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解析

合集下载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2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再别康桥》,1920年,2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必修1)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必修1)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雨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2.力量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观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力量。

3.情感目标领悟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把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许多流派,消失了许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月,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高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日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及背景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闻名诗人。

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之一,并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喜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剧烈感情和对美妙将来的热闹憧憬,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与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苦痛,心中布满了迷惘的心情和朦胧的盼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特别喜爱,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学问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像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2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1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2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1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从“三美”入手,赏析《再别康桥》【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它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雨巷年级高一学期上期第1学段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通过朗读鉴赏,感受全诗音韵美;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朗读鉴赏诗歌教学思路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梳理诗意鉴赏诗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教学方法感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材《雨巷》、《雨巷》的配乐教学朗诵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初步感知诗意 1、播放《雨巷》配乐朗诵;2、整理诗中字词。

【活动一】1、欣赏朗诵,初步感受诗歌优美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通过配乐朗诵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梳理诗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诗歌意境。

1、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2、介绍《雨巷》的写作背景。

3、解析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的含义【活动二】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意境怎样?2、全诗的感情基调怎样?3、诗歌向读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4、诗人期盼遇见的丁香姑娘,其象征含义有哪些?在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基础上,理性感悟诗歌含义。

由浅入深依据文本赏析诗歌意义,作者情感倾向。

三、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1、分析讲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艺术特色。

2、老师在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补充明确诗歌的艺术特色:①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②复沓句式的妙用;③词的重叠运用④诗歌所押“ang”韵和排比修辞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活动三】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然后派代表发言。

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要借助恰当的艺术方式传达出来,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纯熟的艺术特色四、巩固拓展迁移推荐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活动四】1、背诵《雨巷》2、鉴赏《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docx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docx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雨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 -- 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作者及背景戴望舒 (1905-1950) ,浙江杭县 ( 今余杭 ) 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8 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 年 4 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 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古往今来,离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仍然闪耀着晶莹的光芒。

而在这众多的离别诗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它独特的美广为传颂。

《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一、构思巧妙:气氛轻松。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

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送别张生去赶考时,眼中之景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眼中景即是心中情啊,二人分别时的眼泪,把秋景都给染红了,可见离情多么浓重;《雨霖铃》中柳永在同歌伎女友告别的场面更是沉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悲伤得都说不出话来,哽咽了。

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营造的却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贯穿于全诗的“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等词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轻灵飘逸的氛围。

意象新颖。

诗人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云彩”“青荇”“金柳”“星辉”等可爱的景物,这些意象的存在,淡化了离别之情,而重于对康桥美丽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之感。

二、情景交融。

诗人把离别的主观情绪融于康河的客观风物,康河的风物是美丽而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告别,云彩也不可能带走,然而云彩这个意象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了诗人离别康桥时淡淡的伤感,虽然有离别的伤感,然而作者没有沉溺于伤感,而给人一种飘逸轻灵和洒脱之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诗人把康河畔的柳树比喻成新娘,不但点出了柳之美,而且也传达了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这种眷恋,已经不是由诗人眼睛流漏,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内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里写青荇对他“招摇”,招手,打招呼,让他再呆一会,再看看母校。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备课组第一课时(学习《雨巷》)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听录音,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主要从复沓句式、叠音词、排比手法、带有很浓的情绪色彩的双音词等方面着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蕴,进而体会诗人苦闷彷徨的心境。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课文:导语设计:播放朗读录音。

如同游丝般的淡淡哀愁,在朦胧的意境中萦绕梦回,今天我们将走近戴望舒,走进一种特殊的美的诗的意境。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1、放录音(第一遍)。

学生合上书本。

静听。

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

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诗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对。

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

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一)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2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再别康桥》,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教案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分别处理,之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理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

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单纯、明朗,而《雨巷》所传达的感情则更加朦胧、复杂,因此,先处理《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读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

《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主要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惆怅,以及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共同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再别康桥》:建筑美《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教学难点】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甚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般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

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是故在引导学生恰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雨巷》1、导入导入语: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

提问: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每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以及写下了些什么。

首先请几个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朗读《雨巷》。

其它同学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2、从主要意象着手,贯穿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1)读完全诗,大家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诗中具体的字词说明。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教学设想]《雨巷》和《再别康桥》,都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

但高二语文教科书上只选了后者,前者仅作为课外读物,选编在《语文读本》上。

“非指示性〞教学的选文原那么是:只要是精彩的、经典的作品,就可以拿到课堂里来;而教科书里语言不雅、意韵不深的文章,那么简要地由教师介绍着上,或者干脆不上。

因此,《雨巷》这首意境朦胧、情韵悠远的好诗,准备拿到课堂里,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二不〞、“四自〞原那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笔者新一届的“非指示性〞教改尝试从本学期正式开始,这是第五次。

与前几次相比,预计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同学、老师、专家的感悟与理解面前,能更自信地对待自己的观点,不会盲目趋同。

本次教学流程基本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常规形式进行:教师激趣;学生初读文本,交流原初体验;再读文本,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提问讨论,深化阅读;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研读心得;学生反思,肯定优点,直面不足,并提出调整对策;教师提供课外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每人发一X16开备用纸,边读边写,将自己的感想和体验及时记录下来。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同时培养,自信、主动、合作等心理品质也一起训练。

《语文读本》上的《雨巷》,正文前面有阅读提示,不利于“非指示性〞教学,因此弃之不用,另外打印一份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一.教师激趣现代文学时期,我们某某大地上开满了文学的鲜花。

徐志摩,这位才子诗人,已经向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今天,一位叫戴望舒的诗人,又将用浪漫的笔调、迷离的情怀,向我们描述他的雨巷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雨巷》,走近美丽的丁香姑娘。

二.自读两遍,说说原初体验导语: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后〕请再读一遍,然后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读一篇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现在,请用一句话,说说你的体验与感受。

【K12学习】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

【K12学习】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2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再别康桥》,1920年,2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从容说课《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氛围,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诗歌《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

这两首诗是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并尽可能的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期让学生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全面发展自我。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背景和诗歌内涵;2. 能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格律、修辞等特点;3. 能写出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有关壮丽山川的典型音乐,引导学生产生热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然后,利用PPT演示有关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图片,以及与诗歌相关的常识背景。

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情感和时间感去感受诗歌的气氛和情感。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整篇诗歌,并指出一些诗句,以及表现技巧。

在理清《雨巷》的词语、句子、音乐、美术空间,并让学生回答产生何种感情,了解作者的题意,用现代的语言再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在《再别康桥》中,通过音调、韵律、意象、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特写,想象作者经历的事实等等。

3. 探究以学生的诗歌理解为基础,从表现形式、韵律特点、修辞运用等方面谈论一下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和理解的讨论,再加深和拓展问题。

如,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的诗歌?为什么?此外,“再别康桥”的主人公是汉口,有无涉及作者的社会背景?4. 自由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和《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感悟文,表达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和赏识等方面的思考。

并分享自己的文章,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说课稿修改1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说课稿修改1

《雨巷》与《再别康桥》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两首: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以及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我将两篇诗歌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两篇诗歌分两课时完成。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与《再别康桥》都是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而《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从学习中让学生重在体会他的诗歌具有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诗境。

3、教学重难点《雨巷》这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则成为重难点。

而《再别康桥》重点则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则是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二、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诗歌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2 《诗两首》教学设计萍乡三中:刘长风《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欣赏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音配像朗读),同时浏览CAI课件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自由朗读,感受体验这首诗的音质和情调。

二、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7题。

(15分钟)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彷()徨②彳亍()③踟躇(蹰) ( )( )④圯( ) ⑤凄婉()⑥颓圮()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雨巷》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作者及背景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

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

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 chàng)(三)合作探究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明确:一是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

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文本分析(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明确:不能。

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

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

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

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

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

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

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

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

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

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

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

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独具特色的意象。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有一座桥,风景优美;有一首诗,脍炙人口;有一个人,风流倜傥。

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这座桥,感受这首诗,解读这个人。

(二)自主收获1.了解作者及背景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

徐志摩的诗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字句清新、音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富于变化。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徐志摩追求个性解放,生活理想是:爱、自由、美。

《再别康桥》的写作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此诗。

一种是,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2.文体知识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去追求新的格律。

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三)合作探究1.听范读,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别康桥》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景物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等。

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文本分析(1)《再别康桥》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尾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可以互换吗?明确:不可以。

“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作铺垫;而“悄悄”放在最后,与上节中的“沉默”相呼应。

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心情的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去时情感的默然神伤。

(2)《再别康桥》中描写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明确: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

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这幅图画融入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

这种情绪还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整首诗,情与景高度融合,物与我浑然一体,构成了柔婉清新的意境。

(3)如何理解《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明确:①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的视觉以无限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