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开采沉陷观测设计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业
***工作面开采沉陷观测设计说明书
生产技术科
二〇一三年六月九日
书
会审意见
***工作面开采沉陷观测设计说明书
一、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的意义和任务
1.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意义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一章第十二条中规定:煤炭开采必然伴随着发生围岩及地表移动和变形。各矿区的围岩及地表移动规律及有关参数具有地区特征,获取和积累有关围岩及地表移动的科学数据,是煤矿企业工程技术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每个矿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在开展上述科学试验与现场勘测,综合分析,求取参数,总结规律,用于解决本矿区的开采沉陷问题。
生产矿井必须解决好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简称“三下”)安全、合理地开采煤炭和留设保护煤柱,必须开展地表移动和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掌握地表和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为此,拟在***工作面上方进行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研究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化和破坏规律,以及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2.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的任务
煤矿开采引起岩层和地表移动的过程非常复杂,是地质、水文、开采、地形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进行地表移动观测可以获取并确定以下数据,并获取相关关系:
①分析特定采矿条件(如放顶煤开采方法)、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②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移动和变形特点及分布规律。
③地表移动和变形中的动态移动变化规律。
④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即移动角、裂缝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等。
⑤用实测的移动变形参数确定矿区范围内建筑物的受破坏程度,有效地减少建筑物下压煤量,合理确定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
二、进行地表移动变形观测所依据的规程规定
1.《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炭工业管理局制定,2000年。
2.《煤矿测量规程》,煤炭工业管理局制定,1989年。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8年。
4.《煤矿安全规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1年。
三、观测地点的地形地质条件
1.***工作面概况
***工作面位于*采区中部,东邻***采空区,西为*采区上部未采区,南邻*采区采空区,北为*采区回风
下山保护煤柱。工作面走向长230m,倾向宽150m,开采二1煤层,工作面上部煤层平均厚度4.5m,下部煤层平均厚度2m,煤层平均倾角17°。工作面底板标高-170~-217m,平均开采深度360m。
2.地形条件
***工作面地面位于矿井中部,西距采一队宿舍楼28米,其他三面均为农田,地面标高169~189m。
3.地质条件
六、观测内容及与控制网的连测方法、精度要求
1.地表移动观测的主要内容
地表移动观测点建立后即要进行观测,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对工作面上部地表房屋进行沉陷观测,观测时间每10~15天进行一次。
2.地表移动观测的方法及精度要求
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采动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的变化情况。
地表移动观测的观测工作分为:观测点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在观测点埋好后,进行观测。观测工作包括下列内容:
①连接测量
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应在观测站的所有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进行测量,以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控制点联测
在观测区域内稳定地点布设控制点联系观测,测量方法为全站仪观测方法。
②全面观测
为了准确地确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开始前的空间位置,在与矿区控制网联测后,地表开始移动之前,应对地表观测站的全部测点独立进行两次全面观测,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不超过5天。全面观测的内容,包括测定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等。
独立进行的两次全面观测,两次测得的同一点高程差不大于10mm、同一边的长度差不大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又称为初次观测)数据。同时,按实测数据将各测点展绘到观测站设计平面图上。
③日常观测工作
日常观测工作,指的是在移动过程中测定监测点位置的测量工作。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后,在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区,选择几个建筑物开裂处,用钢尺每隔7天进行一次测定,观测变形量。如果发现变形超过5mm时,要对其进行全站仪观测。
重复测量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每隔10~15天观测一次。在移动变形较大阶段,应增加观测次数,每5~10天观测一次。
在采动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地记录和描述地表出现的裂缝位置、宽度的变化,塌陷的形态和时间,并及时上图,还要记载每次观测时工作面开采的相应位置、实际采出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顶板陷落情况、煤
层产状、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有关情况。
为了保证所获得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观测站的各项观测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特别是在移动活跃阶段,观测应在一天内完成。
在观测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控制点的变化,如发现控制点发生位移,应把控制点作为观测点与其他观测点一起进行监测。而另行布置控制点。
七、观测成果
1.观测成果的检查和计算
①每次观测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如发现粗差或超限,应及时重测,直到全部观测数据符合要求为止。
②各点高程计算时先进行平差,然后计算高程,并将所得的各点的高程填入综合计算表中。
2.移动和变形计算
观测数据经过整理改正后,便可计算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间移动和变形。移动和变形主要包括:各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水平变形。
每次观测之后均应及时地进行移动和变形计算,计算数字的取位、地表移动、变形综合成果整理如下表。
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计算数字的取位
3.绘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