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纳税所得额=年的收入总额

合集下载

国家税收计算公式汇总

国家税收计算公式汇总

国家税收计算公式汇总1.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个人所得税是根据个人的收入来计算的,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所得额=全年综合所得额-扣除项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其中,全年综合所得额包括各类收入,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费特许权使用费等。

扣除项包括基本减除费用、专项附加扣除、企业员工委托个人办理企业年金、其他与生存、生活有关的支出等。

2.增值税计算公式:增值税是按照销售额计算的一种税收。

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抵扣额其中,销售额是指纳税人的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总额。

税率是国家规定的增值税税率,一般分为不同档次。

抵扣额是指纳税人购买货物或接受劳务支付的增值税。

3.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是按照企业利润计算的一种税收。

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所得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免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其中,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全年的利润总额减去免税所得额,免税所得额是一些特定的收入项目,如中小微企业的可减免税额等。

4.资产税计算公式:资产税是根据个人和企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计算的一种税收。

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额=资产额×税率其中,资产额是个人或企业拥有的资产总值,税率是国家规定的资产税税率。

5.房产税计算公式:房产税是根据个人和企业拥有的房产的数量和价值计算的一种税收。

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额=房产评估值×税率其中,房产评估值是根据房产的面积、位置、使用年限等因素评估得出的价值,税率是国家规定的房产税税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国家税收计算公式,实际计算中还可能涉及到一些特殊规定和折扣。

因此,具体的税收计算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

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区别】一、概念:1、增值税: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2、消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3、营业税:对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4、企业所得税: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组织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5、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的劳务和非劳务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二、征税对象(纳税义务人、税目、税率、计税依据):1、增值税:(占全国的60%税收)项目一般纳税人(销项税-进项税) 小规模(销售额×税率)划分标准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其为主,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下适用税率(一般纳税人)或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17%除适用13%税率货物之外征收率3%(1)销项税额=不含税销售额×适用税率(2)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或征收率)(3)进口货物应缴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4)进口税: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①不征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税额②应征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税额+消费税税额2、消费税:(1)纳税义务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2)税目:烟、酒及酒精、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焰火、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3)税率:①单一比例税率:除适用单一定额税率和复合税率之外的各种应税消费品②单一定额税率:黄酒、啤酒、成品油③复合税率:卷烟、白酒(4)计算方法 :①从价定率计征: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②从量定额计征:应纳税额=销售数量×税率复合计征: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销售数量×税率3、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税率备注居民25%非居民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的所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取得的所得与该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20%预提所得税,以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应纳税所得额=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扣除项目-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税法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4、个人所得税:(1)纳税义务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虽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并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个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1年,但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三、纳税人义务发生时间:1、增值税: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进口货物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报关进口的当具体规定:1、直接收款方式: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价款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

2024个税速算扣除数

2024个税速算扣除数

2024个税速算扣除数根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于2024年发布的最新个税速算扣除数,个税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如下: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其中,适用税率根据不同级次设置,根据2024年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来确定。

个税速算扣除数是为了简化个人所得税计算过程而设定的一项数额,用于扣除税前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个税速算扣除数的具体计算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步骤1: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年收入-扣除费用-五险一金-专项扣除-其他项扣除年收入是指个人一年的收入总额,包括工资、奖金、股权收入等。

扣除费用是指个人在取得收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例如办公费用、差旅费等。

五险一金是指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和住房公积金等。

专项扣除是指根据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可以进行一定数额的扣除,例如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

其他项扣除是指一些特定个人支出的扣除,例如住房贷款利息等。

步骤2:查找适用税率根据2024年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查找适用税率。

税率表的级次越高,适用税率越高。

步骤3:计算个税速算扣除数根据步骤1中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和步骤2中查找的适用税率,可以计算个税速算扣除数。

举个例子来说明个税速算扣除数的计算过程:假设人的年收入为10万元,扣除费用为1万元,五险一金为2万元,专项扣除为1万元,其他项扣除为5000元,适用税率为10%。

那么,应纳税所得额为: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1万元-2万元-1万元-5000元=5.5万元根据适用税率表可知,适用税率为10%,根据计算公式可得个税速算扣除数为:个税速算扣除数=5.5万元×10%-速算扣除数为了计算速算扣除数,需要根据适用税率表查找相应级次的速算扣除数。

以2024年为例,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个税速算扣除数表,级次与速算扣除数的对应关系如下:级次(起征点)速算扣除数(元)起征点以下03000元以下1500个税速算扣除数=5.5万元×10%-2755元=5500元-2755元=2745元因此,该人的个税速算扣除数为2745元。

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是什么样的

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是什么样的

遇到公司经营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是什么样的企业一般都需要缴纳一定的税费,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说等等,而增值税属于企业缴纳的比较多的税的一种,相比较而言企业所得税缴纳的就要稍微少一点了。

这时候很多人会问企业所得税应该怎么进行计算呢?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是什么样的。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

1、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2、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3、例1:某企业为居民企业,2017年发生经营业务如下:(1)取得产品销售收入4 000万元。

(2)发生产品销售成本2 600万元。

(3)发生销售费用770万元(其中广告费650万元);管理费用480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25万元);财务费用60万元。

(4)销售税金160万元(含增值税120万元)。

(5)营业外收人80万元,营业外支出50万元(含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向贫困山区捐款30万元,支付税收滞纳金6万元)。

(6)计入成本、费用中的实发工资总额200万元、拨缴职工工会经费5万元、发生职工福利费31万元、发生职工教育经费7万元。

要求:计算该企业2017年度实际应纳的企业所得税。

(1)会计利润总额=4 000+80-2 600-770-480-60-40-50= 80(万元)(2)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调增所得额=650-4 000×15%=650-600=50(万元)(3)业务招待费调增所得额=25-25×60%=25-15=10(万元) 4 000×5‰= 20万元>25×60%=15(万元)(4)捐赠支出应调增所得额=30-80×12%=20.4(万元)(5)工会经费应调增所得额=5-200×2%=1(万元)(6)职工福利费应调增所得额=31-200×14%=3(万元)(7)职工教育经费应调增所得额=7-200×2.5%=2(万元)(8)应纳税所得额=80+50+10+20.4+6+1+3+2=172.4(万元)(9) 2017年应缴企业所得税=172.4×25%=43.1(万元)例2:某工业企业为居民企业,2017年发生经营业务如下:全年取得产品销售收入为5 600万元,发生产品销售成本4 00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800万元,其他业务成本694万元;取得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40万元;缴纳非增值税销售税金及附加300万元;发生的管理费用760万元,其中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费用为60万元.业务招待费用70万元;发生财务费用200万元;取得直接投资其他居民企业的权益性收益34万元(已在投资方所在地按15%的税率缴纳了所得税);取得营业外收入100万元,发生营业外支出250万元(其中含公益捐赠38万元)。

企业所得税额计算公式

企业所得税额计算公式

企业所得税额计算方法-—各税种税额计算公式大全(5)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利润总额=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损失1、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其他销售税金及附加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自制半成品成本余额+本期产品成本会计-期末在产品自制半成品成本余额本期产品成本会计=材料+工资+制造费用2、商品流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汇兑损失主营业务利润=商品销售利润+代购代销收入商品销售利润=商品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商品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3、饮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经营利润+附营业务收入-附营业务成本经营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成本=期初库存材料、半成品产成(商)品盘存余额+本期购进材料、商品金额金额-期末库存材料、半成品、产成(商)品盘存余额4、应纳所得税税额计算(1)分月或分季预缴所得税额=月、季应纳税所得额×税率(33%)(2)年终汇算清缴时,应退补所得税应退补所得税额=全年累计应纳税所得额×税率(33%)-本年累计已缴所得税额预缴所得税①、按上年应纳税所得额的1/2或1/4本期某月或某季应纳所得税税额=[上一年应纳税所得额/2(或4)]×税率(33%)②、按本期计划利润预缴所得税本期某月或某季应纳所得税税额=本期某月或某季计划利润额×税率(33%)5、对减征所得税的计算减征比例=[(33%-原核定的税率)/33%]×100%减征后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33%)×(1-减征比例)=应纳所得税税额×减征比例6、境外所得税税额扣除限额=境内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外国的所得额/境内外所得总额7、对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弥补亏损后应纳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以前年度未弥补亏损)×税率(33%)。

2018年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

2018年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

2018年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小编为你带来了“企业所得税”的相关知识,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居民企业及非居民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其生产经营所得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个人独资企业及合伙企业除外。

在我国,一般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的比例税率。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纳税人范围比公司所得税大。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即所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内资企业或其他组织,包括以下6类: (1)国有企业; (2)集体企业;(3)私营企业; (4)联营企业;(5)股份制企业; (6)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

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所得。

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25%或20%)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一)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在银行开设结算账户;2.独立建立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3.独立计算盈亏。

(二)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内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三)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年收入总额-准予扣除的项目(四)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1.收入总额(1)生产、经营收入:(2)财产转让收入:(3)利息收入:(4)租赁收入;(5)特许权使用费收入:(6)股息收入:(7)其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收入,罚款收入,因债权人缘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物资及现金的溢余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款,逾期没收包装物押金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2023初级经济法基础应纳税额的计算、源泉扣缴、特别纳税调整

2023初级经济法基础应纳税额的计算、源泉扣缴、特别纳税调整

考验六、应纳税额的计算(★★★)(一)计算应纳税所得额1.直接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2.间接法(1)应纳税所得额=年度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二)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老侯提示】此公式是把国内和国外所得混在一起计算,考试中也可以分开计算。

应纳税额=国内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抵)免税额+国外所得补缴税额【例题1·单选题】(2022年)甲公司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额1000万元,免税收入100万元,各项扣除600万元,无不征税收入和结转的以前年度亏损。

已知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甲公司2022年度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税额为()。

A.75万元B.250万元C.225万元D.100万元『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1000-100-600=300(万元),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300×25%=75(万元)。

【例题2·单选题】(2016年)甲公司2022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万元,减免税额为10万元,抵免税额为20万元。

已知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则下列甲公司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中,正确的是()。

A.1000×25%-20=230(万元)B.1000×25%-10-20=220(万元)C.1000×25%-10=240(万元)D.1000×25%=250(万元)『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例题3·单选题】(2021年)甲公司为居民企业,2022年度取得境内所得1000万元,境外所得200万元。

已在境外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款40万元。

已知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计算甲公司2022年度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税额的下列算式中,正确的是()。

记账实操本季度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

记账实操本季度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

记账实操-本季度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5%(法定税率),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5%(法定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士纳税调整项目金额注:纳税调整项目没有的话:
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25%
应纳税所得额怎么计算
直接法
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间接法
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或减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的项目金额后,即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士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税收调整项目金额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和税收规定不一致的应予以调整的金额;二是企业按税法规定准予扣除的税收金额。

企业收入总额怎么算
收入总额是指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

货币形式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
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及债务的豁免等;非货币形式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存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劳务及有关权益等。

税法考试习题放基础培训讲义-第55讲_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2)

税法考试习题放基础培训讲义-第55讲_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2)

(7)与取得生产经营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8)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准扣除的支出。

5.对于生产经营与个人、家庭生活混用难以分清的费用,其40%视为与生产经营有关费用,准予扣除。

6.实际支付给从业人员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业主的费用扣除标准,确定为60000元/年;业主的工资薪金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7.为从业人员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从业人员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据实扣除;业主本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以当地(地级市)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为计算基数,分别在不超过该计算基数5%标准内的部分据实扣除。

8.个体工商户向当地工会组织拨缴的工会经费、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分别在工资薪金总额的2%、14%、2.5%的标准内据实扣除;业主本人向当地工会组织缴纳的工会经费、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以当地(地级市)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为计算基数,在上述规定比例内据实扣除。

9.代其从业人员或他人负担的税款,不得税前扣除。

10.照章缴纳的摊位费、行政性收费、协会会费等,按实际发生数额扣除。

11.自申请营业执照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之日止所发生符合规定的费用,除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支出,以及应计入资产价值的汇兑损益、利息支出外,作为开办费。

可以选择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自生产经营月份起在不短于3年期限内摊销扣除,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开始生产经营之日为取得第一笔销售(营业)收入的日期。

12.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开发费用,以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而购置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测试仪器和试验性装置的购置费准予直接扣除;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测试仪器和试验性装置,按固定资产管理,不得在当期直接扣除。

13.资产损失、亏损弥补、保险费、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与企业所得税规定基本相同,不再复述。

税收计算公式全完整版

税收计算公式全完整版

税收计算公式全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各种税的计算公式1、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此处税率为17%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禁止抵扣人进项税额=当月全部的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应税项目营业额的合计÷当月全部销售,营业额合计)2、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3、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二.消费税1、一般情况: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2、从量计征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三、营业税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四、关税1、从价计征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适用税率2、从量计征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3、复合计征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适用税率五、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月预缴额=月应纳税所得额×25%月应纳税所得额=上年应纳税所得额×1/12六、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企业所得税1、应纳税所得额制造业:应纳税所得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商业:应纳税所得额=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服务业:应纳税所得额=业务收入×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2、再投资退税:再投资退税=再投资额×(1—综合税率)×税率×退税率七、个人所得税:1、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稿酬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1—30%)3、其他各项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八、其他税收1、城镇土地使用税年应纳税额=计税土地面积(平方米)×使用税率2、房地产税年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或年应纳税额=租金收入×12%3、资源税年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4、土地增值税增值税=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扣除项目应纳税额=∑(每级距的土地增值额×适用税率)5、契税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补贴收入增值税计算方法1、直接计税法应纳增值税额:=增值额×增值税税率增值额:=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其他增值项目-货物销售额的全值-法定扣除项目购入货物金额2、间接计税法扣除税额=扣除项目的扣除金额×扣除税率(1)、购进扣税法扣除税额=本期购入扣除项目金额×扣除税率+已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税额(2)、实耗扣税法扣除税额=本期实际耗用扣除项目金额×扣除税率+已由受托方代收代交的税额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1、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甲类卷烟 10%乙类卷烟 5%雪茄烟 5% 护肤护发品 5%烟丝 5% 鞭炮、焰火 5%粮食白酒 10% 贵重首饰及珠宝宝石 6%薯类白酒 5% 汽车轮胎 5%其他酒 5% 小轿车 8%酒精 5% 越野车 6%化妆品 5% 小客车 5%2、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应税项目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征收率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销售额=含税收入(1+增值税征收率)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额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免税价格+关税+消费税营业税额应纳营业税额=营业额×税率计税价格=营业成本或工程成本×[(1+成本利润率)/(1-营业税税率)]消费税额1、从价定率的计算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的应纳消费税额=销售额×税率(1)、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含增值税的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2)、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率)(3)、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率)(4)、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应纳消费税税额(5)、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2、从量定额的计算实行从量定额办法计算的应纳消费税额=销售数量×单位数额资源税额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企业所得税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利润总额=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损失1、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其他销售税金及附加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自制半成品成本余额+本期产品成本会计-期末在产品自制半成品成本余额本期产品成本会计=材料+工资+制造费用2、商品流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汇兑损失主营业务利润=商品销售利润+代购代销收入商品销售利润=商品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商品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3、饮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经营利润+附营业务收入-附营业务成本经营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成本=期初库存材料、半成品产成(商)品盘存余额+本期购进材料、商品金额金额-期末库存材料、半成品、产成(商)品盘存余额4、应纳所得税税额计算(1)分月或分季预缴所得税额=月、季应纳税所得额×税率(33%)(2)年终汇算清缴时,应退补所得税应退补所得税额=全年累计应纳税所得额×税率(33%)-本年累计已缴所得税额预缴所得税①、按上年应纳税所得额的1/2或1/4本期某月或某季应纳所得税税额=[上一年应纳税所得额/2(或4)]×税率(33%)②、按本期计划利润预缴所得税本期某月或某季应纳所得税税额=本期某月或某季计划利润额×税率(33%)5、对减征所得税的计算减征比例=[(33%-原核定的税率)/33%]×100%减征后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33%)×(1-减征比例)=应纳所得税税额×减征比例6、境外所得税税额扣除限额=境内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外国的所得额/境内外所得总额7、对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弥补亏损后应纳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以前年度未弥补亏损)×税率(33%)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额1、制造业应纳税所得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净额-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产品销售净额=产品销售总额-(销货退回+销货折让)产品销售成本=本期产品成本+期初半成品、在产品盘存-期末半成品、在产品盘存本期生产成本=本期生产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2、商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销货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销货利润=销货净额-销货成本-销货税金-(销货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货净额=销货总额-(销货退回+销货折让)销货成本=期初商品存盘+[本期进货-(进货推出+进货折让)+进货费用]-期末商品盘存3、服务业应纳税所得税=业务收入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业务收入净额=业务收入总额-(业务收入税金+业务支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4、应纳税所得额应纳企业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已纳企业所得税额应纳地方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地方所得税税率-已纳地方所得税额5、国际运输业务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在中国境内起运所获客货收入的总额×5%6、预提所得税应纳税所得税额=在中国境内取得的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之和×税率(20%)7、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的计算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境内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境外的所得额/境内外所得总额8、外商投资者将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用于再投资,应退所得额应退税额={再投资额/[1-(原实际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率+地方所得税税率)]}×原实际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率×退税率9、年终汇算清缴应补(退)企业所得税的计算(1)、对没有征减,没有境外所得的企业应补(退)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率-1~4季度已预缴所得税(2)对有征减,有境外所得的企业应补(退)企业所得税额=境内、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境外所得税允许扣除额-应减征的企业所得税额-已预缴企业所得税总额个人所得税额1、工资、薪金所得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应纳水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每月收入额-800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所得额-速算扣除数)/(1-税率)2、个体工商户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将当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换算成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当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2/当月累计经营月份数(2)、计算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3)、计算当月累计应纳所得税额当月应纳所得税额=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当月累计经营月份数/12 (4)、计算本月应纳所得税额本月应纳所得税额=当月累计应纳所得税额-累计已缴所得税额3、稿酬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1-30%)=应纳税所得额×20%×70%4、劳务报酬所得(1)、一次收入在20000元以下时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2)、一次收入20000~50000时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应纳税所得额×20%×50%=应纳税所得额×(20%+10%)(3)一次收入超过50000时应纳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应纳税所得额×20%×100% =应纳税所得额×(20%+20%)5、财产转让财产转让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应纳税所得额=转让财产收入额-财产原值-合理费用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7、境外个人所得税款扣除限额境外个人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境内、境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外国的所得额/境内、外所得总额8、支付给扣缴义务人手续费的计算手续费金额=扣缴的个人所得税额×2%土地增值税额 1、一般计算方法应纳税总额=∑各级距土地增值额×适用税率某级距土地增值额×适用税率土地增值率=土地增值额×100%/扣除项目金额土地增值额=转让房地产收入-扣除项目金额2、简便计税方法(1)、土地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金额50%的应纳税额=土地增值额×30%(2)、土地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未超过100%的应纳税额=土地增值额×40%-扣除项目金额×(3)、土地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200%的应纳税额=土地增值额×50%-扣除项目金额×(4)土地增值额超过项目金额200%应纳税额=土地增值额×60%-扣除项目金额×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基本建设项目投资额应纳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额,其计算公式:应纳税额=总投资额×适用税率总投资额=建筑工程投资总额+设备购置安装投资总额2、更新改造项目投资额应纳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额,其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建筑工程投资总额×适用税率3、超计划投资项目应补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税额,其计算公式:超计划应补缴税额=[(实际完成投资额-省级标准投资额)×适用税率]×(1+加罚倍数)=超计划投资额应纳税额×(1+加罚倍数)超计划投资额应纳税额=超计划投资额×适用税率超计划投资额=实际完成投资额-省级标准投资额城乡维护建设税应纳城乡建设维护税额=(产品销售收入额+营业收入额+其他经营收入额)×地区适用税率应补交税额=实际营业收入额×地区适用税率-已纳税额应退税额=已交税额-核实后的应纳税额车车船税1、乘人车、二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畜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车辆的年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年应纳税额=车辆拥有量×适用的年税额2、载货车年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年应纳税额=载货汽车净吨位×适用的年税额3、客货两用的车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年应纳税额=载人部分年应纳税额+载货部分年应纳税额载人部分年应纳税额=载人车适用年税额×50%载货部分年应纳税额=载货部分的净吨位数×适用的年税额4、机动船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机动船年应纳税额=机动船的净吨位×适用的年税额5、非机动船应纳税额=非机动船的载重吨位×适用的年税额6、新购买的车辆按购期年内的余月数比例征收车船税,其计算公式为:新购买车船应纳车船税额=各种车船的吨位(或辆数)×购进起始月至征期终了的余月数/征期月数补交本期漏报漏缴税额=漏报漏缴车船税的数量(或净吨位、载重吨位)×适用税额/按规定缴库的次数补交本期少交的税款=[应缴车船税的数量(或净吨位、载重吨位)×适用税额/按规定缴库的次数]-已缴税款退还误交的税款=已缴的误交税款退还应计算错误而多交的税款=已入库的税款-重新核实后的应纳税额房产税额年应纳房产税税额=房产评估值×税率月应纳房产税税额=年应纳房产税额/12季应纳房产税税额=年应纳房产税额/4土地使用税额年应纳土地使用税税额=使用土地的平方米总数×每平方米土地年税额月或季应纳土地使用税税额=年应纳土地使用税额/12(或)4印花税额1、购销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购销金额×3/100002、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收取的费用×5/100003、加工承揽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加工及承揽收入×5/10000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承包金额×3/100005、财产租赁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租赁金额×1/10006、仓储保管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仓储保管费用×1/10007、借款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借款金额×0.5/100008、财产保险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保险费收入×1/10009、产权转移书据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书据所载金额×6/1000010、技术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合同所载金额×3/1000011、货物运输合同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应纳税额=运输费用×5/1000012、营业账簿应纳印花税的计算(1)记载资金账簿应纳印花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固定资产原值年初数-上年已计算缴纳印花税固定资产原值)+(自有流动资金年初数-上年已计算缴纳印花税自有流动资金总额)]×5/10000(2)其他账簿应纳税额的计算。

2023年个税税率表及速算扣除数

2023年个税税率表及速算扣除数

2023年个税税率表及速算扣除数工资范围在1-5000元之间的,包括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0%;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

一、2023个税税率表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表一(综合所得适用)1.年度不超过36000元的税率为:3% 速算扣除数:02.超过36000-144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 速算扣除数:25203.超过144000-30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 速算扣除数:169204.超过300000-42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 速算扣除数:319205.超过420000-66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 速算扣除数:529206.超过660000-96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 速算扣除数:859207.超过960000元的税率为:45% 速算扣除数:181920换算成月的综合所得税率表1.不超过3000元的税率为:3% 速算扣除数:02.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10% 速算扣除数:2103.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20% 速算扣除数:14104. 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25% 速算扣除数:26605.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30% 速算扣除数:44106.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35% 速算扣除数:71607.超过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 45% 速算扣除数:15160(综合所得=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税法第六条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5000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

从以上税率可以看到,如果工资刚好是5000元,那么是不需要纳税的。

如果工资超过5000元就开始纳税,工资越高税率越高,那么纳税金额就越多。

个人所得税两个任职(2篇)

个人所得税两个任职(2篇)

第1篇一、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1. 税收政策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等所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具体如下:(1)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0元的,适用3%的税率;(2)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适用10%的税率;(3)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适用20%的税率;(4)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适用25%的税率;(5)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适用30%的税率;(6)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适用35%的税率;(7)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80000元的部分,适用45%的税率。

2. 计算方法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如下:(1)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资薪金收入-起征点(5000元)-专项扣除(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2)确定适用税率: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适用税率。

(3)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 纳税筹划(1)合理规划工资薪金收入:在合法范围内,尽量提高基本工资,降低奖金、津贴等收入,以降低税率。

(2)充分利用专项扣除:合理规划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专项扣除,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3)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关注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人才等,享受税收减免。

二、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1. 税收政策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所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具体如下:(1)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00元的,适用5%的税率;(2)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适用10%的税率;(3)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超过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适用20%的税率;(4)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000元至350000元的部分,适用25%的税率;(5)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50000元至550000元的部分,适用30%的税率;(6)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超过550000元至800000元的部分,适用35%的税率;(7)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超过800000元的部分,适用45%的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

1、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2、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工程金额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本钱-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本钱-营业税金纳税调增工程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局部准予扣除,超过的局部不得扣除;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局部准予扣除,超过的局部不得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局部准予扣除,超过的局部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必须实际发生)保险费。

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5%准予扣除;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借款费用。

向非金融机构借款费用支出,在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局部可扣除,超过局部不得扣除;企业从其关联方承受的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扣除。

(5:1;2:1)业务招待费。

企业发生的与消费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销售收入5‰,超过规定比例的局部不得扣除。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局部,准予扣除;超过局部,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直接法:应纳税所得额=收⼊总额-不征税收⼊-免税收⼊-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间接法: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核定应税所得率⽚收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收⼊总额*应税所得率或=成本费⽤⽀出额/(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税率销售(营业)收的计算:⼀、营业收⼊1、主营业务收⼊=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权+建造合同2、其他业务收⼊=材料销售收⼊+代购代销⼿续费收⼊+包装物出租收⼊+其他⼆、视同销售收⼊⾮货币性交易视同销售收⼊+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收⼊+其他视同销售收⼊利润总额的计算:会计利润=所有收⼊项-所有⽀出项(不包括增值税)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营业外⽀出营业利润=营业收⼊-营业成本-营业税⾦及附加-销售费⽤-管理费⽤-财务费⽤-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净利润的计算: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某汽车制造公司为增值税⼀般纳税⼈,2009年度发⽣以下业务:(1)从国内购进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发票,注明价款5000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万元。

另⽀付购货运输费200万元,装卸费20万元,保险费30万。

(2)销售X型⼩轿车1000辆,每辆含税(增值税)价17.55万元。

另⽀付运输费300万元,保险费和装卸费共160万元。

(3)销售X型⼩轿车40辆给本公司职⼯,以成本价核算取得销售⾦额共计400万元。

(4)试⽣产新设计的B型⼩轿车5辆,每辆成本价12万元,转为⾃⽤。

市场上⽆同类⼩轿车销售价格。

(5)对外出租仓库取得租⾦收⼊120万元,有关成本10万元。

(6)转让⼀项专利技术所有权取得收⼊1000万元,有关成本200万元。

(7)⽀出管理费⽤1420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140万元,技术开发费280万元。

(8)⽀出的销售费⽤为:⼴告费700万元,业务宣传费140万元,展览费9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

财务知识-->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

1、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2、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纳税调增项目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扣除;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必须实际发生) 保险费。

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5%准予扣除;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借款费用。

向非金融机构借款费用支出,在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可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扣除。

(5:1;2:1)业务招待费。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销售收入5‰,超过规定比例的部分不得扣除。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个人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计算公式

个人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计算公式

个人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计算公式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取得的所得,包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租金、转让财产所得、偶然所得等。

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则是指个体工商户通过经营活动获得的所得。

个人所得税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相似,但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的计算公式。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根据适用税率和应纳税所得额来确定缴纳的所得税金额。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制。

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全年各项收入总额-全年基本减除费用-全年专项附加扣除-全年专项附加扣除全年基本减除费用是每个纳税人都可以享受的税前扣除部分,根据最新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基本减除费用为5000元/月。

全年专项附加扣除是指纳税人可以依法享受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扣除项目,比如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

不同的附加扣除项目有不同的规定。

速算扣除数是根据适用税率确定的固定金额扣除。

个体工商户所得税计算公式: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也是根据适用税率和应纳税所得额来确定缴纳的所得税金额。

应纳税所得额=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营业费用-税金及附加-家庭专项附加扣除销售收入是指个体工商户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商品销售额、劳务报酬、其他经营所得等。

成本费用是指个体工商户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和费用,包括采购成本、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租金、水电费、广告费等。

营业费用是指个体工商户为开展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保险费、利息、手续费、银行费用等。

税金及附加是指个体工商户应缴纳的各类税金和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家庭专项附加扣除是指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可以依法享受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扣除项目。

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的确定与个人所得税类似,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总结:个人所得税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的计算公式都是根据适用税率和应纳税所得额来确定缴纳的所得税金额。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 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 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 销售货物收入; (1)销售货物收入; 提供劳务收入; (2)提供劳务收入; 转让财产收入; (3)转让财产收入;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4)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利息收入; (5)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6)租金收入;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7)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接受捐赠收入; (8)接受捐赠收入; 其他收入。 (9)其他收入。
2.扣除项目的具体范围和标准
(1)工资、薪金支出 工资、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2)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 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 育经费 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 14%的 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 部分,准予扣除。 部分,准予扣除。 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 2%的部分 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 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 2.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的部分, 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 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 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 =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 成本、费用、损失等)- )-以前年度亏损 除(成本、费用、损失等)-以前年度亏损 应纳税所得额 利润总额+各项扣除超额部分+ =利润总额+各项扣除超额部分+不可抵扣费用 支出-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支出-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以前年度亏损 总收入-所有成本费用支出) =(总收入-所有成本费用支出)+各项扣除超 额部分+不可抵扣费用支出-不征税收入额部分+不可抵扣费用支出-不征税收入-免税 收入收入-以前年度亏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 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是( )。
A.本国企业
B.外国企业
C.居民企业
D.非居民企业
2.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
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 企业,是( )。
A.本国企业
B.外国企业
C.居民企业
D.非居民企
3.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 税的是( )
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 基金
第七章 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概述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制度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资产的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念
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企业或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包括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制度
二、征税范围
生产经营所得:是指从事物质生产、商品流通、交 通运输、劳务服务以及经国家主管部门确认的其他 营利事业取得的合法所得。
其他所得:是指股息、利息、租金、转让各类资产、 特许权使用费以及营业外收益等所得。另外,企业 解散或破产清算所得,也属于企业所得税的征税范 围。 特点:合法性、纯利性、客观性、全面性 内容:主营所得、其他所得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制度
第一类所得: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 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二类所得: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 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 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 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三类所得(扣缴):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 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 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 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三类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方法: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 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 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其他所得,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 得额。
第三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例:2008年,外国某A公司购买我国B公司股票取得股息 收入50万元,向我国C公司转让专利技术,取得收入 100万元,同时向C公司出租一设备,取得年租金收入 60万元,后以500万元转让给C公司,该设备出租前已 经使用4年,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设备原值为800万 元。 要求:计算A公司2008年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八)接受捐赠收入
(九)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不退的 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 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 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入等。
注意:收入确认时间
二、不征税收入
支出形成的费用 和资产不得扣除
财政拨款
解:A公司2008年应纳税所得额 =50+100+60+[500-(800 -800÷10×5)]=310(万元)
第三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一、 收入总额
(一)销售货物收入 (二)提供劳务收入 (三)转让财产收入 (四)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五)利息收入 (六)租金收入 (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二、企业所得税的特点
征税对象是所得额 应税所得额的计算比较复杂 征税以量能负担为原则 实行按年计征、分期预缴的征收办法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的征实收行法制人度纳税人制
度、个人独资企业
一、纳税人
和合伙企业不是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业其所他得取税的得纳收税入人的
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居民企业
非居民企业
地域管辖权和居
扣缴义务人
民管辖权的标准
实际管理机构,是指对
纳税人 居民企业
企判账业务定的、标生财准产产经等营实、施人实员质、 依照中国法性律全在面中管国理境和内控成制立的机; 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构成。立但实际管 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
征收范围
来源于中国境内、 境外的所得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制度
三、税率
基本税率:第一、二类所得25% ,
第三类所得20%(实际征收时减按10%征)
两档优惠税率 :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 率征收。
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 符合: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 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 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第三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方法:
直接法: 应纳税所得额=年度的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 免税收入 ―扣除项目金额―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额
间接法:(实践中常用的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年度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增数―纳税调
减数―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额
第三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非居民企业
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 来源于中国境内 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 的所得 内设立机构、场所的企业;(所得与 所设机构场所无实际联系--扣缴)
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 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 (扣缴)
案例
1.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 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
A.国有企业
B.私营企业
C.合伙企业
D.外商投资企业
案例
4.以下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是( )。
A.个人独资企业
B.合伙企业
C.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D.居民个人
5.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人是( )
A.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包括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包括居民企业不包括非居民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