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法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色扮演法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濂水中学杜华

一、概念界定

1.角色扮演法的概念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以莫雷诺为代表的心理剧论者和群体动力学论者发展起来的。本文所研究的角色扮演法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涉及价值争论、事关道德两难等问题情境,在学生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角色内涵,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

2.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

乔纳森•海德特的社会直觉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在指导我们思索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运用道德导向的正向学习作用,从而探索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儒效篇》里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可以将知识内化为观念,从而指导行为。由此可见,具有实践意义的角色扮演法承担了“行之”的任务。

二、角色扮演法的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法的运用,既有利于学生树立角色认同感、完善学生人格、推动学生行为模式社会化,又对教师的教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角色扮演法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完善,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适当的角色扮演法能够促进未成年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发展。

2.角色扮演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是孩子最初的学习方式,而角色扮演则契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角色扮演法有助于改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枯燥的特点,有利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在一个个情境问题的解决中,从课堂经验启发中学生获得了解决自身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可以帮助学生厘清道德标准,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当今社会多元价值冲突,客观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更多地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任务,而运用角色扮演法精心设置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两难冲突,在辨别是非方面更具有实际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4.角色扮演法是课程标准的外化,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角色扮演法切合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标准的外化。运用角色扮演法可改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知性德育为主的尴尬,减少德育知识的灌输,避免学生沦为美德的口袋(柯尔伯格语)。

三、角色扮演法的操作步骤

1.情境设置

角色扮演能否成功依赖于情境设置是否恰当,这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选择活动主题,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置具体情境,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角色选择,安排观察者并布置任务,充分预热班级等。

2.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实际表演。教师既要灵活调控扮演过程,也要引导观察者进行观察。为了获得最佳的活动效果,一般扮演时间控制在5-8分钟比较适宜。3.讨论分享角色扮演活动正常情况下在解决问题后会自然结束,如果出现一些表演不充分、偏离主题等情况,教师要及时中断活动。无论是哪种方式结束,最后都必须进行讨论和分享,以达到道德认知具体化、道德行为规范化。

四、思想品德课角色扮演方法示例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角色扮演法。

1.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学中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此技术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坐在其中一张,扮演冲突一方,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另一方,而让来访者所扮演的两方持续对话。空椅子技术本质就是一种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内射表面化,使扮演者充分地体验冲突,在冲突中能接纳和整合不同双方的观点,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涉及心理冲突和道德两难问题时可以通过空椅子技术来解决。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

课行为与后果P76海因茨偷药,“海因茨因为妻子得了重病急需一种新药,但是药剂师高价出售不肯通融,面对家境的贫困、妻子的绝症以及药剂师的毫无同情心,海因茨到底该怎么办?”我设置了情境,让学生进行空椅子技术的角色扮演。首先,学生坐在一张空椅子上呈现为了挽救妻子生命而想去偷药的那个海因茨,对着另一张的空椅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然后再换坐到对面椅子上扮演为了道德清白而压抑自己内心焦虑的海因茨,如此反复,让扮演者充分在偷与不偷之间进行分析和阐述,直至扮演者最终做出倾向性抉择。然后,让观察者提出问题,扮演者分享感受,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形成“每种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观念。空椅子技术也适用于很多倾诉式宣泄或与他人对话,如苏教版七年级学会尊重他人、八年级上册有关与父母老师对话等课题,都可以采用此种角色扮演。

2.新闻发布会与辩论赛

青少年关心社会发展可以从关注时事政治做起,笔者在每节思想品德课前5分钟,让一位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进行新闻发布,听众就某一件热点新闻进行讨论、点评。最后由发言人对讨论进行总结,并对参与的同学打分。以此形成良性刺激,激发学生关注时事和培养他们爱思考的能力。结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要求,笔者还开展了“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的主题辩论赛,推动学生认识到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法治和德治从来就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笔者连续几年组织学生开展此类主题辩论,2014年组织年级辩论赛,在教育电视台播出;2015年组织了和兄弟学校的两校学生团员辩论赛,被报纸刊登。经过辩论赛的洗礼,学生在阐述问题和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对道德法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3.模拟法庭

法律常识教育是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要求培养“遵纪守法,能够学会依法维权”为目标的能力。模拟法庭是思品教学中可以开展的扮演活动。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遵纪守法单元,涉及的法律内容较多,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学校保护,更需要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因此,笔者在教授该单元内容时,结合书本“筑起防火墙”一课中丁某的案例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进行模拟法庭的扮演。案例如下:初中学生丁某,母亲过世,父亲沉迷赌博,不仅对丁某疏于管教,而且将母亲留给丁某的遗产输光。丁某经常出入网吧,结交了一些社会不良青年,虽经老师教育也不思悔改。因玩游戏缺钱,他在不良青年的唆使下对两位女青年进行了抢劫。由学生自发选择扮演角色后,首先要给学生观看模拟法庭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庭审判的一般程序;其次,给学生分析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参加角色扮演的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法律资料,并做详细的笔记,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开展完模拟法庭教学后,学生对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有更加直观和深切的体会,重难点问题都迎刃而解。模拟法庭适用于很多涉及行为与后果的法律知识,只要精心组织、充分准备,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

4.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要求一组同学在进行表演后,两者角色交换后再次表演。其实质是换位思考。要求扮演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将自己的内心与对方进行共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处于成长叛逆期的初中生,经常会因与父母观念不同而发生一些爱的冲突,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这样的相处模式对亲子双方都是一种伤害。而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则对这类型的问题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有话好好说》中因为孩子晚归而爆发的母子冲突。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该情境,在充分预热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组两位同学表演完后需要交换角色再次表演,然后进行分享。这样能让扮演双方都能认识到不同身份的不同心理需要和出发点,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后的学生会从父母看似严厉的批评里看到关爱和焦虑,也学会能主动、友善又耐心地和父母沟通。初中思品课《神奇的生命》《感恩父母》等课题都可以运用此方法来进行教学授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