场都是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素组成的。
这些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2)地位: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3)什么样的市场体系要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4)怎样建设现代市场体系①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要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从而实现市场准人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
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知识点总结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课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背景(1)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罗网,取得日新月异进步时,中国仍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
(2)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2.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3.艰难探索(1)历程:①阶级: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②形式: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2)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①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打压民族资产阶级。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过程1.开端:五四运动(1)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2)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2.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3.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4. 四个阶段: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5.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争和解放战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党的组织是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6. 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7.体现特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1)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
高一政治第二课
C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例:20多年来,我国改革了选举方式,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 由过去的乡镇一级扩大到县一级,实行了普遍的差额选举。我国选 举方式的改革:
B
A.使我国人民直接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 B.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加充分地行使民主权利 C.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D.使我国国家机构成为人民利益的执行者
(二)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社会经济制度
物质生活水平
国家性质
选民文化水平
第二课第一框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我国采取的什么的选举方式,由什么 决定的?体现了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要采用符合人民利益的选举方式;同时我 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人口众多 、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决定 了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采取直接选举 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方式。
[例1] 下列选举方式属于间接选举 的是 ( ) A. 全班同学投票选举自己的班长 B.县人大代表选举市人大代表 C. 某村村民选举村委会主任 D.某乡镇选举本乡镇人大代表 答案:B
例2] 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1)物质生活条件 (2)国家性质 (3)选民文化水平 (4)候选人的结构 构成 ( ) A.(1)(2) B.(1)(3) C.(1)(2)(3) D.(1)(2)(3)(4) 答案:C
第一单元第二课民主选举
直接选举
社情民意反映 制度
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专家咨询制度
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民参与政治 活动的方式
社会听证制度
农村村民自治 城市居民自治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2、村民(居)自治的内容
高一政治第2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政治第2课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一政治第2课主要涉及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
本文将对该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1. 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当时激进思想家们开始在中国推广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并成立了早期的共产主义团体。
2.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中国共产党最初是在1921年由陈独秀等人在上海成立的。
当时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政治觉醒的开始。
3. 党的先锋队作用的确立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和坚持武装斗争的方式,成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先锋队。
4. 党的发展与分裂在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若干次严重分裂和思想斗争,但始终保持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5.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得以长期坚持和壮大的重要基础。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一些重要的组织调整和制度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1.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谋利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
2. 党的纲领和路线党的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固定和明确的政治主张和行动指南,党的路线是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总体方针、政策和任务。
3.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通过推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党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和有力的组织架构。
5. 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价值追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和其性质和作用是高一政治第2课的主要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点高一政治主要以经济生活为主,我们在学习政治必修1第二课的时候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1第二课知识点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盈利。
B、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不利地位亏损。
C、相等不亏不赚。
它决定了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3)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社会劳率↑单位时间产品数量↑劳动时间↓①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第二课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第2课
第2课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 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
-政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集体行动来处理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关系的活动。
-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政权制度以及政治思想的学科。
-政治学的目的:了解政治的规律,提出政治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政治活动提供科学指导。
2.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喑境地。
2、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3、探索复兴之路: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4、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5、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心骨诞生)(1)成立条件:①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③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3)历史意义:①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②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高一第二课道法知识点
高一第二课道法知识点道法知识点是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道法知识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下面将从刑法、民法和法律常识三个方面介绍高一第二课道法知识点。
一、刑法刑法是调整社会犯罪行为的一门法律学科,学习刑法能够使人们了解犯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危害性,自觉遵守法律,预防犯罪。
在高一的道法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以下几个刑法的基本知识点:1. 刑法的定义和作用:刑法是规定刑罚和刑事制度的一门法律学科,其作用是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2. 犯罪构成要件:学习刑法,我们需要了解犯罪构成要件,例如主体、客体、行为和结果等要件的含义和作用。
3. 刑法的分类和性质:刑法可以按照犯罪性质分为普通刑和特殊刑,可以按照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二、民法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学科,学习民法能够使人们了解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和解决方式,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在高一的道法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以下几个民法的基本知识点:1. 民法的定义和作用:民法是规定民事关系的一门法律学科,其作用是保护市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民事主体和客体:学习民法,我们需要了解民事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和特点,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归属。
3. 民法的分类和适用:民法可以按照民事行为性质分为因果关系民法和无因果关系民法,可以按照特殊法律关系分为家庭法和物权法等。
三、法律常识法律常识是对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学习法律常识能够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在高一的道法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以下几个法律常识的基本知识点:1. 法律的概念和特点:学习法律常识,我们需要了解法律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明确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2. 法律的层级和法律体系:法律常识还包括对法律层级和法律体系的了解,了解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和法律层级的排列。
3. 法律的适用和解释:学习法律常识,我们需要了解法律的适用和解释规则,明确法律的具体适用方式和解释原则。
高一上册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高一上册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③表现:一定数量的货币代表一定量的价值(2)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②表现: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3)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4.纸币的含义与发行规律(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2)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信用工具(1)信用工具的含义:资金融通所使用的工具。
(2)信用工具的种类:商业信用工具(商业汇票、商业票据、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银行信用工具(银行汇票、银行本票、银行支票)。
2.外汇和汇率的含义(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率制度,是指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一般以某一种货币作为标准,用其他国家货币与之兑换。
3.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汇率的意义。
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实力、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和利率水平差异等。
稳定汇率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维护出资人的信心和利益。
4.外汇储备的作用。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汇率稳定而持有的可兑换货币资产。
它通常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对外债务清偿以及在必要时进行市场干预。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对于调节国际收支、稳定汇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金钱是什么?金钱的外延是货币,是度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尺度。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1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广泛真实的民主1、国家的含义: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1)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1)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一)政治权利与自由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二课思维导图
知识脉络: (1)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 特征 (2)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的宏 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 (3)明确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尝试绘制第二课的主要知识点
我国的社 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 制
根 基
坚持基本 经济制度
使市场在 资源配置 中起决定 性作用
双 轮 驱 动
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
第一目:市场调节
资源、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手段 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机制及其优点
第二目: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与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措施
第三目:市场缺陷
市场调节的弊端 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
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目:我国政府 的经济职能
六大职能 科学的宏观调控
含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维导图
第二课 基本框架
第一框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目 市场调节
第二目 市场体系
第三目 市场缺陷
我国的基本 经济制度
第二框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目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知识脉络: (1)阐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介绍市场调节机制的优点和缺陷 (2)介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的基础,明确现代市场体 系的特征及形成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清单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清单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 .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近代中国国情(内忧外患)(2)两大历史任务及关系(前者为后者创设前提,开辟道路)(3)近代探索的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4)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帝国主义不允许走;封建势力不愿意走;民族资产阶级没能力走)2.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中国共产党诞生①成立的条件(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爆发)②诞生的意义(中国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有了主心骨)③党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④三大法宝及其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2)新民主主义革命①性质②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③“新”的体现(从领导权;革命前途;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方面阐述)④胜利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中国革命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的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②是对中国的意义;③是对世界的意义)(5)毛泽东思想①形成②评价③意义④1945年,在延安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从国营经济;管理经验;个体经济;国际形势方面阐释)(3)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4)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群众方面;经济方面;政治方面)(5)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辟了道路;实现了改造;建立起制度;完成了社会变革)2.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课本P28第一段内容)(2)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务(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成就,并得出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课本P29 两段正文内容)补充: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产生的深远影响(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的鼓励了帝国主义阵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1、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及其作用 (A)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
务活动的各行各业的总称,又被称作为广义的服务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起着基础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A)
权利:(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2)取得劳动报酬(3)休息休假(4)获得劳动保护(5)接受职业培训(6)享受社会保险后福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8)依
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最基本)(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5)遵守职业道德
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任何权利的实现总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3、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B)
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1)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2)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
(3)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幅上升
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高新技术的运用,大幅度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1)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第三产业
(2)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改造,大批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
(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答复上升,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导力量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劳动者依法维权的基本途径(B)
首先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
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法律关系,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劳动合同依法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劳动争议主要方式: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协商:基础:自愿、平等;地位:协商是劳动争议处理的一种选择程序,不是
必经程序。
调解:不具有法律效力;地位:是法定程序,但不是必经程序
仲裁:机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方式:公断与裁决,一裁终裁;
地位:处理劳动争议最重要的环节,是法定的必经程序
诉讼:最终程序。
前提: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使用的时限:收到仲裁决议书15天内
5、正确对待择业、就业和创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C)
误区:一是过分看中单位名气,二是过分追求经济待遇
如何正确择业:
①既要考虑个人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②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考虑未来发展空间
③既要了解职业岗位要求,又要考虑自身主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