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精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精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4e74de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a.png)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诗歌内容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登岳阳楼》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结构、意义和主题。
2. 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视频等。可以选择一些与岳阳楼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便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对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感受。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因此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可以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张桌子和小黑板,以便于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时能够互相交流和展示成果。
5. 题目:请以《登岳阳楼》这首诗为例,分析古代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答案:古代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多样,如通过意象描绘、修辞手法运用、直接抒情等。以《登岳阳楼》为例,诗人通过对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诗人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登岳阳楼》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分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登岳阳楼》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文,对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接触过一些自然景观,对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可能有一定的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登岳阳楼》。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ab936e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5.png)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学习如何通过掌握古典诗歌中的意境来体验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②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③通过反复阅读、联想想象,学会置身诗境,通过意境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首诗来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我们应该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境地。
〖教学难点〗“裂”“浮”字妙处的认知。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激发兴趣从古人登高必赋开始,然后结合杜甫的《登高》,感知杜甫诗的风格和情感。
在必修三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攀登》一诗。
你还能背诵吗?(学生们一起背诵)是的,背诵得很好。
哪个学生能说出这首诗选择了什么艺术概念,塑造了什么艺术概念,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吗?清晰:意境: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寂凄凉(萧瑟凄凉),浑厚宽阔。
情绪:流浪多年,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
今天,我们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选择了什么意境,塑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二、朗读背诵,整体感知1、让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2、老师做阅读提醒。
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深深的叹息,需要慢慢阅读。
近几十年来,首联从“过去的气味”到“现在的世界”都蕴含着沧桑的情感。
如果你读得快,意味着不同。
这可能就像仇恨所说的“快乐第一次登上”。
点对联写岳阳楼的风景,读的时候一定要有纵视之意,尤其是“日夜浮”三个字要慢读—好像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个对联感叹,要用深刻的语气读:颈对联说个人,有无限的辛酸,低调为好;尾对联说,中国充满了悲愤,音调略有上升——这就是全诗的高潮。
3、学生朗读。
三、知人论世,感受情绪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部门一路漂泊到岳阳。
这首诗是诗人爬上长期痴迷的岳阳楼,看着家乡,感受风景的杰作。
57岁,距离人生终结只有两年。
他患有肺病和风痹症,左臂枯萎,右耳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07e72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d.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本诗,在诵读中体悟诗人不顾个人悲苦,心怀天下的无私情感。
2、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一、导入杜甫晚年在西南漂泊,他怀念长安,曾写过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他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他的先祖杜预也是长安人,所以长安既是当时国家的首都,又是他的故乡。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杜甫也是,他想回乡终老,于是开始从四川出发还乡,可是没有回到长安就病死途中。
当时长安在安史之乱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手中,而且唐朝从玄宗后期到肃宗时代,中央政府逐渐失去威信,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很不平静,只能依靠水路。
这首诗就是写杜甫在旅途中坐船来到湖南,登岳阳楼的感触。
二、诗歌解读问题1:诗题是“登岳阳楼”,第二句点明“今上岳阳楼”,则诗歌的内容一定是关于杜甫在岳阳楼上所见所思,他的立足点是岳阳楼,不是洞庭湖;重点也是写在岳阳楼上眺望,不是只写洞庭湖的湖景,这是必须要注意的。
那么谁能找到诗人杜甫登上岳阳楼所眺望景象的诗句,并且能给大家分析一下?答1:第二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二国在岳阳楼的东南方向分界,太阳月亮整天漂浮在洞庭湖上。
问题2:根据课下注释我们了解到“坼”是分裂的意思,这位同学理解为吴楚二国在岳阳楼的东南方向分界,太阳月亮整天漂浮在洞庭湖上。
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几幅地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杜甫在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是符合事实的吗?答2:不符合。
从地图上看,第一,吴国并不在楚国的东南方向,而是在正东方,甚至可以说是东偏北一点;第二,吴国离岳阳楼相距甚远,杜甫不可能见到“吴楚东南坼”的景致。
问题3: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
杜甫不可能见到“吴楚东南坼”的景致。
《登岳阳楼》教案-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教案-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619082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e.png)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体会本诗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2、思维的发展与品质: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
3、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理解和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体会本诗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火爆,推动国人对古诗的学习。
趁着东风,学校近期开展了“古诗微电影”大赛,要求参赛作品用镜头再现诗歌内容之美,拍出古诗意蕴。
你班商议后决定拍摄《登岳阳楼》,用镜头记录岳阳楼之美景,再现杜甫之情怀。
请大家结合诗歌《登岳阳楼》和助读材料,群策群力,赢得此次微电影比赛。
拍摄任务主要分为三项:任务一:我为微电影选取景物、设计画面(理解诗歌意象,描绘诗歌意境,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任务二:我为微电影选取封面(理解诗人情感,感悟诗人情怀)任务三:我为微电影朗读配音(设计朗读脚本,品味诗人情感的层层递进)二、任务一:我为微电影选取景物、设计画面(理解诗歌意象,描绘诗歌意境,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诗句选取意象画面设计(请用语言描绘具体的画面)拍摄手法(近景、远景、特写、全景)传递的情绪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任务二:我为微电影选取封面(理解诗人情感,感悟诗人情怀)微电影已基本完成,现需设计微电影的封面,请你从视频中选取一个镜头作为封面,要求:能体现杜甫的情感、能触动人心。
(学生各抒己见)——(问题指向)赏析“凭轩涕泗流”:为什么落泪的镜头最能体现杜甫的情感,最能触动人心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来探讨诗人落泪的原因。
【教师预设】(1)为自身、为亲朋流泪: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705c41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7.png)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在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对比中,更深刻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在李、杜对比中,深刻体会杜诗的风格和杜的情怀。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洞庭湖上,一岳阳楼,古往今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
大家请跟我诵读这样的字句,一楼何奇?一楼不奇。
奇的是众文人的才华,众文人的情怀。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上感慨,那句话是?这就是范的情怀。
在中国历史上,像范这样忧国忧民的伟大人物是从不会寂寞的,就像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杜甫,也留下了千古佳作----《登岳阳楼》。
请听范读。
有这样一副对联,对二人作了如此比较。
提问。
后乐先忧,范希文差不多了解这个道义;昔闻今上,杜少陵才可以谈论诗歌。
范在杜后,但可见后人对杜的评价高。
《金玉诗话》有评:“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不知少陵心中吞几云梦也。
”杜甫此诗一出,后人不敢复写洞庭,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杜甫绘景太妙,还是情怀感人至深?众多同样题材的诗词中,单单给了杜甫这么高的评价,这节课就让我们鉴赏一下杜甫这短短的五言律诗,看看妙在何处?二、吟诵1、全体背诵2、同学们首先获得的感受是什么?3、在这样的基调上再次吟诵,个人背诵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吟诵古诗要注意两点:(1)理性把握。
知人论世,走进诗人内心,感同身受。
想当时,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年老体衰。
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2)感性表现。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2eec55d52d380eb62946dd6.png)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登岳阳楼》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诵读中的一篇,《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
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
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一、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新课标”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文言最难的还是字词意思的落实,因此在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登岳阳楼》一、导入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
同时,在具体阅读阅读某一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二、分析诗歌全班朗读《湘夫人》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今天我们要学的杜甫的《登岳阳楼》,也是写洞庭湖。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诵读《登岳阳楼》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诵读《登岳阳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7f305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d.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诵读《登岳阳楼》教案课题:登岳阳楼【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4、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学习流程】一、导语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
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
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识链接(一)识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二)知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83b986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02.png)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置身诗境,研读诗作内容;3.缘景明情,探究诗作感情和艺术特色;4.比较阅读,训练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置身诗境,研读诗作内容;2.缘景明情,探究诗作感情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比较阅读,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一生漂泊,孤苦无依,穷困潦倒,尝尽人间艰辛,却时刻不忘国家和人民,自己住的茅草屋被风吹倒了,却还大呼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拜读他的一首诗——《登岳阳楼》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填空)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一生漂泊,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诗作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
(沉郁顿挫: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抑扬起伏)2、写作背景: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朗诵训练:1、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二二一,二一二);2、学生自读,强调感情得把握:3、诵读指导,同时简单分析内容和感情: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78c164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5.png)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 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4. 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和赏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难点:领会诗歌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提问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些著名的楼阁参观呢?学生 A:我去过黄鹤楼,那里的风景很漂亮。
老师:很好,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楼阁之一。
那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岳阳楼呢?学生 B:我知道岳阳楼,它在湖南,很有名。
老师:对,岳阳楼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有一位诗人,他登上岳阳楼后,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你们知道是谁吗?学生 C:是杜甫吗?老师:没错,就是杜甫。
他的《登岳阳楼》描写了登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景色,以及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忧国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感受一下杜甫的诗歌魅力。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提问: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登岳阳楼》这首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吧。
你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呢?学生 A:我觉得是表达了诗人对岳阳楼美景的赞美。
学生 B:我认为是诗人在抒发自己的忧愁和苦闷。
老师:很好,你们都有自己的理解。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中的具体词句,看看它们是如何体现主题的。
老师:诗中有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景象呢?学生 C:好像是说洞庭湖把吴楚两地分开,天地仿佛在湖水中日夜漂浮。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d73791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e.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课题名登岳阳楼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诵经典,品味语言和体悟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本诗,为背诵打基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余秋雨说:“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告诉全社会,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
……在他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
他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或者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登岳阳楼》。
二、介绍作者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是“三吏”、“三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
2.千古诗圣生平简介:读书漫游时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斗志昂扬、激情满怀困守长安时期:“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开始转向现实主义风格战乱为官时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宁为太平盛世犬,不做流离乱世人。
”——着重表现人民困苦漂泊西南时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洒杯。
”——凄凉、悲怆的哀叹三、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d083c7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7.png)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岳阳楼自古备受文人青睐,这与它作为四大名楼之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大名楼指的是哪四大楼呢?四大名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和山东烟台蓬莱阁(山西永济鹳雀楼、四川绵阳越王楼、云南昆明大观楼)。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知人论世,走进诗圣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诗风以沉郁顿挫为主。
(四)自学梳理1.通过朗诵,想必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明确: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意境:辽阔雄伟、开阔博大、孤单漂泊2.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是怎样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明确: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之后对洞庭湖的描写酝酿气氛。
(五)互学探究任务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活动一:颔联中表现力极强的词语是哪两个?你能说说炼字的妙处吗?【炼字题答题技巧】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2、描画面——把该字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
如果有手法,需要点明手法3、析效果——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活动二: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写作背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
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诵读中的一篇,《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
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
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新课标”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文言最难的还是字词意思的落实,因此在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登岳阳楼》
一、导入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
同时,在具体阅读阅读某一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二、分析诗歌
全班朗读《湘夫人》
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今天我们要学的杜甫的《登岳阳楼》,也是写洞庭湖。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并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读一遍这首诗。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开门见山直接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昔闻”是渴望已久;“今上”是如愿以偿甚喜,也就是说表达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
“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二是认为,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这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
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名句。
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唯剩一条孤舟。
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五六狭窄,似乎不大相称。
(结合课后第二题)其实,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涕:眼泪泗:鼻涕这里应偏意“眼泪”
戎马关山北,笔锋又一转,这里又显广阔胸襟。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
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为什么不直接抒发爱国感情?
自己越惨,越想着国家,更显伟大胸襟,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而杜甫即使在困厄时也想着国家“穷也兼济天下”,在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赏析(绘景--摹情--述情)
欣赏一首优美的诗歌通常是欣赏它的意境,主要从景和情来把握。
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的这种广阔无垠,烟波浩淼的壮阔景象,而杜甫此时年老体弱,亲朋音讯,显得十分的渺小。
又想到边关战事又起,国家有难,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顿时有一种凄苦、哀伤的情感产生,这时倚靠窗边,独自流泪,更加体现了这种忧国忧民,伤时忧世的情怀。
四、全班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五、作业:课后习题。
请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做比较,说说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