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考数学复习资料专题 几何总复习
江苏省中考数学总复习提纲[下学期]人教.doc-人教版[整理]
初中总数复学习提纲第一章实数★重点★实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实数的运算☆内容提要☆一、重要概念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
(表为:x ≥0) 常见的非负数有: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 .a ≠1/a (a ≠±1);B.1/a 中,a ≠0;C.0<a <1时1/a >1;a >1时,1/a <1;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 ≠0时,a ≠-a;B.a 与-a 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定义及表示:奇数:2n-1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有限或无限循环性数) 整数分数 0 实数 负数整数 分数 无理数有理数正数整数 分数 无理数有理数│a │2a a (a ≥0)(a 为一切实数)偶数:2n (n 为自然数)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代数定义:几何定义:数a 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 │≥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 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1.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2.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3. 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51×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附:典型例题1. 已知:a 、b 、x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 │+│x-b │ =b-a.2.已知:a-b=-2且ab<0,(a ≠0,b ≠0),判断a 、b 的符号。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中考复习: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推荐)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2.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3. 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 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中线和高. 6. 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第二部分、课本内容
1. 基本概念 (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 图形的平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3) 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外角. (4) 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 2. 基本结论 (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4)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5)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 三角形 3 个内角和等于 180°. (7)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 基本 Nhomakorabea念(1) 线段、距离、射线、直线、中点.
(2)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
(3) 对顶角.
(4) 平行线.
(5) 垂直、垂足、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
2. 基本结论
(1)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1
1
(3)1°的 为 1 分,记作 1',即1°=60';1'的 为 1 秒,记作 1",即 1'=60".
2025年江苏省九年级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课件:第5章+四边形第2节矩形、菱形、正方形
角 四个角都是 直角 ,即∠ ABC =∠ BCD =∠ ADC =∠ DAB =90°
第4节
考点梳理
返回目录
(1)对角线互相 垂直平分 且相等,即 AC ⊥ BD , AC = BD , OA
对
= OB = OC = OD .
角
(2)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对角线与边的夹角为 45° ),
线
即 AC 平分∠ DAB 和∠ BCD , BD 平分∠ ABC 和∠ ADC
考点梳理
返回目录
3.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 cm,8 cm,则它的面积是 24 cm2.
4. 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AC =24, BD =10, DH ⊥ AB 于点 H ,则
线段 DH 的长为
120
13
.
第4节
考点梳理
返回目录
5.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A (-1,0), B (2,0),菱形
=4, BC =8,则∠ ABE 的正切值为(
A.
4
3
B.
4
5
C.
C
)
3
4
D.
3
5
第1题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第4节
考点精研
返回目录
2. (2023苏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 的坐标为(9,0),点
C 的坐标为(0,3),以 OA , OC 为边作矩形 OABC . 动点 E , F 分别从点
∵ S菱形 ABCD = CD ·AM =8 cm2,且 AM =2 cm,
苏科版数学中考专题复习:图形的相似综合压轴题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苏科版数学中考专题复习:图形的相似综合压轴题专项练习题汇编1.已知四边形ABCD中,M,N两点分别在AB,BD上,且满足∠MCN=∠BDC.(1)如图1,当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时,①求证:△ACM∽△DCN;②求证:DN+BM=CD;(2)如图2,当四边形ABCD为菱形时,若∠BAD=120°,试探究DN,BM,CD的数量关系.2.在△ABC中,CA=CB=m,在△AED中,DA=DE=m,请探索解答下列问题.【问题发现】(1)如图1,若∠ACB=∠ADE=90°,点D,E分别在CA,AB上,则CD与BE的数量关系是,直线CD与BE的夹角为;【类比探究】(2)如图2,若∠ACB=∠ADE=120°,将△AED绕点A旋转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则CD与BE之间是否满足(1)中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拓展延伸】(3)在(1)的条件下,若m=2,将△AED绕点A旋转过程中,当B,E,D三点共线.请直接写出CD的长.3.已知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边上的点,DE与CF交于点G.问题发现:(1)①如图1,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且DE⊥CF于G,则=;②如图2,当四边形ABCD是矩形时,且DE⊥CF于G,AB=m,AD=n,则=;拓展研究:(2)如图3,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B+∠EGC=180°时,求证:;解决问题:(3)如图4,若BA=BC=5,DA=DC=10,∠BAD=90°,DE⊥CF于G,请直接写出的值.4.在等边△ABC中,D,E分别是AC,BC上的点,且AD=CE,连接BD、AE相交于点F.(1)如图1,当时,=;(2)如图2,求证:△AFD∽△BAD;(3)如图3,当时,猜想AF与B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5.如图1,点D是△ABC中AB边上一点,∠ACD=∠B,BC2=AB•BD.(1)求证:∠ADC=∠ACB;(2)求∠ACB的度数;(3)将图1中的△BCD绕点C顺时针旋转得到△ECF,BD的对应边EF经过点A(如图2所示),若AC=2,求线段CD的长.6.在矩形ABCD中,AB=6,AD=4,点M为AB边上一个动点,连接DM,过点M作MN ⊥DM,且MN=DM,连接DN.(1)如图①,连接BD与BN,BD交MN于点E.①求证:△ABD∽△MND;②求证:∠CBN=∠DNM;(2)如图②,当AM=4BM时,求证:A,C,N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7.在△EFG中,∠EFG=90°,EF=FG,且点E,F分别在矩形ABCD的边AB,AD上,AB=8,AD=6.(1)如图1,当点G在CD上时,求AE+DG的值;(2)如图2,FG与CD相交于点N,连接EN,当EF平分∠AEN时,求证:EN=AE+DN;(3)如图3,EG,FG分别交CD于点M,N,当MG2=MN•MD时,求AE的值.8.【问题背景】如图1,在Rt△ABC和Rt△ADE中,AB=AC,AD=AE,由已知可以得到:①△≌△;②△∽△.【尝试应用】如图2,在△ABC和△ADE中,∠ACB=∠AED=90°,∠ABC=∠ADE =30°,求证:△ACE∽△ABD.【问题解决】如图3,在△ABC和△ADE中,∠BAC=∠DAE=90°,∠ABC=∠ADE =30°,AC与DE相交于点F,点D在BC上,,求的值.9.已知正方形ABCD中,点E是边CD上一点(不与C、D重合),将△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F,如图1,连接EF分别交AC、AB于点P、G.(1)请判断△AEF的形状;(2)求证:P A2=PG•PF;(3)如图2,当点E是边CD的中点时,PE=1,求AG的长.10.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12,点D,E分别在边AB,AC上,且AD=AE=4,点F 为BA延长线上一点,过点F作直线l∥BC,G为射线BC上动点,连接GD并延长交直线l于点H,连接FE并延长交BC于点M,连接HE并延长交射线BC于点N.(1)若AF=4,当BG=4时,求线段HF和EH的长;(2)若AF=a(a>0),点G在运动过程中,请判断△HGN的面积是否改变.若不变,求出其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若改变,请说明理由.11.在△ABC中,∠ACB=90°,AC=8,BC=6.(1)如图1,点D为AC上一点,DE∥BC交AB边于点E,若=,求AD及DE的长;(2)如图2,折叠△ABC,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H处,折痕分别交AC、AB于点G、F,且FH∥AC.①求证:四边形AGHF是菱形;②求菱形的边长;(3)在(1)(2)的条件下,线段CD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CPH∽△DPE?若存在,求出PD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2.如图①,AB∥MH∥CD,AD与BC相交于点M,点H在BD上.求证:.小明的部分证明如下:证明:∵AB∥MH,∴△DMH∽△DAB,∴.同理可得:=,….(1)请完成以上的证明(可用其他方法替换小明的方法);(2)求证:;(3)如图②,正方形DEFG的顶点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E、F在边BC 上,AN⊥BC,交DG于M,垂足为N,求证:.13.【问题情境】如图1,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正确结论:①CD2=AD•BD;②AC2=AB•AD;③BC2=AB•BD,这些结论是由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最先提出的,我们称之为“射影定理”,又称“欧几里德定理”.(1)请证明“射影定理”中的结论③BC2=AB•BD.【结论运用】(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点O是对角线AC、BD的交点,点E在CD上,过点C作CF⊥BE,垂足为F,连接OF.①求证:△BOF∽△BED.②若CE=2,求OF的长.14.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中,点P为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P,将△ABP沿直线AP翻折得到△AEP,点Q是CD的中点,连接BQ交AE于点F,若BQ∥PE.(1)求证:△ABF∽△BQC;(2)求证:BF=FQ;(3)如图②,连接DE交BQ于点G,连接EC,GC,若FQ=6,求△GBC的面积.15.如图1,已知等边△ABC的边长为8,点D在AC边上,AD=2,点P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1)连接PC、PD.①当AP=时,△APD∽△ACP;②若△APD与△BPC相似,求AP的长度;(2)已知点Q在线段PB上,且PQ=2.①如图2,若△APD与△BQC相似,则∠ACQ与∠PD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②如图3,若E、F分别是PD、CQ的中点,连接EF,线段EF的长是否是一个定值,若是,求出EF的长,若不是,说明理由.16.(1)如图①,点E,F分别在正方形边AB,BC上,且AF⊥DE,请直接写出AF与DE的关系.(2)如图②,点E,F,G分别在矩形ABCD的边AB,BC,CD上,且AF⊥EG,求证:.(3)如图③,在(2)的条件下,连接AG,过点G作AG的垂线与CF交于点H,已知BH=3,HG=5,GA=7.5,求的值.17.【问题背景】正方形ABCD和等腰直角三角形CEF按如图①所示的位置摆放,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其中∠ECF=90°.【初步探究】(1)如图②,将等腰直角三角形CEF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连接BF,DE,请直接写出BF与DE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类比探究】(2)如图③,将(1)中的正方形ABCD和等腰直角三角形CEF分别改成矩形ABCD和Rt△CEF,其中∠ECF=90°,且,其他条件不变.①判断线段BF与D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②连接DF,BE,若CE=6,AB=12,求DF2+BE2的值.18.在相似的复习课中,同学们遇到了一道题:已知∠C=90°,请设计三种不同方法,将Rt△ABC分割成四个小三角形,使每个小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1)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分割方法:D是斜边AB的中点,过D分别作DE⊥AC,DF ⊥BC,请判断甲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分割方法,过点D作FD⊥AB,DE⊥BC,连结EF,易证△ADF∽△ACB,△DEB∽△ACB,但是只有D在AB特殊位置时,才能证明另两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李老师通过几何画板,发现∠A=30°时,,∠A=45°时,,∠A=60°时,.猜测对于任意∠A,当=(用AC,BC或AB相关代数式表示),结论成立.请补充条件并证明.(3)在普通三角形中,显然连结三角形中位线分割成四个小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你能参考乙同学的分割方法找到其他分割方法吗?请做出示意图并作适当分割说明(不要求证明过程).19.△ABC中,∠BAC=90°,AB=AC,点D在AB边上,点E在AC边上,连接DE,取BC边的中点O,连接DO并延长到点F,使OF=OD,连接CF,EF,令==k.(1)①如图1,若k=1,填空:=;△ECF是三角形.②如图2,将①中△ADE绕点A旋转,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仅就图2所示情况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如图3,若k=,AB=AD,将△ADE由图1位置绕点A旋转,当点C,E,D三点共线时,请直接写出sin∠1的值.20.【基础探究】如图1,四边形ABCD中,∠ADC=∠ACB,AC为对角线,AD•CB=DC•AC.(1)求证:AC平分∠DAB.(2)若AC=8,AB=12,则AD=.【应用拓展】如图2,四边形ABCD中,∠ADC=∠ACB=90°,AC为对角线,AD•CB =DC•AC,E为AB的中点,连结CE、DE,DE与AC交于点F.若CB=6,CE=5,请直接写出的值.参考答案1.(1)①证明:∵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CD=∠BDC=∠BAC=45°,又∵∠MCN=∠BDC,∴∠MCN=∠ACD=45°,∴∠MCA+∠ACN=∠ACN+∠DCN,∴∠MCA=∠DCN,∴△ACM∽△DCN.②证明:由①可知:△ACM∽△DCN,∴,∴DN=AM,∴AM+BM=AB=CD,∴DN+BM=CD.(2)解:如图所示:连接AC,在DN上取一点P使∠PCD=∠PDC=30°,过P作PQ ⊥CD于Q,∴∠PCD=∠PDC=30°,∴∠NPC=60°,又∵四边形ABCD为菱形且∠BAD=120°,∴∠BAC=60°,∴∠NPC=∠BAC,又∵∠ACP=∠ACD﹣∠PCD=30°,∠MCN=∠BDC=30°,∵∠MCN=∠ACP,∴∠MCA+∠ACN=∠ACN+∠NCP,∴∠MCA=∠NCP,∴△AMC∽△PNC,∴,∵,∴CD=CP,∴,∴AM,∴AM=PN,∴AM+MB=AB=CD,∴PN+MB=CD,∴(DN﹣DP)+MB=CD,∴(DN﹣CD)+MB=CD,即DN﹣CD+MB=CD,∴DN+MB=2CD.2.解:(1)∵∠ACB=∠ADE=90°,CA=CB,DA=DE,∴∠A=∠B=∠DEA=45°,∴AB=AC=m,AE=AD=m,∴CD=AC﹣AD=m,BE=AB﹣AE=m,∴BE=CD,∵∠A=45°,∴直线CD与BE的夹角为45°,故答案为:BE=CD,45°;(2)不满足,BE=CD,直线CD与BE的夹角为30°,理由如下:如图2,过点C作CH⊥AB于H,延长CD、BE交于点F,∵CA=CB,∴AH=HB,∵∠ACB=∠ADE=120°,CA=CB,DA=DE,∴∠CAB=∠CBA=30°,∠DAE=∠DEA=30°,∴AC=2CH,∠CAD=∠BAE,由勾股定理得:AH=AC,∴AB=AC,同理可得:AE=AD,∵∠CAD=∠BAE,∴△CAD∽△BAE,∴==,∠ACD=ABE,∴BE=CD,∠F=∠CAB=30°,∴BE=CD,直线CD与BE的夹角为30°;(3)如图3,点E在线段BD上,∵m=2,∴AD=DE=1,AB=2,由勾股定理得:BD==,∴BE=BD﹣DE=﹣1,∴CD=BE=,如图4,点D在线段BE上,BE=BD+DE=+1,∴CD=BE=,综上所述:当B,E,D三点共线.CD的长为或.3.(1)解:①∵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CD,∠BAD=∠ADC=90°,∵DE⊥CF,∴∠DGF=90°=∠ADC,∴∠ADE+∠EDC=90°=∠EDC+∠DCF,∴∠ADE=∠DCF,∴△ADE≌△DCF(ASA),∴DE=CF,故答案为:1;②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FDC=90°,AB=CD=m,∵CF⊥DE,∴∠DGF=90°,∴∠ADE+∠CFD=90°,∠ADE+∠AED=90°,∴∠CFD=∠AED,∵∠A=∠CDF,∴△AED∽△DFC,∴=,故答案为:;(2)证明:如图所示,∠B+∠EGC=180°,∠EGC+∠EGF=180°,∴∠B=∠EGF,在AD的延长线上取点M,使CM=CF,则∠CMF=∠CFM,∵AB∥CD,∴∠A=∠CDM,∵AD∥BC,∴∠B+∠A=180°,∵∠B=∠EGF,∴∠EGF+∠A=180°,∴∠AED=∠CFM=∠CMF,∴△ADE∽△DCM,∴,即;(3)解:过C作CN⊥AD于N,CM⊥AB交AB延长线于M,连接BD,设CN=x,∵∠BAD=90°,即AB⊥AD,∴∠A=∠M=∠CNA=90°,∴四边形AMCN是矩形,∴AM=CN,AN=CM,在△BAD和△BCD中,,∴△BAD≌△BCD(SSS),∴∠BCD=∠A=90°,∴∠ABC+∠ADC=180°,∵∠ABC+∠CBM=180°,∴∠MBC=∠ADC,∵∠CND=∠M=90°,∴△BCM∽△DCN,∴,∴,∴CM=x,在Rt△CMB中,CM=x,BM=AM﹣AB=x﹣5,由勾股定理得:BM2+CM2=BC2,∴(x﹣5)2+(x)2=52,解得:x1=0(舍去),x2=8,∴CN=8,∵∠A=∠FGD=90°,∴∠AED+∠AFG=180°,∵∠AFG+∠NFC=180°,∴∠AED=∠CFN,∵∠A=∠CNF=90°,∴△AED∽△NFC,∴==.4.解:(1)如图,∵∠ABC=∠C=60°,∴△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C,∠BAC=∠ABC=∠ACB=60°,∵AD=CE,∴△ABD≌△CAE(SAS),∴∠EAC=∠DBA,∵,∴点D是AC中点,且△ABC是等边三角形,∴∠DBA=30°,∴∠EAC=30°,∴∠BAE=∠DBA=30°,∴AF=BF,∴,故答案为:1;(2)由(1)可得△ABD≌△CAE,∴∠EAC=∠DBA,∵∠ADF=∠BDA,∴△AFD∽△BAD;(3)由(1)可得△ABD≌△CAE,∴BD=AE,∠EAC=∠DBA,∴∠BFE=∠DBA+∠BAF=∠EAC+∠BAF=∠BAD=60°,设AF=x,BF=y,AB=AC=BC=n,AD=CE=1,BD=AE=m,∵∠EAC=∠DBA,∠ADB=∠ADB,∴△ADF∽△BDA,∴,∴①,∵∠BFE=∠C=60°,∠DBC=∠DBC,∴△BFE∽△BCD,∴,∴②,①÷②得:,∴,∵,即n=4,∴.5.(1)证明:∵∠ACD=∠B,∠A=∠A,∴△ADC∽△ACB.∴∠ADC=∠ACB.(2)解:∵BC2=AB•BD,∴.又∵∠B=∠B,∴△ABC∽△CBD.∴∠ACB=∠CDB.∵∠ADC+∠CDB=180°,∠ADC=∠ACB,∴∠ACB=∠CDB=∠ADC=90°.(3)解:∵△BCD绕点C顺时针旋转得到△ECF,∴CE=BC,∠E=∠B.∵∠ACD=∠B,∴∠ACD=∠E.∴AC=AE.∵∠ADC=90°,∴CE⊥AB.∴CD=DE=CE.∴∵△ADC∽△ACB,∴.∴AD=•AC=1,在Rt△ADC中,.6.证明:(1)①∵四边形ABCD为矩形,DM⊥MN,∴∠A=∠DMN=90°,∵AB=6,AD=4,MN=DM,∴,∴△ABD∽△MND;②∵四边形ABCD为矩形,DM⊥MN,∴∠ABC=∠DMN=90°,∴∠ABD+∠CBD=90°,由①得△ABD∽△MND,∴∠ABD=∠DNM,又∵∠MEB=∠DEN,∴△MBE∽△DNE,∴,又∵∠MED=∠BEN,∴△DME∽△NBE,∴∠NBE=∠DME=90°,∴∠CBN+∠CBD=90°,∴∠CBN=∠DNM;(2)如图②,过点N作NF⊥AB,交AB延长线于点F,连接AC,AN,则∠NF A=90°,∵四边形ABCD为矩形,AD=4,AB=6,∴∠A=∠ABC=90°,BC=AD=4,,则∠ADM+∠AMD=90°,∵AM=4BM,AB=6,∴AM=AB=,又∵DM⊥MN,∴∠DMN=90°,∴∠AMD+∠FMN=90°,∴∠ADM=∠FMN,∴△ADM∽△FMN,∴,,∴MF=6,FN=,∴,∴,∵∠ABC=∠AFN=90°,∴△ABC∽△AFN,∴∠BAC=∠F AN,∴A,C,N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7.(1)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D=90°,EF=FG,∵∠EFG=90°,∴∠AFE+∠DFN=90°,∠AFE+∠AEF=90°,∴∠DFN=∠AEF.∴△DFG≌△AEF(AAS),∴AF=DG,AE=DF,∴AE+DG=AF+DF=AD=6;(2)证明:如图,延长NF,EA相交于H,∴∠HFE=90°,∠HAF=90°,∵∠HFE=∠NFE,EF=EF,∠HEF=∠NEF,∴△HFE≌△NFE(ASA),∴FH=FN,HE=NE,∵∠AFH=∠DFN,∠HAF=∠D,∴△HF A≌△NFD(AAS),∴AH=DN,∵EH=AE+AH=AE+DN,∴EN=AE+DN;(3)解:如图,过点G作GP⊥AD交AD的延长线于P,∴∠P=90°,∵MG2=MN•MD,∴=,∵∠GMN=∠DMG,∴△MGN∽△MDG,∴∠GDM=45°,∠PDG=45°,∴△PD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G=PD,∵∠AFE+∠PFG=90°,∠AFE+∠AEF=90°,∴∠PFG=∠AEF,∵∠A=∠P=90°,EF=FG,∴△PFG≌△AEF(AAS),∴AF=PG,AE=PF,∴AE=PD+DF=AF+DF=AD=6.8.【问题背景】∵△ABC和△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DE.∠BAC=∠DAE,∴∠BAD=∠CAE,∵AB=AC,AD=AE,∴△ABD≌△ACE,故答案为:①△ABD≌△ACE;②△ABC∽△ADE.【尝试应用】∵△ABC∽△ADE,∴,∠CAB=∠EAD,∴∠CAE=∠BAD,∴△ACE∽△ABD;【问题解决】连接CE,由【尝试应用】知,△ABD∽△ACE,∴∠ACE=∠ABD=∠ADE=30°,∵∠AFD=∠EFC,∴△ADF∽△ECF,∴,∵,∴,∵,∴.9.(1)解:△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F=AE,∠F AE=90°,∴△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CAB=45°,由(1)知∠AFE=45°,∴∠P AG=∠AFP=45°,又∵∠APG=∠FP A,∴△APG∽△FP A,∴,∴P A2=PG•PF;(3)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2a,∵将△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F,∴∠ABF=∠D=90°,DE=BF,∵∠ABC=90°,∴∠FBC=180°,∴F,B,C三点共线,∵DE=EC=BF=a,BC=2a,∴CF=3a,EF===a,∵BG∥EC,∴BG:EC=FB:CF=FG:FE=1:3,∴BG=,AG=,GE=a,∵∠GAP=∠EG=45°,∠AGP=∠EGA,∴△AGP∽△EGA,∴,∴AG2=GP•GE,∴()2=()×,∴a=或a=0(舍去),∴AG=.10.解:(1)如图1,由题意可得:BD=DF=8,∵HF∥BC,∴∠HFD=∠B,在△HFD和△GBD中,,∴△HFD≌△GBD(ASA),∴HF=BG=4,连接DE,∵△ABC是等边三角形,∴∠B=∠BAC=60°,∵AD=AE=4,∴△ADE是等边三角形,∴DE=AD=4,∠ADE=60°,∴∠ADE=∠B,∴DE∥BC,∴DE∥FH,∵FH=DE=4,∴四边形DEFH是平行四边形,∴HE和DF互相平分,∵DA=AF,∴HE经过点A,∴HE=2AE=8;(2)如图2,面积不变,理由如下:连接DE,作FK⊥BC于K,在Rt△BFK中,∠B=60°,BF=12+a,∴FK=BF•sin60°=,由(1)得,DE∥FH=BC,∴△HDE∽△HGN,△HFD∽△GBD,∴,,∴,∴,∴,∴GN=,∴S△HGN===,11.解:(1)∵DE∥BC,∴△ADE∽△ABC,∴,∴,∴AD=2,;(2)①由翻折不变性可知:AF=FH,AG=GH,∠AFG=∠GFH,∵FH∥AC,∴∠AGF=∠GFH,∴∠AGF=∠AFG,∴AG=AF,∴AG=AF=FH=HG,∴四边形AGHF是菱形;②∵FH∥AC,∴△FBH∽△ABC,∴,又∵BC=6,AC=8,AB=10,∴BH:FH:BF=3:4:5,∴设BH=3a,则FH=AF=4a,BF=5a,∴4 a+5a=10,∴,∴FH=,即菱形的边长为;(3)在点P使得△CPH∽△DPE,理由如下:∵△CPH∽△DPE,∴,∵BH=,∴CH=,∴,∴.12.证明:(1)∴=,两边都除以MH,得,;(2)如图1,作AE⊥BD于E,MF⊥BD于F,CG⊥BD于G,∴AE∥MF∥CG,∴,∵HH∥AB,∴,∴,同理可得:,由(1)得,,两边乘以,得,(3)如图2,∵DG∥BC,∴△ADG∽△ABC,∴,∵,∴,∵四边形DEFG是正方形,∴MN=DE=DG,∴,两边都除以DG,得,.13.(1)证明:∵CD⊥AB,∴∠BDC=90°=∠ACB,∵∠CBD=∠ABC,∴△CBD∽△ABC,∴,∴BC2=AB•BD;(2)①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OC⊥BO,∠BCD=90°,∴BC2=BO•BD,∵CF⊥BE,∴BC2=BF•BE,∴BO•BD=BF•BE,即,∵∠OBF=∠EBD,∴△BOF∽△BED;②解:在Rt△BCE中,∵BC=6,CE=2,∴BE==2,∴DE=4,BO=3,由①知△BOF∽△BED,∴,∴,∴OF=.14.(1)证明:如图①中,∵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C=∠C=90°,AB∥CD,∴∠ABF=∠CQB,由翻折的性质可知,∠E=∠ABC=90°∵PE∥BQ,∴∠AFB=∠E=90°,∴△AFB∽△BCQ;(2)证明:如图①中,设AB=BC=CD=AD=2a,∵Q是CD的中点,∴CQ=QD=a,∵∠C=90°,∴BQ===a,∵△AFB∽△BCQ,∴=,∴=,∴BF=a,∴QF=a,∴==,∴BF=QF;(3)解:如图②,建立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过点E作EH⊥AB于点T.∵BF=FQ,FQ=6,∴BF=4,∴BQ=BF+FQ=4+6=10,∴CQ=2,AB=BC=CD=AD=4,∴Q(4,2),∴直线BQ的解析式为y=x,∵∠EAT=∠CBQ,∠ATE=∠BCQ=90°,∴△ATE∽△BCQ,∴==,∴==,∴AT=8,ET=4,∴BT﹣AB﹣AT=4﹣8,∴E(4,4﹣8),∵D(4,4),∴直线DE的解析式为:y=x+2﹣10,由,解得,∴G(4﹣4,2﹣2),∴S△BCG=××(2﹣2)=20﹣4.15.解:(1)①∵等边△ABC的边长为8,∴AC=8,∵△APD∽△ACP,∴,∵AD=2,∴,∴AP=4,故答案为4;②∵△ABC为等边三角形,∴AB=BC=8,∠A=∠B=60°,∵△APD与△BPC相似,∴△APD∽△BPC或△APD∽△BCP,Ⅰ、当△APD∽△BPC时,,∴,∴AP=,Ⅱ、当△APD∽△BCP时,,∴,∴AP=4,即△APD与△BPC相似时,AP的长度为或4;(2)①∵△ABC为等边三角形,∴AB=BC=8,∠A=∠B=∠ACB=60°,∵△APD与△BQC相似,∴△APD∽△BQC或△APD∽△BCQ,Ⅰ、当△APD∽△BQC时,∠APD=∠BQC,∴∠PDC=∠A+∠APD=60°+∠APD=60°+∠BQC,∴∠BQC=∠PDC﹣60°,∴∠ACQ=∠ACB﹣∠BCQ=60°﹣(180°﹣∠B﹣∠BAC)=∠B+∠BQC﹣120°=60°+∠PDC﹣60°﹣120°=∠PDC﹣120°,∴∠PDC+∠ACQ=120°;Ⅱ、当△APD∽△BCQ时,∠APD=∠BCQ,∴∠PDC=∠A+∠APD=60°+∠APD=60°+∠BCQ,∴∠BCQ=∠PDC﹣60°,∴∠ACQ=∠ACB﹣∠BCQ=60°﹣(∠PDC﹣60°)=120°﹣∠PDC,∴∠ACQ+∠PDC=120°,即满足条件的∠ACQ与∠PD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CQ+∠PDC=120°或∠PDC﹣∠ACQ=120°;②线段EF的长是一个定值,为.如图,连接AE并延长至G,使AE=GE,连接PG,QG,∵点E是DP的中点,∴DE=PE,∵∠AED=∠GEP,∴△AED≌△GEP(SAS),∴AE=GE,PG=AD=2,∠ADE=∠GPE,∴PG∥AD,∴∠QPG=∠BAC=60°,∵PQ=2=PG,∴△PQG为等边三角形,∴QG=2,∠PQG=60°=∠B,∴QG∥BC,连接GF并延长交BC于H,∴∠FQG=∠FCH,∵点F是CQ的中点,∴FQ=FC,∵∠QFG=∠CFH,∴△QFG≌△CFH(ASA),∴FG=FH,CH=QG=2,连接AH,过点A作AM⊥BC于M,∴∠AMC=90°,CM=BC=4,在Rt△AMC中,AC=8,根据勾股定理得,AM2=AC2﹣CM2=82﹣42=48,在Rt△AMH中,MH=CM﹣CH=2,根据勾股定理得,AH===2,∵AE=GE,FG=FH,∴EF是△AHG的中位线,∴EF=AH=,即线段EF的长是一个定值.16.解:(1)∵AF⊥DE,∴∠ADE+∠DAF=90°,∵∠ADE+∠AED=90°,∴∠DAF=∠AED,∵∠ADE=∠ABF=90°,AD=AB,∴△ADE≌△DAF(AAS),∴AF=DE;(2)过点G作GM⊥BA交于点M,∵AF⊥EG,∴∠F AB+∠AEG=90°,∵∠F AB+∠AFB=90°,∴∠AEG=∠AFB,∵∠GME=∠ABF=90°,∴△GME∽△ABF,∴=,∵AD=GM,∴;(3)连接AH,∵AG⊥GH,∴△AGH是直角三角形,∵HG=5,GA=7.5,∴AH=,在Rt△ABH中,BH=3,AH=,∴AB=,∵∠AGH=90°,∴∠DGA+∠CGH=90°,∵∠DGA+∠GAD=90°,∴∠GAD=∠CGH,∴△DAG∽△CGH,∴==,∴==,∴AD=6,由(2)知,∴==.17.解:(1)如图②,BF与CD交于点M,与DE交于点N,∵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DC,∠BCD=90°,∵△EC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F=CE,∠ECF=90°,∴∠BCD=∠ECF,∴∠BCD+∠DCF=∠ECF+∠DCF,∴∠BCF=∠DCE,∴△BCF≌△DCE(SAS),∴BF=DE,∠CBF=∠CDE,∵∠BMC=∠DMF,∠CBF+∠BMC=90°,∴∠CDE+∠DMF=90°,∴∠BND=90°,∴BF⊥DE,故答案为:BF=DE,BF⊥DE;(2)①如图③,,理由:∵四边形ABCD是矩形,∴∠BCD=90°,∵∠ECF=90°,∴∠BCD+∠DCF=∠ECF+∠DCF,∴∠BCF=∠DCE,∵,∴△BCF∽△DCE,∴=;②如图③,连接BD,∵△BCF∽△DCE,∴∠CBF=∠CDE,∵四边形ABCD是矩形,∴CD=AB=12,∵CE=6,,∴=,∴CF=8,BC=16,∵∠DBO+∠CBF+∠BDC=∠BDO+∠CDE+∠BDC=∠DBO+∠BDO=90°,∴∠BOD=90°,∴∠DOF=∠BOE=∠EOF=90°,在Rt△DOF中,DF2=OD2+OF2,在Rt△BOE中,BE2=OB2+OE2,在Rt△DOB中,DB2=OD2+OB2,在Rt△EOF中,EF2=OE2+OF2,∴DF2+BE2=OD2+OF2+OB2+OE2=DB2+EF2,在Rt△BCD中,BD2=BC2+CD2=162+122=400,在Rt△CEF中,EF2=EC2+CF2=62+82=100,∴BD2+EF2=400+100=500,∴DF2+BE2=500.18.解:(1)甲的做法正确,理由如下:∵DE⊥AC,DF⊥BC,∴∠DEC=∠DFC=90°,∵∠C=90°,∴四边形DECF是矩形,∴∠EDF=90°,DE∥BC,DF∥AC,∴,△AED∽△ACB,△BFD∽△BCA,即:AE=CE,同理可得:BF=CF,∴DF∥AC,EF∥AB,∴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CEF∽△CAB,同理可得:四边形DEFB是平行四边形,∴∠EFD=∠A,∵∠AED=∠EDF,∴△AED∽△FDE,∴四个小三角形与△ABC相似;(2)当时,△EDF∽△AFD∽△FEC,理由如下:∵△ADF∽△ACB,△DEB∽△ACB,∴①,②,得,,∴DE=EF,∵DE∥AF,∴四边形ADFE是平行四边形,由(1)可得,△DEF和△CEF与△ABC相似,故答案是:;(3)如图,根据和AC和AB及AB的长度找出点D的位置,然后作DE∥AC交BC于E,作EF∥AB交AC于F,连接DF即可.19.解:(1)①∵O是BC的中点,∴OB=OC,在△BOD和△COF中,,∴△BOD≌△COF(SAS),∴CF=BD,∠OCF=∠B,∵AD=AE,AB=AC,∴BD=CE,∴CE=CF,即:,∵∠B+∠ACB=90°,∴∠OCF+∠ACB=90°,∴∠ECF=90°,∴△EC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答案是:1,等腰直角三角形,解:(2)如图1,仍然成立,理由如下:连接BD,由(1)得:CF=BD,CF∥BD,∴∠CFO=∠DBO,∵∠BAC=∠DAE=90°,∴∠BAC﹣∠BAE=∠DAE﹣∠BAE,∴∠CAE=∠BAD,在△CAE和△BAD中,,∴△CAE≌△BAD(SAS),∴CE=BD,∠ACE=∠ABD,∴CE=CF,∵∠ACB+∠ABC=90°,∴∠ACE+∠EAO+∠ABC=90°,∴∠ABD+∠EAO+∠ABC=90°,∴∠EAO+∠DBO=90°,∴∠EAO+∠CFO=90°,∴∠FCE=90°,∴=1,△EC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如图2,连接BD,作AG⊥CD于G,设AD=a,则AB=,AC=a,AE=,由(2)得:∠CAE=∠BAD,CF=BD,∵,∴△CAE∽△BAD,∴,∠ACD=∠ABD,∴,同理(2)得:∠CEF=90°,∴∠ECF=∠EAD=90°,∴点C、A、B、D共圆,∴∠1=∠ACG,∵AD=a,AE=,∠DAE=90°,∴DE=,由S△ADE=得,AG=a,∴sin∠ACD===,∴sin∠1=.20.(1)证明:∵∠ADC=∠ACB,,∴△ADC∽△ACB,∴∠DAC=∠CAB,∴AC平分∠DAB;(2)解:∵△ADC∽△ACB,∴,∴AC2=AB×AD,∵AC=8,AB=12,∴64=12AD,∴AD=,故答案为:;(3)解:∵∠ACB=90°,点E为AB的中点,∴AB=2CE=10,∴AC=8,∵△ADC∽△ACB,∴AD==6.4,由(1)知∠DAC=∠EAC,∵CE=AE,∴∠ECA=∠EAC,∴∠DAC=∠ECA,∴△AFD∽△CFE,∴.。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提高)
苏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知识讲解(提高)【中考展望】几何综合题是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大致可分为几何计算型综合题与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不仅有选择题、填空题、几何推理计算题以及代数与几何的综合计算题,还有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究性的问题、方案设计的问题等等.主要特点是图形较复杂,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较隐蔽,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来解答.几何综合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如折叠类型、探究型、开放型、运动型、情景型等,背景鲜活,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考查方式偏重于考查考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几何为主的综合题常常在一定的图形背景下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证明线段、角的数量关系(包括相等、和、差、倍、分及比例关系等);2、证明图形的位置关系(如点与线、线与线、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3、几何计算问题;4、动态几何问题等.【方法点拨】一、几何计算型综合问题,常常涉及到以下各部分的知识:1、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2、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的性质;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函数;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5、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6、垂径定理,切线的性质,与正多边形有关的计算;7、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二、几何论证型综合题的解答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图形的直观提示,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2、注意分析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发展条件,为解题创造条件打好基础,要由已知联想经验,由未知联想需要,不断转化条件和结论来探求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3、要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方程等思想来解决问题.【典型例题】类型一、动态几何型问题1.(2016•太原校级自主招生)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边BC、AB上的点,且CE=BF,连接DE,过点E作EG⊥DE,使EG=DE,连接FG,FC.(1)请判断:FG与CE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不要求证明)(2)如图2,若点E、F分别是CB、BA延长线上的点,其它条件不变,(1)中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出判断判断予以证明;(3)如图3,若点E、F分别是BC、AB延长线上的点,其它条件不变,(1)中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直接写出你的判断.【思路点拨】(1)结论:FG=CE,FG∥CE.如图1中,设DE与CF交于点M,首先证明△CBF≌△DCE,推出DE⊥CF,再证明四边形EGFC是平行四边形即可.(2)结论仍然成立.如图2中,设DE与CF交于点M,首先证明△CBF≌△DCE,推出DE⊥CF,再证明四边形EGFC是平行四边形即可.(3)结论仍然成立.如图3中,设DE与FC的延长线交于点M,证明方法类似.【答案与解析】解:(1)结论:FG=CE,FG∥CE.理由:如图1中,设DE与CF交于点M.∵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CD,∠ABC=∠DCE=90°,在△CBF和△DCE中,,∴△CBF≌△DCE,∴∠BCF=∠CDE,CF=DE,∵∠BCF+∠DCM=90°,∴∠CDE+∠DCM=90°,∴∠CMD=90°,∴CF⊥DE,∵GE⊥DE,∴EG∥CF,∵EG=DE,CF=DE,∴EG=CF,∴四边形EGFC是平行四边形.∴GF=EC,∴GF=EC,GF∥EC.(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图2中,设DE与CF交于点M.∵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CD,∠ABC=∠DCE=90°,在△CBF和△DCE中,,∴△CBF≌△DCE,∴∠BCF=∠CDE,CF=DE,∵∠BCF+∠DCM=90°,∴∠CDE+∠DCM=90°,∴∠CMD=90°,∴CF⊥DE,∵GE⊥DE,∴EG∥CF,∵EG=DE,CF=DE,∴EG=CF,∴四边形EGFC是平行四边形.∴GF=EC,∴GF=EC,GF∥EC.(3)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图3中,设DE与FC的延长线交于点M.∵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CD,∠ABC=∠DCE=90°,∴∠CBF=∠DCE=90°在△CBF和△DCE中,,∴△CBF≌△DCE,∴∠BCF=∠CDE,CF=DE∵∠BCF+∠DCM=90°,∴∠CDE+∠DCM=90°,∴∠CMD=90°,∴CF⊥DE,∵GE⊥DE,∴EG∥CF,∵EG=DE,CF=DE,∴EG=CF,∴四边形EGFC是平行四边形.∴GF=EC,∴GF=EC,GF∥EC.【总结升华】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正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注意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图形变了,条件不变,证明的方法思路完全一样,属于中考常考题型.举一反三:AM射线BN,AB是它们的公垂线,点D、C分别在AM、BN 【变式】已知:如图(1),射线//上运动(点D与点A不重合、点C与点B不重合),E是AB边上的动点(点E与A、B不重合),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EC DE ⊥,且a AB DE AD ==+.(1)求证:ADE ∆∽BEC ∆;(2)如图(2),当点E 为AB 边的中点时,求证:CD BC AD =+;(3)设m AE =,请探究:BEC ∆的周长是否与m 值有关?若有关,请用含有m 的代数式表示 BEC ∆的周长;若无关,请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EC DE ⊥,∴︒=∠90DEC .∴︒=∠+∠90BEC AED . 又∵︒=∠=∠90B A ,∴︒=∠+∠90EDA AED .∴EDA BEC ∠=∠.∴ADE ∆∽BEC ∆.(2)证明:如图,过点E 作EF BC //,交CD 于点F ,∵E 是AB 的中点,容易证明)(21BC AD EF +=. 在DEC Rt ∆中,∵ CF DF =,∴ CD EF 21=. ∴ )(21BC AD +CD 21=. ∴ CD BC AD =+.(3)解:AED ∆的周长DE AD AE ++=m a +=,m a BE -=.设x AD =,则x a DE -=.∵ ︒=∠90A ,∴ 222AD AE DE +=.即22222x m x ax a +=+-. ∴ am a x 222-=.由(1)知ADE ∆∽BEC ∆,∴ 的周长的周长BEC ∆∆ADE BE AD =m a a m a --=222am a 2+=. ∴ BEC ∆的周长⋅+=ma a 2ADE ∆的周长a 2=. ∴ BEC ∆的周长与m 值无关.2.在△ABC 中,∠ACB=45º.点D (与点B 、C 不重合)为射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以AD 为一边且在AD 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1)如果AB=AC .如图①,且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试判断线段CF 与BD 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果AB ≠AC ,如图②,且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1)中结论是否成立,为什么?(3)若正方形ADEF 的边DE 所在直线与线段CF 所在直线相交于点P ,设AC =42,3=BC ,CD=x ,求线段CP 的长.(用含x 的式子表示)【思路点拨】(1)由题干可以发现,正方形中四条边的垂直关系是不动的,于是利用角度的互余关系进行传递,就可以得解.(2)是典型的从特殊到一般的问法,那么思路很简单,就是从一般中构筑一个特殊的条件就行,和上题一样找AC 的垂线,就可以变成第一问的条件,然后一样求解.(3)D 在BC 之间运动和它在BC 延长线上运动时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所以已给的线段长度就需要分情况去考虑到底是4+X 还是4-X.分类讨论之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即可求出CP.【答案与解析】(1)结论:CF ⊥BD ;证明如下: AB=AC ,∠ACB =45º,∴∠ABC=45º.由正方形ADEF 得 AD=AF ,∵∠DAF=∠BAC =90º,∴∠DAB=∠FAC ,∴△DAB ≌△FAC , ∴∠ACF=∠ABD .∴∠BCF=∠ACB+∠ACF= 90º.即 CF ⊥BD .(2)CF ⊥BD .(1)中结论仍成立.理由是:过点A 作AG ⊥AC 交BC 于点G ,∴AC=AG可证:△GAD ≌△CAF ∴∠ACF=∠AGD=45º∠BCF=∠ACB+∠ACF= 90º. 即CF ⊥BD(3)过点A 作AQ ⊥BC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Q ,①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时,∵∠BCA=45º,可求出AQ= CQ=4.∴DQ=4-x ,易证△AQD ∽△DCP ,∴CP CD DQ AQ = ,∴44CP x x =-, 24x CP x ∴=-+.②点D 在线段BC 延长线上运动时,∵∠BCA=45°,∴AQ=CQ=4,∴DQ=4+x .过A 作AQ ⊥BC ,∴∠Q=∠FQC=90°,∠ADQ=∠AFC ,则△AQD ∽△ACF .∴CF ⊥BD ,∴△AQD ∽△DCP ,∴CP CD DQ AQ=, ∴4+4CP x x =, 24x CP x ∴=+. 【总结升华】此题综合性强,需要综合运用全等、相似、正方形等知识点,属能力拔高性的题目.3.(2015•河南模拟)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6,点E 是射线BC 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E 并延长,交射线DC 于点F ,将△ABE 沿直线AE 翻折,点B 坐在点B ′处.自主探究:(1)当=1时,如图1,延长AB ′,交CD 于点M .①CF 的长为 ;②判断AM 与FM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点B ′恰好落在对角线AC 上时,如图2,此时CF 的长为 ,= .拓展运用:(3)当=2时,求sin∠DAB′的值.【思路点拨】(1)①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FC=AB即可得出答案;②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BAF=∠MAF,进而得出AM=FM;(2)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BAE=∠MAF,进而得出AM=MF,利用△ABE∽FCE得出答案即可;(3)根据①如图1,当点E在线段BC上时,延长AB′交DC边于点M,②如图3,当点E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延长AD交B′E于点N,分别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①当=1时,∵AB∥FC,∴△ABE∽FCE,∴==1,∴FC=AB=6,②AM=FM,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DC,∴∠BAF=∠AFC,∵△ABE沿直线AE翻折得到△AB′E,∴∠BAF=∠MAF,∴∠MAF=∠AFC,∴AM=FM;(2)如图2,∵当点B′恰好落在对角线AC上时,∴∠1=∠2,∵AB∥FC,∴∠1=∠F,∴∠2=∠F,∴AC=FC,∵AB=BC=6,∴AC=FC=6,∵AB∥FC,∴△ABE∽FCE,∴===,(3)①如图1,当点E在线段BC上时,延长AB′交DC边于点M,∵AB∥CF,∴△ABE∽△FCE,∴==2,∵AB=6,∴CF=3,∴DF=CD+CF=9,由(1)知:AM=FM,∴AM=FM=9﹣DM,在Rt△ADM中,由勾股定理得:DM′2=(9﹣DM)2﹣62,解得:DM=,则MA=,∴sin∠DAB′==,②如图3,当点E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延长AD交B′E于点N,由(1)知:AN=EN ,又BE=B ′E=12,∴NA=NE=12﹣B ′N ,在Rt △AB ′N 中,由勾股定理得:B ′N 2=(12﹣B ′N )2﹣62,解得:B ′N=, AN=,∴sin ∠DAB ′==.故答案为:6;6,.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利用相关性质和进行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类型二、几何计算型问题4.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24AD BC 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MBC △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2)动点P 、Q 分别在线段BC 和MC 上运动,且60MPQ =︒∠保持不变.设PC x MQ y ==,,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3)在(2)中,当y 取最小值时,判断PQ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属于纯静态问题,只要证两边的三角形全等就可以了.(2)是双动点问题,所以就需要研究在P,Q 运动过程中什么东西是不变的.题目给定∠MPQ=60°,其实就是将静态的那个等边三角形与动态条件联系了起来.因为最终求两条线段的关系,所以很自然想到要通过相似三角形找比例关系.(3)条件又回归了当动点静止时的问题,由第二问所得的二次函数,很轻易就可以求出当x 取对称轴的值时y 有最小值,接下来就变成了“给定PC=2,求△PQC 形状”的问题了,由已知的BC=4,自然看出P 是中点,于是问题轻松求解.【答案与解析】(1)证明:∵MBC △是等边三角形∴60MB MC MBC MCB ===︒,∠∠∵M 是AD 中点∴AM MD =∵AD BC ∥∴60AMB MBC ==︒∠∠,60DMC MCB ==︒∠∠∴AMB DMC △≌△∴AB DC =∴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2)解:在等边MBC △中,4MB MC BC ===,60MBC MCB ==︒∠∠,60MPQ =︒∠ ∴120BMP BPM BPM QPC +=+=︒∠∠∠∠ ∴BMP QPC =∠∠∴BMP CQP △∽△ ∴PC CQ BM BP= ∵PC x MQ y ==, ∴44BP x QC y =-=-, ∴444x y x -=- ∴2144y x x =-+(3)解:PQC △为直角三角形, ∵()21234y x =-+ ∴当y 取最小值时,2x PC ==∴P 是BC 的中点,MP BC ⊥,而60MPQ =︒∠,∴30CPQ =︒∠,∴90PQC =︒∠∴PQC △为直角三角形.【总结升华】以上题目是动点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动点移动中出现特殊条件,例如某边相等,某角固定时,将动态问题化为静态问题去求解.如果没有特殊条件,那么就需要研究在动点移动中哪些条件是保持不变的.举一反三:【几何综合问题 例3】【变式】已知:如图,N 、M 是以O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的两点,B 是MN 上一动点(B 不与点M 、N 重合),∠MON=90°,BA ⊥OM 于点A ,BC ⊥ON 于点C ,点D 、E 、F 、G 分别是线段OA 、AB 、BC 、CO 的中点,GF 与CE 相交于点P ,DE 与AG 相交于点Q .(1)四边形EPGQ (填“是”或者“不是”)平行四边形;(2)若四边形EPGQ是矩形,求OA的值.【答案】(1)是.证明:连接OB,如图①,∵BA⊥OM,BC⊥ON,∴∠BAO=∠BCO=90°,∵∠AOC=90°,∴四边形OABC是矩形.∴AB∥OC,AB=OC,∵E、G分别是AB、CO的中点,∴AE∥GC,AE=GC,∴四边形AECG为平行四边形.∴CE∥AG,∵点D、E、F、G分别是线段OA、AB、BC、CO的中点,∴GF∥OB,DE∥OB,∴PG∥EQ,∴四边形EPGQ是平行四边形;(2)解:如图②,∵口EPGQ 是矩形.∴∠AED+∠CEB=90°.又∵∠DAE=∠EBC=90°, ∴∠AED=∠BCE .∴△AED ∽△BCE ,∴AD AE BE BC=, 设OA=x ,AB=y ,则::222x y y x = 得y 2=2x 2,又∵OA 2+AB 2=OB 2, 即x 2+y 2=12.∴x 2+2x 2=1,解得:x=33. 即当四边形EPGQ 是矩形时,OA 的长度为33. 5.在ABCD 中,过点C 作CE ⊥CD 交AD 于点E,将线段EC 绕点E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F (如图1)(1)在图1中画图探究:①当P 为射线CD 上任意一点(P 1不与C 重合)时,连结EP 1绕点E 逆时针旋转90 得到线段EC 1.判断直线FC 1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②当P 2为线段DC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时,连结EP 2,将线段EP 2绕点E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C 2.判断直线C 1C 2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你的结论.(2)若AD=6,tanB=43,AE=1,在①的条件下,设CP 1=x ,S 11P FC =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图1 备用图【思路点拨】(1)本题在于如何把握这个旋转90°的条件.旋转90°自然就是垂直关系,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直角三角形,于是证角、证线就手到擒来了.(2)是利用平行关系建立函数式,但是不要忘记分类讨论.【答案与解析】(1)①直线1FG 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为互相垂直.证明:如图1,设直线1FG 与直线CD 的交点为H .∵线段1EC EP 、分别绕点E 逆时针旋转90°依次得到线段1EF EG 、,∴111190PEG CEF EG EP EF EC ∠=∠===°,,.∵1190G EF PEF ∠=-∠°,1190PEC PEF ∠=-∠°, ∴11G EF PEC ∠=∠. ∴11G EF PEC △≌△. ∴11G FE PCE ∠=∠. ∵EC CD ⊥,∴190PCE ∠=°, ∴190G FE ∠=°.∴90EFH ∠=°.∴90FHC ∠=°. FDC BAE 图1 G 2 G 1P 1 H P 2∴1FG CD ⊥.②按题目要求所画图形见图1,直线12G G 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为互相垂直.(2)∵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 ADC ∠=∠. ∵461tan 3AD AE B ===,,, ∴45tan tan 3DE EBC B =∠==,. 可得4CE =.由(1)可得四边形EFCH 为正方形.∴4CH CE ==. ①如图2,当1P 点在线段CH 的延长线上时,∵1114FG CP x PH x ===-,, ∴11111(4)22P FG x x S FG PH -=⨯⨯=△. ∴212(4)2y x x x =->. ②如图3,当1P 点在线段CH 上(不与C H 、两点重合)时,∵1114FG CP x PH x ===-,, ∴11111(4)22P FG x x S FG PH -=⨯=△.∴212(04)2y x x x =-+<<. ③当1P 点与H 点重合时,即4x =时,11PFG △不存在.综上所述,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212(4)2y x x x =->或212(04)2y x x x =-+<<. 【总结升华】本题着重考查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图形的旋转变换、三角形全等、探究垂直的构成情况等重要知识点,综合性强,能力要求较高.考查学生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举一反三:【变式】已知,点P 是∠MON 的平分线上的一动点,射线PA 交射线OM 于点A ,将射线PA 绕点P 逆时针旋转交射线ON 于点B ,且使∠APB+∠MON=180°.(1)利用图1,求证:PA=PB ;(2)如图2,若点C 是AB 与OP 的交点,当S △POB =3S △PCB 时,求PB 与PC 的比值;(3)若∠MON=60°,OB=2,射线AP 交ON 于点D ,且满足且∠PBD=∠ABO ,请借助图3补全图形,并求OP 的长.【答案】(1)作PE ⊥OM ,PF ⊥ON ,垂足为E 、F∵四边形OEPF 中,∠OEP=∠OFP=90°,∴∠EPF+∠MON=180°,已知∠APB+∠MON=180°,∴∠EPF=∠APB ,即∠EPA+∠APF=∠APF+∠FPB ,∴∠EPA=∠FPB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PE=PF ,∴△EPA ≌△FPB ,即PA=PB ;(2)∵S △POB =3S △PCB ,∴PO=3PC ,由(1)可知△PAB 为等腰三角形,则∠PBC=12(180°-∠APB )=12∠MON=∠BOP , 又∵∠BPC=∠OPB (公共角),。
2022年春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几何压轴题专题训练(附答案)
2022年春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几何压轴题专题训练(附答案)1.如图,在Rt△ABC中,∠ACB=90°,∠A=30°,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点F在DE的延长线上,点G在线段AD上,且∠BGF=60°.(1)若DE=2,求AC的长;(2)证明:DF=AD+DG.2.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边上,设BE与CD相交于点F.(1)如图①,设∠A=60°,BE、CD分别平分∠ABC、∠ACB,证明:DF=EF.(2)如图②,设BE⊥AC,CD⊥AB,点G在CD的延长线上,连接AG、AF;若∠G=∠6,BD=CD,证明:GD=DF.3.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B=5cm,AC=3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BC边的长;(2)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3)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4.如图,已知A(a,b),AB⊥y轴于B,且满足+(b﹣2)2=0,(1)求A点坐标;(2)分别以AB,AO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C和△AOD,如图1试判定线段AC和DC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3)如图2过A作AE⊥x轴于E,F,G分别为线段OE,AE上的两个动点,满足∠FBG =45°,试探究的值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请说明理由并求其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5.【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的理由是.A.SSS B.SAS C.AAS D.HL(2)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A.6<AD<8 B.6≤AD≤8 C.1<AD<7 D.1≤AD≤7【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3)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求证:AC =BF.6.在等边△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ABC外一点,且∠MDN=60°,∠BDC=120°,BD=DC.探究:当M、N分别在直线AB、AC上移动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及△AMN的周长Q与等边△ABC的周长L的关系.(1)如图1,当点M、N在边AB、AC上,且DM=DN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此时=;(2)如图2,点M、N在边AB、AC上,且当DM≠DN时,猜想(I)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当M、N分别在边AB、CA的延长线上时,探索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并给出证明.7.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AC的中点,∠EDF=120°,DE交线段AB于E,DF 交直线BC于F.(1)如图(1),求证:DE=DF;(2)如图(2),若BE=3AE,求证:CF=BC.(3)如图(3),若BE=AE,则CF=BC;在图(1)中,若BE=4AE,则CF =BC.8.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4,AB=CD,BD=6,点E从D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DA向点A匀速移动,点F从点C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C →B→C作匀速移动,点G从点B出发沿BD向点D匀速移动,三个点同时出发,当有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其余两点也随之停止运动.(1)证明:AD∥BC.(2)在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当点G的运动速度取某个值时,有△DEG与△BFG全等的情况出现,请你探究当点G的运动速度取哪些值时,会出现△DEG与△BFG全等的情况.9.如图,已知凸五边形ABCDE中,EC,EB为其对角线,EA=ED.(1)如图1,若∠A=60°,∠CDE=120°,且CD+AB=BC.求证:CE平分∠BCD;(2)如图2,∠A与∠D互补,∠DEA=2∠CEB,若凸五边形ABCDE面积为30,且CD=AB=4.求点E到BC的距离.10.已知△ABC≌△ADE,且它们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DE=90°.(1)如图1,当点D在边AC上时,连接BD并延长交CE于点F,①求证:∠CBD=∠EDF;②求证:点F为线段CE的中点;(2)△ADE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如图2所示,连接BD并延长交CE于点F,点F还是线段CE的中点吗?请说明理由.11.已知在△ABC与△CDE中,AB=CD,∠B=∠D,∠ACE=∠B,点B、C、D在同一直线上,射线AH、EI分别平分∠BAC、∠CED.(1)如图1,试说明AC=CE的理由;(2)如图2,当AH、EI交于点G时,设∠B=α,∠AGE=β,求β与α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当AH∥EI时,求∠B的度数.12.如图1,△ABC≌△DAE,∠BAC=∠ADE=90°.(1)连接CE,若AB=1,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求AC的长;(2)将△ADE绕点A逆时针旋转α(0°<α<90°),如图2,BC与AD交于点F,BC 的延长线与AE交于点N,过点D,作DM∥AE交BC于点M.求证:①BM=DM;②MN2=NF•NB.13.如图1,2,3,将一个矩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α(0°<α≤90°),得到矩形AB1C1D1,连接BD.(1)探究:①如图1,当α=90°时,点C1恰好在DB的延长线上,若AB=1,求BC的长;②如图2,连接AC1,过点D1作D1M∥AC1交BD于点M,线段D1M与DM相等吗?请说明理由.(2)在探究(1)②的条件下,射线DB分别交AD1、AC1于点P、N(如图3).求证:①MN=AN;②MN2=PN•DN.14.如图1,在矩形ABCD中,点E是CD上一动点,连接AE,将△ADE沿AE折叠,点D落在点F处,AE与DF交于点O.(1)射线EF经过点B,射线DF与BC交于点G.ⅰ)求证:△ADE∽△DCG;ⅱ)若AB=10,AD=6,求CG的长;(2)如图2,射线EF与AB交于点H,射线DF与BC交于点G,连接HG,若HG∥AE,AD=10,DE=5,求CE的长.15.如图1,在Rt△ABC中,∠ACB=90°,AB=10,BC=6.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连接DE.现将△ADE绕A点逆时针旋转,连接BD,CE并延长交于点F.(1)如图2,点E正好落在AB边上,CF与AD交于点P.①求证:AE•AB=AD•AC;②求BF的长;(2)如图3,若AF恰好平分∠DAE,直接写出CE的长.16.如图,过⊙O外一点P作⊙Q的两条切线P A和PB,PD交⊙O于D和C,E在弦DC 上.且∠DAE=∠PBC.(1)求证:∠ADC=∠P AC;(2)求证:△ADE∽△BAC;(3)若AD=5,BC=3,AC=4,试求BD的长.17.如图,在△ABC中,AB=AC,AO⊥BC于点O,OE⊥AB于点E,以点O为圆心,OE 的长为半径作半圆,交AO于点F.(1)求证:AC是⊙O的切线;(2)若点F是AO的中点,OE=3,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3)在(2)的条件下,点P是BC边上的动点,当PE+PF取最小值时,求出BP的长.18.如图,△ABC为⊙O的内接三角形,AB为⊙O的直径,将△ABC沿BC翻折得到△DBC,过点D作⊙O的切线DF,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F为切点,⊙O的半径为,∠ABD=30°.(1)求的长.(2)若DE∥AB,连接AE.①求证:四边形ABDE为菱形.②求DF的长.19.如图,AB是⊙O的直径,C是⊙O上一点,OD⊥AC于点D,过点C作⊙O的切线,交OD的延长线于点M,OM交⊙O于点N,连接AM.(1)求证:AM是⊙O的切线;(2)若DN=4,AC=8,求线段MN的长;(3)在(2)的条件下,求阴影部分的面积.20.如图,在Rt△ABC中,∠ABC=90°,以AB为直径的⊙O交AC于点D,连接BD,△ADE是以AD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且满足∠EAD=∠DAB,DE=DC.(1)求证:DE为⊙O的切线;(2)求证:DE2=EF•BD;(3)若AB=1,求BD的长.参考答案1.(1)解:在Rt△ABC中,∠ACB=90°,∠A=30°,∴∠ABC=60°,∵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CD=DE=2.∠CBD=∠ABD=30°,∴BD=2CD=4,∵DE⊥AB,∠CBD=∠ABD=30°,∴AD=BD=4,∴AC=AD+CD=4+2=6,∴AC的长为6;(2)证明:如图,在DE上截取DH=DG,连接GH,∵AD=BD,∠A=∠ABD=30°,∴∠BDE=∠ADE=60°,∴△DGH是等边三角形,∴∠DGH=∠DHG=60°,∵∠BGF=60°,∴∠1+∠HGB=∠2+∠HGB=60°,∴∠1=∠2,∵∠BDC=∠DHG=60°,∴∠BDG=∠FHG=120°,在△BDG和△FHG中,,∴△BDG≌△FHG(ASA),∵DF=FH+DH=BD+DG=AD+DG,∴DF=AD+DG.2.证明:(1)如图,在BC上截取BM=BD,连接FM,∵∠A=60,∴∠BFC=90°+60°÷2=120°,∴∠BFD=60°,∵BE平分∠ABC,∴∠1=∠2,在△BFD和△BFM中,,∴△BFD≌△BFM(SAS),∴∠BFM=∠BFD=60°,DF=MF,∴∠CFM=120°﹣60°=60°,∵∠CFE=∠BFD=60°,∴∠CFM=∠CFE,∵CD平分∠ACB,∴∠3=∠4,又CF=CF,在△ECF和△MCF中,,∴△ECF≌△MCF(ASA),∴EF=MF,(2)∵BE⊥AC,CD⊥AB,∴∠BDF=∠CDA=90°,∴∠1+∠BFD=90°,∠3+∠CFE=90°,∠BFD=∠CFE,∴∠1=∠3,∵BD=CD,在△BDF和△CDA中,,∴△BDF≌△CDA(ASA),∴DF=DA,∵∠ADF=90°,∴∠6=45°,∵∠G=∠6,∴∠5=45°∴∠G=∠5,∴GD=DA,∴GD=DF.3.解:(1)在Rt△ABC中,BC2=AB2﹣AC2=52﹣32=16,∴BC=4(cm);(2)由题意知BP=tcm,①当∠APB为直角时,点P与点C重合,BP=BC=4cm,即t=4;②当∠BAP为直角时,BP=tcm,CP=(t﹣4)cm,AC=3cm,在Rt△ACP中,AP2=32+(t﹣4)2,在Rt△BAP中,AB2+AP2=BP2,即:52+[32+(t﹣4)2]=t2,解得:t=,故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t=4或t=;(3)①当AB=BP时,t=5;②当AB=AP时,BP=2BC=8cm,t=8;③当BP=AP时,AP=BP=tcm,CP=(4﹣t)cm,AC=3cm,在Rt△ACP中,AP2=AC2+CP2,所以t2=32+(4﹣t)2,解得:t=,综上所述: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t=5或t=8或t=.4.解:(1)根据题意得:a﹣2=0且b﹣2=0,解得:a=2,b=2,则A的坐标是(2,2);(2)AC=CD,且AC⊥CD.如图1,连接OC,CD,∵A的坐标是(2,2),∴AB=OB=2,∵△ABC是等边三角形,∴∠OBC=30°,OB=BC,∴∠BOC=∠BCO=75°,∵在直角△ABO中,∠BOA=45°,∴∠AOC=∠BOC﹣∠BOA=75°﹣45°=30°,∵△OAD是等边三角形,∴∠DOC=∠AOC=30°,即OC是∠AOD的角平分线,∴OC⊥AD,且OC平分AD,∴AC=DC,∴∠ACO=∠DCO=60°+75°=135°,∴∠ACD=360°﹣135°﹣135°=90°,∴AC⊥CD,故AC=CD,且AC⊥CD.(3)不变.延长GA至点M,使AM=OF,连接BM,∵在△BAM与△BOF中,,∴△BAM≌△BOF(SAS),∴∠ABM=∠OBF,BF=BM,∵∠OBF+∠ABG=90°﹣∠FBG=45°,∴∠MBG=45°,∵在△FBG与△MBG中,,∴△FBG≌△MBG(SAS),∴FG=GM=AG+OF,∴=1.5.(1)解:∵在△ADC和△EDB中,∴△ADC≌△EDB(SAS),故选B;(2)解:∵由(1)知:△ADC≌△EDB,∴BE=AC=6,AE=2AD,∵在△ABE中,AB=8,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8﹣6<2AD<8+6,∴1<AD<7,故选C.(3)证明:延长AD到M,使AD=DM,连接BM,∵AD是△ABC中线,∴CD=BD,∵在△ADC和△MDB中∴△ADC≌△MDB,∴BM=AC,∠CAD=∠M,∵AE=EF,∴∠CAD=∠AFE,∵∠AFE=∠BFD,∴∠BFD=∠CAD=∠M,∴BF=BM=AC,即AC=BF.6.解:(1)如图1,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BM+NC=MN,此时,理由:∵DM=DN,∠MDN=60°,∴△MDN是等边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A=60°,∵BD=CD,∠BDC=120°,∴∠DBC=∠DCB=30°,∴∠MBD=∠NCD=90°,∵DM=DN,BD=CD,∴Rt△BDM≌Rt△CDN,∴∠BDM=∠CDN=30°,BM=CN,∴DM=2BM,DN=2CN,∴MN=2BM=2CN=BM+CN;∴AM=AN,∴△AMN是等边三角形,∵AB=AM+BM,∴AM:AB=2:3,∴=;(2)猜想:结论仍然成立,证明:在NC的延长线上截取CM1=BM,连接DM1,∵∠MBD=∠M1CD=90°,BD=CD,∴△DBM≌△DCM1,∴DM=DM1,∠MBD=∠M1CD,M1C=BM,∵∠MDN=60°,∠BDC=120°,∴∠M1DN=∠MDN=60°,∴△MDN≌△M1DN,∴MN=M1N=M1C+NC=BM+NC,∴△AMN的周长为:AM+MN+AN=AM+BM+CN+AN=AB+AC,∴=;(3)证明:在CN上截取CM1=BM,连接DM1,可证△DBM≌△DCM1,∴DM=DM1,可证∠M1DN=∠MDN=60°,∴△MDN≌△M1DN,∴MN=M1N,∴NC﹣BM=MN.7.证明:(1)如图1中,连接BD,作DM⊥AB于M,DN⊥BC于N,∵∠DMB=∠DNB=90°,∠ABC=60°,∴∠MDN=∠EDF=120°,∴∠MDE=∠NDF,∵△ABC是等边三角形,AD=DC,∴∠DBA=∠DBC,∴DM=DN,∴△DME≌△DNF,∴DE=DF.(2)如图2中,作DK∥BC交AB于K.设AE=a,则BE=3a,AB=AC=BC=4a,∵AD=DC,DK∥CB,∴AK=BK=2a,DK=BC=2a=AD=AK,∴AE=EK=a,∴DE⊥AK,∴∠BED=90°,∵∠BED+∠BFD=180°,∴∠DFB=90°,在Rt△CDF中,∵∠C=60°,∴CF=CD=a,∴CF=BC.(3)①如图3中,作DK∥BC交AB于K.设BE=a,则AE=3a,AK=BK=2a,△ADK是等边三角形,∴∠ADK=60°,∠EDF=∠KDC,∴∠KDE=∠CDF,∵DK=DC,DE=DF,∴△EDK≌△FDC,∴EK=CF=a,∵BC=4a,∴CF=BC.②如图4中,由(1)可知EM=FN,设AE=a,则BE=4a,AB=BC=AC=5a,AM=CN=a,EM=FN=a,∴CF=FN+CN=a,∴CF:BC=a:5a=3:10,∴CF=BC.故答案为,.8.(1)证明:在△ABD和△CDB中,,∴△ABD≌△CDB(SSS),∴∠ADB=∠CBD,∴AD∥BC;(2)解:设运动时间为t,点G的运动速度为v,当时,若△DEG≌△BGF,则,∴,∴,∴v=3;若△DEG≌△BGF,则,∴,∴(舍去);当时,若△DEG≌△BFG,则,∴,∴,∴;若△DEG≌△BGF,则,∴,∴,∴v=1.综上,当点G的速度为3或1.5或1时.会出现△DEG与△BFG全等的情况.9.(1)证明:延长CD到T,使得DT=BA,连接ET.∵∠CDE=120°,∴∠EDT=180°﹣120°=60°,∵∠A=60°,∴∠A=∠EDT,在△EAB和△EDT中,,∴△EAB≌△EDT(SAS),∴EB=ET,∴CB=CD+BA=CD+DT=CT,在△ECB和△ECT中,,∴△ECB≌△ECT(SSS),∴∠ECB=∠ECD,∴CE平分∠BCD.(2)解:延长CD到Q,使得∠QED=∠AEB,过点E作EH⊥BC于H.∵∠A+∠CDE=180°,∠CDE+∠EDQ=180°,∴∠A=∠EDQ,在△AEB和△DEQ中,,∴△AEB≌△DEQ(ASA),∴EB=EQ,∵∠AED=2∠BEC,∴∠AEB+∠CED=∠BEC,∴∠CED+∠DEQ=∠BEC,∴∠CEB=∠CEQ,在△CEB和△CEQ中,,∴△ECB≌△ECQ(SAS),∵S五边形ABCDE=S四边形EBCQ=2S△EBC=30,∴S△EBC=15,∵CD=AB=4,∴AB=6,CD=4,∴BC=CD+QD=CD+AB=10,∴×10×EH=15,∴EH=3,∴点E到BC的距离为3.10.(1)证明:①∵△ABC≌△ADE,∴AB=AD,BC=DE,AE=AC,∵△ABC,△A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D=DE,AB=BC,∠DAE=∠AED=∠BAC=∠BCA=45°,在△ABD中,AB=AD,∴∠ABD=∠ADB=67.5°,∴∠CBF=90°﹣∠ABD=22.5°,∠EDF=90°﹣∠CDF=90°﹣∠ADB=22.5°,∴∠CBF=∠EDF,∴∠CBD=∠EDF;②∵AE=AC,∠EAC=45°,∴∠ACE=∠AEC=67.5°,∵∠ADE=90°,∴∠DEC=22.5°,∵∠FDC=∠FCD=67.5°,∴EF=DF,DF=FC,∴EF=FC,∴点F为线段CE的中点;(2)解:点F还是线段CE的中点,理由如下:过点E作EG∥BC交BF延长线于G,∴∠EGF=∠CBF,∠FEG=∠FCB,∵AB=AD,∴∠ABD=∠ADB,∵∠ADE=∠ABC=90°,∴∠EDG=90°﹣∠ADB=90°﹣∠ABD=∠FBC,∴∠EDG=∠EGD,∴DE=EG,∵DE=BC,∴EG=BC,∵∠FEG=∠FCB,∠FGE=∠FBC,∴△EFG≌△CFB(ASA),∴EF=CF,∴F为EC的中点.11.(1)证明:∵∠ACD=∠ACE+∠ECD=∠A+∠B,又∠B=∠ACE,∴∠A=∠ECD.在△ABC和△CDE中,,∴△ABC≌△CDE(ASA).∴AC=CE.(2)解:3α﹣2β=180°.理由如下:如图1所示,连接GC并延长至点K.∵AH、EI分别平分∠BAC、∠DEC,则设∠CAH=∠BAH=a,∠CEI=∠DEI=b,∵∠ACK为△ACG的外角,∴∠ACK=a+∠AGC,同理可得∠ECK=b+∠EGC,∴∠ACE=∠ACK+∠ECK=∠B=α=(a+∠AGC)+(b+∠EGC)=a+b+∠AGE=a+b+β,即α=a+b+β,∴a+b=α﹣β.又由(1)中证明可知∠ECD=∠BAC=2a,由三角形内角和公式可得∠ECD+∠DEC+∠D=180°,即2a+2b+α=180°,∴2(a+b)+α=180°,∴3α﹣2β=180°.(3)当AH∥EI时,如图2所示,过点C作MN∥AH,则MN∥AH∥EI.∴∠CAH=∠ACM=a,∠CEI=∠ECM=b,∴∠ACE=∠ACM+∠ECM=a+b=α,即α=a+b.由(1)中证明可得∠ECD=∠BAC=2a,∠D=∠B=α.在△CED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ECD+∠CED+∠D=180°,即2a+2b+α=180°,即2(a+b)=180°﹣α,即3α=180°,解得:α=60°.故∠B=60°.12.(1)解:∵△ABC≌△DAE,∴AD=AB=1,AC=DE,∵∠BAC=∠ADE=90°,∴AB∥DE,∴△ABC∽△DEC,=,∴=,解得AC=;(2)证明:①连接BD,∵△ABC≌△DAE,∴∠ABC=∠DAE,AB=DA,∵DM∥AE,∴∠MDA=∠DAE,∴∠ABC=∠MDA,∵AB=DA,∴∠ABD=∠ADB,∴∠ABD﹣∠ABC=∠ADB﹣∠MDA,∴∠MBD=∠MDB,∴BM=DM;②连接MA,由①知,BM=DM,AB=DA,∵AM=AM,∴△AMB≌△AMD(SSS),∴∠BAM=∠DAM,由①知,∠ABC=∠DAE,∴∠ABC+∠BAM=∠DAE+∠DAM,∴∠AMN=∠NAM,∴MN=AN,∵∠BNA=∠ANF,∠ABC=∠DAE,∴△ANF∽△BNA,∴,∴AN2=BN•NF,∴MN2=NF•NB.13.(1)解:①如图1,∵四边形ABCD是矩形,∴CD=AB,BC=DA,∠BAD=90°,∵将矩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矩形AB1C1D1,∴∠D1AD=∠BAD=90°,C1D1=CD=AB=1,∴AB与AD1重合,即点A、B、D1在同一条直线上,设BC=DA=D1A=x,则D1B=x﹣1,∵∠D1=∠BAD=90°,∠D1BC1=∠ABD,∴△D1BC1∽△∠ABD,∴=,∴=,解得x1=,x2=(不符合题意,舍去),∴BC=.②D1M=DM,理由如下:如图2,连结DD1,∵AD1=AD,∴∠AD1D=∠ADD1,∵D1C1=AB,∠C1D1A=∠BAD=90°,AD1=DA,∴△C1D1A≌△BAD(SAS),∴∠D1AC1=∠ADB,∵D1M∥AC1,∴∠AD1M=∠D1AC1,∴∠AD1M=∠ADB,∴∠AD1D﹣∠AD1M=∠ADD1﹣∠ADB,∴∠MD1D=∠MDD1,∴D1M=DM.(2)证明:如图3,连结AM,①∵AD1=AD,D1M=DM,AM=AM,∴△AD1M≌△ADM(SSS),∴∠AD1M=∠ADM,∠MAD1=∠MAD,∵∠AD1M=∠NAD1,∴∠NAD1=∠ADM,∴∠NAD1+∠MAD1=∠ADM+∠MAD,∵∠NAM=∠NAD1+∠MAD1,∠NMA=∠ADM+∠MAD,∴∠NAM=∠NMA,∴MN=AN.②∵∠NAD1=∠ADM,∴∠NAP=∠NDA,∵∠ANP=∠DNA,∴△ANP∽△DNA,∴=,∴AN2=PN•DN,∴MN2=PN•DN.14.解:(1)i)由翻折可得,△ADE≌△AFE,DF⊥AE于O,∴∠CDG+∠ADO=90°,∠ADO+∠EAD=90°,∴∠CDG=∠EAD,∵∠ADE=∠DCG=90°,∴△ADE∽△DCG;ii)∵AB=10△ADE≌△AFE,∴AF=AD=6,在Rt△ABF中,BF=,设DE=EF=x,CE=10﹣x,BC=AD=6,在Rt△BCE中,BE2=BC2+CE2,即(8+x)2=62+(10﹣x)2,解得:x=2,由i)可知△ADE∽△DCG,∴,∴,解得:CG=;(2)由i)可知,△ADE∽△DCG,∴,同理可得,△ADE∽△DOE,即,∵∠OAD=∠ODE,∠ADE=∠DOE=90°,∵HG∥AE,∴△HGF∽△EDF,∵△DOE≌△FOE,∴,∵∠BGH+∠CGD=90°,∠BHG+∠BGH=90°,∴∠CGD=∠BHG,∵∠B=∠C=90°,∴△BHG∽△CGD,∴,综上所述,△BHG∽△CGD∽△DEA∽△OED∽△GHF,设CE=x,DC=5+x,CG=,BG=10﹣CG=10﹣,BH=BG=,HG=BH=,∵HG:GF=1:2,∴GF=,在△ADE中,AD=10,DE=5,AE=5,DO=,∵,∵,∴OE=,DO=OF=2,在△DCG中,DC=5+x,CG=,DG=DF+FG=4,∵,∴DG=CG,即,解得:x=9,即CE=9.15.(1)①证明:∵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DE∥BC,∴△ADE∽△ABC,∴=,∴AE•AB=AD•AC;②解:如图1,作CG⊥AB于G,作FH⊥AB于H,在Rt△ABC中,AB=10,BC=6,∴AC=8,∴AE=4,∴BE=AB﹣AE=6,∵BG=BC•cos∠ABC=6•=6×=,CG=BC•sin∠ABC=6×=,∴EG=BE﹣BG=6﹣=,∴tan∠FEH=tan∠CEG=,∴tan∠FEH=,设EH=a,FH=2a,∵tan∠FBE=,∴BH=4a,∵BH﹣EH=BE,∴4a﹣a=6,∴a=2,∴FH=4,BH=8,∴BF===4;(2)如图2,当AF平分∠DAE时,AF⊥BD,∴∠AFD=∠AED=90°,∴点A、E、F、D共圆,∴∠DEF=∠DAF,设AF与DE的交点为O,作OG⊥AD于G,作AH⊥CF于H,∵AF平分∠DAE,∴OG=OE,AG=AF=4,∴DG=AD﹣AG=1,设OG=OE=x,∴OD=3﹣x,在Rt△DOG中,(3﹣x)2﹣x2=12,∴x=,∴OG=OE=,∴tan∠DAF=,sin∠DAF=,cos∠DAF=,∵∠AED=90°,∴∠AEH+∠DEF=90°,∵∠AEH+∠EAH=90°,∴∠EAH=∠DEF=∠DAF,∴EH=AE•sin∠EAH=4×=,AH=AE•cos∠EAH=4×=,∴CH===,∴CE=EH+CH=.16.(1)证明:如图,过点A作直径AF,连接FC,则∠ACF=90°,∵P A是⊙O的切线,∴∠F AC+∠P AC=90°,∵∠AFC+∠F AC=90°,∴∠AFC=∠P AC,∵∠ADC=∠AFC,∴∠ADC=∠P AC,(2)如图,过点B作直径BG,连接GC,则∠GCB=90°,∴∠G+∠GBC=90°,∵PB是⊙O的切线,∠GBC+∠CBP=90°,∴∠G=∠CBP,又∠G=∠BAC,∴∠BAC=∠CBP,∵∠DAE=∠PBC,∴∠DAE=∠BAC,∵∠ADE=∠ABC,∴△ADE∽△BAC,(3)如图,过A作AN⊥PD于点N,过B作BM⊥PD于M,则AN=AD•sin∠ADC,BM =BD•sin∠BDC,∴==,又∵S△P AC=,S△PBC=,∴=,∵P A,PB是⊙O的切线,∴P A=PB,∴=,∴=,由(1)知:∠ADC=∠P AC,∠BDC=∠PBC,∴,∴,∴BD=.17.(1)证明:过O作OM⊥AC于M,如图:∵AB=AC,AO⊥BC,∴AO平分∠BAC,∵OE⊥AB,OM⊥AC,∴OE=OM,∵OE为⊙O半径,∴OM为⊙O半径,∴AC是⊙O的切线;(2)解:∵OM=OE=OF=3,且F是OA中点,∴OA=6,在Rt△AEO中,AE==3,∴S△AOE=AE•OE=,∵OE⊥AB,OA=6,OE=3,∴∠EAO=30°,∠AOE=60°,∴S扇形OEF==,∴S阴影=S△AOE﹣S扇形OEF=﹣;(3)解:作F关于BC的对称点G,连接EG交BC于P,连接EF,如图:此时PE+PF最小,最小值为EG的长度,∵F、G关于BC对称,∴∠FOP=∠GOP=90°,∴∠FOP+∠GOP=180°,即F、O、G共线,由(2)知∠EOF=60°,OG=OF=OE,∴∠G=30°,∠EOB=30°,∴∠GPO=∠B=60°,∴∠EPB=∠B=60°,∴△EBP是等边三角形,∴BP=BE,而Rt△BOE中,BE==,∴BP=.18.(1)解:如图,连接OC,∵△ABC沿BC翻折得到△DBC,∴AC=DC,∴OC为△ABD的中位线,∴OC∥BD,∴∠AOC=∠ABD=30°,∴的长;(2)①证明:∵△ABC沿BC翻折得到△DBC,∴∠ACB=∠DCB=90°,AC=DC.∵DE∥AB,∴∠ABC=∠DEC,∴∠BAC=∠EDC.在△ABC和△DEC中,,∴△ABC≌△DEC(AAS),∴AB=DE,∴四边形ABDE为平行四边形.∵AB为⊙O的直径,∴∠ACB=90°,即AC⊥BC,∴四边形ABDE是菱形.②解:如图,连接OF交BD于点G.∵DF为⊙O的切线,∴FO⊥EF.又∵DE∥AB,∴OF⊥OB.在Rt△BOG中,∠ABD=30°,∴,∴.∵DE∥AB,∴∠GDF=∠ABD=30°,在Rt△DFG中,.19.(1)证明:如图,连接OC,∵OD⊥AC,ON过圆心O,∴AD=CD.∴OM垂直平分AC.∴MA=MC.∴∠MAC=∠MCA.∵OA=OC,∴∠OAC=∠OCA.∴∠OAC+∠MAC=∠OCA+∠MCA,即∠MAO=∠MCO.∵CM为⊙O的切线,∴∠MCO=90°,∴∠MAO=90°.∴OA⊥AM.又∵点A在⊙O上,∴AM是⊙O的切线;(2)解:设⊙O的半径为r,则OD=r﹣4,AD=AC=4.∴(r﹣4)2+(4)2=r2,解得r=8.∴OD=4,OA=8,∴∠OAD=30°∴∠AOD=60°,∴∠AMO=30°.∴OM=2OA=16.∴MN=16﹣8=8;(3)解:∵∠COD=∠AOD=60°,∴∠AOC=120°,∴S阴影=S四边形AOCM﹣S扇形OAC=﹣=64﹣.20.解:(1)证明,连接OD,∵△ADE为直角三角形,AD为斜边,∴∠AED=90°,∴∠EAD+∠EDA=90°,∵∠EAD=∠DAB,∠OAD=∠ODA,∴∠ODA+∠EDA=90°,∵OD为⊙O半径,∴DE为⊙O的切线;(2)证明,如图,连接DF,∵∠DFE+∠DF A=180°,∠DF A+∠DBA=180°,∴∠DFE=∠DBA∵∠ABC=90°,∠DEA=90°,∴∠DBA+∠DBC=90°,∠DFE+∠EDF=90°,∴∠EDF=∠DBC,∴Rt△EDF∽Rt△DBC,∴=,∵DE=DC,∴DE2=EF•BD;(3)∵∠DBC+∠DBA=90°,∠DAB+∠DBA=90°,∴∠DBC=∠DAB,∵∠EAD=∠DAB,∴∠EAD=∠DBC,∵AB是⊙O的直径,∴∠ADB=∠BDC=90°,∴∠E=∠BDC,在Rt△ADE和Rt△BCD中,,∴△ADE≌△BCD(AAS),∴BC=AD,∵∠ADB=∠ABC=90°,∠C=∠C,∴△CDB∽△CBA,∴==,设CD=x,BC=y,则=,整理得x2+xy﹣y2=0,解得x1=y,x2=y(舍去),∵AB=1,∴=,即=,解得BD=,∴BD的长为.。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苏教版数学中考学问点总结1函数①位置确实定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位置确实定坐标变换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特征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坐标的符号与点的象限位置对称问题:P(x,y)→Q(x,- y)关于x轴对称P(x,y)→Q(- x,y)关于y轴对称P(x,y)→Q(- x,-y)关于原点对称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的定义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式子有意义的条件、图象法) 56、函数的图象:变量的改变趋势描述②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的图象:直线,画法一次函数的性质(增减性)一次函数y=kx+b(k≠0)中k、b符号与图象位置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设二列三解四回)一次函数的平移问题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图象法)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1)一次函数与方程综合(2)一次函数与其它函数综合(3)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4)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苏教版数学中考学问点总结2一、代数式1. 概念: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根据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二、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 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全部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 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 多项式的排列: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挨次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苏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中考总复习:圆综合复习--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苏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中考总复习:圆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考纲要求】1.圆的基本性质和位置关系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但圆中复杂证明及两圆位置关系中证明定会有下降趋势,不会有太复杂的大题出现;2.今后的中考试题中将更侧重于具体问题中考查圆的定义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对应用、创新、开放探究型题目,会根据当前的政治形势、新闻背景和实际生活去命题,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圆的有关概念1. 圆的定义如图所示,有两种定义方式:①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以O为圆心的圆记作⊙O,线段OA叫做半径;②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要点诠释: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2.与圆有关的概念①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上图所示线段AB ,BC ,AC 都是弦.②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AC 是⊙O 的直径,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③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如曲线BC 、BAC 都是⊙O 中的弧,分别记作BC ,BAC .④半圆:圆中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如AC 是半圆. ⑤劣弧:像BC 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⑥优弧:像BAC 这样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⑦同心圆: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⑧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⑨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⑩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⑪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如上图中∠AOB ,∠BOC 是圆心角.⑫圆周角: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如上图中∠BAC 、∠ACB 都是圆周角.考点二、圆的有关性质1.圆的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又是旋转对称图形,即旋转任意角度和自身重合.2.垂径定理①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如图所示:要点诠释:在图中(1)直径CD ,(2)CD ⊥AB ,(3)AM =MB ,(4)C C A B =,(5)AD BD =.若上述5个条件有2个成立,则另外3个也成立.因此,垂径定理也称“五二三定理”.即知二推三.注意:(1)(3)作条件时,应限制AB不能为直径.3.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①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②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4.圆周角定理及推论①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②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要点诠释:圆周角性质的前提是在同圆或等圆中.考点三、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要点诠释:(1)圆的确定:①过一点的圆有无数个,如图所示.②过两点A、B的圆有无数个,如图所示.③经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如图所示.(2)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只能画一个.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都等于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如图所示.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①设r为圆的半径,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下表.②圆的切线.切线的定义:和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友情提示:直线l是⊙O的切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直线l经过⊙O上的一点A;②OA⊥l.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切线长定义:我们把圆的切线上某一点与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③三角形的内切圆: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要点诠释:找三角形内心时,只需要画出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外心、内心有关知识比较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圆作相对运动,可以得到下面5种位置关系,其中R 、r 为两圆半径(R ≥r).d 为圆心距.要点诠释:①相切包括内切和外切,相离包括外离和内舍.其中相切和相交是重点.②同心圆是内含的特殊情况.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圆的相对运动来理解.④“r 1-r 2”时,要特别注意,r 1>r 2.考点四、正多边形和圆1.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或内切圆)的圆心叫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半径叫正多边形的半径,内切圆的半径叫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各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都相等,这个角叫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的每一个中心角都等于360n°. 要点诠释:通过中心角的度数将圆等分,进而画出内接正多边形,正六边形边长等于半径.2.正多边形的性质任何一个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圆是同心圆.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偶数条边的正多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同边数的两个正多边形相似,其周长之比等于它们的边长(半径或边心距)之比.3.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定理:正n 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 边形分成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正n 边形的边长a 、边心距r 、周长P 和面积S 的计算归结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360n a n =°,1802sin n a R n =°,180cos n r R n=°, 2222n n a R r ⎛⎫=+ ⎪⎝⎭,n n P n a =,1122n n n n n S a r n P r ==.考点五、圆中的计算问题1.弧长公式:180n R l π=,其中l 为n °的圆心角所对弧的长,R 为圆的半径. 2.扇形面积公式:2360n R S π=扇,其中12S lR =扇.圆心角所对的扇形的面积,另外12S lR =扇. 3.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弧长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周长. 圆锥的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它的底面积的和.要点诠释:在计算圆锥的侧面积时要注意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千万不要错把圆锥底面圆半径当成扇形半径.考点六、求阴影面积的几种常用方法(1)公式法;(2)割补法;(3)拼凑法;(4)等积变形法;(5)构造方程法.【典型例题】类型一、圆的有关概念及性质1. (2015•石景山区一模)如图,A ,B ,E 为⊙0上的点,⊙O 的半径OC ⊥AB 于点D ,若∠CEB=30°,OD=1,则AB 的长为( )A .B .4C .2D .6【思路点拨】连接OB ,由垂径定理可知,AB=2BD ,由圆周角定理可得,∠COB=60°,在Rt △DOB 中,OD=1,则BD=1×tan60°=,故AB=2.【答案】C;【解析】连接OB,∵AB是⊙O的一条弦,OC⊥AB,∴AD=BD,即AB=2BD,∵∠CEB=30°,∴∠COB=60°,∵OD=1,∴BD=1×tan60°=,∴AB=2,故选C.【总结升华】弦、弦心距,则应连接半径,构造基本的直角三角形是垂径定理应用的主要方法.举一反三:【变式】如图,⊙O的直径CD=5cm,AB是⊙O的弦,AB⊥CD,垂足为M,OM:OD=3:5.则AB的长是()A、2cmB、3cmC、4cmD、【答案】解:连接OA,∵CD是⊙O的直径,AB是⊙O的弦,AB⊥CD,∴AB=2AM,∵CD=5cm,∴OD=OA=12CD=12×5=52cm,∵OM:OD=3:5,∴OM=35OD=×=,∴在Rt△AOM中,=2,∴AB=2AM=2×2=4cm.故选C.类型二、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2.如图所示,已知AB为⊙O的直径,直线BC与⊙O相切于点B,过A作AD∥OC交⊙O于点D,连接CD.(1)求证:CD是⊙O的切线;(2)若AD=2,直径AB=6,求线段BC的长.【思路点拨】要证明DC是⊙O的切线,因为点D在⊙O上,所以连接交点与圆心证垂直即可.【答案与解析】(1)证明:如图(2),连接OD.∵ AD∥OC,∴∠1=∠3,∠2=∠A,∴ OA=OD,∴∠3=∠A,∴∠1=∠2.∵ OD=OB,OC=OC.∴△COD≌△COB,∴∠CDO=∠CBO=90°,∴ CD是⊙O的切线.(2)解:连接BD ,∵ AB 是⊙O 的直径,∴ ∠ADB =90°.在△DAB 和△BOC 中,∵ ∠ADB =∠OBC ,∠A =∠2,∴ △DAB ∽△BOC ,∴AD BD OB BC =, ∴ OB BD BC AD =. 在Rt △DAB 中,由勾股定理得BD ==∴ 32BC ⨯== 【总结升华】如果已知直线经过圆上一点,那么连半径,证垂直;如果已知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在条件中并没有给出,那么作垂直,证半径.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已知CD 是△ABC 中AB 边上的高,以CD 为直径的⊙O 分别交CA 、CB 于点E 、F ,点G 是AD 的中点.求证:GE 是⊙O 的切线.【答案与解析】证法1:连接OE 、DE(如图(1)).∵ CD 是⊙O 的直径,∴ ∠AED =∠CED =90°.∵ G 是AD 的中点,∴ EG =12AD =DG . ∴ ∠1=∠2.∵ OE =OD ,∴ ∠3=∠4.∴ ∠1+∠3=∠2+∠4,即∠OEG =∠ODG =90°.∴ GE 是⊙O 的切线.证法2:连接OE 、ED(如图(2)).在△ADC中,∠ADC=90°,∴∠A+∠ACD=90°.又∵ CD是⊙O的直径,∴∠AED=∠CED=90°.在△AED中,∠AED=90°,G是AD中点,∴ AG=GE=DG,∴∠A=∠AEG.又∵ OE=OC,∴∠OEC=∠ACD.又∵∠A+∠ACD=90°,∴∠AEG+∠OEC=90°.∴∠OEG=90°,∴ OE⊥EG.∴ GE是⊙O的切线.类型三、与圆有关的计算3.在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上,老师拿出三个边长都为5cm的正方形硬纸板,他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若将三个正方形纸板不重叠地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圆形硬纸板将其盖住,这样的圆形硬纸板的最小直径应有多大?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经过讨论,大家觉得本题实际上就是求将三个正方形硬纸板无重叠地适当放置,圆形硬纸板能盖住时的最小直径.老师将同学们讨论过程中探索出的三种不同摆放类型的图形画在黑板上,如下图所示:(1)通过计算(结果保留根号与π).(Ⅰ)图①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应为 cm;(Ⅱ)图②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 cm;(Ⅲ)图③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 cm;(2)其实上面三种放置方法所需的圆形硬纸板的直径都不是最小的,请你画出用圆形硬纸板盖住三个正方形时直径最小的放置方法,(只要画出示意图,不要求说明理由),并求出此时圆形硬纸板的直径.【思路点拨】(1)(Ⅰ)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BD,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即可;(Ⅱ)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小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即可;(Ⅲ)找出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及半径,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2)连接OB,ON,延长OH交AB于点P,则OP⊥AB,P为AB中点,设OG=x,则OP=10-x,再根据勾股定理解答.【答案与解析】解:(1)(Ⅰ)如图连接BD,∵ AD=3×5=15cm,AB=5cm,∴ BD==cm;(Ⅱ)如图所示,∵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5,∴ A、B、C三点在以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的圆上,∴ OA==5cm,∴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10cm;(Ⅲ)如图所示,连接OA,OB,∵ CE⊥AB,AC=BC,∴ CE是过A、B、C三点的圆的直径,∵ OA=OB=OD,∴ O为圆心,∴⊙O的半径为OA,OA==5cm,∴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5×2=10cm;(2)如图④为盖住三个正方形时直径最小的放置方法,连接OB,ON,延长OH交AB于点P,则OP⊥AB,P为AB中点,设OG=x,则OP=10-x,则有:,解得:,则ON=,∴直径为.【总结升华】此题比较复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以各边顶点为顶点的圆的圆心及半径,再根据勾股定理解答.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图1、图2、图3、…、图n分别是⊙O的内接正三角形ABC,正四边形ABCD、正五边形ABCDE、…、正n边形ABCD…,点M、N分别从点B、C开始以相同的速度在⊙O上逆时针运动.(1)求图1中∠APN的度数是;图2中,∠APN的度数是,图3中∠APN的度数是.(2)试探索∠APN的度数与正多边形边数n的关系(直接写答案).【答案】解:(1)图1:∵点M、N分别从点B、C开始以相同的速度在⊙O上逆时针运动,∴∠BAM=∠CBN,又∵∠APN=∠BPM,∴∠APN=∠BPM=∠ABN+∠BAM=∠ABN+∠CBN=∠ABC=60°;同理可得:图2中,∠APN=90°;图3中∠APN=108°.(2)由(1)可知,∠APN=所在多边形的内角度数,故在图n中,.4.如图所示,半圆的直径AB=10,P为AB上一点,点C,D为半圆的三等分点,则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思路点拨】观察图形,可以适当进行“割”与“补”,使阴影面积转化为扇形面积. 【答案】256π; 【解析】连接OC 、OD 、CD .∵ C 、D 为半圆的三等分点,∴ ∠AOC =∠COD =∠DOB =180603=°°. 又∵ OC =OD ,∴ ∠OCD =∠ODC =60°,∴ DC ∥AB ,∴ PCD OCD S S =△△,∴ 2605253606S S ππ===阴影扇形OCD. 答案:256π. 【总结升华】用等面积替换法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规则图形是解本类题的技巧.类型四、与圆有关的综合应用5.(2014•黄陂区模拟)如图,在△ABC 中,以AC 为直径的⊙O 交BC 于D ,过C 作⊙O 的切线,交AB 的延长线于P ,∠PCB=∠BAC .(1)求证:AB=AC ;(2)若sin ∠BAC=35,求tan ∠PCB 的值.【思路点拨】(1)连接AD,根据圆周角定理求得∠ADC=90°,根据弦切角定理求得∠PCB=∠CAD,进而求得∠CAD=∠BAD,然后根据ASA证得△ADC≌△ADB,即可证得结论.(2)作BE⊥AC于E,得出BE∥PC,求得∠PCB=∠CBE,根据已知条件得出=,从而求得=,根据AB=AC,得出tan∠CBE===,就可求得tan∠PCB=.【答案与解析】解:(1)连接AD,∵AC是⊙O的直径,∴∠ADC=90°,∴AD⊥BC,∵PC是⊙O的切线,∴∠PCB=∠CAD,∵∠PCB=∠BAC,∴∠CAD=∠BAD,在△ADC和△ADB中,,∴△ADC≌△ADB(ASA),∴AB=AC.(2)作BE⊥AC于E,∵PC是⊙O的切线,∴AC⊥PC,∴BE∥PC,∴∠PCB=∠CBE,∵sin∠BAC==,∴=,∵AB=AC,∴tan∠CBE===,∴tan∠PCB=.【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切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函数等,作出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圆的综合复习 例2】【变式】已知:如图,⊙O 是Rt △ABC 的外接圆,AB 为直径,∠ABC=30°,CD 是⊙O 的切线,ED ⊥AB 于F .(1)判断△DC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设⊙O 的半径为1,且213-=OF ,求证△DCE ≌△OCB .【答案】(1)解:∵∠ABC=30°,∴∠BAC=60°.又∵OA=OC,∴△AOC 是正三角形.又∵CD 是切线,∴∠OCD=90°,∴∠DCE=180°-60°-90°=30°.而ED ⊥AB 于F ,∴∠CED=90°-∠BAC=30°.故△CDE 为等腰三角形.(2)证明:在△ABC 中,∵AB=2,AC=AO=1,∴BC=2212-=3.OF=213-,∴AF=AO+OF=213+. 又∵∠AEF=30°,∴AE=2AF=3+1.∴CE=AE-AC=3=BC .而∠OCB=∠ACB-∠ACO=90°-60°=30°=∠ABC,故△CDE ≌△COB.6.如图,已知⊙O 的直径AB =2,直线m 与⊙ O 相切于点A ,P 为⊙ O 上一动点(与点A 、点B 不重合),PO 的延长线与⊙ O 相交于点C ,过点C 的切线与直线m 相交于点D .(1)求证:△APC ∽△COD .(2)设AP =x ,OD =y ,试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3)试探索x 为何值时, △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思路点拨】(1)可根据“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说明 △APC ∽△COD ;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找出x 与y 的关系;(3)若△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逆推求得x 的值.【答案与解析】解 (1)∵PC 是⊙O 的直径,CD 是⊙O 的切线, ∴∠PAC =∠OCD =90°.由△DOA ≌△DOC ,得到∠DOA =∠DOC , ∴∠APC =∠COD , ∴△APC∽△COD.(2)由△APC∽△COD,得AP OC PC OD = , ∴y x 12= 则 xy 2= (3)若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则6030ADC ODC ∠=∠=,于是2OD OC =,可得2y =,从而1=x ,故当1x =时,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总结升华】本例是一道动态几何题.(1)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证三角形相似有: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条边分别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条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利用第一问的结论,得出对应边成比例,找出y 与x 间的关系.(3)动点问题探求条件.一般运用结论逆推的方法找出结论成立的条件.本题应从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出发,逆推6030ADC ODC ∠=∠=,,于是2OD OC =,可得2y =,从而1=x , 故当1x =时,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举一反三:【圆的综合复习 例1】【变式】如图,MN 是⊙O 的直径,2MN =,点A 在⊙O 上,30AMN =∠,B 为弧AN 的中点,P 是直径MN 上一动点,则PA PB +的最小值为( )A. C.1 D.2【答案】选B ;解:过B 作BB ′⊥MN 交⊙O 于B ′,连接AB ′交MN 于P ,此时PA+PB =AB ′最小. 连AO 并延长交⊙O 于C ,连接CB ′,在Rt △ACB ′中,AC =2,∠C =190452⨯=°°,∴ sin 4522AB AC '==⨯=°。
中考数学总复习《几何压轴题》专项提升练习题(附答案)
中考数学总复习《几何压轴题》专项提升练习题(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专题02三角形之直角、等腰问题 题型训练训练题01【2023·内蒙古·中考真题】如图,在Rt ABC △中90,3,1ACB AC BC ∠=︒==,将ABC 绕点A 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AB C ''△.连接BB ',交AC 于点D ,则AD DC 的值为 .训练题02【2023·山东菏泽·中考真题】无人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如图所示,某人利用无人机测最大楼的高度BC ,无人机在空中点P 处,测得点P 距地面上A 点80米,点A 处俯角为60︒,楼顶C 点处的俯角为30︒,已知点A 与大楼的距离AB 为70米(点A ,B ,C ,P 在同一平面内),求大楼的高度BC (结果保留根号)训练题03【2023·广东·中考真题】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如图中的照片展示了中国空间站上机械臂的一种工作状态,当两臂10m AC BC ==,两臂夹角100ACB ∠=︒时,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sin500.766︒≈ cos500.643︒≈ tan50 1.192︒≈)训练题04【2023·湖北黄冈·中考真题】综合实践课上,航模小组用航拍无人机进行测高实践.如图,无人机从地面CD 的中点A 处竖直上升30米到达B 处,测得博雅楼顶部E 的俯角为45︒,尚美楼顶部F 的俯角为30︒,已知博雅楼高度CE 为15米,则尚美楼高度DF 为 米.(结果保留根号)训练题05【2023·河北沧州·模拟预测】如图1,嘉淇在量角器的圆心O 处下挂一铅锤,制作了一个简易测角仪.将此测角仪拿到眼前,使视线沿着仪器的直径刚好到达树的最高点M .(1)在图1中,过点A 画出水平线,并标记观测M 的仰角α.若铅垂线在量角器上的读数为53︒,求α的值;(2)如图2,已知嘉淇眼睛离地1.5米,站在B 处观测M 的仰角为(1)中的α,向前走1.25米到达D 处,此时观测点M 的仰角为45︒,求树MN 的高度.(注:3tan 374︒≈ 3sin 375︒≈ 4cos375≈︒) 训练题06【2023·四川成都·八年级期末联考】如图 在等腰Rt EDF 中 90EDF ∠=︒ 2DE DF == DG EF ⊥于点G 点M N 分别是DE DG 上的动点 且DN EM = 则FM FN +的最小值为 .训练题07【2022·陕西西安·滨河期末】如图 直线y =x ﹣3分别交x 轴 y 轴于B A 两点 点C (0 1)在y 轴上 点P 在x 轴上运动 则2PC +PB 的最小值为 .训练题08【2021·四川甘孜·中考真题】如图 腰长为22+2的等腰ABC 中 顶角∠A =45° D 为腰AB 上的一个动点将ACD 沿CD 折叠 点A 落在点E 处 当CE 与ABC 的某一条腰垂直时 BD 的长为 .训练题09【2022·福建泉州·九年级联考】如图 ABC 和AG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90BAC G ∠=∠=︒ AGF 的边AF AG 交边BC 于点D E .若4=AD 3AE = 则BEDC 的值是 .训练题10【2021·宁夏固元·联考一模】如图在直角△BAD中延长斜边BD到点C 使得BD=2DC 连接AC 如果则的值是()A.B.C.D.答案&解析5 tanB3=tan CAD∠3 3351315训练题01【2023·内蒙古·中考真题】【答案】5【简证】因为tan 311tan 4522ABC CD ABD α∠=⎧⇒=⇒=⎨∠=︒⎩ 故5AD DC =【常规法】解:过点D 作DF AB ⊥于点F∵90ACB ∠=︒ 3AC = 1BC =∴223110AB =+=∵将ABC 绕点A 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AB C ''△∴==10AB AB ' 90BAB '∠=︒∴AB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45ABB '∠=︒又∵DF AB ⊥∴45FDB ∠=︒∴DF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F BF =∵1122ADB S BC AD DF AB =⨯⨯=⨯⨯ 即=10AD DF ∵ 90C AFD ∠=∠=︒ CAB FAD ∠=∠∴AFDACB ∴DF AF BC AC= 即3AF DF = 又∵=10AF DF -45°α∴10=4 DF∴105=10=42AD⨯51=3=22CD-∴52==512ADCD故答案为:5.训练题02【2023·山东菏泽·中考真题】【答案】大楼的高度BC 为303m .【分析】如图 过P 作PH AB ⊥于H 过C 作CQ PH ⊥于Q 而CB AB ⊥ 则四边形CQHB 是矩形 可得QH BC = BH CQ = 求解3sin 60804032PH AP =︒=⨯= cos6040AH AP =︒= 可得704030CQ BH ==-= tan 30103PQ CQ =︒= 可得403103303BC QH ==-=.【详解】解:如图 过P 作PH AB ⊥于H 过C 作CQ PH ⊥于Q 而CB AB ⊥则四边形CQHB 是矩形 ∴QH BC = BH CQ =由题意可得:80AP = 60PAH ∠=︒ 30PCQ ∠=︒ 70AB = ∴3sin 60804032PH AP =︒=⨯= cos6040AH AP =︒= ∴704030CQ BH ==-= ∴tan 30103PQ CQ =︒=∴403103303BC QH ==-= ∴大楼的高度BC 为303m .训练题03【2023·广东·中考真题】【答案】15.3m【分析】连接AB 作作CD AB ⊥于D 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知2AB AD = 1502ACD ACB ∠=∠=︒ 在Rt ACD △中利用sin AD ACD AC∠=求出AD 继而求出AB 即可.【详解】解:连接AB 作CD AB ⊥于D∵AC BC = CD AB ⊥∴CD 是边AB 边上的中线 也是ACB ∠的角平分线∴2AB AD = 1502ACD ACB ∠=∠=︒ 在Rt ACD △中 10m AC = 50ACD ∠=︒ sin AD ACD AC ∠= ∴sin 5010AD ︒= ∴10sin50100.7667.66AD =︒≈⨯=∴()227.6615.3215.3m AB AD =≈⨯=≈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5.3m .训练题04【2023·湖北黄冈·中考真题】【答案】3053-/5330-+【分析】过点E 作EM AB ⊥于点M 过点F 作FN AB ⊥于点N 首先证明出四边形ECAM 是矩形 得到15AM CE == 然后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15AC EM BM === 进而得到15==AD AC 然后利用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求出53BN = 即可求解.【详解】如图所示 过点E 作EM AB ⊥于点M 过点F 作FN AB ⊥于点N由题意可得 四边形ECAM 是矩形 ∴15AM CE == ∵30AB = ∴15BM AB AM =-= ∵博雅楼顶部E 的俯角为45︒ ∴45EBM ∠=︒ ∴45BEM ∠=︒ ∴15AC EM BM ===∵点A 是CD 的中点 ∴15==AD AC 由题意可得四边形AMFN 是矩形 ∴15NF AD == ∵尚美楼顶部F 的俯角为30︒ ∴60NBF ∠=︒ ∴30BFN ∠=︒ ∴2BF BN =∴在Rt BNF △中 222BNNF BF += ∴()222152BN BN +=∴解得53BN =∴3053FD AN AB BN ==-=-.故答案为:3053-.训练题05【2023·河北沧州·模拟预测】【答案】(1)37︒(2)树MN 的高度为5.25米【分析】(1)根据互余的性质计算即可.(2) 过点A 作AP MN ⊥ 垂足为P 则 1.5PN AB ==米.设MN x =米.解直角三角形求解即可.【详解】(1)如图1;905337α=︒-︒=︒;(2)如图 过点A 作AP MN ⊥ 垂足为P 则 1.5PN AB ==米.设MN x =米. 在Rt APM △中 4( 1.5)tan 373MP AP x ==-︒(米) 在Rt MCP 中 1.5CP MP x ==-(米) 4( 1.5)( 1.5) 1.253AC AP CP x x ∴=-=---=(米) 解得 5.25x =. 答:树MN 的高度为5.25米.训练题06【2023·四川成都·八年级期末联考】【答案】23【分析】过点E 作AE EF ⊥ 使得2AE DF == 证得AEM FDN ≅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得FN AM = 求FM FN +的最小值即求FM AM +的最小值 此时只有A M F 在一条直线上时 FM AM +的最小 即为AF 的长 在Rt AEF 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详解】解:过点E 作AE EF ⊥ 使得2AE DF == 如图所示∵等腰Rt EDF 中 90EDF ∠=︒ 2DE DF ==∴45DEF ∠=︒ 222222EF =+=∴9045AEM DEF ∠=︒-∠=︒∵等腰Rt EDF 中 90EDF ∠=︒ 2DE DF == DG EF ⊥∴45FDN ∠=︒∴FDN AEM ∠=∠在AEM △和FDN 中AE DF AEM FDN EM DN =⎧⎪∠=∠⎨⎪=⎩∴AEM FDN≅()SAS ∴FN AM =∴求FM FN +的最小值即求FM AM +的最小值 此时只有A M F 在一条直线上时 FM AM +的最小 即为AF 的长∴在Rt AEF 中()222222223AF AE EF =+=+=的最小值为23即FM FN故答案为:23训练题07【2022·陕西西安·滨河期末】【答案】4【分析】过P作PD⊥AB于D依据△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BAO=∠ABO=45°=∠BPD进而得到△BD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PD22=PB当C P D在同一直线上时CD⊥AB PC+PD的最小值等于垂线段CD的长求得CD的长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如图所示过P作PD⊥AB于D∵直线y=x﹣3分别交x轴y轴于B A两点令x=0 则y=﹣3;令y=0 则x=3∴A(0 ﹣3)B(3 0)∴AO=BO=3又∵∠AOB=90°∴△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O=∠ABO=45°=∠BPD∴△BD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D22=PB∴2PC+PB2=(PC22+PB)2=(PC+PD)当C P D在同一直线上即CD⊥AB时PC+PD的值最小最小值等于垂线段CD 的长此时△A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点C(0 1)在y轴上∴AC=1+3=4∴CD22=AC=22即PC+PD的最小值为22∴2PC+PB的最小值为222⨯=4 故答案为:4.训练题08【2021·四川甘孜·中考真题】【答案】2或22【分析】分两种情况:当CE ⊥AB 时 设垂足为M 在Rt △AMC 中 ∠A =45° 由折叠得:∠ACD =∠DCE =22.5° 证明△BCM ≌△DCM 得到BM =DM 证明△M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即可得解;当CE ⊥AC 时 根据折叠的性质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计算即可;【详解】当CE ⊥AB 时 如图设垂足为M 在Rt △AMC 中 ∠A =45°由折叠得:∠ACD =∠DCE =22.5°∵等腰△ABC 中 顶角∠A =45°∴∠B =∠ACB =67.5°∴∠BCM =22.5°∴∠BCM =∠DCM在△BCM 和△DCM 中90BMC DMC CM CM BCM DCM ∠=∠=︒⎧⎪=⎨⎪∠=∠⎩∴△BCM ≌△DCM (ASA )∴BM =DM由折叠得:∠E =∠A =45° AD =DE∴△M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M =EM设DM =x 则BM =x DE 2=x∴AD 2=x .∵AB=22+2∴2x2x=22+2 解得:x2=∴BD=2x=22;当CE⊥AC时如图∴∠ACE=90°由折叠得:∠ACD=∠DCE=45°∵等腰△ABC中顶角∠A=45°∴∠E=∠A=45°AD=DE∴∠ADC=∠EDC=90°即点D E都在直线AB上且△ADC△DEC△A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22+2∴AD22=AC=22BD=AB﹣AD=(22+2)﹣(22)2=综上BD的长为2或22.故答案为:2或22.训练题09【2022·福建泉州·九年级联考】【答案】916【分析】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先证明AED BEA ∽ 可得34BE AE AB AD ==,设3BE x = 则4AB x AC ==,再证明ADE CDA △∽△ 可得34AC AE CD AD == 可得163CD x = 从而可得结论. 【详解】解:∵ABC 和AG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45,B F FAG AB AC ∠=∠=∠=︒=∵AEB AED ∠=∠∴AED BEA ∽∴AD AE DE AB BE AE ==,而4=AD 3AE = ∴34BE AE AB AD == 设3BE x = 则4AB x AC ==同理可得:ADE CDA △∽△∴AD AE DE CD AC AD == ∴34AC AE CD AD == ∴BE AC AB CD = ∴344x x x CD =,即163CD x = ∴3916163BE x CD x ==.训练题10【2021·宁夏固元·联考一模】【答案】D【详解】解:如图 延长AD 过点C 作CE ⊥AD 垂足为E∵ 即∴设AD =5x 则AB =3x∵∠CDE =∠BDA ∠CED =∠BAD∴△CDE ∽△BDA∴∴CE = DE =∴AE = ∴tan ∠CAD =.5tanB 3=53AD AB =12CE DE CD AB AD BD ===32x 52x 152x 15CE AE =。
江苏中考数学复习知识点及经典题型
知识点1: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知识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3x 2+5x-2=0的常数项是-2.2.一元二次方程3x 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x-2=0.知识点3: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2)1(212+-=x y 的顶点坐标是(1,2).7.反比例函数xy 2=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4: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21-x 的值为1.3.当x=-1时,函数y=321-x 的值为1.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1.cos30°=23. 2.sin 260°+ cos 260°= 1.3.2sin30°+ tan45°= 2. 4.tan45°= 1.5.cos60°+ sin30°= 1.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几何综合题
【考点总结】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判定:(1)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 (2)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 (3)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 (4)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 (5)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
三角形专题
1,掌握三角形相关基础知识(2课时)
目标
2,掌握三角形有关模型的全等或相似证明(3课时) 3,完成三角形有关模型的全等或相似证明(3课时)
三角形
模型
手拉手模型
三垂直模型
相似模型
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考点总结】一、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高线,简称高. 特性: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 2.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特性:三角 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3.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它的一半 4.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 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特性: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小组合作
1.在△ABC中,∠BAC=90°,AB=AC,AD⊥BC于点D.
(1)如图1,点M,N分别在AD,AB上,且∠BMN=90°,当∠AMN=30°,AB=2时,求线段
中考数学复习 几何综合精 苏教版ppt精选课件
答案:(3)∵△ABF∽△EAD ∴ AB BF
EA AD
∴ BF 3 3 2
ppt精选版
37
C B
D
E
D
E
A
G
F
C
B
F
A
②
①
5. 一块直角三角形本块的
面积为1.5m2,直角边AB长1.5m,想要把它加工成一个
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桌面,甲、乙两人的加工方法
分别如图①、图②所示。你能用所学知识说明谁的加
(计算结果可含根号)
答案: ( 1) ∵∠BFE=∠C ∴∠AFB =∠D
∵AB∥CD ∴∠BAF =∠AED ∴△ABF∽△EAD
ppt精选版
35
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过点B作BE⊥CD,垂足为E,连结AE. F为AE上一点,且∠BFE=∠C. (1)求证:△ABF∽△EAD; (2)若AB=4,∠BAE=30°,求AE的长; (3)在(1)、(2)的条件下,若AD=3,求BF的长.
设AE=k,则AC=3k,∴EC =2√2k,
∴EC∶AC= 2√2∶3
ppt精选版
20
当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若两个三 角形有公共角,一般运用“两组对应边 的比相等且夹角也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证明.
ppt精选版
21
一般证明线段成比例的问题或者计算问 题.在证明时我们一般要遵循以下三步: (1)“定”:先确定比例式中的四条线段 所在的两个可能相似的三角形. (2)“找”:找出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所需 的条件. (3)“证”:根据以上分析,写出证明过 程.如果这两个三角形不相似,只能采用其 他方法,如利用找中间比代替或引平行线 等.
1.如图,在△ABC中,点D在 AB上,请再添加一
2020年江苏省中考数学分类汇编专题09 平面几何基础与三角形
2020年江苏省中考数学分类汇编专题09 平面几何基础与三角形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1. ( 2分) (2020·泰州)把如图所示的纸片沿着虚线折叠,可以得到的几何体是()A. 三棱柱B. 四棱柱C. 三棱锥D. 四棱锥2. ( 2分) (2020·宿迁)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1=50°,则∠2的度数为()A. 40°B. 50°C. 130°D. 150°3. ( 2分) (2020·南通)如图,已知AB∥CD,∠A=54°,∠E=18°,则∠C的度数是()A. 36°B. 34°C. 32°D. 30°4. ( 2分) (2020·常州)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则的度数是()A. 30°B. 40°C. 50°D. 60°5. ( 2分) (2020·宿迁)在△ABC中,AB=1,BC=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AC长度的是()A. 2B. 4C. 5D. 66. ( 2分) (2020·南通)如图,在△ABC中,AB=2,∠ABC=60°,∠ACB=45°,D是BC的中点,直线l 经过点D,AE⊥l,BF⊥l,垂足分别为E,F,则AE+BF的最大值为()A. B. 2 C. 2 D. 37. ( 2分) (2020·无锡)如图,在四边形中,,,,把沿着翻折得到,若,则线段的长度为()A. B. C. D.8. ( 2分) (2020·宿迁)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Q是直线y=﹣x+2上的一个动点,将Q绕点P(1,0)顺时针旋转90°,得到点,连接,则的最小值为( )A. B. C. D.二、填空题(共9题;共9分)9. ( 1分) (2020·盐城)如图,直线被直线c所截,.那么________ .10. ( 1分) (2020·常州)如图,在中,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于点E、F.若是等边三角形,则________°.11. ( 1分) (2020·南京)如图,线段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O,若39°,则=________.12. ( 1分) (2020·徐州)在中,若,,则的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13. ( 1分) (2020·徐州)如图,在中,,、、分别为、、的中点,若,则________.14. ( 1分) (2020·泰州)如图,将分别含有、角的一副三角板重叠,使直角顶点重合,若两直角重叠形成的角为,则图中角的度数为________.15. ( 1分) (2020·宿迁)如图,在△ABC中,AB=AC,∠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E为AB的中点,若BC=12,AD=8,则DE的长为________.16. ( 1分) (2020·扬州)如图,在中,按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B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B、BC于点D、E.②分别以点D、E为圆心,大于的同样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F.③作射线BF交AC于点G.如果,,的面积为18,则的面积为________.17. ( 1分) (2020·扬州)《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基本框架.如图所示是其中记载的一道“折竹”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根三尺,问折者高几何?”题意是:一根竹子原高1丈(1丈10尺),中部有一处折断,竹梢触地面处离竹根3尺,试问折断处离地面多高?答:折断处离地面________尺高.三、综合题(共9题;共91分)18. ( 10分) (2020·常州)已知:如图,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1)求证:;(2)若,求的度数.19. ( 10分) (2020·无锡)如图,已知,,.求证:(1);(2).20. ( 10分) (2020·盐城)如图,点O是正方形,的中心.(1)用直尺和圆规在正方形内部作一点E(异于点O),使得(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连接求证:.21. ( 10分) (2020·徐州)如图,,,. ,与交于点.(1)求证:;(2)求的度数.22. ( 10分) (2020·镇江)如图,AC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1=∠B,点E、F分别在AB、BC上,BE =CD,BF=CA,连接EF.(1)求证:∠D=∠2;(2)若EF∥AC,∠D=78°,求∠BAC的度数.23. ( 10分) (2020·泰州)如图,已知线段,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1)用直尺和圆规在第一象限内作出点,使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且与点的距离等于.(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在(1)的条件下,若,点的坐标为,求点的坐标.24. ( 10分) (2020·无锡)如图,在矩形中,,,点E为边上的一点(与C、D不重合)四边形关于直线的对称图形为四边形,延长交与点P,记四边形的面积为S.(1)若,求S的值;(2)设,求S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25. ( 10分) (2020·南通)如图(1)如图①,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D=AE,∠B=∠C.求证:AB=AC.(2)如图②,A为⊙O上一点,按以下步骤作图:①连接OA;②以点A为圆心,AO长为半径作弧,交⊙O于点B;③在射线OB上截取BC=OA;④连接AC.若AC=3,求⊙O的半径.26. ( 11分) (2020·徐州)我们知道:如图①,点把线段分成两部分,如果.那么称点为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它们的比值为.(1)在图①中,若,则的长为________ ;(2)如图②,用边长为的正方形纸片进行如下操作:对折正方形得折痕,连接,将折叠到上,点对应点,得折痕.试说明是的黄金分割点;(3)如图③,小明进一步探究:在边长为的正方形的边上任取点,连接,作,交于点,延长、交于点.他发现当与满足某种关系时、恰好分别是、的黄金分割点.请猜想小明的发现,并说明理由.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A【考点】几何体的展开图【解析】【解答】由图形折线部分可知,有两个三角形面平行,三个矩形相连,可知为三棱柱.故答案为:A.【分析】观察图形可知有两个面是三角形,就是几何体的上下底面,侧面是三个矩形,由此可得到此几何体的形状。
(完整word版)江苏省九年级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归纳,推荐文档
教习网 - 海量精选中小学课件试卷教学设计免费下载江苏省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相反数( 1 )相反数的观点: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 )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可以独自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 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3 )多重符号的化简:与“ + ”个数没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 )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增添“﹣”,如 a 的相反数是﹣ a,m+n的相反数是﹣(m+n ),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方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2.绝对值(1 )观点: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 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2 )假如用字母 a 表示有理数,则数 a 绝对值要由字母 a 自己的取值来确立:①当 a 是正有理数时, a 的绝对值是它自己a;②当 a 是负有理数时, a 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③当 a 是零时, a 的绝对值是零.即 |a|={a ( a >0 )0 (a=0 )﹣ a ( a<0 )3 .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1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 的数记成 a ×10 n的形式,此中 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 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形式:a×10 n,此中 1 ≤a <10 , n 为正整数.】( 2 )规律方法总结:①科学记数法中 a 的要乞降10 的指数 n 的表示规律为重点,因为10 的指数比本来的整数位数少 1 ;按此规律,先数一下原数的整数位数,即可求出10 的指数 n .②记数法要求是大于10 的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本质上绝对值大于10 的负数相同可用此法表示,不过前方多一个负号.4.实数的运算(1 )实数的运算和在有理数范围内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实数既能够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又能够进行开方运算,此中正实数能够开平方.(2 )在进行实数运算时,和有理数运算相同,要从高级到初级,即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级运算要依据从左到有的次序进行.此外,有理数的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旧合用.【规律方法】实数运算的“三个重点”1 .运算法例:乘方和开方运算、幂的运算、指数(特别是负整数指数,0 指数)运算、根式运算、特殊三角函数值的计算以及绝对值的化简等.2.运算次序: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挨次运算,不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3.运算律的使用:使用运算律能够简化运算,提升运算速度和正确度.5.同底数幂的乘法( 1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例: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 m ?a n =a m+n( m , n 是正整数)( 2 )推行: a m ?a n?a p =a m+n+p( m ,n , p 都是正整数)在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例时,应注意:①底数一定相同,如 2 3与 25,( a 2b 2) 3 与( a 2b 2)4 ,( x﹣y)2与( x﹣y )3等;② a 能够是单项式,也能够是多项式;③依据运算性质,只有相乘时才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3 )归纳整合: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学习整式乘除运算的基础,是学好整式运算的重点.在运用时要抓住“同底数”这一重点点,同时注意,有的底数可能其实不相同,这时能够适合变形为同底数幂.6.分式的加减法(1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法例: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2 )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法例:把分母不相同的几个分式化成分母相同的分式,叫做通分,经过通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就转变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说明:①分式的通分一定注意整个分子和整个分母,分母是多项式时,一定先分解因式,分子是多项式时,要把分母所乘的相同式子与这个多项式相乘,而不可以只同此中某一项相乘.②通分是和约分是相反的一种变换.约分是把分子和分母的全部公因式约去,将分式化为较简单的形式;通分是分别把每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相同的因式,使几个较简单的分式变为分母相同的较复杂的形式.约分是对一个分式而言的;通分则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式来说的.7.零指数幂零指数幂: a 0=1 ( a ≠0 )由a m÷a m =1 , a m÷a m =a m﹣m =a 0可推出 a 0=1 ( a ≠0)注意: 0 0≠1 .8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从方程组中选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将这个方程组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②将变形后的关系式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获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x(或 y )的值.④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关系式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⑤把求得的x、y 的值用“ {”联立起来,就是方程组的解.(2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假如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合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②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减或相加,消去一个未知数,获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④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的随意一个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⑤把所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写在一同,就获得原方程组的解,用{x=ax=b的形式表示.9.根与系数的关系( 1 )若二次项系数为 1 ,常用以下关系:x1,x2是方程 x2 +px+q=0的两根时,x1+x2=﹣p,x1x2=q,反过来可得p= ﹣( x1 +x 2), q=x 1 x2,前者是已知系数确立根的有关问题,后者是已知两根确立方程中未知系数.( 2 )若二次项系数不为 1 ,则常用以下关系: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0)的两根时,x1 +x 2 =,x1x2=,反过来也成立,即= ﹣( x1 +x 2),=x 1 x2.( 3 )常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以下问题:①不解方程,判断两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②已知方程及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个根及未知数.③不解方程求对于根的式子的值,如求,x12+x 22等等.④判断两根的符号.⑤求作新方程.⑥由给出的两根知足的条件,确立字母的取值.这种问题比较综合,解题时除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a≠0 ,△≥0 这两个前提条件.10.分式方程的应用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设、列、解、验、答.一定严格依据这 5 步进行做题,规范解题步骤,此外还要注意完好性:如设和答表达要完好,要写出单位等.2 、要掌握常有问题中的基本关系,如行程问题:速度= 行程时间;工作量问题:工作效率= 工作量工作时间等等.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必定要审清题意,找相等关系是着眼点,要学会剖析题意,提升理解能力.1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2 )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此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能够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方法与步骤:①求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公共部分.解集的规律: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1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1 )利用数轴确立不等式组的解(整数解).解决此类问题的重点在于正确解得不等式组或不等式的解集,而后再依据题目中对于解集的限制获得下一步所需要的条件,再依据获得的条件从而求得不等式组的整数解.(2 )已知解集(整数解)求字母的取值.一般思路为:先把题目中除未知数外的字母当成常数对待解不等式组或方程组等,而后再依据题目中对结果的限制的条件获得有关字母的代数式,最后解代数式即可获得答案.13.坐标与图形性质1 、点到坐标轴的距离与这个点的坐标是有区其余,表此刻两个方面:①到x 轴的距离与纵坐标有关,到y 轴的距离与横坐标有关;②距离都是非负数,而坐标能够是负数,在由距离求坐标时,需要加上适合的符号.2、有图形中一些点的坐标求面积时,过已知点向坐标轴作垂线,而后求出有关的线段长,是解决这种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3、若坐标系内的四边形是非规则四边形,往常用平行于坐标轴的协助线用“割、补”法去解决问题.14 .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定使含有自变量的表达式都存心义.①当表达式的分母不含有自变量时,自变量取全体实数.比如y=2x+13中的x.②当表达式的分母中含有自变量时,自变量取值要使分母不为零.比如y=x+2x﹣1.③当函数的表达式是偶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定使被开方数不小于零.④对于本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自变量的取值除一定使表达式存心义外,还要保证本质问题存心义.15.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函数图象是典型的数形联合,图象应用信息宽泛,经过看图获守信息,不单能够解决生活中的本质问题,还可以够提升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图象解决问题时,要理清图象的含义即会识图.16.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色一次函数 y=kx+b,(k≠0,且k,b为常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0);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 0 ,b ).直线上随意一点的坐标都知足函数关系式y=kx+b .17.反比率函数综合题( 1 )应用类综合题能够从本质的问题中抽象出反比率函数这一数学模型,是解决本质问题的重点一步,培育了学生的建模能力和从本质问题向数学识题转变的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还用到了反比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待定系数法和其余学科中的知识.( 2 )数形联合类综合题利用图象解决问题,从图上获得实用的信息,是解题的重点所在.已知点在图象上,那么点必定知足这个函数分析式,反过来假如这点知足函数的分析式,那么这个点也必定在函数图象上.还可以利用图象直接比较函数值或是自变量的大小.将数形联合在一同,是剖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18.二次函数综合题( 1 )二次函数图象与其余函数图象相联合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先依据给定的函数或函数图象判断出系数的符号,而后判断新的函数关系式中系数的符号,再依据系数与图象的地点关系判断出图象特色,则切合全部特色的图象即为正确选项.( 2 )二次函数与方程、几何知识的综合应用将函数知识与方程、几何知识有机地联合在一同.这种试题一般难度较大.解这种问题重点是擅长将函数问题转变为方程问题,擅长利用几何图形的有关性质、定理和二次函数的知识,并注意发掘题目中的一些隐含条件.(3 )二次函数在本质生活中的应用题从本质问题中剖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成立二次函数模型.重点在于察看、剖析、创立,成立直角坐标系下的二次函数图象,而后数形联合解决问题,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自变量及函数的取值范围要使本质问题存心义.19.对顶角、邻补角(1 )对顶角:有一个公共极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伸线,拥有这种地点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2 )邻补角:只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伸线,拥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3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即和为180 °.(5 )邻补角、对顶角成对出现,在订交直线中,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相对与两个角而言,是指的两个角的一种地点关系.它们都是在两直线订交的前提下形成的.20.垂线( 1 )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订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此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2 )垂线的性质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注意:“有且只有”中,“有”指“存在”,“只有”指“独一”“过一点”的点在直线上或直线外都能够.21.全等三角形的判断与性质( 1 )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是联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断三角形全等时,重点是选择适合的判断条件.(2 )在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准时,要注意三角形间的公共边和公共角,必需时增添适合协助线结构三角形.2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1 )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斜边的中点)(2 )定理:一个三角形,假如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该定理可一用来判断直角三角形.23 .多边形内角与外角( 1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 ﹣2 ) ?180 ( n ≥3)且 n 为整数)此公式推导的基本方法是从n 边形的一个极点出发引出(n ﹣ 3 )条对角线,将n 边形切割为( n ﹣ 2 )个三角形,这(n ﹣ 2 )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之和正好是n 边形的内角和.除此方法之和还有其余几种方法,但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马上多边形转变为三角形,这也是研究多边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度.①多边形的外角和指每个极点处取一个外角,则n 边形取 n 个外角,不论边数是几,其外角和永久为360°.②借助内角和和邻补角观点共同推出以上结论:外角和n ﹣ 2=180)?180° n°( =360 °.2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习网 - 海量精选中小学课件试卷教学设计免费下载(1 )平行四边形的观点: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边: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②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③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均分.(3 )平行线间的距离到处相等.(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底和这个底上的高的积.②同底(等底)同高(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25.矩形的判断( 1 )矩形的判断:①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②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相互均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2 )①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若题设条件与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往常证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②题设中出现多个直角或垂直时,常采纳“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判断矩形.26.正方形的性质( 1 )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2 )正方形的性质①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②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相互垂直均分,而且每条对角线均分一组对角;③正方形拥有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全部性质.④两条对角线将正方形分红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时,正方形又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27 .切线的性质( 1 )切线的性质①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②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③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2 )切线的性质可总结以下:假如一条直线切合以下三个条件中的随意两个,那么它必定知足第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①直线过圆心;②直线过切点;③直线与圆的切线垂直.(3 )切线性质的运用由定理可知,若出现圆的切线,必连过切点的半径,结构定理图,得出垂直关系.简记作:见切点,连半径,见垂直.28.弧长的计算( 1 )圆周长公式:C=2 πR( 2 )弧长公式: l= (弧长为 l ,圆心角度数为n ,圆的半径为R)①在弧长的计算公式中,n 是表示 1 °的圆心角的倍数, n 和 180 都不要带单位.②若圆心角的单位不全部是度,则需要先化为度后再计算弧长.③题设未注明精准度的,能够将弧长用π表示.④正确划分弧、弧的度数、弧长三个观点,度数相等的弧,弧长不必定相等,弧长相等的弧不必定是等弧,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有等弧的观点,才是三者的一致.29.圆锥的计算(1 )连结圆锥极点和底面圆周上随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母线.连结极点与底面圆心的线段叫圆锥的高.(2 )圆锥的侧面睁开图为一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 3 )圆锥的侧面积:S 侧= ?2 π r?l=π rl.2( 4 )圆锥的全面积:S 全=S 底+S 侧 =πr+ π rl( 5 )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注意:①圆锥的母线与睁开后所得扇形的半径相等.②圆锥的底面周长与睁开后所得扇形的弧长相等.30.轴对称图形( 1 )轴对称图形的观点:假如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能够说这个图形对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2 )轴对称图形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的,是一种拥有特别性质图形,被一条直线切割成的两部分沿着对称轴折叠时,相互重合;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是一条,也能够是多条甚至无数条.(3 )常有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圆等等.31 .轴对称 - 最短路线问题1、最短路线问题在直线 L 上的同侧有两个点 A 、 B,在直线L 上有到 A 、 B 的距离之和最短的点存在,能够经过轴对称来确立,即作出此中一点对于直线L 的对称点,对称点与另一点的连线与直线L 的交点就是所要找的点.2、凡是波及最短距离的问题,一般要考虑线段的性质定理,联合本节所学轴对称变换来解决,多半状况要作点对于某直线的对称点.32.旋转的性质( 1 )旋转的性质: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③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2)旋转三因素:①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注意:三因素中只需随意改变一个,图形就会不相同.33 .中心对称图形( 1 )定义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 °,假如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本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注意: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不同,中心对称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而中心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自己的特色,这点应注意划分,它们性质相同,应用方法相同.(2 )常有的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34.平行线分线段成比率(1 )定理 1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率.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余两边(或两边的延伸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率.(2 )定理 2 :假如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伸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率,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3 )定理 3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而且和其余两边(或两边的延伸线)订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率.35.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Rt △ABC 中,∠ C=90 °.( 1 )正弦:我们把锐角 A 的对边 a 与斜边 c 的比叫做∠ A 的正弦,记作sinA .即 sinA= ∠A 的对边除以斜边=.(2 )余弦:锐角 A 的邻边 b 与斜边 c 的比叫做∠ A 的余弦,记作 cosA .即 cosA= ∠A 的邻边除以斜边 = .(3 )正切:锐角 A 的对边 a 与邻边 b 的比叫做∠ A 的正切,记作 tanA .即 tanA= ∠A 的对边除以∠ A 的邻边 = .(4 )三角函数:锐角 A 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 A 的锐角三角函数.36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1 )观点:仰角是向上看的视野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是向下看的视野与水平线的夹角.(2 )解决此类问题要认识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有关系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经过作高或垂线结构直角三角形,另当问题以一个本质问题的形式给出时,要擅长读懂题意,把本质问题划归为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问题加以解决.37.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1 )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形状,第一,应分别依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前方、上边和左边面的形状,而后综合起来考虑整体形状.(2 )由物体的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形状是有必定难度的,能够从以下门路进行剖析:①依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前方、上边和左边面的形状,以及几何体的长、宽、高;②从实线和虚线想象几何体看得见部分和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③熟记一些简单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对复杂几何体的想象会有帮助;④利用由三视图画几何体与有几何体画三视图的互逆过程,频频练习,不停总结方法.找同步教学设计、找试卷、找练习题、找答案就上教习网教习网 - 海量精选中小学课件试卷教学设计免费下载38.扇形统计图( 1 )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目占总数的百分数.经过扇形统计图能够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目同总数之间的关系.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单位1),用圆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2 )扇形图的特色:从扇形图上能够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目和总数目之间的关系.(3 )制作扇形图的步骤①依占有关数据先算出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数,再算出各部分圆心角的度数,公式是各部分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360 °②.按比率取适合半径画一个圆;按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用量角器在圆内量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④在各扇形内写上相应的名称及百分数,并用不同的标志把各扇形划分开来.39.条形统计图(1 )定义:条形统计图是用线段长度表示数据,依据数目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矩形直条,而后按次序把这些直条摆列起来.(2 )特色:从条形图能够很简单看出数据的大小,便于比较.(3 )制作条形图的一般步骤:①依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合分派条形的地点,确立直条的宽度和间隔.③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依据数据大小的详细状况,确立单位长度表示多少.④依据数据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目.教网 - 海量精选中小学件卷教学设计免下40.算均匀数( 1 )均匀数是指在一数据中全部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应数据集中的一指.( 2 )算均匀数:于n 个数 x1, x2,⋯, x n, x ˉ =1n (x1+x 2+ ⋯+x n)就叫做n 个数的算平均数.( 3 )算均匀数是加均匀数的一种特别状况,加均匀数包括算均匀数,当加均匀数中的相等,就是算均匀数.41.中位数( 1 )中位数:将一数据依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序摆列,假如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于中地点的数就是数据的中位数.假如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中两个数据的均匀数就是数据的中位数.( 2 )中位数代表了数据大小的“中点”,不易受极端影响,但不可以充足利用全部数据的信息.( 3 )中位数与数据的摆列地点有关,某些数据的移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在所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的数据中出,当一数据中的个数据大,可用中位数描绘其.42.列表法与状法( 1 )当中存在两个元素且出的全部可能的果多,我常用列表的方式,列出全部可能的果,再求出概率.( 2 )列表的目的在于不重不漏地列出全部可能的果求出n ,再从中出切合事件 A 或 B 的果数目 m ,求出概率.。
江苏省数学中考总复习资料
江苏省数学中考总复习资料江苏省数学中考总复习资料数学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实践的学科,而中考是每个初中生都要经历的一场考试。
对于江苏省的学生来说,数学中考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验。
为了帮助江苏省的学生更好地备考数学中考,以下是一些总复习资料的介绍和建议。
首先,数学中考的复习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等几个大的模块。
在每个模块中,都有一些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需要掌握。
因此,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将复习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逐一进行复习。
在数与代数模块中,同学们需要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本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此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代数式的展开与因式分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数学中考的基础,也是其他模块的基础。
几何模块是数学中考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同学们需要掌握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同时,还需要熟悉平面坐标系和平移、旋转、对称等几何变换的概念和操作。
在几何模块中,理解和记忆都是非常重要的。
函数与方程模块是数学中考中的另一个难点。
同学们需要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值域等基本概念。
此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组和二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函数与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统计与概率模块是数学中考中的相对较轻松的部分。
同学们需要了解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样本、调查、频数、频率等。
同时,还需要熟悉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等。
除了上述的复习内容,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做一些模拟试题和真题来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江苏省数学中考的试题通常都比较灵活和综合,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答。
因此,同学们可以多做一些综合性的试题,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此外,同学们还可以参考一些数学辅导书籍和网上的学习资源。
在选择辅导书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风格来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几何综合复习学校 姓名一、典型例题例1(2005重庆)如图,在△ABC 中,点E 在BC 上,点D 在AE 上,已知∠ABD =∠ACD,∠BDE =∠CDE .求证:BD =CD 。
例2(2005南充)如图2-4-1,⊿ABC 中,AB =AC ,以AC 为直径的⊙O 与AB 相交于点E ,点F 是BE 的中点.(1)求证:DF 是⊙O 的切线.(2)若AE =14,BC =12,求BF 的长.例3.用剪刀将形状如图1所示的矩形纸片ABCD 沿着直线CM 剪成两部分,其中M 为AD 的中点.用这两部分纸片可以拼成一些新图形,例如图2中的Rt △BCE 就是拼成的一个图形.(1)用这两部分纸片除了可以拼成图2中的Rt △BCE 外,还可以拼成一些四边形.请你试一试,把拼好的四边形分别画在图3、图4的虚框内.(2)若利用这两部分纸片拼成的Rt △B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原矩形纸片中的边AB 和BC 的长分别为a 厘米、b 厘米,且a 、b 恰好是关于x 的方程01)1(2=++--m x m x 的两个实数根,试求出原矩形纸片的面积.A B C D EEBA CB A MCD M 图3 图4 图1 图2二、强化训练练习一:填空题1.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9和2,第三边长为奇数,则第三边长为 .2.已知∠a=60°,∠AOB=3∠a,OC是∠AOB的平分线,则∠AOC = ___ .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cm和12cm,则斜边上的中线长为4.等腰Rt△ABC, 斜边AB与斜边上的高的和是12厘米, 则斜边AB= 厘米.5.已知:如图△ABC中AB=AC, 且EB=BD=DC=CF, ∠A=40°, 则∠EDF的度数为________.6.点O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若平行四边行ABCD的面积为8cm,则△AOB的面积为 .7.如果圆的半径R增加10% , 则圆的面积增加_________ .8.梯形上底长为2,中位线长为5,则梯形的下底长为 .9. △ABC三边长分别为3、4、5,与其相似的△A′B′C′的最大边长是10,则△A′B′C′的面积是 .10.在Rt△ABC中,AD是斜边BC上的高,如果BC=a,∠B=30°,那么AD等于 . 练习二:选择题1.一个角的余角和它的补角互为补角,则这个角等于 [ ]A.30°B.45°C.60°D.75°2.将一张矩形纸对折再对折(如图),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得到①、②两部分,将①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 ]A.矩形 B.三角形C.梯形 D.菱形3.下列图形中,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4.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的图形是 [ ]A.等腰三角形B.等腰梯形C.平行四边形D.线段5.依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A.矩形B.正方形C.菱形D.梯形6.如果两个圆的半径分别为4cm和5cm,圆心距为1cm,那么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内切C.外切D.外离7.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半径为3cm,那么扇形的面积为[ ]8.A.B.C三点在⊙O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若∠AOB=80°,则∠ACB等于 [ ]A.160° B.80°C.40° D.20°9.已知:AB∥CD,EF∥CD,且∠ABC=20°,∠CFE=30°,则∠BCF的度数是[ ]A.160°B.150°C.70°D.50°(第9题图)(第10题图)10.如图OA=OB,点C在OA上,点D在OB上,OC=OD,AD和BC相交于E,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2对B.3对C.4对D.5对练习三:几何作图1.下图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要求大小与左边四边形不同。
2. 正方形网格中,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小华按下列要求作图:①在正方形网格的三条不同实线上各取一个格点,使其中任意两点不在同一条实线上;②连结三个格点,使之构成直角三角形,小华在左边的正方形网格中作出了Rt△ABC,请你按照同样的要求,在右边的两个正方形网格中各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使三个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互不全等。
3.将图中的△ABC作下列运动,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指出三个顶点的坐标所发生的变化.(1)沿y轴正向平移2个单位;(2)关于y轴对称;O D C B A 4. 如图, 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 分别向张村, 李村送水.修在河边什么地 方, 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写出已知, 求作, 并画图)练习四:计算题1. 求值:cos 45°+ tan 30°sin60°.2.如图:在矩形ABCD 中,两条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AB=4cm ,AD=34cm.(1)判定△AOB 的形状. (2)计算△BOC 的面积.3. 如图,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A=30°,求中柱CD 和上弦AC 的长(答案可带根号)4.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 ,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已知AB=8cm, BC=10cm ,求AE 的长.练习五:证明题1.阅读下题及其证明过程:已知:如图,D 是△ABC 中BC 边上一点,EB=EC ,∠ABE=∠ACE ,求证:∠BAE=∠CAE.证明:在△AEB 和△AEC 中,A B D F E C⎪⎩⎪⎨⎧=∠=∠=AE AE ACE ABE EC EB∴△AEB ≌△AEC(第一步)∴∠BAE=∠CAE(第二步)问:上面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根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推理过程;2. 已知:点C.D 在线段AB 上,PC =PD 。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所加条件为_____,你得到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是△___≌△___。
证明:3.已知:如图 , AB=AC , ∠B=∠C .BE 、DC 交于O 点.求证:BD=CE练习六:实践与探索1.用两个全等的等边△ABC 和△ACD 拼成如图的菱形ABCD 。
现把一个含60°角的三角板与这个菱形叠合,使三角板的60°角的顶点与点A 重合,两边分别与AB 、AC 重合。
将三角板绕点A 逆时针方向旋转。
(1)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与菱形的两边BC 、CD 相交于点E 、F 时(图a )①猜想BE 与CF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②证明你猜想的结论。
B PA C D ABCDEF 图a(2)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与菱形的两边BC 、CD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F 时(图b ),连结EF ,判断△AEF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四边形ABCD 中,AC=6,BD=8,且AC ⊥BD ,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 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 1B 1C 1D 1;再顺次连接四边形A 1B 1C 1D 1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 2B 2C 2D 2……,如此进行下去得到四边形A n B n C n D n 。
(1)证明:四边形A 1B 1C 1D 1是矩形;·仔细探索·解决以下问题:(填空)(2)四边形A 1B 1C 1D 1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A 2B 2C 2D 2的面积为___________;(3)四边形A n B n C n D n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4)四边形A 5B 5C 5D 5的周长为____________。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O 是正方形,点C 的坐标是(4,0)。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A 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2)若E 是BC 上一点且∠AEB=60°,沿AE 折叠正方形ABCO ,折叠后点B 落在平面内点F 处,请画出点F 并求出它的坐标。
(3)若E 是直线..BC 上任意一点,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点E ,使正方形ABCO 沿AE 折叠后,点B 恰好落在x 轴上的某一点P 处?若存在,请写出此时点P 与点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b AB D A 1 CB 1C 1D 1 A 2 B 2 C 2 D 2 A 3 B3 C 3 D 3 …参考答案例1证明:因为∠ABD =∠ACD ,∠BDE =∠CDE 。
而∠BDE =∠ABD +∠BAD ,∠CDE =∠ACD +∠CAD 。
所以 ∠BAD =∠CAD ,而∠ADB=180°-∠BDE ,∠ADC =180°-∠CDE ,所以∠ADB =∠ADC 。
在△ADB 和△ADC 中,∠BAD =∠CADAD =AD ∠ADB =∠ADC所以 △ADB ≌△ADC 所以 BD =CD 。
例2(1)证明:连接OD ,AD . AC 是直径,∴ AD ⊥BC . ⊿ABC 中,AB =AC , ∴ ∠B =∠C ,∠BAD =∠DAC . 又∠BED 是圆内接四边形ACDE 的外角,∴∠C =∠BED .故∠B =∠BED ,即DE =DB .∴ 点F 是BE 的中点,DF ⊥AB 且OA 和OD 是半径,即∠DAC =∠BAD =∠ODA .∴OD ⊥DF ,DF 是⊙O 的切线.(2)解:设BF =x ,BE =2BF =2x .又 BD =CD =21BC =6, 根据BE AB BD BC ⋅=⋅,2(214)612x x ⋅+=⨯. 化简,得 27180x x +-=,解得 122,9x x ==-(不合题意,舍去).则 BF 的长为2.例3答案:(1)如图(2)由题可知AB =CD =AE ,又BC =BE =AB +AE 。
∴BC =2AB , 即a b 2=由题意知 a a 2,是方程01)1(2=++--m x m x 的两根∴⎩⎨⎧+=⋅-=+1212m a a m a a 消去a ,得 071322=--m m 解得 7=m 或21-=m 经检验:由于当21-=m ,0232<-=+a a ,知21-=m 不符合题意,舍去.7=m 符合题意.∴81=+==m ab S 矩形答:原矩形纸片的面积为8c m 2.B AC B A M C E M 图3 图4 E练习一. 填空1.92. 90°3. 6.54.85. 70°6.27.21%8.89.24 10.43练习二. 选择题1.B2.D3.B4.D5.C6.B7.A8.C9.D 10.C练习三:1.3略2. 下面给出三种参考画法:4.作法:(1)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2)连结A'B交a于点C.则点C就是所求的点.证明:在直线a上另取一点C', 连结AC,AC', A'C', C'B.∵直线a是点A, A'的对称轴, 点C, C'在对称轴上∴AC=A'C, AC'=A'C'∴AC+CB=A'C+CB=A'B∵在△A'C'B中,A'B<A'C'+C'B ∴AC+CB<AC'+C'B即AC+CB最小.练习四:计算1. 12.①等边三角形②433. 23、434. 55练习五:证明1.第一步、推理略2.略3. 证:∵∠A=∠A , AB=AC , ∠B=∠C.∴△ADC≌△AEB(ASA)∴AD=AE∵AB=AC, ∴BD=CE.练习六;实践与探索1.(1)①相等②证明△AFD≌△AEC即可(2)△AEF为等边三角形,证明略2..(1)证明略(2)12, 6 (3)242n(4)723. (1)A(0,4)B(4,4)(2)图略,F(2,423)(3)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