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 引言1.1 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英两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种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非语言交际中,中英两国人的表达方式和肢体语言都存在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在语言交际中,中英两国的习惯用语和语法结构也有所不同,容易引发歧义。
身体语言、交际方式和礼仪规范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沟通不畅和误解。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加强中英交际的关键。
只有通过增进文化互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习惯和偏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通过加强文化沟通,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中英交际关系,实现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200字】2. 正文2.1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在中英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表达情感、态度和意图时会有不同的方式,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不畅或产生误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1. 眼神交流:在中国文化中,眼神交流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直视对方的眼睛表示尊重和真诚,而在英国文化中,有时直视对方的眼睛可能被认为是无礼或挑战性的行为。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对方的文化背景,适当调整自己的眼神交流方式。
2. 身体接触:在一些西方国家,身体接触通常被视为亲密的表达方式,比如握手、拥抱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身体接触通常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度的身体接触可能被视为侵犯个人空间。
在交流中需要谨慎使用身体接触,避免引起误解或不适。
3. 姿势和手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姿势和手势习惯。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鞠躬是一种尊敬的姿势,而在西方国家可能用握手表示问候。
手势也有可能产生误解,比如在西方国家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可能被视为侮辱。
在中英交际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非语言交际习惯至关重要。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和沟通中所面临的不同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等差异。
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交际能力。
以下将从交际方式、语言习惯和商务礼仪等方面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首先是交际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中注重面子、尊重和谦和。
在交流中,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言,避免直接表达意见或拒绝。
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坦率和直接,他们习惯使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喜欢拐弯抹角。
这种差异在商务谈判中尤为明显,中国人常常通过非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国人更倾向于直接问问题和交流。
其次是语言习惯。
中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中文中,流畅而婉转的表达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则更加注重简明扼要,追求效率。
中式英语往往比较繁琐且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和诗词,而英式英语则更加简洁直接。
这种语言习惯的差异会导致中英文交流时的理解误差和沟通困难。
再次是商务礼仪。
在商务上,中英两国的商务礼仪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在商务场合上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经常以宴请为手段来表达友好。
而英国人更注重效率和简洁,商务谈判通常更为直接和务实。
英国人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言辞和面部表情。
在面对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需要注意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产生误解和不愉快。
在中英交际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
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该注意语速、掌握委婉语言和简洁表达的技巧。
在商务场合上,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和形象,避免过于直接和冲突的言行。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而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差异,提高翻译质量。
一、语言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而在汉语中,句子的成分排列却是比较灵活的。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也存在着词性、词义和用法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巧妙的选择。
二、文化差异中英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习惯和信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崇尚“和谐”和“忍让”,而英国人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翻译中,就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传达准确的意义和情感。
在翻译文学作品或口译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中的习惯、节日和信仰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贴切和生动。
三、表达习惯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文表达通常更加直接和简洁,而中文表达则更加留白和含蓄。
翻译中需要注意到这种差异,确保在传达意义的不失去原文的风格和气质。
在翻译商务文件或法律文件时,还需要考虑到中西方在用语和表达上的差异,以避免出现理解上的歧义和误解。
四、解决方法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确保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在译文中巧妙地处理语言和表达的差异。
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和研究,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以确保翻译的文化适切和通达。
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比如机器翻译和语料库检索,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理解并处理好这些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和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引起人们对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视,并为跨文化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和探究
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和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英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结构和语法上,更体现在文化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言语交际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究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
一、文化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英文化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文讲究修饰和委婉,比如“您好”“请问能不能帮忙”等用词,这体现了中式礼貌的表达方式,而英文表达则更加直接和简洁。
第二,中文往往喜欢使用比喻、暗示、寓意等修辞手段进行思想表达,而英文则更注重清晰、直接的表达方式。
第三,中文有很多成语和典故,这些都体现出中文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英语则借助于文学作品、广告和流行文化等,体现出英文文化的时代感和生动性。
第四,中文表达中经常使用敬称“先生”、“小姐”等,而英文则没有这种称谓,只有先生(Mr.)、女士(Mrs.)、小姐(Miss)等称呼。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十分不同,这也意味着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文往往以整体为中心,喜欢展开细节的叙述,句子中经常使用“的”字和成语等修饰语,生成的文字会显得十分委婉,缺少直接、简洁的语言。
而英文则更为直接和简明,讲求逻辑,表达方式会更为清晰和准确,这也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三、言语交际习惯的差异言语交际是一种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交际行为。
中式言语交际往往体现出“一问三不知”、“半推半就”的特点,因此谈判、沟通等交流都会更为细致而缓慢。
而英语交流则更加直接、开放、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即使直接反对也并不会被视作无礼。
四、结语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确实存在,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言语交际习惯都存在明显差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掌握外语是一种重要的机会,也是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视野,借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误解、冲突和障碍。
这种差异涉及到语言、礼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文的词汇量较大,多以汉字为基础,而英文则注重语法和时态的准确运用。
在交际中,可能会出现意思不清、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交际方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谦虚、尊重和面子,倾向于间接表达和避免直接拒绝。
而英国人则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直接表达,更加注重个体权益。
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英国人直接了当、不够委婉,而英国人则会觉得中国人拐弯抹角、含糊其辞。
价值观的差异也是中英交际中常见的文化差异之一。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家庭和谐、长辈尊重,而英国人更加强调个体自主、独立和平等。
这可能导致在交际中,双方在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习惯上产生误解和冲突。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对交际产生影响。
中国人倾向于以整体性思维为主,注重关系和上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区分。
英国人则更加注重逻辑性思维和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交际中,中英双方可能会对问题的看法、解决方案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产生误解和偏差。
为了解决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双方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注重倾听和沟通的双向性。
在语言表达上,应该尽量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并且主动确认对方的理解。
在礼仪上,应该尽量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并且避免侮辱或冒犯对方的行为。
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双方应该学会欣赏、包容和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双方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交际模式,并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表达方式、交际习惯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探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沟通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两种语言文化。
一、语音和语调中文和英文在语音和语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语音较为平板,发音相对单调。
而英文语音较为抑扬顿挫,发音富有变调和音节的起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语言韵律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中文注重平衡和稳重,英文则更偏向于生动和变化。
学习者在掌握两种语言时需要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差异,避免因为语音上的差异而造成交流障碍。
二、词汇和语法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文词汇量丰富,有许多成语、俗语和谚语,文言文和口语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而英文词汇则更加直接和实用,表达方式更加简洁。
在语法方面,中文重视主谓宾的顺序和修饰成分的多样化,英文则更注重时态、语态和句子结构的变化。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和对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三、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讲究礼貌和谦逊;而在英文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坦诚,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待沟通和交流的态度和偏好。
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者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的差异,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和冲突。
四、习惯用语和语境理解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学习者需要通过对比和实践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两种语言。
语言文化差异也为跨文化交流和交融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了解和尊重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英语翻译中英语文化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英语翻译中英语文化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英语翻译在外贸、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极大地影响了英语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了解文化差异来优化翻译效果。
1、语言形式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语言形式、词汇表达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翻译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表达感叹的单词"wow"非常常见,而在中文中却很少使用。
因此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将"wow"翻译为“哇”,可能会失去原文中的情感表达效果。
同样,在英语中,有很多不太直接的表达方式,如隐喻、比喻等,而这些表达在中文中可能并不适用。
因此,为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和目标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
2、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背景是两种语言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也是影响翻译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值观、习俗、社会习惯、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
因此,翻译者需要对不同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准确揭示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3、审美标准的不同审美标准的不同是中英文化差异中最常见的一种。
中英两种文化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对颜色、音乐、艺术、建筑、服装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黑色通常被视为一种高质量、高档次的颜色,而在中国文化中,黑色通常被用于哀悼和纪念等场合,因此使用不当就有可能引起误解。
二、如何通过中英文化差异优化翻译效果1、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者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习惯,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转化为目标文。
2、尊重文化习惯和价值体系翻译者需要尊重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冲突或误解。
例如,在翻译中国的风景描述时,翻译者需要避免仅使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而应使用符合西方审美标准的描绘方式。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国和英国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时,双方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特点和倾向性。
这些差异涉及语言、礼仪、习俗、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于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方面,中英交际中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用词的直接与间接性。
英国人常常喜欢以委婉和间接的方式表达意思,尽量避免直接表达不悦或不同意见。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直接与间接的差异在交流中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礼仪方面的差异也是中英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讲究礼貌和尊重,常常以礼貌和客气的方式对待他人。
英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可能在交际中显得更直接和开放。
这种差异在交流中可能造成不同的期望与规范,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适应。
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在中英交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在交际中会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而英国人则更注重时间和效率。
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可能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或小礼物以表达友好和好意,而英国人则更注重合约和交易本身。
这些差异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尊重,以促进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英交际中,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应该学习彼此的文化和习俗,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观点,尝试以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可以促进更良好的理解和合作。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可以通过学习彼此的语言和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参加跨国会议和培训等,来加深双方的了解和沟通。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 引言1.1 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它直接影响着双方交流的效果和结果。
中英两国的文化根基截然不同,造成了很多交际上的障碍和困扰。
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导致误解和沟通不畅;交际礼仪的差异可能会引发尴尬和冲突;时间观念和约会习俗的异同可能会让双方感到困惑;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的诠释也会因文化差异而出现偏差;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碰撞更是让中英交际变得复杂和混乱。
因此,了解和尊重对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处理中英文化交际,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这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
2. 正文2.1 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中英交际中,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文和英文在词汇和语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是一个表意丰富的语言,有很多成语和俗语,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表达。
这就导致了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误解。
语气和语调也是中英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之一。
在中文中,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可以传达很多不同的含义,而英文则更注重准确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
这就需要在交际过程中更加注意语言的细微差别,避免造成误解。
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语言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在交际中可能存在很多隐含意义和暗示,这就需要双方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以减少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要在中英交际中更好地处理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首先是要加强语言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要注重文化交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沟通困难。
要注重沟通和理解,多沟通少假设,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误解,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英文化交际。
2.2 交际礼仪的差异交际礼仪的差异在中英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尊重长辈和保持传统礼仪。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语言影响的表现概述
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语言影响的表现概述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语言影响的表现概述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一直是难以攻克的学习领域。
中国的东方传统形象受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始终带着神秘的面纱。
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无法与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相分离,是其社会特点的重要体现。
对于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同点的研究,是全球化的内在需要。
由经济技术发展而蓬勃发展的文化特色,也会影响到其表现形式――语言的变化。
所以,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是进行语言研究的重要策略。
本文从5大方面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其对英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宗教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不同,语言不应该被看做为一种孤立的、处于真空状态的现象。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次领域。
文化比语言更复杂。
一个人也许可以通过5年的潜心钻研学习一种语言,但他却要花费至少20年才能对一种文化相对完全地掌握。
从本质上说语言根植于文化。
想要解释语言,则必须与其更广泛的话语内容相连接。
语言只有在与文化相联系的时候才能被理解。
1911年,语言学家Boas进一步发展了文化的主要内容,讨论了语言、思想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Boas认为,语言本身并不是构成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
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语言的形式一定会受其所处的文化模式的影响,最终,文化塑造其语言。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尽管不可否认的是,中英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差异也存在于各个方面。
这是由他们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种族、习俗、价值观、思考模式、宗教和道德观等决定的。
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语言一定会在其各方面特性中表现出这种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宗教文化差异进行重点讨论,探讨宗教因素在影响语言使用程度方面的作用。
同时,在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和历史方面,本文也进行了进行讨论。
三中英文化在宗教方面差异宗教,作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商务交流中的应用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商务交流中的应用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体系。
由于地区和历史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文化分别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被看作是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对比。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商务交流中的应用。
一、言谈方式不同中西方的语言和其相关文化的说法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于时间的控制较严格,非常重视时间效率,因此在商务交流中,会时常使用强调时间的说话方式,如“I'll get rightto the point"、“I'm running out of time"、"time is short"等。
而在中国,商务谈判时注重个人关系建立,谈话会显得比较友好。
中式谈话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能太过于直接,先得和对方打好人情牌,发扬友好精神,再进入会谈主题。
中式商务谈话也注重细节,力求言行得当,更好地凸显自己的诚意。
二、文化观念不同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在商业文化中也体现非常明显。
原则上,西方商业文化注重实际利益,相对讲究信誉、诚实等。
而中国商业圈子的文化则非常看重网络和人际关系、承诺等。
例如,中国商人更注重彼此的熟悉程度,他们认为必须通过社交渠道才能建立信任。
而在西方国家,商务交流的基础是合同签署,在商业合同中术语严密,非常注重签订的合同细节和语言的精确度。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商务交易更容易出现沟通上的不和谐和不理解。
三、礼仪与文化观念不同在中西两种文化中,一些礼仪和文化观念也不同。
在中国,人们非常注重有孝顺的传统、家庭尤其是父母的重要性。
而在西方国家中,家庭观念不同,个人自由以及非常注重隐私是重要的价值观。
在商务交流中,中国人会尊重对方的称谓,如先生、小姐、博士、教授等,也会注意到对方的个人空间,不会过于亲近。
而在西方国家,在商务场合中,人们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在公共场合过多的被关注。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和英语学习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和英语学习语言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文学艺术等的体现。
文化是语言存在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真实写照,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托的。
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学习的内容,了解汉英在交际用语、国民性格、地理位置、思维方式和习语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实用性。
一、了解文化差异在交际用语中的体现,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或者麻烦我们学习语言常常会忽视英语文化背景,而说“洋为中用”的中式英语。
例如:Good morning,teacher!这里就有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别,中国人习惯称呼人的职业,而英语中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那是生硬、可笑的,甚至是无礼的。
因此,我们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开口去说,更要说地道的英语。
例如:Have you had dinner?(吃饭了吗?)这是我们习惯的问候语,但是对于不了解我们习俗的外国人来说,常会觉得你想邀请他吃饭或者打听他的隐私,令人感到很尴尬。
不同文化背景表达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大多数英语国家强调个性,重视个人隐私,他们会更喜欢谈论诸如天气这样的问题,但是在有关“天气”的话语时,先要了解问天气情况的英语表达方式。
例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How’s the weather today?”“Whatwa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tomorrow?”“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China/the USA...?”……英美人士喜欢用反意疑问句的方式谈论天气,还常常加入一些个人感觉的评论。
例如:“Lovely day,isn’t it?”“It’s turning warmer,isn’t it?”“It’s hot at this time of year,don’t you think so?”……因为谈论天气不会有干预他人私事之嫌,也不会使对方难堪。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中英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频繁和深入。
由于双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英交际中常常存在着一些文化障碍,这不仅限制了信息的传递和理解,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了解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于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
一、语言和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语言交流方面,中英两国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存在着许多差异。
中文和英文在语法结构、词汇搭配、句子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双方在交际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
在礼貌用语的表达上,中英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英国,人们习惯用“please”、“thank you”等礼貌用语来表示尊重和礼貌,在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是一种文化习惯。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面子和尊重长辈,交际中会用“您好”、“谢谢”等礼貌用语来表示尊重和敬意。
在中英交际中,双方需要了解对方的语言和礼貌用语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二、时间观念和沟通方式的差异在时间观念上,中英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国人习惯于严格遵守时间,他们非常珍惜时间,精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会准时赴约,重视时间的利用。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的交流,对时间的观念相对较为随意,经常会因为交际和沟通而推迟行程,这往往会给外国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在沟通方式上,中英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国人在交流中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保持距离,他们通常会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即使对方不喜欢或不同意,也不会直接拒绝或表示不满。
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面子和情感的交流,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
在中英交际中,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时间观念和沟通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礼仪和行为的差异在礼仪和行为上,中英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英国,人们在公共场合会讲究礼仪和礼貌,他们会遵守交通规则,排队等候,不会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保持自己的行为举止得体。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中文和英文之间存在的文化障碍。
由于中英两个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英交际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就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进行浅谈。
中英交际中的语言表达存在差异。
中文注重委婉、含蓄和间接表达,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英文则更加直接、明确和直接了当。
在交流中,中国人可能会不直接回答问题、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直接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差异在日常对话和商务谈判中都会产生影响。
中英社交礼仪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重视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宴客接待。
中国人在社交场合喜欢互相敬酒,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
在英国,人们更习惯于点头、握手或者拥抱作为问候礼仪,而中国人则会用双手合十、鞠躬或者握手礼节表示问候。
中英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国和英国在社会习俗和价值观上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注重家庭尊重长辈和传统的家庭观念,而英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言论自由。
英国人更加重视时间观念和精确性,注重时间的效率和安排,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时间的弹性。
中英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存在差异。
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
中国人和英国人在非语言交流中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人在交流中习惯使用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言语的表达和目光的交流。
中英交际中存在着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不仅会影响到双方的语言表达和社会礼仪,还会对双方的社会习俗和非语言交流产生影响。
在中英交际中,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和适应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包容,才能实现中英交流的有效和顺畅。
中西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中西文化因为历史、地理等原因而有许多差异,在语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首先,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念,这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华文化注重礼仪和家庭价值观念,强调孔子的“仁”的思想,重视家庭责任和尊重长辈。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体权利和自我实现。
因此,中西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观念上有着差异。
在语言中,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
中华文化注重尊称的使用,如用“您”而非“你”,用“先生”或“女士”而非直呼其名。
这种尊称反映了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礼让精神。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呼其名,不那么注重尊称。
另外,中华文化重视面子和谦虚,因此常使用“谢谢”,“不好意思”等表达方式来传达客气和谦虚。
而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感谢和道歉是更常见的方式。
其次,中西文化在时间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华文化注重历史和传统,时间观念相对较为长远,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因此,在交流中会使用较多的成语和典故,以警示人们注重历史经验教训。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较为短暂,注重即时和效率。
因此,在交流中会更加直接和实用,少使用成语和典故。
在语言中,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时间表达方式上。
中华文化中常使用“明天”、“后天”、“大后天”等词汇来表示近期与时间相关的事物。
而在西方文化中,常使用“tomorrow”、“the day after tomorrow”等词汇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这反映出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的不同。
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态度和沟通方式上。
中华文化注重间接、含蓄、非言语的沟通方式。
在交流中,人们常使用肢体语言、眼神和微笑来传达信息。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和明确的沟通方式,更注重言语的准确和详细。
在语言中,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隐喻和比喻的使用上。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英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往往成为沟通的障碍。
中英两国拥有各自独特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对交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希望能够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促进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英两国的语言差异在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文是象形文字,强调整体的概念,追求内在的含义和深层次的秘密。
英语则是字母文字,强调逻辑和实用性,追求表面的精确和直接的交流。
这种差异在交际中体现为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交谈过程中,中国人往往委婉、含蓄,善于间接表达,喜欢使用比喻、譬喻来传递观点。
而英国人则更加直接坦诚,注重事实和逻辑性,喜欢通过直接陈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交际风格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包容。
在交际过程中,礼仪和行为规范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文化中,重视尊敬长辈,强调礼貌和谦逊,注重情感交流,重视团体利益。
所以在交际中,中国人往往会显得谨慎而谦恭,更加注重对方的感受。
而英国文化则更加强调独立个性和自由,注重个人的尊严和权利。
在交际过程中,英国人更加注重平等和直接性,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
这种差异在交际中可能会导致误解和不适应,因此需要双方有意识地去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灵活调整自己的交际方式。
在实际的交际中,中英文化差异往往会产生一些困惑和摩擦。
中国人在与英国人交际时可能因为过分委婉而被认为不够坦诚,而英国人在与中国人交际时可能因为过分直接而被认为不够尊重。
这种困惑和摩擦需要双方通过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来克服。
一方面,中国人需要学会更加直接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更加自信和果断的交际方式;英国人需要更加灵活地采用委婉和比喻的表达方式,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要实现中英文化的和谐与共存,双方需要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增加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礼仪、思维、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差异对于跨国交流和合作尤其重要,因为文化差异经常导致误解和互相不理解。
以下是几个比较显著的例子:一、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中英语言所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差异甚大,有时以至于会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误解。
例如,“面子”、“吃亏”、“讨价还价”等中文习惯用语在英语中没有直接的对应词,英语中的“face”和“lose face”也远没有中文“面子”这个词那么丰富和复杂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的口吃现象(stammer)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常常被理解成“傻”,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语音障碍。
二、礼仪差异中英交际的礼仪差异也很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恭敬和尊敬,例如在面对长辈或上司的时候,一般会拜候并行礼以示尊重。
但在英国人看来,过于谨敬会显得过分,可能会被认为是不自然和虚伪。
相反,英国人习惯于在面对陌生人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这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显得冷淡和不友善。
三、思维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人价值,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稳定,更注重人际关系。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
例如,一个英语母语者可能在和他的中国同事交流时,会觉得这位同事太不主动、不坦率和不直白,而中国同事也可能觉得英国同事太粗鲁、太鲁莽、太无礼。
四、价值观差异中英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文文化中,婚姻家庭的重要性往往超越了个人的选择和幸福,而在英国的文化审美中,个人的幸福和选择更为重要。
具体体现在婚姻上的差异是,中国有“老来伴,少言妻”的传统,即年老之人可以有伴而年轻之人则可以由父母安排相亲,而在英国则强调自由恋爱和重视异性的私人空间。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中英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比如父母安排的相亲对于英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件令人不适的事情,而过早的结婚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中英标识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标识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共场合,如商业广告、公共设施、旅游景点等。
由于中英两国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标识语的翻译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语用翻译中实现有效沟通。
本文将首先分析中英标识语在文化表达上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习俗、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对比。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中英标识语翻译中常见的语用失误及其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中英标识语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中英标识语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沟通。
也希望本文能引发更多学者对标识语翻译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审美取向等方面。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也影响了标识语的翻译和应用。
在语言习惯上,中文标识语往往追求简洁明了,注重意境的传达,而英文标识语则更注重直接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例如,中文标识语中的“禁止吸烟”,在英文中可能会被翻译为“No Smoking”,以直接明确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
在价值观念上,中文标识语往往强调集体意识和公共秩序,而英文标识语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
这种差异在交通标识语中尤为明显,中文交通标识语通常强调“慢行”“让行”,而英文交通标识语则更多使用“Stop”“Yield”等词汇,强调驾驶者的主动性和权利。
在社会习俗方面,中英标识语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国,公共场所的标识语通常会强调文明礼貌和公共卫生,如“请勿随地吐痰”“请排队等候”等。
而在西方国家,类似的标识语则可能更加强调个人责任和自律,如“Keep the Area Clean”“Please Wait Your Turn”等。
浅谈英语语言教学中英汉文化的差异
浅谈英语语言教学中英汉文化的差异语言和文化联系主要体现在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文化相对应,在英语语言的教学中,对于英汉文化差异的介绍、比较、应用,可使学生更好进行英语交流,提高英语的实践水平。
因此,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教学中应注意的内容。
英语语言英汉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的发展受文化的影响,语言结构、修辞技巧等随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对于英汉文化缺乏基本的认识、理解,会产生一定文化障碍,从而不利于英语语言的教学。
因此,介绍、比较英汉文化的差异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发展的背后,是以文化为支撑点的。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于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学习,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特别是中西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以传统闻名于世界,注重和谐、提倡合作、集体意识强,强调国家、社会利益为第一。
中国人的交流通常具有浓厚的含蓄美,言谈中会借故寒暄,表达各自的观点间接委婉,拒绝对方经常以“考虑下”、“最近没时间”等婉言谢绝,小辈对长辈、下属对领导常常尊称,注重礼节。
而这与西方文化则恰恰形成反差,西方国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注重个性的张扬、自我的实现与满足、自身权利不受侵犯。
他们的交流方式直接、坦率,对于谈话主题直接切入,惯于说“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于衣着、打扮也较为随意,对于长辈常常直呼其名。
中西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美,通过历史、习惯、风俗等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因此,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具体教学内容在了解一定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教学中,对于英语语言教学中英汉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日常语言、正式语言、肢体语言的教学。
具体如下:1.日常语言的差异日常语言是英语交流、运用中的基础语,而日常语言中往往蕴含浓厚的文化特色。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日常语言的教授尤为重要。
日常语言包括:称呼语、问候语、委婉语等。
本文主要介绍这三种日常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摘要: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从姓名与称呼用语、交际用语、色彩内涵、动物内涵、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内涵;语言差异Abstract:Chinese and English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embodied in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lso reflected in the name and address terms from language, color, communication, digital content, animal, euphemism and connotation of words and the connotation.Keywords: cultural ;Chinese-English differences ;language application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
“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广义上,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狭义上,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见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1871)。
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地理、历史、气候、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于两个民族的语言之中。
一、中英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一)、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英语国家是基督教国家,人们的姓名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姓名的一般结构是教名(Christian name or first name) 在前,自取名(given name) 居中,姓(family name , last name or surname) 在最后,与我国的姓在前,名在后相反。
在很多场合中,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
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父母为其命名,称为教名。
以后本人取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在英语国家,不认识的人之间称呼通常使用Sir 或Madam ,关系不太密切或表示尊重时,使用Mr. , Mrs. ,Miss 或Ms. 加姓氏,如:Mr. Black, Mrs. White , Ms .Jones. ,但这些称呼只与姓氏一起使用,不与教名或自取名一起使用,不会说Mr. Tom , Ms. Catherine ,因为Tom 、Catherine 并非姓氏。
Sir 表示“先生”时,不与姓名连用,当放在姓名前时,表示“爵士”。
如:Sir Becon Reagan 里根爵士。
Madam 和Miss 可单独使用,也可在姓名前与之连用。
但Lady 指“女士”时不与姓名连用,与姓名连用时指英国有爵位贵族的夫人或女儿。
熟人、朋友、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师生之间都可直呼其教名或自取名以显得亲切,但不可直呼其姓氏。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不熟悉的人在称呼时,彼此都称为“同志”(comrade) 。
之后,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称呼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现在,不论男女,通常大多都称为“师傅”(master worker) 。
该词原本是与徒弟(apprentice) 相对应的,用于称呼陌生人,不免会使英语国家的人们感觉诧异。
在汉英翻译时,将该词视男女译为Sir 或Madam 更符合其意。
除了“师傅”之外“, 先生”和“小姐”也是用得较多的称呼语。
但“小姐”在某些场合中有其它内涵,含有妓女之意,因而很多女性不喜欢被称呼为小姐。
在翻译中,如果不注意这种内涵,则文不达意,如:由于生活所迫,她做了小姐。
(Under the pressure of hard life , she became a miss. ) 该译文会令英语国家的人莫名其妙,此处的miss 应当改为prostitute 或whore。
在我国,熟人之间通常在姓氏前加“老”或“小”来称呼对方,以示亲切,如:老赵,小李等。
在英语国家,万万不可以在姓名前加old 或young ,因为人们普遍恐惧年老,old age 被看作是无能力和不愉快生活的时期,而年轻则含有无经验、不成熟之意。
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厂长、经理、局长、书记、老师等词在其前加姓氏作为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可以。
我们不可以说Director Wang , Teacher Li ,而应当用Mr. 、Mrs. 、Ms. Madam 等与姓氏连用。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使得家族观念非常浓厚,人们很重视血缘亲属关系与辈分长幼关系,长者受到尊重,在称呼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这种关系,如:大舅、二叔、三婶、四姨等。
在英语国家,家族与亲属观念不如中国人那样浓厚,因而亲属间的称呼也比较笼统,如aunt 同时可指伯母、婶母、姑母、姨母、舅母、阿姨等。
尽管可以用maternal uncle 与paternal uncle 区分舅舅与叔叔,用maternal aunt 与paternal aunt 区分姨母与姑母,用elder brother 与younger brother 区分兄与弟,但在实际称呼中,通常都直呼其名。
(二)、交际用语的差异我国古代很多时候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贫苦,温饱经常不能得到保障。
因此,人们在见面时,出于关心,彼此总是问对方是否吃过饭。
这样,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语“吃饭了吗?”。
目前,这种寒暄语尽管在城市居民中已很少使用,但在农村地区还在广泛流行。
如果该寒暄语直接被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 ?”就会引起误解,英语国家的人就会误以为问话者欲请他吃饭。
如果问话者没有了下文,听者就会感到茫然,因为在英语国家,这种用语被认为是真正关心对方是否吃过饭,含有想请对方吃饭之意。
另外,根据中国文化传统,人们在见面时也经常会问“, 你到哪里去?”,如果译成“Where are you going ?”则会引起反感,会被认为是对人家的私人事情感兴趣。
因此,以上寒暄语可直接译成“Hi !”“Hello!”、“How are you?”、“How do you do ?”、“Glad to meet you !”等。
如果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 ?”则需解释注明这种文化差异。
在我国,出于彼此表示关心,人们习惯于在日常话题中询问对方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婚姻状况等,这种话题在城市居民中已逐渐减少,在农村和部分城市人群中还在常有。
人们在日常谈话中经常会问“, 你的工资是多少?”“你多大了? 结婚了吗?”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
而根据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人们避免与不太熟悉的人谈及个人隐私,即使熟人之间,也通常不谈及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宗教、政治倾向等话题。
英国的天气变化莫测,英国人在任何时候出门都有带雨伞的习惯,因而英国人最爱谈的日常话题就是天气,如:“It’s fine today ,isn’t it ?”“It’s so cloudy , 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中国人在日常话题中也经常会谈到彼此的身体状况,如“, 你最近胖了”或“你最近瘦了”等,特别是在女性之间,这个话题更常见。
英语民族的人通常也把这看作个人事务而避免此类话题。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时期是国家的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谦虚谨慎”。
孔子曰,“三人之行必有吾师”,强调要谦虚地向他人学习。
受此文化影响,中国人通常在彼此交往时以自我贬仰作为处世哲学。
因此,当受到他人赞美时,即使这种赞美是真诚和并无夸张的,受赞美方在语言上也总是不领受,坚持说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自己的美德、优点等不足挂齿。
如果欣然接受他人赞许,则会被看作狂妄自大。
因此,受到赞美时总是“哪里,哪里,”以表示自己不配这种赞美,尽管内心很得高兴。
回答别人的感谢语言时,通常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译成“This is what I should do. ”则会令英语国家的人感到诧异,因为根据英文意义,所做的事情是必须的,是责任所使。
正确的表达应当是“It’s my pleasure. ”或“Don’t mention it . ”或“You’r e welcome. ”等。
而在英语国家人们的思想意识受14 至16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很深。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人发展,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受此文化影响,人们个性往往比较张扬,对于自己的成就和优势感到自豪,对于别人的赞美也欣然接受,用“Thank you !”来接受赞美并表示对于他人赞美的感谢。
人们也经常使用“Thank you !”来感谢他人所提供的帮助,这句话在父母与子女等家庭成员之间也经常使用。
中国人比较含蓄,会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记在心里而较少讲出,有时使用“谢谢”反而显得关系生疏,特别是在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之间更显生疏,因而很少使用。
(三)、色彩内涵的差异在我国,黄色被视为高贵色,在封建社会时期,只有皇家成员才可穿黄色衣着。
这大概与中国人属于黄种人,而祖先是黄帝有关。
另外,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在赤、青、黄、白、黑中,黄处于中央位置,是其他五光十色的中心,被看作是最高贵的颜色。
在英语中,yellow 有“胆小的、卑鄙”之意义,这大概与英人对于身材比之矮小的黄种人的心理歧视有关,如:The bullies picked on him because he was yellow. 因为他怯懦,所以混混找他麻烦。
He wa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for his right s. 他太怯懦,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英语国家,紫色是高贵的颜色。
在过去,通常只有教皇和国王才穿紫色服装。
The purple 可指帝王、显贵穿的紫袍、王位、皇家,如:He was born in the purple.他生于帝王之家。
在我国,紫色是黄色之后的第二高贵色,这在语言中多有表现,如紫气东来、紫禁城等。
Blue 在英语中有“沮丧,忧郁”之意。
英国是个岛国,被海洋所环绕,英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