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1)脚湿气(足癣)辨治百草居

(1)脚湿气(足癣)辨治百草居

(1)脚湿气(足癣)辨治百草居脚湿气(足癣)辨治脚湿气,即足癣,是一种真菌性皮肤病,主要发于脚丫和足底。

干性者,脱皮瘙痒,无水湿。

湿性者,糜烂流滋,瘙痒剧烈。

因搔抓可继发感染化脓。

日久肥厚粗糙皲裂。

一、干燥脱屑型足丫足底瘙痒,干燥,脱屑或水疱脱皮,但没有糜烂、渗液。

“苍耳煎”、“皂风液”、“矾倍醋浸液”、或“复方丁香酊”主之。

1、苍耳煎:苍耳草30克,苦参、蛇床子、黄柏、露蜂房、枯矾各15克,水煎泡足,每天浸泡两次,每次半小时。

每剂药液,可用2~3天。

本方可用于治疗干湿脚气,一般3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见效,二个疗程痊愈,第三个疗程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本方苍耳草,用苍耳子代替,效果也佳。

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地肤子,止痒迅速,当天用药即效。

病例:某女,30多岁,双足丫、脚掌瘙痒,足丫水疱脱皮,足外侧粗糙,双足跟及双足后脚掌均粗糙皲裂夹杂鳞屑角化。

用苍耳煎加白鲜皮、地肤子:苍耳子60克,黄柏、苦参、蛇床子、枯矾各30克,白鲜皮、地肤子各20克,露蜂房15克,煎水泡足。

并配合“润肤膏”外搽治粗糙皲裂、鳞屑角化。

患者因事务繁忙,每天只于晚间泡足一次,每次30~40分钟,一次痒即止。

嘱再用一剂,药用3天以巩固疗效。

其粗糙皲裂之状也好转不少,药后第二天裂口就不疼了,嘱继续外搽“润肤膏”。

2、皂风液:荆芥、防风、五加皮、大风子仁(打)、红花、地骨皮、明矾各9克,醋1000毫升煮沸后,待温泡足,每次20~30分钟。

每剂药液可用三天。

本方为著名皮肤病专家朱仁康先生经验方,但试用于临床,水煎泡足,效果不佳,止痒力很弱。

改用醋泡有效。

有的患者皮肤对醋过敏,则不宜使用。

本方运用时,加土槿皮、白鲜皮、地肤子,以增强止痒能力。

3、矾倍醋浸液(《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白矾、五倍子、蛇床子、苦参各30克,大风子、川椒、黄柏各25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五天后备用,如急用,煮沸即可。

每次泡足15~30分钟,每天2次。

4、复方丁香酊(笔者经验方):方:丁香75克、土槿皮50克、生百部25克,75%酒精或白酒600毫升浸泡备用;每天外擦2--3次;方:前方加生地25克、硼砂20克,白酒750毫升浸泡备用;方:前方加生地25克、硼砂20克、冰片6克、薄荷脑5克,白酒750毫升浸泡备用。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脚湿气编制说明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脚湿气编制说明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脚湿气》编制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5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皮肤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 临床证据的检索与数据库由文献学、循证医学专家提出检索策略,确定检索词,检索词分为中文检索词、英文检索词、现代检索词、古代检索词,从古往今来的脚湿气的所有病名、中医药诊疗技术、辩证施治、理法方药、全国中医知名专家姓名、国际、国内本病种权威西医专家姓名、古代文献、现代本领域、本病种权威专家名著、医案医话、既往指南(2005年至2015年7月有关“脚湿气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或“足癣中医诊疗指南”的文献)、科研成果、名家经典书、名家书、教科书、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本专业本病的临床科研进展、临床路径诊疗方案、西医诊断标准、专家共识、国际组织、政府、学术团队发布的在临床与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标准、指南、规范等方面着手;以“脚湿气”、“臭田螺”、“田螺皰”、“脚气疮”、“烂脚丫”、“香港脚”、“运动员足”、“足部真菌病”、“足癣”、“诊断”、“治疗”、“中医”、“中医药”、“诊疗指南”等共208个中文检索词作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华医典)、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5年7月;以“Tinea Pedis”、“Athlete's Foot”、“diagnosis”、“standards”、“Practice Guideline”、“Guideline”、“Health Planning Guidelines”、“Recommendation”、“Health Planning Therapeutics”、“therapy”、“disease management”、“Critical Pathways”、“Chinese Herbal Medicine”、“Acupuncture”、“Other Chinese Medicine Therapies”、“cohort studies”、“case-control studies”、“comparative study”、“risk factors”、“cohort”、“Chinese Medicine”、“ drug therapy”、“Chinese Medicine”、“methods”等作为外文关键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 The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PUBMED及EMBASE 等检索近25年内发表的文献。

脚气的中医治疗

脚气的中医治疗

脚气的中医治疗脚气的中医治疗脚气即足癣。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

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

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

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

病因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

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

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也相当高。

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

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

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

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是诱发足癣的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

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足癣的易感性。

足癣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

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场所。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

可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

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鹅掌风)。

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

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

有以下几种类型:1.水疱型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脚湿气(脚癣)之熏洗疗法

脚湿气(脚癣)之熏洗疗法

脚湿气(脚癣)之熏洗疗法
治法治则: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操作步骤:
应用足熏洗法。

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

煎沸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放入盆内
使用。

每次15~20分钟。

每日早、晚各熏洗
1次。

10天左右为一疗程。

足熏洗方:
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川黄柏、红花、防风、大枫子各20克。

渗出液多者加
枯矾 15克。

特别注意:
1.并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水洗和使用肥皂。

2.在患病部位尽量保持干燥的情况下,穿
上抗菌防臭袜,抑制脚部细菌繁殖,避免再次
感染。

3.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
中间,水泡型脚气以吸水通气。

4.鞋子要通气良好。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跖疣中医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2)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

(3)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4)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嗜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修订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7月第37卷第7期)。

(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2)无明显自觉症状。

(3)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4)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5)排除其它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雀斑、咖啡斑、Albrifht综合征;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痣;太田痣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二)证候诊断1.肝郁血瘀证:面部青褐色斑片,或浅或深,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于两颧周围。

胁胀胸痞,性情急躁,易怒;女子月经先后不定期,或经前斑色加深,乳房作胀或疼痛;舌象:舌质红或有紫斑;脉弦。

皮肤科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皮肤科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足癣的门诊患者。

一、脚湿气病(足癣)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脚湿气病(TCD编码:BWP054)。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癣(ICD-10编码:B35.3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脚湿气病(足癣)临床常见证候:湿热下注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脚湿气病(足癣)。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脚湿气病(足癣)。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4)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真菌病及并发感染(丹毒)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的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真菌镜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真菌培养、血常规、血糖、肝功能。

(八)治疗方法1.外治法。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3.护理。

(九)完成路径标准1.皮损、瘙痒等主要症状消除、好转或缓解。

2.真菌学检查阴性。

中医辨证治脚气的方法

中医辨证治脚气的方法

中医辨证治脚气的方法脚气,又称为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主要表现为足部皮肤潮湿、瘙痒、脱屑、发炎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脚气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治疗脚气的方法。

1. 湿热症状型脚气治疗:湿热症状型脚气主要表现为足部皮肤潮湿、瘙痒、脱屑、发炎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疏风清热、解毒祛湿的中药,如石韦、连翘、地黄等。

此外,还可使用煮脚水疗法,将石韦、黄连煮沸,煮熟后加入足浴盆中,浸泡双脚20-30分钟,每天1-2次。

2. 湿热症状型脚气伴有疮疖:湿热症状型脚气伴有疮疖主要表现为足部有疮口、疖子,并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疏风清热、解毒、消炎、祛湿的中药,如蒲公英、金银花、黄柏等。

此外,还可用橙皮煎水,用纱布浸湿后敷于患处,每日1-2次。

3. 湿热症状型脚气伴有糜烂渗出:湿热症状型脚气伴有糜烂渗出主要表现为足部有糜烂疮疖,并伴有瘙痒、渗出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疏风清热、解毒、消炎、祛湿的中药,如石韦、连翘、黄柏等。

此外,还可用石韦煎水,用纱布浸湿后敷于患处,每日1-2次。

4. 寒湿症状型脚气治疗:寒湿症状型脚气主要表现为足部湿冷、疼痛、浮肿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温中散寒、祛湿痰的中药,如陈皮、独活、细辛等。

此外,还可使用煮脚水疗法,将陈皮、独活、细辛煮沸,煮熟后加入足浴盆中,浸泡双脚20-30分钟,每天1-2次。

5. 风湿症状型脚气治疗:风湿症状型脚气主要表现为足部湿冷、疼痛、肿胀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温经散寒、祛风湿的中药,如肉桂、乌药、川芎等。

此外,还可使用煮脚水疗法,将肉桂、乌药、川芎煮沸,煮熟后加入足浴盆中,浸泡双脚20-30分钟,每天1-2次。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治疗脚气的方法主要根据症状类型进行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石韦、连翘、地黄、蒲公英、金银花、黄柏、陈皮、独活、细辛、肉桂、乌药、川芎等。

此外,煮脚水疗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

名医名方朱仁康治疗脚癣感染医案

名医名方朱仁康治疗脚癣感染医案

名医名方朱仁康治疗脚癣感染医案名医名方朱仁康治疗脚癣感染医案朱仁康 (1908-2000),字行健,男,祖籍江苏无锡,中国皮外科专家。

早年从其兄长及江南外科名医章治康先生学医,后在苏州、上海开业行医。

曾主编《国医导报》。

1952年到上海市青海路公费医疗门诊部任外科医生,1956年由卫生部选调至中医研究院工作。

于1956年5月应聘在西苑医院,任中医外科主任,亦称疮疡外科。

1963年合并入广安门医院外科研究所。

擅长治疗疮疡、银屑病、痔瘘等。

1980年创制克银方,治疗银屑病,疗效较高。

1971年创用滋阴除湿法,提高了治疗湿疹的疗效。

从事中医工作70余年,精于疮疡、皮肤外科。

擅长治疗多发性疖肿、乳腺炎、脉管炎、湿疹、皮炎、银屑病、丹毒、带状疱疹、扁平疣等病症。

在临床实践中,刻苦钻研古代医学文化,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创制经验方50余种。

如湿疹为皮肤科多发病之一,经多年的观察,总结经验,对225例湿疹患者根据全身症候,舌苔脉象、皮肤特点加以辨证论治,分为湿热、血热、风湿热三类进行治疗,并将其验方输入计算机制成无论诊疗系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编著有《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中西医学汇综》、《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等。

脚癣继发感染曾××,女,34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6年8月13日。

主诉:左脚肿痛不能行走已半月。

现病史:患脚气已多年,平时双脚发痒起水疱,糜烂,流水。

两周前,因搔破左脚,脚缝脱皮,次日左脚背前面即起红肿疼痛,不能履地,并沿小腿有红线一条上引,左大腿根部淋巴结肿大触痛,全身发烧,经地区医院治疗,注射青霉素一周才退烧,但左脚红肿痛,经两周仍不减轻,转来我院治疗。

检查:左足背红肿,按之有凹窝,脚缝糜烂,流水,结痂,有脓性分泌物,左腹股沟肿块仍有压痛。

西医诊断:脚癣感染。

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化火化毒。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药用:赤苓9克黄芩9克泽泻9克丹皮9克蚤休9克公英15克连翘9克木通6克车前子9克(包)六一散9克(包)三剂水煎服。

夏季足癣高发,中医内外兼治

夏季足癣高发,中医内外兼治
3天后患者药尽,步行来诊,诉左足患 部疼痛基本消失。打开敷料,见患者左足 原本红肿处肿胀已经消退,但脚部皮肤温
度仍稍高,色泽也转暗。遂将中药改为清 热解毒,活血通络之法善后。方药如下: 当归、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10g,赤 芍、鸡血藤、忍冬藤、伸筋草、路路通、 苍术、黄柏各15g。5剂,水煎煮内服,每 天1剂。继续外用湿敷药物。
体格检查:心肺功能未见异常。着重 观察患者患部,可见左足红肿范围较大, 自拇趾趾端到足背,局部皮肤温度稍高, 呈灼热,伴触痛。双足趾缝出现皮损、增 厚伴脱皮,左足趾缝有渗出液体。
中医诊断:脚湿气(湿热下注,热毒 蕴结)。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处方:五味消毒饮合四妙散加减。 拟方如下: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苍 术、黄柏各15g,薏苡仁30g,川牛膝、制乳 香、制没药各10g。3剂,水煎煮内服,每 天1剂。脚趾脱皮处配合三黄洗剂湿敷,左 足红肿处金黄散蜂蜜调膏外涂,每天2次。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
46
2018.07 No.21
“臭田螺,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脚丫破 烂,其患虽小,其痒搓之不能解,必搓之 皮烂,津腥臭水觉痛时,其痒方止,次日 仍痒,经年不愈,极其缠绵。”本病多 由于患者生活起居不慎,湿热下注,正虚 邪侵,外感虫毒浊邪,郁于肌肤,日久气 血凝滞,血败肌腐,瘙痒无度。关于足癣 的治疗中医学有较多论述,多数为外治验 方,见附表。
取土槿皮、蛇床子、透骨草、徐长卿、黄芩各30g, 土茯苓、苦参、枯矾各20g,每日1剂,水煎取汁适 量,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每天2次。
水疱型
呈群集或散在针头至绿豆大水疱,疱壁较厚,不易破 裂,水疱吸收干燥后形成点状或环形鳞屑。夏季多 见,自觉瘙痒。
藿香、大黄、黄精、苦参、百部各30g,枯矾10g,黄 柏、白鲜皮、地肤子各20g。水煎,放温凉后泡脚, 每次30分钟,每天1次。

脚气瘙痒难忍,中医内外治法一次分享

脚气瘙痒难忍,中医内外治法一次分享

脚气瘙痒难忍,中医内外治法一次分享
足癣,中医学名为脚湿气。

【病因病理】
风湿热虫客于腠理,蕴聚肌肤,气血不畅,互相传染,肤失所养而起。

【症状特点】
手足均可发生,水疱、糜烂、皲裂,夏重冬轻,瘙痒。

真菌检查(+)。

【辨证施治】
(1)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五神汤化裁:金银花、紫花地丁、生薏苡仁、赤茯苓,黄柏、川牛膝、泽泻、炒牡丹皮、车前子,生甘草,煎服。

(2)肾虚风袭证:
益气养阴,散风祛湿。

犀角散化裁:干地黄、山茱萸肉、生黄芪,天麻、羌活、防风、黄芩,槟榔、乌梢蛇,白鲜皮、山药、泽泻,煎服。

二、外治法
水疱鳞屑证:外用手足癣药水(荆芥、防风、土槿皮、透骨草、黄精,米醋、白酒,浸泡7天后滤过存汁)。

糜烂渗液证:外用癣病湿敷剂(藿香,黄精、大黄、皂矾、徐长卿,煎液),晾凉后做湿敷。

干燥皲裂证:外用癣病防裂油膏(白芍、甘草、土槿皮,煎枯去渣存油)。

【医案分享】
患者男,23岁。

初诊时患者双足趾足背红肿渗水,伴剧痒热痛五天而就诊。

患处原有脚湿气(脚癣),经常搔抓,平日穿不透气的运
动鞋,洗足换袜不勤,而突发足部红肿渗液,痒痛不止,在某门诊用“癣药水”后症状加剧,疼痛难行。

辨证:足癣(湿热下注证)。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选五神汤化裁煎服,外用癣病湿敷剂,晾凉后做开放性冷湿敷。

一周后症状基本消退。

唯原有足癣未根除(水疱鳞屑证),外用手足癣药水一个月后而愈。

皮肤科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试行,1995年)。

(1)趾间浸渍,覆以白皮,常伴恶臭。

或足跖、足缘群集水疱,干燥脱屑。

或足跟、足缘甚至整个足跖皮肤肥厚、干燥、皲裂。

自觉剧痒,夏季尤甚。

(2)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

(3)真菌培养或(和)镜检阳性。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必备条件: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辅助条件:(1)水疱型:起病较急,夏重冬轻。

足心和趾间成群或散在厚壁小水疱,瘙痒剧烈。

(2)丘疹鳞屑型:多见于趾间,以丘疹脱屑为主。

可剧烈瘙痒,也可无任何症状。

(3)浸渍糜烂型:趾间糜烂、浸渍发白。

遭到破坏的角质层容易刮除而露出红斑糜烂基底面。

不同程度的瘙痒。

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恶臭。

(4)角化过度型:多见于病程过长者,累及整个足跖甚至向足背蔓延。

角质增厚,脱屑,干燥,冬季足跟及足缘可伴皲裂。

(5)混合型:具有以上四型中两型或两型以上者。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密集水疱,糜烂流水,浸淫成片,瘙痒疼痛或有发热。

舌苔薄黄,脉滑数。

2.血虚风燥证: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不流水。

舌红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案脚湿气病(足癣)的中医治疗以外治为主,以清热燥湿杀虫为治法,可选择具有上述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不同制剂进行外治。

对全身证候明显者,医生评价后有必要时可配合内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一)外治法1.外洗或浸泡:复方香莲外洗液(丁香、藿香、黄连、百部、龙胆草);或苍肤洗剂(苍耳子、地肤子、百部、枯矾、蛇床子);或丁黄洗剂(黄柏,丁香,枯矾,茵陈蒿,黄精)水煎成药液至1000ml,浸泡患足30分钟,每天1次,连用3~4周为1个疗程。

可用于各型脚湿气病(足癣)。

2.醋泡方:皂角、大枫子、地肤子、蛇床子、苦参、明矾放盆中,用食醋150Oml浸泡48小时,即可应用。

【通用文档】中药泡脚治足癣.doc

【通用文档】中药泡脚治足癣.doc

中药泡脚治足癣中医认为,足癣是内藴湿热,温热下注,或因久居湿地染毒所致,当以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为治疗原则,下面介绍几种外治方供选用:湿热蘊结:局部厚壁水疱,指(趾)间糜烂。

瘙痒剧烈,舌苔厚腻,脉沉缓,湿热蘊结,湿毒下注,治宜清热。

方法:双花15克、连翘15克、公英15克、苦参15克、败酱草15克、白鲜皮15克、车前子(包)15克、泽泻15克、防己10克、丹皮15克、生薏米15克、六一散(包)30克。

水煎取汁,待温热时足浴5-10分钟,每天两次,每天1剂,连用5-10天。

温热内藴、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燥。

方选:当归10克、首乌藤15克、生白术10克、枳壳10克、薏米15克、白鲜皮30克、苦参15克、丹参15克、木瓜10克、车前子(包)15克、泽泻15克、水煎取汁,待温热时足浴5-10分钟,每天两次,每天1剂,连用5-10天。

另有几个简单方剂亦可用:(1)藿香30克、黄精、大黄、皂矾各12克,米醋1000毫升。

将上药切碎置于米醋中密封浸泡一周后,去渣备用(浸泡时每天摇动数次)。

使用时取药液每天浸泡2-3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5-7天。

(2)丁香15克,苦参、大黄、明矾、地肤子各30克,黄柏、地榆各20克。

煎药取汁。

待药液温热时足浴,每次10-15分钟,每天2-4次,每剂可用两次。

(3)葛根、白矾、千里光各等量。

将上药烘干研末,密封包装,每袋约重40克,每次取药粉1袋倒入盆中,加温水约1000-2000毫升,混匀足浴,每次20分钟,7天位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

(4)白鲜皮40克、苦参黄柏、苍术各30克、防风20克、荆芥穗、枯矾各10克、蛇床子、地肤子、黄精、藿香各50克、葱白4枚、上药加水3000毫升煮沸,待温热时将双脚浸泡在药液中10-15分钟,每天两次,一般4-5剂即可见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主治医师李艳佳医师刘丽娟刘莎美文欣赏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脚湿气(足癣)中医药治疗进展

脚湿气(足癣)中医药治疗进展

脚湿气(足癣)中医药治疗进展滕红丽【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05(008)003【摘要】脚湿气是由脾胃二经湿热下注,或久居湿地,水中工作,水浆浸渍,感染湿毒所致,多由用公用脚盆、拖鞋、水池等洗足致相互浸染而得。

湿毒蕴积皮肤,病久湿热化燥,伤及气血,肌肤失常,则皮肤有干燥、皲裂、脱屑等表现。

此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足癣,是足部的浅层真菌病。

因其脚趾问或足底部生小水疱,脱皮糜烂流汁而有特殊气味,故称脚湿气。

此系足趾部、趾间感染皮肤癣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所致。

脚湿气的主要症状是脚趾间或足底部皮损,开始在趾缝间发病,后蔓延至脚趾。

临床上分为糜烂型、水疱型、脱屑型,但水疱糜烂、角化过度等皮损往往同时存在。

发病常先在足部一侧,以后侵延两侧。

皮损初起为小水疱,甚痒,破溃或吸收后可出现脱屑。

一般以水疱、糜烂多见,并有特殊的臭味。

易伴发下肢丹毒及红丝疔。

【总页数】3页(P105-107)【作者】滕红丽【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医医院,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相关文献】1.自拟中药浴足治疗脚湿气及中风瘫痪后引起的脚手湿气的效果观察 [J], 孔飞2.脚湿气汤治疗脚湿气220例疗效观察 [J], 宋延芝;王巧云3.足癣(脚湿气)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J],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4.中药脚膜治疗湿热下注型脚湿气的临床研究 [J], 曾雨欣;胡莉;姜芬;徐春艳;刘美平5.四黄醋剂中药沐足联合中药塌渍在脚湿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刘样;孙瑞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脚湿气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脚湿气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脚湿气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脚湿气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脚湿气的诊断与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皮肤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中医科、中医外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脚湿气 Tinea PedisICD-10代码 B35.301脚湿气相当于西医的足癣,是指发生在足部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以足趾间浸渍、糜烂、水疱、脱屑、肥厚、皲裂、自觉瘙痒、常伴特殊臭味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发生丹毒。

糜烂多见于夏季、雨季及潮湿时,干燥、皲裂多见于冬季及干燥季节。

所有人群均可患病,成人多见。

3 病因病机3.1中医病因病机[1-9]本病多因患者平素生活起居不慎,久居湿热地区、趾缝潮湿、脚汗多而外感湿邪,或因湿邪困脾,脾失健运,脾虚湿蕴下注足部,蕴积生虫,久则湿热化燥,耗伤阴液,肤失濡养,风虫滋生;亦可因接触患者的用具沾染虫毒导致。

3.2西医病因 [10,16-17]现代医学认为足癣是一种浅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引发的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趾间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玫瑰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等。

整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HIV感染者是高危人群。

4 诊断[ 2,4,10-18]4.1 病史患者可能有接触传染史。

14.2 临床表现[1-7]皮损初发部位先以一侧足趾间发病,多见于第3、4趾间,可以波及其他趾间及足趾、足跖、足侧缘、足跟部、甚至整个足底,瘙痒轻重不一,常伴特殊臭味,根据皮损形态分为5种病型。

4.2.1 浸渍糜烂型最为常见,多发生在第3、4趾缝间,浸渍、糜烂、渗液、表面覆以白皮,除去浸渍发白的表皮可见基底红色糜烂面,瘙痒程度不同。

严重者多个足趾、趾间潮红、浸渍、糜烂、渗液较多、有腥臭味、瘙痒难忍、疼痛、恶寒、发热,发生下肢丹毒。

4.2.2 水疱型起病较急,初起以足跖、足趾侧缘少许粟粒大小水疱为主,疱壁厚不易破,内容物清澈,之后水疱可自行干燥吸收,出现白色薄皮样翘起。

足癣不愈 试试猪苓汤

足癣不愈 试试猪苓汤

足癣不愈试试猪苓汤足癣,又称为足癣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足部,容易引起瘙痒、脱皮和炎症等症状。

足癣病通常在潮湿环境下易传播,并且容易复发。

对于足癣不愈的情况,猪苓汤可能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猪苓汤,又称茯苓汤,是一种中医药方,起源于《伤寒杂病论》。

猪苓汤由黄连、茯苓、半夏、甘草组成,是治疗湿热痰饮、胃脘疼痛、舌苔黄腻等疾病的有效方剂。

猪苓汤对于湿热痰饮的湿热和痰饮有明显的化湿和清热功效,对于足癣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猪苓汤的主要成分有:1.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燥湿消痰的功效,对于湿热痰饮有明显的疗效。

2. 茯苓:有利湿化痰、补脾燥湿的作用,对湿热痰饮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半夏:能燥湿化痰、平胃止呕,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4. 甘草:能健脾和胃、缓和药性,使其他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猪苓汤在中医里有较为丰富的应用,对于湿热痰饮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猪苓汤对于足癣病的治疗作用。

猪苓汤对足癣的治疗作用:1. 清热解毒:猪苓汤中的黄连、茯苓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减轻炎症和瘙痒等症状。

2. 燥湿化痰:猪苓汤中的茯苓和半夏等成分能够燥湿化痰,改善患处的湿热情况,有助于缓解足癣病症状。

3. 调节脾胃:猪苓汤中的半夏和甘草等成分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加速康复。

猪苓汤对于足癣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猪苓汤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对于足癣病,患者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局部护理以及改善日常生活习惯等多种方面来进行治疗和预防。

对于足癣不愈的情况,患者可以尝试猪苓汤的治疗方法。

但在选择治疗前,建议患者一定要先到正规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检查和诊断,了解病情的具体情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偏方】足癣、脚气中医效验良方(含偏方及单方)

【偏方】足癣、脚气中医效验良方(含偏方及单方)

【偏方】足癣、脚气中医效验良方(含偏方及单方)手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感染手足部皮肤发生的浅部真菌疾病,常发生于手足的掌、趾面以及足趾部。

手癣中医称为“鹅掌风”,足癣称“湿脚气',俗称烂脚丫”。

是临床常见的顽固性皮肤病,此病治疗较困难,容易复发,尤其在夏季炎热季节易发生或加重。

方一醋泡方【主治】:手足癣,症见皮肤角化过度、粗糙无汗、干燥皲裂、疼痛难愈。

【方药】:皂角30g、大枫子30g、荆芥18g、防风18g、红花18g、地骨皮18g、明矾18g。

【制用法】:上药用米醋1500毫升,放盆中泡3~5天后备用,每天晚上将手或脚浸泡半小时,每剂药可连泡两周为1疗程,有效可继续泡2~3个疗程。

【编按】:醋泡方是近现代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原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主任朱仁康的经验方,其中皂角以陈醋浸泡后可治皮肤癣病,有祛风杀虫止痒之功。

大枫子攻毒杀虫祛风燥湿。

《本草衍义补遗》曰:“其攻毒杀虫,风刺赤鼻,手背皲裂。

”《本草纲目》记载:“大风油治疮有杀虫劫毒之功盖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没也。

”《外科正宗》用本品与斑蝥、土槿皮等酒浸后外涂用治癣疮。

地骨皮与红花配伍红花活血,地骨皮凉血外用消红斑、红肿效佳。

明矾外用主要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收敛燥湿之功。

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杀虫,活血敛疮之效方二癣外洗方【主治】:各型手足癣【方药】:藿香30g,黄精30g,苦参30g,百部30g,白矾30g,芒硝30g,虎杖30g,艾叶30g,蛇床子30g,金银花20g,三叉苦30g。

【用法】:取上述诸药加水煎煮成1000m L,待药液温度降至40°C 时,浸泡手足患处20min,每日两次。

【编按】:外洗方中的藿香、艾叶具有芳香化浊、利湿辟秽、杀虫解毒、疏解表邪之功,芳香药能透表,使邪毒从表而解,为排之捷径,且能止痒。

真菌喜湿,苦参、百部、蛇床子、虎杖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等功效,能破坏真菌生长环境而抑菌;黄精能调节及增强皮肤免疫力,提高皮肤自身杀虫灭菌的能力;白矾、芒硝具有燥湿、收敛作用,能软化及祛除角质,有利于药物深入病变部位发挥最大治疗功效;金银花、三叉苦清热解毒,祛风散邪。

『癣』中药方--足癣的中区分型外治

『癣』中药方--足癣的中区分型外治

『癣』中药方--足癣的中区分型外治中医称足癣为脚湿气,认为多因湿热蕴积于内,风毒虫邪乘虚侵袭于外,久则脉络瘀阻,气血不荣肌肤,乃生此疾。

此外,接触病者鞋、袜等用品,致使毒邪染者皆能致病。

足癣以足趾间皮肤水疱、脱皮、糜烂、皲裂而有特殊臭味为临床特征,成人多见。

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足癣分为水疱鳞屑型、浸渍糜烂型、角化过度型。

足癣尤其浸渍糜烂型易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引发癣菌疹。

中医治疗足癣以分型外治为主。

一、水疱鳞屑型:皮疹以水疱为主,水疱干燥后形成点状或环形鳞屑。

方一、羊蹄根散:土大黄200 克,明矾50克。

方二、漏芦汤:漏芦、白蔹、甘草、五加皮、槐根皮各50克,蒺藜 150克。

方三、甘草薏苡仁汤:生甘草 60克、薏苡仁30克。

以上药物煎水适量,泡足或湿敷,每日2次。

二、浸渍糜烂型:皮疹以皮肤浸渍腐白且表面松软易剥脱为主。

治疗可用煅鹅掌皮研末,香油调敷。

三、角化过度型:皮疹以干燥、脱屑、皲裂为主。

治疗可选用黄连膏、润肌膏、红油膏、雄黄膏等。

外搽,每日1—2次。

四、足癣继发感染:皮疹以糜烂、红肿、渗出为主,合并感染。

用苦参50 克水煎泡脚,继用青黛散(青黛、薄荷、煅木鳖子、冰片)以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患处。

五、足癣轻症:以瘙痒为主,可盐茶汤洗后,另撒白矾粉。

还可用明矾9 克,王不留行30克治疗。

每天用药一份,熬水半盆,趁半温时泡脚15分钟,每日泡2次,再泡时加温。

六、甲癣:也称“灰指甲”,是由真菌侵犯甲板所致的一种皮肤病。

致病的真菌均可引起甲的感染,既可因外伤直接侵犯甲板,又可继发手足癣。

由于甲板较厚,药难透人,感染常不易治愈。

中药鲜白凤仙花捣烂涂在指甲上,每天1次,可治疗甲癣。

吴建发。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脚湿气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脚湿气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脚湿气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脚湿气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脚湿气的诊断与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皮肤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中医科、中医外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脚湿气 Tinea PedisICD-10代码 B35.301脚湿气相当于西医的足癣,是指发生在足部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以足趾间浸渍、糜烂、水疱、脱屑、肥厚、皲裂、自觉瘙痒、常伴特殊臭味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发生丹毒。

糜烂多见于夏季、雨季及潮湿时,干燥、皲裂多见于冬季及干燥季节。

所有人群均可患病,成人多见。

3 病因病机3.1中医病因病机[1-9]本病多因患者平素生活起居不慎,久居湿热地区、趾缝潮湿、脚汗多而外感湿邪,或因湿邪困脾,脾失健运,脾虚湿蕴下注足部,蕴积生虫,久则湿热化燥,耗伤阴液,肤失濡养,风虫滋生;亦可因接触患者的用具沾染虫毒导致。

3.2西医病因 [10,16-17]现代医学认为足癣是一种浅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引发的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趾间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玫瑰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等。

整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HIV感染者是高危人群。

4 诊断[ 2,4,10-18]4.1 病史患者可能有接触传染史。

14.2 临床表现[1-7]皮损初发部位先以一侧足趾间发病,多见于第3、4趾间,可以波及其他趾间及足趾、足跖、足侧缘、足跟部、甚至整个足底,瘙痒轻重不一,常伴特殊臭味,根据皮损形态分为5种病型。

4.2.1 浸渍糜烂型最为常见,多发生在第3、4趾缝间,浸渍、糜烂、渗液、表面覆以白皮,除去浸渍发白的表皮可见基底红色糜烂面,瘙痒程度不同。

严重者多个足趾、趾间潮红、浸渍、糜烂、渗液较多、有腥臭味、瘙痒难忍、疼痛、恶寒、发热,发生下肢丹毒。

4.2.2 水疱型起病较急,初起以足跖、足趾侧缘少许粟粒大小水疱为主,疱壁厚不易破,内容物清澈,之后水疱可自行干燥吸收,出现白色薄皮样翘起。

脚湿气中医治疗法!

脚湿气中医治疗法!

脚湿气中医治疗法!脚湿气中医治疗法!脚湿气,因足丫糜烂流汁而有特殊气味,故又称“脚丫烂皮”“臭田螺”“烂脚丫”“脚烂疮”“香港脚” 本病是生于足趾,由湿热下注或接触湿毒邪气而发。

初病足趾间有小水庖,痒甚,经擦破后则流水,局部可有脱屑或结痂。

因反复作趾间湿烂,故又称水溃疮。

本病好发于成人,青少年,夏秋季节为重,春冬为轻,类似于西医的“足癣”。

脚湿气每易有继发性感染,重证渗出液显著增多,并有特殊臭味,局部皮肤(以足趾屈侧近趾根附近为多见)易擦烂露出红色糜烂面,局部渐肿,甚至连及足面,名为「臭田螺」。

也有叫「香港脚」的。

另有一种脚湿气,趾间干痒,局部皮肤粗糙脱屑,气候寒冷时,容易出现皲裂。

脚湿气复发的原因:1、治疗不彻底:虽然说霉菌多寄生在皮肤浅层,但深层也会有。

如果搽了几次药,看看脚趾缝已经干燥也脱了皮,认为已经好了,不再继续搽药,那么藏在皮肤较深处的霉菌,隔几天还会繁殖。

2、重复感染:在脚癣霉菌活动的时候,鞋子上、袜子上,多多少少会沾染一些霉菌的孢子。

孢子对冷与热都能耐受,用肥皂洗一下是杀不死它们的,等再穿这些鞋袜时,霉菌就又有机会活动了。

重复感染除了是由于自己传染自己以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由于用公共浴巾、公共脚盆而再传染的。

【病因病机】本病多为脾胃湿热下注,男性多于女性,气候因素,患者常因久居湿地,南方潮湿,温暖地方多此病,职业因素,有些职业需要穿脚鞋或长统靴有关,卫生习惯,公共场所,浴堂,游泳池,长期服用抗生素,皮质激素等原因导致,症见破水浆寖渍,或脚汗淋离,或鞋闷气,湿邪外侵,湿热生虫,或疫行相染所致。

【辩症论治】典型症状常先在脚趾间发病,后蔓延至脚,患处出现针尖大小之水泡,自感刺痒,数日以后,水泡隐没,叠起白色枯薄细屑,可撕脱,若反复洗涤,骚抓不歇,常使脚丫皮脱糜烂,鲜肉潮红,粘水似胶,脚臭熏人,足浮肿,疼痛难步履,搔抓常致皮烂津流,以痛代痒为止,尤以夏日往往染毒而红肿加重,旷日持久,皮肤干枯,甚至皸裂,冬季为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试行,1995年)。

(1)趾间浸渍,覆以白皮,常伴恶臭。

或足跖、足缘群集水疱,干燥脱屑。

或足跟、足缘甚至整个足跖皮肤肥厚、干燥、皲裂。

自觉剧痒,夏季尤甚。

(2)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

(3)真菌培养或(和)镜检阳性。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必备条件: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辅助条件:
(1)水疱型:起病较急,夏重冬轻。

足心和趾间成群或散在厚壁小水疱,瘙痒剧烈。

(2)丘疹鳞屑型:多见于趾间,以丘疹脱屑为主。

可剧烈瘙痒,也可无任何症状。

(3)浸渍糜烂型:趾间糜烂、浸渍发白。

遭到破坏的角质层容易刮除而露出红斑糜烂基底面。

不同程度的瘙痒。

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恶臭。

(4)角化过度型:多见于病程过长者,累及整个足跖甚至向足背蔓延。

角质增厚,脱屑,干燥,冬季足跟及足缘可伴皲裂。

(5)混合型:具有以上四型中两型或两型以上者。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密集水疱,糜烂流水,浸淫成片,瘙痒疼痛或有发热。

舌苔薄黄,脉滑数。

2.血虚风燥证: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不流水。

舌红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案
脚湿气病(足癣)的中医治疗以外治为主,以清热燥湿杀虫为治法,可选择具有上述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不同制剂进行外治。

对全身证候明显者,医生评价后有必要时可配合内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一)外治法
1.外洗或浸泡:复方香莲外洗液(丁香、藿香、黄连、百部、龙胆草);或苍肤洗剂(苍耳子、地肤子、百部、枯矾、蛇床子);或丁黄洗剂(黄柏,丁香,枯矾,茵陈蒿,黄精)水煎成药液至1000ml,浸泡患足30分钟,每天1次,连用3~4周为1个疗程。

可用于各型脚湿气病(足癣)。

2.醋泡方:皂角、大枫子、地肤子、蛇床子、苦参、明矾放盆中,用食醋1 50Oml 浸泡48小时,即可应用。

每天晚睡前,将患部浸入药液中1~2小时(药液加温到40℃左右,自感舒服为度),连泡1O天为一疗程。

3.对于浸渍发白型足癣可用上述中药做成药散外扑,外扑患处每日1~2次。

手足汗较多的患者尤为适用。

不宜用于有糜烂及渗液的皮损。

4.对于浸渍糜烂者,可用上述中药做成油剂或消炎散(大黄、黄柏、黄连、乳香、没药)香油剂,局部外涂,一日一次。

5.水疱型可选用土槿皮酊外搽患处,每天2次;对于红斑鳞屑型、角化型足癣可选用土槿皮酊凝胶。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

推荐方药:
①银地土茯苓汤加减。

金银花、生地、土茯苓、茵陈、鱼腥草、紫草、石膏、苦参、白鲜皮、薏仁、白花蛇舌草、甘草等。

②萆薢渗湿汤加减。

萆薢、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等。

中成药:四妙丸等。

2.血虚风燥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生甘草等。

中成药:湿毒清、润燥止痒胶囊等。

(二)护理
1.注意保持足部干燥,勿与他人共用洗脚盆、浴巾、鞋袜等。

鞋袜宜干爽透风,并经常洗涤,曝晒。

2.食醋加温开水等量,每天浸泡足部,要没过足面,每次20一30分钟,泡完后,让其自然干燥。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痊愈:皮损和自觉症状全部消失,真菌学检查转阴;
显效:皮损和自觉症状好转≥70%,真菌学检查阴性或阳性;
有效:皮损和自觉症状好转<70%,≥30%,真菌学检查阴性或阳性;
无效:皮损和自觉症状好转<30%,真菌学检查阳性。

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二)评价方法
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改善情况。

症状与体征0分1分2分3分
皮损面积无皮损面≤2.5cm2皮损面积2.5~5cm2皮损面积>5cm2
瘙痒无轻(偶发,可不搔抓)中(常发,略搔抓)重(频发或持续,难忍)
红斑皮损外观正常
或留有色素沉

轻(≤2.5cm2)中(2.5~5cm2)重(>5cm2)
丘疹无轻(≤2.5cm2)中(2.5~5cm2)重(>5cm2)
水疱无轻(≤2.5cm2)中(2.5~5cm2)重(>5cm2)
浸渍无轻(1个趾缝)中(2个趾缝)重(≥3个趾缝)糜烂无轻(≤2.5cm2)中(2.5~5cm2)重(>5cm2)
渗出无轻(表面渗出)中(渗出伴浆痂)重(伴流滋)
鳞屑无轻(≤2.5cm2)中(2.5~5cm2)重(>5cm2)
角化无轻(≤2.5cm2)中(2.5~5cm2)重(>5cm2)
皲裂无轻(无疼痛或出血)中(疼痛或出血)重(伴疼痛、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